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专业有什么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专业有什么影响
10护本 范立卓 101900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观念的改变,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近代医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人们对健康的需要。当提出了以“生理-心理-社会”为基础的现代医学模式后,它使医务人员改变了对“病人”和“疾病”的看法。
并随着这个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我国的护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而对我国护理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形成了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综合性高级护理人才的教育目标。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认真借鉴我国护理教育发展80多年的得与失,切实立足于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放眼于未来。
现代医学模式认为:服务对象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整体人,疾病和健康受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等各种因素影响。新的医学模式增加了人文社会科学对护理学的渗透,使护理人员更注重服务对象的整体性,使护理更着重于实施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措施。因此护理工作应以明确的服务思想、优质的护理手段、可信的护理质量来满足社会和病人的需求,促进整体护理的发展。
护士不只是被动地执行医嘱,而是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经济、家庭生活习惯等情况与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病人的健康问题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制定出完整的护理计划,采取有的放矢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不仅要重视病人疾病的护理,而且要重视其心理、精神、社会等高层次的需求。关心、尊重、爱护、理解他们,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护理也应针对医学模式的改变来改变其管理模式。这个管理模式应以病人和病人的需求为中心,满足病人的需求为前提。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根据临床反馈的信息及时修改计划,调整工作重点,使护理管理更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以往的护理课程就现代的医学模式而言,都已经有局限性。新的医学模式促使护理学范畴的拓展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护士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了解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满足病人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理解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护理专业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加速发展我国的护理专业。只有自觉地主动地完成医学模式的转变,才能是我国的护理专业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第二篇: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存在的问题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存在的问题
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是指人们用什么样的观念与方法来看待、研究和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是对健康、疾病等重要医学问题的总体观,是我们在医学实践中贯穿始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迄今为止,医学模式大致经历了神灵主义、自然哲学、生物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等四个时期的演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现了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超越,该模式认为,人体是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制约着人的健康和疾病,有时其中某个因素起主导作用,但三者总是相互影响的。在这种新的医学模式中,健康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即“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和疾病是一种互相延续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此,要维持和促进健康,治疗疾病,除了注重生物 因素外,决不可忽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这就自然要求护理活动是整体护理,即对人体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护理。其要求临床医师在了解病人疾病和病史时,应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从而制订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提高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曾经,我们围绕揭示“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积极促进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无疑是功不可没的。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发展的需求,新的医学模式又不能被提出,医学模式的更新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迫切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包容性不强。通过抗击非典,人们不仅深切感受到新的传染病对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危害,而且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与制约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与此同时,人们也注意到,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逐步暴露其局限性。特别是它无法体现环境与生态研究的新认识和新成果。今后,我们需要的很可能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
第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存在滞后性。最近半个世纪正是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该医学模式却无法体现环境与生态科学的最新成果,致使其审视健康、疾病和医学问题时缺乏时代的高度。通过非典的警示,人们感到该医学模式不能最充分地反映更深层、更广泛的疾病病因。
第三,该医学模式与包括生命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在内的现代伦理学发展缺乏内在的联系,因高度、视野方面的原因,它也限制了医学职能和医学目的的拓展。第四,该医学模式的发展性不强。它无法体现“人类基因组研究”以来,对生物医学再认识的大趋势。
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所存在的问题提醒我们,在医学模式转变的问题上,还有很多有待研究,我们应该好好掌握好已有知识,熟悉已有模式的具体情况,然后创新的、实事求是地去完善医学模式的转变,为我国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影响
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临床医学要求医生了解疾病的同时,还应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状态出发,对患者所患的疾病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从而制订有效的、全面的治疗方案。
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许多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奏效与否,社会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用“社会大卫生”观念指导防制工作,需要全社会多部门参与,同时也进一步明确预防医学事业
本身就是社会事业。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预防医学从生物病因为主导的预防保健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预防策略和措施,从而更全面、有效地提高防制效果。
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现代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可归纳为四个扩大,即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技术服
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在生物医学模式下,医学以治疗为主,以治愈为目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应该是有节制的、谨慎的、社会可承受的、经济上可支撑的、公正和公平的医学。因此,医学目的或者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优先战略是:确立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解除中*华*医*学*学*习网搜集整理疼痛和疾苦;治疗疾病和
对不治之症的照料;预防早死和提倡安详地死亡。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建立以人为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融会贯通,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开展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让医学生接触人群,认识社会,学会社会诊断和提出社会治疗处方,从而培养出一大批“五星级医生”,即卫生服务的提供者(care provider)、诊疗方案的制订者(decision maker)、健康教育的指导者(health educator)、社区卫生的领导者(community leader)和卫生事务的协调者(service
manager)。
第四篇:现代医学模式是指
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 社会
中医学医学模式:人体——自然——社会心理(天人一体现)。
医学模式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哲学概括,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和医学科学发展阶段,认识和解决医学遇见看问题的思考。古代主要是神明模式和自然哲学模式。而现代医学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从纯生物学角度研究宿主、环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动态平衡。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趋于一致之处。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医学的进展越来越快,在职医生也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因而医院不仅要承担医学院校学生的临床培训任务,还要组织医生的继续教育。于是现代化医院就成了集治疗、预防、科研和教学四项任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务单位。这种有分有合、分而再合的变化正反映了医学发展的辩证法。
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
1现代医学模式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2现代医学模式更加准确的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
3现代医学模式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第五篇:在现代医学模式下
在现代医学模式下,传统预防医学应该做哪些转变?
——黄文婷2010302170028
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
发点即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
观、诊断观、治疗观等,影响着某一时期整个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从而使医
学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习惯化了的风格和特征。现在,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
式演变为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生物、心理、社会则被称为
是现代医学的三大基石。
而预防医学在医学模式下不断发展进步,传统医学自然应该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做
一些转变,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推动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完善。
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
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
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其实传统预防医学工
作真正落到实处的还是类似于“控制(隔离)传染源―――(阻断)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这样的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从纯生物学角度研究宿主、环境和病因三大
因素的动态平衡。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
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
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趋于一致之处,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
向。
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有以下三点:
1.现代医学模式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2.现代医学模式更加准确的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
3.现代医学模式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那么,传统预防医学应该做哪些转变呢?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题的工作,工作重点是健康和无症状
患者。所以,预防医学应该从传统的疾病预防控制模式中走出来,真正建立以人为本的预防疾病危害评估体系模式。做到“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预防方式,通过深入社区、深入大众调查统计,分析数据,得到制定促进健康的干扰方案的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
案(自下而上),实施方案时要具体关注到个体(需要社区医生对个人制定具体可行的健康
干预方案,要综合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制定),并进行评估(自上而下),再进行统计
汇总。如此反复。
其次,多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加深,对自己的身
体情况越来越关注,许多媒体开展了形式各样的健康知识宣传,但是其中孰是孰非群众难以
分辨。这就需要从事预防医学的专业人员定期地开展一些健康教育活动,广而告之,教导大
家如何促进健康,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
其实在这些方面,国外以及港台地区做的都比较好,像台湾鹿港的彰滨秀传健康
园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总之,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所有的转变都应该围绕预防医学的目的和任务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