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桩基流砂层施工方案
人工挖孔桩基施工中遇到流沙层的处理方案 各桩基施工队:
在人工开挖桩基施工过程中,部分桩基会遇到不同深度的流沙层,在这样的层面进行人工挖孔,难度相对较大,主要表现为:
1、水流量大,不易降低水位;
2、排水时会出现大量涌沙,进尺困难;
3、深层流沙可能造成护壁塌陷,引发安生事故;
4、单级护模高度减少,工期延长,工效降低;
5、遇到流沙层需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增加成本费用。现场施工中遇到流沙层时,最简便常用的处理方法如下:当开挖过程中出现地下水量增大或流质沙性土时,一般是到流沙层了,这时应先停止继续开挖,准备φ20的1-1.5m以上长的钢筋若干,然后沿已浇护壁下沿孔壁四周向孔外斜打入φ20的1-1.5m以上长的钢筋(角度30-45度),沿孔周分布,间距30cm左右,然后边掏土边用扎成团的稻草、编织袋、石块等塞入钢筋间隙,使其能阻挡泥(沙),掏土至0.3-0.5m左右,再用φ6钢筋绑扎在φ20钢筋上,上下层高20cm左右,形成钢筋笼,然后安装定型钢模后立即浇筑C25混凝土(加适量早强剂)护壁,护壁厚度应不少于15cm,待护壁混凝土凝结24小时后再按照同样方法施工下一节,直至穿过全部流砂层后按正常程序施工。如上述方案效果不理想,请各队上报现场情况,再酌情处理。
溆怀十八标项目部总工室
2010-7-10
第二篇:桩基施工方案
挖孔桩基础验收应检查下列资料
1)地基基础设计交底纪要及首次地基验槽会议纪要
2)地基基础方面的设计变更
3)桩位测量放线图
4)挖孔桩检查记录(一桩一表)5)挖孔桩施工记录
6)桩底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报告
7)柱底3d(或5m深度范围)钻芯报告
8)原材料部分(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备案证、见证送取委托单、复检报告、配合比报告、钢筋焊接报告等)9)钢筋隐蔽检查记录 10)砼浇灌许可证 11)砼试块强度检测报告 12)桩身砼强度动测报告 13)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不用开挖而施工的一种细长型基础。
所属学科:
电力(一级学科);输电线路(二级学科)
定义2:
由桩和承台构成的深基础
除一些前期资料,大概就是下面的资料;但存档资料,每个地方档案馆要求会有一些差别,还是去当地档案馆问问比较保险。1 开工报告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 3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4 焊工上岗证 5 钢材报审表 钢材质报书 钢材出厂质量证明和试验单汇总表 8 钢筋力学性能检测报告 9 钢筋焊接性能检测报告 10 焊条质保书、合格证 11 试成孔报验申请表
12设备报审表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单汇总表 14 混凝土强度质量评定表 15 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报告 16 钢筋笼报验申请表 17 钢筋笼隐蔽检查记录 18 焊接接头检查记录 19 混凝土报验申请表 20 混凝土施工检查记录 21 混凝土浇灌许可证 钻孔灌注桩灌注施工检查记录 23 桩基(子分部)工程验收记录 24 桩基钢筋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25 桩基混凝土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26 钢筋笼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28 混凝土施工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混凝土灌注桩(钢筋笼)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30 混凝土灌注桩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31 放样技术符合 32 中间验收记录
桩基低应变动力检测报告、静荷载检测报告 34 钻孔灌注桩钻孔施工检查记录 35 桩位偏移检查记录
36桩位竣工图
37基础灌注桩竣工报告
第三篇:桩基施工方案
2.2.3桩基施工
2.2.3.1压桩施工工艺流程见压桩工艺流程图
2.2.3.2压桩施工技术措施
1)、压桩前先对场地进行平整,清除地下及地上障碍物。施工现场施工用电应满足200KW。
2)、施工前,根据设计图纸测放轴线桩位,设置轴线控制点和水准基点,交监理复核签证,桩位中心设置临时标桩。
3)、水平吊桩采用二端钩吊,驳桩严禁远距离拖拉。
4)、插桩前应对桩位样桩进行复核,在确认样桩准确的情况下方可插装。
5)、插桩就位后,用两台经纬仪相互交叉成90º测桩的垂直度,桩插入土中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桩长的0.5%。
6)、压桩以设计要求的终压值(5000KN)为标准,标高控制为辅。
7)、电焊接桩时,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大于5mm,节点弯曲高不得大于桩长的千分之一,且不大于20mm。施焊前,端板要保持清洁,焊缝要连续饱满,焊缝宽度和堆高要符合设计要求。及时清除焊渣,经监理检查合格后方可继续沉桩并及时办好验收手续。
8)、在压桩过程中,如发现下列情况者应及时与各有关方面研究情况,确定是否继续施工:
(1)、最终压入力大于桩身材料强度标准值,而桩仍难以压至设计标高。
(2)、桩压至设计标高,但压桩力明显偏低。
(3)、桩发生明显的偏移和移动。
(4)、桩身露筋和桩身有明显裂缝,超过规范。
(5)、桩顶破碎,桩身突然弯曲,无法沉入土内。
2.2.3.3压桩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桩的起吊
(1)、PHC桩应达到张放强度方可起吊运输。
(2)、桩在起吊和搬运时,必须做到平衡并不得破坏,水平吊运时采用两端钩吊,单点起吊时吊点距桩端0.293L(L为桩的单节长度)吊点位置应符合设计规定。
(3)、吊桩的设备机具需安全可靠,索具,夹具须经计算有足够的强度。吊桩用钢丝绳索具长度应一致。
2)、桩的堆放
(1)、桩的堆放地要平整坚实,不能产生不均匀沉陷。
(2)、堆放层数不得超过三层,底层设置楔形塞木以防滚垛。
3)、桩的沉入
(1)、压桩时,桩的混凝土强度须达规范要求。
(2)、压桩施工要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定的施工流水作业顺序进行。
(3)、压桩前,要按施工图核对桩号,并要复核样桩位置是否正确。
(4)、桩于压入前,要清除桩表面的附着物,并在桩的侧面画上深度尺寸标志线。
(5)、桩提升就位(又称“插桩”)前,桩机机身要调整水平。
(6)、若插桩时,桩未能对准桩位,应将桩拔起重插,若因遇地下障碍物,桩偏离桩位时,应将其拔起,清除地下障碍物,将孔回填后;重新放上“样桩”,再次插桩。
(7)、插桩和压桩过程中,都必须采用两台摆放位置互为正交的经纬仪,控制桩身的垂直度。
(8)、压桩施工系隐蔽工程,应做好沉桩记录,作为验收时鉴定质量的依据。
4)、接桩
本工程采用KRII500半自动电焊机接桩,点焊接装施工工艺要求如下:
(1)、焊焊丝必须符合要求,需由供应商提供质量保证资料。
(2)、上、下节桩对准后,将桩压紧。
(3)、接桩时,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5mm,节点弯曲失高不得大于桩长千分之一,且不大于20mm。
(4)、施焊前,端板要除去锈迹、污垢,保持清洁。
(5)、接桩时,上节桩与下节桩应对直,轴向错位不得大于2mm,坡口根部应平整密贴。
(6)、焊接工艺应符合下列要求:
上下端板应除污、除锈,坡口处呈现金属光泽,方可施焊;将端板周围的焊缝接口焊满;其外观质量等级达到《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二级焊缝质量;第一根桩接桩时,应试焊确定电流强强度,焊接时电流强度应与所使用的焊机和焊丝相匹配,应对称、均匀、连续施焊,根部必须焊透,表面加强焊缝高度为1-2mm,力求平滑。焊接后应进行外观检查,焊缝不得有凹痕、咬边、焊瘤、夹渣、裂缝等表面缺陷,发现缺陷时应返修,但同一条焊缝返修次数不得超过两次;临时定位电焊与正式电焊同等重要,如有凹痕、咬边、焊瘤、夹渣、裂缝等表面缺陷,应在正式焊接前消除;大风和雨天,应有可靠的防风、防雨措施,否则不得进行焊接施工;
(7)每个电焊接头,施工单位除需自行进行质量检验外,还需会同业主、监理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5)、送桩
送桩是沉桩施工中最后一道工序,由于“送桩杆”和桩存在不连续面,会使“送桩杆”与桩的断面存在间隙或差异,使桩顶受到过大应力,导致桩顶破碎,还会造成桩的局部弯曲。因此,对于沉桩施工中的送桩,不能掉以轻心。严格按下列要求执行。
(1)送桩前应对桩位再作一次复测并记录详细,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有关单位作出补救
措施。
(2)送桩杆上应有尺寸标志,以便测读桩顶标高,控制桩的入土深度。
(3)送桩杆与桩顶的接触面间,应加衬垫,防止桩顶压碎。衬垫需经常更换,送桩杆与
桩顶接触面要保持密贴。控制送桩深度时,不要加上衬垫的厚度。
(4)送桩时,若不控制“送桩杆”垂直度,送桩后很容易使桩平面位置产生偏差,尤其
是送桩深度越深,桩的偏斜越大。故施工中必须保证送桩杆与桩身的纵向轴线保持一致。送桩时,需用两台互为正交的经纬仪观测控制送桩的垂直度。
(5)拔起送桩杆,切忌偏心。
(6)桩压完后全部进行复压。
(7)本工程桩在终桩后应桩孔底部灌筑微膨胀混凝土并及时回填桩孔洞。
2.2.4复压
在单体工程完成后进行桩身复压,全站仪定位,用送桩杆复压,控制桩身上浮及保证承载力,控制桩顶标高。
第四篇:桩基冬季施工方案
冬季施工方案
一、冬季施工准备工作
1、当工地昼夜平均气温(每天6、14、21时所测室外温度的平均值)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砼工程按冬季施工办理。
2、为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在冬季的12月20至次年的3月10日严格按冬季施工要求进行施工。
3、开工前与当地气象部门签订服务合同,及时掌握天气预报的气象变化趋势及动态,以利于安排施工,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4、根据本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确定冬季施工需要采取防护的具体工程项目或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冬季施工防护措施,并在物资和机械做好储备和保养工作。
5、施工机械加强冬季保养,对加水、加油润滑部件勤检查,勤更换,防止冻裂设备。
6、检查职工住房及仓库是否达到过冬条件,及时按照冬季施工保护措施施作过冬篷,准备好加温及烤火器件。当采用煤炉和暖棚施工时,作好防火、防煤气中毒措施,棚内必须有通风口,保证通风良好,并准备好各种抢救设备。
7、在进入冬季前施工现场提前作好防寒保暖工作,对人行道路、脚手架上跳板和作业场所采取防滑措施。
二、桥涵工程冬季施工保证措施
2.1、冬季条件下灌注的砼,在遭受冻结之前,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配置的混凝土其临界抗冻强度不低于设计标号的30%,在充水冻融条件下使用的砼,开始受冻时的强度不低于设计标号的70%。
2.2、冬季施工的砼配制、拌合、运输:
2.2.1、为减少、防止混凝土冻害,选用较小的水灰比和较低的坍落度,以减少拌合用水量,此时可适当提高水泥标号,水泥标号不底于P.O 32.5。当混凝土掺用防冻剂(外加剂)时,其试配强度较设计强度提高一个等级。在钢筋混凝土中禁止掺用氯盐类防冻剂,以防止氯盐锈蚀钢筋。
2.2.2、拌合设备进行防寒处理,设置在温度不低于10℃暖棚内。拌制砼前及停止拌制后用热水洗刷拌合机滚筒。拌制砼时,砂石骨料的温度保持在0℃以
上,拌合用水温度不低于5℃。必要时,先将拌合用水加热。当加热水不能满足拌合温度时,可再将骨料均匀加热。
2.2.3、水及骨料按热工计算和实际试拌,确定满足混凝土浇注需要的加热温度。
2.2.4、水的加热温度不宜高于80℃。当骨料不加热时,水可加热至80℃。以上,此时要先投入骨料和已加热的水进行搅拌均匀,再加水泥,以免水泥与热水直接接触。
2.2.5、当加热水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将骨料均匀加热,其加热温度不应高于60℃。片石混凝土掺用的片石可预热。
2.2.6、水泥不得直接加热,可以在使用前转运入暖棚内预热。
2.2.7、砼的运输过程快装快卸,不得中途转运或受阻,运送中覆盖保温防寒。当拌制的混凝土出现坍落度减小或发生速凝现象时,应进行重新调整拌和料堤的加热温度。
2.2.8、混凝土拌合时间较常温施工延长50%左右,对于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拌制时间应取常温拌制时间的1.5倍。砼卸出拌合机时的最高允许温度为40℃,低温早强砼的拌合温度不高于30℃。
2.2.9、骨料不得带有冰雪和冻块以及易冻裂的物质,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坍落度,由骨料带入的水分以及外加剂溶液中的水分均应从拌合水中扣除。
2.2.10、拌制掺用外加剂的混凝土时,当外加剂为粉剂时,可按要求掺量直接撒在水泥上面和水泥同时投入。当外加剂为液体,使用前按要求配置成规定溶液,然后根据使用要求,用规定浓度溶液再配置成施工溶液。各溶液分别放置于有明显标志的容器内,不得混淆。
2.2.11、冬季施工运输混凝土拌和物时,尽量减少混凝土拌和物热量损失措施:
1)正确选择拌和机摆放位置,尽量缩短运输距离,选择最佳运输路线,缩短运输时间。
2)正确选择运输容器的形式、大小和保温材料。对长距离的运输,采用混凝土输送车,容量根据混凝土施工用量和浇注时间选择。距离较小时可采用敞开式运输车,但必须进行加盖隔热材料。
3)尽量减少装卸次数并合理组织装入、运输和卸出混凝土工作。
2.3、冬季施工的砼浇注:
2.3.1、混凝土浇注前,清除干净模板和钢筋上的冰雪和污垢,当环境气温低于-10℃时,采用暖棚法将直径大于25mm的钢筋加热至正温。
2.3.2、砼的灌注温度,在任何情况下均不低于5℃,细薄截面砼结构的灌注温度不宜低于10℃,砼分层连续灌注,中途不间断,每层灌注厚度不大于20Cm,并采用机械捣固。
2.3.3、新、旧混凝土施工缝的清理:
1)前层混凝土的强度不得小于1.2Mpa。
2)施工缝处的水泥砂浆、松动石子或松弱混凝土必须凿除干净,并用水冲洗干净,但不得有积水。
3)新混凝土在浇注前,宜在横向施工缝处先铺一层厚约15mm并与混凝土灰砂比相同而水灰比略小的水泥砂浆。然后再继续浇注新层混凝土。施工缝处的新层混凝土要重点捣实。
2.4、冬季施工的砼养护:
2.4.2混凝土掺加防冻剂的养护:
1)混凝土外露表面采用采胶布加草袋进行覆盖,在负温情况下不得浇水养护。
2)混凝土养护初期的温度,不得低于防冻剂规定的温度,当达不到规定的温度时,且混凝土强度小于3.5Mpa时要采取保温措施,使混凝土温度不低于防冻剂规定的温度。
2.5.2、混凝土与环境的温差不得大于15℃,当温度差在10℃以上,但低于15℃,拆除模板后立即在混凝土表面采取覆盖措施,如覆盖草袋及彩胶布。
2.5.3、采用暖棚法养护的混凝土,当养护完毕后得环境气温仍在0℃以下时,应待混凝土冷却至5℃以下后,方可拆除模板。
2.6、冬季施工混凝土质量检查
2.6.1、冬季混凝土质量检查除满足一般混凝土要求外还要满足下列要求。
2.6.2、在砼拌制和灌注期间,测定水和粗细骨料装入搅拌机时的温度、砼的拌制温度、灌注温度和环境温度。每一工作班至少检测4次。用低温早强砼或用
蓄热法养护砼时,在灌注后3天内随时进行检测。
4、钢筋工程冬季施工保证措施
在负温条件下,钢筋的力学性能发生变化,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增加,伸长率和抗冲击韧性降低,脆性增加,加工性能下降。
4.1、冬期钢筋的闪光对焊采用在室内进行,焊接时的环境气温不低于0℃。
4.2、钢筋提前运入加工棚内,焊接完毕后的钢筋待完全冷却后才能搬运往室外。
4.3、在困难条件下,对以承受静力荷载为主的钢筋,闪光对焊的环境气温可适当降低至-10℃。
4.4、冬期电弧焊接时,有防雪、防风、及保温措施,并选择韧性较好的焊条。焊接后的接头严禁立即接触冰雪。
4.5、帮条焊时帮条与主筋之间采用五点定位焊固定,搭接焊时用两点固定,定位焊缝应离帮条或搭接端部20mm以上,帮条与搭接焊缝厚度不小于0.3d,并不大于4mm,焊缝宽度不得小于0.7d,并不得小于8mm。
四、机械设备冬季防寒、防冻、防火、防滑工作措施
1、在进入冬季前对所有机械设备做全面的维修和保养,作好油水管理工作,结合机械设备的换季保养,及时更换相应牌号的润滑油;对使用防冻液的机械设备确保防冻液符合当地防冻要求;未使用防冻液的机械设备要采取相应的防冻措施(采取停机后排放冷却水或进入暖棚车间内)
2、各种车辆使用的燃油,要根据环境气温选择相应的型号,冷车起步时,要先低速运行一段路程后再逐步提高车速。
3、冬季车辆启动发动机前,严禁用明火对既有燃油系统进行淤热,以防止发生火灾。
4、冰雪天行车,汽车要设置防滑链;司机在出车前检查确认车辆的制动装置是否达到良好状态,不满足要求时不得出车,遇有六级以上大风、大雪大雾不良气候时停止运行。
5、严格执行定机定人制度,机械保管人员要坚守岗位,看管好设备,并作好相应的记录。严格执行派车单作业票制度。
第五篇:浅谈溶洞桩基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案
浅谈溶洞桩基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案
1、概述
桩基础在桥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整座桥梁的稳定性和使用的耐久性.因此要求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好各道施工工艺及质量要求.其中所处地质岩溶发育较活跃的桩基(溶洞基桩)施工难度更大,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责任心和时间去完成任务.与非溶洞桩相比较,溶洞桩所处地质岩溶发育活跃,各工点地质情况也不尽相同,乃至同一承台下相邻两根桩基的地质情况都有很大的差别,技术人员难以判断下边的情况,也很难推测桩基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因此技术人员必须熟悉设计院所给的地址剖面图,以地质剖面图为依据初步判断出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同时为突发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溶洞填充物一般为软塑状或松散等物,在钻孔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浆、塌孔、卡钻、掉锤、偏孔等事故,造成施工困难。技术人员在施工中必须熟悉各工点的具体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施工能安全顺利的进行。
溶洞一般可以分为:小型溶洞(单层洞高小于2m,全填充,以小型溶槽,溶沟,小裂隙等形式出现);一般溶洞(洞高小于2m的半填充溶洞或2~5m的全填充溶洞,两层以下串珠状溶洞);大型溶洞(两层以上串珠状有填充的溶洞;5m以上全填充溶洞或半填充溶洞);特大型溶洞(多层串珠状以填充或半填充,溶洞的规模覆盖到其他桩位或承台,甚至更大)。
对技术员进行岗前培训,目的是提高技术员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了解溶洞在施工过程中所带来的困难和危及其造成后果的严重性。但溶洞所造成的后果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可怕,其关键是技术员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应沉着冷静,头脑清醒,运用平时所学和经验积累,做出自己合理的处理方案,以便及时解决问题。做好对施工队伍施工技术交底和安全技术交底,带领施工队伍共同完成每一根桩基。
2、施工方案
以现有的溶洞桩施工技术为指导,利用已往的施工经验和实例为参考,同时以设计图纸为依据拟定出一定的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案,出现意外和重大情况及时报告上级领导,通过会议决定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钻机选择: 回旋钻机成孔速度快、清孔快,护壁效果好,但是钻头提起慢漏浆后容易埋钻,穿过溶洞时容易偏孔。冲击钻机钻头提起快,纠偏孔容易,适合于所有岩层。但是穿过溶洞时容易卡钻,过黏土层容易糊钻。相
对而言,选用冲击钻机成孔,对溶洞的处理更方便。
2.1施工准备
2.1.1现场准备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平整场地,做好钻孔施工平台,做到“三通一平”。平台若处湿软地基时(稻田,鱼塘,河边)尽量使用三皮土换填,同时红线边挖设满足施工要求的排水沟,切记不要使用碎石或片石来铺设平台,防止给后续施工工作带来麻烦。墩位溶洞较为复杂的,泥浆池尽可能大些,尽量能满足储备单根桩的泥浆量,或现场配备一台泥浆车和一台泥渣车,及时将多余的泥浆和渣运输到指定的弃渣场,保证现场满足施工要求和防止环境污染,树立公司文明施工形象。结合现场地形状况,铺设给水管道,鉴于墩位溶洞复杂情况,在附近备好漏浆回填所需的黏土、片石(长边15cm~30cm左右)、水泥,以便漏浆时能迅速补给避免孔内发生大面积坍塌。同时根据设计桩径备好相应规格的钢护筒,以便塌孔后完全回填结束需要护筒加长时使用。
2.1.2技术准备
项目部对技术员进行二级技术交底并要求其认真学习二级技术交底内容,同时研究墩位地质情况,决定开孔顺序,做好现场三级技术交底工作,提出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技术安全的技术措施。根据地质剖面图分析岩溶节理裂隙走向,按溶洞的大小、多少、岩面的高低等条件进行,一般以由深到浅、由多到少、由大到小的原则确定,有利于及时封闭溶洞,隔断通道。对于特大型溶洞或者地质较复杂溶洞,应备足材料,制定出具体的处理措施。经过技术研究,采用高压注浆方法提前加固,注浆时选择外围侧桩。对于溶洞形状较复杂和多层溶洞,要运用地质钻孔资料,做出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的技术方案,并于开工前向工班做好技术交底。全体工作人员应提高对溶洞桩基施工认识,同时消除对其的恐惧心理。
2.2施工工艺
2.2.1测量放样
现场技术员确定桩基开孔顺序之后进行测量放样,打点采用先打木桩,木桩上钉钉子,同时通知施工队到现场进行桩位交接和现场技术交底。要求施工队进行护桩及时、合理的埋设,做好桩位的保护工作,尽可能有效快速的进行下一道工序。
2.2.2护筒埋设
一般桩位,护筒长度达到1.5m~2.0m即可,护筒直径比设计桩径大20cm~30cm,特殊地质
2.2.5安装钢筋笼及声测管的布设
钢筋笼主筋接头采用搭接焊形式。检查的主要内容有:钢筋笼的高度是否满足要求,主筋根数是否正确,箍筋间距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加强筋根数,间距是否正确,焊接接缝是 否满足设计规范(机械连接的接口是否规范),钢筋笼直径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各种钢筋的标号是否正确,钢筋的锈蚀情况是否严重。每一截面上接头数量不超过50%。加强箍筋与主笳连接全部焊接,钢筋笼的材料、加工、接头和安装符合要求。钢筋骨架的保护层厚度由厚7cm,直径15cm的圆形C30水泥砂浆垫块来保证,砂浆垫块按竖向每隔2m设一道,每一道沿圆周布置至少4个,使用16t汽车吊装钢筋笼,并在孔口牢固定位,以免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发生浮笼现象。声测管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安装,一般桩长≥40m时布设声测管,桩基直径≤150cm设三根声测管,桩径>150cm设四根声测管,按桥梁走向大里程十二点钟为起点分布均匀,按顺时针编号A、B、C或A、B、C、D。声测管在加工场安装时,按钢筋笼分节定位声测管,三根声测管按120°均匀布设,声测管捆扎在钢筋的内侧,声测管之间互相平行顺直,并用防滑钩固定其位置,防止在安装钢筋笼时滑落。如无筋区长度过大时需考虑对无配筋区声测管的定位及固定。采用6根均匀分布的Ⅱ级<16主筋,每隔2 m设Ⅱ级<16箍筋一道为声测管定位和固定的钢筋骨架。其接头连接和固定方式与其他声测管一致,接口必须处理好,防止水泥浆漏进去,每个接口现场技术人员必须亲自检查。声测管的最下端一节应封闭,封口方式:声测管底口与钢板封盖焊接,底口与封盖处应焊满,确保不漏水。底节声测管固定采用圆环钢筋箍住底节声测管,并与主筋焊接牢固,其中圆环钢筋与声测管点焊两处,与主筋接触位置满焊。另外可以采用小于声测管内经的塑料水管插入其中,以防水泥桨跑人管内堵管,到混凝土浇筑结束后一两天或检桩的时候拔出,保证检桩工作的顺利进行。
2.2.6灌注水下砼
由于水下灌注混凝土的要求是导管必须在较大气压下,以便有良好的水密性,因此做导管水密性的现场试验检查也变得尤为重要。现场做导管的水密试验:将导管连接好(导管的连接长度与灌注时需要的导管长度一致或稍长),然后将底部封堵,其内注满水,1、用专用的水密实验检测设备进行检测;
2、导管用吊车吊起,保持竖直,以便观察导管的漏水情况,如无或极轻微漏水现象则导管的水密性满足要求;
3、用泥浆泵抽水并注入导管,给导管加压一定时间,看其各个接口处是否漏水。
水下混凝土坍落度采用180mm~200mm,和易性较好。没有离析的混凝土,在灌注混凝土开盘后,为保证首批连续入孔混凝土量,必须满足导管底节埋入混凝土深度不小于1m,水下混凝土应连续灌注,中间不得停顿。在灌注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灌注的速度提升导管,但导管埋入
混凝土的深度不得小于2m,不宜大于6m。水下混凝土灌注面:应高出桩顶设计标高0.5m,以便清除浮浆,确保混凝土质量。现场技术员要做好记录工作,主要记录的内容有:每次次拔管的时间,拔管后混凝土的埋置深度,混凝土已经灌注的高度,剩余导管的节数及其长度。
在灌注水下混凝土的过程中,由于施工条件的限制或者施工主管因素,经常会导致混凝土堵管现象。堵管即混凝土在导管内不能顺利的流入而导致灌注暂停。
导致堵管现象常见的三个原因:
1、由于施工条件的限制,混凝土不能及时的运送到现场,致使已经灌注的混凝土由于较长时间没有翻动而渐渐开始初凝,当再次灌注混凝土的时候,混凝土的冲击力不足以冲击导管口遗留的混凝土。
2、由于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比较干燥(设计要求灌注水下混凝土时混凝土的坍落度保证在180~220mm),在导管内不能够顺畅的流入,导致底部的混凝土由于流动性差而拥堵。
3、下雨太大或等待时间太长,导管内进入一部分水,导致混凝土局部冲刷,出现堵管。
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在等待时间太长时,过一段时间指挥工人动一动导管,尽量保证导管口混凝土和易性,用吊车或钻机吊住导管,左右轻轻摇动,切记不能摇动过大,容易导致导管偏位,即不在中心位置(如果导管不在中心位置容易导致桩基一侧密实,另一侧松散,从而影响桩基质量),上下轻轻提,切记拔出导管不能过多,活动导管也要保证导管埋深在2~6米之间。如果需要拆管,等混凝土到现场在进行拆管,效果会好很多;换打漏斗将混凝土放满漏斗,然后上下提升导管,靠上部混凝土压力将新鲜混凝土注入孔内;也可用锤子敲击导管,能够使导管内的混凝土在受到振动后可以顺畅流入孔内。
3、钻孔过程中出现问题及预防和处理措施
对于工程中较差的地质状况,必须针对成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采取以下必要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3.1钻进过程中漏浆
发生原因:钻孔桩位有溶洞或裂隙。预防措施:无具体预防措施
处理措施:①在孔口附近备足优质黏土、片石,当出现漏浆现象时,立即用挖掘机向孔内回填黏土,必要时向孔内投入整袋水泥进行堵漏。②如漏浆数量有限,在回补浆液后浆面恢复,则表示遇到的是不连通溶洞。若进尺正常,则表明溶洞较小,可继续钻进;若进尺突然加快,则表明遇到较大的填充物不密实的溶洞,向孔内抛
填片石和团状黏土反复冲砸,使孔周围形成完
预防措施:①了解桩位下的地质情况,遇到特殊岩层时,钻机操作手应使用小冲程,慢慢进尺,最好做到一次成孔;②钻进过程中必须经常利用护桩检查钢丝绳的位置,查看是否发生位移,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处理措施:随时观察钢丝绳的位置,如发生偏移,表示已发生斜孔,如倾斜度在规范允许偏 差内,可继续钻进。如超出规范,则应采取向孔内反复回填片石,反复修孔的措施,复钻的时候采用小冲程钻进,必须少量、逐步的修正斜孔,如一次不到位,反复以上修正过程,直到孔的倾斜度满足规范要求;如采取以上措施,孔仍得不到修正,应将锤头加大,重复以上过程进行修正,从开始记录偏孔位置到上次的孔底位置使用加大锤径的锤修孔,结束后再更换为原来锤径的锤进行钻孔;
3.4清孔过程中漏浆
发生原因:清孔过程中较稀的泥浆冲洗,可能致使原来已被堵好的溶洞出现漏浆的情况。预防措施:无具体的预防措施
采取措施:①测量孔底沉碴厚度,若沉碴明显减少,则表明漏浆位置处于孔底,该层不宜作为持力层,则按上述第四条情况处理,继续钻进,直至下一岩层内2倍桩径且大于3m处;②若漏浆数量有限,可继续清孔,正常施工;③若漏浆无法回补满,孔内沉碴厚度无变化,则查看原有钻进记录,判断该孔在哪个深度上漏浆,采用回填团状熟黏土至溶洞以上,冲击堵漏,直至正常;④若无法堵漏可采取桩内预埋压浆管,采用桩底后压浆技术处理孔底沉碴。
3.5灌注过程中漏浆
发生原因:原有的溶洞堵口被比重较大的混凝土压破。预防措施:无具体的预防措施
处理措施:①灌注现场始终保持有两辆以上的罐车待灌;②在灌注混凝土时,始终保持孔口以上的导管长度在5m左右;③如遇灌孔时漏浆,则将导管随浆面同时下放,保持导管埋深;④若出现大方量超灌,且混凝土面不上升,可在灌注一定方量后暂停片刻,再进行灌注;⑤溶洞桩灌孔前,通知混凝土供应商以便保证混凝土供应及时,保证灌注过程中现场存放有足够量的混凝土。
3.6浮笼
发生原因:混凝土坍落度太小,和易性差;灌注混凝土时速度过快;钢筋笼没有固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