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目办化解矛盾纠纷推进拆迁工作调研思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我区积极策应市里加快城市建设以及吉安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在**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大道建设、赣江河堤改造加固等重点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将**四期改造工程提到了议事日程。2003年2月,**区政府委托市土地储备中心公开挂牌交易,土地挂牌底价为47万元/亩。2003年
3月,浙江六合盛公司以55.1万元/亩的价格揭牌,依法取得**四期改造工程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并于2003年5月在我区注册了吉安市六合盛置业发展有限公司。2003年5月,该项目拆迁人**区项目办委托吉安市拆迁代办处开始对沿江路30米道路红线范围实施拆迁。截止03年10月底,共完成拆迁面积3.013万余平方米,发放拆迁补偿款2477.56万元。2003年7月23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张贴拆迁公告,对整个甲地块需拆迁的住户开展动迁工作。2003年10月1日,省政府122号令《江西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公布施行,此前由于全国综治工作会议在井冈山召开,此后又由于受拆迁政策调整大环境的影响,甲地块的拆迁工作曾数次中断。五年来,除公房外,私房签订拆迁协议的仅有60多户。2008年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及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和艰辛付出后,**四期改造工程甲地块拆迁终于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一个多月内私房签订拆迁协议的有150余户,下面结合**四期改造工程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做好旧城改造工作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为什么要进行旧城改造。
从现状看,**四期改造工程区域内建筑大部分为低矮简易木结构房屋,建设年代久远,有些房屋摇摇欲坠,严重威胁居民的人身安全。再加上该地段的赣江河堤为土堤,防洪能力薄弱,整个区域内地势相对低洼,属市区内涝区,而且该区域范围内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系统不完善,导致居民居住环境极差,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四期进行改造是解决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它将有利于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落实城市规划,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民心工程。
二、如何破解拆迁工程中的难题
1、发扬攻坚克难精神,做深做细群众工作,是旧城改造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
(1)上访现象严重。旧城改造势必触动小区居民的直接利益,虽然多数居民能够理解,并表示拥护和支持,但也有个别人想不通,尤其是当时处在政策调整时期及当时物价的不断上涨的客观因素,给有些人造成“先拆迁的吃亏,后拆迁的占便宜”的错觉,给工程进度带来不小困扰。甚至在工程实施前期,部分居民一度出现诸如围攻堵截、到项目现场阻工、集体上访行为等怨言和过激行为。有的曾先后多次进京、赴省上访,更为严重的是,该地块组成了以贺某某等人为首的抵制拆迁的组织,他们打着学法和维护拆迁人利益的幌子,为达到个人的不良目的,采取断章取义的办法,曲解国家、省、市的拆迁政策,策划拆迁户到省、市群体上访,起了非常坏的负面作用,是影响甲地块拆迁工作的最大阻力。面对这种局面,我们领导班子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多次主动上门与上访居民沟通思想,耐心解释,化解他们内心的顾虑,讲解旧城改造的重要意义,让群众明白一个道理:旧城改造也是一项改革,而改革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会使部分利益受到损害,但损害的是短期的、局部的利益。旧城改造,更主要的是为了营造更适宜的生活居住环境,得到的是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让居民有知情权,不让支持工作的人吃亏,从而使他们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对个别不听劝解的居民,我们借助上级领导的帮助支持,共同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2)、拆迁难度大。拆迁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素有“天下第一难”之称。而**四期改造工程项目该地块拆迁户内部十分复杂,有的拆迁对象房屋长期无人居住,对象难找;有的拆迁户是老人,子女多,既要做老人的工作,还要做子女工作;有的一幢房里住几户对象,只要一户不通就不行;再加上该地块下岗、吃低保人家近三分之二,属于社会的底层,拆迁后掏不起钱购房;一些人对评估存在疑虑、对工作人员不信任。我们组织所有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党员、党员责任人的骨干作用,走家串户,昼夜座谈,耐心解释,反复动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宗旨,根据拆迁区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拆迁方案,使之更具人性化、更具操作性,尽力为当地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政策支持,做到最大程度的让利于民。
进入评估阶段后,由于个别人到处做反面工作,蛊惑人心,煽动情绪,设置障碍,给评估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我们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干部的人缘、地缘优势带着感情广泛深入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以亲情感人。大家在压力面前不气馁,
第二篇:关于如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思考
关于如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思考
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有效化解层出不穷的矛盾纠纷,这是对我们执政能力和水平的严峻考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明了方向,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下面,笔者就如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作一些探讨。
在新的形势下,面对经济、社会、政策、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断变化,探索如何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和怎样提高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能力,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如何有效化解层出不穷的矛盾纠纷,这是摆在我们党政领导面前的重大课题。最有效的途经就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制度,创新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整合各方面力量,综合运用经济、教育、行政、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化解矛盾纠纷、调整利益关系,努力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要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创新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
调处的长效机制
(一)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维护社会稳定领导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强防范工作责任落实。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十项制度》,建立受理登记、按期办结报告制度,力求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报告、早调处、早解决,防治漏调失控,造成矛盾激化。
(二)全力做好边界稳定工作。要牢固树立“边界稳则全乡稳,边界安则全乡安”的思想,着重实行周边关系联谊、工作联动、情报联通、矛盾纠纷联调、治安联防、文化联办、责任联究等“七大工作机制”,依法妥善调处涉及边界及其它生产生活的矛盾纠纷,确保边界和谐稳
定。
(三)建好六项工作制度。一是要建立定期研究制度。对今后涉及到边界、安全生产、民生保障、社会稳定、草原土地水事、邻里团结、家庭矛盾纠纷、农牧民打工工资拖欠等方面影响乡村稳定的问题都要进行预测分析,研究防范措施,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要建立定期排查和挂牌督办制度。村级要坚持每月、乡级要每季度召开一次治安形势分析暨重点矛盾纠纷交办会,对排查出来的重大矛盾纠纷实行层层挂牌督办。三是要建立公开接访制度。乡村每周确定一名领导实行公开接访,公开接待来访群众、受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从而形成上下畅通的信访渠道。四是要建立民情访视和信息报告制度。村干部、驻村干部和综治信息员通过走村入户,及时发现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以民情报告单的形式逐级上报,设立台帐,挂牌销号。五是要建立联动调处制度。对涉及重大矛盾纠纷整合力量进行调处,形成联防联调联动的大调处机制。六是要建立责任查究制度。对矛盾纠纷突出、排查调处不利、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查究责任。
(四)创新化解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依托便民服务代理中心(室、点)、建立乡综治中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片综治室和村矛盾纠纷调解室,构建乡综治中心(综治、司法、派出所、计生站、国土资源所、民政、社保、安检等)——片综治室(便民服务代理室)——村委会调解委员会(调解室)的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形成“矛盾联调、治安联防、警务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大综治工作格局。前提是要制定完善好《便民服务代理中心(室、点)、工作规范》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动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好信访工作“首办(问)责任制”、“四定三包”(定领导、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包调查、包处理、包稳定)责任制和“五个一”(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要求,真正把责任落实到村、到单位和人,明确包案领导,落实专人负责,认真办理,切实抓好协调落实,真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二、要整体联动,规范运作,努力搭建人民调解工作的平台
(一)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我国基层解决人民内部纠纷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及时发现纠纷,迅速解决争端、防止矛盾激化,预防减少犯罪,法制宣传教育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要建立以乡调委会为纽带,以村调委会为基础,以便民服务代理中心(室、点)为依托,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统一指挥、密切配合的立体防范调处体系。通过整合各种力量资源,形成党政统一领导,综治牵头协调、各级组织积极配合、综治中心具体运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贯穿、相互渗透。遇到纠纷时,既是调解员又是司法宣传员,群众容易接受,同时签署的调解协议也具有法律效力。
(二)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的法律、法规和业务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在调解过程中,坚持情理法多管齐下:以法服人、以情动人;向当事人解释相关法律、政策的规定;结合纠纷的情况,阐明道理,促使当事人相互理解,从多角度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使得大量的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在依法调解中得到解决;矛盾争议在和风细雨调解中得到化解;民间恩怨在耐心细致调解中得到和解,这些成为解决信访问题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
三、要把握原则,注意方法,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纠纷
1、深刻认识矛盾纠纷,做到“三个弄清”。一要弄清矛盾纠纷的态势。即弄清矛盾纠纷的新老大小、个体群体、涉及范围、轻重缓急、风险程度等。二要弄清矛盾纠纷的成因。即弄清矛盾纠纷由何而起,是决策失当、政策欠帐、处事不公、工作不细,还是执法违法、司法不公、贪污腐败等。三要弄清矛盾纠纷的性质。即弄清矛盾纠纷是经济利益还是政治权力的诉求,是当事人合理或不合理诉求自主善意的表达还是受制于人的非法表达,是对抗性矛盾还是非对抗性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还是非人民内部矛盾等。弄清这些,是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到“三个弄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深刻剖析内因,透过现象看本质,把矛盾纠纷的诱因、成因,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全部呈现出来。唯有这样,才能心中有数,掌控大局,因势利导。
2、主动直面矛盾纠纷,做到“三个应对”。一要笑脸应对矛盾纠纷。心态决定成败。怨天忧人不仅无济于事,反而常常坏事。对矛盾纠纷,既不能小视,也不能害怕,更不能回避,应视矛盾纠纷为考验、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的积极因素,以良好的心态、战胜的信念去迎接。二要适时应对矛盾纠纷。识时务者为俊杰。俊杰必然尊重事务发展的规律,研究矛盾运动的过程,根据矛盾纠纷发生、发展、变化、激化的情况,恰到好处地作出什么时候出手、由谁出手处置的决策。三要有备应对矛盾纠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化解矛盾纠纷也不例外。化解矛盾纠纷,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坏处着想,好处努力,既要研究合理诉求的解决办法取信于人,又要制定不同时期、场合事态发展的处置预案,作到有备无患。
3、对号化解矛盾纠纷,做到“三个不得”。一要上下对号不得越级。坚持分级负责的原则,强化层级管理意识,处理好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上级组织和领导要相信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尊重基层的意见、发挥基层的作用,既不能撒不管又不能管得太细,更不能见风是雨、动则训斥;特别是对那些越级无理或恶意的诉求不能随意作出一些模疑两可的批示,否则会挫伤基层同志的积极性,使其要么不履职尽责、过分依赖上级,要么无所适从或产生逆反情绪。同时,对那些属政策法规层面、突破管辖范围,下级无力化解的矛盾纠纷,如涉军群体的问题、库区移民的问题等,上级应抓紧研究解决办法,不能拖,更不能一推了之。二要分类对号不得错位。坚持分类管理的原则,强化系统管理意识,处理好条块之间的关系。凡是条条发生的矛盾纠纷,属地党委政府应责成职能部门切实负起责任,督促指导在系统内设法解决。条条犯病块块吃药,矛盾纠纷是化解不了的。三要权责对号不得包办。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权责对等意识,处理好纵横交织的关系。矛盾纠纷往往上下关联、条块交错,指望哪一家发挥作用不可能有好的结果,必须统一协调、整合资源、上下联动、条块联动,法定职能职责的牵头单位应主动作为,党委政法委在牵头协调政法各家化解涉法涉诉矛盾纠纷中更应首先作出表率。
4、多法和解矛盾纠纷,做到“三调结合”。一要加强人民调解。人民调解是最便捷、最廉价、最有效的调解。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化解矛盾纠纷的全过程。要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做到一般矛盾纠纷不出村组、社区。要选准用好人民调解员,把威信高、口才好、群众信得过的人吸收进调解队伍,尤其要注意发挥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的作用。二要加强行政调解。行政调解是实践执政为民的有效途径,而且有资源、有平台、有必要。要强化行政调解的意识,强化行政调解的责任,强化行政调解的绩效引导,着力培养一批懂政策、通民心、会做群众工作的高素质的公务人员。三要加强司法调解。司法调解是司法为民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减轻诉累,减少对抗,增加理解,提高民事责任的履行能力;有利于促进人民内部的团结,维护家庭以及邻里周边的和睦稳定;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政法机关要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从根本上扭转重判决轻调解的习惯做法,自觉做到先调后判、调判结合,力求案结事了。同时,还要注重“三大调解”、仲裁调解的对接联动,确保调解工作的规范、有序、高效运行。只要我们能够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尽职尽责,以心换心讲情理,深入浅出讲道理,义正严辞讲法理,一视同仁讲公平,把解决思想情绪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纠纷。
5、源头治理矛盾纠纷,做到“三制联动”。一要推行矛盾纠纷预警制。坚持矛盾纠纷的三项排查研判制度,即自下而上、条块联动、一月一次的定期排查研判制度,敏感期、特别防护期、重大节会活动等重点时段前的集中排查研判制度,针对群众性事件隐患、苗头以及发生过群体事件可能出现反复的矛盾纠纷问题的专项排查研判制度,将每一起矛盾纠纷的问题诱因、人员规模、牵头人物、事态变化、事发地区、涉及部门、调处情况等记录在案,按照“一个问题、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要求,分级纳入预警处警台帐管理,逐一督办销号。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发现和收集内幕性、预警性信息,及时调整完善应急处置预案,立足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形成“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不良导向。二要推行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按照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要求,在重视决策的可行性论证的同时进行不可行性论证,在出台解决矛盾纠纷对策的同时防止引发新的矛盾纠纷,建立预防激情决策、盲目决策尤其是损害群众利益决策的工作规则,把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稳定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到行政决策的全过程,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三要推行引发矛盾纠纷责任追究制。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所付出的代价,既要算行政成本帐、经济损失帐,又要算政治、社会负面影响帐。不仅要算帐,而且要追责,要有人负责认帐,致力改变对应矛盾纠纷只顾处理事、忽视处理人、政府全埋单的现状,这应成为源
头治理矛盾纠纷的过硬措施。
第三篇:化解矛盾纠纷调研座谈会材料
调研座谈会材料(化解矛盾纠纷)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不断发生深刻的调整和重组,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使社会关系更加复杂。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既存在着共同利益,又有着各自特殊的具体利益,由利益冲突引发的矛盾与纠纷增多,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省、我市的安定稳定。如何正确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为加快建设“海西”营造和谐稳定的大环境,具有现实意义,值得认真探讨。下面根据调研提纲的要求,从民革角度谈几点认识:
一、通过履职化解社会矛盾方面
1、在履职中遇见和处理的一些矛盾纠纷
当前我会遇到的社会矛盾和纠纷概括起来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所联系的群众(包括我会成员)因整体或个体的利益与其他群体或个体发生矛盾纠纷(房产证,环境污染等,交通出行不便),希望通过党派组织的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以求引起重视使问题得到解决;二是在各级政府部门、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担任实职的我会领导和成员,因工作关系必须面对和处理的特定矛盾和纠纷;三是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四大员”的民革成员,通过人大、政协以及行风评议、明察暗访等活动,以调研报告、提案、建议等形式,为合法利益确实受到侵犯的某些群体或个人呼吁,推动问题得到解决;四是我会各级组织、成员在调研中,对发现的矛盾纠纷事件以及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事件,以社情民意信息的形式及时向各级党委、政府反映,使一些矛盾纠纷得到妥善解决或化解。
从矛盾纠纷的类型上看,主要涉及到宗教纠纷(取缔非法天主教堂)、违章搭盖、征地拆迁纠纷、房屋纠纷(产权证)、赔偿纠纷、劳动争议纠纷、合同纠纷、环境污染纠纷、城市管理纠纷(流动摊点、占道经营)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涉台法律纠纷呈增长趋势。
2、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做的主要事情及做法 针对上述的4类矛盾纠纷,我会在履职中努力做到:
(1)既不回避推诿,又客观公正、如实反映问题,尽力解决问题。目前,社会矛盾纠纷以利益诉求为主要特征,不仅涉及政策、法律且往往受到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制约,解决时难度较大。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没有行政权,但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必须承担起为这部分群众及他们所联系的群众合法利益得到保障而呼吁的责任,不能因为他们所反映的问题难以解决而闪躲推脱;同时,又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如实反映情况,不能沦为某些利益群体的“代言人”。对于在政府部门任职、挂职的党员和在司法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他们凭着政治地位的超脱,在履行政府和司法职责时遇到一些如违章建筑、城市拆迁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城市管理中的流动摊点,占道经营、法律纠纷等社会矛盾,他们都能做群众过细的思想工作,依法公正地处理,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化解矛盾纠纷。例如帮助弱势群体实施司法救助,以及台胞在大陆发生的一些法律纠纷案件,在我会主委、市法院夏先鹏副院长指导、督促下,深入调研,对完善司法救助建言献策,认真办理涉台案件,维护了台胞合法权益,促进了台胞在福州投资的信心。
对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监督员等民革成员反映上来的问题,我们一是对反映上来的矛盾纠纷情况进行深入独立的再了解,确实掌握纠纷双方的实际情况,避免偏听偏信和不实之言;二是结合政策法律法规对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关分析,保证所反映问题的合法性;三是在掌握和分析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组织渠道向党委、政府反映问题,必要的话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对策建议,以推动问题的解决。
(2)建立机制、畅通渠道,及时收集反映有关矛盾纠纷问题。只有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渠道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才能确保我会所联系和代表的群众,以合法的渠道表达利益诉求。为此,我们通过建立参政议政和信息工作机制,加大信息员队伍的培训,完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类“四大员”的考核制度,健全调研制度等一系列工作,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把一些已经发生的纠纷事件以信息的方式及时反映给有关部门进行处理,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同时,在调研中对发现的一些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事件也及时报送预警信息。
(3)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困扰人们生活的矛盾。市委会通过设立扶贫点,帮助定点扶贫对象实现脱贫,每年前往琴湖社区、太平洋社区慰问特困户;关心贫困地区学子,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学业,并促成林明海先生、林祥华夫妇扶助闽侯贫困村南浦小学办学;在贫困地区开展义诊活动、送医送药、赠送办公用品,积极参与统一战线的“春风、春雨、光彩事业”社会服务工作,获得积极的社会效果,切实改善民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人民群众的好评。
从总体上看,党派在理顺关系、化解矛盾、促进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上发挥了一定作用。就我会来说,对涉及到所联系群众反映和关心的社会矛盾和纠纷,以及在调研中发现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我会领导和各级组织负责人通过参加中共召开的季谈会、通报会和政治协商会,如实反映情况,反映的一些问题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进而得到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党派自身条件的制约。一是成员构成上的局限。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纷杂,复杂性也大大增加。要正确剖析一桩矛盾纠纷,理清是非,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往往需要对其进行政策、法律、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这就给以成员集中于某个界别的党派带来了实际困难(无法全面掌握矛盾纠纷的成因)。二是知情出力上的局限。党派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主要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等形式向党委和政府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因此,首先必须要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但实际上党派调研中获取准确信息的难度较大,这也造成党派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高度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得不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2)外部条件的制约。个别政府部门不愿意向党派通报部门实际工作情况,对民主监督、行风评议也流于形式,对党派的建议和意见,反馈不及时,使党派在反映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3)党派调研经费不足的制约。相比于党派省级组织,党派市级组织的调研经费相差甚大,这一状况直接制约了党派调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充分发挥党派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的作用的思路和建议
1、在民主沟通方面应该如何做?
(1)要在党派成员中强化民主沟通意识。正确认识增强民主沟通和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是理顺人心,疏导情绪,推进改革开放,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健康、协调发展的柔顺剂;是最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加快海西建设,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的凝聚剂;是帮助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保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动摇的强心剂。必须把民主沟通渠道建设摆上参政议政重要议程日程,从思想上、措施上予以重视。
(2)要加强学习党委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特别是要熟悉有关民生的政策法律规定,在党员和所联系的群众中大力宣传民主沟通、维护稳定的意义,宣传党委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公民权益常识,通过宣传不断提高党派成员和群众民主参与和沟通意识,提高遵纪守法、遇事循法律等合法途径的认识和自觉性。
(3)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基层,深入党员群众,了解矛盾纠纷的苗头,迅速向党委政府反映,及时释疑解惑,排忧解难,与党委政府共同化解矛盾。(4)要完善监督和纠错机制。积极参与各项重大决策出台前的论证和出台后的监督。尤其是对事关民生问题的政策法规出台前后,要充分听取党派成员及群众意见,确保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尽量避免因决策失误,以致损害群众利益而诱发民怨和纠纷。对于政策法规不完善,或不合理所产生的矛盾纠纷,要深入调研,通过议案、提案、社情民意,督促有关部门完善政策法规,切实解决那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2、在社情民意收集机制方面应该如何加强?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关口前移,使党派基层组织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的前沿平台。一要大力扩展基层组织的联系面,优化社会联系人士队伍,强化基层组织政治参与,利益表达,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的政治功能的意识;二要规范基层组织化解社会矛盾的方式、渠道及反馈等工作内容和程序,使广大成员和所联系人士的化解矛盾工作“有章可循”,增强组织性,提高有效性。三要完善市委会、工委总支、支部三级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网络机制,坚持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制度,形成上下级交流互动的工作制度,及早发现社会矛盾纠纷苗头,力争把多数问题解决于未然。四要丰富反映社情民意的形式,探索建立基层组织与社区联系制度,及时获得基层中共党委的支持,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2)建立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监督员以及政府、司法部门担任实职的党员化解社会矛盾联系工作机制。一要强化思想认识。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意识,要从大局出发,坚持中共领导,坚持依法履职,积极作为,有效作为。二要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各个时期社会矛盾纠纷问题,探讨处理矛盾的有效办法。
(3)加强民主党派内部要横向纵向合作,整合资源有效处理社会矛盾纠纷。通过设立“人才库”,“智囊团”等整合人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处理社会矛盾的质量。
3、调动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方面
一是要在充分重视党派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多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党派发表意见,积极采纳和落实党派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使党派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增强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二是对党派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经过办理取得实效后,应及时肯定、及时宣传、及时反馈,向社会展示党派的作为,增强党派成员的凝聚力,增进所联系群众对党派的良好印象;三是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把党派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纳入“大调解”体系之中,通过制度的完善和安排保证党派在协助党委、政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第四篇:关于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调研
关于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调研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因土地承包、征地拆迁、企业改制重组破产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经济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整合基层维护稳定的力量,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最近我们就管辖区内的矛盾纠纷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基本情况综述如下:
一、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据统计,贵港市江南工业园去年1至12月份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36件,调成129件,调成率94.8%,防止群体上访6起、243人,防止民转刑32起,制止群体性械斗26起。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果。其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人民内部矛盾是当前对稳定工作构成压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主导性因素,能否及时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当地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定期排查调处,并坚持以人为本,深刻体会群众的困难,舍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单位、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从而使大量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和未萌阶段。
二是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网络
在周边村、村民小组以及厂区分别设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点,选配信息员。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纠纷信息反馈网络,及时捕捉纠纷信息,以避免重大的纠纷因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矛盾激化的现象发生。
三是坚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各项制度
第一是坚持矛盾纠纷的定期排查制度。日常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条条排查与块块排查相结合。确保“三早”(情况早知道、工作早到位、问题早解决)。第二是坚持分级负责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归口调处”的原则,明确责任,逐级调处,及时报告调处结果,防止工作推诿、扯皮、懈怠等造成不良后果。第三是坚持“两所两办”(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信访办)联调联处制度。对涉及跨地域、跨行业、多部门的复杂矛盾纠纷,由分管领导及时召开联调会议,共同制定调解方案,各部门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化解矛盾。
第四是坚持督办督查制度。根据每月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情况,抓好一般矛盾纠纷的调处、落实,强化对重大矛盾纠纷的督查督办,并实行跟踪回访,对处置不合理或群众不满意的,继续调处并做好思想工作,防止矛盾激化。
(三)因情施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对各种矛盾纠纷分门别类,因情施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分类调处。
一 是坚持预防为主,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是用足用好政策。对企业改制、城建征地拆迁、城市管理、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纠纷,一方面深入群众中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把落实政策作为关键措施,靠落实政策取信于民,抓落实政策稳定人心,用落实政策化解矛盾。
三是严格依法办事。对涉法上访案件重视初信初访,在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的同时。对涉法信访人符合法律援助的,政府及时提供法律援助,以法律手段解决矛盾。
二、当前矛盾纠纷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当前矛盾纠纷呈现出面广量大、触发点多、突发性强、升级快、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形式多样化的态势。目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主要类型有:
(一)企业改制引发的矛盾。在国有企业转制的过程中,突出表现为下岗职工的安置、拖欠
工资、医疗费、拖欠以前的集资款、工龄买断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
(二)由于街道改造、城市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近几年,城市建设较快,由于历史的原因,面临着诸多矛盾。表现在工业园征地开发过程中开发建设单位拖欠征地款、补偿费或逾期不能安排回迁或变更迁住、或违犯合同条款等。
(三)工厂、企业内部劳资引起的纠纷
(四)干群关系引起的纠纷。有些基层干部,滥用职权或越权,有些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在依法行政或执行政策过程中走样,破坏了党员干部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产生以上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措施不配套。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亟需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调整,但现在有些政策相对滞后,与基层的实际情况不太吻合。
(二)依法治理措施乏力。一些部门和行业依法管理无力,执法监督不严,给一些人以可乘之机,损害群众利益;一些干部和群众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要么不懂法,要么不依法办事。反映在干部身上表现在不依法行政,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处理事情有失公正。表现在群众身上为遇事不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而是意气用事,动辄上访闹事。
(三)有些党政领导不够重视。表面上看有些党政领导对调解工作重视,但实际上少数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只流于开会、发文件等,没有很好地抓落实,对事关大局的矛盾纠纷领导同志不出面、不协调,忽视了抓早抓小和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以至于矛盾激化,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缺乏。农村乡镇的调解组织网络已初步形成,但工业园区只有派出所一个调解机构,加之派出所经费严重不足,调解无经费,作用很难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很薄弱,导致许多问题由小变大、积少成多。
(五)涉法上访案件的增多。个别案件在司法机关没有得到及时、公正、有效的处理,是涉法上访案事件发生和增多的直接动因。个别群众对司法机关处理程序、方式和结果的偏面认识,以及对信访工作上的错误观念,使得本应在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却通过上访渠道而大量流向党政机关。
(六)上访成本低。一方面群众利益受到侵害,如果起诉到法院解决,要交纳诉讼费,判决后如果债务人不履行,申请强制执行还需要再交执行费,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不少群众上访只需出单程路费,到省赴京上访还有专人接待、吃住费用全免,成本很低。加之近几年由于控制上访,加重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使群众通过上访解决问题期望较高,这也是造成有些地方上访量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
三、意见和建议
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的“大排查”,“大化解”现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政领导在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矛盾纠纷调处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的同时,要认识到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严格落实领导目标责任制,强化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对于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热点纠纷,各级领导要亲自出面协调处理,防止因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当引起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酿成群体性事件或刑事案件。
(二)在调解工作中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调解的过程就是法制宣传的过程。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及人民调解员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坚持在调解工作中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广泛开展“法律进村、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修养,增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自觉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制教育使广大基层干部掌握法律知识,增强其学习、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从而减少由于素质低、工作失误引起的纠纷。
(三)整合力量,构建化解矛盾工作新机制。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信访办等都具有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应结合实际,把这些力量整合起来,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机制。
(四)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调解组织建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巩固和完善调解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五)加强调解组织工作经费保障。
横岭派出所
二0一0年二月二十一日
第五篇: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研报告
化解矛盾纠纷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研报告
赵向东 鲁芳
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市地处沿海,多种经济成份迅速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份中的中小企业较多,外来劳动力流动性大,劳动关系相当活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改善企业用工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战略意义重大。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劳资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如何兼顾各方利益、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既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常州道街道总工会特对本辖区内各基层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并收集了一些有益资料。总体看,我街劳动关系是和谐稳定的,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用工方面亟须加强指导和监管。
一、劳动关系现状分析
(一)劳动关系实质是矛盾关系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资本拥有者雇主(用人单位)双方,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双方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动因和根本目的,也是劳动关系双方相互依赖的前提条件。但是劳资双方的立场和价值取向是不同的,雇主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者追求工资最大化,矛盾因此而产生,这是劳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性,劳资双方的矛盾性自劳动关系建立起就存在。劳资双方对利益的追求保持相对均衡,劳动关系呈和谐状态,一旦这一平衡被打破,双方就失去相互依赖的条件,就产生争议、纠纷。劳资矛盾纠纷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类型,一般不具有敌对性,但是处理不当会升级、转化,有时甚至产生过激行为,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当前劳动关系“四化”特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随着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劳动关系也发生深刻变化,有“四化”特征:
特征之一:劳动关系的市场化。是指由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做为全社会代表的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转变为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和劳动者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所构成的雇佣劳动关系。在市场化条件下,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差别和利益分化将会不断扩大和加强,劳资矛盾纠纷在特定情况下会呈高发态势。
特征之二:劳动关系的法制化。主要是指劳动关系是一种劳动法律关系,反映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一旦双方发生争议、纠纷,经调解无效,应当依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规定,经过法律制度和程序加以解决。特征之三:劳动关系的国际化。一是出现了国际性质的劳动关系,如外商对华投资企业的新型劳动关系。二是劳动用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向。三是国家协调劳动关系的手段也在更多地借鉴通行的国际惯例。表明劳动者权益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的全球化趋势。
特征之四:劳动关系的多元化。是指劳动关系主体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出现多元化。从劳动者的分类看,既有城镇职工及下岗失业人员,又有农民工,还有灵活就业人员;从用人单位的性质看,既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又有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还有机关事业单位等。不同类型的劳动者与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构成劳动关系主体多元化的特征。为此,劳资矛盾纠纷也呈现出复杂化特征。
二、引发和处置劳资矛盾纠纷的主要问题
(一)拖欠工程款和工资是引发矛盾纠纷的突出问题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街一些中小型和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发生困难,产生拖欠工程款和工资行为,由此引发了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二是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工资支付行为不规范,不遵守工资支付和最低工资规定。在农民工集中的建筑、餐饮等行业拖欠工资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随意克扣员工工资,甚至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工资标准,压低职工工资。少数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打折扣,尽管工资发放形式上达到最低工资标准,但实际将加班费、津贴、福利待遇等,甚至将企业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等作为工资项目。
(二)《劳动合同法》仍需努力全面贯彻落实
一是劳动合同在某些行业单位签订率低,劳动合同在公有制企业的签订率较高,但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如建筑、餐饮、娱乐、加工行业在招用职工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时,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一些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发生工伤后,由于劳动关系难以确认,造成工伤认定困难,引发矛盾纠纷和上访投诉。二是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劳动合同内容有的不填写、不齐全,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用人单位承担的责任等内容不明确,甚至强加一些“霸王条款”。三是用人单位将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都收归自己保管,没有交给劳动者一份。四是不履行劳动合同,一些用人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只是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实际用工过程并没有履行劳动合同,有些企业采取增加工作量、超时加班延长工作时间又不发加班工资不参加社会保险等情况仍很普遍。
(三)一些用人单位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一些企业通过非法的渠道融资。由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手续和条件比较严格,许多企业无法从正当途径获得贷款,转而求助地下钱庄或者通过其他不正当途径获取资金。这些非法贷款多数是高利贷。在企业经营失败后,一旦无法如期归贷,企业主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只能携款潜逃,以求自保。还有少数企业主发生非企业经营性欠薪逃逸事件。如逃避刑事责任、躲避赌债等,使欠薪逃逸事件增添了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这些逃之夭夭的企业主,把矛盾和责任推向政府和社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四)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维权艰难
一是非公有制企业基本没有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一些企业职工在生产生活上遇到困难和问题,常常得不到正确疏导和有效化解,积累不满情绪,容易产生矛盾纠纷。有的企业内部虽有工会负责人,但拿的是老板给的工资,享受的是老板给的福利待遇,难以发挥协调沟通作用,职工缺乏对自身权益的“话语权”,他们急需能够与企业对话协商的工人代表。二是有的企业工会选出了职工代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职工代表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欠缺,对有关政策了解掌握不够,在平等协商过程中,谈判能力不足,对于涉及劳动关系重大问题和矛盾纠纷难以沟通解决,不能有效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非国有企业基本没有建立开展集体合同谈判制度。三是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因害怕提出要求而被解雇失去工作,又顾虑法律诉求道路漫长,不能解决眼前问题,不敢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往往是在问题发生后,如被无故解雇、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治疗或无法忍受恶劣的工作条件等,才开始投诉上访,如果政府有关部门无法解决他们的诉求,就容易发生过激行为,影响社会稳定。
三、对策和建议
综上分析,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劳动关系矛盾,化解劳资矛盾纠纷,要依法维护双方合法权益,兼顾双方利益;要注重事前防范、案前调解,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置机制。为此提出发下四点对策和建议:
(一)企业内部要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劳资矛盾纠纷的产生都有其诱因和苗头,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处置,如果在其萌芽状态就能够在企业内部及时得到化解,做到事前防范,将大大减轻政府和社会的压力和负担。企业是预防和化解劳资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要构筑第一道防线,就应当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矛盾纠纷事前化解调处机制,才能做到尽可能实现劳资纠纷内部消化,不出企业,减少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企业在建立劳动关系自主协调机制上有多种方式,我们认为,依靠和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是有效方法。街道总工会及各级工会部门要促进企业工会的建设,加强对企业工会的指导,企业要建立工会组织和指定负责人,还要善于发挥作用,确保工会在职工与企业管理层中起到促进沟通的桥梁作用。工会要做到既能够向企业主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促进企业依法用工和守法经营,也能够教育和引导职工学法守法和依法务工。工会只有加强与企业管理层和职工的交流沟通,才能够及时发现劳资矛盾纠纷的苗头和隐患,提早介入,妥善处理。对此,工会的组成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得到企业和职工群众的信赖。
(三)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依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为了尽可能把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最大限度地发挥调解组织的功能,建议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体系建设。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工会、企业组织依法完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机构和调解制度。目前,我街共成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16个,委员会成员共计51人,覆盖职工4459人。同时,注重加大对调解员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力度,参加调解员培训班学习,较好地提高了广大调解人员的劳动法律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
(四)加强宣传,积极调动企业主和职工两方面的积极性。要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标语、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企业主和职工充分认识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企业主作为创建活动的主体,他们的看法和态度对创建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尤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重点从促进职工稳定、提高经济效益、规范企业管理三个方面,运用正反典型事例,宣传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不仅能留住人才,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更重要的是发挥职工科学创新能力,增加企业效益,实现企业良性发展。通过开展活动,达到“企业关心职工权益,职工关心企业发展”的和谐稳定、互利共赢的目的。
常州道街道总工会
20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