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现民政事业跨越发展(xiexiebang推荐)
实现民政事业跨越发展,必须不断推动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
民政部门是政府主管社会行政事务的职能部门,承担着保障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职责,每一项民政工作都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广大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可以说是政府“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任务的前沿阵地。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民政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从落实党和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重要性的大局出发,始终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社会各方面最为关注、人民群众要求迫切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放在最能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务上来。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非常重要的一年。作为民政部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统一思想,把力量凝聚到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奋斗目标上来,以 “一创双优”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主线,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着力强化民政自身建设,以实际成效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为我区社会稳定、和谐跨越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如何落实好目标要求,就必须更加重视制度建设,更加重视基础建设和队伍建设,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好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好阻碍民政事业快速发展的基础薄弱问题。
一、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方式,凝聚实现跨越发展的精神力量
实现民政事业跨越发展,必须不断推动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凝聚力量,在凝聚力量中实现新的跨越。一要进一步认清新形势。民政工作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中央提出的新执政理念,突出强调民政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性作用,这为民政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我们正处在“十二五”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区经济社会建设快速发展,去年,我区生产总值达到了55.5亿元,增长了19.6%,高于市定目标7.6个百分点,为民办实事的财政投入能力不断增强;再一个方面就是“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全区上下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人心思发展的浓厚氛围,呈现出加快发展、赶超发展的好趋势、好态势、好气势,这为全区民政事业加快发展创造了好的环境。二要进一步促进改善民生。民政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我们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找
准民政工作的着力点,既在服务全局中推进民政工作,又在民政事业发展中解决好党委、政府高度关心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要联系各个方面,协调社会力量,扩大资源范围,在共同推进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要以开展“一创双优”为抓手,不断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民政对象中,体察民情、了解诉求、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思路。要克服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主观臆断、不求进取的工作状态,把科学的理念、创新的意识、群众的观点、扎实的作风融为一体,形成台账管理良好的工作机制,推动民政工作越做越好、不断前进。三要进一步强化责任观念。这是对民政干部的要求。评价民政工作,不是看开了多少会,讲了多少话,而是要看为基层解决了多少问题,为群众解决了多少困难。温家宝总理在接见全国民政会议代表时,曾经引用“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这句古语,意思是希望民政干部能像除去自己的心头之痛那样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民政干部,不能光坐在办公室里,等着群众来诉苦诉难,而是要多深入基层,多深入群众,到基层去访贫问苦,去了解社情民意。要像孺子牛一样,俯下身子,勤勤恳恳地为群众耕耘,真心解群众之难,真诚谋群众之福,真正做到用真情倾听群众的呼声。
二、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时期民政工作新路子
民政工作发展面临的很多问题,只有实行积极的民政政策,依托“一创双优”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才能实
现民政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一要大力推行积极的民政政策。积极的民政政策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有作为、有地位,靠创新求发展,以其前瞻性、主动性、创新性和时效性,把党和政府交给的各项民政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把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民主权落实好、维护好,把社会各界对民政对象的关怀、温暖体现好,把民政事业发展好,把民政干部的对外形象树立好。实行积极的民政政策,必须要求我们学在前、想在前、干在前。把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架牢、架实;把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好;把党委、政府对民政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实好;把社会各界对民政对象的关怀、温暖体现好;把各项民生工程的任务完成好;把民政事业发展好;把民政干部的对外形象树立好。二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面对新的机遇、挑战,民政工作要实现新的发展、新的跨越,需要抢抓发展机遇,全力破解难题,这体现的是对事业负责的精神,检验的是履职尽责的能力。因此,民政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用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结合民政实际做出准确判断和正确选择,要善于运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基本工作方法,对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主动地在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率先突破、做出示范、提供样板。特别是在城乡低保家庭收入核定、退役士兵安置、优待抚恤、社区管理服务、社会组织管理、婚姻登记服务队伍、充实基层民政工作力量等方面,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打造亮点、总结经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推动民政工作的全面进步和整体发展。三要大力推进民政工作协调发展。要树立大民生观,用开放的、合作的、包容的理念,积极主动的姿态,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按时把民政服务对象应当享受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三是夯实基础,为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活力。
随着党和政府投入民生建设的资金力度越来越大,民政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随之而来,对民政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是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基层民政干部学习培训力度,将紧密结合基层业务特点,转变观念,探索规律,强化民政“亲民、为民、惠民”的主旋律,不断提高干部履职能力,使干部都能成为讲政治、懂业务、熟民情、会管理的行家能手。其次要强化行业窗口单位建设。城乡低保、婚姻登记大厅、乡(办)民政办所等服务窗口,其服务对象既有困难群体、优抚群体、特殊群体,也有社会公众,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各项政策在这些群体身上是否得到落实。要通过争先创优活动,强化宗旨意识,提高服务效能,提升服务能力,真正成为彰显党的惠民政策真正惠及人民的窗口。再次要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机制。要大力弘扬真抓实干之风,敢于负责、敢于承担,尽心尽力履职,兢兢业业干事,抓住工作目标不放松,落实措施不放松,解决现实问题不放松,加强跟踪问效,努力形
成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制度管人管事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务实创新推动工作的运行机制,努力营造一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工作氛围,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善于学习的钻研精神;有乐于奉献的为民情怀;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有团结协作的互助意识;有开拓创新的改革勇气;有廉洁自律的高尚品格;有依法行政的法制观念;有高效服务的工作能力的值得信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政干部队伍。
第二篇:改革开放三十年民政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最终版]
改革开放三十年民政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民政部恢复成立30周年。3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民政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关注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的职责要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形成了制度不断创新、领域不断拓展、事业不断壮大、作用不断增强的发展格局,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着力提升了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一、改革开放发展和升华了民政工作理念
地方政府续出扩内需政策 北京投资达1万亿 中方称应改革金融体系 胡锦涛今日将赴美出席金融峰会 证监会10月份新批两QFII 美国国会聆讯5对冲基金经理实录 交行4.79亿限售股即将解禁 [策划]和讯巨献改革30年大型报道 免除学杂费 孔子学院 学术腐败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既是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也是促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在民政事业发展中,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职能作用的定位,对发展规律的把握,不断创新民政工作理念,拓展了民政事业的发展道路。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政工作就确立了“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工作理念,阐明了民政工作所具有的组织群众、服务人民、密切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本质特征。
改革开放之初,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们从政权建设、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的高度总结了民政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发挥社会稳定机制作用的重要论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的确立,民政工作鲜明提出了“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困难群众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的重要思想。
进入新世纪,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广阔背景下,民政工作与时俱进,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全新高度,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了一系列重要理念。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发展,将民政功能定位于铸造社会平衡稳定机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基础作用;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工作理念,由此阐明新时期民政工作本质属性;将解决民生、落实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民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强化了“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核心职责;适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形势,确立了民政工作“开放、透明、参与”的核心要求;从履行职责、不辱使命、提高素质、开拓创新的高度,提出了“从机关建设抓起”和铸造民政工作者为民、务实、清廉的核心素质的要求。
理念的创新和发展,使民政工作的使命更加坚定、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并以此为动力,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实践,不断拓展民政事业的发展道路。
二、改革开放推动了民政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改革开放与体制机制创新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各级民政部门围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突出问题,通过改革消除制约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社会福利、社会捐助、社会优待、社会慈善为先导,以社区建设、村务公开等项工作为突破口,改革系统内单一封闭运行的工作模式,推进民政工作在政府主导下向社会化方向迈进,加大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发展民政事业的力度;根据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实际,确立了“分级实施,各负其责,上下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体制,将部省级民政部门的工作重点转向出思路、建制度、出政策、立法规、定规划,注重激发和调动基层民政部门的积极性,增强了民政系统的上下合力;深化民政事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民政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直属社团和企业的职能定位和分工协作关系,大力推行政事、政社和政企分开,纠正了民政行政机关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的偏差;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对于民政事业主导、投入和监管职能,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机制;通过修订工作规则,制定并实施社会听证、专家咨询、公告发布、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的办法,建立健全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的机制。
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各项重点业务工作的运行机制。倡导和健全了“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管理体制,建立了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强化了重大灾害抗灾 救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建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双重管理的管理体制,确立了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工作方针;改革探索了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建立了城乡低保、五保、特困救济、临时救济与教育、医疗、住房和司法等救助制度配套的衔接机制;通过推进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了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居民自治机制;打破社会福利事业由国家包揽的格局,建立了面向公众、多元化投资、多层次发展、专业化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机制;总结推广社会捐赠制度化、经常化经验,建立了以慈善文化、慈善组织、慈善政策、慈善募捐为基本架构,政府支持、社会举办、公众参与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改革和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建立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创新了以政策扶持就业和培训促进就业为主体,发放退役金、安排工作、退休、供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退役士兵安置机制。
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理顺了工作关系,清除了发展障碍,激发了工作活力,为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实现民政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的基础上,我们注重把改革创新的成果上升为法律法规,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研究制订了民政法制建设规划,加快了立法步伐,出台了一批重要法规,保障了民政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改革开放促进了民政事业的发展壮大
3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民政事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民政工作理念的提升发展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极大地增强了民政事业的发展活力。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新时期的民政工作对象由特定群体向全体城乡居民拓展,工作目标从主要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存向保障全体 4 公民的生存发展权利和民主政治权利转变;工作重心从以农村为主向城乡并重转变;工作方式从重管理审批向管理和服务并重转变;工作机制从以政府为主向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转变;工作手段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重转变。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民政事业的发展进程,促进了民政事业的发展壮大。
——“为民解困”工作成效显著。适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常性救助对象超过6000万人,形成了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长效机制。将530多万农村五保对象纳入了财政保障范围,实现了由集体互助向公共财政保障的转变。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在全国农村和城市普遍推开,累计资助8539.7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直接救助城乡困难群众2866.2万人次。建立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实现了从强制收容遣送向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重大转变,年均救助对象达120万人次。
——灾害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制订和完善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健全了四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强化了重大灾害抗灾救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按照灾害管理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管理体制,健全了灾害救助资金投入和监管机制,加强了中央和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和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建设,除对特大自然灾害实施有效的应急救助外,还对年均8000万受灾群众实施了转移安置、临时生活救助、灾后倒房重建和春荒生活救济,切实保障了灾区群众基本生活。30年中,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多灾并发,特别是1998年特大洪 5 涝灾害、2008年初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做到了有力、有序、有效。
——社会福利事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服务事业,老年福利服务开始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3.97万个、床位数210.8万张,收养老人171.9万人;通过完善救助、社区康复、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职工等多种方式,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创办福利企业2.5万家,安置残疾人就业56.3万人;建立健全了养育、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相结合的新型孤儿救助制度,实现了孤儿救助从单纯养教到全面健康发展的重大制度转变,2.7万孤残儿童在全国269个儿童福利机构得到良好照顾。社会福利事业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格局,显著改善了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生活福利服务,同时为社会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福利服务,开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
——基层民主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在农村以村民自治为着力点,在城市以社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打造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不断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积极落实社区服务政策措施,加强社区服务机构建设,合理整合和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和引导卫生、科技、教育、劳动、文化、法律等服务进社区,推动建立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逐步完善城乡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全面推进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党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城乡基层自治机制基本形成。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积极完善扶持发展政策,分类规范和引导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依法监管的管理格局和分级登记、双重管理的管理体制,全国共培养发展各类社会组织38.7万个,较好地发挥了反映公众诉求、激发社会活力、推进公益事业发展的作用。
——优抚安置制度逐步完善。为促进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出台了伤残抚恤管理办法、残疾军人医疗保障办法、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等一系列政策规定,确保了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探索建立“经济补偿、扶持就业、重点安置、城乡一体”的安置制度,逐步从安置就业向技能培训,扶持就业和自谋职业方向转变,有效缓解了退役士兵安置难问题。积极完善军休人员管理服务,稳妥改革军休住房、医疗体制,改进服务方式,推进国家保障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明显提高了军休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了军政军民团结。
——专项社会行政事务工作水平显著提升。体现为民服务理念,着力提升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顺利完成省县两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审慎调整,优化了乡镇设置,整合了发展资源,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婚姻登记服务进一步规范,殡葬改革稳步推进,殡仪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
四、30年来民政工作的改革创新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发展经验
第一,必须始终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民政工作只有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发展战略,找准结合点、切入点,着力解决党和国家高 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必须始终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主题。民政工作业务多元、头绪复杂,突出主题至关重要。为民解困,是党和政府重点关注、感情所系,也是民政工作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只有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认真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核心职责,优先安排民生工作、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切实把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优抚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好,民政工作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人民的肯定。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走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民政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以政府力量为主导,才能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事业的持续发展。同时民政工作又具有很强的群众性、社会性,必须扩大社会力量参与。通过积极引导和吸纳社会力量支持民政,有效聚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才能不断壮大民政事业发展力量。
第四,必须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推进民政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是推动民政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适时调整完善政策措施,完善推进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保证民政工作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新的发展。
第三篇:鼓楼区民政事业发展
鼓楼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其它来源:鼓楼区民政局发布日期:2010/12/7 10:44:35访问次数:
169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有利时期,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推动我区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持续协调建设,根据省市“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我区“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区民政工作实际,特制订《鼓楼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我区民政事业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区民政工作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为民”为主线,围绕建设和谐民政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民政各项工作,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实现,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城乡经常性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大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医疗救助以及教育、住房、就业、司法等专项救助为配套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落实低保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至2010年10月,全区城市低保对象共有746户1447人。全面落实低保户的医疗保险,我区的低保户全部参保,每人每年的参保金额为300元,全部由政府买单。利用困难群众数字救助平台,开展多层次的助困活动,困难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现低保户月人均收入超过了420元。加大低保边缘户的救助力度。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救助活动。为全区近700户的低保户发放医疗救助卡近100万元。五年来共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1100人次,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权益。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进程加快。“十一五”期间,投入近一千万元,扩建了鼓楼老人公寓。现我区共有养老机构9家,床位1400张,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10张床位的标准。投入万兴建了32家居家养老服务点,组织人员对62名孤寡老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开展无偿服务,对低收入的空巢老人开展低偿服务。全区初步形成以公办养老机构为示范,以民办养老机构为骨干,以社区为依托,以居家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
优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以创建双拥模范城区为契机,以保障优抚安置对象基本生活为重点,落实各项优抚法规政策,切实维护优抚对象合法权益。认真贯彻执行优抚对象抚恤自然增长机制,逐年提高抚恤标准,共向优抚对象发放抚恤金1000万元。开展“关爱功臣”活动,切实为重点优抚对象解决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共接收退伍军人1100人,与900多名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签订了《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协议书》,共发放一次性安置补偿金
2000多万元。做好205名参战人员的身份确认和落实生活困难补助工作。做好220名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接收安置工作。
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持续深化。建立健全了社区居委会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指导开展2009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有25%的社区居委会开展直选和户代表选举。社区建设取得成效,初步形成了公共服务、志愿服务和市场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社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共驻共建活动更加经常化、制度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依法行政,民政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取得成效。民间组织管理不断加强。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职能作用按照职能、人员、财务和场所“四分开”的要求,不断规范行业协会的管理。目前我区各类社会组织数量达258家,其中社会团体56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02家。社会组织登记总数位列全省前列。殡葬改革成效显著。以“倡导文明殡葬,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得到进一步深入发展。全区火化率年年100%。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改善了婚姻登记场所和服务设施,婚姻登记机关服务条件有效提升。强化婚姻登记业务管理,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延时服务制等内部制度,优化婚姻登记程序,提高婚姻登记工作效率。制订婚姻登记应急预案,平稳应对婚姻登记高峰。
二、民政事业发展的矛盾与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区民政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当前民政事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
1、民政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完全满足工作的需要,许多现行法规政策需要调整和完善,有的业务工作甚至无法可依。民政干部的法律意识和观念需要进一步增强,具体工作程序和标准需要进一步规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
高;
2、基层民政工作基础薄弱。基层民政工作力量薄弱与民政职能不断拓展、任务越来越重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民政工作受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工作手段等条件制约难以适应更高的工作要求,难免造成民政政策特别是关乎民生的社会救助政策难以及时落实到位。
3、维稳工作压力加大。困难群众的救助水平偏低。低保标准提高远远跟不上过快的物价上涨,救助手段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的需求,上访求助人数不断增多。军队退役人员上访仍然频繁,有时行为还十分过激,他们的诉求又没有政策依据,维稳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4、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养老服务需求增长与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老龄人口基数大、发展快,高龄人口剧增,空巢化速度加快。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民政基本建设基础差,老年福利服务机构还不能满足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急速增加的老年福利服务需求。解决老龄人口问题,实现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并且长期的战略任务。
三、“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具体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以“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为主线,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提高社会救助水平,着力拓展民政公共服务,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提高社会管理效能,着力加强民政能力建设,吸纳各种资源和手段,大力推进民政事业,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奋斗目标。
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决策部署,以服务大局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以惠民生、促改革、强服务、夯基础为基本思路,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事业加快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加强,优抚安置保障扎实有力,民间组织发展规范有序,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民政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基层基础不断夯实,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更大贡献,为全面建设宜居宜业鼓楼和实现鼓楼跨越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到201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灾害应急救助体系,社会组织发展规范有序,优抚安置保障扎实有力,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基层民政工作力量得到加强,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各项民政事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主要任务
1、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城市低保。发挥各级民政部门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的综合协调职能,推动建立统筹整合各类社会救助资源的新体制新机制,探索各类社会救助经费和资源的统筹使用、综合利用的新模式,全面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健全以城市低保、医疗救助、灾害救助为基础,以教育、住房、就业、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根据市里文件精神及时提高低保补助标准,确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严格规范低保工作程序,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根据物价等变动情况适时启动各项补贴措施。实行低保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全区低保工作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公开透明度,实现与各项救助工作的资源共享。
对低保边缘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实施延伸专项救助。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不断提高救助标准。建立健全区、街、社区、志愿者联动的救助网络系统。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发挥区慈善总会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作用。区慈善总会、街(镇)慈善超市及社区居委会救助站等慈善组织积极开展救灾捐助和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区慈善总会利用好区政务网的 “慈善援助快车”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慈善信息,宣传和表彰慈善人物及其事迹,推
动我区慈善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以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为目标,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做优养老服务,积极探索“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养老社会化模式,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我区建成一家拥有200张以上床规模较大、环境较好、档次较高的民办养老机构。鼓励和支持现有民办机构挖掘潜力增加床位,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争取到2015年,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每千名老人达25张的目标。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设施和服务队伍建设,争取2014年我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各社区要因地制宜的开展日间照料、就餐助餐服务,建立社区为老服务热线,扩大老人应急呼叫救助“一拨通”覆盖面,逐步拓展以助餐、助洁、助医、助急、助浴、助行为主要内容的老年照料服务项目,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体系。深入贯彻实施《居委会组织法》,继续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居民自治活动,推进基层群众自治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区居委会班子由选民直接选举。“十二五”期间,我区要扩大基层直接选举的覆盖面,提高基层民主化程度。将目前我区社区实行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社区居委会的比例由2009年的15%,提高到25%,极大地保障城市居民的民主投票权利,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监督的积极性。
4、完善优抚安置保障体系。继续落实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不断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认真落实抚恤优待各项政策,加大重点优抚对象救助力度,以解“三难“为重点,全面落实重点优抚对象的政治、经济和生活待遇。落实优惠政策,拓宽安置渠道,引导支持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助标准调整机制。加大自谋职业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力度,增强退役士兵就业竞争能力。按时足额发放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同时做好参战人员的维稳工作。
5、完善社会事务管理服务体系。(1)社会组织培育和管理。依法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加强分类指导,按照市场化原则改革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加大扶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继续深入开展社会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坚持依法行政,查处违规活动和非法组织。完成行业协会与行政主管部门在“职能、机构、人员、财务”四个方面的脱钩工作,严格限制在职党政干部兼任社会组织负责人,规范离退休领导干部在社会组织任职行为。(2)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配合抓好第二次地名普查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地名规划,完善标准门(楼)设置管理。积极配合市里做好地名数据库建设,提升地名信息化服务水平。依法管理行政区域界线,加强界桩管理,促进边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3)婚姻和收养登记。深入开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推进婚姻登记信息化工作,改善婚姻服务场所和服务设施,着力协调解决婚姻登记场地、机构编制、经费问题。继续开展预约和延时等便民利民的婚登服务,提高服务
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收养登记质量,保障收养当事人合法权益。
(4)殡葬改革。大力倡导绿色殡葬、人文殡葬、科技殡葬、阳光殡葬和便民殡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好骨灰有序流动,继续保持火化率100%。
四、主要保障措施
1、加大民政资金投入,为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财力支持。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加大政府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力度,努力使民政事业经费与当地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确保更多资金用于改善民生,提高社会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水平。加快民政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民政设施落后的状态,使民政事业发展与当地社会发展同步协调。在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同时,拓宽渠道,充分发挥慈善捐赠、经常性社会捐助等募集资金的辅助作用,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机制,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加强民政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增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意识,提高民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加快民政工作信息化建设进程,为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技术保障。“十二五”期间,将大力提高民政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民政信息化程度,促进管理和服务规范化。要基本建成基于自然灾害信息系统、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孤残儿童信息系统、优抚安置管理信息系统、婚姻登记信息系统、区划地名管理信息系统的民政信息管理平台。
3、加强民政队伍能力建设,为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组织保障。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民政干部队伍是民政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组织保证。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注重培养和选拔年青干部,调整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廉政建设,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反对奢侈浪费。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的民政领导干部队伍。加强基层民政组织建设,改善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紧紧依靠基层政权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加快基层的民政服务网络建设。同时,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协调有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理顺工作关系,从政策上、体制上、机制上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实施“十二五”规划保驾护航。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重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警示教育、正反典型教育和法纪观念教育。紧密联系思想实际,通过多种有效形式的教育,构筑思想道德防线,使民政系统的党员干部既“不想腐败”、“不能腐败”,又“不敢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完善制约机制,注重抓好以党风廉政制度为主线的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定期督查制度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持制度的严肃性,构筑廉政法制防线。注重建立健全民政系统的店面招投标管理制度、大宗物品采购制度、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等热点问题的制约管理机制,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加强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的监督,紧紧抓住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监督形式,提高监督的实效性。
福州市鼓楼区民政局 二0一0年十一月十九日
第四篇:加快发展 实现跨越
“加快发展 实现跨越”大讨论活动动员会上的讲
话
满村镇党委书记李继游(2010年3月20日)
同志们:
今天集合大家开会,主要是总结我镇2009年各项工作开展情况,重点安排我镇2010年的工作,下面结合最近县委、县政府的一系列会议精神,就我镇“加快发展实现跨越”这项活动重点我谈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开展这次活动
今年春节后一上班,县委就开展了“良心、人品、官德、责任、奉献”主题教育,以此为载体,要求广大干部传承良心美德,树立高洁人品,强化责任意识和弘扬奉献精神,说到底,就是要对全县干部队伍建设进行一次全面的剖析洗礼,以革除不良习气和涣散作风,提振士气,鼓足干劲。我总结了一下,具体的讲,开展这次活动有四个必要:
(一)这是迅速转变干部作风的需要。近段以来,我们干部的作风不断下滑,纪律松驰、作风疲沓、工作浮飘、推拖等靠,各项工作进展缓慢。可以说,我们的作风已经滑坡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已经到了政令不畅的地步,已经到了不得不进行整治的地步。环境整治就是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环境整治是我们满村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说是一项战略部
署,因为环境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整体形象和干群的综合素质,好的环境,不仅能使我们自己生活的舒心开心,而且也能促进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
(二)这是促使干部奋发有为的需要。一个人的工作作风可以反映他的工作态度,映射他的精神状态,更深层次分析,可以看出他的理想追求、人生观、价值观。从目前我们干部作风可以看出,大部分干部没有坚定的理想追求,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精神萎靡,昏昏噩噩,得过且过。当干部不作为,就会阻碍一个地方的发展和进步。如果把一个地方或单位比作一台机器,那么每个干部就是一个零件,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因为自己占着位臵却没有开拓精神,不想干事、不去干事,而他人有能力却又无法干事,你就等于影响了工作,就是最大的失职,就是历史的罪人。既然有幸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幸成为国家干部,我们一定要珍惜岗位,热爱工作,只有我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了,才会产生热情,才会主动工作。
(三)这是更新观念提高干部素质的需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一个地方经济的快慢,思想观念是关键因素。没有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就没有经济的大发展。目前,我们的干部大部分不注重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习惯于老办法,不懂经济工作,不善主动创新,干部整体素质不高。去年,我们搞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多人就不支持,看不出这是未来农村发展的趋势。从2004年到今年,中央连续7年的1号文件讲的都是“三农”工作,从减免农业税到发放种粮补贴,从增加农业投入到推动农业产业化,从尝试探索土地流转到发展现代农业,从建设新农村到统筹城乡发展,可以说,惠农的措施越来越多,政策的含金量越来越高,破解“三农”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过去几十年不变的工作正在一一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发展经济,改善环境,引导农民发家致富,再到现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社区,推动农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如果我们的观念不转变,我们不去积极投身这场轰轰烈烈的战斗中,不去开展这些工作,我们还有什么工作可干?我们就要随着工作的取消而下岗,我们就会被时代淘汰。
(四)这是推动全镇跨越发展的需要。到满村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了解到我们满村有悠久的历史,有优越的区位,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更有纯朴善良的群众,感到我们满村大有可为。但让我忧虑的是,我们满村这些年的发展与我们拥有的这些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不协调,我们的巨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前几天,我和我以前在南蒲的老部下谈话交流,他作为一个旁观者拿南蒲和满村对比,有两句话让我很震撼,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大概意思是十年前的满村像现在的南蒲,十年前的南蒲像如今的满村。从这几句话里我看到
了差距,如果说南蒲这10年发展了,那我们就是停滞甚至倒退了,如果说我们发展了,那人家就是起飞了。满村到底进步没进步,发展没发展,大家心里最清楚!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巨大的反差?我想最大的原因就在干部。今年,县委、县政府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了1515工程,全面拉开了县城“南展西扩东进北移”序幕,我们满村又顺利完成了撤乡建镇,可以说这为我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发展优势更加明显。但是面对机遇,我们如何才能不辱使命,加快发展,实现逆势赶超呢?可以说经过多次讨论研究,现在已经理出了科学清晰的发展思路,具体地讲:
(就是围绕“顺应市场经济,发挥区位优势,突出龙头产业,加快城镇建设,推动全镇发展”的思路,全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为招商引资打造平台;以盛和社区二期工程建设为示范,全面启动全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实改善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推动农民迈上新台阶。)
二、通过这次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我用四句话概括,就是确立新目标,鼓起新干劲,树立新理念,锻造好作风。
首先要确立新目标。人没有理想追求,没有工作目标,生活就会无所适从,心灵就会惘然,所以必须确定一个明确 的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目标去努力,去拼搏,去战胜困难,去发掘自己的潜勇,这样的生活才有乐趣、有意义、有价值。我们看过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为什么他们能成功,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他们有远大的追求、高远的志向。所以,我们要想获得成功,要想工作有所起色,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作为镇党委、政府,我想谈一下我们班子的想法,就是今后几年抓那些工作,概括地讲,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设作为统领全局的主要工作,力争8至10年完成,为什么要把新型农村社区放到这样的高度?因为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新型农村社区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须方向和趋势,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新型农村社区不是简单的建新村,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农民增收慢、农业效益低等一系列问题。现在我们真正启动的只有一个盛和社区,但就这一个社区,中央政策研究室领导来了,各地市、各乡镇、包括新闻媒体,几个月我们接待了几十次,这些已经充分证明,新型农村社区的方向是绝对正确的。尤其是市委、市政府已经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用地、资金、公共配套、公共服务、文化、卫生、养老、保险、劳动就业等方方面面出台许多优惠政策,我们以前面临的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可以说增添了我们的底气,坚定了我们的信心,鼓舞了我们的士气。
满村社区的启动就能带动满村新区的建设,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安排部署,一切工作都要为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二是农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推进土地流转,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力气搞土地流转,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土地流转是解决群众耕种不便、增加农民收入,如果不能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将来群众入驻社区就会有顾虑,他们不可能跑几里、甚至十多里去耕种自己的土地,这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三是抓好标准厂房建设,上项目为招商引资打造平台。这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保证。
其次是鼓起新干劲。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怎样才能让目标变成现实。这就需要我们调动内在的热情,热情是人类天生拥有的心理点火系统,是人生的发动机,热情是一种心理刺激因素,无论你遇到何种艰辛,无论竞争多么激烈,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热情都会调动你的肉体、你的精神、你的意志,以保证你获得胜利。我们每个人都有热情,热情是无限的,关键是很多时候,很多人把热情压抑在心底。一个人付出热情和获得成功永远是成正比的。前一段,我看电视介绍一个先进人物,记不清叫什么名字了,但是,有一个细节,印象特别深刻,当时他是一个工厂的修理工,只管卸螺丝,工作非常枯燥单调,后来,他想了一个主意,和工友
比赛,看谁卸的快、卸得多,感到时间过来很快,也很有意思。其实,他学会了从工作中寻找乐趣。如果你现在无法改变你的工作,那么你就试着热爱它,从中找出乐趣,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步入另外一种境界,你的人生会因此发生改变。目前,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有些人意志消沉,干工作疲疲沓沓,就是缺乏热情。希望通过这次活动,点燃大家心中的热情,如果每个人都能充满热情地工作,我们满村的工作就会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具体如何干?大家还要讲究工作方法,农村工作非常复杂,一定要讲究策略和技巧。比如同样是租地,为什么有的能说成,有的就说不成,这里有个人威信的原因,也有工作方法的原因。现在我们干的工作很多是全新的工作,比较超前,群众理解不够,这样就更需方法和技巧,要妥善进行引导和疏导。
第三是树立新理念。要想树立新理念,必须加强学习,开阔视野,眼界宽了,知识广了,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就会改变,处理事务、开展工作的能力就会提高,干工作就会得心应手。这里面我想强调一点,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重点学习经济方面的知识。现在我们干部最缺少的是经济知识。到南方去参观,人家乡村干部谈经济、谈发展头头是道、思路清晰,而我们的干部差距很大,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第四是锻造好作风。在外人眼里,我们满村的干部作风是好的,这是多年来留下的财富。但是,近段以来,我们干部作风严重滑坡,如果再不及时扼制,我们优良的作风就是在我们这一班人手中毁掉。前天开会研究,这次活动就是以整顿作风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重点整治纪律松驰、作风浮飘、推托等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要通过整治锻造一种纪律严明、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工作踏实的良好作风。
最后,我在强调一点,就是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这次活动,这次讨论活动决不是搞形式、走过场,要与县委正在开展的“良心人品 官德 责任 奉献”主题思想教育活动紧密相联,前天开班子会,我们决心很大,要通过这次活动对每个人都触动、有启发、有成效,达不到这个目的,我们会继续搞下去。为了保证活动效果,还专门制定组织处理办法,这次要实打实搞。希望每一名干部都要引起重视,做好宣传,为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第五篇:“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工作思路
(一)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1、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建设。根据养老市场需求,统筹做好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实现每千人拥有养老床位45张;
加强养老机构医疗护理能力建设,实现标准化医务室100%全覆盖,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0%以上,并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医疗护理补贴制度;
加快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实现城市社区100%全覆盖,每个乡镇覆盖2-3个村;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管理和政府补贴制度,鼓励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对社区养老服务统一打包,交由社会力量运营,争取实现区域内的社区养老服务统一标准、统一运营。
2、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稳步推进市社会福利院公司化运营改革,逐步探索发展医养结合、社区养老及居家养老等业务;
实现80%以上的农村敬老院实现公建民营管理,在提升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的同时,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需求;
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和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机制,培育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十四五”期间力争打造一个智慧养老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一家省级示范智慧养老机构和一家省级智慧社区示范养老服务示范项目;
继续实施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适时调整保障标准。
3、健全养老服务管理机制。建设全市养老机构监管平台,加强养老机构和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的日常监管力度;
建立星等级与运营补贴挂钩制度和运营补贴绩效管理制度,有效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定期组织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养老服务管理水平,全市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率达到100%,养老机构消防安全员持证上岗率100%;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台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保障制度,切实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完善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扶持政策,逐步建立志愿服务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行集约化运作、项目化服务,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建设。
4、补齐养老服务体系短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养老服务倾斜,完成霞西等乡镇(街道)敬老院扩建、迁建工作;
建设特困失能人员集中供养中心100张床位,失能失智人员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
加大养老项目招引力度,引进全国知名养老、医护等机构,围绕健康养生、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产业功能布局,实现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
5、加快推进残疾人福利工作。全面运行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系统,规范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确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建立起家庭善尽义务、社会积极扶助、政府积极保障的责任共担格局。
(二)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1、完善救助政策。探索完善社会救助标准量化确定机制,建立有利于保障不同困难人群的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
持续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完善各项救助政策,探索制定与家庭规模、结构相对应的救助标准和与促进就业政策联动的救助工作机制;
不断拓展医疗、教育、住房等单项救助政策的范围,逐步体现救助政策的“梯度效应”,完善核对平台系统数据,健全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实现“凡救助、必核对”要求,体现公平正义的救助理念;
注重做好救助与其他保障政策之间的有机衔接。
2、改进救助手段。建立困难群众基本信息数据库,完善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整合民政、应急、医保、教体、住建、人社、工会等相关部门的救助资源,探索跨部门信息共享的办法措施,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推进“互联网+救助”,使困难群体公平享受救助待遇。不断推进和深化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深入实施,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三)加强区划地名管理
适应城乡规划体系布局要求,科学、合理、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促进城乡规划与行政区划相协调。加大力度,全面完成乡镇地名标牌和农村住户门牌的设置工作。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加强边界线联合检查力度,实现对行政区域界线的长效动态管理。编制《标准地名词典》、《标准地名志》等地名普查成果资料,加快地名普查成果转化。
(四)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1、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进一步培育发展居民服务类、文体活动类、公益慈善类、参与基层治理类社区社会组织,加快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力争“十四五”末,城市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30个社区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10个社区社会组织,有效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作用。
2、创新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由“有形”向“有效”转变,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公益”服务品牌建设。探索采取居民点单、民政局派单、社会组织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服务模式,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和关爱帮扶活动。着力破解为困难群众服务供需脱节的难题,实现社会组织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与服务对象的无缝对接,增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3、不断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进一步压实社会组织双重管理的监管职责,不断规范社会组织检查工作,力争“十四五”末,90%的社会组织每年年检前进行专业审计。持续开展社会组织抽查审计、不规范问题集中排查整改、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等工作,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多种方式不断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
4、推动社会组织有效发挥作用。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依托,注重社会组织孵化、赋能作用,不断引领全市社会组织规范化、职业化建设。推动落实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政策,力争将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项目进行归口管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增强社会组织的活力,不断提高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意愿和能力。
5、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完成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搭建社会组织活动平台;
依托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打造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品牌,有效推进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工作双覆盖;
进一步梳理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加大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支持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基层治理工作;
依法做好社会组织“活动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列入移出工作,加大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力度。
(五)加强社会事务管理
适应现代社会管理和社会文明进步发展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事务管理改革,为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1、不断深化殡葬改革。一是全面推进惠民殡葬,惠民政策覆盖面达到100%。二是加强殡葬管理,规范殡葬车辆服务行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殡葬服务能力水平。三是持续推进新增骨灰集中安葬工作,新增骨灰公墓集中安葬率达到100%。完成城市公益性公墓一期30亩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四是大力开展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工作,引导群众丧事简办、文明治丧,推进落实市殡仪馆生命文化教育馆布展项目建设
2、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
建立健全由政府领导,民政牵头,教育、公安、卫健、司法、财政等部门和群团组织参加的困境儿童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牵头协调、监督管理,组织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开展业务培训,开展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摸排走访建档工作,加强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切实履行民政部门监护兜底职责。
4、推进我市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按照省民政厅、市部署和要求,把市儿童福利院重点打造成为“养、治、教、康、安”和社会工作服务融合发展的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拓展服务功能,向儿童福利指导中心转型升级。
5、全面实施惠民殡葬政策。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的指导意见》(民发〔2012〕21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扩大我市惠民殡葬政策覆盖范围,将享受惠民殡葬政策群体由七类困难人群扩大到全体市民。
(六)创新城乡社区服务实效
1、推动形成互联、互动、互补的治理格局。深入推进政治、德治、法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促进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村(居)民自治充满活力,群众自治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规范发展,专业社会工作队伍逐步壮大,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促进社会安定有序。
2、加快构建多元、多层、多样的服务网络。社区服务日益完善,建设一批服务大众、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会服务和福利设施,健全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形成覆盖全体社区居民、内容完备、机制灵活、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体系。
3、全面打造安全、便捷、宜居的新型社区。在总结全省及我市智慧社区试点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广科学、实用、高效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通过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与健康、卫生、体育、教育等其他智慧系统互联互通,力争社区所有公共服务进入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平台,同时在养老、家政、生活服务等领域与线下实体对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商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出多种品牌社区服务。
4、基本健全协调、协作、协同的民政工作机制。增强民政工作的开放性、融合性、科学性,提高民政综合统筹能力,形成综合协调有序、部门协作有力、社会协同有效的工作局面。
5、提升基层社会管理水平。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率达100%以上;
村(居)委会办公及综合活动用房达标准化要求;
社会组织作用和能力明显增强,全市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达6个以上;
社会工作者数量达600人以上;
社区志愿者人数达2万人以上。
6、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机构规范建设达标率100%以上,实现社区“下楼工程”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