2014中国司法六大看点

时间:2019-05-13 02:3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中国司法六大看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中国司法六大看点》。

第一篇:2014中国司法六大看点

反恐·惩腐·清“蛀虫”

2014中国司法六大看点

湖北日报讯 严惩暴力恐怖犯罪、加强“裸官”追捕追赃、清除司法队伍“害群之马”……2014年,两高报告抓住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严惩暴恐犯罪:为公众安全“加把锁”

【摘读】高法报告: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高检报告:坚决打击各种暴力恐怖犯罪,坚决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看点】全国人大代表徐安:安全感如同水和空气,是群众生活的“必需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仅要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更要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有腐必惩:向“官以为常”的特权说不

【摘读】高法报告: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对贪污贿赂、渎职犯罪保持高压态势,促进建设廉洁政治。

高检报告: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继续深入推进查办和预防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加大对外逃职务犯罪嫌疑人的追捕追赃力度。【看点】全国人大代表吴青: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打好反腐“持久战”,重在加强立法,构建制度反腐、防腐的笼子,让干部“不敢腐、不能腐”。

严防冤假错案:保护无辜者不受伤害

【摘读】高法报告:健全完善预防和纠正冤假错案工作机制,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高检报告:重点监督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违法立案、非法取证、滥用强制措施、量刑畸轻畸重等问题。【看点】全国人大代表冯军:万分之一的错案,对当事人来说是百分之百的不公平。对冤假错案重新审理,才能体现对人权的尊重和公平正义。

司法为民:

严查食品环保案件背后保护伞

【摘读】高法报告:高度重视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医疗、食品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案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高检报告:加大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

犯罪的打击力度,严肃查办食品药品安全和环境污染事件以及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职务犯罪。【看点】全国政协委员巩富文:以牺牲百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严厉问责,直指食品环保案件深处的“老虎”,真正体现了司法为民。

执法先正己:零容忍清除“害群之马”

【摘读】高法报告:坚决整治冷硬横推、吃拿卡要、庸懒散奢等不正之风,切实解决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问题。

高检报告:持续治理“四风”特别是特权思想、霸道作风等突出问题,坚决查处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执法犯法问题。【看点】全国政协委员朱征夫:犯罪好比污染了“水流”,不公正的判决就像污染了“水源”。正人必先正己,司法人员秉公执法才能守住维护公民权益的法律底线。

完善社会管理:终结“信访不信法”

【摘读】高法报告:推进涉诉信访工作改革,严格涉诉信访终结程序,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

高检报告:落实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改革,促进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

【看点】全国人大代表齐奇:完善“诉访分离”和案件终结制度,推动律师等第三方参与化解信访案件,使诉讼渠道更加畅通,距离“法治中国”才能更进一步。

(据新华社北京10日电)

第二篇:出入境管理法六大看点

《出入境管理法》六大看点

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出境入境管理法》,这部与中国公民出境入境权利息息相关、与外国人入境出境服务管理密切相连的法律,突出了服务、保障权益等内容,这是我国时隔27年推陈出新的一部出境入境管理法。就此,记者采访了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局长林旭,解读了新法的六大看点。

看点一:从“强调管理”转变为“服务与管理”并重

林局长说,《出境入境管理法》第一条明确“促进对外交往和对外开放”和“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立法目的,为深化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出入境环境,更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奠定了良好的出入境管理基础;第八条规定“履行出境入境管理职责的部门和机构应当切实采取措施,不断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公正执法,便民高效,维护安全、便捷的出境入境秩序”,进一步便利人员“走出去、请进来”,有效服务国家引智引资战略。

新法也促使执法机关的理念发生显著变化。全面贯彻落实出境入境管理法,将推动公安机关不断提高执法服务能力与水平,切实保护出入境人员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服务和管理水平的同步提升。

看点二:更加注重权益保障

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而将“国家保护中国公民出境入境合法权益”、“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写入出境入境管理法,是新法一大亮点,是对宪法精神直接的贯彻。

出境入境管理法更加注重中国公民出入境权益保障。新法规定具备条件的口岸,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应当为中国公民出境入境提供专用通道等便利措施,为今后公安机关施行更多的出入境便利措施作出了法律授权。新法调整了华侨在境内申请回国定居的受理机关,规定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要求回国定居的,在入境前向驻外机构提出申请之外,也可以由本人或者经由国内亲属向拟定居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侨务部门提出申请,进一步便利华侨办理相关手续。新法还规定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办理金融、教育、医疗、交通、电信、社会保险、财产登记等事务可以凭本人的护照证明身份,解决了华侨证明身份难的问题。

看点三:强调促进对外开放

为深化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出入境环境是新法的重要内容。新法将一些被实践证明成功的重要改革举措、国际通行做法上升为法律规定,进一步便利人员“走出去、请进来”,深化实施国家引智引资战略。

出境入境管理法进一步完善有关规定,着力提高外国人入境出境效率和停留居留便利程度。新法规定,对因工作、学习、探亲、旅游、商务活动、人才引进等事由入境的外国人,签发相应类别的普通签证,这为设立人才引进类签证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吸引外国高层次人才来华将产生积极作用。新法在法律层面规定了口岸签证制度,并对申请办理口岸签证的情

形进行了整合,增加了旅行社为外国旅游团办理团体旅游签证的规定,继续发挥其手续简便、便利性强的作用。新法规定了外国人免办签证的四种情形,并为国务院依据社会发展情况,适当调整过境免签的适用区域、时限,施行更为灵活的免办签证入境政策留下了操作空间。

出境入境管理法新设了临时入境制度,规定外国船员及其随行家属登陆港口所在城市、免签过境人员需要离开口岸和外国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紧急原因需要入境的,可以申请临时入境,体现了出入境管理的人道色彩。新法为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提供停留居留便利,符合国家规定的人才、投资者或者出于人道等原因确需由停留变更为居留的外国人,可以申请居留证件;外国人持签证入境后按照国家规定可以变更停留事由、给予入境便利的,可以申请换发签证。新法还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绿卡”制度,规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或者符合其他在中国境内永久居留条件的外国人,可以申请取得永久居留资格,并明确了外国人可以凭永久居留证在中国境内居留和工作,凭本人的护照和永久居留证件出境入境。

看点四:向“三非”外国人说不

外国人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我国“三非”外国人问题总体虽然平稳可控,但必须加以重视,加强研究应对,避免成为影响出入境秩序的重要安全隐患。新法从加强源头管控、完善境内管理措施入手,更为有效地应对“三非”外国人问题:

----严格签证签发制度,从源头上预防“三非”问题的产生。规范单位或者个人邀请外国人来华行为,规定出具邀请函件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对邀请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同时明确不予签发签证和不准入境的情形,对具有在申请签证过程中弄虚作假或者不能保障在中国境内期间所需费用等情形的外国人不予签发签证,对具有入境后可能从事与签证种类不符的活动等情形的外国人不准入境。

----加强外国人停留居留管理。进一步规范来华外国人停留居留证件办理、住宿登记和日常查验等制度,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不得从事与停留居留事由不相符的活动,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外国人有“三非”情形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规范外国人在华工作管理。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应按照规定取得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证件,并明确对非法就业的界定,即外国人未按照规定取得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证件在中国境内工作、超出工作许可限定范围在中国境内工作、外国留学生违反规定超出规定的岗位范围或者时限在中国境内工作的,属于非法就业。

----规定了调查、遣返“三非”人员的措施和法律责任。对有“三非”嫌疑的外国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可以依法当场盘问、继续盘问、拘留审查、限制活动范围或者遣送出境等;被遣送出境的,一至五年内不准入境。对有“三非”情形的外国人,可以依法给予罚款或者拘留的处罚,并可以处限期出境。

看点五:指纹信息采集获授权

出境入境管理法还明确将人体生物识别技术引入出境入境管理,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外交部根据出境入境管理的需要,可以对留存出境入境人员的指纹等人体生物识别信

息作出规定,确保指纹信息存储、使用安全,对公民个人信息予以保密。

“采集、存储出境入境人员指纹等人体生物信息,在出入境管理时进行比对,可以有效甄别出境入境人员身份,提高口岸通关效率,也是国际通行作法。”这位负责人说。

据介绍,2005年开始,公安机关在出入境人员自愿的前提下采集其指纹信息,实现自助办理出入境边防检查手续,得到了社会积极反响,目前自愿备案指纹信息的出入境旅客数量已达400多万。

看点六:强调各部门沟通配合、信息共享

出入境管理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多个部门协作配合。2007年,公安部商外交部、教育部等16个部门成立了外国人管理工作协调机制,2011年,公安部、外交部等20个部门建立了境外来华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加强了部门间协作配合。为进一步强化部门协作,出境入境管理法规定:公安部、外交部在出境入境事务管理中,应当加强沟通配合,并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密切合作,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出境入境管理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出境入境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有关管理部门信息共享。为下一步整合信息资源,形成管理合力提供了法律依据。

第三篇:中考作文命题的六大看点

中考作文命题的六大看点

从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新课程首次进入教学实验、2005年秋季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全部进入新课程至今,几年前曾经备受关注的新课程已经成为义务段中学教学常规作用的“旧课程”。本轮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后课改时代”。后课改时代的中考作文命题有哪些新看点、新动向?根据对2010年112道中考作文试题进行的认真分析,发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特征、一些带有探索性的改革,现总结如下:

一是全命题作文成为最受青睐的题型。新课标推行的前几年,按照“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等新课标精神,话题作文等开放式命题形式一路飘红,全命题作文在中考作文中所占份额一路下滑,2004年仅占6.7%,在五种题型中位列第四;2005年分别占6%、8.1%,处于垫底位置。转折出现在2007年,这一年中考,伴随着话题作文的大幅下滑,全命题作文开始进入上升通道,2009年更是首次超出选题作文,位列第一。2010年这种势头保持了下来:112个考区中,有42个考区是全命题,占37.5%,超出选题作文(33.9%)3.6个百分点,与上个基本持平。全命题作文有助于统一阅卷标准、提高考试信度,它之所以一再成为首选,说明命题者致力于减少由于题目过于开放而带来的宿构等不良现象,致力于减少由于题目过多而出现评卷标准不够统一的情况,努力提高考试的公信力、选拔性和区分度。有着这样的命题思想和着眼点,就注定了全命题作文还会继续保持稳居前列态势,继续成为中考命题的首要选择。

二是选题作文成为最值得继续观察的题型。五种作文题型中,其他三种题型所占份额和所处位置比较明确——比如,半命题作文有21个考区,占18.9%,连续四年位居第三;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分别占5.4%(6个考区)和4.5%(3个考区),处于坚守垫底位置。2005—2008年,选题作文连续四年占据榜首,其中前三年还一直处于43%以上的高份额。2008年大幅降至34.4%,险胜全命题,但仍保持第一。2008—2010三年间,选题作文一直处于34%左右,但是,位次从2009年起就退至第二,这个位次也延续到了2010年:共有38个选题作文考区,占33.9%。我们说选题作文最值得继续观察,是因为随着命题者命题指导思想的变化,选题作文这类开放式题目,是继续退后,任凭领地不断被他人侵占,还是自我调整,从而保持现有地位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其中进行自我调整,适当提高题目难度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毕竟,选题作文有着两个、甚至多个备选项,可以并且应该根据形势变化作出新的调整的。

三是“成长”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中考作文题目涉及的内容无非是“自我与成长”、“社会与生活”、“情感与素质”、“想象与创新”等几大类,年年的中考题,“自我与成长”都是最重要的话题之一,2010年此类话题更是大热,关于“成长”的字眼、关于“成长”的话题比比皆是:以“成长”为话题写作(赤峰市和南充市题一)、“智慧伴我成长”(佛山)、“成长也需要______”(贵阳)、“在尝试中成长”(福州)、“成长路上无捷径”(杭州)、话题“成长,需要竞争”(广西梧州)等,都直接点明“成长”,要求直面成长中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至于武汉市的材料作文“小橡树的成长烦恼”、天津市的材料作文“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昆明题二的材料作文“小俊落水自救”和大连题二的话题“打磨”、黑龙江牡丹江的题二“走过”、甘肃题“跟自己赛跑”、南京题“我作主”、浙江绍兴题“越长大,越_______”、龙岩题二“考验”、山东聊城的话题“自视”等,都引导考生回眸生活经历、成长历程,从而把考查的目光投向了考生的成长体验,构建健康积极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预计“自我与成长”类话题依然会是今后的命题重点,但是,出于回避熟题、避免猜题的考虑,这类题要么会在两三年后周期性地再次大热,要么是变化形式、组合词语之后出现在来年的中考中。

四是“我“成为聚焦最多的人物。2010年中考作文题中,有人称代词“他”出现,如“他(她、它)也很重要”(泰州)、“叫我如何不想她(他、它)”(江苏镇江)、“送他人一朵花”(长沙题一),但是,这类直接要求聚焦于“他” 的题目很少。也有人称代词“你”在多个题中出现,如“总想为你唱首歌”(烟台)、“让我轻轻地告诉你”(南通)、“你让我如此美丽”(漳州题一)、“有你真好”(邵阳题一)、“别丢了你的钥匙”(湛江)等。其实,“他”“你”的背后,必有一个“我”,可见此类题目旨在引导考生放开视野,关注周围环境,学会合作相处,导向性很好。但是,中考题中更多的是人称代词“我”,可谓比比皆是,如全命题“我的初中生活”(山东济宁)、“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广东)、“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百色)、“我不只是一个角色”(义乌)“总有属于我的季节”(苏州)等,半命题“请让我______”(黑龙江牡丹江题一)、“我心中的______”(海南题一)、“我多想_______”(黄冈题一)、“我要______”(青海题一)、“那一天,我_______了”(金华)、“_______给了我_______”(东营)、“我身边的______”(河南题一)等,都含有一个“我”字。加上含有“自己”字样的题目,如广州题“奖励自己”、昆明题一“属于自己的天空”、安顺题二“做一个_______的自己”等,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感悟自我,思考自我,叙真事,吐真言,抒真情。这个大方向是一贯的、长期的,所以,明年的中考题中“我”字依然会比较常见。

五是听说读写成为附带考察的范围。一个人的语文学习能力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是建立在这四大基础之上的。本中考作文命题,对这四个方面的话题都有涉猎:“听听_______的声音”(成都题一)着眼于听觉,鼓励考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心中有话对你说”(安徽芜湖)、“未曾说出的感谢”(长春题一)、“让我轻轻地告诉你”(南通)等题目鼓励考生大胆说出来,敢说才能达到会说;“读书声声”(梧州题一)、“书香作伴”(盐城)、“我读_______”(江西)、“阅读,让我_______”(襄樊题一)等试题,倡导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所有的作文都是写作,“写给_______”(嘉兴)则更是引导现代人容易遗忘的写作方式——写信。还有长春卷题二要求考生根据富兰克林当编辑时告诉年轻编辑拿不准的词就查词典、要求年轻编辑每日写千字文这则材料写作,以上试题无不渗透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教育,也通过写作考试来带动对考生其他方面的语文能力的检阅。

六是记叙文成为最受重视的文体。曾几何时,作为话题作文“三自”之一的“文体自选”风靡一时,提出要求写记叙文等问题要求的只有山西等极个别考区。大概是受本省高考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影响,湖南多个中考市级考区在2008年提出了写记叙文或议论文的要求。随后,这种势头不断蔓延,湖北、广东、福建、广西、新疆等省区里的考题相继出现这类要求。到2010年,明确要求只能作记叙文或议论文的有桂林(“误会”)、长沙(“送他人一朵花”“你的_______,让我记住了你”二选一)、益阳(材料“尽我所能”)、娄底(“回报”)等考区。而黄冈和龙岩考区都是二选一式的选题作文,其中一题要求写记叙文,一题要求写议论文。上述考区都把记叙文作为可选项,另外不少考区甚至将写记叙文作为唯一要求,这类考区有广东(“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梧州(题一“读书声声”)、十堰(“这也是一种爱”)、荆门(那一次,我真的被感动了)、宜昌(“美丽的智慧”)、荆州(“曾经错过的______”)、怀化(“那曾感动我的______”)、新疆(题一“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毕节(题一“心愿”)、青岛(题二“______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等。实践证明,会写记叙文是初中生的主要写作任务之一,也是奠定良好写作基础的关键。所以,今后备考的同学一定要着力练好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第四篇: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六大看点和十大亮点解读

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六大看点解读

自宪法有规定以来

部门法首现人权规定

此次提交大会审议的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在总则中明确写入“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保障问题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的时候还没有规定。现在规定进去是很大的亮点。”多次参与刑诉法草案修订工作的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表示。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王兆国说,刑事诉讼法在程序设置和具体规定中都贯彻了这一宪法原则。

刑诉法是一部直接关系公民权益和基本权利的刑事诉讼法律,决定公民的生命、财产、自由等基本权利。“这是宪法有规定以来,我国部门法第一次有了人权规定。”陈光中说,“规定这几个字,不仅有宣示性,也有指导性意义,意味着在惩罚犯罪的同时,要尊重和保障人权。”

防止刑讯逼供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

“佘祥林案、赵作海案等冤错案让人们对刑讯逼供深恶痛绝。但刑事司法面临很大的破案社会压力,刑诉法修订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防止和遏制刑讯逼供。”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汪建成说。

修正案草案在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严禁刑讯逼供的基础上,增加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同时,明确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标准: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

陈光中认为,这次修法对非法证据排除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都进行了明确规定,是很大的进步。从制度上防止和遏制刑讯逼供及其他非法收集证据的行为,为维护司法公正和刑事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提供保障。

汪建成认为,过去严禁刑讯逼供的规定执行得不好,就是因为非法取得的口供可以作为证据。“因此,此次修法重点放在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定上,而且还规定了严密的、严格的证据收集程序。这会对遏制刑讯逼供起到重要作用。”

明确逮捕条件

严格限制不通知家属

“不通知”家属的情形一直备受关注。根据现行刑诉法规定,拘留、逮捕后,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拘留、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24小时以内通知家属。其中“有碍侦查”情形的界限比较模糊。

“在审议过程中,我们采纳社会各界意见,对采取强制措施后不通知家属的条件作出几次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修正案草案提请首次审议时,规定两种情形可不通知家属:‘无法通知’和‘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严重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做这一修改的本意是要用更为明确具体的条件,来严格限定不通知家属的情形。但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后,产生一些误读,反而被理解为增加了不通知的情形。”对此,二审稿进一步做了限定。“二审稿通过后,有意见认为步子还可以迈得大些。”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说。

鉴于此,此次提请大会审议的修正案草案明确规定,采取逮捕和指定监视居住措施的,除无法通知的以外,都应当通知家属。同时,缩小了拘留后因有碍侦查不通知家属的范围。死刑复核更慎重

落实“少杀、慎杀”原则

为体现适用死刑的慎重,进一步保证死刑复核案件的质量,修正案草案增加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可以讯问被告人,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应当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见。

北京法拓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昊认为,从立法规定上看,死刑复核程序过去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诉讼程序,带有一定行政化色彩,缺乏公开性、透明性,为保证这类案件的质量,避免错杀,落实“少杀、慎杀”的原则,完全有必要增加这样的规定。

“上述修改,完善了死刑复核程序,为加强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法律监督提供了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说。

辩护律师介入提前

涉嫌伪证需异地侦办

根据现行刑诉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侦查阶段只能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帮助,只有到了审查起诉、审判阶段,才可以委托辩护人。

“考虑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均享有辩护权,修正案草案明确,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可以委托辩护人。”法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对于这一改动,刘昊律师表示,这意味着在侦查阶段,律师的身份由“提供法律帮助的律师”转为“辩护人”。

“律师在这一阶段除进行从前规定的会见、提供法律咨询、代为申诉控告等工作以外,还可以行使调查取证和提出辩护意见的权利。”刘昊说。

修正案草案还完善了律师会见程序。根据我国律师法规定,律师凭借“三证”就有权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这同现行刑诉法规定不一致,引发过争议。

“经同有关方面反复研究认为,在刑事诉讼法中应当吸收律师法的相关规定,但对于极少数案件,从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实际情况考虑,律师在侦查阶段会见犯罪嫌疑人,事先经侦查机关许可是必要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说。

据此,修正案草案规定“三类案件”应当经侦查机关许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

“这既解决了与律师法有关规定的衔接问题,保证了法律和司法的统一,同时解决了侦查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说。

此外,修正案草案还规定,律师涉嫌辩护人伪证罪的,应当由办理辩护人所承办案件的侦查机关以外的侦查机关办理。

审慎把握刑事和解

防止“花钱买刑”

我国现行刑诉法对自诉案件的和解作了规定。这次修改又将部分公诉案件纳入和解程序。

“将部分公诉案件纳入和解程序,适当扩大和解程序的适用范围,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同时,考虑到公诉案件的国家追诉性质和刑罚的严肃性,防止出现新的不公正,对建立这一新的诉讼制度宜审慎把握,和解程序的适用范围也不能过大。”全国人大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说。

修正案草案规定,公诉案件适用和解程序的范围为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犯罪,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故意犯罪案件,以及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但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这一程序。

修正案同时规定,对于当事人之间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有人提出,这是否意味着可以“花钱买刑”。陈光中教授认为,制度不是一点没有弊端,但是修正案草案规定的适用范围很窄,比较严格,而且必须出于双方自愿。“鼓励犯罪人道歉赔偿,可以更好地保障被害人权益,使其得到更多赔偿。这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十大亮点盘点

3月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后,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请人代会审议。研阅这份修正案草案,人们发现,在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等诸多方面,草案充分体现了“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宪法原则。

突出保障基本人权

■“尊重和保障人权”首次写入总则,平衡公权私权

辜胜阻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修正案草案吸收了前一阶段社会各界提出的部分意见建议,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其中“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入法引人注目。

保护人权是宪法中非常重要的法律理念,刑诉法修改充分体现了这一重要理念,在惩治犯罪和保护人权的关系方面处理得很好。草案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诉法总则第二条,突出保障基本人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在多项具体规定中贯彻这一原则。草案提出的上述规定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遏制刑讯逼供的发生,能有效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证公民的诉讼权利。另外,草案引入了律师法的众多内容,在刑事诉讼中,公权一直是强势,私权是弱势,上述规定让公权退了一步,让私权进了一步,“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得到进一步体现。

“不通知家属”受严限

■最大限度平衡“通知家属”与“侦查需要”间的矛盾

周光权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

采取强制措施客观上会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及时通知家属是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是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修正案草案删除了逮捕后有碍侦查不通知家属的情形,增加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通知家属的规定,严格限制拘留后不通知家属的范围,并规定有碍侦查的情形消失之后应立即通知家属。这是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是刑事诉讼立法上的重大进步,这一变化最大限度平衡了“通知家属”与“侦查需要”之间的矛盾。

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嫌疑人、恐怖活动的犯罪嫌疑人在被拘留时,有关证据尚未查清,出于侦查需要,对相关工作的确需要保密,此时通知被告人家属,可能确实有碍侦查,因此,修正案规定了不通知家属的例外情形。

草案还规定: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一律通知家属。

辩护律师提前介入

■加强被告人、嫌疑人的权利保护,增强辩控双方的对抗性

李明蓉代表(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修正案草案规定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可委托辩护人。而现行刑诉法则规定,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可委托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提供法律帮助”和“辩护人”大不一样。犯罪嫌疑人可在侦查阶段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这实质上是把过去法律上规定的审查起诉中在检察院阶段能请辩护人,推进到在侦查阶段也可请,加强了被告人、嫌疑人的权利保护,增强辩控双方的对抗性,为律师在诉讼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法律根据。

本次修改把律师会见要经过批准的案件只限于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和特别重大的贿赂犯罪这3种案件上,用列举方式明确了律师会见当事人需批准的情况,增强了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修改有助于公安、检察机关调整和转换侦查重点,变“由供到证”为“由证到供”,提高侦破水平。

律师办案不再“三难”

■与律师法较好衔接,有助于检察机关兼听则明

许智慧代表(北京鼎业律师事务所律师)

修正案草案较充分地吸收了律师法的修订成果,律师法实施中遇到的和原有刑诉法不一致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较好地保护了律师的职业权利,体现了法律保护人权的精神。实践中,因刑诉无相关规定,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时常被侦查机关以“本案涉及国家机密不能会见”等为由而拒绝。

修正案草案规定:“辩护律师持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应当及时安排会见,至迟不得超过48

小时。”“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不被监听。”这些规定有利于解决刑事诉讼中律师所面临的会见犯罪嫌疑人难、查阅案卷材料难、收集调取证据难“三难”问题。简易程序适用“扩容”

■简易程序公诉案件,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庭

蔡宁代表(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修正案草案对简易程序主要作了3方面修改。

一是扩大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将适用范围由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公诉案件,修改为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案件:“(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二)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对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的;(三)被告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的。”这就实现了“繁简分流”,对节省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有积极意义。

二是赋予被告人是否适用简易程序的选择权,更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有利于庭审程序的顺利进行。

三是草案要求,“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这将对检察机关的公诉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审慎把握刑事和解

■有助于克服刑事附带民事判决的执行难问题

李钺锋委员(重庆市人民检察院一分院副检察长)

过去,刑事和解只限于自诉案件,公诉案件没有和解程序。修正案草案将“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涉嫌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的犯罪,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一些过失性犯罪”,列入特定范围公诉案件的和解程序。把范围限定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是慎重地注意把握这个程序的设置,具有积极意义。这个制度入法可解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中被害人判决执行难的问题,有利于被害人权利的实现。

实践中,一些被告人不愿履行或通过隐匿财产等手段规避附带民事判决的执行,使被害人的利益难以实现。而在刑事和解中,由被害人与加害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加害人主动赔偿被害人损失,有助于克服司法实践中刑事附带民事判决的执行难。此外,刑事和解能保证被害人获得加害人给予的及时有效赔偿,这个制度入法可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用和律师费用。

给予证人特殊保护

■证人为避免高风险代价而“失语”会危及司法公正

徐睿霞代表(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

由于现行刑诉法缺乏有效的证人保护机制,导致证人出庭率低,严重影响了刑事案件的调查和开展。如果大多数人为避免高风险代价而“失语”,会对诉讼中的证据制度产生冲击,进而危及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修正案草案完善了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明确了证人出庭范围和证人保护细则。

草案一审稿规定,“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被害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相关机关应当采取一项或多项保护措施”。修正案草案在此基础上将鉴定人纳入保护范围,并增加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保护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上述规定能从法律层面给予证人特殊保护,打消出庭证人的种种顾虑,提高证人出庭率,有效化解证人出庭难的问题。

非法证据将被排除

■在证据问题上要改变“口供为王”,杜绝刑讯逼供

吕忠梅代表(湖北经济学院院长)

我国在1996年修订刑诉法时,第四十三条明文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但因没有明确非法收集的证据不具备法律效力,不足以阻止有的司法人员受破案压力或利益驱动,铤而走险,采用非法手段获取证据,由此造成了一些冤错案件,社会反映强烈,司法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

在证据问题上要改变“口供为王”状况,杜绝刑讯逼供,排除非法证据。修正案草案规定,采取刑讯逼供等非法方式收集的口供、证人证言等不能作为证据。当前在刑事诉讼中有“口供至上”、“口供第一”、“口供唯一”的情况,如果依赖口供来定罪,严禁刑讯逼供

是无法禁止的。修改刑诉法要求处理好物证和口供的关系,而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则可能改变完全依赖口供而忽视物证来定罪的倾向。

明确二审开庭范围

■限制发回重审,解决了案件反复发回重审、久拖不决问题

罗春梅代表(四川省攀枝花市检察院副检察长)

现行刑诉法对二审是否开庭审理未作具体规定,针对实践中大量案件未开庭的现象,修正案草案明确了二审案件需要开庭审理的范围,对当事人、上诉人对案件事实提出争议的、对检察院抗诉等须开庭审理的案件做出了列举。另外,实践中易出现二审法院因案件事实不清发回一审法院重审,一审法院重审后报到二审法院,二审法院仍以案件事实不清又发回重新审判的现象,造成当事人羁押期限延长,侵犯了当事人权利,也使案件久拖不决。草案规定,发回重审审判仅一次,如案件一审后当事人不服,二审法院不再发回重审。

现行刑诉法虽规定,二审法院审判被告人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但实践中存在变相“上诉加刑”的情形。此次修正案草案增加规定,二审法院发回重新审判案件,除有新的犯罪事实检察院补充起诉的以外,原审法院也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这就有利于保护被告人行使上诉权。

“少年犯罪”专列程序

■为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提供宽松环境和继续发展空间

陈忠林代表(重庆大学教授)

修正案草案专门设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对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方针、原则、各个诉讼环节均设计了特别程序。草案设置了附条件不起诉应用于未成年人制度和对未成年犯罪的犯罪记录设置封存制度,充分体现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宽”的一面。草案还规定,对犯罪比较轻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进行封存,除法律规定外,除司法机关办案外一律不可查询。

由于未成年人罪犯一般主观恶性小,尚未形成反社会人格,且未成年人可塑性强,极易回归社会,这就要求社会要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提供宽松的环境和继续发展的空间。“罪犯”的称呼在未成年罪犯的改造过程中,时常会成为他们心中的阴影,使未成年罪犯重新入学、就业的愿望很难实现。对未成年犯罪的犯罪记录设置封存制度,这对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有着积极作用。

第五篇: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六大看点:2018年经济新动向

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六大看点:2018年经济新动向

看趋势:九大趋势性变化定位新常态

认识形势、研判走势是做好明年各项经济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针对近一年来海内外始终关注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会议通过对“九大趋势性变化”的阐释,历史地、辩证地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会议认为,当前我国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以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

调控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趋势性变化,表明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以前大家对新常态有各种看法,还有人认为新常态意味经济衰退。通过这次中央对新常态全面、深刻、系统的界定,可以消除认识误区,引导人们正确、理性、客观看待新常态。”

会议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可以看到,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结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转向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会议明确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引导社会预期等是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重点。

“面对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有一个过程。这次会议特别强调统一思想和行动,说明新常态下怎么看与怎么做同样

重要,认识不到位、不深刻,坚持用惯性思维去做今后的经济工作肯定行不通。”张占斌说。

看增长:稳增长和调结构保持平衡是关键

从刚刚发布的11月经济数据看,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PPI同比下降%,已经连续33个月负增长,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稳增长任务艰巨。

会议在部署明年工作时,把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同时,提出“调速不减势”“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等具体要求。

张占斌表示,“经济增速目标适当调整将为今后改革留下更大空间。如果目标定得较高,经过努力也可实现,但可能绷得太紧,不利于其他工作从容展开。”

会议指出,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对此,专家认为,今后经济发展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对过剩

产能的调整会影响增速,而做好新兴产业的加法和乘法则会创造更多增量。

“明年要加快结构调整,意味着新兴领域的投资可能会加快。”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

“速度调整并不意味着少作为甚至不作为,调结构需要花更大气力、有更大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与以往不同的增长结构和动力机制。”

看改革:围绕突出问题推进

会议要求,要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继续抓好各项改革方案制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环境和条件出现很多趋势性变化。“改革的推进,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与时俱进,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提出既针对具体问题、又有利于长远制

度安排的改革措施。”

会议提出要加快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的改革。

“改革要从群众需要出发,让人民分享改革成果。”王军说,基层特别是地方政府,处于经济工作第一线,最了解实际情况,改革方案的制定要把顶层设计和充分发挥基层积极性结合起来,既要统筹长远和全面,也要尊重自下而上的首创精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当前企业、市场、群众都呼唤改革加快推进,但改革措施是通过具体部门来推进的。“各级政府部门往往有自己的利益和问题,在抓落实上可能主动性不够。必须强化责任,落实督办责任制和评估机制,引入群众评价,为推进改革措施落实建立制度保障。”

看民生: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针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会议要求,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

“这体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政策托底的思路。”张立群说,当前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环境均发生改变,低收入群体和困难家庭可能会面临更多压力。中央强调守住底线,既是实现社会公平目标的需要,也是保障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

会议着重强调要做好就业和扶贫工作;做好就业工作,要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就业目标;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张立群说,做好就业和扶贫,是新常态下中央经济工作的两个重要底线。今后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充分发挥好政府保障社会公平的职能,针对特定目标和群体精准发力。

下载2014中国司法六大看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中国司法六大看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5年中国反腐七大看点

    2015年中国反腐七大看点 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 2014年,“打虎拍蝇”的反腐行动保持高压态势。3月12日两会上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到:查办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4040人,同比上升40.7%;依法办理......

    《中国司法》观后感[精选合集]

    《中国司法》观后感《中国司法》是我近年来看过的第一部对中国司法历程进行记录及梳理的法治题材纪录片,也是最精彩、最用心和最系统的一部。从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的故事,到当代......

    中国司法体制改革

    中国司法改革的主导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 提高司法机构“公共产品”的出产能力和效益, 更有效、更充分、更完善地保护社会主体的正当权利, 创造、完善并维护适应新的历史条件......

    中国司法(5篇)

    中国司法:挑战与改革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肖扬10月10日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了题为“中国司法:挑战与改革”的演讲,受到耶鲁大学数百名师生的热烈欢迎。肖......

    中国早期六大文化区系

    中国早期六大文化区系 六大文化区系是指中国早期的六个区域文化圈,是由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的。 它们分别是:北方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于中国北方早期文明,以辽宁西部和......

    中国招商引资六大战略

    中国招商引资六大战略 ——作为“世界华商领袖年会”实践成果的中国招商引资理论 世界华人协会总干事 张雨轩 每届世界华商领袖年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企业家、投资家都纷......

    一号文件着力构建农业经营体系 盘点六大看点范文

    昨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一号文件要求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号文件......

    中国司法_观后感(五篇模版)

    点击查看更多:中国司法 观后感中国司法_观后感俗话说,“公道自在人心”,老百姓的心中总有一杆秤,案子判的对不对、好不好,通过让社会公众旁听庭审、参与庭审的方式,既对法官审判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