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合调研报告1
新农合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强调“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明确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峄城区作为全省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单位之一,整个新农合工作其覆盖范围之广,群众受益程度之高,管理运作之精细,一直走在全省全市先进行列。本报今日特刊发该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以交流情况,推进全市新农合工作再上新台阶。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为提高农民基本医疗水平,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穷、因病返穷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峄城区作为全省和全市新农合试点单位,近三年来,精心组织实施,在全区范围内逐步建立起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让新农合最大限度地造福于百姓。
一、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覆盖范围
峄城区新农合试点工作始于2005年春天。在试点中,该区坚持高标准起步、高层次设计、高强度推进,逐年提高筹资标准和扩大覆盖面,使新农合试点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全市先进行列。
峄城区被列入市新农合试点单位以后,首先选择基础比较好的古邵等三个镇(街)进行试点。2005年首批三个镇(街)是8.9万农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为73.23%,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40元,农民自筹15元。2006年该区被列入省级新农合试点,在总结三镇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7个镇(街)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为40元/人,农民自筹10元。2007年该区继续被列为省级新农合试点,全区24.7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到了93.39%。筹资标准提高到50元/人。去年以来,峄城区共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1233.87万元,156.97万人次受益。
与此同时,他们注重做好农村特困群众参合救助工作。该区明确规定,农村五保老人、丧失劳动能力 残疾人和其他特困群众参合,其资金自筹部分全部由区、镇两级民政部门筹集缴纳。2006年以来,区、镇两级民政部门每年都筹集资金6万余元,为全区1259位五保老人、4500名残疾人、300余名特困群众及时缴纳了参合资金。
二、努力实现参合农民受益最大化
新农合是直接造福百姓的大好事。如何做到把好事办好,让参合农民实现受益最大化?对此,峄城区委、区政府从实际出发,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一是尽量提高报销比例。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按20%的比例报销; 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住院医药费1000元以内,按30%的比例报销;住院医药费1000元以上至3000元,按35%的比例报销;住院医药费3000元以上至4000元,按40%的比例报销;住院医药费4000元以上,按50%的比例报销。每人每年累计最高可报销医药费2万元。2007年7月,榴园镇农民杨某因患肺癌住院手术治疗,一次报销医药费19364元,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二是不设门槛、不设家庭账户。他们在试点一开始设计制定医药费报销方案时就明确规定实行“两不设”,即一不设报销门槛,参合农民的医药费从零开始按比例报销;二不设家庭账户,门诊报销在最高累计达到20000元范围之内不加限制,解决了设家庭账户带来的报销到一定限额就不再报销的问题。
三是适当扩大药品报销范围。他们在《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的基础上,增加了70种常用药品。对《目录》以外的药品折价60%后按正常比例报销。
四是应该补偿的全部补偿到位。据统计,峄城区有20%的农民购买了各类人
身保险。但该区仍然按照新农合既定的报销比例如数补偿。农民高兴地说:“如今我们的健康有了双保险。”
五是简化报销程序。他们在全区范围内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 “一证通全区”,凡参合农民手持该证可以在全区所有定点医疗机构看病治病,不需要办理任何转诊、转院手续;在本区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医药费不需要任何单位和个人审批,当场即可按比例报销或减免。这不仅方便了群众,而且还给参合农民提供了自由选择医疗机构的权利。
三、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新农合基金来之不易,数量有限,十分宝贵,可谓是农民的“救命钱”。能否管好用好这部分资金,是新农合成败的关键。因此,峄城区对新农合基金始终坚持严格监督管理,保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首先,该区将新农合基金由区财政局在国有商业银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做到筹钱不管钱,管钱不用钱,用钱不见钱,实现基金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高效运转。
其次,区合管办每月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以文件或报表形式报告一次资金使用情况。各镇(街)合管办、各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定时张榜公示一次辖区内参合农民的报销情况,确保参合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第三,严格纪律,严肃查处违规行为。该区对挪用、挤占、套取新农合资金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2007年4月,峄城区监察局、区卫生局接到群众举报信,反映某卫生室医生采取虚报冒领的方式套取合作医疗基金399.01元,问题查实后,他们在追回冒领的合作医疗基金同时,给予该卫生室通报批评、当事人停职检查处分。近两年来,峄城区共查处虚报、冒名顶替等违规违纪行为五起,有效堵塞了新农合资金漏洞。
四、为新农合顺利推行打造坚实平台
实践使峄城区委、区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和完善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是新农合顺利推行的重要保障。因此,他们在新农合试点工作中,特别注重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着力为新农合打造一个坚实的平台。
他们首先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去年以来,区、镇两级共投资270余万元,对30个条件较差的农村卫生室进行了新建和扩建,并配齐了内部设施,使之达到了六室分开、八项配套、常用检测服务设施齐全的标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镇、村两级医疗机构实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一是全面落实“四制四统一”制度,即乡医实行聘任制、工资制、风险抵押金制、退休养老金制;乡医统一调配使用,财务统一管理,药品统一调拨,业务统一考核。二是规范卫生室服务。区卫生局按照“四制四统一”的标准,将农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的统一着装、挂牌上岗、接诊质量、门诊登记等各个环节,全部纳入了镇(街)卫生院一体化管理范围,并且努力做到了由管理上的“一体化”变为体制上的“一体化”。三是认真落实乡村医生的福利待遇,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他们做到乡村医生与镇卫生院医生同工同酬,同时对乡村医生实行退休养老制度,及时为他们交纳养老保险金,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四是不断加大对农村卫生室监督管理力度,严禁无证行医、非法行医,进一步净化、优化了农村医疗市场。
第二篇:新农合调研报告
新农合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新农合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点工作,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顾家村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区域,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对于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新农合的基本运行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从2011年1月开始,顾家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妥有序地开展起来,参合率逐年提高,2010年为71.73%,2011年初已达到了95.85%,全县27.6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止2011年10月份,共补偿54906人,补偿金额2470.3万元。通过实施“医疗惠民工程”,共为11971名贫困患者减免各类费用152.6647万元。组织县、乡300名医务人员组成30个医疗队,深入18个乡镇的50个行政村开展了送医送药服务活动,免费发放了价值15万元的常用药品。为20名先心病、白血病患儿发放救助资金6万元。
自2010年顾家村开始试点至今,在淄博市制定的原则框架内,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新农合的管理运行机制,新农合制度得到不断发展完善,参合农民普遍受益,新农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民对党和政府的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看病可以报销,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健康的关心。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普遍认为新农合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大好事,是关心农民疾苦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从心底里感谢党的好政策。农民群众感动地说“以前都是干部来收钱,现在得了病,还能报销,这真是一项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事的好政策,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办的大好事”。顾家村崔顺利因肺心病治疗得到报销款15000元,其家人感慨地说“为了治病,家里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幸亏参加了合作医疗,交了20元钱就给报销了15000元,合作医疗帮了我的大忙了!感谢政府,感谢党。”这是我们农民群众最切身的感受,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拥护。
(二)乡镇卫生院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让农民放心就近就医,顾家村开展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每年集中组织对全县18所乡镇卫生院院长和专科医生的业务培训,近400名村医由县医院进行业务培训,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2011年,已经顺利通过了省标准化、规范化乡镇卫生院验收。
二、当前顾家村新农合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农合在顾家村运行十年来,确实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效的减轻了广大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是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新农合的运行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惠民政策的落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制约着新农合的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一)筹资困难,筹资成本高.向农民筹集遵循原则:自愿参加,多方筹资。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把合作医疗纳入到法制化管理轨道,稳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机制还没有建立,资金的收取多数是在每年筹资时突击宣传,集中入户,难度大,工作成本高。由于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加新农合,这样容易导致体弱多病者选择参加,而身体强壮者选择不参加。
(二)宣传力度及方式影响政策运行效果
作为一项好的惠民政策,从无到有,农民对政策的认知必定有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和村级干部对宣传工作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宣传走过场、不广泛、不深入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有关术语不理解,有的甚至看不懂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资料。有的农民由于没有履行及时告知义务或超过补偿期限或没有办理转院手续,本可以得到补偿而没有得到补偿,引起农民对制度的不满。由于对新农合报销范围的不了解,导致他们觉得农村医保是不可信,甚至是忽悠人的。
(三)大病补偿机制有待完善,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尽管新农合制度对10种大额慢病有一定的补偿,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患者需要,受益面窄。部分农民患的虽然是常见病,慢性病,但由于不属于大额慢病的范围而无法得到报销,一年下来仍旧花费很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住院报销的“起付线”、“封顶线”、“分级按比例报销”、“有些药品不能报销”等限制设臵也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尤其是10万元以上的大病保障水平不高。顾家村作为欠发达地区,尽管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但对于几百元、几千元的医疗费用大部分农民还可以负担得起,并不足以影响生活。
三、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采取合理的征缴形式,降低筹资成本。
采取合理有效的征缴形式是合作医疗有效筹资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让那些与农民有密切利益关系的机构去征收医疗保险费的效率较高,也较为便捷。例如,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签约,委托乡镇财政所在下发粮食补助款时代收,然后转入通过招标确定的银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由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审核、汇总支付的费用,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由银行直接划拨,实行封闭运行。对于当年发生疾病报销医疗费用的农民,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用报销所得的部分费用预缴次年的参保资金,建立农民滚动式预缴费制度。参合农民在镇或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后,再到镇合管办报销或向所在镇合管办或村卫生室预缴该户次年参合资金。农民滚动式预缴费制度建立在知情自愿的基础之上,在得到实惠的时候提前缴纳次年参合资金,迎合了农民参合心理,农民在受益的前提下,信任新农合,一般是乐于预缴费的。
(二)加大对“新农合”的宣传力度,继续做好宣传工作。
新农合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宣传工作的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对新农合的认知程度,这对于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而且,随着新农合制度的不断完善,一些直接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宣传,持续开展宣传工作。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发放新农合宣传小册子以及基层工作人员走访宣传讲解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还可以在已有的宣传方式上增加志愿者下基层服务,选择对新农合政策了解的人员组成志愿者队伍,对农民进行政策普及教育。其次,一定要将宣传工作做到位,纠正宣传偏差,使农民真正理解新农合的内涵及“互助共济”的实质,纠正“不住院不报销”的认识偏差。再次,宣传工作不仅要面向农民,还要面向涉及新农合的领导、工作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基层组织的工作
人员尤其要吃透政策精神,掌握政策要领,把国家的新农合政策释译成一些让老百姓一看就明白的政策,将新农合的宣传工作常抓不懈。
(三)不断完善新农合的补偿机制,切实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在进一步优化住院费用补偿方案,财政补助提高,基金规模扩大的条件下,提高补偿比例,切实扩大药品、检查可报范围,适当扩大目录内用药。积极探索大额住院费用补偿制度,在享受新农合待遇的基础上,对大额住院医疗费用超过补偿起付线的部分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偿。为使合作医疗基金充分有效使用,使参合农民最大程度受益,对当年农合统筹基金结余部分(扣除风险基金),可以采取二次补偿的方式对大额住院农户进行再次补偿,或者采取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作为新农合制度的延伸。商险介入医保后,医保服务将大幅提升,弥补社保经办机构经办力量不足,实现基本医疗和补充医疗的无缝链接,使百姓的医疗保障提升了一个档次。保险公司因控制风险,会主动监督医院,防止大处方、大检查的出现,从而降低患者的诊疗费用。建议认真遴选1-2家保险公司承担参合农民大额医疗保险,有效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切实减轻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负担。
(四)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的基本建设
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在搞好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发动社会力量投资卫生建设。对于符合条件的专科医院、非营利性的民营医院应当予以认定,引入竞争,提高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
1、要加大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乡镇卫生院处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农村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是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难点所在。因此,各级政府及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农村卫生院的建设。如对卫生院职工工资,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监督等业务经费,医务人员的进修、培训费等予以保障和补助;改变卫生院为追求经济效益而疲于奔命的局面。同时,要
在人才、技术、设施上给予扶持,并帮助明确服务方向,完善运营机制,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
2、要扶持村卫生室的发展。
针对其服务内容和诊疗病种给予一定的补助,保证村卫生室开展对中老年群体和慢性病等特殊病种的康复服务,并推动其做好农村基层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和相关信息的搜集、报告工作。
第三篇:易县新农合调研报告
易县新农合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新农合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点工作,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易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区域,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对于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新农合的基本运行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从2007年1月开始,易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妥有序地开展起来,参合率逐年提高,2007年为71.73%,2010年初已达到了95.85%,全县27.6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止2010年10月份,共补偿54906人,补偿金额2470.3万元。通过实施“医疗惠民工程”,共为11971名贫困患者减免各类费用152.6647万元。组织县、乡300名医务人员组成30个医疗队,深入18个乡镇的50个行政村开展了送医送药服务活动,免费发放了价值15万元的常用药品。为20名先心病、白血病患儿发放救助资金6万元。
自2007年易县开始试点至今,在保定市制定的原则框架内,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新农合的管理运行机制,新农合制度得到不断发展完善,参合农民普遍受益,新农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民对党和政府的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看病可以报销,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健康的关心。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普遍认为新农合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大好事,是关心农民疾苦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从心底里感谢党的好政策。农民群众感动地说“以前都是干部来收钱,现在得了病,还能报销,这真是一项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事的好政策,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办的大好事”。小台乡崔顺利因肺心病治疗得到报销款15000元,其家人感慨地说“为了治病,家里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幸亏参加了合作医疗,交了20元钱就给报销了15000元,合作医疗帮了我的大忙了!感谢政府,感谢党。”这是我们农民群众最切身的感受,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拥护。
(二)乡镇卫生院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让农民放心就近就医,易县开展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每年集中组织对全县18所乡镇卫生院院长和专科医生的业务培训,近400名村医由县医院进行业务培训,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2009年,已经顺利通过了省标准化、规范化乡镇卫生院验收。
(三)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逐渐规范,医疗服务不断改善。为了更好地将这项惠民政策贯彻落实下去,各级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加强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包括对定点医院进行严格的审批,控制目录外用药,强化药品管理,规范住院登记和病历书写,加强医疗收费票据管理以及实行收费及报销公示制度等。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与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医疗服务的行为,严格首诊医师负责制,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此同时,面对不断增长的农
民医疗消费需求,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也在不断改善医疗服务。如有的医院免费接送病人,有的在医院设立引导员,方便农民就医,有的还对病人出院后进行定期回访等,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
(四)新农合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运行机制日益完善。目前已形成了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了县级统筹,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形成了医疗质量和医药费用的检查考核及评估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和费用的监管,确保基金安全;严格执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提高了合作医疗收费透明度;建立转诊制度,合理控制参合农民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转诊,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制定和完善了诊疗规范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实行“新农合”基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定期公布收支账目,确保基金公正、公开、有效地用在农民防病治病上。此外,在新农合运行过程中,易县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建立了新农合信息化网络平台,设立专门的农合局域网,并与省新农合平台进行了全面对接,使审核与监控更加实时有力,补偿与结算更加合理规范,有效遏制了滥检查、滥收费等违规行为,从而达到“管理科学、操作规范、监督有力、报销便捷”的预期目标。截止到2010年底,全县累计补偿201761人次,补偿金额达5101.82万元,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二、当前易县新农合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农合在易县运行五年来,确实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效的减轻了广大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是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新农合的运行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惠民政策的落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制约着新农合的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一)筹资困难,筹资成本高.向农民筹集遵循原则:自愿参加,多方筹资。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把合作医疗纳入到法制化管理轨道,稳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机制还没有建立,资金的收取多数是在每年筹资时突击宣传,集中入户,难度大,工作成本高。由于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加新农合,这样容易导致体弱多病者选择参加,而身体强壮者选择不参加。受农村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特点、农民价值观等因素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采用农民自愿缴费方式筹资仍然会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酬资成本高、压力大,向农民酬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方式采取一年一筹的现收现付制,年前组织印发宣传资料,采取以户为单位宣传发动,签订协议,上门收缴的方式,工作量大,组织成本高。据估计,从农民手中每收取2O元合作医疗基金,其成本大概是2元左右。这样的高成本对于本身就已捉襟见肘的合作医疗基金而言是无法长期承受的。
(二)宣传力度及方式影响政策运行效果
作为一项好的惠民政策,从无到有,农民对政策的认知必定有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和村级干部对宣传工作的认
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宣传走过场、不广泛、不深入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有关术语不理解,有的甚至看不懂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资料。有的农民由于没有履行及时告知义务或超过补偿期限或没有办理转院手续,本可以得到补偿而没有得到补偿,引起农民对制度的不满。由于对新农合报销范围的不了解,导致他们觉得农村医保是不可信,甚至是忽悠人的。某村一村民今年出车祸,花费了不少的钱,本想着今年刚好参保了,可以得到一部分报销,可交通事故是不能报销的,他就说新农合是骗人的,他这辈子就算是病死也不参保了,政策规定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医疗鉴定及因劳务输出造成的工伤、职业疾病发生的医药费等不予报销。这些问题都是管理、服务和宣传不到位造成的,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甚至一些已参保的农民对制度的信任度下降并打算退保。此外,易县今年开始实施门诊统筹,可是部分农民依然认为新农合不住院不报销,住院了才报销,导致一些患小病慢病农民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补偿。
(三)大病补偿机制有待完善,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尽管新农合制度对10种大额慢病有一定的补偿,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患者需要,受益面窄。部分农民患的虽然是常见病,慢性病,但由于不属于大额慢病的范围而无法得到报销,一年下来仍旧花费很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住院报销的“起付线”、“封顶线”、“分级按比例报销”、“有些药品不能报销”等限制设
臵也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尤其是10万元以上的大病保障水平不高。易县作为欠发达地区,尽管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但对于几百元、几千元的医疗费用大部分农民还可以负担得起,并不足以影响生活。但是对于得了重大疾病,需要花费高额费用的农民来说,6万元的封顶线对于几十万元的医疗费用来说仍旧是杯水车薪,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农民的正常生活。而且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尤其是到市外的医疗机构就诊住院,外报医疗补偿费用形成三高三低,即总费用高、检查材料费用高、报销起付线太高、报销比例低、用药目录低、最高报销封顶线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大病的保障,并没有有效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四)农村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技术水平比较落后。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村的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医疗资源的状况和医疗技术水平,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就医需求。投入的不足致使城乡医疗资源严重失衡,农村医疗资源短缺,农村医疗机构设备陈旧简陋、技术落后、人才匮乏,无法满足农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农民即使是小 病小伤也不得不到大医院就医,既增加了农民就医成本,也增加了合作医疗费用的支出。按照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的意见》和保定市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乡镇卫生院应补贴60%以上,村卫生室人员补助按照每人每月50-100元的标准。经测算,全县乡镇卫生院应投入经费551万元,实际投入266.5万元,缺口284.5万元;村卫生室应投入经费
87.84万元,实际投入为零,缺口87.84万元。以上需投入经费均为基本经费,不包含工作人员培训经费。培训经费按照基本经费的5%计算,政府需投入80万元。基于以上情况,由于村卫生的经费投入基本为零,直接影响了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村医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网底建设的职能得不到发挥。而“留住有用人才”也不能得到保障,更不利于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乡镇卫生院的现有设备还是停留在常规检查上,一些有难度、有技术的检查和治疗不能正常开展,新招聘的医技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能做到群众就医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增加了群众就医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所以,仍需为乡镇卫生院配备彩超、CR等先进设备。
(五)新农合管理体系不健全
行使新农合医疗行政管理职能的是县级卫生部门的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具体办理合作医疗基金支付业务的部门主要是县级卫生部门所属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经办人员多是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基金只设一个账户,收支都由卫生部门管理,出现卫生部门既管政策,又管基金支出,缺乏制约。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县级卫生部门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又要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供服务质量,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维护农民的利益。也就是说,卫生部门既代表农民购买医疗服务,维护需方利益,又在管理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医疗服务提供者。这种模式不利于控制医疗费用,不能对侵害合作医疗基金的行为加以有效约束。
三、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采取合理的征缴形式,降低筹资成本。
采取合理有效的征缴形式是合作医疗有效筹资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让那些与农民有密切利益关系的机构去征收医疗保险费的效率较高,也较为便捷。例如,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签约,委托乡镇财政所在下发粮食补助款时代收,然后转入通过招标确定的银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由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审核、汇总支付的费用,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由银行直接划拨,实行封闭运行。对于当年发生疾病报销医疗费用的农民,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用报销所得的部分费用预缴次年的参保资金,建立农民滚动式预缴费制度。参合农民在镇或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后,再到镇合管办报销或向所在镇合管办或村卫生室预缴该户次年参合资金。农民滚动式预缴费制度建立在知情自愿的基础之上,在得到实惠的时候提前缴纳次年参合资金,迎合了农民参合心理,农民在受益的前提下,信任新农合,一般是乐于预缴费的。
(二)加大对“新农合”的宣传力度,继续做好宣传工作。新农合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宣传工作的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对新农合的认知程度,这对于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而且,随着新农合制度的不断完善,一些直接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宣传,持续开展宣传工作。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发放新农合宣传小册子以及基层工作人员走访宣传讲解等形式,广泛开展宣
传活动。还可以在已有的宣传方式上增加志愿者下基层服务,选择对新农合政策了解的人员组成志愿者队伍,对农民进行政策普及教育。其次,一定要将宣传工作做到位,纠正宣传偏差,使农民真正理解新农合的内涵及“互助共济”的实质,纠正“不住院不报销”的认识偏差。再次,宣传工作不仅要面向农民,还要面向涉及新农合的领导、工作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基层组织的工作人员尤其要吃透政策精神,掌握政策要领,把国家的新农合政策释译成一些让老百姓一看就明白的政策,将新农合的宣传工作常抓不懈。
(三)不断完善新农合的补偿机制,切实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在进一步优化住院费用补偿方案,财政补助提高,基金规模扩大的条件下,提高补偿比例,切实扩大药品、检查可报范围,适当扩大目录内用药。积极探索大额住院费用补偿制度,在享受新农合待遇的基础上,对大额住院医疗费用超过补偿起付线的部分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偿。为使合作医疗基金充分有效使用,使参合农民最大程度受益,对当年农合统筹基金结余部分(扣除风险基金),可以采取二次补偿的方式对大额住院农户进行再次补偿,或者采取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作为新农合制度的延伸。商险介入医保后,医保服务将大幅提升,弥补社保经办机构经办力量不足,实现基本医疗和补充医疗的无缝链接,使百姓的医疗保障提升了一个档次。保险公司因控制风险,会主动监督医院,防止大处方、大检查的出现,从而降低患者的诊疗费用。建议认真遴选1-2家保险公司承担参合农民大额医疗保险,有
效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切实减轻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负担。
(四)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的基本建设 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在搞好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发动社会力量投资卫生建设。对于符合条件的专科医院、非营利性的民营医院应当予以认定,引入竞争,提高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
1、要加大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乡镇卫生院处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农村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是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难点所在。因此,各级政府及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农村卫生院的建设。如对卫生院职工工资,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监督等业务经费,医务人员的进修、培训费等予以保障和补助;改变卫生院为追求经济效益而疲于奔命的局面。同时,要在人才、技术、设施上给予扶持,并帮助明确服务方向,完善运营机制,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
2、要扶持村卫生室的发展。
针对其服务内容和诊疗病种给予一定的补助,保证村卫生室开展对中老年群体和慢性病等特殊病种的康复服务,并推动其做好农村基层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和相关信息的搜集、报告工作。
(五)建立管治分离模式,规范合管中心管理。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新农合试点县市都是由设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农合经办机构负责基金的管理、医疗补偿款的支付及定点医疗机构的审核,称其为“卫生部门主管模式”。这种“上下一体”的模式虽便于上级部门的管理以及各项政策的落实和信息沟通,但是却存在着新农合管理中心既管理合作医疗,维护农民利益,同时又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管的两难局面。如果合管中心不能摆正位臵,确实很难保证参合农民最大程度地从新农合制度中受益。
1、建议建立同样也是由政府来组织筹资、财政部门管理资金,定点医院提供医疗服务,而新农合管理中心设在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管治分离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以下优势:可以打破管理与施治同为一家的局面,对医院的监管更为中立和超脱,使农合经办机构能够走出目前这种与医疗机构同属于卫生部门却要对医疗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两难局面;不仅合管中心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用药目录、监管经验等医保管理资源,降低管理成本,而且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同由一个部门管理,也能够为为将来实现三者的统一接轨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定期向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汇报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使用情况;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定期向监督委员会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汇报工作,主动接受监督。采取张榜公布、建立网站等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布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具体收支、使用情况,保证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享有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确保新农合医疗制度公开、公平、公正。经办机构必须向社会公布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投诉电话,并在规定工作日内对投诉给予答复。审计部门定期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强化新农合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力度,突出执法能力建设,增强工作透明度,广泛吸引相关部门、专家及技术人员、参合农民代表、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参与监管。综合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保障新农合基金支付的可靠性、参合基金的使用效率和制度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国家应尽快出台新农合基金管理专项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的形式赋予新农合管理中心依法行政的职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其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各级地方政府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针对新农合基金安全、高效运行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违规的法律法规,为基金和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增强对违规行为处罚的针对性,使新农合管理中心走出既要管理,又要监督的两难局面。
“新农合”的开展与实施,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尽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只有通过长期摸索,不断完善,多方努力,才会让中央这一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新农合政策带来的实惠。
第四篇:望江县新农合运行情况调研报告
望江县新农合运行情况调研报告
第二纪检监察协作区(2010年6月16日)
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卫生局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件精神,以规范、有效运行为基础,保障基金安全,提高基金效益为重点,狠抓监管为核心,不断强化网络建设,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使得我县新农合制度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我县自2003年启动新农合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把大力推进新农合作为保障农民健康,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举措,站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加强领导,广泛发动,创新机制,稳步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尽早得到实惠。全县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部门联动,运转有效的新农合工作机制。
1、新农合制度覆盖面、农民受益面不断扩大。我县辖八镇两乡,总人口近60万,其中农业人口近51万。2003年9月15日,我县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县启动新农合试点工作,近7年来,新农合制度从无到有,从雏形到完善;补偿模式由“住院+家庭账户”到“住院+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由县发展到乡、到村,后逐渐发展到市、省、并辐射到周边县、市;新农合制度覆盖面、农民受益面不断扩大,收益程度不断提高。
2、参合率稳中有升,基金运行平稳有效。2003—2004年全县参合农民37.09万人,参合率达78.62%;2004—2005年参合农民40.52万人,参合率达80.45%;2006年达到42.55万人,参合率达83.72%;2007年参合农民达到43.73万人,参合率达85.17%;2008年达到44.63人,参合率达90.58%;2009年达到485434人,参合率达96.8%;2010年达到505284人,参合率达97.88%;报销金额逐年增长,受益农民逐年增加,2003—2009年底,全县共补偿基金支出为15382.98万元,受益农民146.65万人次,2010年1—5月份,全县补偿基金支出为3028.42万元,受益农民251245人次,基金运行平稳有效,当年基金结余率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率控制在25%以内,符合省控制指标。
3、筹资标准逐年增加。2003—2005年每个农民年筹资金额为3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0元,省财政补助3元,市、县财政共补助7元,农民个人缴纳10元。2006年每个农民年筹资金额为45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20元,省财政补助6元,市、县财政共补助9元,农民个人缴纳10元。2007年每个农民年筹资金额为5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20元,省财政补助15元,县财政共补助5元,农民个人缴纳10元。2008—2009年每个农民年筹资金额为10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0元,省财政补助30元,县财政补助10元,农民个人缴纳20元。2010年,每个农民年筹资金额增至15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60元,省财政补助45元,县财政补助15元,农民个人缴纳30元。筹资力度的加大,不但提高了新农合基金抗风险能力,而且提高了农民的受益面和收益度,将进一步缓解农民看病贵问题。
4、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逐步建立。县级新农合经办机构成立于试点期初,人员编制由5人增至现在的8人,经费预算由开始的每年5万元提高至现在的每年15万元,现正着手落实乡级经办机构编制问题。已经确定市、县、乡、村各级定点医疗机构120个,其中,省级定点医疗机构14个、市级定点医疗机构9个,县级5个,乡级16个,村级76个。同时着手按省农合办统一要求开展与省级公立医院进行定点协议,并结合我县农民外出务工较多的实际情况,在长三角地区选建农民工定点医院,方便农民就医报销。
二、主要做法
1、以政策宣传为主线,提高社会关注度。宣传工作是参合农民了解新农合制度的最佳途径,我们一直把宣传当做一项长期工作来抓,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新农合制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使农民了解制度的内容、原则和方案。一是积极指导各乡镇、村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做好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运用典型事例,让更多的农民体会到制度的优越性,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新农合,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参合率。二是深入细致的宣传参合农民看病的报销流程及相关业务程序、及时通报农民补偿情况、定点医疗机构违规行为的查处情况、积极宣传新农合的重要意义、调动方方面面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新农合,形成全县大动员、大宣传、大行动的浓厚氛围。
2、以规范运行为基础,严格基金管理。新农合基金是整个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提高基金使用效能,规范运行,严格管理。一是实行独立建帐,钱帐分离,封闭运行。即“财政部门管帐不管钱,银行管钱不用钱,合管局用钱不见钱”的模式进行管理,执行严格的报销和审核制度。二是严格执行四级审核制度。对每月各定点医疗机构和乡级合管办上报县合管局的合作医疗补偿资料,要严把身份审核关,费用结算初审关,补偿资金终审关后经领导审批才能转账拨付到各定点医疗机构和乡级合管办。三是我局和县财政社保股同时建帐,加强对合作医疗基金补偿情况的监督,确保了基金的安全与合理使用。四是设立预警线。以月均可支配统筹基金总额的90%为预警线,坚持每月定期对参合农民报销情况和资金实际结存余额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发现影响新农合基金稳妥运行的不正常因素,有效规避资金透支风险。
3、以优化补偿方案为核心,充分发挥基金效益。由于筹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县新农合补偿政策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优化。一是每年根据省新农合统一方案制定《望江县新农合补偿实施方案》。二是不断简化转院手续、不断简化补偿程序、不断提升新农合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补偿封顶线、住院补偿比例、保底补偿比例、慢性病门诊补偿比例。三是实行门诊统筹补偿、明确意外伤害补偿程序、鼓励开展中医中药治疗、严格控制目录外用药。
4、以提升监管为动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得到加强。一是我县从2005年起就运用HIS软件在县内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进行直报,提高了新农合的工作效率,有效加强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二是2009年我县先后邀请合肥托思、湖南泰阳两公司专家对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信息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于当年6月份顺利与省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实现省、市、县三级并网运行且与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了新农合的监管效能。三是实现四级直接兑付。为了方便群众、规范运行,全面提高结算兑付服务水平,确保参合农民第一时间拿到补偿金,我县积极搞好县内定点医疗机构直报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与市级及周边县医疗机构达成协议,便于参合患者及时得到补偿金,目前,已于市级9所公立医全面开通直报系统,已经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定点医疗机构直接兑付,参合农民“随诊随报,出院即报”。四是方便农民就医、补偿,全面启动“IC卡”。“IC卡”的全面启动使得参合农民就医时只需一证、一卡(身份证、“IC卡”)即可,且在定点医疗机构享受当场报销,提高了接报效能、方便了参合患者,同时在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杜绝违纪、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5、以补偿模式由住院扩大到门诊统筹为切入点,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门诊统筹是新农合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内容,是扩大受益面、巩固群众基础、提高参合率的主要途径,是减少“门诊”转“住院”现象的有效办法,是稳定乡村医生队伍的现实措施。我县早在2009年5月份南陵召开的全省门诊统筹会议上就作为先进县进行交流。一是积极组织召开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现场会,迅速掀起建站热潮。二是积极加强软硬件建设,迅速推动开展门诊统筹直报工作。三是不断增加慢性病补偿病种,进一步鼓励中医药门诊开展。四是遵循“五统两分”的原则,有效加强村级卫生服务站的监管。五是每月实行督查与纠查相结合,有效加强了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监管。
6、以加强制度建设为保障,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一是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准入制、协议制、动态制管理机制。对定点医疗机构严格按照准入条件进行协议管理,建立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收费、补偿和医疗服务质量等不定期的考评制度,依据考评情况,够格则定,降格则停,违规则改、不改则汰。二是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信息通报制度。每月将县内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医药总费用、次均医药费用、实际补偿比、自费项目占总费用的比例、基金流向等信息在全县范围进行通报,用以加强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的警示和监管。三是建立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督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督查,仔细核对身份证明、患者材料、药房处方、患者记录、电脑处方等,走村访户进行核实。四是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半年综合考评制度。每半年对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关于合作医疗管理方面分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村级医疗机构两大块共100项指标进行半年考核,将考核结果在全县通报并与是否定点结合起来,与医疗机构目标考核结合起来,与一年一度的服务协议签订结合起来,确保监管的有效性,督促与指导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医药费用控制机制,切实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三、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明显成效
1、政府得民心。通过借鉴外地经验和几年来的实践,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组织管理、规范筹资、医疗基金的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医疗救助、卫生服务机构监管等方面,已初步探索出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办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新农合”制度基本成熟,受到老百姓的普遍认同,拉近了政府与老百姓的距离。
2.农民得实惠。“新农合”总的实施原则是:政府组织、农民参与、互助共济。推行“新农合”后,相关部门从基金的管理、定点医疗机构的选择、医疗环境的改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资质考察和严格要求,改善了农民的就医环境和条件,减轻了农民的医药费负担,农民的就医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做到小病不出村,多发病、疑难病不出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小病不想医、大病不好医、最后无法医”的就医习惯,防止了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农民看病更加方便和放心了。
3.医院得发展。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乡镇卫生院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载体,资金总量迅速上升,在上级卫生部门的监督和“新农合”制度、“民生工程”的推动下,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大步推进,乡村卫生室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医护人员队伍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医院的就医环境得到改善,硬件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医护人员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渐增强,这些都为医疗机构的迅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体制不健全、乡级合管办问题突出、部门联动机制不强。一是人员编制落实不到位。我县乡镇经办机构队伍从各部门借用组成,没有办理入编工作,缺乏稳定性、连续性、专业性。二是筹资票据管理混乱、参合数据整理不及时、不准确。乡镇新农合经办人员没有及时核对筹资票据,大部分乡镇是采取先将参合资金缴入县库,根据基金数额倒推人数,导致部分乡镇出现基金数额标准大于人数标准现象,造成参合信息管理混乱隐患,容易给不法分子可趁之机;参合登记是无章可循,大名、小名、学名是应有尽有,人、户错位现象较多,这就造成参合信息无法核准,经常性出现票据登记信息与户口簿信息及系统中信息不能有效对应;农民手中有票据,系统中无信息现象,给参合农民报销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新农合制度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三是补偿金兑付不及时。大部分乡镇合管办受理材料的程序过于繁杂,参合患者住院材料往往在村干和经办人员手中滞留,经办人员初审、上报不及时;不能迅速通知参合患者领取补偿金,有的补偿金长达3个月以上未兑付,严重影响农民参合积极性和对政策的误解。四是出现补偿金截留现象。部分乡镇患者补偿金由村干代领,由于补偿公示制度又没做到位,这就给补偿金兑付带来一定隐患,有些村干在代领过程中截留部分资金甚至出现截留全部补偿金或者冲抵相关欠款等债务现象。五是现金兑付,存在安全隐患。大部分乡镇在兑付补偿金过程中采取现金兑付,这既违背新农合基金封闭运行原则,也易造成安全隐患。六是兑付手续把关不严。部分乡镇在兑付补偿金时带有情感因素,手续过于简单,无身份证明,甚至出现非患者本人或非患者直系亲属代领现象。七是经办机构工作经费严重缺乏。我县财政每年安排仅15万元的工作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工作正常运转,仅定点医疗机构稽查、信息化建设的维护发展和新农合相关会议的费用就远超过15万元,经办机构有时对新农合工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八是经办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乡级合管办工作人员是非卫生技术人员,甚至是无学历人员,难以胜任繁重的新农合工作任务。九是各级各部门在新农合筹资、运行、监管过程中缺乏联动机制,造成新农合管理局孤军奋战,很难达到预期运行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合工作的健康发展。
2、公示不及时、不全面、不完整。一是乡镇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对补偿信息都存在公示不及时现象,有的公示兰内容半年得不到更新,甚至时间更长。二是公示的内容缺乏完整性,只是一小部分。三是公示地点仅限于办公场所,范围很窄,不全面,没有达到接受社会监督的效果。
3、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广、造成参合患者对政策误解。因各级各部门宣传力度,广度受限,基层新农合队伍业务素质不高,工作不够深入,解释不够透彻,补偿流程混乱不清晰,宣传又不主动,加上参合患者对新农合报销结果的期望值过高,就容易造成对新农合政策的误解。
4、定点医疗机构责任意识不强,服务能力较低。一是多数医疗机构随意放宽入院指征,小病大医,门诊转住院、甚至出现挂床住院现象,导致住院率不合理上升。二是随着基金保障力的增强,医药费用是一涨再涨,更没有实行目录外用药协商签字制度,导致次均费用过高,直接降低患者的实际补偿比率,降低了新农合基金使用效益。三是大部分医疗机构特别是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缺乏专业的信息维护人员,药品匹配不能到位,申报不能及时。四是乡镇卫生院缺乏对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分解处方,串换药品,门诊日志登记不全,逻辑关系不清,处方管理混乱。五是大部分医疗机构尚未设臵与新农合往来会计科目,不能反映与新农合往来资金。
5、新农合筹资成本高。稳定、低成本的长效筹资机制是新农合持续发展的前提,目前在农民自愿筹资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集中筹资时间短。每年的9、10月份为集中筹资时间。二是筹资成本高。每年各级政府为筹资层层召开动员会,印制大量的宣传材料,乡、村干部组织下村筹资,由于农民人口多,居住分散,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告知难度大。
6、外出务工农民参合问题尚未解决。一是常年外出务工农民回乡时间与筹资时间正好错过,造成部分想参合的农民没有得到参合。二是外建农民工定点医院尚未开展。
五、对策和建议
1、建章立制、明确责任。一是通过对乡镇经办机构和县内定点医疗机构督查出的一系列问题,县合管局及时予以通报,进行制止和纠正,通过下发文件进行系统性的规范和指导。二是进一步加强筹资票据管理、参合登记管理、核准参合信息工作。各乡镇经办人员要加强筹资票据管理,做好各村(社区)票据领发、使用、接报、核销工作,筹资结束后要及时收缴、核销所有已发票据,要确保票据的完整性,做到所开票款与入库基金一致,加强对已开票据存根联及空白和作废票据的保管,以防残缺,遗失。对因核对不严、保管不善造成负面影响的乡镇,将直接追究经办人员责任;要加强参合登记工作管理,切实按照户口簿或身份证进行开票登记,依据我局09年6月按照公安系统的户籍信息整理的基础信息,结合开票登记信息进行核对,务必做到参合人数与入库基金标准一致、系统参合信息与所开票据登记信息一致,对参合信息登记错误、核对不准造成负面影响的乡镇,将直接追究经办人员责任。三是严把手续审核关。各乡镇合管办在受理材料、兑付补偿金时,须严把手续关,在提交住院材料的同时须审核身份证明,参合证明、“一卡通”或邮政银行存折首页等。四是各乡镇合管办要迅速启动“一卡通”平台,本着便民的原则,确保基金及时、有效、封闭运行。为规避现金直付风险,各乡镇合管办应接受县合管局拨付基金10日内完成核对该批次参合基础信息,运用财政农户信息平台通过“一卡通”或委托邮政银行将补偿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并将整个新农合基金运行过程建账管理。五是增强经办人员法制观念,加强自律意识,杜绝基金截留现象。经办人员要端正工作态度,严谨、慎重、一丝不苟地为参合患者服务;要增强法制观念,加强自律意识,坚决杜绝基金截留和挪用,甚至贪污现象的发生,如发现违纪、违规和违法现象,将依规依法追究经办人员和直接领导的相关责任,绝不姑息。六是完善新农合相关文件、材料、参合信息等资料整理、归档工作。新农合资料的保存和归档是新农合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财富,是我县新农合统筹规划的第一手资料,各乡镇合管办经办人员要高度重视新农合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切实从各年的筹资票据、参合信息、相关制度文件、各种台账入手,进一步加强新农合档案管理工作,提升新农合工作水平,对新农合档案资料整理、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将直接追究经办人员的责任。
2、创新筹资机制,减少筹资成本。受农村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特点、农民价值观等因素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采用农民自愿缴费方式筹资仍然会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新农合筹资困难的问题,让农民切实地感受这项政策带来的优惠。一是建议尝试采取三定筹资。如利用村级便民服务室实行定点、定时、定量筹资。二是建议采取常年滚动筹资。农民在一年内任何时间都可以为次年参合进行缴费,给外出务工农民给予方便参合。三是积极探索长效、低成本的筹资机制。
3、进一步加强宣传、正确引导。一是各乡镇、村及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力度,各定点医疗机构要对新农合政策上墙宣传,对一些新农合标语要张贴在醒目位臵,并制作报销具体流程,对一些不予报销的药品和诊疗项目应该告示,正确引导参合农民就诊。二是县合管局将借助新农合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培训加强对各新农合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
4、加强新农合经办机构能力建设。一是建议有关部门尽快贯彻省编办《关于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设臵和编制配备的通知》(皖编办[2009]58号)文件精神,尽快做好乡镇经办机构人员入编工作。二是继续加大对各级新农合管理人员的培训。新农合管理必须有一支业务精湛、技术全面的管理队伍。建议继续强化培训,以提高相应人员政策水平、管理能力,杜绝各种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发生,确保基金安全、有效、封闭运行,以适应新农合各项管理工作的需要。三是改善办公条件,落实办公经费。建议县政府为新农合经办机构配备相应的办公设施、改善办公条件,并提高预算办公经费,保证其正常、高效运转,为农民提供便利、快捷、周到的服务。
5、以考核为抓手,制度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一是合理制定《定点医疗机构考核办法》,采取定期或突击的方式进行考核。二是结合新农合运行分析报表和一些典型个案围绕住院率、次均费用、实际补偿率、直报率、药占比、目录外用药率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三是以考核结果为标准,建立“三级防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四是建立健全定点医疗机构检查、治疗和用药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严格执行医疗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杜绝乱收费行为。五是将新农合医药用品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完善购、销制度,降低医疗成本。六是发挥药监局、物价局等部门的职能作用,规范药品及服务价格,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七是探索推行单病种最高限价制度,并逐步扩大限价病种,切实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6、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补偿公示基金。新农合补偿公示是提升新农合运行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接受全社会监督的最有效途径,基金使用和费用补偿要坚持县、乡、村三级定期公示制度。一是乡镇合管办要将参合农民补偿信息表在兑付补偿基金前后及时进行公示,公示地点在各镇(乡)、村、组不少于6处,公示期限不少于2个月。二是各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在单位醒目位臵设立新农合公示栏,长期公示新农合各项政策、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公示医疗机构服务项目及价格、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及价格,公示参合农民就诊流程、补偿比例、起付和封顶线、补偿审核程序,公示新农合监督举报电话,每月公示参合农民门诊和住院补偿情况。三是对于公示内容要全面、真实,形式要严谨、科学,方便群众监督,保证参合农民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基金使用的透明度。
7、强化部门协作,健全新农合管理体系。一是建议县新农合管委会、监委会等领导机构定期开展工作,加强相关部门配合和协作,充分发挥充分发挥各组成部门优势。二是建议新农合管委会、监委会、物价、药监、专家组成员对乡镇筹资工作和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考核,规范药品及服务价格,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三是积极主动与公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打击造假票据套取新农合资金等违法行为,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第五篇:“新农合”政策的情况调研报告
“新农合”政策的情况调研报告
“XX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XX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XX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自XX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浦东周南村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笔者的维持一周的调研中,笔者也对“新农合”的影响以及周南村新农合推行过程中可借鉴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一、调研点选择:、xx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xx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时间安排:、7月21日上午及下午。
2、时间安排上可以按调研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三、目标研究成果
本次实践将走访浦东新区各级街道及镇政府卫生部门的主要领导,深入大部分街道及镇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对社区及乡村医生及就诊市民进行实地采访等方式,系统地了解当地市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状况,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当地的实施情况,力争全面真实地反映当地农村医疗体系的现状并给出建设性意见。
一、农民:实惠与关注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91.2%以上的市民认为,新农合是一项惠民政策,市民从中得到了实惠。目前周南村的新农合参合率已经达到99.3%以上,市民看病能根据医院层级和费用类别得到不同比例的报销,且在社区及乡村卫生室看病实行现场报销,十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市民的负担。
新农合报销便利现场回传
现场回传
与新农合几乎同时实行的是卫生室“一体化”政策。XX年,每个街道及镇建立起多个农村卫生社区服务站,周南村也对卫生室进行了整改和合并,归市卫生院统一管理,这意味着医疗卫生的更加规范化。不少市民提及,社区服务站距离家里不远,环境非常好,医生态度也很好,为市民就医带来很大方便。
新农合所带来的,更多是市民对自身医疗健康的关注。一位医生向笔者提及,近年来,市民的健康意识在逐步提升,病人看病时会主动提出测量心跳、血压等。市民在农村医疗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正在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这将会给国家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基层医院:更多的病源,更少的竞争者
对社区卫生室、街道及镇卫生,新农合给市民带来的实惠意味着医院病患的增加。原先看不起病的一些农民在新农合的帮助下也走进了医院,为医院创收和经营提供更多保障。此外,新农合规定,在越基层的医院看病报销比例越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小病也往市医院跑的状况,基层医院的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多的利用和开发。
新农合还意味着更少的竞争者。在周南村各地,卫生室实行“一体化”后,个体卫生室(赤脚医生)已经越来越少,尤其受新农合的影响,更多市民选择了能够报销40%药费的村卫生社区服务站。
三、我们的期望
在新农合的施行过程中,还有药价不太明细、医药报销的限制太多比例不高、医生收入较低等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新农合的实施为村医疗卫生的发展的确带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不断增加,新农合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市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终能得到解决,我们也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四、是结束,也是开始
今天,笔者已经完成了维持一周的调研。
在这短短的一周里,笔者走访了浦东新区的各级街道和镇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15份医生问卷和近259份市民问卷。短短的7天,有疲劳,有欢笑,有思考,有冲击。本着对村医疗卫生现状和发展产生了许多的认识和思考,也在合作中收获了友谊。
调研结束了,但这正是一个新的开始。
医疗卫生改革,这是一个关系到国民生计的重要方面。然而在政策施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必然或者随机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挖掘与修正,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而这也是这次实践的主要目的之一。
就这次实践过程中来说,笔者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政策制定与实地发展情况相脱节:
举例来说,体现在药品相关政策和镇卫生院定位的转变上。在前文中也有提到,药品收入是医院的业务收入一大重要,零差价使得这块完全不存在,然而相应地,其配套措施(如补偿机制)并没有跟到位,导致了医院的尴尬处境。另外,镇卫生院也普遍存在基本药品目录很难满足患者医疗需求。对于镇卫生定位向基础公共卫生服务的角色的转变,就其目的来说,是非常合理的,但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也听到了不少
“其他措施没有跟上,转变太早,面对需求量很少”这样的声音。
2.市民缺乏对合作医疗政策的了解:
在对市民的采访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对于这些政策本身并不是非常了解,甚至存在对合作医疗的误解,比如鲜有人知道报销的起付和封顶线、可报销的医疗服务类别等等。这种政策作用对象不了解政策的情况,对于政策的推行和完善是极为不利的,也就是说,他们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却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政策完善的参考依据。
3.基层医疗从业人员待遇有待提高:
这点集中体现在非编制医生。当地的非在编的医生的工资的计算方法为:无基础工资,完全根据业务收入乘以某百分比得到(一些医生的月收入仅在1700余元),没有保险等福利,“工作量大,报酬低”成了很多医生的写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药价的不规范(主要体现在未实施零差价的卫生服务站,并且有人觉得存在药品经新农合报销后还不如原药价便宜的情况)等。
一路走来,笔者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领导紧锁的眉头和无奈的神情,除了被动地等待市政府优惠和扶持政策的出台,缓解目前紧张的财政经营状况以外,卫生院又该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内寻觅发展之路,改善医院的业务开展情况和管理效率,在为老百姓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的同时,拓宽收入优化资金运转呢?总结各家医院的经验和尝试,我认为镇医院不能因为资金、人员和设备等各方面的局限就放弃对业务范围的拓展和结构的优化。人民的健康观念和医疗需求是在不断地变化的,作为基层的卫生机构,只有适应老百姓的需要,及时的改善自身的经营状况,才能获得长期发展的活力。比如可以在居民中大力宣传体制检查的重要性,普及以预防为主的科学的健康观念,鼓励或组织居民参与查体工作,既能对该地区民众的健康状况有积极作用,又可以在低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医院设备的利用率,创造新的利润点。又比如保持医疗技术的提升和更新,调整医疗人员的结构,重点培养特色科室、开展高增收的业务,比如许多医院正准备建设但由于人才队伍不健全而还没实现的中医科,只有加大对重点科室人员的技术培养和业务更新,相应合并和减少一些技术陈旧落后、收入偏低的科室,才能实现人员的最有效配置,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