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理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期中论文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院系专业:
所在年级:级
完成日期: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内容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国家统一的结合,区域自治与集中统一领导的结合。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一方面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各项自治权利(2001年全国人大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又进一步完善了对各项自治权利的规定)。上级国家机关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目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并努力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另一方面,又明确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要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既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又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这种民族自治和国家统一、区域自治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正确结合,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特点,并使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国情宪法国家领导结合统一
正文: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民族问题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但我国民族问题处理和解决得很好,这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其中,民族区域自治就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放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践已经证明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成功,成为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一把钥匙,表现了很大的优越性。
邓小平同志说:“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区别,涉及国家理论中的复合制与单一制的区别,可以列举若干条,但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在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中,各民族共和国可以自由退出联邦;而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各世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的情况,最主要的就是适合中华民族关系的情况。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是从元代到清代最终形成了包括56个民族的民族大家庭。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居和相互交错聚居的态势。这种民族关系状况,适合于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适合采取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历史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我国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国势蒸蒸日上。
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自治地方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行使各种自治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可以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可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自行培养各级干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企业、事业单位要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制定本地方的经济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合理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对可以由本地方开发的自然资源,优先合理开发使用;自主安排本地方基本建设项目,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开辟对外贸易口岸,开放边境贸易,在外汇留成等方面享受国家优待;自主安排地方财政收支,确定各项开支标准;实行减税或免税;决定本地方教育规则、学校设置、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自主发展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民族传统医药,开展民族体育活动等。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50多年来,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基本权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其中,自治区相当于省级行政单位,自治州是介于自治区与自制县之间的民族区域,自治县相当于县级行政单位。
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沐浴着十七大的东风,满怀着丰收的喜悦,我们迎来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州五十周年的喜庆日子。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一个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以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向世人展现了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欣欣向荣景象。这是全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结果,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苗、傣、壮、瑶、回、拉祜、布衣、汉等世居民族和尚未确定族别的莽人组成的边疆多民族自治州。历史以来,全州各族人民在红河两岸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近代以来,各族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为反抗压迫剥削,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各族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但由于受到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而告失败,各民族受压迫剥削的悲惨命运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
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此州各族人民才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翻身得解放,做了国家的主人,才开辟了此州发展的新纪元。1950年至1953年,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分别选举各族人民代表讨论协商本区重大事项,标志着红河各族人民开始当家作主。1957年7月5-12日,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民族代表会议在蒙自召开会议,讨论协商地区合并建立自治州,经报国务院批准,开展建州筹备工作,选举州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共选举产生人大代表423人,其中,妇女代表83人,少数民族代表319人,汉族代表104人。1957年11月13-18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蒙自县隆重召开,宣告成立州人民代表大会,各族人民开天辟地第一次以主人翁的身份,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行使国家机关职权,大会依照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限,制定《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采取等额选举和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红河州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和红河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会议闭幕后,于11月19日在蒙自南郊广场举行各族各界人民群众5万多人参加的庆祝大会,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共同庆祝新生的自治政权。从此,红河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半个世纪以来,历届州委、州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团结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巨大发展。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保障;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得到普遍推行,保障了各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当家作主权利;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四化联动,梯度推进,统筹发展,富民强州”发展战略和“产业富州,机制兴州,素质强州”发展举措,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兼容,敢为人先,奔腾图强”的红河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360.33亿元,比1957年增长26.2倍;财政总收入实现90.69亿元,比1957年增长321.9倍,地方财政收入31.04亿元,比1957年增长109.6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大为改善。2006年全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9.54亿元,比1957年增长5771倍,水、电、路等基础“瓶颈”制约大大缓解,经济支柱产业培植步伐加快。各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影响自治州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革除,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2006年全州对贸易额达7.5亿美元,红河州正在由开放的末端变为我国走向东南亚的桥头堡。消费市场繁荣兴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6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3.85亿元,比1957年增长48.1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215元,比1957年增长27.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10元,比1978年增长18.7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得到坚持和完善。按民族比例选举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族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得到较好保障。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及自治乡都由当地主体民族担任国家机关主要领导,各级国家机关都有相应的少数民族干部,全州干部队伍中,少数民族占38.66%,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少数民族占35.16%,科技队伍中少数民族占42.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得到坚持和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事业全面进步。全州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类教育加快
发展,科学技术普及进程加快,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城乡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网络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全州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喜人局面。
这是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的结果,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证明,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合乎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第一,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它妥善地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放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自主权利。
第二,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在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过程中,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三,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给予扶持和帮助,从而把民族地区丰富资源和先进技术结合起来,把人力和物力结合起来,在民族共同富裕的同时,国家也强盛起来。
第四,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各民族维护祖国主权和统一,保卫边疆,既是热爱祖国又是热爱民族的表现,既维护了国家的最高利益,又维护了民族自身的利益。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占总面积的74%,畜牧业是牧区经济的基础。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在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时,自治区坚持以牧为主,发展多种经营,充分发挥牧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加工业和乡镇企业,把畜产品加工业作为畜牧业的一个后继产业,以推动内蒙古经济的全面发展。自治区有制定农村牧区小康规划时提出,到本世纪末农业比例达55%,牧区率先达到小康。新疆在贯彻中央改革开放和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优势,使自治区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随着国家沿边开放战略的实施,新疆制定了“全方位开放”、“外引内联、东联西出”的发展方针。新疆是我国拥有边境线最长的省份,同蒙古、俄罗斯、哈萨斯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个国家接壤。新疆抓住这有利形势,先后在沿边地区开辟了15个通商口岸,几十条公路从其腹地延伸到边境,17个城市被列为开放城市。新疆已成为我国向中亚、西亚、欧洲发展商贸的重要枢纽。
纵观新中国60年的历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符合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能动摇、削弱和丢掉这个制度。这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关系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原则问题,绝不能有丝毫的含糊。毫不动摇地把这一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职责。
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上级国家机关要带好头,作表率。上级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应当适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应当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支持、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搞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民族自治地方也要切实行使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自治权,既保证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本地的贯彻执行,又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真正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辉煌属于过去,希望属于未来。只要我们认真总结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的六十年的成功经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加强学习、勤奋工作,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始终做到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作风上务实,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以实际行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一定能够统一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我国建设成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文献:《中华民族》 《人民日报》 《中共党史研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
第二篇:民理论文
论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关系并非形成于一朝一夕,上可追溯远古,下至当今。尤其近代以来,中华各民族共同经历了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共同粉碎了列强的殖民梦,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后,新中国创建了新型民族政治关系,建立了民族地区政治新秩序,实现了民族平等,人民政府全面承担民族关系调整的责任。时至今日,事实证明了我党领导民族关系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形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但我国的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巩固。
一.我国民族关系的现状与历史
我国民族关系现状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方面来概括。在政治方面,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为原则处理民族政治关系,在其
领导中国革命时期就不断地动员和组织少数民族中代表先进发展方向的政治力量,将其纳入到中华民族和振兴洪流。因而,使中国在1949年可以而且可能选择集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体制,以民族区域自治为主干来协调民族政治关系。60年来,我国解决了民族政治关系的制度性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全面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内面对各民族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国外则面对一些境外反对势力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破坏民族关系的发展,分裂统一的国家政治结构的企图。因此,社会主义民族政治关系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和国外反动势力的猖獗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阻碍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
经济方面,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着人口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与谋求发展之间的矛盾,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例较大,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起点低,贫困面大,人口生活水平较低等问题,这就造成了民族间发展的不平衡。依照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法律和制度手段来调整社会经济利益的公正分配成为政府调整民族关系的重要领域,也是民族关系总体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历史,自然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中国各民族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距,这差距不是短期内形成的,同样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消除的,因此要注重如何推动各民族向前过程中协调其发展关系,达到共同富
裕的目的。
文化方面,从构成主体来说,我们可以看到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联系。事实上,民族文化关系所呈现出的具体状态比这一划分更为复杂。在这一系列的文化关系中,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在民族文化关系处理中占有核心地位。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使中国社会文化呈现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无论是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现象,还是由于民族之间发展的不平等在少数民族实际存在的混合形态的文化中,很多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其中也有大量需要抛弃的糟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要代表中国先进的发展方向,不能照搬各民族传统,也不能完全脱离传统。也就是说,具有政治,经济强势地位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主流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还要面对有着深厚根基的多样性文化,不同的语言文字,观念意识,宗教信仰等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主流文化在基层民众中影响的大小。需要明确的是,当今主流文化并不是汉族文化,他它是各民族共同奋斗,以汉族文化为基础吸取国内各民族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文化而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这个文化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这成为中华民族振兴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伟大动力。但目前民族文化远未达到相互融合的地步,民族间文化差异将会继续存在,并成为产生民族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我国民族关系仍有待改善,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总体情况很好。
二.一些具体的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
根据我国民族状况的现状,我结合相关资料以政治,经济,文化,现有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1.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要在各级党校、大中学校、互联网、电视台、报刊,通过开设专题、专栏、专版,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民族宗教理论、民族宗教法规和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扩大宣传覆盖面,为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要使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真正宣传履行下去。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维护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自觉性。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民族团结和宗教和睦意识,特别要加强各族干部的团结与信任,形成以团结和睦为荣,以惹事生非为耻的良好风气。突出强调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宗教问题的实质是适应问题,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宗教教义,逐步消除历
史形成的民族隔阂和宗教偏见。
2.强化优势特色,发展民族经济
要牢固树立解决民族宗教问题必须靠发展的思想,继续加大对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特别要在资金、项目、物资、技术、人才等方面重点倾斜。
积极培育主导产业,通过论证立项、争取资金,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大办设施农业和工商企业,继续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依靠科技增收致富,切实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大力实施以交通、水利、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基础设施项目为主的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等工程,争取落实国家对扶贫重点县和财政困难县免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等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贫困带片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国际、地区交流,大力招商引资,切实落实民贸民品企业国家金融信贷政策,使其增量提质,做大做强。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农民综合素质,使他们学会一技之长,切实增强内在发展能力,为劳务输出创造良好条件。
3.强化普及均衡,促进民族教育
按照市场需求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在有条件的民族中学开设能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的职业教育班或职业教育课,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引领农民群众在市内外和国内外增收致富的少数民族带头人,不断壮大少数民族专业人才队伍。
不断巩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成果,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城镇学校与少数民族乡村学校相互帮助的结对活动,全面提升少数民族聚居乡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通过争取国家、自治区政策支持,不断增加我市少数民族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额度、完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支持我市发展民族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女童教育。通过对不送适龄儿童上学的家长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在各地方实行农村少数民族高中教育零收费,以解决少数民族贫困生就学率不高的问题。通过建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增强教职员工的奉献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师资队伍思想建设和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素质、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争取和调剂,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编制聘用师范院校本、专科毕业生到各县少数民族乡村任教,关心、支持特岗教师的教学工作,以缓解少数民族乡村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不足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
地方应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财政支持,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聚居的县、乡、村校舍建设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资源,以缓解城里学校农村学校办学资源紧张的问题。大力进行法律政策宣传,充分发挥宗教人士对计划生育与民族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教育扶贫战略实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和教育优先发展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做到优生优育,使人口增长和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相适应。
4.强化交流创新,繁荣民族文化
按照相关民族食品管理制度,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要保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不因民族风俗习惯而受到影响,实现平等就业。
大力打造和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与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结合工程,以民族文化提升民族风情旅游。带动经济发展。
加大涉及民族、宗教内容的出版物管理力度,防止因敏感问题伤害少数民族的民族宗教感情,引发事端。坚决查处涉及宗教渗透和非法宗教传播的各种出版物。
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传承人培养力度,支持文化体育部门对少数民族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挖掘和利用,开展文物和文化交流,引导民俗文化健康发展。争取建设固原图书馆,新建扩建县区如图书馆等相关设施和乡镇综合文化站。进一步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不断支持提升民族文工团、文体队的文艺、体育水准,引导创作更多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优秀文艺作品,培养民族体育人才,发展民族体育运动,实现以政治立市、经济立市逐步向文化立市转变。
要按照“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目标要求,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寻找结合点,处理好各民族地方的团结问题,建立鼓励团结的机制。
5.强化依法规范,引导宗教和谐
充分发挥宗教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与宣传教育作用,同时要加强对教职人员的教育,依法严格要求管理,对非法传教、结派生枝、恢复宗教封建特权的极个别宗教教职人员,要视其情节严肃批评教育,追究法律责任,从而做到
正面引导、奖优罚劣、典型示范。广泛开展培训活动,要对全国各主要宗教教职人员普遍深入地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国情、区情和法律法规及民族宗教政策培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认真贯彻落实相关管理条例。以民主管理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宗教场所、宗教活动和教职人员管理,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抵御宗教渗透的关系。真正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服务。
注意提倡和弘扬各少数民族宗教教义中优良的基本教义、共性教义和和谐教义。引导群众的宗教活动坚持就地、小型、从简的原则,重内容不重形式,求大同存小异。克服只强调特殊性、不尊重普遍性和只强调普遍性、不照顾特殊性两种不全面的倾向,为宗教和睦不断增添新的活力。
6.强化培养选拔,任用民族干部
要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的相关制度,切实缓解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断档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各类成人教育,通过多种形式,选派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到发达地区、条件艰苦地区和矛盾集中地区挂职锻炼,重视选任具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少数民族干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和做少数民族群众工作的特殊作用。
7.强化监督检查,坚持区域自治
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真正使政策优势转化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经济优势、稳定优势和和谐优势。
三.结语
我相信,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各级部门通力合作,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真正构建出一个各民族和睦相处,戮力合作开创美好明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篇:民理考试
民理考试
第一章 民族的一般特征
一、单项选择(20题)
1.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首先提出完整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时间是 A.1912年 B.1913年 C.1914年 D.1915年
2.不同部落结成民族的主要因素是 A.物质关系和利益联系 B.共同反抗外来侵略 C.共同族源 D.共同心理认同
3.在民族六要素中,起基础作用的要素是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生产方式 D.共同心理认同
4.在民族六要素中,起精神纽带作用,具有相当稳定性、历史连续性和持久性的要素是 A.共同心理认同 B.共同文化 C.共同生产方式 D.共同风俗习惯
5.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物属性 D.特征属性
6.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主要是侧重与民族的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物属性 D.特征属性
7.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后被确认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是 A.土家族 B.赫哲族 C.基诺族
D.畲族 8.“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我族也”出自以下著作 A.《夏夷论》 B.《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 C.《左传》 D.《三国志》
9.不同民族成分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如何确定各自的民族成分 A.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分
B.双方协商并报有关部门确定 C.由法院判决 D.由公安机关认定
10.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了确认土家族的民族成份,中央确定了一批学者调查研究“土家”,其中一位著名的专家先后写成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访问湘西北“土家”报告》、《湘西北、鄂西南、川东南的一个兄弟民族──土家》等文章,这位著名专家是 A.吴文藻 B.潘光旦
C.吴泽霖 D.黄现璠
11.拉萨是西藏自治区首府,藏语音译,意思是 A.圣地
B.优美的牧场 C.青色的城 D.日光城
12.京族主要分布在 A. 广东省
B. 广西壮族自治区 C.贵州省 D.云南省
13.基诺族主要分布在 A.云南省 B.贵州省 C.四川省
D.广西壮族自治区 14.羌族主要分布在 A.甘肃省 B.青海省 C.西藏自治区 D.四川省
15.门巴族主要分布在 A.西藏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云南省 D.黑龙江省
16.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 A.浙江省 B.安徽省 C.福建省 D.广东省
17.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位于 A.黑龙江省 B.吉林省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18.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 A.黑龙江省 B.辽宁省 C.吉林省 D.山东省
19.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是 A.马尔康县 B.康定县 C.西昌市 D.汶川县
20.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位于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甘肃省 D.青海省
二、多项选择(10题)
1.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纽带作用的因素是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族源 D.共同心理认同
2.在民族六要素中,具有比较稳定并表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是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生产方式 D.共同风俗习惯
3.从斯大林民族定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内容来看,它的显著特点是: A.继承性和发展性 B.科学性和完整性 C.针对性和批判性
D.唯物性和唯心性
4.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基本特征是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心理素质
5.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六大特征的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A.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适用性大 B.表述通俗,易于理解,便于运用 C.归纳科学,符合实际,简明扼要 D.比较辩证,解释现实,促进融合 6.中华民族识别的必要性
A.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B.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C.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需要
D.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7.中华民族识别的依据
A.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 B.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 C.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 D.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8.国家关于集体性要求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主要规定有
A.一个村或街道的相当一些户,集体要求恢复或更正民族成分的,由地区(自治州、地市级)的民族工作部门审批
B.一个较大范围地区的群众要求恢复或更正民族成分的,由省、自治区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后,报请国务院有关部门核准。C.凡带有一定群众性的要求恢复或更正民族成分的,必须具有作为某一个民族的明显特点,如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特点已经消失的,一般不再变更民族成分 D.只要集体上访,强烈要求更正就可以了
9.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安部门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分如何确定
A.在满18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 B.满18周岁者由本人决定
C.年满20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D.由夫妻双方家族商定
10.我国民族识别必须坚持以下工作原则 A.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B.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C.实际调查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D.科学研究人员和民族工作者相结合
三、判断对错(10题, A代表判断正确,B代表判断错误)
1.民族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而宗教属于思想意识范畴。A 2.孙中山在1924年的《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有五种力,即自然力、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A 3.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A 4.民族,只有民族,才是改造社会的唯一动力。B 5.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A 6.民族文化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A 7.古代民族是指存在于资本主义以前各社会发展阶段的,与现代民族相对而言的民族。包括奴隶社会的民族和封建社会的民族。A 8.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之一,是区别民族的明显的标志。民族风俗习惯随着时代发展也不断发展变化。A 9.共同民族心理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历史的连续性,对民族的存在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的精神纽带。A 10.民族的历史渊源主要是指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A
一、单项选择题(20题)1. B 2. A 3. C 4. A 5.A 6. B 7. C 8.C 9. A 10. B 11. A 12. B 13.A 14.D 15.A 16.A 17. C 18. C 19. C 20. C
二、多项选择题(10题)
1.B.C.D 2.A.D 3.A.B.C 4. A.B.C.D 5.A.B.C.6.A.B.C.D 7.A.B.C.D 8.A.B.C 9.A.B.C 10.A.B.C.D
三、判断对错(10题)
1.A 2.A 3.A 4.B 5.A 6.A 7.A 8.A 9.A 10.A
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
一、单项选择(20题)
1.一般来说,民族形成的时间是 A.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时 B.奴隶制社会末期 C.封建制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民族与氏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以 A.经济关系 B.血缘关系 C.地域关系 D.利益关系
3.氏族与民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以 A.经济关系 B.血缘关系 C.地域关系 D.利益关系
4.在民族发展中,“同源异流”现象属于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自然同化 D.民族强迫同化
5.在民族发展中,“异源同流”现象属于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自然同化
D.民族强迫同化
6.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 A.异源同流 B.同源异流 C.民族同化
D.从部落发展成民族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早的常设的专门委员会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委员会 8.民族聚居区是指
A.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 B.没有杂居或聚居着其它民族的地区 C.不能有汉族居住的地区
D.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民族交错居住的地区 9.基诺族自称“基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基诺的意思是 A.尊敬舅舅的民族 B.住在山上的人 C.住在树林里的人 D.本地人
10.裕固族主要分布在 A.青海省 B.甘肃省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11.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 A.贵州省 B.云南省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湖南省
12.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是 A.西吉 B.石嘴山 C.贺兰 D.银川
13.珞巴族主要分布在 A.云南省 B.四川省 C.西藏自治区 D.贵州省
14.羌族主要分布在 A.四川省 B.山西省 C.陕西省 D.甘肃省
15.哈尼族主要分布在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广东省 C.云南省 D.贵州省
16.黎族同胞主要居住在 A.湖南省 B.广东省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海南省
17.德昂族主要分布在 A.云南省 B.西藏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广东省
18.景颇族主要分布在 A.广东省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贵州省 D.云南省
19.阿昌族主要分布在 A.广东省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贵州省 D.云南省
20.独龙族主要分布在 A.广东省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贵州省 D.云南省
二、多项选择(10题)
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了民族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途径是 A.中国人式 B.希腊人式 C.罗马人式 D.德意志人式 2.部落的二重性是 A.血缘关系 B.地域关系 C.人们共同体形式 D.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 3.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 A.问题越来越多 B.矛盾越来越尖锐 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
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日益增多 4.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跳跃式发展
D.滞后式发展
5.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有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私有制的出现 C.产品交换的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6.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有 A.战争 B.暴力冲突 C.商品交换 D.文化互动
7.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阶级斗争 D.民族精神
8.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有 A.民族的经济发展 B.民族的政治发展 C.民族的文化发展 D.民族的人口发展
9.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除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外,还有 A.民族属性 B.民族结构 C.民族素质 D.民族关系
10.民族属性包括 A.民族自然属性 B.民族社会属性 C.民族生物属性 D.民族血缘属性
三、判断对错(10题)1.有了人类就有了民族。
2.在民族和国家形成的时间上,先有民族后有国家。
3.“同源异流”属于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4.从部落发展到民族,一般经过了部落联盟阶段。
5.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自然同化过程是人类历史向前发展中的一种进步现象。
6.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7.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8.民族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9.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
10.随着阶级的消亡和国家的消亡,各民族逐渐形成为一个共同整体的现象叫民族融合。
一、单项选择题(20题)
1.A 2.C 3.B 4.B 5.A 6. D 7. A 8. A 9. A 10. B 11.A 12.D 13.C 14.A 15.C 16.D 17.A 18.D 19.D 20.D
二、多项选择题(10题)
1.BCD 2.CD 3.CD 4.ABC 5.ABC 6.AB 7.AB 8.ABCD 9.ABCD 10.ABC
三、判断对错(10题)
1.B 2.B 3.B 4.A 5.A 6.A 7.A 8.A 9.A 10.A
第四章 民族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10题)
1.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A.民族矛盾
B.民族的社会原因 C.民族差异 D.民族交往
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A.民族成员个人之间的关系 B.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C.民族整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D.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3.阶级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是 A.文化差异 B.经济地位差异 C.政治地位差异 D.民族成份差异
4.民族关系中关键性问题是 A.民族利益 B.民族权利 C.民族发展 D.民族文化
5.以下属于民族问题国际性表现的是 A.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B.民族问题长期存在 C.经济全球化
D.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人权保护 6.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文化制度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民族的发展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政治发展 B.经济发展 C.文化发展 D.社会发展
8.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是由于 A.民族问题太复杂 B.民族问题太敏感
C.民族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首次揭示民族问题的内涵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的国家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10.民族消亡
A.是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 B.是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前 C.与阶级和国家同时消亡 D.是不可能的
二、多项选择题(10题)
1.民族与国家的关联性表现在 A.民族与国家相伴而生 B.民族与国家长期相依而存
C.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民族对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2、民族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
A.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 B.以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C.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D.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3.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和 A.长期性 B.复杂性 C.国际性 D.重要性
4.民族问题的内涵主要包括
A.民族自身发展问题 B.民族之间关系问题
C.民族与阶级的关系问题 D.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5.民族与阶级的联系主要有
A.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的 B.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的 C.要消灭民族压迫,首先必须消灭剥削制度 D.要实现民族平等,就必须消灭阶级 6.民族与阶级的区别是
A.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二者产生的基本原因不同 B.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
C.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范围内,民族压迫的内容比阶级压迫的内容广泛复杂 D.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一般具有全民族的性质 7.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有 A.国家政权的性质 B.社会制度的性质 C.民族政策的性质 D.民族差异
8.对国家而言,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A.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 B.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 C.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 D.民族问题关系到个人的荣与辱
9.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由于 A.国家能提供有利于民族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 B.国家为民族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 C.国家为民族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机制 D.国家与民族相伴而生 10.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B.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
C.在我国,民族问题不是什么大问题
D.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问题是各民族根本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各种矛盾问题
三、判断对错(10题, A代表判断正确,B代表判断错误)1.一切民族问题都可视为阶级问题。2.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
3.国家和民族是在人类历史的同一时期产生的。
4.民族问题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也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5.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6.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
7.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是由民族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决定的。
8.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还存在,这些阶级斗争有时还会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
9.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是指一国的民族问题会引起其它国家或国际社会的反应。10.民族问题并不具有普遍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题)
1.C 2.B 3.B 4.B 5.D 6.D 7.B 8.C 9.C 10.A
二、多项选择题(10题)
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C 8.ABC 9.ABC 10.AD
三、判断对错(10题)
1.B 2.A 3.A 4.A 5.A 6.A 7.A 8.A 9.A 10.B
第四篇:胡玉东民理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
期中论文
题目:促进民族和谐发展
学 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自动化1班 学 号 01024036 姓 名 胡 玉 东 任课教师 卢 凤 瑶 日 期 2011 年 6 月
促进民族和谐发展
摘要:民族发展是由社会发展所决定的,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民族团结是民族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促进民族和谐发展的方法和措施有: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字:民族发展 和谐 团结
民族发展,是指在民族自身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内部结构、整体素质、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的过程。由此推论民族纵向质的演变和横向的扩展,不断实现民族自身同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质和量的提高。
民族产生之后绝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任何民族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一定的生产方式而独立存在,民族从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主要是还是取决图民族所在的那个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性质。因此,民族的发展必然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即社会的发展决定民族的发展。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般来讲,单一的民族国家民族的发展,是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相一致的,在这里既是民族的社会,又是民族的国家,在社会的,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民族自身也就发展了。而多民族的国家中民族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民族关系的发展密切关联的。一般来说,多民族国家中的各民族的现实状况是有差别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再多民族国家中,还会出现民族同化、分化、组合以及特殊的社会条件下跳跃性发展的现象。但是,总的来说这些民族的发展是在社会总体的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下进行着,任何民族的发展不可能社会总体发展的限度。
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子下,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类型。民族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因而一般以社会形态为标准,把民族分为三种类型:前资本主义民族(包括奴隶制民族和封建制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这是民族发展类型最基本的划分,这三种类型的演变,反映着民族发展的基本过程,表现出民族发展的不同取向。
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社会里,即在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时期,各民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制度。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总是一部分民族发展了,一部分民族被抑制了,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和大多数民族发展缓慢的趋势。
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繁荣进步的时期,这是有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新中国建立,铲除了阶级踏破和民族压迫赖以生存的基础——私有制,建立了平等、谭杰、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是繁荣民族政策,因此,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呈现出共同繁荣的趋势。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各个民族一律平等。一律平等的含义是,1、反对任何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2、既反对大民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3、国家尊重少数的风俗习惯。
4、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文字、语言的权利和自由。
5、对于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实行民族自治政策。
6、民族自治的行政单位有,民族自治乡、自治县(旗)、自治州(盟)、自治区。
7、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8、国家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
9、要求各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建立社会主义的民族大家庭。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各个民族一律平等。一律平等的含义是,1、反对任何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2、既反对大民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3、国家尊重少数的风俗习惯。
4、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文字、语言的权利和自由。
5、对于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实行民族自治政策。
6、民族自治的行政单位有,民族自治乡、自治县(旗)、自治州(盟)、自治区。
7、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8、国家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
9、要求各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建立社会主义的民族大家庭。
一、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二、坚持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了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努力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权利在社会生活和政府行为中得到有效落实和保障,形成了各民族平等相待、团结和睦、友好互助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国政府明文规定,消除、更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对少数民族带有歧视、侮辱性质的地名、族名和其他历史遗迹。
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按照科学认定与本民族意愿相结合的原则,成功地进行了民族识别,使许多在旧中国不敢承认本民族成份的民族,都堂堂正正地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各民族广泛参与了国家政治生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56个民族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都有自己的代表和委员,九届全国人大少数民族代表428名,占代表总数的14.36%,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57名,占委员总数的11.7%,两个比例都大大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
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数民族公民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国家尊重和保障各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无论在司法、行政、教育等领域,还是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使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重要会议和全国或地区性重大活动,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或语言翻译。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都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文字。少数民族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都广泛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为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广泛深入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国务院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使民族团结成为强大的社会舆论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同我国的民族实际相结合,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的观点和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2)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
(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4)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对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都应该一律平等,应该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
(5)大力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
(6)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7)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8)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还要注意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三、坚持民族团结意识
二谈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度概括了在抗日战争中丰富和升华了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今天,我们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齐心协力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华民族有着注重团结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人民之间相互融合,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共同进步,孕育、培养和形成了一种崇高而朴实的民族团结意识。正是这种民族团结意识,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没有解体,始终没有屈服,始终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这种共同愿望,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依靠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勇往直前。坚持民族团结意识,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在外敌入侵、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的民族团结意识就越加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的光荣传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为挽救民族危亡,国共两党冰释前嫌,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怀着必死的勇气、必胜的信念,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手牵手,肩并肩,同仇敌忾,共同御敌。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哪里有侵略者,哪里就燃起抗日的烽火。广大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各种方式参加和支援了祖国人民的抗战。“临难忘身,见危致命。”他们胸怀赤诚之心,不计生死,不计名利,将中华民族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的民族团结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段生死与共的历史中,在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的空前张扬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撼天动地。
抗日战争的胜利再一次充分证明,中国的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不管存在多大分歧,有多少积怨,在国难当头之时,都能以民族利益和民族大义为重,团结起来,御敌于外。“敌国相观,不观于其山川之险、士马之众,相观于人而已。”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往往与人心的聚散密切相关。人心聚合,则国家生气勃发;人心离散,则国家一盘散沙。团结就是力量,在战争年代如此,在和平时期也是如此。坚持民族团结意识,才能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坚持民族团结意识,是我们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硝烟已散,英灵长存;历史经验,弥足珍贵。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是要将民族团结意识作为整个民族生命的精神底色,就是要倍加珍惜我国繁荣发展、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精心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坚定不移地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材》
第五篇:《民理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 学生: 院系专业班级: 联 系 电 话: 指 导 教 师: 日 期: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组制
2010年2月26日
填
写
说
明
1.调查报告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认真填写。
2.调查报告以3000字左右为宜,观点正确,段落分明,结构合理,内容充分。
3.严禁抄袭,一经发现0分处理。
4.按各指导教师规定规定时间和要求提交(提交纸制和电子版)。5.封皮为4号宋体;表格为5号宋体,表格控制在当页。6.封皮填写:小组代表人为1人,院系班级和联系电话均为小组代表人资料。
7.调查报告正文格式:
题目(40个汉字以内、4号宋体、加粗、剧中)摘要(200字左右、小4宋体、1.5倍行距)关键词(3个左右、小4宋体,词之间用“;”)正文内容(3000字左右、小4宋体、1.5倍行距)参考文献(10个以内、小4宋体、1.5倍行距)
调查报告正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掌握和了解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宗教观念的现状,根据这种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本次调查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二.调查背景
宗教是一种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复杂内涵的社会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在宗教世俗化,现代化进程中,宗教对当代社会的印象日渐突出,信徒的组成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宗教在各个方面的广泛影响,必然会反映到到学生的思想中。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对于宗教的认识上,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了解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三.调查方法
通过发送问卷调查,回收问卷后,分析数据,并结合调查目的讨论总结
四.调查内容及结果 1.性别()A、男 B、女
2.专业()A、工科 B、理科 C、文科 D、艺术类 8 68% 32% 8 4 52% 32% 16%
3.什么是宗教()
A、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B、它就是迷信
C、一个团体,组织,有教义教规
D很模糊,不清楚什么是宗教 2
4.你认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A、宗教即科学
B、相互对立
C、没有矛盾 17 D、说不清 8
5.是否有人向你宣传播过宗教?()A、经常 2 B、偶尔 17 C、从未听到过 6
6.你对信仰者的态度是()A、非常理解 10 B、基本理解 15 C、不理解
D、鄙视
7.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有冲突吗?()A、有冲突 3 B、没有冲突 22
8.你觉得共产党员是否可以信仰宗教?()A、可以 15 B、不可以 3 C、无所谓 7
9.在大学校园内能否公开传教?()A、能 10 B、不能 3 C、无所谓 12
10.目前你是否信仰某种宗教()A、是 2 B、不是 23
92% 8%
68% 32%
8% 68% 24%
40% 60%
12% 88%
60% 12% 28%
40% 12% 48%
8% 92% 11.你信仰的是什么教?()A、基督教 1 10% B、天主教
C、佛教 3 30% D、伊斯兰教 5 50% E、道教
F、共产主义 1 10% G、其他
12.信教的原因()
A、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2 100% B、保平安
C、教就是真理
D、精神寄托
E、其他
13.你认为宗教对于个人有什么作用()
A、对个人人有积极影响 1 50% B、对个人没什么作用 1 50% C、其他作用
15.你不信仰宗教的原因是()A、对宗教没有太多的了解 15 60% B、宗教的思想和社会的主流思想相反 C、与自己无关 4 16% D、其他原因 6 24%
18.大学学生应不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 A、应该 7 28% B、无所谓 18 72% C大力支持
D坚决反对
五.调查分析
从调查结果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无宗教信仰;在个人方面,在50%的学生认为没什么作用的情况下有50%认为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大数学生认为国家应该尊重不同宗教信仰,积极实行宗教自由这一政策;多数人并没有加入宗教的意愿,但都不会对有信仰的同学产生偏见,表示理解而且也并不反对学校开设有关宗教的课程,可见大学生对于宗教问题也抱着包容的态度,都觉得宗教的存在不会对社会不会有什么不利的影响;许 在知道其中有60%的人想皈依佛教。在信教的学生中,都是由于家庭等原因信教;此外,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于宗教这一存在都抱这积极的态度,希望能够其与社会共同进步,并长期存在下去。
具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信教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比例,比如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基本上全部都是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等。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更多体现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或者说是宗教的民族性和民族的宗教性相交织。相对于汉族学生而言,少数民族学生在对宗教的认知程度和对宗教的力量感、敬畏感、安定感的认同程度上较强,对宗教经典文献、教规教义的了解较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浓厚的宗教气息使然。这表明新疆大学生宗教信仰及认知具有民族性。
在这10名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中,有7人表示是因为家人影响而信仰宗教,有1人表示因为朋友影响,有2人表示因为教育影响,有4人则是因为个人经历。值得注意的是有6人表示自己接触宗教信仰十年以上,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大学生信仰宗教最初、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家庭信仰背景的影响,这种家庭影响不断扩展通常会形成宗教信仰的地域性。与非信教学生相比,由于家庭因素的作用,信教学生对宗教的了解多为直观、形象的接触和体验,对宗教的认同在人数和程度上要高得多。调查还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有宗教信仰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相对于其父母和先辈,家族性的宗教意识已经开始弱化,受到家庭影响甚至控制的程度在不断减弱。
宗教并不是讨论“鬼神”,也有其富有哲理的一面并在一定成都上引导人类的活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也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思想解放,言论自由的新氛围,各种思想文化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大学生作为最有条件和机会接触名族的和世界、传统的和当代的各种思想文化的只是群体,对于包括宗教在内的一切文化财富,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好奇心。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中,宗教都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虽然信教学生的比重极少,但对其的态度都是较为积极,鼓励宗教与社会与时俱进共同发展。可见当代大学生对宗教已经形成了较为客观科学的认识,不全盘否定,也不无条件接受,而是批判性的接受这一文化形态,全面审视宗教。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们认识事物,以及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行程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未来宗教也许会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将对社会,经济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现在关注大学生的信仰就是关注祖国的命运与民族的兴衰,就是关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成败。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无论从理想信念教育还是从保持稳定的角度,高校都必须加以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对待宗教信仰问题,才能引导大学生成才健康成长。
六.调查体会
通过这次调查,我更深刻的了解了宗教信仰,认识到高校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与党的宗教政策,宗教知识的介绍,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大学生理性关注宗教,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