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检察工作中的利与弊2
我国《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关于民事行政检察抗诉程序分别只有四条和一条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具体规范,使检察机关对如何行使民事行政检察权产生困惑,给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带来了许多实际困难,笔者作为一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者,有着很深的体会,现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分别阐述:
一、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具体程序规范匮乏。
1、检察机关审理案件受调阅卷宗情况的影响比较大,审限无从掌握。
法律对人民检察院从受理立案到提出抗诉及人民法院从接受抗诉到进入再审程序的时限亦均无规定,即使检察机关内部规定了审限,但由于受到调阅卷宗等的影响,也只能规定为调阅卷宗后几个月审结,这种灵活规定有时无异于没有规定。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久拖而不决的严重积压现象,妨碍了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不符合司法公正追求的效益原则。
2、法院审理抗诉案件的再审期限没有规定,使抗诉案件的周期长。
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一般为作出生效裁判法院的上一级法院,其在收到检察院的抗诉后,往往函指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进行审理,审级混乱,导致审理周期长。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要等到改判结果,往往要等上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再审时,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席法庭”。由于没有程序上的具体规定,实务中有些地方法院或是不通知检察院出席再审法庭;或者是不能就检察院出庭时如何履行监督职能统一认识,致使检察机关派员出席法庭时除了宣读抗诉书外,便无所事事,出现了“哑巴庭”。1990年以来,检察机关内部由于对民事、行政诉讼法律监督具体程序问题,理解和认识的不一致,在检察监督工作中的作法也不统一,有些地方检察院对“先予执行的民事裁定提出抗诉”也有“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案件提出抗诉后,同级人民法院再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做出维持原判的判决、裁定后,原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再次提出抗诉”,还有的“检察院对可以抗诉的案件,向人民法院提出检察意见”而人民法院则以于法无据为由或是不予受理、或是不予答复。抗诉案件的审限太长。按照法律规定,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案件,如果适用一审程序审理的,就应当参照一审案件的审限审理,按照二审程序审理的案件,就应当适用二审案件的审限审理。在实际工作上,法院审理抗诉案件没有审限的限制,长期拖延,久审不决,长达数年的案件不在少数。
二、监督职权不明确,导致监督权力难行使。
法院接受监督意识不强。检察机关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对生效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提出抗诉,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正确实施,但法院对检察机关抗诉这一监督方式,由于认识不到位,在执法实践中常常出现不配合、不支持检察机关的抗诉工作,甚至人为地制造重重障碍等情况。具体表现在:一是原审承办人发现检察机关受理其所办案件被审查后,不积极向档案室交卷,或推诿说卷已交到档案室,用相互推诿的方式,阻扰借卷;二是抗诉案件被裁定指令原审法院再审后,法院迟迟不开庭,或开庭后迟迟不判决,导致案件被长期搁置。
(一)合理安排工作,突出重点,不断创新。
1、加大执法力度,把办理抗诉案件摆在民行检察工作的首位。依法办理审判监督程序抗诉案件是检察机关履行民事行政检察职责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方式。从敢于依法监督转变到善于依法监督,始终坚持以办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为重心,狠抓办案质量、办案效率和办案效果三个基本环节,力求办理的抗诉案件数量多,改判率高,效果好。
2、在做好抗诉工作的同时,做好息诉工作。高检院将息诉作为民行工作的六项任务之一。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我们自己必须意识到工作的价值,对申诉案件,检察机关除了抗诉外,大量的案件是做了息诉工作,维护人民法院的正确判决,维护了稳定;第二是让外界明白,民行检察工作不仅是抗诉,还有服务大局的功能;第三是让法院了解,检察机关与法院的关系既是制约又是配合。民行检察工作在做好抗诉工作的同时,要认真做好息诉工作,维护社会的稳定。
3、继续推进检察建议的开展。这里的检察建议特指高检院2001年颁布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中检察建议的第一种情形,即指对个案再审的建议。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对民行检察监督意义重大,基层院可以有了监督的手段,节约了诉讼成本,并可以证明“同级抗”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由于现行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应积极探索,争取得到同级法院的认可和配合。
4、注意发现民事行政审判人员职务违法犯罪案件的线索。在审查民行申诉案件时,重点审查审判人员适用法律明显错误、审判程序明显违法及采信证据明显违法的案件,注意从中发现审判人员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犯罪案件线索,争取有突破性进展。
5、广开案源,争取提起民事行政公诉。继续进行对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案件的提起公诉和支持起诉的探索和调研,借鉴外省市民行检察部门的成功经验,从调查研究入手,发现、筛选案源,主动争取各级党委、人大的领导和关注,取得国资部门、人民法院的配合与支持,在上级院的领导下,积极稳妥的开展这项工作。
6、适当运用调解手段,合理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调解是民事诉讼的一项原则,同样应借鉴到民行检察工作中。有目的、有针对性、适当地运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当事人双方更容易接受,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在审查申诉案件的同时,对于有错误的裁判、或者可抗可不抗的案件,通过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状态,结合实际,把握纠纷和争议的核心问题,运用有效的调解手段加以处理,以利于安定社会秩序,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现有条件下,就民事法律关系实体和诉讼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多做调查研究,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办案中,探索公开审查、律师代理申诉和简易审查结案方式等制度,使之日渐成熟、完善。
(二)通过多种途径,优化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执法环境。
1、畅通联系渠道,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努力改进民行检察工作。
针对民行工作立法不完善,检法两家分歧较大的实际条件,争取作为立法机关和享有司法监督权的人大来解决问题不失为上策。畅通联系渠道,通过每年检察工作报告、报送检察信息、专项汇报等形式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向人大汇报工作,使人大代表了解民行工作,早日将民行立法提上日程。
2、加强与法院的联系,处理好监督与配合的关系。
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其核心是维护司法公正,保证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民行检察工作质量好坏,与法院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检察机关要处理好配合、制约与监督的关系,通过检法两家的定期会晤、联席会议制度、文件互换、类案研讨、抗前协商等多种途径改善检法两家关系,营造优化的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执法环境,提高检察机关办案效率。
(三)增强民行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适应新时期下的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四)加强对民行检察工作的宣传,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如前所述,民行检察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其职能、地位和作用仍不为社会所普遍了解。因此,继续作好宣传工作,让全社会了解民行检察工作,使我们的工作效果得以体现。一是充分利用的报纸、广播、电视台等新闻传媒宣传民行检察工作的职能、地位和作用。二是通过报道查办的典型案例表明检察机关开展民行检察监督的必要性,扩大办案效果。三是继续以报、散发材料、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推动民行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二篇: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贯彻调解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贯彻调解
优先原则的机制与方式
【关键词】调解优先 民行检察 和解
【摘要】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事诉讼数量不断激增,如何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实现公平正义,是当前政法工作的重要任务。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总则都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从法律上赋予检察机关广泛的法律监督权限。在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贯彻调解优先原则是一种新的工作思路,笔者从基本的民行基本原理入手谈谈就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如何贯彻调解优先原则的机制与方式一些体会。
一、我国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基本原理
民事行政检察是人民检察院依照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活动。他是是检察权在民事、行政法律监督方面的具体体现。
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 1 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8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6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其“维护司法公证,维护司法权威”是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基本原则。因此检察机关监督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是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是保证人民法院依法审判,提高审判工作质量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二、检察机关调解优先原则的涵义
调解制度是指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在检察机关作出抗诉决定之前,双方当事人存有和解意愿而在检察机关办案人的主持下,本着自愿、公平、公正的原则所达成和解协议的一种办案形式。
“调解优先”原则的优点在于动员社会各个方面力量,进行多元化办案。政法工作者能细致入微、更贴近群众的生活实际,知道当事人所知所想,以调解的途径处理人们之间的矛盾,维护当事人的正当权利。
三、民行检察工作中应当贯彻调解优先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3条的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申诉调解制度是建立在诉讼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之上的,虽没有法律的授权,但其是民事申诉案件当事人对自己的民事权利依法行使了处分权,使民事申诉案件处于事实上的终结状态。在此种情况下检察机关终结案件,既未违反法律规定,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法理之中。
1、调解优先原则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相符合
民事案件当事人在不违反公共利益、不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处分本人民事上的实体权能和程序权能,而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即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民事抗诉程序上应当同样适用。作为民事检察抗诉程序,它既是民事诉讼的司法救济程序,也是民事诉讼的补充程序,它虽然不在法院环节上,但它仍然属于民事诉讼程序范畴。申诉和解,正是当事人这种民事自治权力在抗诉阶段具体运用的体现,所以它应是一种合法的办案形式。
2、法律监督的职能赋予检察机关贯彻调解优先原则 根据法治理念,失去制衡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所以权力要用权力来制衡,这是权力配臵的基本原则。为防止民事审判权力 3 的错用和滥用,配臵民事检察,是针对民事审判的制衡,是一种专门监督,具体形式是提起抗诉,纠正错误的裁判和追究审判人员的民事枉法裁判行为。而民事检察抗诉形式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权威的监督形式,已上升为法定形式。但申诉和解,在不启动再审程序的前提下,仅通过当事人的民事自治权利,对原审裁判做出一定的修正,达到了监督的目的,是一种自治的、间接的、有弹性的法律监督形式。从目的上说,二者目的一致、异曲同工,因此均应视为检察工作的业务形式。
3、实现民事检察司法公正要求适用调解优先原则 抗诉的程序十分严格,一般是“上抗下审”,甚至有的要经过几级审查,手续繁琐、周期性长。在司法实践中,许多民事诉讼都不会有全胜的赢家,经过法院的终审判决后,民事申诉人对争取更大利益的希望已经不大时,自然会考虑这种和解的因素。同时赢得利益的一方当事人也面临着法院判决执行难的问题,若被执行人不配合法院的执行,其诉讼亦面临着“颗粒无收”的局面。故对这些当事人存有和解意愿的申诉案件。而申诉和解的形式操作简便,无需启动再审程序,通过同级司法机关和当事人的沟通,在短时间内便可以解决双方当事人的纠纷,同样能达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和维护司法公正的效果。它的特点与民事检察抗 4 诉相得益彰,因此理应成为民事检察抗诉的一种补充形式。
四、民行检察工作中如何贯彻调解优先原则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申诉调解制度不仅可以化解矛盾,更重要的是作为民行检察抗诉职能的补充,与强硬的诉讼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建立调解优先机制应该注意的问题
然而作为一种监督方式的探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较多的问题。申诉调解制度并无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办案规则》均未规定检察机关办理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可以采取申诉调解这种办案方式,往往造成当事人对检察机关办案的不信任以及法院的不理解。
申诉调解制度作为检察监督方式的创新方式,并没有完善而详细的操作流程,在实施过程中,办案人员只能靠自己的工作方式实施,错误难免出现。法院对调解的协议效力又具体的规定,但是检察机关的调解协议效力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贯彻调解优先原则的一大问题。
申诉调解所达成的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无明确规定。调解协议现在只靠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信赖执行。若当事人反悔,司法机 5 关不得追究其法律责任,而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一旦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后果不堪设想,这也让许多基层院不愿意把调解工作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的一大原因。在和解成功后,在调解协议上只有当事人的签名,检察机关不盖章,检察人员的签名也只能以见证人身份出现。检察机关人员作为“调解员”的身份不明。
2、贯彻民行检察调解优先原则对策措施
民行检察调解优先原则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要切实贯彻民行调解优先的原则,结合基层检察的工作实际,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完善立法,健全申诉调解制度。对于法律而言,一项制度的建立,关键的第一步就是立法,赋予检察机关申诉调解职能是一项探索扩大民行检察的监督方式,延伸民行的触角的新形势。因此,在立法机关在对有关法律进行修改时,应该扩大民行检察的监督方式,赋予我们检察机关申诉调解职能,并对检察机关在申诉调解中的地位等作出明确规定,以增强实际的操作性。
调解协议一经双方当事人签字即为生效,当事人不得反悔。在健全制度的进程总,就应该赋予检察机关主持的调解协议强制执行的效力。在检察机关的主持下所达成的和解协议,系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对双方当事人理应具有约束力,当一 6 方当事人反悔时,对方当事人可申请强制执行该调解协议。
其次,构建调解网络,完善联动机制。调解工作的实现,作为基层检察机关的办案人员,我们不能等、靠、要。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拓展调解渠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主动与司法局联系,将人民调解员纳入了法院诉前纠纷调解网络。建立调解员个人工作档案,实行调解员调解案件登记、回访、考评等规范管理。民行检察作为一项公权力,也是民事活动的重要部分。所以与此同时,我们加强坚持开展巡回调解送法下乡活动,把田间地头、作坊车间等纠纷点、争议地作为诉讼调解的有利场所。
再次,注重调解方式方法,真正贯彻落实调解优先。办理调解案件,我们要树立一个群众利益无小事、老百姓的事情比天大的思想,用心去做每一件事。一定要坚持“背靠背”原则。一般来说,进入申诉阶段的当事人双方已经完全对抗,面对面坐下来协商已是不可能,通过背靠背方式,既能避免双方的正面冲突,又能尽量回避双方不利团结的话题。在调节过程中讲话前一定要准备充分,讲的时候要全面。背靠背时,重点讲不利因素,但并不是说有利的不需要讲。讲的时候还要有利、不利都“全”,最好让当事人在你的引导下,作出自己的权衡和选择。调解时一定 7 要情法交融,情理兼顾,给予当事人以情感支撑,体现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宗旨,但这并不等于会满足当事人的漫天要价和无理要求,对于法律和政策问题,该严肃的一定要严肃,确保检察机关掌控局面,保持权威。
最后,激励机制,将调解工作纳入考核项目。办理申诉调解案件,需要办案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要充分发挥办案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办案人员,赋予办案人员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决定权;同时将调解成功的案件纳入上级检察机关考核项目,作为一项工作业绩进行考核。
五、结语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和司法服务是政法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而实践证明,强化调解在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作用,可以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增强民行检察监督的效能,处理好公正与效率的关系,使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地统一,就应当更新“以抗诉为重心,唯抗诉论英雄”的传统执法观念,在民行检察申诉环节大胆尝试运用“民行检察调解优先原则”。【参考文献】
[1] 杨大培:《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的构建与申诉和解》,载中国检察网;
[2] 高洪宾、朱旭伟:《民事检察监督不宜强化》,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6月27日第3版。
[3] 张春生、李旺城:《民事检察调解可行性的法理分析和实践探讨》,载于正义网2005年7月24日。
[4] 韩善宏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行检察申诉和解制度,载于北大法律网2009年5月31日
[5] 金明焕主编:《比较检察制度概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第1版。
第三篇:检察工作中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确保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客观需要,是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
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具有政治性、科学性、法律性、先进性、人民性等特点。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当前检察工作在理念层面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法律理念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点,往往并不随着法律制度或规范内容的变化而彻底的改变。虽然我国已经基本确立了权利本位的法治理念,但是传统封建法律思想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依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和法律实践。突出地表现为权力本位的意识和观念并未得到完全改变,对于公民的主体性、自主性地位缺乏充分的认识和尊重。而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一方面,世界现代法治文明成果被我们借鉴和吸收,但另一方面,脱离国情地照抄照搬西方一些法律思想、法律条文,以此来批评和改变我们的法律制度,其影响和危害性也不容低估。这些错误理念反映在执法层面上,表现为执法不公、执法不文明、执法不严格、执法不规范等问题时有发生。当前检察机关在执法理念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打击犯罪,轻保护人权;重实体,轻程序;重协调配合,轻监督制约;重严格执法,轻文明办案 ;重法律效果,轻社会效果;重办案数量,轻办案质量。
二、检察工作中应当树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树立正确接受党的领导的理念
在检察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检察机关坚持正确执法方向,准确执行法定职责,承担维护国家法制统一重任的基础。检察机关要充分认识接受党的领导的必要性,增强接受党的领导的主动性,切实把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和监督落到实处。一要坚持重大决策、部署向党委汇报,重要情况、重大案件及时向党委请示,确保检察工作的正确方向。二要切实把党委提出的有关精神落实到具体执法工作中,确保检察工作符合刑事政策,使执法服务于党的领导和社会稳定。三要积极贯彻落实党委布置的各项专项活动,积极配合党委的执法检查工作,并根据相关的意见精神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
(二)树立保障人权的理念
检察执法工作涉及到公民的人身自由、生命、财产等基本人权,社会主义法治原则要求检察干警牢固树立保障人权的观念,在刑事诉讼中切实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一是树立无罪推定观念。不枉不纵,是执法的理想追求,但在执法实践中,我们时刻面临一个不得不作出的两难选择——“有罪推定”可能冤枉无辜,而“无罪推定”又承担着放纵罪犯的风险。化解这一风险,就必须用文明的办案观念引导干警客观地对待发生的案件,用先进的办案手段不断提高干警的办案本领。二是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律师及时帮助以及得到律师有力、有效辩护的权利,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辩护权的关键所在。律师一旦介入诉讼,就应当享有“辩护人”的完整权利,经证人或其他有关机关和个人同意,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也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三是重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无罪辩解。要坚持重事实、重证据、重调查、重程序,认真核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无罪辩解,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坚持不起诉听证制度。被不起诉人可以要求起诉,检察官应当尊重被不起诉人的程序选择权。五是严肃对待被告人的翻供现象,特别要注意充分听取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意见。六是确立和贯彻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坚决把以刑讯逼供、诱供等非法方法取得的证据排除在指控犯罪和定案的证据之外。七是加强对检察工作中侵犯人权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三)树立程序正义的理念
程序不仅是实现公正的手段,更是防止、限制司法权被滥用、保障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并提供救济途径的重要机制。一个公平正当的法律程序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作出公正决定的可能性,而不正当的程序恰恰带来截然相反的结果。要树立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事,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的理念。一要树立程序优先的理念。要把维护法定执法程序,作为“规范执法行为”的重要内容来抓,以此
来促进执法,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二要加强接受监督制约的自觉性。既要切实加强内部办案监督制约机制,又要逐步完善以人民监督员制度为主的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制约,让检察权始终处于有效的监督制约之下。三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对违法违纪行为的追究和赔偿制度,提高办案干警的责任心,促使其更慎重地按规定的程序履行职责,防止错案的发生。
(四)树立强化监督制约的理念
一是进一步解决“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问题。要切实增强检察干警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责任感,使干警们认识到检察机关加强法律监督工作不但可以有效地打击犯罪,维护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而且通过法律监督可以实现保障人权,树立检察机关公正执法,维护公平正义的形象。二是进一步解决检察干警“不会监督”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检察机关收集其他证据的能力,改变过分依赖口供的现象。要找准监督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增强检察干警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自信心。要加强检察干警的业务培训,提高检察干警的业务素质,增强检察干警法律监督的业务能力。
(五)树立文明执法的理念
文明执法,直接决定着检察机关的社会形象和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关系检察事业的长远发展。要加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弘扬检察职业精神,切实落实从严治检的要求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改进检察队伍的纪律作风。要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克服特权思想,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待案件当事人,充分体现法治的人文精神和执法的人文关怀。要善于和正确运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努力做到及时化解矛盾、消除纠纷,努力减少和消除社会对抗,促进社会稳定。
(六)树立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的理念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是统一的,法律效果决定社会效果,社会效果通常反映着法律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是司法工作政治性的突出表现。检察机关服务大局,最根本的着眼点就是要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做到既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又要立足于稳定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要正确处理和合理兼顾国家、社会和公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多元平衡的价值观,摈弃一元片面的价值观。要把握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严重扰乱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渎职犯罪必须严厉打击,对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小、犯罪情节轻微的,区分不同情况,依法从宽处理。对检察机关不立案的署名举报案件和群众对处理结果不满意的案件,要耐心做好解释、息诉工作,避免群访、闹访现象的发生。
(七)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
检察干警要始终不渝地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永恒的价值追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要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执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个案件。要以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为根本,把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出发点,从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具体事情做起,努力把群众最关心的事办成群众最满意的事。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理解和支持检察工作。
(八)树立办案质量优先的理念
数量是质量的载体,质量是数量的灵魂。没有数量,质量就无从谈起;没有质量,数量便没有意义。要正确处理案件质量与案件数量的关系,通过办案质量来体现公平正义,来体现服务大局。一方面,必须重视“量”的稳步上升,加大检察执法办案的力度。要承担起法律赋予的职责,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查办职务犯罪的力度,加强对各种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另一方面,要坚持以质量为本,坚决克服和纠正“凑数案”、“关系案”,逐步建立案件质量管理机制,依靠制度确保案件质量。要注意分析总结所办的冤错案件,从中汲取教训,杜绝重复犯历史性的错误。
第四篇:让为人民服务体现在检察工作中
让为人民服务体现在检察工作中
人类道德发展史上,在处理人我、己群关系问题时,长期存在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道义论和功利论的对立和分裂。“为人民服务”第一次把这个问题提高到是否促进历史前进的高度来考察,因而坚持了历史的尺度和道德的尺度的统一,促进了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的结合。“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因而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同一切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分水岭。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人民满不满意,人民高不高兴,人民赞不赞成应当成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与言行的标准。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的是将其贯彻和体现在自己的工作中。因为工作是人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人的社会实践的最重要的舞台。我们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应该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在践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上下功夫。努力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我们扶持正气,积极进取,保持饱满的热情,为构建和谐社会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科学指针和精神动力。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从提高执政能力与水平的高度看,营造和谐社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它的提出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又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检察机关贯彻落实这精神,就是要自觉融入大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履行检察职能,有效地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围绕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争先意识,认真把握检察工作与服务大局的结合点,努力把握促进和谐的着力点,工作开展高起点,努力寻找和谐的最佳效果。我认为基层检察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处理好几种关系,才能进一步加快服务和谐社会进程。
首先要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关系。在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检察院要进一步强化党的观念,主动接受县委统一领导,重大部署、重要决策和重大事项及时向县委请示汇报,自觉服从县委工作安排,认真完成县委交办的涉及稳定和发展大局的事项,坚决把县委交办事项作为份内事、重要事、急办事来抓,做到办实、办细、办好,切实把坚持和强化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与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能,把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政策与严格执行法律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检察机关为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直接、最有效的体现是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通过严厉查办各类危害社会治安和政治稳定的刑事犯罪活动、坚决查办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切实加强诉讼监督工作,积极发挥检察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职能作用。
三要正确处理依法打击与保护的关系。牢固确立打击与保护并重的执法观念,把保护经济活动正常进行、保护涉案企业正常经营作为执法办案的一项工作重点,尽量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保持好、维护好相关企业的正常发展。要通过掌握和运用打击犯罪这个重要的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稳定,遏制腐败现象。
四要正确处理服务与促进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在坚持法律统一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于有利于促进法制完备、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发展、有利于发挥职能作用、有利于确保工作质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降低诉讼成本、效果明显的工作,要鼓励多做、多探索,注意培育典型,加强总结宣传,促进检察事业与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五是作为基层检察院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必须要做好三种人:第一,做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带头人。社会是否稳定,是衡量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最现实、最直观的表现,公正执法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条件,是实现“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作为检察工作人员,执法水平高不高,办案能力强不强会直接影响公正执法。检察机关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一是自身要正,清正廉洁。二是要有较高的法律水平,围绕“为民、公正、文明、服务”的要求,切实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三是通过自已的行动在院内形成“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风正、气顺、心齐;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风气。第二,做服务大局的先行者。检察工作是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必须把具体工作与大局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服务大局,服从大局。善于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自觉找准为大局工作服务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坚定不移地把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同坚持党的领导统一起来,要自觉、主动坚持党委的领导,对重大的或疑难的案件,应主动向党委请示汇报,确保检察工作始终与党委的中心工作同心同步,让党委放心,让人民满意。在执法办案工作中,使之与全局工作的需要和法治进步潮流相
适应,与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相适应。第三,做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实践者。检察机关担负的职责,是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检察机关一方面要通过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全社会的团结和谐,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内部的团结和谐。树立公平、正义、效率、文明的现代执法理念。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人权和打击犯罪的关系,把保护人权放到更加重要的位
置,切实保护各类诉讼主体的合法权利,要时刻牢记为谁执法的根本问题,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检察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积极运用检察职能为群众伸张正义,要自觉、诚恳地接受群众的社会监督,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其他司法部门的制约和新闻舆论监督,从我们的窗口部门做起,树立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良好形象。
第五篇:浅谈如何在检察工作中做好青少年犯罪预防
浅谈如何在检察工作中做好青少年犯罪预防
李 孟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出现了新方式、新面孔,一些新制度的确立,如未成年犯罪社会调查制度、严格限制适用逮捕制度、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未成年人犯罪档案封存制度和社区矫正等制度,对于如何做好检察工作中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从案件办理的各个环节中预防更多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或者再次犯罪的是值得探讨和深思的课题。对于做好青少年犯罪工作在检察工作中主要涉及批捕、公诉、监所及档案管理工作,本文从这几个检察工作环节中结合实践操作中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情况浅显探索如何在检察工作中做好青少年犯罪预防。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检察工作、法律监督、预防
2010年以来,旬阳县检察院共办理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67件94人,占案件总量的30%,未成年人犯罪5件13人。青少年犯罪呈现新面孔,犯罪方式更加多元化、现代化。除了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犯罪外,呈现出新型的金融诈骗犯罪,挪用公款犯罪以及情节恶劣的强奸犯罪。青少年犯罪有增无减、团伙犯罪、模仿性犯罪等特征,对检察机关做好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检察机关办理青少年犯罪涉及逮捕、公诉、监所监督及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在案件办理的每个环节尽心尽力做好青少年犯罪预防和减少工作。
一、逮捕环节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把好限制青少年自由第一关,宽严适当,逮捕注重化解矛盾,教育感化挽救青少年
刑法修正案八对于未成年犯罪明确规定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应当适用缓刑,对此,有人就指出,现在的年轻一代无法无天、自以为是、任性胡为,不让其对自己罪行承担起法律责任,便不知天高地厚,认为并非从轻就能挽救,此种观点虽有重刑主义之嫌,但并非无社会实际意义,缓刑意味着没有逮捕的必要,则有放纵之嫌疑,因此如何在批捕环节把握好逮捕的度,尤其是青少年犯罪案件显得至关重要。
1、严格适用新刑诉法的逮捕条件的规定,注重证据审查,弄清事实,不需要逮捕的坚决不逮捕
新刑事诉讼法对逮捕的条件更加具体化,尤其是对未成年犯罪的证据审查及逮捕条件进行了严格限制。对证据未查清的,绝不轻易做出批捕决定;对那些危害不大、初犯、偶犯等可挽救的,坚持依法不捕;对被引诱或胁迫参与犯罪的,注意查清他们的犯罪动机、目的以及在犯罪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视情况作出决定;特别是对在校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后,认为不捕不诉更有利于其转化就坚决不捕。严把审查批捕关,对可捕可不捕的坚决作不批捕决定。
2、召开座谈会,注重化解矛盾,教育挽救青少年,对于不逮捕的要让双方理解、接受,发挥不逮捕实际功效,对于严重暴力犯罪、情节恶劣的犯罪,应当逮捕的必须逮捕,不能让其形成对法律的错误认识,一错再错,预防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作出不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及时召开有当事人和双方父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部门、社区等参加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帮扶教育”座谈会,耐心地向与会人员解释不捕的理由和目的,细致耐心地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疏导和教育,帮助其认识到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给被害人带来的人身和精神伤害,使其真诚悔罪,从而树立起重新做人的信心。
打击与预防并重,对于那些社会危害大、犯罪情节恶劣的青少年犯,坚决予以打击,尤其是以青少年为侵犯对象的青少年犯罪,更要果断处臵,决不袒护,从气势上遏制住青少年恶性犯罪的上升势头,通过打击,起到杀一儆百的警示作用。当然,在从重从快严厉打击青少年犯罪的同时,更要注重一般预防,也就是说,在对其依法严厉处理时,同步加强对其教育和感化,促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罪服法。现在的青少年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自己不能顺心的事情,动辄动用武力解决,满足自己的私欲,不计后果,如我院最近办理了一起17岁李某使用暴力、威胁手段奸淫在校女学生一案,不仅给被害人心灵造成极大伤害,也在当地造成了恶劣影响,我院依法快捕快诉,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有效地防止嫌疑人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于不捕、不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判缓刑的未成年被告人,在办案中进行诫勉谈话,指出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讲明不捕、不诉、判缓刑的原因,晓之以法,动之以情,促使他们弃恶从善,悔过自新。
二、审查起诉阶段,多方联动做好未成年犯罪社会调查工作,运用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注重侦查、审判监督,参与社会综合管理,多措并举感化失足青年
1、审查中注重对证据进行审查,尤其对未成年人犯罪做好社会调查工作
对于青少年犯罪案件,严把证据关,对于证据无法确切显示其犯罪年龄证据的,要严格审查把关,保障未成年人权益。今年我院在审查张某、罗某等人抢劫一案中,对于其年龄是否满14周岁的证据互相矛盾,无法排除不满14周岁的可能性,我院经过认真审查、多次补充相关证据后仍无法排除不满14岁的可能性,遂将此案退回公安机关,做其他处理。
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需要做社会调查,在新刑事诉讼法中明确予以规定,我院在办理周某等七人团伙抢劫案件中,对于一帮未成年人两个月内多次抢劫在校学生钱财,在严把证据关的同时,对于六名未成年人做出了社会调查报告,在庭审中予以宣读,对于被告人起到了感化、教育的作用,也对法官正确的认识案件发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做出公正的判决,更好的挽救失足青年起到了积极作用。
2、运用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符合不起诉条件的,依法作出不诉决定,保障合法权益。
2010年以来,我院探索性的先后对 2案3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如在办理在校学生陈某、杨某使用轻微暴力劫取学生少量财物一案,我院认真审查后对其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使其从返校园。另一案为郭某故意伤害一案,双方为邻居因琐事发生矛盾,经审查后对其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并积极实施帮教政策,被不起诉人在考察期限内参与电网改造,与被害人和好如初,考察期满,宣布不起诉决定时,嫌疑人表示检察机关的宽大处理挽救了他也挽救了他的婚姻,表示一定真诚悔过,理性处事。这两起案件严格依据事实、公正轻缓地处理,既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又教育了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收到了良好的司法效果和社会效果。
办案过程中,必须坚持学校、家庭、单位、居委会及其它社会力量齐抓共管,着重加强说服教育工作。对犯罪情节较轻的,依法及时作出不起诉决定,同时召开由家长、承办人、不起诉人所在学校、居委会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和网络。
3、人性亲情讯问制度,注重侦查活动监督,家庭参与挽救。在提审犯罪嫌疑人时,根据规定应该通知其父母到场,并制作帮教笔录, 利用特殊场合的亲情碰撞,另一方面及时利用座谈会、联席会等形式多样的帮教活动,在维护法律原则性的同时,多一点宽容和爱心,把办案过程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由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以真情唤醒失足青少年的良知,从而使其真诚悔罪。
针对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是否严格依法办案进行监督,重点监督公安机关是否存在刑讯逼供、诱供、恫吓等非法取证,是否在法定期限内通知其监护人等,尤其是新刑诉法对非法证据要依法排除的规定,要求更加注重对未成年人侦查活动的合法性监督。
4、对于典型案例渗透的社会管理问题,深入研判分析,剖析犯罪根源,向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整顿、净化网吧管理环境,建立适当的休闲、娱乐活动室。多数未成年人抢劫案件为使用暴力劫取网吧上网学生的少量钱财,遭受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而诱发,对此,应不定时的对网吧进行整顿治理,洁净校园周边环境,使未成年人远离网吧。并聘请义务网吧监督管理员,利用社会力量对网吧进行监管,防止未成年人入内。建议每所学校成立校园网吧,允许学生业余时间在校内上网,并开发有益青少年成长的游戏软件,引导他们正确利用互联网资源。建议增设青少年休闲场所。由于社会上适合青少年消费娱乐的场所太少,部分青少年迷恋网吧、游戏室、歌舞厅等场所,由于未成年人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在这些不良环境中,极易受影响,走上犯罪的道路。建议在各社区建设免费或低消费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配备健身娱乐设施及图书馆、阅览室等,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2)深入研判典型案件,剖析根源,发出检察建议,参与社会综合管理。对已发生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分析发案原因,研究制定防范对策,对相关单位和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帮助建章立制,将事后打击向前移到事前预防上来,防范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3)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对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定期逐个进行真诚的交心谈心,主动了解其生活、思想、健康状态,转达其家人、亲友的思念和期望,利用感情沟通有效地减少抵触情绪,耐心细致地进行疏导和教育,帮助打消思想顾虑,鼓起重新做人的勇气,唤醒失足青少年的良知。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广泛进行法制宣传,增强全民法制意识,尤其要经常到学校开展法制宣传、现身说法,结合典型案例,讲授法制课,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及时总结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特点和办案经验,与有关部门沟通、交流,共同抓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
5、对青少年犯罪做好各项帮教工作,做好跟踪回访,防止再次犯罪,并推行“保证书”制度,预防再次犯罪。让犯罪嫌疑人和家长都签订保证书,家长要保证严加管教孩子,不致再流落社会,犯罪嫌疑人要保证自己改过自新,不再重新犯罪;其次是与犯罪嫌疑人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取得联系,建立“预防重新犯罪档案卡”,以便及时了解犯罪嫌疑人如何改过自新的情况,确保他们不再重新犯罪;根据青少年酷爱上网的习惯,有针对性地开通博客和微博及网络游戏,采用他们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文字,在网络上发表相关文章或帖子,在舆论上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建立专门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档案,主动与当地派出所、学校、居(村)委会、家庭取得联系,共同研究帮教措施,落实帮教责任。
6、注重庭审效果,给出合理量刑建议,加强审判监督。
对起诉到法院的未成年人坚持不公开开庭,开庭时要求其监护人到场,并有辩护律师为其辩护,尽量适用轻刑化判决。庭审中,利用各种方式,促使未成年被告人悔悟认罪,多用有感染力、激励性的语言,少用刺激性、指挥性的词汇,并针对性地在公诉意见发表后设一个教育阶段。把剖析犯罪原因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特别是对那些有抵触思想或自暴自弃的青少年,晓之利害,指明前途,与法官、辩护人共同做好感化工作,促其悔过,使感化教育在庭审中取得突破性成效。
如2011年4月,我院办理的未成年欧某涉嫌盗窃案,审查时,发现欧某系在校高中学生,且是初犯、偶犯、从犯,具有教育挽救的条件。在认真细致地分析了欧某涉案证据后,依法对欧某做出了缓刑的量刑建议被法院采纳,给其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2010年至今,我院依法对提起公诉的8案10人青少年犯罪建议法院判处缓刑,均被法院采纳。既挽救了被告人,也取得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三、监所监督部门履行好判决的执行监督职责,同时多方联动,探索新方式,帮助监督实施做好社区矫正工作,预防再犯罪
1、对青少年犯罪的羁押要依法进行监督。监所检察部门对羁押的青少年犯,要求看守所严格执行《看守所条例》,将青少年犯同成年犯分押分管;对不具备条件的,不得将青少年犯同惯犯、累犯和恶习较深的人犯关押在一起;管教场所认真贯彻执行“以教育为主,轻微劳动为辅”的方针,坚持半天学习、半天劳动制度;尽量做到对不同类型的青少年犯分管分押;对青少年犯进行文化、法制、劳动技能教育,为他们回到社会就业创造条件;对具备减刑、假释条件的青少年犯,依法从快处理。
2、建立帮交档案,疏通好家庭、社会、学校三条渠道,把帮教的关口向后延伸,巩固帮教成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并遏制再犯。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能一诉了事,而应跟踪关注他们的改造过程,建立帮教档案,指定专人在每个阶段不定期进行考察、监督,并吸取法定代理人帮教挽救,强化帮教效果,防止他们再次走上犯罪道路。并把帮教情况记录在档案上。对于不捕、不诉的未成年人,加强同当地派出所、村(居)委会及其监护人的联系,加大管教力度。青少年犯罪后,多受歧视,易自暴自弃,如不正确加以引导,很容易再次犯罪。要及时将他们纳入社区矫治的范围,通过帮教、走访、回访考察等形式对他们加以教育、引导,督促他们遵纪守法,让他们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早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依法加强对交付执行环节的监督。对执行机关是否及时建立帮教组织、建立管理矫正档案、落实日常监督管理措施以及对出现监外罪犯脱管漏管问题是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等进行监督,对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执行机关工作人员侵犯监外罪犯合法权益的行为及时提出处理意见,依法维护监外罪犯的合法权益。注重社区矫正监管执法的检察监督。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于社区矫正人员违反法定禁止和限制性规定以及重新违法犯罪的现象,可以区别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检察建议,提出撤销缓刑、假释、治安管理处罚等处理意见。
4、主动深入到各乡镇(街道),走访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基层组织和社区,查阅监外执行和社区矫正档案,与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公安派出所管教民警、村(居)委会工作人员、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区群众以及社区服刑人员的亲属等进行沟通,约见社区服刑人员谈话,拓宽监督信息来源,增强监督工作的公信力和监督实效。发现存在违法行为或者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及时提出纠正意见或者检察建议,对于违法、违规的监外执行罪犯,及时建议有关机关收监执行或者予以治安管理处罚。
5、注意加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公检法司部门共享的社区矫正信息系统平台,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切实提高监督效率,将矫正对象资料录入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电子地图和监外执行检察监督系统,切实防止脱管漏管问题的发生。并利用短信交互空间,与社区矫正对象实时交流,监督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
6、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做好社区矫正监督工作。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设臵不完善,人员流动性比较频繁,法律文书交付执行脱节现象也是社区矫正工作现阶段的重要问题,在外地犯罪被判缓刑的罪犯法律文书没有交付监所检察部门,致使监督部门不能及时掌握,外地判处的监外罪犯,不能及时到当地司法所报到,有的甚至不报到,对于需要收监的手续办理不明确。对于少数长期脱管、漏管违反监管规定的监外罪犯,司法所不知怎么收集证据,及时办理收监手续。
四、严格保密,封存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档案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首次确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轻罪前科封存制度。这项制度在全国各地试点多年后终于入法,本意是为了让青少年不必再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遗憾。这是我国司法改革尤其是少年司法改革的重大成果与进步。然而,实践中,由于缺乏配套制度的支持和相关的明细规定,这项制度还是在“蹒跚”而行,很难尽如人意。我院在新刑诉法实施后还未出现未成年犯罪记录轻罪前科封存的案件,但在今后案件的办理中要有前科封存记录的理念,注重未成年犯罪的权益保护。
1、做好案件处理与档案封存的衔接工作,主动依职权封存。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档案封存主要涉及作出不起诉处理的案件以及法院对于未成年犯罪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在实践中如何和档案管理部门做好工作衔接工作,诉讼过程的信息流转与记录封存结果的协调和衔接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主动依职权把犯罪记录封存的法定义务执行好、落实好。
2、履行好对法院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新刑诉法明确规定了封存对象的范围是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未成年人,并规定了相关部门应当承担的法定义务,新刑事诉讼法施行后,对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刑罚的未成年人实现犯罪记录封存的全覆盖,对相关部门的封存情况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责。
3、查询工作尽量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当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被封存后,除依法查询的单位外,应当对未成年人的此项信息予以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