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企业转型改制对新闻学的意义
自八十年代初开始,尤其在九十年代,以企业的改型转制为标志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已形成以公有制为主导的混合经济。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发展最快的是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三资”企业、私营、个体经济,以及实行股份
制的乡镇企业。它们新创造的产值约占社会新增产值的80%左右;而且近三年来,非国有经济的国民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0%。随着企业转型改制的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生产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推进,政府正在逐步退出市场,利益集团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这些利益主体组成一个个群体,形成为社会利益集团。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所有制变革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充分地反映在各个行业的经营运作产生重大影响。对正在走向市场、逐步实行企业经营的中国新闻业而言,这种冲击是十分巨大的,这既是压力又是机遇。
(一)有了选择的自主权,使得公费订阅逐步萎缩。中国的报纸长期依赖公费订阅,就是通过上级主管领导的行政指令,使用企事业行政经费来订阅报刊。有些企事业则作为职工福利为每位职工订报,也属公费订阅。“行政指令”和“行政经费”是公费订阅的前提,确保报纸(重要是党报)的发行旱涝保收。而现在风光不再,企事业,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独立法人,其消费行为不再受制于行政支配。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也同样支配着他们的新闻消费。为了获取信息,他们要订阅报纸,但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订报。由此看来,红头文件的订报指令已不具备往日的威力。即使国有企业,其效力也在减退。另一方面,行政经费在削减,报费却在猛涨,订报已是行政经费中一笔不小的开支,企事业除了为各科室订阅必须的报纸外,目前已很少再有作为福利替每位职工订报的情况。这说明:新闻产品的消费正在逐步成为纯粹的市场行为;新闻业开始面对真正意义上的“受众”;对新闻的消费,受众有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自由。这对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新闻业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多元利益集团的出现,使新闻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企事业开发经营的全部决策权在政府,企事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全部由国家统包。信息对于企事业来说与生产并无直接关系。多元经济结构的出现,意味着决策主体的多元化,绝大多数的企事业必须自主决策,独立经营。信息,作为任何产业的生产要素,其重要性绝不亚于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按照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所述,在信息时代,信息比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重要。产业所需求的信息,不仅仅是各类市场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而且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不仅仅是微观的,而且还是宏观的;不仅仅是国内的,还有世界各国的。当前,中国的外贸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6.5%,国际新闻对中国企事业来说,其重要性已不亚于国内新闻。
上述两个方面说明了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形势迫使中国的新闻媒介正在从传者为中心转向受众为中心。“读者需要论”自1956年王中教授退出之后,目前具有了真正的实践意义。那么正在逐步市场化的中国新闻业是如何应对这一史无前例变革的呢?以报业为例,以往面貌相似的各类报纸正在逐渐分化。
一大批报纸正走上通俗化道路。以晚报、都市报为代表,如上海《新民晚报》、《新闻报》,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成都的《华西都市报》,以及一大批城市服务导报等。这类报纸强调新闻的软性化与实用性,主要满足的是受众消遣娱乐、日常生活方面的需要。另一类则以揭露性报道见长,以《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等为代表。以直面社会现实、反映民众疾苦、批评揭露时弊为基本内容,主要行使了传媒舆论监督的功能。
与以往主要从传播者角度出发、完全忽视受众需求的报纸相比,这些报纸的努力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它们在报业市场化、满足受众需要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它们针对的仍只是受众的部分需要。如通俗类报纸,多以受众的个人生活为诉求点。而现实批判类的报纸则重点关注在现行体制下不合理方面的个人处境。作为个体的受众始终是这两类报纸的主要诉求对象。如果从单个的新闻媒介来说,如此定位无可厚非,甚至是值得大加褒奖的。它们在目前的良好发展也充分展示了这类受众需求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新闻业好有着更广大的开拓发展空间。就报业而言,目前这两种类型的报纸远未穷尽中国的新闻市场需求。从诉求对象分析,代表各类利益集团的人或团体正在成为报纸的主要读者群之一。他们以某个或某几个利益集团的利益为基础的社会行为需要以大量丰富的信息作为参照依据,他们对报纸的信息需求正急剧增加。而以软新闻、个人生活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通俗化报纸显然不能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此同时,大多
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新闻模式的日报(其中一部分是机关报)却由于定位模糊不清而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由此我们设想,面对市场,中国报业存在着发展第三种模式的可能。它至少可以成为党报改革的一个方向。
目前党报改革面临的焦点问题是:如何在新闻与宣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在保持党报的思想性与指导性的同时又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所有制
结构的变化导致的利益集团多元化格局,提供了党报向新的高度发展的社会条件。代表各种不同利益集团的读者应成为代表诉求的主要对象,它们的信息需求与作为个体的读者有所不同,这为党报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也即是我们倡导的第三种模式。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增加硬新闻。这一想法基于以上对报纸读者需求变化的分析,即在市场经济中,各个利益集团必须获得更多的信息以正确决策。目前各类报纸比较受读者欢迎的硬新闻大多为实用性服务类信息,如股市行情,交通状况,生活商品与日常消费行情等等。这主要满足的是读者个人生活需要。对于谋求集团利益的社会行为,此类硬新闻显然不能提供决策依据。从目前情况看,读者尚未满足的硬新闻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①国际新闻。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地区、行业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国际情况的变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许多个人与团体。我国目前外贸生产总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这说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已非常之高,国际形势的变化必然为许多行业、机构或个人所关注。因此必须加大国际重大事件报道的数量和深度。报纸不仅应该及时、准确地传达这方面的情况,更应着力分析世界形势变动对中国的意义与实际影响。②国家政策。现在报业存在着一种误解,即党和政府的政策由媒介传播是一种宣传任务,为了让读者接受,甚至有“硬新闻软包装”之说。这种做法对大众化通俗报纸来讲或许是恰当的,但从根本上讲,硬新闻之所以能吸引读者,关键在于和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而国家的政策中的许多都与读者利益有关,尤其是利益集团的决策者。所以,国家政策实际上是信息含量大的硬新闻,有着巨大的需求量。目前此类新闻报道的缺陷在于很少读者角度考虑,内容流于空泛,与读者需要脱节。比如此次中央银行改制、引起金融界、企业界极大关注。如能从这类读者的需要出发,对这一信息进行多层次的深度开掘,就能充分满足读者需要。③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一场、某一产品的经济报道显然已不能适应读者需求。一个企业的经营与宏观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企业经营者们除了动态经济信息之外,也需要对宏观或中观经济形势作分析与预测的报道。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经营者市场意识的提高,此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将有更大发展空间,这类非事件性的报道也是报纸所长。
信息发布需要进一步透明和公平。一个有序的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机会平等和竞争公平原则之上。多元经济尤其需要坚持机会平等、竞争公平的原则,以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信息发布的透明和公平是这一原则的题中之义。在所有国家中,政府都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政府的决策是企业决策最重要的信息。像银行利率、政府定价、产品价格的调整、证券市场新规则的颁布、产业结构调整的意向、重大人事变动等等,无不关系到各行各业、各企事业以致每个人的投资风险。在计划经济年代,一些重大事件总是先内部后外部,层层开会传达下来:有些文件则只发到省军级或县团级,不再往下传达。在计划经济年代,这无可厚非。但在多元经济结构的市场经济下,这样的信息发布模式显然使有些企业(主要是大公司)处于捷足先登的有利态势,而有些企业则处于明显劣势。如有些重大新闻,国外媒体已大量报道,国内受众好蒙在鼓里,必然使国内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竞争中处于被动。最明显的例子是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海外大大小小企业闻风而动,纷纷抢滩大陆沿海开放城市,占尽便宜。等到国内企业反应过来,已晚了
一、两个月。在时间就是金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市场竞争中,国内企业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所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凡是涉及到企事业决策的政府重大信息,都应该公开、公平地通过大众传媒公布。党、政府、军队的机密当然不在此列。
阐述新闻意义。从结构主义哲学观出发,单个的事实脱离了与其他事实的联系就丧失了任何意义,脱离了整体的局部没有存在的价值。这对新闻学有很大启发意义。传媒在报道单个事实的基础上应努力阐发新闻事实的前因后果,即新闻的意义。读者对事实的了解不限于发生了什么,还包括为什么发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般读者受自身条件局限不可能对新闻的前因后果有清楚、深入的认识,这是传媒必须承担的责任。它应该将表面看来零散、无序的大量信息理出头绪,建立起合乎逻辑的科学联系,便于人们理清思路,趋利避害,尽可能回避风险。对于外界的任何变动,趋利避害是企业的本能反应,既然市场经济承认并保护不同的利益集团,那么,外界的变动,包括国家重大政策的调整,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将对不同利益集团带来不同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有时企业决策者并没有意识到。请不要忘记,我国的许多企业,尤其是私营的、个体的、乡镇股份合作制企业领导人,文化程度并不高,把握时局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并不强,更需要新闻媒介对重大新闻将会产生的意义(影响)作具体的阐述。这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指导性。可惜,我们现在这样的指导是太少太少。现在的受众是否还需要媒介的指导?回答是肯定的。读者对报纸的某些指导性新闻有时会产生反感,主要是其内容、方式脱离读者需要,而非指导性本身不合时宜。放弃指导性就等于丧失思想性,党报的权威也就无从谈起。而在目前阶段,通过传媒接受指导也是读者的切实需要,所以党报要大力加强指导性。
所有制变革对中国新闻业形成了强大冲击,同时也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发展空间与机会。传媒从业者应该清醒地认识社会条件的变动对新闻业产生的影响,把握机遇,积极应对,促进中国新闻业的繁荣与发展。
第二篇:对企业转型过程中
对企业转型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多方位思考
——基于余姚市康桥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摘要】对于企业来说最宝贵的资产是优秀的员工,如果忽视人,企业就不能获得长远的成功。当前,经济危机正在好转,中小企业正在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综合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既是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又是关键的矛盾凸现期,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员工办企业,挖掘员工身上的巨大工作潜力,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作为一个管理者,更应该很好的理解“以人为本”的核心。
【关键词】企业转型期
以人为本
思考
一、企业转型时期员工思想现状分析
当前,中小企业正处在转型时期,企业从高速发展走向激烈竞争,不但承受着来自市场方面的挑战和压力,还承受着来自内部管理的矛盾和困扰。同样员工从每天8小时的安逸工作走向“责任计件薪酬制”的危机,各种各样的思想也在不断的碰撞变化之中,特别是近几年来尤为明显。
一是员工思维方式与观念的转型需要一定的过程。精良加工脱胎于粗加工,中小企业的员工经历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面对硝烟弥漫的机械加工市场竞争,传统的来料加工增长乏力,转型的技术革新暂未形成规模,员工过去多年形成的经营和发展习惯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依赖”。员工要在短时间内深入理解、认识转型的意义和具体做法还有一些困难,所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培训,让员工对转型形成透彻的认识并通过实践的磨砺,才能达到转型的目的。
二是员工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企业转型的迫切,竞争给员工带来的工作压力加大、计件及考核带来部分员工收入下降、生活保障不稳定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使员工思想出现较大的触动和变化,一方面员工要考虑身心健康等应对挑战问题的同时,还要考虑面对市场竞争中的技术技能、机制创新中的竞聘上岗、技术发展中的新兴知识与饭碗保障等因素,员工普遍感到 压力比以往大了很多,甚至出现了有些员工因承受不了压力,主动申请离职的现象。
三是行业间不平等的发展对员工心理造成落差。由于处于转型期,小企业缺少业务优势,发展迟滞。因为国家不对称管制、无序竞争等发展迅猛,员工感到与其他非技术工作相比无论是企业运营的薪金政策,还是员工自身的工作压力、福利待遇等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员工有失落、自卑感。
四是内部不同用工制度和绩效考核下,员工待遇的差异导致心理不平衡。由于体制的原因,企业存在合同制员工、临时工等之间的用工差异,企业无力承受完全同工同酬带来的巨大人力成本,致使这种差异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另外,由于企业实行的责、权、利匹配的绩效考核机制,员工因岗位不同或相同岗位业绩不同造成收入的差距,部分员工心理失衡。
五是员工家庭困难、子女就业的压力大。由于社会经济原因造成部分员工因家属失业下岗、自己或家人重病,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另外,基于社会就业难的现状地方政府和其他企业不接受小企业子女就业(或者也不愿意来小企业),在余姚康桥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就有员工子女做临时工十多年的情况,对此部分员工有无奈感。
综合上述现状,因中小企业转型给员工带来思想上的迷惘,情感上的困惑,理念上的茫然等不良情绪和消极思想,影响了员工士气、造成了管理上的矛盾、员工队伍的不稳定因素和发展上的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战略转型的顺利实施。
二、坚持“以人为本”,形成和谐的企业氛围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思想是软生产力,企业管理最终是人的管理,而“以人为本”是管好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和核心就是要尊重人、关爱人、依靠人。因而,探索积极有效的人性化管理措施,应通过提升企业发展能力、干部队伍水平、维护稳定能力、做群众工作能力、企业文化教化于人的能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从而有力地推动企业持续发展。(1).提升企业发展能力,夯实“以人为本”的物质基础。在企业中,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指的是广大职工,“本”指的是发展之本,即实现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之根本。以人为本科学揭示了发展的目的,即发展是为了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广大员工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企业的发展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员工的各种权利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这里强调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从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让企业成果惠及全体职工。中小企业实施企业战略转型就是企业的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是中小企业实现构建“以人为本”的重要物质基础。多年来,我公司始终坚持以发展解决矛盾,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盈利的能力,不断做大、做强、做优,逐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员工生活福利水平,逐步实现“工资”增长,保证了企业的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连续六年保持了企业经济效益年均增幅7.2%以上的良好态势,形成了较为和谐的发展局面。
(2).提升干部队伍水平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关键。企业转型中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关键。要强力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的建设,使之成为一支政治坚定、顾全大局,经营管理能力强,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对员工具有强烈感召力和亲和力的队伍,同时保持管理层的快速反应和高效工作,增强职工的信心。一是要建设学习型经营团队。要提高领导班子的能力,按照企业转型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要结合岗位职责学习新知识,尤其是市场经济知识、数控技术与企业管理知识以及法律法规等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的专业、知识结构。要着重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综合素养。要强调中层管理人员既要当好“指挥员”,又要做好“战斗员”,还要成为“教导员”,要“走在前列、干在实处”,通过集中组织培训、下放基层锻炼等不断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我公司今年开展了“拓展全国、技术精益求精”督导活动,公司中层骨干作为基层车间督导人员,与员工同吃同住同发展一个星期,让中层管理人员对机加工市场及业务拓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而且更深刻体会到市场营销工作的艰辛,更珍 3 惜目前的工作岗位。二是建立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基层干部队伍,提升整体水平。要加大用人、用工、分配、考核改革步伐,建立“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的动态运行模式,全面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竞争激励机制,坚持“有才有德重用,有德无才少用,有才无德不要用,无才无德不能用”的原则选拔干部,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活力。如今年年初,我公司对所有的车间主任岗位,在全公司实行公开招聘,激活了干部的工作激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提升维护稳定能力,确保职工队伍稳定。转型期也是员工思想的过渡期、适应期和敏感期,在这个时期里,如果没有一定的维护稳定能力,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员工的矛盾,员工的思想就会陷入危机并可能引起企业劳资关系紧张,影响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对此,一是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班子要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做员工思想的知情人和教育者,行政要做员工职业的公正人和向导者,工会要做员工权益的贴心人和维护者,企业通过推行得人心、暖人心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感化员工,催化思想,实现从“人治管理”走向“人性管理”。二是要搭建畅通的沟通平台。要通过开辟和建设新的思想教育阵地、沟通平台、诉求渠道,如网上职工论坛、厂长信箱、建议信箱等,加强对信箱的管理,对信件的跟踪落实督办,并及给予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通报表扬。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技术通报会、沟通座谈会等,与职工进行直面对话和深度沟通,架起连心桥,做好解难释疑、化解矛盾、调剂心理等安抚职工的工作。三是要构建高效的应对机制。建立并利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工网络和政工队伍,预防并发现一些苗头性、突发性矛盾、群体性事件的萌芽和发生,着力建立各种协作机制,缓解不和谐因子的产生,维护企业稳定。
(4).提升做好职工作能力,抓住“以人为本”的根本。在转型期,加强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要认真把握人的本质特征,提升做好群众工作能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说服力,重点要从三点着手:一要提升工作能力。车间干部要抓好自身的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力争做“四好”领导,就是“政治素质好、业务技术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二要提升责任意识。车间干部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积极主动协助抓好生产经营,要推行“一岗双责”制度。企业各级车间干部既要“两手抓”又要“抓两手”。“抓两手”是对干部个人 4 而言的,就是要在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抓好生产经营,确保员工队伍的稳定,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三要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开拓政工新领域。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是需要知识、需要水平的,所以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成效。
(5).提升企业文化宣教能力,营造“以人为本”的氛围。要通过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发挥职工创造力,使企业充满活力,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和谐发展。一是要继续深入宣传贯彻企业文化纲要和企业文化理念。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务求实效三个原则,通过举办征文、演讲赛、组织业务技术讨论等深入推进文化理念的宣贯,进一步让员工理解并深刻认识到企业转型的重大意义,凝聚人心。二是要通过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员工潜能,在企业内部营造干事创新的浓厚氛围。要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评优活动和劳动竞赛,大力宣传优秀员工的先进事迹,增强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就感,最大限度调动其积极性。三是要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强化职工教育培训。要积极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大力提倡职工通过学历教育(比如厂长本来只有高中文化程度,通过近五年的刻苦学习,这次论文如果通过,将取得大学学历资格)、资质考试等多种形式强化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在企业内部大力营造全员学习的浓厚氛围,努力造就一支与企业价值取向相一致、与公司战略目标相适应的职工队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广泛开展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企业共同价值观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职工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四是要通过开展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生活。开展文体活动要结合企业实际,以员工满意为标准,以新颖性、经常性、群众性为主,以大型集中式的活动为辅。要发挥文化活动以其特殊功能而能使员工精神状态体现出来,弘扬和激发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打击和摒弃了一些不良的生活和不健康娱乐活动,达到教育、引导的效果。
三、关爱员工,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跨国企业创始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钞票损失可以赚回来,机器坏了可以买新的;但是职工向心力如果没有了,那怕你花再多的钱也收 5 买不回来。”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被尊重、被关怀的渴望,也就是说人人心里有盏灯,需要我们去点亮它。用爱来经营,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是对人本管理最好的注解。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的工作方法,结合企业实际,解决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设立职工困难基金)。
一是要抓好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员工工作能力。随着中小企业转型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企业的各项工作要按照转型和精确管理的要求做深做细。对职工的思想观念、队伍结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以“企业转型”知识为重点,通过“创学”活动这个载体提升职工技术创新和技能综合素质,打造一支适应企业转型、适应市场变化、适应用户需求的职工生产队伍。为此,要以增强知识储备、适应“转型”需求,心力并重开展“创学”活动。要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知识型员工的具体措施,强化职工的日常教育,让职工不断增加知识储备,适应转型后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近年来一是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挂钩活动,制订了《创建学习型班组具体实施方案》。实行车间干部与创建学习型班组“一对一”挂钩学习,明确班组学习责任人和挂钩责任人。挂钩职工协助挂钩班组完善创建方案、参与重点班组学习、检查学习技术落实情况等。二是配备学习资料及用品。为参与创建学习型班组的职工每人购买了学习书籍《工作中无小事》、学习记录本、笔等学习用品。三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为促进前、后端,管控部门间的学习经验交流,在工会网站《员工论坛》中开设了《技术创学专区》,为创建班组分配讨论与学习。
二是面对不断增强的工作压力,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传递压力向缓释压力转变。在企业生产经营任务较为繁重,市场竞争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要变传递压力为缓释压力。一是要适时组织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缓解员工压力,力求从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奖项设置等方面努力创新,使之富有新意和感染力,吸引职工积极参加。如今年5月份,我们组织了《机加工技术研讨会》,提高了职工在机加工生产中的技术质量能力。
三是要关注员工情绪,努力为员工排忧解难。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它强调通过满足企业员工的精神需求、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 6 济效益。在实践中,要注意营造宽松、和睦的内部环境,使职工为企业的发展出力。我的实践体会是:在思想上沟通。通过定期问询调查、职工代表巡视等渠道,了解员工关心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效益、生产技术革新对企业及个人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等。将问询调查的情况公诸于众,以示对职工意见和地位的尊重、重视,对所提意见、建议被采纳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情感上沟通。我们利用假日组织员工开展登山、旅游等活动,领导也积极参加,并提供活动经费;通过以上形式,密切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我个人认为:干部一定要学会关爱员工、关心员工,不要一有任务就想起员工,其它的时候把员工忘在一边,员工有困难要及时帮助,帮多帮少是一份情谊,是组织的关心,让职工觉得企业是个依靠。
四是建好帮困基金、真心实意为员工送温暖。通对实施全方位的“送温暖”工程,切实解除职工后顾之忧。企业制定并深入落实了《企业帮扶困难员工实施细则》,自上而下开展“送温暖”工作,使职工切实体会到企业的温暖,增强员工的向心力。我们主要组织开展了三个层次的“送温暖”活动:一是特殊困难员工帮扶。每季度召开一次帮扶委员会季度工作例会,具体研究全市各车间上报的困难帮扶对象、帮扶事项、等级及补助金额。今年1至8月份,我们企业共帮扶困难员工8人,支出帮困资金6千多元。二是做好一般员工日常送温暖活动。我们做到了员工生日去慰问、生病去慰问、家属去世去吊唁,上半年,慰问员工生日3人次、探望生病员工6人次、吊唁慰问1人次。为员工及家属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和困难,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企业充满人情化,人性化。三是适时开展专题送温暖活动。今年以来,我们开展了“新春送温暖”、促动“生产会战”、活动,随着经济的好转,生产任务逐步增多。
四、在“以人为本”的过程中应避免以下四点误区
第一是避免员工“个人利益至上”。尊重员工个人需求不等于职工“个人利益至上”,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有的人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个人利益至上”,这是不正确、不科学的。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积极引导职工把大多数员工的根本利益与 7 个人利益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团队,才能最充分满足广大员工的最根本的利益。
第二是避免关系庸俗化。“以人为本”强调对无缝沟通的追求,这种沟通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平等基础上的,是用“真心”换取“真情”的一种感情的交流。以情感人中的情,它不是建立在小团体、小圈子的利益上的庸俗的人际、人关系。而是要通过“以人为本”的文化建立一种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家健康、和谐的关系。
第三是避免依靠职工而放弃组织引导。“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任何一个员工都是活生生的,都有他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他的利益和欲望,并为他的这种利益和欲望提供满足,就没有什么理由一定让他好好工作,努力贡献?因此要保证职工能好好工作,努力贡献,不仅要为员工及时提供其利益和欲望的满足,而且要对他们的利益和欲望进行诱导。
第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不能放松企业技术创新与科学管理。“以人为本”的各项措施必须制度化、规范化。以人为本不是保持一团和气,可以牺牲原则。应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然后在规则范围内发挥德的作用。“以人为本”的各项措施一定要制度化、规范化,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心齐,泰山移”的效果。
总之,在中小企业转型改革的嬗变和震颤中,企业必将面临很多困难,员工面临很多困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地尊重职工、依靠职工、关爱职工,才会使员工更加团结,转型更加彻底,从而顺利实现中小企业的创新转型的奋斗目标,余姚市康桥金属有限公司正是沿着这样的目标在奋勇向前。
第三篇:关于对国有改制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及
关于对国有改制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及
维权状况的思考
(昆明邮区中心局分拣局 孙嘉湘)
当前,随着国有企业改制面的不断扩大,改制企业不断增加,职工队伍不断壮大,并逐渐成为新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改制给工会组织带来的触动和影响是深层次的,也是多方面的与之相适应,必须加强改制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同时也是我们邮政系统面临企业转型和改制的重大课题,本人是一名普通的邮政一线职工,也是只能肤浅的谈一下,现在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工会组织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各位领导给予指正。
一、目前改制企业工会组织现状及维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在大多数国有改制企业中,其问题突出表现在:
1、工会组织被撤消和合并的现象极其普遍,职工的政治民主权利得不到应有的落实。工会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其自身的权利和地位是受国家法律所保护的。在企业改制中,工会的基本任务应当是如何整顿和重建,并不存在自然消亡和人为的撤并问题。但事实上我们看到,有90%的企业工会组织,在企业整顿和重组过程中被人为地撤消和合并,其中不乏有过去基础比较好的大型企业。从组织形式上看,有的是工会牌子已不复存在,且被合并到企业的党办挂名,并且由党办人员兼做工会工作,使工会无名无实;有的工会即使有牌子、公章,但同样也被合并到党办、党群工作部或者其他行政部门,理由是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工会首当其冲成为精简对象,变成有名无实的工会。在这种体制状态下的工会组织,由于得不到企业应有的重视,工会工作只能是应付差事,或者被动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致使上级工会的目标任务得不到有效地贯彻落实。有的工会干部形象地比喻,目前工会组织状态是“脑袋大、脖子细、麻竿腿”,倒金字塔型的体制,愈往上机构愈多,人员愈多,愈往下,愈是“精干部队”,作为基层工会现已无力支撑,难以招架。从组织作用上看,履行维权职责异常艰难。据调查了解,目前在国有改制企业中,绝大多数已不在坚持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其他形式的职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也是日趋见少,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民主意识和利益需求。厂务公开可以搞,但公开什么,怎样公开,何时公开完全要由经营者说了算。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企业劳动者和经营者之间的雇佣关系加重,鸿沟加深。工会组织名存实亡,无法作到甚至根本不可能作到依法维权,从而使职工依法享有的政治民主权利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2、工会主席兼职化、多元化的现象普遍存在,职工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工会主席兼职化的现象和问题,应当说在我国国企改革前期早已出现,这里暂且不谈其合理性究竟有多大,但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和改制面的逐步扩大,致使这一现象和问题越加严重,由此而产生的矛盾也进一步显现。根据我个人了解,有98%的企业工会主席以及100%的企业基层工会主席都是兼职。从形式上看,有的是党委副书记或行政副职兼工会主席,一般不经常过问工会工作,只是由兼职工会副主席或干事从事日常工作;有的是工会主席兼其他职务,一般的是身兼数职,最多的达十余项。这种工会主席兼职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减少成本,缩减工会干部编制造成的。要求干部一专多能,对于从事其它部门的干部而言,理论上是可行的,事实上也是必要的。但是从工会的性质、特点出发,特别是从改制企业工会工作的实践上看却不尽其言。工会主席兼职化,客观上必然造成职能的混淆和交叉,也极其容易造成工会主席角色的错位。试想一个兼职工会主席,在事务性工作极其繁多的情况下,怎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会工作上,特别是兼任企业行政职务的工会主席,其表达和维护的身份必然受到限制,根本无法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据了解,在被调查的企业中,绝大多数没有按照中央两办的要求实行厂务公开、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有的把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混为一谈,更有甚者,个别企业工会主席居然不知何为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有的形式上签订了合同,但对合同的执行情况却不能及时检查兑现,认认真真走形式,使合同成为一纸空文;还有的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匆忙操作,草率行事,不按规定标准提请职工代表审议通过,致使职工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这一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会主席兼职化和多元化现象过重所致。
3、工会财产和经费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十分突出,职工的精神文化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享受。《工会法》规定:“工会的财产、经费和国家拨给工会使用的不动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也就是说从法律上已经明确,工会的财产和经费的所有权、支配权 使用权归工会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干涉或挤占、挪用。但实际情况是,工会财产和经费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从工会财产方面看,多数是由于企业在重组兼并过程中,将工会的固定资产随同企业其他资产一并被清算处理,或者在创建其他企事业中被非法侵占。从工会经费上看,部分改制企业无视法律规定,寻求各种理由拒不向上级工会交纳经费,使工会组织缺少经济来源,无法正常开展活动;有的企业将提留出来的工会经费拒不拨付到工会账户上,而是长期挤占和挪用。特别在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群体中,几乎所有工会组织都未设立账户,即使有也是“聋子的耳朵”,掩人耳目。工会财产被挤占和经费被挪用现象,说到底是一种侵权行为,它直接导致了工会的“贫血”和“营养不良”,影响了工会自身的生存、发展乃至作用的发挥。在一些企业可以看到,工会想要开展一些活动和业务培训,由于缺乏资金只好作罢。有的事业心较强的工会干部,每年都能按要求制定工作计划,渴望独立自主开展工作,但往往苦于缺少经费使计划落空。有时不得以只好硬着头皮向企业老板打报告要小钱,反过来还要看人家面子,索取人家的“恩赐”。对此,工会干部无可奈何且又敢怒不敢言,明知工作开展不起来,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享受,其自身工作失职,但又无能为力,内心承受着双重的精神压力,时常叫苦不迭。
二、产生问题的成因 鉴于目前改制企业工会组织现状和维权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应当说并不是由改革本身造成的,而是在循序渐进的深化改革中,存在着政策中梗阻包括改革措施不配套,法制不完善以及体制上、人的思想观念上的原因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国有企业改制进程当中,部分领导者对职工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给工会组建包括维权工作带来了后患。一些政府主管部门领导者和企业经营者在国企产权制度改革中,面对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劳动关系即将发生的重大变化,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偏差,没有将依靠职工搞改革这一指导方针贯彻始终。一方面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政企分开,产权明晰,只有作为出资人的政府及其委派的法人代表才有权决定产权改革问题,职工群众无权干涉,因而忽视了职工民主监督和民主参与作用,导致了部分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为了追求所谓“国企改革的快节奏”和招商引资最大化,对于一些包袱较重的国有企业,采取一些不合适宜的“让步”政策,使投资方或购买方在重组企业时想方设法获取更多的实惠。至于组建党委、包括组建工会,确定工会主席人选等问题在签约合同上一概不提,所以工会组织被兼并,工会主席兼职化,工会维权的步履艰难也就在所难免。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在改革中把职工当成改革对象,将一些年龄偏大,体弱多病的职工当成包袱甩掉,又不能很好地解决职工的生存、养老和医疗保险问题,把改革的成本推给社会和职工中的弱势群体,致使职工的群体上访事件屡屡发生。
2、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且存在执法不严和缺乏刚性制约机制问题,加大了工会组建和维权工作的难度。工会要切实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需要有严密的法律法规作保证。但事实上,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尽完善,使国有改制企业工会组建包括维权工作难度加大。例如《工会法》只是规定了“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并未对企业法人在组建工会上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除此之外,像《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法律,也没有对组建工会做出硬性规定,从而使组建工会经常遇到实质性难题。一位外资企业老板曾直言不讳地说,我遵守中国的法律,成立工会我没意见,但员工并没有这样的要求,我没有责任也没有这个义务去找麻烦,给自己制造对立面。再比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虽然对阻挠依法组建工会,非法撤并工会,妨碍工会通过其他形式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行为,明文规定应追究法律责任,但因未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刚性措施,因而使执法部门对侵权行为难以操作。再加上有些部门执法不严,回避矛盾,使侵权者对违法行为产生的后果,无须有任何的担忧,仍然是我行我素,工会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无济于事,望法兴叹。
3、工会主席与企业经营者身份地位的不对等,使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只能处于“维持”状态。工会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最重要的职能,但在国有改制企业中,我看到工会维护职能逐步在弱化或者根本无法履行职责。一方面,企业改制变为民营或私营以后,所有权和经营权都发生了根本转变,原有的工会体系和格局已被打破,工会要想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已成为历史,说到底一切都要按企业老板意志行事,维权就要看给不给你权,让不让你维;另一方面,企业劳动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会主席的身份也随之转变。作为经营者的雇员,一个打工者,拿老板的钱,吃老板的饭,客观上已失去与经营者平等协商的资格,主观上无与老板进行谈判的勇气和胆量,搞不好连自己的饭碗都保不住。许多企业的工会主席,惟恐自己的生存饭碗被打破,替职工说话办事底气不足,小心翼翼。甚至有的工会主席为了迎合老板的欢心,违心地做一些违背职工意愿的事情。当然,即使有的工会主席敢于仗义执言,维护职工权益,也免不了遭受企业老板的暗算。某外资企业工会主席,由于为职工说话有些强硬,得罪了老板,便遭受暗算,莫名其妙地将她由副厂级干部降为一般部长级干部,工资待遇降了一大快,年终分红甚至还不如一般员工。她说:“在我们这类企业做工会工作,一切都要慎之又慎。维权只能叫做维持,除非你不怕丢饭碗,否则别无选择。”
4、企业员工雇佣观念增强,缺乏自身合法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给工会维权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国有改制企业中我们看到,企业员工由于身份的变更,其主人翁意识已日见衰退,普遍感到现在和过去不同了,对个人来说不过就是一个打工仔,除了想多赚些钱,其它别无所求。由于利益的驱动,他们一般工作责任心都很强且遵守纪律,为了提高生存质量而拼命地劳作,惟恐出现任何差错。由于对现有的法律法规了解甚少,往往对于侵权行为和自身利益是否遭受损害缺乏关注,甚至有的表情无奈,默默承受。一位民营企业员工坦诚地说:“在人屋檐下,使你不得不低头。现在市场上劳动力过剩,许多人找不到工作,你想怎样不好使,否则你就走人,外边很多人等着呢。”由于企业员工普遍报有这种心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给工会维权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有的工会干部明知对一些违法行为应加以制止,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但由于缺少强有力的后盾支持而无法操作。特别在一些企业的经营者看来,有些事情员工都没有提出来,你工会算干吗的,你想煽动员工“闹事”是无论如何不可以的,也是不可能让你办到的。
三、加强国有改制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及加大工会维权工作力度的对策思考
(一)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把加强党对工会的领导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根本的指导方针,也是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早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之所以取得决定性胜利,确立了稳固的执政地位,正是由于坚持了“依靠”方针。诚然,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也必然需要坚持和巩固这一方针。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企业劳动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必须要坚持党对工会的领导,这是工会的必然选择,也是一大政治优势。同时也给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的领导提出了重要课题,即如何把这一问题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首先,要考虑到在制度上要建立健全充分体现和保证党对工会领导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这种领导的及时性、有效性和稳定性,确保工会工作的政治方向;其次,要在方针政策上,应当给予工会工作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以保证工会“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方针的落到实处,更好地实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目标任务;再次,在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没有党组织非公企业当中,应当如何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的领导,以保证工会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等等。对于这些新的重大课题,各级党组织包括工会组织都应当进行认真的思考,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思路和对策,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使工会工作有机地成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党的“依靠”方针进一步贯彻落实。
(二)适时调整工作重心与工作重点,强化对《工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落实的刚性制约机制。当前,面对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今明两年还将有大批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的新形势,作为上级工会必须将工作重点和重心实施战略性转移,将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和突出工会维护职能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作到依法组建、依法整顿和依法维权。第一,要加大对《工会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和有关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重点对国有改制企业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借企业改制之机,非法撤并工会组织、侵犯职工合法权益和损公肥私的行为等问题,要坚决予以纠正并严肃处理,同时建议人大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第二,要建立健全“源头”参与保证机制。坚持工会与政府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并将企业改制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问题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充分协商,督促有关部门严格做出规定,确保企业改制与建立工会组织、选举工会主席、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同步进行和同步落实,以避免改制企业劳动关系调整走弯路和为今后工会组建留下后患;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制度落实制约激励机制。建议政府实施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督促有关部门不但要切实承担起完成企业改制的责任和义务,而且要切实承担起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的责任和义务。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失职,导致职工严重不满甚至造成职工集体上访产生恶劣影响的,要追究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第四,要适时建立工会干部保护机制。督促政府设立工会干部保障基金,建立维护工会干部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对于仗义执言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且遭受打击报复的工会干部,要予以政治上的保护和经济上的援助,以此来调动广大基层工会干部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勤奋工作,敢于维权和善于维权。
(三)坚持与时俱进,增强工会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意识,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工会新型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面对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增强工会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意识,作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按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积极探索有别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新型组织模式,明确新型劳动关系前提下突出工会维护职能的基本观点,加大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工作力度。在实践中,要尽快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多元化、市场化的客观现实,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打破长期以来传统的、单一的组织体制和形式。比如,积极推广沿海地区工会组织建制的成功经验,试行基层工会主席直管的组织体制。在较大的改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中试行工会主席直选和工会干部委派制,这样能够彻底打破工会干部在经济利益上对企业老板的依附关系,有利于工会干部充分履行维护职责。又比如,针对单个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小,流动性大的企业工会干部,维权力不从心,且任务又日益艰巨的现实,要大力加强产业和行业工会的建设,建立以区域性和行业性为特点的行业工会或工会联合会,可以整合维权实力,增强维权效果。再比如,按照新形势要求和工会承担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利益使命的特点,要逐步建立和形成工会干部职业化格局,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热衷群众工作,懂经济、知法律、善协调的职业化干部队伍,从而使“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方针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第四篇:研发投入对“规下”企业转型升级“规上”的意义(模版)
研发投入对“规下”企业转型升级“规上”的意义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与诸多企业做大做强实例表明,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是促进一国经济持续增长、一企竞争力持久保持的重要源泉,而在企业经营实务中,技术进步与产品或服务创新主要来源科技研发的投入。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创建一批国家级企业创新载体。这表明了我国已视“创新驱动”为国家核心发展战略之一,鼓励企业研发投入已摆到国家经济发展重要位置。那加大研发投入在企业身上又具体意义何在?对企业实现市场增长、盈利扩大、规模增加的目标甚至完成“规下”企业到“规上”企业的大翻身又影响多大?
隶属于浙江省湖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的长兴县交出了一份不错答卷,2017年长兴县实现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553.21亿元,在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白皮书》县域经济百强榜上位列第53位。长期以来,长兴众多规下企业通过自身不懈努力特别是基于研发投入上的重视,完成了“规下”向“规上”的大挑战、大翻身,他们对长兴地区产业的升级发展和县域经济的稳步提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来到长兴郎山新能源产业园,在一家名为长兴精盛液压机械有限公司内部可以看到,多名职员正在车间流水线上进行自动包片机的生产、装配、测试,调研人员询问得知,仅这批自动包片机就有25台,总价值达1000万元,不久将发往河北某蓄电池生产厂家。
然而,1999年注册成立的精盛机械前身是浙江小浦煤矿机械厂,原本只是一家生产煤矿机械配件的企业,年产值始终在200万元左右徘徊。从2007年开始公司鼓足干劲,提出了“力求在蓄电池行业行业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发展目标,采用了全新的经营发展思路,一是确立创新性战略为企业核心战略,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创新,一方面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在引进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加强公司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实现在蓄电池部分关键技术领域掌握自主知识产权,逐步囊括称片机、刨片机在内的铅酸蓄电池核心自动化设备的研究与生产。二是按照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要求建立一整套标准生产技术管理体系,并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以提高组织生产运营效率,以期以过硬的产品和优秀的口碑赢得客户的信赖,甚至与国际接轨。三是注意高层次研发人才的挖掘、培养和引进,保证待遇、耐心支持、给自主权,建立一支敢攻关、能吃苦、不怕挫的优秀技术研发团队。四是在抓专有的设计技术和研发能力同时提高研发成果的转化能力,最终落到产品更新创新上,迅速进入市场、抢占客户。
不到四年时间,公司形成了专有的设计技术和研发能力,自主研发获授权的专利就有33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外观设计3项。历经近五年几乎没有产出的研发投入后,精盛机械顺利实现了铅酸蓄电池装配线前段的设备自动化。有心人,天不负,自2010年始国家九部委联合开展了铅酸蓄电池行业环保整治工作,这一政策红利让该公司迎来了大发展,2012年精盛机械实现产值2500万元,比2011年整整翻了五倍,从规下企业一跃成为规上企业,如今公司占地面积达40亩,总建筑面积19476平方米,成为天能和超威两大集团公司的重要供货方。在最近几年原材料大幅度涨价、人民币升值、出口整体疲软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下,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利税总额仍保持了稳步增长。
据公司总经理介绍,目前他们生产的包片机是整个行业内性能最好、效率最高、市场占有率最多的。下一步公司将充分利用国家“机器换人”的政策导向,将发展触角向类似行业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延伸,同时通过进一步引进专业人才,实现企业的做大做强。
无独有偶,长兴县的仟亿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长期从事化纤布生产的企业,主要生产坯布,厂房总面积3000多平方,有着数十年经营历史,但产值始终迈不出二千万大关,为了尽快迈上规上台阶,仟亿纺织在2012年决心调整生产营销策略,以满足客户快速变换及多样化的需求和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为主要导向,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和先进生产设备的采购投入,在保住产能、保证品质同时又能灵活调整生产方向,在2013年上半年就排满了全年的订单,全年产值已达2500万。据长兴县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全县像仟亿纺织这样的规下企业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做好认真排摸、密切跟踪等工作,确保新建投产企业符合条件转入规上;通过强化对接、有的放矢,扶持原有规下老企业发展壮大转入规上,进而加快“下转上”工作。
位于泗安镇的浙江惠通全程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齿轮箱,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船用变速箱,但受生产淡旺季影响严重,并且面临行业客户市场需求日渐疲软的态势,后公司紧盯市场和客户需求,根据客户潜在需求试产新产品,并迅速投入数百万元,加快精加工车间建设,通过多措并举,公司实现生产淡季不淡,每月销售都在350万元到400万元之间,于2013年轻松实现“规下”转“规上”。
根据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研发投入对“规下”企业转型升级“规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基于此提出几点建议:1.牢牢树立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竞争力观念。因此一些研发水平较低的企业,应重视基础性研究,另外由于研发活动的滞后性,企业要以长远的发展眼光看待研发投入,不能仅仅因为无法取得短期的利益而减少研发投入。2.政府通过税收激励与财政补助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达国家早在二十世纪就开始通过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抵免等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在系列政策基础上持续优化细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鼓励手段,帮助降低企业研发投入。3.支持企业高层次研发人才队伍、团队的建设。引导企业与一批知名高校院所建立持续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企业研发机构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完成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切实引导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为企业提供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技术路线图等多方面的服务,对成功引进或培养出优秀技术人才的提供补贴补助。
第五篇:浅谈企业管理软件对企业的意义
浅谈企业管理软件对企业的意义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简单来讲就是企业资源计划,就是企业做一个决策,让信息化把全部的部门统统都自动连接起来。但是ERP可以很快地告诉你发生什么事,也可以很快地把你给它的数据拿去整理、设计出很多种不同的表格,可是它不能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只有人跟人之间的协作弄好,部门跟部门之间挂钩,整个部门的供应链之间能做得很顺畅,才能真正的将软件运用起来,实现软件的意义。
ERP是把、物料、销售、财务、人力以及渠道,统统组合在一起,它可以快速地将中间的数据连接起来,快速地将发生的问题反馈给管理者,让老板能明确企业的实时状况,增进管理。中小企业的管理基础薄弱,具体包括规章制度不健全、员工的责权不明确、执行力的低下、业务流程的不规范等,这就更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来规范管理企业,让员工各司其职,使企业上下井井有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外环境的压力下,企业若要达到预期的市场占有率和预期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就必须在工程的质量、交货期、价格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在当今市场的大环境之下,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管理,在管理方法、模式、手段和工具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改革。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他们的优势在于拥有体制、业务流程的灵活性,在与大型企业争夺市场的过程中,只要在企业信息化的理念、步骤等方面了解更深入,在业务流程、管理机制等方面有合适的调整,就能
在市场中出奇制胜,不断赢得新的成长机会。
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及对中小企业市场的深刻了解,速达软件实现了前后台系统的整合为一,让企业的所有用户在一套系统中共享企业所有的信息资源,在同一个数据平台上进行企业资源管理与规划,并将企业所有的业务流程整合在同一套系统中,扩展了企业传统的资源管理范围。同时,企业外部的供应商、客户和经销商可以与企业员工在一个系统中协同工作,形成更为透明的协同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
迈凯轮速达软件20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