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

时间:2019-05-13 20:1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上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上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

第一篇:历史上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

历史上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

时下,最让亿万百姓欣喜的莫过于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庄重承诺,让亿万人民看到了生活更加富裕的美好前景。

(一)民生问题关乎社会进步和政权兴替。历史已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长治久安。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从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胡锦涛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这些理论、方针、政策都充分说明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生存、发展等基本问题作为执政党的最重要的目标任务。

(二)民生问题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将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在促进发展中关注民生,在深化改革中维系民安,在统筹协调中实现民乐,在维护稳定中促进民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关注民生的朝代,就是社会和谐的朝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历史经验,进一步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改善民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所在。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中国人民从历史的进程和切身的体验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问题。作为一种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们国家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和被动挨打的处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正确的道路;作为一种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跃;作为一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提供了坚强的保证。无论我们今后遇到什么复杂局面,无论遇到什么风险考验,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民生问题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二篇:民生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民生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中国新闻周刊》刊登评论说,近年来,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经济在高速增长,甚至是超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却抱怨生活艰难:有病看不起,贫困者“小病拖,大病捱,到死还不能往医院抬”,上学贵、房子价格也快速上涨。

文章指出,今天最严重的民生问题,症结还是市场化不彻底。比如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实际上只有商业化,并无真正的市场化,结果是,原有国有企业或新进入的民营企业享有了谋取暴利的垄断地位。他们可以随意提高价格,而不用担心竞争对手来压价。

在这种环境下,政府出台的某些旨在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也很难真正奏效。这方面的典型是房地产领域。过去几年来,政府一直在进行宏观调控,但房屋价格并未像政府期望的那样趋于平稳,反而呈现出暴涨趋势。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对土地供应的垄断和房地产开发商对房屋供应的垄断,本身就支撑了房屋价格持续上涨的预期,而政府不恰当的调控措施反而会强化这种预期。

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改变原有的支出结构,增加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市场化改革却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性工作。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

民生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全面小康,就是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切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改革开放29年来,随

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不断得到改善,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新的历史起点产生了新的民生要求,稳定的就业、公平的收入、良好的教育、安全的社保以及医疗卫生、居家住房、环境保护、民主法治、个人发展等等,日益成为人民群众新的普遍追求,进而成为党和政府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重大战略举措,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顺应了时代要求,体现了民心民意。

改善民生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改革开放33年来,我国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同时,人民群众思想的独立性、多样性、参与性、选择性和维权意识普遍增强。由此,民生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

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政策面临着始料不及的严峻考验。历次调控,之所以会出现调控手段越严厉,房价上涨越快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房地产新政的出台与实施,不能适应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具体情况。正是这种与社会经济现实的本质背离,导致房地产新政出现南辕北辙的尴尬局面。

按照发达国家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3000美元,是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发展阶段。对于中国来说,住宅需求逐渐成为居民生活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需求。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会加剧城市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当市场需求旺盛时直接导致价格上涨,这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目前我国各城市的房价在快速增长,政府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房价依然在迅猛增长。据中大恒基市场研究人士分析认为:房价上涨与市场需求旺盛息息相关。而市场需求旺盛受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最大:一是由于拆迁产生的被动需求导致市场需求量大增;二是由于土地、材料等开发成本增加导致房价上涨;三是由于房屋供应结构不合理,高档住宅越来越多等因素拉高房价。

任何一项决策都是根据现实的特定条件和问题制订的,然而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一般地说,决策方案的调整是发生在方案被执行的过程中。决策中调整方案是决策主体对原方案进行修改的原则、内容、方法、何步骤所作出的决定。调整方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决策调整的成功与否。因此,在提出调整方案的时候,为保证调整方案的质量,应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一.反馈原则;二.动态原则;三.整体原则。

对目前已经实施的政策在稳定房价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开发商评价普遍不高。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出台,首先影响了一些城市土地的供应量,进而影响到可售房产的供应量,而需求一直保持旺盛的势头,在供求不平衡且是供小于求的情况下房价肯定会往上涨。

前一阶段的房地产调控,恰恰走入了从供地到销售,再到二手房买卖,全面抑制需求,并大幅提高成本的歧路。而且,政府用不断增加的房地产税收填补行政费用黑洞,而不是将资金投在住宅建设上。这更加剧了本已十分紧张的供需矛盾,从而为房价暴涨埋下重大隐患。

税费是商品消费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抑制商品价格上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税,而不是加税。试图在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大规模加税导致商品价格下降,这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没有过先例。而以前的房地产调控恰恰在遵循着这样一个自欺欺人的逻辑。在两年多的房地产调控中,加税成了各级政府的利器,名目繁多的税收与税种纷纷出台。其结果,就是房价大幅走高。土地拍卖、税收增加与限制投资成为房价暴涨的三大主因,在这个层层加码的误区中,市场与消费者成为政策失误的最主要受害者。随着房价走高,购房者对房地产新政失望,其心理从观望走向恐慌,导致最近一轮的抢房热潮,进一步推升房价暴涨。

房地产作为一个产业,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从经济学角度说,如果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且供给充分的条件下,价格一定会下降。近两年的房地产调控,大大恶化了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竞争环境,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垄断企业与垄断价格的形成,放任开发商囤积土地和商品房,直接减少了商品房的供给,助推了房价上涨。

宏观调控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政府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理解、整体把握、严格恪守与持续尊重。不满足这个前提,试图利

用行政权力改变市场,甚至不断给各级政府和部门塞进“私货”,有可能使宏观调控逐步演变为情绪性调控、功利性调控与逐利性调控。这样的调控结果可想而知。

由于宏观调控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具有广泛性与深刻性的特点,这种公权力的运用就必须有强大的约束机制,并且要慎用和善用。在对房地产市场的深层次矛盾与发展趋势没有重新审视之前,不宜过快、过度地推出新的调控措施,更不能把房地产调控演化为“政绩工程”,进而造成市场运行的更大扭曲与更深创伤。中央如果真的能对这些政策进行全面梳理,能听听各地政府的意见,听听发展商的意见,听听专家的意见,考虑得更全面一些,调控的效果才会好,调控的初衷才能早些实现。

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中央智囊机构受命梳理调控政策之举可以看出,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仍将继续深入下去,而中央也会积极总结与反思,以后的调控会更加理性、指向逐步清晰。业界或许有理由相信,各项政策之间的配套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

第三篇:关注社会民生问题

敬爱的党组织:

本次社区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主要探讨现阶段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通过学习和讨论,我将我的学习心得向组织汇报如下:

在我看来,民生的问题涉及我国社会基层和广大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而妥善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上。众所周知,制度建设是中国整体社会能够保障民生命题顺利地发展的一个基础。如果上述二者,能够通过我们两会这样一个参政议政和制度建设的平台,得以协调发展,相辅相成,我觉得这不仅仅对于我们的两会,同时对于我们的老百姓来说,都是一个双赢的好消息。

从民生的层面上来看,历届政府包括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都在聚焦民生这个问题。比如说我们的政协发言人赵启正先生就介绍说,在去年政协收到的提案中,有1900份提案是关于民生的问题,占了所有提案的三分之一,这说明民生的问题是我们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在两会上讨论的问题的重中之重。而从制度建设的层面上来说,我们都知道,政协发挥了充分的参政议政的作用,那么全国人大又在立法、调研、决策等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影响力。但是这些立法、决策的力度和方向从哪里来?我认为,从根本上说,应该从公众所关心的命题和他们所需要得到的力度上来进一步完善。比如说今年全国人大的第一提案,其实是关于低碳经济的提案,就低碳经济这个问题需要两方面来共同协作,一方面,首当其冲地,我们需要制度建设上来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各个合理环节,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环境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老百姓自己也非常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非常关注身边的环境污染,因此如果二者能够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就能与民互动,最大限度发挥参政议政功能。

说到民意交流,我认为今年政协会议的一个特色就是不少政协委员通过各种渠道和民众来交流,有些政协委员直接把自己的提案草案放在博客上,来征集修改意见,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职能,达到政协委员为民请愿,为民谋福利的职责。

大家都知道,参政议政是全国政协的重要职能。全国政协委员来自三十多个界别,这三十多个界别其实辐射了全国大量的行业。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都有自己的期待,这些期待如果能够通过民意的途径,直接地和我们的委员们进行互动,有助于我们委员更好地调查民生,而且把民间的声音传递到我们两会上一个高层次的平台上。

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到,其实这种与民互动,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完成,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来完成,也应该同时充分发挥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等其他媒介的作用。只有民意需要,立法和参政议政良性互动,民意才有得到尊重的可能;也才能够保证立法和参政议政的舆论基础。因为民众的关注,本身就代表了这个社会,或者这个国家所有的人对于自身发展环境,对于整个制度建设的一种关注,这种关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我们政协委员承载着这种关注,当他把这种关注通过参政议政的方式表达出来,把它变成一些具体的制度建设,把它变成具体化的建议,那么这些建议最后又能回馈到我们的民生,那么这种良性的互动一旦形成,两会将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推动中国发展的一个前进动力。

汇报人:xiexiebang

第四篇:从解决民生问题看促进社会和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党的十六大以来,一项项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被写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传递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生是根本。今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时指出,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人们看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体制,集中解决各类民生问题,让全体人民更多地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党和政府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三难”呼声到“惠民”之举

今年初,新华网一项调查显示,“解决看病难”居于百姓关注度首位。与此同时,“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难”和“解决上学难”也位居百姓关注度前列。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将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称为“新的民生三大难”。

这“三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既反映了百姓生活的难题,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难点。然而,难度越大,攻坚的力度越大。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财政向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领域明显倾斜。

近年来,全国财政仅用于卫生投入的增幅年均就在20%以上。同时,国家努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弥合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在一些地方积极试行医药分开等改革,加快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着力构建解决看病难问题的长效机制。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已覆盖4亿多农民,而全国患者人均住院费首次呈现负增长。

为促进教育公平,国家免除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使得农村1.5亿中小学生的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

为稳定房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其核心是优化住房结构,大力发展中小户型的普通住房和经济适用房。8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住房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十一五”期末,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要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几年,政府调控重点将转向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建立符合国情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通过提升保障类住房供应比例,圆中低收入家庭“安居梦”。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十六大以来,人们突出感受到,党和政府工作的一大亮点是,将与百姓日常生活的“小事”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2004年初,教育乱收费、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公路收费三乱、城镇居民拆迁、征用农民土地等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首次写进了中央纪委全体会议的公报,充分显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

统筹城乡支农惠农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中国快速发展之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第一次“战略提升”,那么,十六大以来,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为主要内容的体制转变,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次“战略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初期,亿万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数万亿元的积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各国工业化初期都是农业给工业、城市的发展提供积累,但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是带有普遍性的两个趋向。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说,“两个趋向”的科学论断,标志着党的“三农”政策出现重大调整。纵观十六大以来中央出台的4个一号文件,从促进农民增收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发展现代农业,都直指“三农”问题的薄弱环节,逐步形成了惠农政策新框架。

目前,“三农”发展出现重要转机,但建立在二元结构基础上的旧体制尚未改变,涉农户籍、就业、财政、社保等方面的改革总体上仍然滞后。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扩大就业促进和谐

今年,应聘人潮挤破招聘会玻璃门的“壮观”场面少见了,但谈起就业形势,“严峻”二字仍挥之不去。来自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分析指出,2007年下岗人员数量会有所下降,但就业总量压力持续不减。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问题的新政策。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战略决策是,确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社会地位,为民营经济支持就业扫清了所有制方面的障碍。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服务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为扩大劳动力市场需求开辟了更宽广的空间。

在四川成都金牛区,一批下岗职工在新政策的推动下顺利找到了工作。因为国家规定,当年招收下岗失业人员达职工总数30%以上的新办服务型企业,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所得税。而各地推出的多种人性化就业服务措施,解决了无数大学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困难。

5年来,劳动力流动和居住管理政策日渐宽松。在越来越多的人眼里,户口已不再是职业选择、享受公共服务、旅行、购物购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障碍,就业市场的活力进一步得到释放。

从2003年开始,就业率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促进就业、再就业,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已被列为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目标。劳动保障部一位专家指出,这标志着政府工作的一大转变,从以往注重经济增长为主转为向注重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并重。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社会就业总量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同时,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3%以内。

今年3月下旬,就业促进法草案全文公布,向社会征求意见。劳动保障部有关负责人指出,通过就业促进法的制定,我国将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然而,就业压力大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问题。要改变就业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局面,任重而道远。专家建议,应进一步确立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加强政府对就业的宏观调控。

“扩面提质”破解社保难题

王凤珠是哈尔滨市哈成酱菜厂的下岗职工,自13年前这家区属集体企业停产后,她就一直靠养猪为生。由于相关政策不健全,她一直无法参加社保。近年来黑龙江省为解决集体企业职工的养老问题,调整了相关政策,王凤珠补缴了养老保险费,在银行每个月领取400多元的养老金。

长期以来,GDP、出口创汇等经济指标的增长,成为一些地方政府追求的主要政绩。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前进,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开始浮现。尤其是社会保障长期“面小量少”,成了经济增长的“漏斗区”。

社保制度被称为社会发展的“稳压器”。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显示,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构建“广覆盖、低标准”城乡低保入手,健全社保体制,营造化解社会矛盾的“缓坡效应”。

十六大以来,各级政府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并为此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大胆探索。最突出的成就是,社保参保人群不断增多,覆盖面不断扩大。民政部有关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增幅均在千万人以上。2007年中央财政又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019亿元,比上年增加247亿元。

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农村社保体系已经“破茧”,无数农民破天荒头一回拿到了养老金,报销了医药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亮点。

近年来,上海等地出现的社保大案,也凸显出社保监管方面的漏洞,这些问题已引起主管部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有关专家认为,社保基金数额巨大,一方面要确保专款专用,安全使用;另一方面也要促其保值增值,使社保基金真正发挥社会“稳压器”的作用。

顺应民意调节分配不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显著提高,贫困人口比例大幅下降,而居民收入差距却持续拉大,收入分配不公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中国社科院的数据显示,2005年,城乡收入差距已达3.22:1。贫富差距直接影响着改革进程、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敏锐地提出,要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并且第一次明确了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为小康社会的分配格局勾画出了基本轮廓和框架。

此后,国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限制垄断行业薪酬的举措得到广大百姓拥护。2006年,在政府和舆论的共同推动下,电力、公交等部门停止对内部职工的各种优惠。年末,劳动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限制收入过高行业工资上浮比率,从而掀起了一场“减薪风暴”。

今年5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进一步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对调节收入分配提出了更加全面、明确的基本方针和具体思路。

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说,收入差距扩大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而处于社会全面转型阶段的中国,还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平衡、法制体系不健全、财税制度不完善、社保水平较低等诸多困难,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绝非易事。

人们注意到,“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相信未来5年,党和国家将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化解分配不公。到2020年我国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这个目标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第五篇:诚信与社会和谐

诚信与社会和谐

FIU11-07班(酒店管理)

李小岛

学号20110270

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

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所谓诚信,就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重信用,守承诺,讲信誉。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市场经济中不规范操作等诚信缺失现象,必然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的出现,为我们再次敲响了诚信建设的警钟。我们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诚信缺乏。社会缺乏诚信如同蛀虫正在啃噬和谐社会之根基。

前段时间,网上有段视频被疯狂点播转载,视频中显示10月下午5点半左右,在佛山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只有两岁多的小女孩悦悦,在市场玩耍,突然被一辆面包车撞到碾压过后,又遭到一辆货车的碾压,18位路人漠然走过,没有一人施救,最后还是被一位捡破烂的阿姨跑到路中心把小女孩抱起,并向四周求救,整个视频看完着实令人心寒。

“小悦悦”事件报道以后,网上对这18个路人一片谴责声,批评他们对生命冷漠,连救人的本能良知都已经缺失。透过这个事件,笔者反思为什么这18个人当时会对小悦悦被连续碾压会视而不见,不愿意采取任何施救措施,除了“旁观者”:又不是我一个人在场,别人不救我也不救在作祟外,从根源来看还是整个社会诚信缺失使然。

诚信不仅是道德的体现,更是为人之标准,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诚信是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德和素质,不仅难以形成内在统一的完备的自我,而且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取得成功。“诚”不仅是德、善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缺失诚信,就会使自我陷入非常难堪的境地,个人也难于对自己的生命存在做出肯定性的判断和评价。个人的发展如果受限了,那和谐社会的建设便会缺少动力和基础。

诚信是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而能力却不能弥补道德的不足。能力很重要,但是能力不足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将勤补拙。而诚信不足,必将无立足之地,再出色也于事无补。做任何事必须把诚信放在首位,只有诚信才能使人与人之间有正常的交往,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使社会和平与发展,使人类永恒的主题得以进步,才能使我们更好的建设美好的和谐社会。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身处世的基础,是衡量一个人品行优劣的标准之一。一个诚信的人,必定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使用一些不良手段去危害他人,必定会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下载历史上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上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调查报告-(社会民生问题)[5篇范例]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民生问题 姓名:周雯姓名:蒲蕾姓名:王硕姓名:罗纾岚的调查报告 年级:2011 专业:金融 班级:11、12班 学号:20201136040006 学号:20201136040007 学号:20......

    关于关注民生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关注民生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正文: 1前言: 申家庄位于x和x交接处,为了了解现在的民生状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我2014年寒假期间在我的家附近的申家庄做了了此次民生社会调查。......

    关于关注民生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关注民生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人:丁冬 班级:药学院药学一班 学号:201004020111 正文: 1前言: 自从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代会上温总理向大会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更加重视改......

    关于关注民生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推荐)

    关于关注民生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人:丁冬 班级:药学院药学一班学号:201004020111 正文: 1前言: 自从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代会上温总理向大会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更加重视改善......

    社会思品之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 1. 列举老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 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食品安全;城乡、地区收入差距大等。 2.民生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

    社会和谐(最终定稿)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 按照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

    道德进步与社会和谐

    道德进步与社会和谐摘要:道德进步与社会进步一脉相承,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提高国民素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的道德教育并深化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因此......

    社会和谐发展与女性[范文大全]

    一、女性能力发展: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探讨女性能力发展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