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部分重点

时间:2019-05-13 02:2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护理部分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护理部分重点》。

第一篇:社区护理部分重点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个地域里所形成的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为中心,直接为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计划指导的基层卫生服务。

社区护理:综合运用了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连续的、动态的和综合的服务.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和。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

社区灾害性事件:在社区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的,所有危及人们生命安全或导致人员伤亡的突发灾难性事件,往往无法预料。

家庭访视:是指在服务对象家庭里为了维持和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而对访视对象及其家庭成员所提供的护理服务活动。

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

家庭:是由两个或多个人组成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和彼此依赖的处所。

家庭生活周期:家庭也存在着有诞生到成熟乃至最终衰老死亡和新的家庭诞生的周期循环。家庭发展任务:指家庭在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普遍出现的、正常变化所致的与家庭健康有关的课题。

家庭健康护理: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家庭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护士和家庭共同参与,确保家庭健康的一系列护理活动。

社区儿童、青少年健康保健:是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根据儿童、青少年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以满足其健康需求为目的,以解决社区内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为核心,为他们所提供的系统化服务。

计划免疫:是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人病的发生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实施基础免疫及随后适时的加强免疫。

预防免疫:是指针对性的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人对某种传染病产生免疫能力,从而预防该传染病。

计划生育: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地生育子女,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妇女保健:以维护和促进妇女健康为目的,以预防为主,以保健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社区妇女为对象,防治结合,开展以生殖健康为核心的保健工作。

亚健康:把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的一种非健康也非疾病的一种中间状态称之。

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动态过程。

老龄化社会:发展中国家60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发达国家65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

慢性病:具有下列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征,包括患病时间是长期的,会成为残疾,起因于不可恢复的病理状态,根据病情需要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需要长期的医疗指导。

自我护理:是个体在稳定或变化后的环境中为维持生命,增进健康与幸福,确保自身功能健全和发展而进行的自我照顾活动。

康复:是综合协调的应用各种措施,最大限度的恢复和发展与病,伤,残者的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娱乐、教育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潜能,以减少病、伤、残者身体、心理和社会的障碍,使其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社区康复护理:将现代整体护理融入社区康复,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在社会层次上以家庭为单位,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的生命为全过程,社区护士依靠社区内各种力量即残疾者家属,义务工作者和所在社区的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服务等部门的合作,对社区伤残者进行的护理。

社区功能:1社会化2生产、消费及分配的功能3社会参与和归属的功能4社会控制功能5相互支持及福利

社区护理的对象:

一 社区、家庭、个人;二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重点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 社区护理的特点:

1.以健康为中心 2.以人群为主体 3.与多部门合作提供综合服务 4.有较高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5社区护理的长期性、连续性和可及性。

我国社区护理工作内容:

1社区健康护理教育 2.家庭健康护理教育 3.重点人群的健康保健指导 4.急重症患者的转诊服务 5.慢性病、残疾人和精神障碍者的护理 6.传染病的防治 7.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 8.定期健康检查。

初级卫生保健(PHC)的原则:

①提供最基本的、必需的卫生保健服务

②居民充分的参与,用个人和家庭能接受的方法,国家和社区能够筹集到的资金进行卫生服务

③国家各机关团体以及社区把初级卫生服务纳入其整体的社会经济开发计划

④以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为中心,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进行增进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卫生服务。

圣菲比是公共卫生史上第一位访视护士

丽莲•伍德和玛丽•布鲁斯特是公共卫生管理的标志人物

露丝•依斯曼第一次提出社区护理

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目的:

①引导和促进社区人群健康和自我保护意识 ②使居民学会基本的保健知识和技能③促使居民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④合理利用社区的保健服务资源⑤减低和消除社区健康危险因素

社区健康教育内容:

1一般性健康教育内容 2特殊性健康教育内容 3卫生管理法规的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的方法:

1专题讲座 2印刷资料和照片、图画 3板报或宣传栏

4音像教材5演示6交谈7讨论8健康咨询9案例学习

健康教育程序:健康教育评估、确定健康诊断/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评价过程和结果 社区健康教育计划:1健康教的意义、目标和内容2实施健康教育的时间和地点3选择教育者和确定教育对象4确定教育的方法和方式5教育资料的选择或编写6健康教育的评价 家庭访视类型:1评估性家庭访视2.预防保健性家庭访视3.急诊性家庭访视4.连续照顾性家庭访视。

家访的内容:

1.判断家庭存在健康问题,制定援助计划,进行家庭成员的健康管理。2.提供直接护理。

3健康教育。4.提供如何利用各种社区健康福利资源的咨询指导。5.进行协调、合作服务。家访的注意事项:1.着装2.态度3.掌握技巧4.灵活机动,因地制宜5.尊重6.保持一定界限7.访视时间8.服务项目与收费9.签订家庭访视协议10.安全问题及对策。

居家护理的目的:

1.病人得到连续性的治疗和护理,使病人在出院后仍能获得完整的照顾,增进了病人与家属的安全感。

2.病人的生活更为方便,增强其自我照顾的意识和能力,维护尊严,提高生活质量。

3.增进家属照顾病人的意识,使他们学会相关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并维持家庭的完整性。

4.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防治并发症的出现,延缓疾病的恶化,降低复发率及再住院率。

5.扩展护理专业的工作领域,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

6.缩短病人住院日数,增加病床的利用率,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

居家护理程序:

㈠居家病人的评估1评估内容 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2评估方法3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

㈡居家病人的健康问题

㈢居家病人护理计划的制定1决定居家护理活动的先后顺序2制定预期目标3选择护理措施㈣护理计划的实施

1各类型病人居家护理的重点

2护理实施的内容①保持良好的体位及防止压疮②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③促进病人的营养④对生活自理有障碍者,鼓励和锻炼其自立⑤对畸形和残障的病人应实施功能康复训练⑥健康教育⑦进行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⑧指导医疗护理器械的使用⑨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理方法⑩建立完善的居家护理记录及档案

㈤护理评价1随时评价2定期随访性评价3年度总结性评价

SOAP:S病人的主观资料O客观资料A评估P计划

社区健康档案:1社区基本资料2社区卫生服务资源3社区卫生服务状况4居民健康状况 灾害事件发生时的救助和管理:1上报2现场救助3转诊

突发灾害性事件的预防:

1社区护士要熟悉社区环境,掌握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2对居民进行事件发生前相关知识的教育

3排出可能发生灾害的隐患 4 社区护士的配合灾害引起的心理问题者的预检分诊:1正常反应 2外伤性抑郁(呆站 呆坐)3惊吓(丧失判断能力)4过度反应 5转换反应

现场急救应遵循生命第一,恢复功能第二,顾全解剖完整性第三的原则;运用开放气道、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五项急救措施。

中毒现场急救原则1先行心肺复苏术2评估3制止接触毒物4排除尚未被吸收毒物5中和毒素6支持疗法

社区护士在家庭健康护理中的作用:1向家庭中的病人提供医疗及护理服务。2.协助家庭成员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3.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和建立有利于健康的环境和生活。4.协助家庭利用健康资源

制定家庭健康护理计划遵循的原则:1互动性2特殊性3实际性4意愿性5合作性。儿童保健的主要对象是0~6岁的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内婴幼儿为重点对象。

新生儿家庭访视的目的:定期对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处理,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死亡率或减轻发病程度,同时进行科学育儿的保健指导。

访视次数:新生儿出生后28天内需访视3~4次,即初访、周访、半月访、满月访。发现异

常情况应增加访视次数。初访应在新生儿出院回家后24小时内,一般不超过72小时。访视内容:归纳为一观察、二询问、三检查、四宣教、五处置、六记录。

新生儿期保健指导:一保暖与衣着,二营养与保健,三排便护理,四皮肤护理,五常见疾病预防与护理,六早期教育,七常见意外伤害预防与院前急救。

婴幼儿期保健指导:一营养与喂养,二早期教育,三体格锻炼,四常见疾病预防与家庭护理,五常见意外事故院前急救与预防。

学龄前期保健指导:一营养与饮食,二教育,三常见疾病与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家庭护理,四常见意外伤害院前急救处理与预防。

青少年期保健指导:一营养与饮食,二提供适宜的学习条件,三教育,四青少年常见疾病与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家庭护理,五对青少年父母教育的指导。

最佳生育年龄:青年夫妇结婚后2~3年生育。

适宜的受孕时机:良好的身体状况,避免有害物质,春天时节。

计划生育的要求:晚育、少生、优生。

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教育:

1对病人提供健康教育;2对家属提供健康教育;3指导正确用药

亚健康构成四大要素:①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②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前状态③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④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亚健康人的保健指导:1亚健康人的生理调节2亚健康人的心理社会调节3预防亚健康的十字方针

预防亚健康的“十字方针”:平心、减压、顺钟、增免、改良。

中年人的保健指导:1.合理膳食,适当的能量摄取。2.工作于休息。3.合理的运动。4.纠正不良行为习惯。5.学会应对压力。6.坚持定期健康体检。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1孤独心理2怀旧心理3忧虑多疑4牵挂心理5性需求心理

老龄人常见心态:孤独、怀旧、焦躁、依恋

老龄人患病特点:

1患病率高2不能全面提供病史3疾病不易被发觉4疾病的并存性5发病缓慢,临床症状不明显6易发生意识障碍7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8身心后遗症发病率高

联合国老人保健原则: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尊严

慢性病的特征:1病因复杂、潜伏期与患病时间长2在发病初期的症状和体征不明显3具有不可逆转的病理变化而不易治愈4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

慢性病的分类:1治命性慢性病2可能威胁生命的慢性病3非致命性慢性病

慢性病人的服药特点:1药物种类繁多2坚持连续服药3不能按时服药4忘服漏服5不能自主用药

慢性病病人的心理分三种类型:1自怨自艾型2怨天尤人型3服从依赖型

社区康复护理的对象:1残疾者(残损、残疾、残障)2老年体弱者3慢性病病人

社区康复护理的内容:1预防残疾的发生2进行社区残疾者的普查3康复训练4健康教育5职业康复6社会康复7独立生活指导

社区残疾人康复环境设施要求:无障设施是最基本要求

社区精神障碍者的护理管理:1精神障碍者的社区管理2精神障碍者的家庭管理3“去机构化”管理

第二篇:社区护理重点

社区重点

名解

1.社区:是若干群体(家族、氏族)或社区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2.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内的卫生机构及相关部门根据社区内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合理使用社区的资源和适宜技术,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3.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社区护理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

4.自我护理:指个人在与其家属(有时也包括社区群体)的相互作用中,选择符合自己健康生存行为的养育、保健及疗养方法,实施自我健康管理。

5.家庭:是一个开放系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的组成是一种社会制度,有赖法律的支持与认可;婚姻、血缘和经济供养是构成家庭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维护家庭稳定的三大支柱。

6.家庭访视:在服务对象家庭里,为了维持和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而对访视对象及其家庭成员所提供的护理服务活动。

7.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

8.健康档案:是记录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文件,社区卫生保健人员藉此可以全面了解辖区居民的健康状况。

9.健康教育:是运用教与学的理论,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增进人们的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诱导人们自觉的健康行为意识,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0.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居民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

11.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分布及其决定因素的学科,也就是研究群体中疾病的形式和频率以及影响分布的因素,进而研究如何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干预策略和措施来预防和减少疾病、促进健康 12.社区儿童(青少年)健康保健: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根据儿童、青少年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以满足其健康需求为目的,以解决社区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为核心,为他们所提供的系统化服务。13.预防接种:即人工免疫,有针对性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是人体产生免疫力,提高易感者的特异免疫力,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也是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主要措施。

14.免疫规划:又称计划免疫,是指国家根据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及人群免疫水平的调查分析,有计划地为易感人群进行常规预防接种,以达到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控制及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15.青春期:从儿童向成年转变的过程,即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16.亚健康状态:多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和心理失衡状态。

17.妇女保健:是以基层为重点,以社区妇女为服务对象,以预防为主,以保健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妇女身心健康为目的,开展以保障生殖健康为核心的保健工作。

18.慢性病:患病时间是长期的、会成为残疾、起因于不可恢复的病理状态、根据病情需要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需要长期的医疗指导。

19.自我护理:指个体在稳定或变化后的环境中为维持生命,增进健康与幸福,确保自身功能健全和发展而进行的自我照顾活动。

▲20.临终关怀:是通过对临终病人的关怀和护理,使病人尽快接受现实,稳定情绪,从而能在尊严、舒适、平静中辞世。

▲21.社区康复护理:是指在社区康复过程中,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针对病伤残者的整体进行康复指导和护理,与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密切配合,减少残疾对个体的影响,使其达到最佳功能状态,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小题

1.WHO提出:一个有代表性的社区,人口数大约在10万-30万之间,面积在5000-50000平方千米。我国:城市按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设置,人口一般在3-5万人之间。农村按乡镇和村划分。

2.社区的基本要素:人群、地域、生活服务设施、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生活制度及管理机构。其中,一定数量的人群和相对固定的地域是构成社区的最基本要素,是社区存在的基础。3.社区可根据社区居民的共同地理位置、共同兴趣、志向或共同面对的健康问题进行分类。

4.社区的基本功能:空间功能(最基本、最主要)、联结功能、传播功能、社会化功能、控制功能、援助功能。

5.社区卫生服务:以人群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

六位一体: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6.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重点保健人群、患病人群。7.社区卫生服务特点:公益性、主动性、广泛性、综合性、连续性、可及性。

8.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目标:工作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具体目标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看看)

9.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标准:(看看)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设日间观察床5张,可设一定数量的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但不得超过50张。应至少配备6名全科医师、9名注册护士;每名执业医师至少配备1名注册护士。建筑面积应不少于1000平方米。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设日间观察床1张,至少配备2名全科医师;每名执业医师至少配备1名注册护士。建筑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

10.社区护理服务的内容:社区保健护理;社区慢性疾病、传染病、精神病病人的护理和管理;社区康复护理;社区急、重症病人的急救和转诊服务;社区临终护理。

11.社区护理服务特点:社区护理是护理领域的一个分支;社区护理以人群健康为中心;社区护士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社区护士必须和其他相关人员密切合作。

12.社区护理的发展过程:家庭护理阶段、地段护理阶段(源于英国,代表人物若斯蓬)、公共卫生护理阶段(源于美国,代表人物伍德)、社区护理阶段。

13.社区护士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综合护理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预见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科研能力、自我防护能力。

14.15.家庭类型:核心家庭(已成为主要的家庭类型,特点是人数少、结构简单,家庭内只有一个权力中心,家庭成员间容易沟通相处)、传统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无子女家庭。

16.家庭结构:角色、价值观、沟通形态、权利(传统权威型、情况权威型、分享权威型)17.家庭功能包括:情感功能、社会化功能、生殖功能、经济功能、健康照顾功能。18.家庭发展阶段:杜瓦尔理论将家庭分为八个生活阶段:(看看,了解一下)

新婚阶段:主要任务是夫妻双方相互适应,与双方家庭成员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协调性生活,决定是否生育孩子。

婴幼儿阶段:第一个孩子出生至2-3岁。主要任务是适应父母角色,应对养育孩子带来的生活、经济及心理压力,协调家庭因成员增加而发生的冲突。

学龄前儿童阶段:第一个孩子3-6岁。主要任务是抚育孩子,增强养育孩子的能力,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使孩子社会化。学龄儿童阶段:第一个孩子6-13岁,主要任务是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逐步是适应学校的学习、管理和生活协助其发展同伴关系,防止意外事故发生,预防传染病。,青少年阶段:第一个孩子13-20岁。主要任务是教育和培养孩子有责任感,使孩子在自由和责任之间平衡;加强与孩子的沟通;针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点进行性教育。

子女离家阶段:已有孩子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主要任务是继续向孩子提供支持的同时,适应孩子离开家庭的变化,调试婚姻。

空巢阶段:从所有孩子离开家庭到丈夫或妻子退休。主要任务是巩固婚姻,适应夫妻二人生活,培养休闲活动的兴趣;逐步适应因年龄增加导致的生理退化、孤独及病痛,计划退休后的生活。

老年阶段:从夫妻退休到配偶死亡。主要任务是适应因收入减少而发生的经济变化;适应退休后的角色与生活;适应健康状况的衰退;应对疾病、丧偶、死亡等多种变化。19.家庭危机来源:(记大点,后面的了解)

失落:亲人的去世、自我形象被毁、与挚友感情破裂、失恋、破产、疾病或灾害造成物质或精神上的失落感。

情境改变:住所、角色、生活改变等,如搬家、移民、求学、毕业、求职、失业、结婚、生育、离异、退休。

挑战:职务晋升、工作调动、责任加重。20.家庭危机表现:

急性危机表现:人处于创伤事件中,如死亡或受到死亡威胁、对自己或亲友有严重伤害威胁,表现出极度害怕、恐惧、无助,持续时间超过2天但不超过一个月,这种情况称急性应激障碍。它会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引起较大的痛苦和损伤,有时需要6周时间才能解决。

危机后遗表现:遭遇危机的许多人有可能在4-6周内完全恢复健康,但由于窗上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恢复手段不同,个人、家庭或社区适应及解决危机的能力存在差异,危机的存在时间亦各不相同。21.家庭资源:

家庭内资源:包括经济支持,精神支持,医护管理,爱的支持,教育支持,结构支持。

家庭外资源:包括社会资源,环境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经济资源,医疗资源,宗教资源。22.家庭应对危机:21页,好好看看。

应对方式: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和消极的应对方式。(看书)

解决危机的策略:查明原因,抒发情感,增强自信,寻求社会支持,个别指导。23.家庭访视类型:

评估性家庭访视(年老体弱病人的、健康问题的家庭。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追踪性护理干预); 预防、保健性家庭访视(产后访视);

急诊性家庭访视(外伤、虐待老人、家庭暴力等);

连续照顾性家庭访视(需要再加接受直接护理的病人、某些急性病人、行动不便病人、慢性病病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

24.家庭访视程序:访视前准备、实际访视、预约下次访视时间、记录和访视后评价五个步骤。25.家庭护理目的:发现家庭存在的健康问题和提供有效的家庭护理。

家庭护理内容:孕产妇保健、新生儿保健、婴幼儿保健、专业护理、传染病防治、精神病管理。26.制定护理计划的原则:互动性、特殊性、特定性、意愿性、合作性。27.健康档案的内容: 个人健康档案: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个人健康相关信息,主要健康问题管理记录。家庭健康档案:包括户口信息,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环境概况,家庭成员信息,家系谱。28.社区评估内容:

地理环境评估:地域、环境与气候、人为环境。人口群体特征:人口数量、人口健康状况。社会系统:保健系统、福利系统、教育系统、娱乐系统、宗教系统。29.社区评估方法:查阅文献、实地考察、访谈、参与性观察。

30.护理诊断:36页好好看看。知道区分社区护理诊断和家庭护理诊断。护理评价:41页,大致看看。31.实施护理计划的五个要求:掌握知识和技能,适当的分工合作,识别障碍,良好的环境,准确的记录。32.社区健康教育的对象: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家属及照顾者。社区健康教育的方式:语言教育(最简便、最有效)、文字教育、形象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中的行为理论:43页。仔细看看,还有45页的行为改变理论。43-48页。33.社区健康教育的步骤:评估、诊断、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34流行病学的应用:

①研究疾病病因和流行因素,找出“高危人群”,为干预提供依据; ②研究疾病自然史和预后,为疾病的三级预防提供依据;

进行社区诊断,分析社区的疾病负荷,据此确定社区保健工作的重点或优先考虑的问题,为制定卫生服务、设施和人员配置等计划提供依据;

制定疾病控制的策略和公共政策。(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对策、措施和疾病监测两大方面的工作。)

评价疾病防治措施和卫生服务的效果。

35构成比:疾病的构成比是一种结构相对数,它反映了某地、某时期内某种疾病或因某种疾病死亡人数占该地、该时期总的疾病或死亡数的百分比例,它说明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部分在整体中的比重。率:是一种现象改变的速度,即每单位时间变化的瞬时测量。比:是两个绝对数值或两个率之比。

36.社区健康状况常用的疾病率指标:(了解,会区分)

死亡率:表示一定期间内,在一定人群中发生死亡的频率。适用于描述病死率搞的疾病。病死率:只是一个比值,是指某病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应用于急性传染病。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某一定人群中新发生某病的频率。可用于病因学探讨和防治措施的评价。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用于疾病暴发流行情况。

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的时间内、壹定人群中某种疾病病例数所占比例。用于感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只适用于慢性病,不适用于急性病。

37.现况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和队列研究(前瞻性)方法学大概会区分。72-95大体看看。流行病学研究中反映研究因素与疾病联系强度的最基本指标是相对危险度和比值比。

38.新生儿家庭访视一般是3-4次,即初访、周访、半月访、满月访。初访时间实在新生儿出院回家后24h内,一般不超过72h。

保健护理措施97-98页,看看。

新生儿居室的温度宜保持在18-24°C,湿度保持在50%-60%。

新生儿睡眠时间一般每天需要15-20h。睡眠温度保持在22-24°C。早产儿24-29°C。湿度60%-65%.新生儿喂养,提倡按需哺乳,一般每2-3h喂一次,一次15-20分钟。用具要经常煮沸消毒,出生后24小时内要为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

新生儿常见健康问题及防治中的常见问题和病因:99-100页。包括新生儿脐炎、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破伤风。

39.婴儿期是小儿体格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屏气发作多见于6-18个月的小儿。

婴幼儿常见健康问题及病因,防治。102-107好好看看。包括屏气发作、幼儿感冒、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婴幼儿腹泻、小儿湿疹。108页保健护理措施会出选择题,好好看看。40.学龄前期儿童常见健康问题和保健护理措施:110-113页。了解。

41.学龄期儿童常见健康问题及保健护理措施113-116页,了解。常见健康问题中有近视。41.预防接种常用制剂:主动免疫制剂包括菌苗、疫苗、类毒素;被动免疫制剂包括抗毒素、抗菌血清、抗病毒血清、丙种球蛋白。

免疫规划内容:118页。好好看看。注意事项120页,看看。42.青春期:女性一般为10-18岁,男性为12-20岁。青春期分期:

早期:体格生长明显加速,性腺、性器官发育,出现第二性征,一般约持续2年。

中期:以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为主要特征,女性出现月经初潮,男性出现首次遗精。通常持续2-3年

后期:体格生长速度明显减慢,性器官及第二性征的发育逐步达到成人水平,社会心理发展加速,通常持续2年左右。

青春期生长发育特征:122-124页好好看看。

43.中年人保健与护理:137-139页,生理特点及心理特点看看,可能出选择。

日常生活保健:139-140页。好好看看,可能出填空选择。饮食不规律是中年人常见的问题。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止与护理保健:140-142页。可能出大题。包括颈椎病、体重超重与肥胖、骨质疏松、高血脂、亚健康状态。

44.中老年人划分。发达国家65岁以上为老年人,65-74为年轻老人;75-84为中年老人;85岁以上为老老人。中国:满60为老年人。34-44为中年期;45-59为中年后期。WHO规定:45-59为中年人。

老年人保健原则:参与、独立、尊严、照顾、自我充实。

我国老年问题特点: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老年生理及心理评估及日常生活保健:145-150看看,了解。45.老年人常见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会区分,不是名解。

离退休综合征: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

老年抑郁症:指发生于老年期这一特定人群的抑郁症,包括原发性和见之于老年期的各种继发性抑郁。严格而侠义的老年抑郁症特指≧60岁首次发病的原发性抑郁。

老年疑病症:是疑病性神经官能症的简称,是以患者一心想着自己的身体健康,担心某些器官患有想象的难以治愈的疾病为特征的神经官能症。

丧偶综合征:指人突然失去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终生伴侣所产生的适应性障碍。轻的可表现为心境抑郁,表情悲伤,持续时间短暂;重的可表现悲痛欲绝、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或呆若木鸡,神思恍惚。46.老年人最好在早上8点以后吃早餐。

合理补钙晒太阳,特别是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4点。

睡眠:60-70岁平均每日睡8小时,7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日睡9小时,90岁以上的老人每日睡10-12小时。47.婚前教育及检查156页看看。160页产前检查,看看。163页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治与护理,看看。最佳生育年龄:结婚后2-3年,女性25-30岁,男性27-35岁。

产后子宫逐渐缩小,产后第一天平脐,产后1周缩小至妊娠12周大小,产后10日降至盆腔内,子宫复旧需要6周时间。

社区护士在产妇产后一般访视家庭2-3次,初次访视宜在出院后3天进行,第2次访视则在产妇分娩后2周进行,第3次访视则在产后28天进行。

48.传染病173第一节传染病的管理原则看看。如何在社区实施管理和传染病基础知识。

49.慢性病的特征:病情复杂;潜伏期与患病时间长;在发病期间的症状和体征不明显;具有不可逆转的病理变化;需要长期治疗和指导。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不良生活习惯:不合理饮食(高盐、高胆固醇、刺激性饮食、不良饮食习惯)、运动因素(以车代步,运动量不足,易患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

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空气污染,噪音,水污染;健全的社会组织,社会区级教育的程度,医疗保健体系。遗传、生物以及家庭因素:家庭倾向(影响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慢性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发病率与年龄成正比。

精神心理因素:压力,紧张,恐惧,失眠,精神失常。

慢性病病人的服药特点:药物种类多,不能连续服药,不能按时服药,忘服漏服,不能自主用药。▲50.临终关怀的宗旨:照护为主、注重心理、姑息治疗、关心家属。

▲51.社区康复护理的特点:服务层面广、服务对象主动参与、服务形式灵活、康复内容实用、全面康复目的、良好的效益。

▲52.社区康复护理的内容:评价、预防继发性残疾和并发症、功能训练、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支持。

大题

1.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 服务欠公平,资源配置不合理;

② 医药费用增长富哦快,筹资结构不合理; ③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④ 疾病谱、医学模式的转变; ⑤ 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需求增加。2.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原则:

① 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 ② 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③ 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服务网络; ④ 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⑤ 坚持以地方为主,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 3.社区护士的基本条件: ① 具有国家护士执业资格并经注册;

② 通过地(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

③ 独立从事家庭访视护理工作的社区护士,应具有在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4健康家庭的特征:

良好的沟通、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成员成长、适时调整角色、正视问题、与社区保持联系。★ 5.家庭访视对象:

需要接受治疗、护理的人,特别是活动不便者;患有慢性疾病或有智障者的家庭; 有新生儿的家庭;贫困或健康问题多的家庭;有心理社会问题的病人。6.社区护士在家庭护理中的作用:

与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协助家庭运用资源;协助家庭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与疾病有关的治疗护理;协助家庭参与社区活动。▲7.卫生服务需要、需求指标: ①两周每千人患病人数(两周患病率)

②两周每千人患病日数=两周内累计患病日数/调查总人数 ×1000/1000 ③慢性病患病率=患慢性病人数/调查总人数×1000/1000 ④ 两周每千人因病伤卧床人数=两周内因病卧床人数/调查总人数×1000/1000 ⑤ 每人每年因病伤卧床日数=两周累计因病伤卧床的日数×26/调查总人数

⑥ 每人每年因病伤休工(学)日数=两周累计因病伤卧床的日数×26/被调查劳动(教育对象)人口数 ▲8.卫生服务利用指标:

①两周每千人就诊次数=某地居民两周内因病伤去医疗机构就诊次数/调查总人数×1000/1000 ②年每千人住院次数=某年内某地居民因病伤累计住院次数/调查总人数×1000/1000 ③年每千人住院日数=某年内累计住院天数/同期调查总人数×1000/1000 ④每年每人就诊次数=两周累计因病伤就诊次数×26/调查总人数 ⑥ 每人每年住院日数=某年内累计住院天数/同期调查总人数。★9.免疫规划中常见反应处理: ①一般反应:

局部反应:一般在接种后数小时至24h左右局部发生红、肿、热、痛等现象,有时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或脉管炎。红肿直径小于2.5cm为弱反应,2.6-5cm为中等反应,大于5cm为强反应。若接种活疫苗,局部反应出现较晚,持续时间较长。

全身反应:一般在接种后24h内出现,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多为中、低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8.5°C一下。体温37.5°C以下为弱反应,37.5-38.5°C为中等反应,38.6°C以上为强反应,可持续1-2天。除此之外,有些小儿会伴有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全身不适或皮疹等反应。

②异常反应:一般少见。主要是晕厥,多发生于空腹、精神紧张的小儿。一旦发生,立即让小儿平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服用温开水或糖水,一般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若怀疑过敏性休克,立即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1:1000肾上腺素,必要时可重复注射。★10.老年人坚持适度锻炼时的注意事项: 因人而异,选择适宜;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贵在坚持,持之以恒; 运动时间恰当; 场地选择适宜; 自我监护。

11.老年人监护运动量是否恰当:

运动后心率达到最适宜心率:运动后最适宜心率=170-年龄(次/分)。身体强壮者可用180做被减数 运动后心率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时间,一般健康老年运动后在3-5分钟内恢复,表明运动量适宜。综合主观感受。

★ 12.老年人患病的特点

多种疾病共存;症状不典型;容易并发功能障碍;容易引起意识障碍;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容易出现并发症。

★13.妇女保健工作任务:

①控制孕产妇和新生儿常见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提高出生质量; ②定期开展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普查普治,减少发病率提高治愈率,控制性传播疾病; ③提供和指导安全有效的避孕措施;

④对妇女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⑤做好妇女各期保健,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⑥根据妇女生理特点,做好妇女劳动保护。▲ 14.乳房的自我检查:

每月自我检查1次,具体方法如下:

① 月经来潮后10天内,站在镜子前双手下垂,看乳房及乳头外形有无变化,两乳头是否在一水平线上,乳头有无分泌物。

② 双手向上过头,看乳房有无变化。

③平卧,左手放在头后,右手用四指轻柔按左侧乳房,通常分为五个区检查,从乳房的上内象限-上外象限-下外象限-下内象限,然后触摸乳晕部,同样方法检查右侧乳房。

④平卧,双手放在身体两侧,检查腋下淋巴结。如发现肿块、按痛、乳头溢液等要及时就诊治疗。15.慢病社区管理:

以健康教育为主导,实行三级预防。

内容:管理原则: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据流行病学,了解现状,采取预防;认识慢性病发展规律。

健康教育形式:个体教育、家庭教育、群体教育、文字教育、形象化教育、电化教育、角色扮演、模拟、参观等,还应有组织同类病人小组活动与游戏、病案讨论、指导心理放松等。▲ 16.高血压的护理与管理:

① 家庭用药指导 社区护士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病人和家属的遵医行为,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指导病人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更不要随意断然停药。用药期间定期测量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防止血压大范围波动。

② 饮食护理指导:应指导病人合理饮食:⑴坚持低盐、低脂饮食原则,饮食七八分饱,不暴饮暴食,坚持戒烟限酒;⑵限制钠盐摄入:每日摄入量应在6g一下。腌制食物尽量不吃,少用饮料、小苏打和味精。⑶保证充足的钾摄入:多食绿色蔬菜,新鲜水果等。⑷减少脂肪摄入:鼓励食用洋葱、木耳、香菇等降脂食物。⑸增加粗纤维食物摄入,预防便秘。

③ 生活护理指导 应指导病人:⑴注意劳逸结合,坚持有规律生活,保证有充足睡眠时间,做到不熬夜、不长时间看书、看电视、上网等。⑵注意心理平衡,保持轻松稳定情绪,建立与高血压病做长期斗争的信心,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消除或避免各种不良因素对情绪的影响。⑶养成规律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⑷洗澡时间应选择在血压稳定期,且水温不宜过热或过冷,以保持在40°C为宜;时间不要过长,不要洗桑拿浴。⑸注意适量运动,选择骑自行车、健身操等有氧运动,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避免参加举重、俯卧撑等运动,避免参加竞争性质的活动。

④ 家庭随访 定期对社区高血压病人家庭随访,评价病人健康状况及护理后的效果,建立健康档案。▲ 17.社区急救护理原则:

听从指挥:在灾难性事故或急症救护过程中,社区医护人员应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积极参加紧急救援工作。

病情评估:到达现场后,护士应配合医生立即迅速、准确地对病人进行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病情或伤情评估,以便确定危及生命的情况,从而确定应该优先抢救的情况。

首先救命:分清轻重缓急,首先抢救生命,然后再进行其他必要的救治。

就地抢救:对于急性危重症或严重损伤、尤其是危及生命,应就地抢救,尽量减少对病人不必要的搬动。若在火灾、塌方、毒气泄漏等灾难性事故现场,则应立即将病人脱离危险环境后在进行抢救。

对症处理:社区急救护理常常由于时间紧迫,病情急骤、危重、复杂,一时不能确诊,或因受救治条件限制而不可能针对病因进行救治,此时,最首要的任务是对症处理,尽量改善和稳定生命体征,为医院内的后续救治赢得时间,创造条件。

寻求援助:当社区医护人员在抢救急性危重症病人的同时,应及时致电120,向急救中心寻求援助。接通急救电话后,说明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人当前位置的详细地址及病人当前最主要或最危急的病情。▲18.新生儿家庭访视:(论述)

①访视次数 新生儿期访视一般是3-4次,即初访、周访、半月访、满月访。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增加访视次数。初访时间是在新生儿出院回家后24h内,一般不超过72h。

②访视内容 可总结为一问、二看、三检查、四指导、五处理、六记录,具体内容如下: ⑴询问:第一次访视时必须详细了解新生婴儿的情况,如胎位、产次、出血情况、免疫接种等;

每次访视都应该询问新生儿哺乳情况,如产妇的泌乳量、哺乳量、喂哺方法;

睡眠及大小便情况;

母亲产后的食欲、是否有发热等也应了解。⑵观察:新生儿:面色、皮肤、呼吸、吮吸力、哭声及反应情况;

居住环境:清洁、通风、室温、卫生;

产妇恢复情况。

⑶检查:第一次应对新生儿进行全面体检,包括肌张力、拥抱反射等,以观察新生儿是否成熟,有无异常或畸形;

每次访视均应测体重,因为新生儿体重增长是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体检的重点:生理性黄疸消退情况;皮肤皱褶处有无糜烂、感染;臀部有无异常;有无皮炎或会阴处糜烂;口腔有无鹅口疮;脐有无感染、渗血。

⑷指导 对产妇及其他照顾着进行讲课教育,指导正确的护理方法。⑸处理 新生儿若有轻微异常,如脐部感染,尿布皮炎等,应及时处理。

⑹记录 每次访视后,应认真填写新生儿访视卡,做好记录,以便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系统管理。▲ 19产褥期家庭访视:(论述)

① 访视的频率和时间 社区护士在产妇产后一般访视家庭2-3次,初次访视宜在出院后3天进行,第2次访视则在产妇分娩后2周进行,第3次访视则在产后28天进行。发现异常情况火堆产后高位产妇应酌情增加访视次数。

② 访视前准备 访视前社区护士通过电话或面谈等形式与产妇家庭建立联系,了解其确切的休养地点及路径确定访视对象和访视时间。同时应简要了解产妇的一般状况,防止交叉感染。③ 访视内容:

⑴产妇访视 包括测量生命体征,了解产妇的精神、睡眠、心理社会状态、饮食和大小便等情况。检查子宫收缩情况,恶露的性状,腹部或会阴部伤口的愈合情况,乳房有无肿胀及乳汁分泌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⑵新生儿访视 应询问新生儿睡眠、哺乳、大小便情况,检查新生儿面色,皮肤有无黄疸、脓疱,脐带有无感染,指导产妇为新生儿进行口腔、脐带、臀部和皮肤护理。检查新生儿觅食、拥抱、握持反射、肌张力、视力、听力等情况。

每次访视后,立即记录访视内容及指导意见。满月访视后填写小儿生长发育图。

附:加黑为掌握内容。★为重点掌握内容。▲为老师勾画的重点。具体题型老师没有说。多看看书。多了解一些小题的知识。

第三篇:重点专科申报 (护理部分)(模版)

重点专科申报

(护理部分)

科室设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小组,确立成员分工,参照护理质量标准,进行科内护理督查,存在的问题每周开会讨论,提出整改意见,每月开会总结,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责令及时整改,及时追踪,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根据全年计划,每月组织护士分层级培训,包括科内专科疾病的护理,健康宣教,药物及操作等进行培训考核,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开展护理人员安全教育,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要求护士严格遵守护理核心制度、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操作流程,严把护理质量关,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做好患者安全管理,患者身份识别至少使用两种方法以上,给每位患者佩戴手腕带。对高危跌倒、压疮病人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做好健康宣教,保证患者的安全。

做好基础,突出专科特色。实施APN弹性排班,对病人无缝隙的责任制整体护理。责任护士做到病人十知道,对病人的阳性体征,康复治疗项目等做到心中有数,在病人住院其间,全程落实健康宣教,提高病人满意度。

第四篇:法理学部分+重点归纳

法学:是一门以法(或法律)这一社会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 法学体系:一个由互不相同但又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 法学的分类:

1.制定到实施:立法学 法律解释学 法律社会学 2.认识论:理论法学 应用法学

3.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法学本科 法学边缘学科

法学产生的条件:法学是在法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产生的 至少应当具备两个条件:1.关于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 2.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学者阶层的出现

古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古罗马法的巅峰——《查世丁尼国法大全》(《学说汇纂》)

罗马法复兴运动时期出现了一个专门研究罗马法的学派——注释法学派 西方三大法学流派:自然法学派 分析法学派 社会法学派

马克思主义法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认为物质生活条件起决定作用 承认法学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法理学:从总体上研究法和法律现象的一般规律 内容包括法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形式、发展、实施等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法和全部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 古今中外的一切法 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一般理论 基础理论 方法论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 社会调查的方法 历史调查的方法 分析和比较的方法 词义分析的方法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方法

狭义的法律:仅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广义的法律: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法律文件

非马克斯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

1.神意论:神的意志 西罗马帝国后期的圣·奥古斯丁 11世纪经院主义哲学家托马斯·阿圭那 2.理性论:理性、人性等 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 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 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一些学者(荷兰的格劳秀斯、斯宾诺莎 英国的霍布斯、洛克 德国的普芬道夫 法国的孟德斯鸠、卢梭)

3.民族精神论:民族精神、民族特性和民族共同意识的体现 德国历史法学派创立人卡尔·冯·萨维尼

4.命令说:国家对人民的命令 英国哲学家、分析法学的先驱人物霍布斯 英国分析法学的另一位鼻祖边沁 19世纪英国法哲学家、分析法学派的创始人约翰·奥斯丁

5.社会控制论:社会控制形式 美国法学家罗斯科·庞德 6.公意论:法国卢梭

7.自由意志论:德国黑格尔 8.正义论:美国罗尔斯

9.社会连带关系论:法国狄骥

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职的学说:

1.法的第一层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即阶级意志性

2.法的第二层本质:法所体现的意志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即物质制约性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人类社会所包括的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诸方面 其中主要指统治阶级赖以建立起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3.此外 法的内容还受到经济以外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法的基本特征:

1.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 具有规范性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具有国家意志性和普遍性(统一性 权威性)

3.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具有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 法的起源:

1.经济原因:众多因素中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 原始社会后期 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产生了私有财产 出现了社会分工 使经常性的交换成为可能 因此产生了对规则的需要

2.政治原因: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的结果 社会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分化 统治阶级开始用法来维护统治

3.其他原因:人文、地理等因素 法起源的一般规律:

1.由个别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由个别到一般、由自发到自觉

2.由习惯发展为习惯法再发展为制定法:不成文到成文过程中 文化因素起相当大的作用

3.由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混为一体发展到相对独立:法律规则的专门化、独立化是社会规范分化的结果 法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市法日益脱离宗教、道德规范而成为独立的专门的社会规范的过程 法的演进:奴隶制法(《汉穆拉比法典》 《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封建制法(《唐律》)——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封建社会中后期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法的出现:1.海商法的兴起 2.罗马法的复兴 3.资本原始积累的法律出现

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法是在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权以后才产生的 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是资产阶级法产生的前提 资本主义法的特征:

1.维护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资产阶级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核心)2.维护资产阶级转正和代议制政府 3.维护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人权 法系:具有共性或共同历史传统的法律的总称 中华法系和印度法系已解体 尚存的有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等

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判例法系、不成文法系、海洋法系等 分为英国法系和美国法系两个分支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日耳曼法系、法典法系、成文法法系等 分为法国法系和德国法系两个分支 两大法系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1.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2.阶级本质 3.总的指导思想 4.基本原则 区别:

1.法律的渊源不同:主要是制定法——主要是判例法法 2.法律的分类不同:公法和私法——普通法和衡平法 3.法典编纂的不同:系统法典——单行法律、法规

4.诉讼程序和判决程式不同:以法官为重心、奉行职权主义、纠问程序——奉行当事人主义、法官一般充当消极中立的裁定者角色 5.哲学倾向不同:理性主义——经验主义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1.革命根据地的法是基础 2.废除旧法是前提

3.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是重要条件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1.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所体现的共同意志不是自发形成的 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形成的 3.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法的作用:又称法的功能 分类:整体——局部 预期——实际 直接——间接 积极——消极 规范——社会 法的作用的实质:

1.法的作用是国家权力运行和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 2.法的作用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具体表现 英国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家拉兹首先提出:一切社会法的作用都可以有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之分

从法是一种社会规范的角度来看 法具有规范作用 具体包括:指引 评价 预测 教育 强制

从法的本质和目的的角度来看 法具有社会作用 具体包括:维护阶级统治 执行公共事务

两种作用的关系:手段与目的 两种作用的区别: 1.考察几点不同 2.作用对象不同 3.存在方式不同 4.所处的层面不同

5.发挥作用的前提不同 法的规范作用: 指引作用:对象是本人行为 是规范指引而非个别指引 分为确定性指引和不确定性指引 评价作用:对象是他人行为 标准和核心是合法或不合法、违法或不违法 分为专门评价(效力性评价)和社会评价(舆论性评价)预测作用:对象是人们的相互行为 原因是法具有规范性和确定性 法是人们行为的预测工具和生活指针

教育作用:对象是一般人的行为 正面教育起表率、示范作用 反面教育起警示、警戒作用

强制作用:对象是违法犯罪者的行为 是其他作用的保证 是法存在的最后屏障 法的社会作用:

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核心):1.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 2.调整统治阶级与同盟者之间的关系 3.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法律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1.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 2.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 3.促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代中国法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法律是整个社会关系调节器的重心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居于支配地位 起着关键作用

当代中国法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法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和保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 1.立法方面:有法可依是前提

2.司法方面:公正高效的司法 社会公正

3.守法方面:遵纪守法 依法办事 守法意识和依法行政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4.法律监督方面:通过对立法、司法和守法三个方面的作用来间接保障和促进 法的局限性:

1.法律调整的范围是有限的: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用法律

2.法的特性与社会生活的现实之间存在着矛盾:概括性、抽象性、稳定性、滞后性、普遍性、保守性

3.法的制定和实施受人的因素的制约:“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4.法的实施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

正式认识法的作用:既要反对法律万能论 又要反对法律虚无主义、法律无用论 全面认识法的作用的多样性、复杂性

法律制定:又称法的创制、法的创立或立法 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 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 创制、认可、修改或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专门性活动 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

广义的立法:泛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狭义的立法:仅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法律制定的特征:

1.法律制定是国家的一项专门活动 2.法律制定的主体是特定的国家机关

3.法律制定是专门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的活动 4.法律制定是特定国家机关运用专门技术的活动

5.法律制定是一项系统性、多层次性的综合性法律创制活动

6.法律制定的目标在于产生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强制性的法律规范 将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立法权:一定的国家机关依法享有的创制、认可、修改或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权力 是国家权力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权力 立法体制:关于立法权的配置方面的组织制度 其核心是立法权限的划分问题 立法体制的形成主要受国家结构形式的影响 我国先行立法体制:一元两级多层次 法律制定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1)合宪性原则:遵守宪法 2)法制统一原则:法律内部和谐统一

2.科学性原则:1)坚持从实际出发 尊重客观规律 2)总结借鉴与科学预见相结合

3.民主性原则:1)内容民主: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最根本利益出发 2)过程和程序民主

法律制定的程序: 1.法律案的提出 2.法律草案的审议

3.法律草案的表决与通过(决定意义的步骤)4.法律的公布

法律效力:对人效力 空间效力 时间效力 我国法律对人效力:以属地主义为主、以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为补充的折中主义 法律生效时间:自法律颁发之日起生效 由法律规定具体生效时间 规定法律公布后符合一定条件时生效

法律效力的终止:明示废止和默示废止 法律的溯及力:从旧兼从轻 法律体系:指将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成不同的法律部门 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只包括国内现行法

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 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律部门与法律制度的关系:交叉关系

法律部门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关系:内容与形式 名称并不一一对应 法律部门的特征:

1.统一协调于宪法的基础之上 2.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

3.结构和内容基本确定但又相对变动 4.主客观结合的产物

法律部门的划分 虽然有客观基础 但最终还是人们主观活动的产物 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1.法律调整的对象 即社会关系 首要标准和第一位标准 2.法律调整的方法 辅助标准和从属标准 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 1.客观原则

2.合目的性原则(首要原则)3.适当平衡原则 4.辩证发展原则 5.相对稳定原则 6.主次原则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色:最大特色是根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所产生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构成:

1.宪法及其相关法:基础 主导 最高依据

2.行政法:数量最多、范围最广 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3.民商法:私法 民商合一 4.经济法:公私融合 5.社会法:新兴部门

6.刑法:犯罪和刑罚 传统 基本

7.程序法:分为诉讼程序法(刑事 民事 行政)和非诉讼程序法(仲裁法 律师法 公证法 调节法)

法律三要素:法律规则 法律原则(基本单位)法律概念

法律规则:又称法律规范 是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

技术法规在法律上被确认后就成为技术法规 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关系:内容与形式 交叉关系 法律规则的基本特征:

1.一般性规则而非个别性规则 2.规定了一定的行为模式

3.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具有国家意志性(最基本特征)4.规定了权利和义务以及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

5.有明确的、肯定的行为模式 有特殊的构成要素和结构 高度发达 法律规则的分类:

1.内容规定不同: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 授权性规则又分为鼓励性规则和容许性规则 义务性规则又分为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

2.对人民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3.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4.功能不同: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法律规则的结构: 1.假定(条件):包括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和行为主体的行为条件 可以省略 2.行为模式:分为三种:可为模式(对应授权性法律规则)应该为的模式(对应命令性法律规则)不得为的模式(对应禁止性法律规则)

3.法律后果:包括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 合法后果一般不明确表述 违法后果必须明文规定

法律原则:指可以作为法律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 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1.内容上:笼统模糊——明确具体

2.适用范围上:宏观性、广泛性——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行为 3.适用方式上:可并存——“全有或全无”

4.作用上:本源和基础、协调矛盾、弥补不足和局限、甚至可以直接作为法官裁判的法律依据——具有更强的显示性特征、形成法律制度中坚硬的部分 法律原则的分类:

1.产生的基础不同: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 2.对人们行为及其条件覆盖面的宽窄和适用范围的大小: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3.涉及的内容和问题不同: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法律概念: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 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

法律概念的功能:表达功能 认识功能 改进法律、提高法律科学化程度的功能 法律概念的种类:

1.所涉及的因素:主体概念 关系概念 客体概念 事实概念 2.所涉及的内容:涉人概念 涉事概念 涉物概念 3.涵盖面大小:一般法律概念和部门法律概念

法律渊源:实质意义上的渊源和形式意义上的渊源

实质意义上的渊源指法的真正来源、根源和发源 是法产生的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物质生活条件

形式意义上的渊源指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 即法的效力渊源 不同种类的法律规范因其创制主体、创制方式和表现方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

法律渊源的分类:正式渊源(直接渊源、法定渊源)和非正式渊源(间接渊源、非法定渊源)

正式渊源通常包括:制定法习惯法 判例法 国际条约 非正式渊源通常包括:习惯 判例 宗教规则 法律学说 道德原则 正义标准 理性原则 公共政策

判例法在大陆法系国家中通常不是正式渊源 只是非正式渊源 在英美法系中是重要的正式渊源

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以宪法为核心 以制定法为主

具体包括: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行政规章 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法律的一般分类:

1.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不同:成文法/制定法——不成文法(习惯法、判例法)2.规定内容不同:实体法——程序法

3.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主体、程序不同(该分类只适用于成文宪法制国家):根本法——普通法

4.适用范围不同:一般法——特别法

5.创制主体和适用主体不同:国内法——国际法(国际条约、国际协议)法律的特殊分类:

1.大陆法系:公法——私法 2.英美法系:普通法——衡平法 法律实施:也叫法的实施 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 即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人们的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方式对法律的实际施行 法律实施就是使法律从书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 使它从抽象的行为模式变成人们的具体行为 从应然状态进到实然状态

法律实施的分类:以实施法律的主体和法的内容为标准:法律的遵守 法律的执行 法律的适用

法律实施是实现法的作用与目的的条件、前提 是实现法的价值的必由之路 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必备条件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的两个重要条件是“一部良法”和“得到普遍服从”

法律实施的评价标准:

1.人们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行为的程度

2.刑事案件的发案率、案件种类、破案率及犯罪分子的制裁情况 3.各类合同的履约率与违约率

4.普通公民和国家公职人员对法律的了解程度 他们的法律意识及法制观念的提高或提高的程度

5.社会大众对社会生活中安全、只需、自由、公正、公共福利等法的价值的切身感受

6.法律的社会功能和社会目的是否有效实现及其程度 7.有关法律活动的成本与收益的比率

法律实现:指法律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被转化为现实 达到法律设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结果

法律实现和法律实施的区别:

法律实施是使法从应然状态到实然状态的过程和活动 法律实现是法律实施活动的直接目的

法的实效:指法律被人们实际施行的状态和程度

法律实现是将法的实施的过程性与法的实效的结果性相结合的概念 影响法律实现的重要因素: 1.国家的阶级本质

2.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反应统治阶级(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程度

3.现行法律与社会生活、归根到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程度 4.国家机关活动中贯彻法治原则的程度 5.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法律文化水平

执法:法的执行 分为广义的执法和狭义的执法

广义:指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行政主体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包括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 狭义: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行政主体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 执法的特点:主动性 单方面性 内容广泛性 主体法定性 国家权威性 强制性 灵活性

执法的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 2.讲求效率原则:强调效率要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

3.合理性原则:适当、合理、公正 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目的 具有客观、充分的事实根据和法律根据 与社会生活常理相一致

4.正当程序原则:促进行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效率 司法:法的适用 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 具体应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需要法的适用的两种情况:

1.发生无法解决的争议致使权利义务无法实现 需要司法机关裁决 2.遇到违法、违约或侵权行为时 需要司法救济 司法权:行使国家司法权力的职责和权力 包括审判权和检察权 司法的特点:被动性 中立性 终极性 形式性 专属性 司法的原则:

1.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权利义务平等、保护平等、约束平等 2.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专属性、独立性、合法性 3.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司法权的监督:党 国家权力机关 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 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人民群众和舆论

事实:包括被合法证据证明了的事实和依法推定的事实 正确处理依法办事与坚持党的政策的指导作用的关系:一方面 不能对立起来 另一方面 不能以政策改变、代替法律甚至取消法律 应当将两者统一起来 守法:法的遵守 分为广义上的法的遵守和狭义上的法的遵守 广义:法的实施

狭义:专指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以法律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活动

守法包括积极守法和消极守法

守法是维护秩序、实现法律目的的需要

在我国 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守法的构成要素包括:守法主体 守法范围(直接决定于法的渊源 在我国不仅包括各种制定法还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守法内容(包括履行法律义务和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又分为履行消极的法律义务和履行积极的法律义务)守法的理由: 1.习惯

2.出于对合法性的认识 3.出于畏惧 4.出于社会压力

5.出于对个人利益的考虑 6.出于道德上的要求

守法的态度:指人们对法律的遵守程度和状态 包括最低状态、中层状态和高级状态

守法的最低状态:不违法犯罪

守法的中层状态:依法办事 形成统一的法律秩序 守法的高级状态:守法主体不论是外在行为还是内在动机都符合法的精神和要求 严格履行法律义务 充分行使法律权利 从而真正实现法律调整的目的 影响守法状态的因素:守法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和法律意识水平、守法主体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等

法律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指由所有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 狭义: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

法律监督体系:由一个国家各种形式的法律监督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系统 法律监督的意义: 1.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保障和重要组成部分 2.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保证 3.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分为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 国家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和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包括法律上的监督和工作监督 可分为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人事监督和宪法监督 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 包括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审判机关的监督 检察机关的监督又叫检查监督 是一种专门监督 分为刑事诉讼监督、民事诉讼监督和行政诉讼监督三类 审判机关的监督也叫人民法院的监督 分为系统内的监督、对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三种

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 包括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以专门机关的监督和对行政相对人的监督 分为四类:一般行政监督、专门行政监督、行政复议和行政监管

社会监督:政党(执政党)社会组织(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社会舆论(最能体现广泛性、公开性、民主性)人民群众(公民个人)法律解释: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含义的说明 法律解释的特点: 1.对象是法律规定

2.与具体案件密切相关 3.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 4.受解释学循环的制约 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1.法律具有概括性、抽象性 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变概括为特定

2.由于:1)人们在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以及利益与动机上有差别 2)法律规范的专门性使其不易为人们所理解 3)社会主体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的原因 对同一法律规范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需要统一理解、保持法的实施的统一性

3.对立法遗憾进行改正、弥补法律规定的不完善 4.解决法的稳定性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5.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制教育 法律解释的分类: 1.主体和效力不同(是否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正式解释/法定解释/有权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非正式解释/学理解释

2.尺度不同:限制解释——扩充解释(始终必须以立法意图、目的和法律原则为基础)——字面解释

法律解释的方法:文义解释/语法解释/文法解释/文理解释 历史解释 体系解释/系统解释 目的解释

法律解释体制:指国家法律解释权限划分的制度

我国建立了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权为核心和主体的各机关分工配合的法律解释体制 具体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立法解释:我国的立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立法解释的主要任务: 1.阐明法律实施中产生的疑义

2.适应社会发展 赋予法律规定以新含义

3.解决法条冲突以及司法解释之间的冲突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发生冲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最终解释

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解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解释 有时采取联合解释的方式

司法解释的作用:为司法机关适用法律审理案件提供说明 具体表现为:

1.对法律规定不够具体而使理解和执行有困难的问题进行解释 赋予比较概括、原则的规定以具体内容

2.通过法律解释适应变化了的新的社会情况 3.对适用法律中的疑问进行统一的解释

4.对各级法院之间应如何依据法律规定相互配合审理案件、确定管辖以及有关操作规范问题进行解释

5.通过解释活动弥补立法的不足

行政解释: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各部委)包括:1)对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所作的解释 2)在行使职权时对自己所制定的法规所进行的解释

行政解释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解释 法律推理:指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 为法律适用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 是推理思维活动在法律领域中的运用 法律推理的特征:

1.法律推理是法律运用中的一种思维活动

2.法律推理以法律与事实为两个已知的判断作为推理的前提 3.法律推理运用多种科学的方法和规则进行 4.法律推理的目的是为法律提供正当理由

5.法律推理的结果往往涉及当事人的利害关系 法律推理的方法:形式逻辑方法和辩证逻辑方法

法律推理的分类:形式推理(分析推理)和实质推理(辩证推理)形式推理:又称分析推理 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又称三段论推理 从一般到特殊 必然性推理 主要适用于成文法国家 法律规则和原则是大前提 事实是小前提 判决是结论

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 或然性推理 主要适用于判例法国家 实际上是一种立法活动

类比推理:从个别到个别 或然性推理 主要适用于判例法国家 类似案件类似处理

实质推理:又称辩证推理 当作为推理前提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矛盾的法律命题是 借助于辩证思维 从中选择出最佳的命题 以解决法律问题 主要为了解决因法律规定的复杂性而引起的疑难问题 必须建立在事物的辩证法的客观基础之上而绝不应该是从法官的主观想象中得出结论 法律关系:根据法律规范产生、以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关系 即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的观念最早来源于罗马法中的“法锁”的观念 但直到19世纪才成为一个专门的概念 法律关系的特征:

1.法律关系是依法建立的社会关系:1)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 2)法律关系不同于法律规范调整或保护的社会关系本身 3)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 是法律规范的内容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的具体贯彻 4)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符合法律规范的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是一种体现意志性的特殊社会关系: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 而法律规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2)法律关系参加者的意志对于法律关系的建立和实现有重要作用(承认法律关系的意志性并不能否认其客观性)

3.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规范中的权利和义务是抽象的 只是一种可能性 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是具体的 具有现实性 法律关系的分类:

1.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的性质:基本——普通——诉讼 2.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否平等:平权型——隶属型 3.主体是否完全特定化:绝对——相对

4.产生的依据、作用和实现规范的内容:调整性——保护性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 内容 客体

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法律性(由法律规范规定)和社会性(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公民的权利能力有一般和特殊之分 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一致的 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权利和权力的区别:

1.现行宪法中 对中央国家机关使用“职权” 对地方国家机关使用“权限” 对公民使用“权利”

2.权利主体一般是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权力主体则只能是被授予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特定的工作人员

3.权利和权力的自由度不同 职权不能放弃、不可让与

4.权力的强制性是直接的 权利的强制性则以权力为中介 是间接的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2.互为目的 3.互为手段

法律关系的客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包括物、行为、精神产品(非物质财富)、人身利益

物成为法律关系客体: 1.应得到法律的认可 2.应为人类所认识和控制

3.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物质利益 具有经济价值 4.须具有独立性

精神产品不同于有体物 也不同于精神活动本身

人身利益不仅是人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承载者 而且在一定范围内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称为法律关系的演变 必须符合两方面的条件:1.抽象条件 即法律规范的存在 2.具体条件 即法律实施的存在

法律事实: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各种事实的总称 法律事实的特点: 1.是一种规范性事实

2.是一种能用证据证明的事实 3.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

法律实施的分类:根据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可以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法律事件:与当事人意志无关 根据是否由人们的行为引起可分为绝对事件和相对事件

法律行为:与当事人意志有关 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当事人既无故意又无过失 而是由于不可抗力或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引起的某种法律后果的活动 不是行为 属于意外事件

同一个法律事实可以引起多种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有时一个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需要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 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所构成的一个相关整体叫做“事实构成” 法律责任:

产生的原因:违法行为 违约行为 法律规定

法律责任的目的通过其惩罚、救济和预防三个功能的发挥来实现 法律责任的分类:刑事 民事 行政 违宪

刑事责任:犯罪人向国家所负 否定性法律后果

民事责任:主要是救济责任 兼具惩罚功能 主要是财产责任 具有一定的任意性 可分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

行政责任:主体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产生原因是行为人的行政违法行为或法律法规的规定

违宪责任: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其领导干部 产生原因是违宪行为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1.责任主体(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2.违法行为(特殊情况下不是要件)3.损害结果(人身 财产 精神)4.因果关系

5.主观过错(故意或过失 行政法律领域实行过错推定的方法 一般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就视其为主观有过错)

法律责任的归责:也叫法律责任的归结 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或国家授权的机关依法对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和确认 归责原则: 1.责任法定原则 2.因果联系原则

3.责任与处罚相称原则 4.责任自负原则

免责:又称法律责任的减轻和免除 指法律责任由于出现法定条件被部分或全部地免除

免责以法律责任的存在为前提 不同于“不负责任”或“无责任” 我国的免责条件主要包括: 1.时效免责 2.不诉免责 3.自首立功免责 4.有效补救免责 5.自助免责

法律制裁: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或违约者)依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法律制裁与法律责任的关系:法律制裁是承担法律责任的一个重要方式 应承担法律责任是实施和接受法律制裁的前提 法律制裁是具体承担法律责任的结果或体现 有法律责任不一定就有法律制裁 法律制裁的分类:刑事 民事 行政 违宪 刑事制裁:司法机关 以刑罚为主 最严厉

民事制裁:人民法院 以财产关系为核心 适用范围最广

行政制裁:国家行政机关 分为行政处分、行政处罚和劳动教养

违宪制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行使违宪制裁权的机关 制裁措施有撤销、改变、罢免等 法治的内涵:

1.法治意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 2.法治意指依法办事的原则 3.法治意指良好的法律秩序

4.法治代表某种包含特定价值规定性的社会生活方式 法制:

1.静态意义上的法制 即法律和制度

2.动态意义上的法制 即指立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活动和过程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1.法治更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至上和权利保障 法制侧重于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

2.法治强调法律的至高权威和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平等性以及对权利的制约与对人权的保障 法制侧重于关注法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而对法律本身的内容和价值取向并无特殊规定

3.法治与人治对立 法制与人治并不截然对立

4.法治的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 法制的问世先于法治且不需要民主和宪政 法治与人治是两种对立的治国方略 区别:

1.法治是民主政治 人治一般是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

2.法治依据的是反映众人意志的法律 人治依据的是统治者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 3.法治要求法律高于个人意志 人治则相反 法治与德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 关系: 1.历史上有过长期的分歧和斗争

2.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因此二者最终互相妥协退让 礼法结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独特模式

3.现代意义上的德治不再局限于儒家理念 法治与德治作为社会控制的两种手段 各有优势和局限 作用互补 目标一致 民主:一种国家制度、政治制度 以公民的意志作为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不仅指国家的组织形式(政体)也指国家的本质(国体)民主与法治的区别:并不是天然统一的 存在矛盾 法治的前提是法律是至高权威 民主的前提是公意或多数是至高权威 若法律沦为工具 法治就不可能实现 民主与法治的联系:

1.法治必须建立在民主基础上 民主是实现法治的先决条件

2.民主理念的实现离不开法治 法治是民主制正常运行和发展的保障 3.在现代社会中 民主与法治不可分割 法治支持民主 民主也兼容法治

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离开民主讲法治则可能变质 离开法治讲民主则可能失去保障、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

1)从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来看 民主是法治的政治前提或基础

2)从民主作为一种公共决策方法和机制来看 民主决定着法的创制的质量 3)民主是法治的力量源泉

4)民主在促进法治发展方面有重大作用 2.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1)法治确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确认国家的基本民主体制及其活动原则的合法性 2)法治确认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为政治参与提供畅通的渠道

3)法治确认和规范民主的范围以及实现民主的程序和方式 4)法治是保卫民主的重要武器 法律与国家的关系:

1.国家是法律存在的基础: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 2)法的实现以国家政权的运行为必要条件

3)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影响法的形式 2.法律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

1)法律确认和宣称国家权力的合法性 组织和完善国家权力机构体系 2)法律促进国家职能的实现

3)法律制约和监督国家权力的运行 法治的基本原则:

1.法律至上原则: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根本标志 法治的首要条件 最基本的原则 核心是宪法至上

2.权力保障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权利与义务相一致

3.权力制约原则:对国家权力进行合理的分工和有效的制约 制约主要是权利之间的相互制约 行政权力是重点

4.正当程序原则:不能作自己的法官 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主要针对国家公权力而言

法治国家的标志:

1.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 2.健全高校的法律运行体制 3.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 4.较高的全民法律意识 5.良好的法律秩序

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 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任务

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 2011年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1.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基础)2.高度的民主政治体制(政治基础)3.全民较高的文化素养(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 核心本质是广泛的人民性 基本特征:1.鲜明的政治性和时代性 2.系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真正的开放性和实证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1.依法治国——核心内容 2.执法为民——本质要求 3.公平正义——价值追求 4.服务大局——重要使命 5.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1.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 保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2.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保证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4.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标志

5.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 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1.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和司法制度

4.大力开展普法教育 广泛进行法制宣传 提升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法

2.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法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中介): 1.法始终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2.法对生产力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 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法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而产生 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 又是商品交换乃至整个商品经济不可或缺的调整机制

2.商品经济愈发展 社会对法的需求就愈多 法和法制愈发展 又反过来给予商品经济以更有效的影响

3.法的产生和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当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时 就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 1.宏观方面:引导 促进 保障 必要的制约

2.微观方面:1)确立主体地位 2)确认和保障契约关系 3)竞争规则 4)维护正常运行秩序 5)确认和保障开放性和国际性 法与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2.法对政治具有确认、调整和影响作用 法与政治都是上层建筑 政治居主导地位 法与政策的关系:

1.政策对法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 2.法对政策实施具有保障作用

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的一致性:都产生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都体现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和要求 基本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一致 所追求的社会目的一致

社会主义法与执政党政策的区别:意志属性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 实施的途径和保障方式不同 稳定性程度和程序化程度不同 社会主义法和执政党政策的相互关系: 1.执政党政策市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

2.社会主义法是贯彻执政党政策、完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 3.执政党政策充分发挥作用 能够保障、促进社会主义法的实现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泛指人们对法律特别是对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或态度等的总称 是一种主观价值判断 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法律文化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 其现实基础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法律意识的分类:

1.主体不同: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最复杂)——社会法律意识(总的反映)

2.专门化、职业化程度不同:职业法律意识——非职业法律意识

3.从认识阶段来看:低级阶段的法律心理——高级阶段的法律思想体系

4.从社会政治属性角度: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正面的、积极的 作用形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负面的、消极的、破坏性的)法律意识的作用:

1.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有时会起到法的作用(但不等同于法)2.对法律实践活动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3.对立法活动有直接影响 4.对法律适用由直接影响 5.是推动法律变革的重要力量

6.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重要作用(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法律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包括物质性的法律文化(制度形态)和精神性的法律文化(观念形态)法律文化并不简单等同于法律现象的总和 而是其中所包含的一切有价值的、流传久远的文化传统 不包括一切偶然与个别的成分

法律文化是人们从事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不是指法律规则而是指实际规则)和思维模式

法律文化具有多样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民族性等特点 法律文化的多样性使法律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成为可能 冲突与融合是法律文化变迁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主要包括: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潜在作用)西方法律文化 苏联的法律文化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文化(影响最大)法与道德的关系:

联系:都属于上层建筑 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 区别:

1.产生方式不同(道德自发、无形 法律自觉、有形 道德先于法律)2.表现形式不同(道德无需特定的表现形式)

3.实现方式不同(法律主要是外在强制力 道德主要是内在强制力)4.调整范围不完全相同(道德更广泛)

5.评价的尺度不同(法律标准比道德标准更明确规范)

6.权利义务的特点不同(法律以权利为本位 道德主要以义务为主体 法律中的权利和义务在社会中主要体现为实在形态 具有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道德中的权利和义务在社会中主要体现为观念形态、理想形态 具有应然性)法与道德的联系:

1.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评价标准: 1)道德是法律的理论基础

2)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基础 是判断、评价法律的价值尺度 3)道德是法律运作的社会基础

4)道德是法律的补充 具有弥补法律漏洞的作用 2.法律是传播道德、保障道德实施的有效手段

1)通过道德法律化进一步强化、维护、实现道德规范

2)法律是道德的承载者 弘扬、发展一定社会的道德理念、信条和原则 促进社会道德的更新和变革

3)法律是形成新的道德风貌、新的精神文明的强大力量

3.总之 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生存的两大支柱 应并举并重、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互助共生

法与道德的冲突:主要表现为情理与法理上的冲突 有两种具体情况:1.合法不合理——道德上不许可但法律上许可 2.合理不合法——道德上许可但法律上不许可

法与道德冲突的结果:

1.没有坚实社会基础的法律在道德面前修改或崩溃 适应道德的新法律产生 2.在法律的影响下 一些旧道德退出历史舞台 形成于法律相适应的新道德 解决法与道德冲突的措施:

1.提高立法质量 尽量避免出现法律漏洞 最大限度地减少法律与道德进行不必要碰撞的几率

2.在宣传法律过程中 对旧道德进行批判 使道德与法律尽量吻合 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1.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1)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价值指导 2)社会主义道德对法的实施具有促进作用

3)社会主义道德可以弥补社会主义法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的不足 2.社会主义法律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作用: 1)社会主义法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对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原则和要求加以确认 使之具有法的属性 从而使其获得强有力的保障

2)社会主义法是传播社会主义道德和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

3.总之 社会主义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 社会主义法是传播社会主义道德、保障道德要求实现的有效手段

第五篇:微积分部分重点(范文模版)

题型(照惯例):

1.填空

2.选择

3.计算题

4.应用题

5.证明题

重点看(部分啊不是全部,老师只肯透露这些):

一、求极限

1.夹逼定理

2.洛必达

二、导数

1.显、隐函数求导

三、求简单不定积分

四、求最值、极值

五、求单调性、单调区间

六、证明简单不等式、考察中值定理的简单应用

只搞到这么多了..然后重点放在计算,定义的话理解就好。

11会四林琳

下载社区护理部分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护理部分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点基础研究部分

    附件 2017年度河北省基础研究计划 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基础研究专项 (重点基础研究部分)项目申报指南 一、总体安排 重点基础研究是河北省基础研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瞄准......

    社区重点

    1、简述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答:(1)服务对象的广泛性: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全体居民,包括有健康问题的人和健康的人。 (2)服务内容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包含着初级卫生保......

    社区护理

    社区的特征: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地域性,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密切的社会交往,有一定的生活和生产设施,健全的管理机构。 社区的功能:生产与发展功能,贯彻政策功能,人际互动功能,社会控......

    社区护理

    第一章 选择题 1.根据WHO的标准,一个有代表性的社区,人口数大约为:D A.1万~2万B.3万~5万C.6万~8万D.10万~30万E.40万~50万 2.在社区护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段护理阶段的主要护理内......

    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结合而成,用以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是一种专门和完整的实物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

    护理研究重点

    一、名解 1、护理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反复地探索、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 2、文献:文献是记录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由知识或信息、载体......

    护理研究 重点

    护理学研究试题及答案 护理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反复探索护理领域的问题,并用以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 假设——假设指对已确立的研究问题,提出一个预期性的结果或......

    五官科护理重点

    五官重点 小题 1.球壁从外到内分为纤维膜、葡萄膜、视网膜。 纤维膜分角膜、巩膜、角巩膜缘。 葡萄膜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2.角膜从外到内分为五层: 上皮细胞层: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