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营企业要积极承担构建和谐城市责任
文章标题:民营企业要积极承担构建和谐城市责任
民营企业要积极承担构建和谐宁波的责任
最近,中国共产党宁波市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宁波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意见》,这是一件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的大事。《实施意见》提出两个阶段性目标,力争到2020年把宁波建设成为社会和谐程度较高的城市。到2010年,要实现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民主法制的制度体系比较完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先进健康的和谐文化繁荣发展;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更文章版权归xiexiebang.com作者所有!加巩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效明显;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率先实现等7个方面的具体目标。要实现目标,完成任务,需要全市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开拓奋进,共同努力。民营经济作为宁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作为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群体,在构建和谐宁波的过程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一、要承担推动发展的责任
构建和谐宁波,归根到底要靠发展。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这是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宁波中的最主要责任,也是对构建和谐宁波的最重要贡献。宁波民营企业在过去2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扮演了很重要的推动者、主力军的角色。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民营企业通过高强度、低成本的创业、经营,以明显的比较成本优势,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不断壮大发展。据有关数字统计,目前我市有8.4万户私营企业,整个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达到80以上。今年9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我市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公平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正在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民营企业要进一步抓住这一新的机遇,积极谋求自身的发展,努力做好、做专、做强、做大。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民营企业最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在继续保持低成本经营方式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创新技术,打造品牌,增强企业竞争实力。要利用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空间,进行产业转移,在区域间建立平等、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合作关系,跳出宁波,发展宁波。具备“走出去”条件和实力的民营企业,要去海外市场寻找商机,争取在国际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民营企业不断发展,不断增加投资、增加利润、增加就业、增加税收,就是对社会和谐的最大贡献。二、要承担推动创建和谐企业的责任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只有企业和谐了,才有社会的和谐。“和谐企业,生财有道”,创建和谐企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比外资、国有企业要差,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和谐程度也存在着差距,所以更需要引起民营企业家对和谐企业建设的高度重视。民营企业要和谐,当前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遵守法规。民营企业作为企业公民,一定要遵守一切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自觉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这既是民营企业的责任,也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二是要关爱员工。充分尊重和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与利益,在劳动合同、工资报酬、健康卫生、生命安全、人格尊严等方面,使员工既能享受到国家法律规定的权益,又能分享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条件。三是要保护环境。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已成为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障碍。宁波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与自然不和谐相处的状况,这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要承担的历史责任。民营企业应当积极主动投身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推广清洁生产,维护生态环境,保证生产安全,与自然和谐相处。四是要修养道德。民营企业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炼,把“八荣八耻”成为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遵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抵制拜主义、享乐主义,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分是非,别美丑,树新风,促和谐。三、要承担推动光彩和公益慈善事业的责任
致富不忘本,饮水当思源。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民营企业作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拥有较多财富的新的社会阶层,应当承担起先富帮后富,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历史责任。构建和谐宁波,需要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扶贫事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宁波的民营企业在自身企业发展的同时,已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中来,民营企业家中出现了众多的慈善之星、光彩之星。据统计,2008年仅新农村建设中,宁波共有4519家民营企业结对1232个行政村,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这标志着我市的民营企业正在走向成熟,走向理性。在构建和谐宁波的过程中,第二篇:民营企业要积极承担构建和谐城市责任
民营企业要积极承担构建和谐城市
责任
文章标题:民营企业要积极承担构建和谐城市责任
民营企业要积极承担构建和谐宁波的责任 最近,中共宁波市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意见》,这是一件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的大事。《实施意见》提出两个阶段性目标,力争到
2020年把宁波建设成为社会和谐程度较高的城市。到2010年,要实现统
筹协调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民主法制的制度体系比较完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先进健康的和谐文化繁荣发展;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更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加巩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效明显;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率先实现等7个方面的具体目标。要实现目标,完成任务,需要全市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开拓奋进,共同努力。民营经济作为宁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作为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群体,在构建和谐宁波的过程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要承担推动发展的责任 构建和谐宁波,归根到底要靠发展。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这是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宁波中的最主要责任,也是对构建和谐宁波的最重要贡献。宁波民营企业在过去2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扮演了很重要的推动者、主力军的角色。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民营
企业通过高强度、低成本的创业、经营,以明显的比较成本优势,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不断壮大发展。据有关数字统计,目前我市有万户私营企业,整个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达到80以上。今年9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我市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公平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正在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民营企业要进一步抓住这一新的机遇,积极谋求自身的发展,努力做好、做专、做强、做大。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民营企业最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在继续保持低成本经营方式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创新技术,打造品牌,增强企业竞争实力。要利用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空间,进行产业转移,在区域间建立平等、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合作关系,跳出宁波,发展宁波。具备“走出去”条件和实力的民营企业,要
去海外市场寻找商机,争取在国际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民营企业不断发展,不断增加投资、增加利润、增加就业、增加税收,就是对社会和谐的最大贡献。
二、要承担推动创建和谐企业的责任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只有企业和谐了,才有社会的和谐。“和谐企业,生财有道”,创建和谐企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比外资、国有企业要差,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和谐程度也存在着差距,所以更需要引起民营企业家对和谐企业建设的高度重视。民营企业要和谐,当前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遵守法规。民营企业作为企业公民,一定要遵守一切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自觉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这既是民营企业的责任,也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二是要关爱员工。充分尊重和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与利益,在劳动合同、工资报酬、健康卫生、生命安
全、人格尊严等方面,使员工既能享受到国家法律规定的权益,又能分享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条件。三是要保护环境。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已成为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障碍。宁波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与自然不和谐相处的状况,这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要承担的历史责任。民营企业应当积极主动投身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推广清洁生产,维护生态环境,保证生产安全,与自然和谐相处。四是要修养道德。民营企业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炼,把“八荣八耻”成为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遵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抵制拜主义、享乐主义,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分是非,别美丑,树新风,促和谐。
三、要承担推动光彩和公益慈善事业的
责任
致富不忘本,饮水当思源。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民营企业作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拥有较多财富的新的社会阶层,应当承担起先富帮后富,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历史责任。构建和谐宁波,需要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扶贫事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宁波的民营企业在自身企业发展的同时,已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中来,民营企业家中出现了众多的慈善之星、光彩之星。据统计,2006年仅新农村建设中,宁波共有4519家民营企业结对1232个行政村,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这标志着我市的民营企业正在走向成熟,走向理性。在构建和谐宁波的过程中,民12全文查看
第三篇:民营企业要积极承担构建和谐城市责任
文章标题:民营企业要积极承担构建和谐城市责任
民营企业要积极承担构建和谐宁波的责任最近,中共宁波市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意见》,这是一件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的大事。《实施意见》提出两个阶段性目标,力争到2020年把宁波建设成为社会和谐程度较高的城市。到2010年,要实现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民主法制的制度体系比较完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先进健康的和谐文化繁荣发展;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更文章版权归xiexiebang.com作者所有!加巩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效明显;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率先实现等7个方面的具体目标。要实现目标,完成任务,需要全市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开拓奋进,共同努力。民营经济作为宁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作为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群体,在构建和谐宁波的过程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要承担推动发展的责任
构建和谐宁波,归根到底要靠发展。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这是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宁波中的最主要责任,也是对构建和谐宁波的最重要贡献。宁波民营企业在过去2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扮演了很重要的推动者、主力军的角色。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民营企业通过高强度、低成本的创业、经营,以明显的比较成本优势,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不断壮大发展。据有关数字统计,目前我市有8.4万户私营企业,整个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达到80以上。今年9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我市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公平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正在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民营企业要进一步抓住这一新的机遇,积极谋求自身的发展,努力做好、做专、做强、做大。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民营企业最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在继续保持低成本经营方式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创新技术,打造品牌,增强企业竞争实力。要利用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空间,进行产业转移,在区域间建立平等、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合作关系,跳出宁波,发展宁波。具备“走出去”条件和实力的民营企业,要去海外市场寻找商机,争取在国际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民营企业不断发展,不断增加投资、增加利润、增加就业、增加税收,就是对社会和谐的最大贡献。二、要承担推动创建和谐企业的责任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只有企业和谐了,才有社会的和谐。“和谐企业,生财有道”,创建和谐企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比外资、国有企业要差,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和谐程度也存在着差距,所以更需要引起民营企业家对和谐企业建设的高度重视。民营企业要和谐,当前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遵守法规。民营企业作为企业公民,一定要遵守一切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自觉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这既是民营企业的责任,也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二是要关爱员工。充分尊重和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与利益,在劳动合同、工资报酬、健康卫生、生命安全、人格尊严等方面,使员工既能享受到国家法律规定的权益,又能分享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条件。三是要保护环境。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已成为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障碍。宁波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与自然不和谐相处的状况,这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要承担的历史责任。民营企业应当积极主动投身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推广清洁生产,维护生态环境,保证生产安全,与自然和谐相处。四是要修养道德。民营企业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炼,把“八荣八耻”成为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遵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抵制拜主义、享乐主义,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分是非,别美丑,树新风,促和谐。三、要承担推动光彩和公益慈善事业的责任
致富不忘本,饮水当思源。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民营企业作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拥有较多财富的新的社会阶层,应当承担起先富帮后富,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历史责任。构建和谐宁波,需要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扶贫事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宁波的民营企业在自身企业发展的同时,已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中来,民营企业家中出现了众多的慈善之星、光彩之星。据统计,2006年仅新农村建设中,宁波共有4519家民营企业结对1232个行政村,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这标志着我市的民营企业正在走向成熟,走向理性。在构建和谐宁波的过程中,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公益和慈善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倡导光彩事业精神,积极参与帮困扶贫活动,在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人民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06年12月《民营企业要积极承担构建和谐城市责任》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民营企业要积极承
担构建和谐城市责任。
第四篇:浅析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论文
浅析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
班级:09生物医学工程2班学号:200901015047姓名:黄玉梅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关系的研究,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新型和谐的劳动(劳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具有极大的意义。建立和谐社会,必须有和谐的劳资关系作基础。本文从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中劳资关系的现状等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构建我国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策略。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劳资关系 构建和谐
一、民营企业的概念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公司或企业类别的名称,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其实,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营企业多数是私营企业(私企),由于传统共产主义反对私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便将它们命名为“民营企业”。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没有“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
二、劳资关系概述
劳资关系,是指劳工和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透过劳资双方所签订的劳动契约和团体协约而成立。劳资关系或称为劳雇关系,一方面是受雇主雇用从事工作获致工资者,另一方面是雇用劳工的事业主、事业经营之负责人或代表事业主处理有关劳工事务之人,彼此间的关系即属劳雇关系。
就当前的情况看,我国的经济成份主要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经济及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民营经济两部分组成。国有经济的劳动关系大多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按计划统一分配建立起来的;民营经济则是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经济运行中建立。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原生的资源配置是劳动与资本的配置,从而也形成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资关系。它主要表现是:在表面上的平等和实质上的不平等。
三、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中劳资关系的现状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二十年来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最近有统计报告揭示,民营经济在每年创造的增加值、税收收入和解决就业等方面都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近些年来民营企业的劳资关系问题明显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些民营企业,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还相当严重,甚至危及到不少劳动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客观地说,劳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健
康发展的一大挑战。以下是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中劳资关系体现出的一些不和谐现状:
(一)、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不规范。
1、许多私营企业与雇工没有签订合同。
2、业主与雇工、雇员的劳动合同一般内容简单、粗糙,不是很规范。合同内容只包含对工人的约束,只有对工人迟到、误工等采取的惩罚措施,对企业主却没有任何限制,合同显失公平。
3、有许多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没有规定雇工雇佣期限。
4、许多劳动合同没有涉及与工伤处理相关的诸如发生工伤后的工资发放、医疗、抚恤等事项。
5、有些劳动合同中出现与《劳动法》相背的违法条款。
(二)、雇佣劳动关系产生后,雇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1、安全和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相关调查表明,在私营企业的一线生产作业区,普遍存在事故隐患,消防等基本设施均达不到国家安全标准。一旦发生事故,许多企业根本没有应急设备和措施。
2、劳动强度大,加班加点现象普遍。企业主为获取更高利润,经常让雇工加班加点,雇工每天的工作时间达10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2个小时,这大大超过法定工作制中规定的8小时,也违反我国《劳动法》中每月加班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的规定。
3、企业主经常克扣和拖欠工资,雇工工资实际水平不高。私营企业主常利用违法的“厂规厂纪”来克扣工人工资,甚至有的不明所以的任意克扣雇工工资。
4、福利待遇极少甚或没有。私营企业雇工的所有收入就是工资,尤其是一线工人,他们只能得到按小时或按件数计算的工资,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福利待遇。大多数企业均不为职工提供必要的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待遇,如基本养老保险等。雇员的伤残、疾病均无保障,而公有制企业一般均为职工提供这些基本福利,还有失业救济及养老保险等。
5、雇工的人身权益遭到侵犯。私营企业的雇主随意对雇员进行辱骂和虐待,凌辱甚至殴打工人的现象经常发生,虽然新闻媒体不断对私营企业中虐待工人的事件进行曝光,有些案件政府还作了严肃处理,但这种现象并未完全消失。
(三)、雇佣劳动关系的终止不合法。
私营企业主往往按自己的意愿决定职工的去留,有一些企业主在其苛刻条件令雇工无法接受而遭到拒绝时立即辞退雇工,即使有合同,企业主也不按合同来解雇雇工。许多合同根本没有涉及解除劳动关系的条款,这均不符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另外,有些企业在职工因工致残时把其辞退,不采取任何补偿性措施,这严重违反了劳动法律法规。还有一些企业在没有合同约束的情况下单方面不允许雇工辞职。由于劳动强度过大,环境过于恶劣,职工要求辞职,而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却不允许辞职,强迫其继续做工。这也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
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基础和客观要求,和谐的劳资关系有利于增强民营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法宝,是建设和
谐企业的基础和保证,是民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为有效协调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应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以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社会建设中的真正作用。以下是对构建我国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提出的相关策略:
(一)、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用法律保护劳工权利,协调劳资关系。完善《劳动法》并且制定出一系列维护雇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把劳资双方的行为限定在法律和制度的柜架内。
(二)、完善工会独立法人地位,确保工会的基本职责的履行。
要使工会独立法人地位不断完善,使工会干部“不受制于人”,应使工会干部工资由企业支付改变为由会费支付,增强工会组织及工会干部的话语权,让工会组织能够大胆地履行职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维护劳资关系的平等性和公平性。
平等就业权既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也是一项基本的劳动权。雇工依法享有劳资关系中的平等权利,消除劳动者的就业歧视,赋予劳动者受歧视的诉权,加大对歧视劳动者的处罚力度,以维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
(四)、以人为本,尊重劳动,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劳资)关系。
新型和谐的劳动劳资关系,就是一些学者说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在健全的法治环境保障下的劳资双方平等,双赢关系。其实质就是人力资源型劳资关系。应该说这是我们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劳资)关系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完善现有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树“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劳动者的愿景和企业发展的愿景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分配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党中央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又是现阶段我国为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和谐稳定的劳动(劳资)关系作保障。只有构建和谐的民营企业劳资关系,才能保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也才能保证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早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雷亮,葛芳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05,1:23-25
[2] 战成秀新时期我国劳资关系调节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 2005.[3] 熊薇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劳资关系[D].暨南大学 , 2006.[4] 于萍工会与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D].山东大学 , 2006
第五篇:构建民营企业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构建民营企业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民营企业劳动关系调查情况汇报
全国工商联
(2007年12月)
提要:
民营经济已占非农就业的80%左右,其劳动关系状况对整个社会和谐具有重大影响。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在推动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民营企业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安全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比过去有较大提高,劳动关系明显改善,总体和谐稳定。当前民营企业劳动关系仍有不少问题。大多数企业建立时间短、生产规模小、经营条件差、员工流动性大,许多问题产生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长期性。这是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观念看待、用发展的办法解决。
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重在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分类推进劳动关系管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全国工商联将推进民营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为深入了解情况,工商联开展了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状况重点调研。黄孟复主席带队到北京、苏州、无锡、沈阳、大连等地调查,我们还在几个城市的区县向企业
发放调查问卷,并联合劳动保障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开展专题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空前发展,已经成为解决就业的主渠道,就业占全国非农就业总数的80%左右。据统计,2006年全国城镇和乡镇企业就业总数约4.3亿人,除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及劳务工9000多万人外,其余均在民营经济就业。到今年9月,全国注册私营企业538万家,雇工5696万人,个体户2678万家,从业人员5429万人,私营个体就业共1.1亿多人。如果考虑私营企业普遍低报人数,大量个体户并未注册(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实有个体工商户3921万,从业人数9422万,比注
册数高近一倍)等情况,私营个体实际从业人员可能达2亿。
二、民营企业劳动关系明显改善,总体和谐稳定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人大、政府和工会按照中央的要求,在提高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水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改善企业劳动关系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采取了较强的管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民营企业劳动关系明显改善,总体和谐稳定。
一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断提高,执行情况改善。
据全国总工会2007年第6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抽样调查(简称总工会调查),2006年全国企业员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68.8%;私营个体企业为47.3%,比2003年提高近17个百分点。据统战部、工商联第7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简称工商联调查),2005年样本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为71.4%,比2003年提高
8.8个百分点。据工商联今年部分城市私营企业调查(简称工商联今年调查),2005和2006年样本企业员
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73.1%和74.6%。
二是劳动者工资收入明显增长,拖欠现象减少。
劳动保障部统计,2004年3月以前10年,各地平均调整最低工资标准3.8次;之后至2006年底,调整了1.9次;2006年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比上年平均提高30%左右。据总工会调查,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367元,比2002年实际增长37.8%,其中私营企业为1204元,为全国水平的88%。据工商联调查,2005年企业员工年平均工资为13480元,比2003年增长67.8%,为当年国有单位平均工资的83%。据工商联今
年调查,80%的员工认为劳动合同确定的工资标准能够执行,95.7%认为工资能够按月支付。
三是工会组建率上升,作用日益扩大。
总工会统计,2006年全国共有企业工会88.4万个,其中非公有制经济71.5万个,占80.9%,入会员工8161万人,员工入会率58.6%。据总工会调查,61.5%的员工所在单位建立了工会,其中认为工会发挥了作用的员工占63%。据工商联今年调查,2006年企业建立工会比例为31.8%,员工参加工会比例为39.8%,其中67.8%员工认为工会有作用。
四是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关系进一步稳定。
劳动保障部统计,2006年末全国民营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约4500万人,比上年新增610万人,其中农民工1417万人。民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约1/4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据工商联今年调查,员工参加工伤保险为62%,基本医疗保险为51%,基本养老保险为48%,失业保险为41%,生育保险为34.5%。
五是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广泛建立,劳动争议矛盾日益缓和。
目前绝大多数省市县都建立了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不少地方已向街道和乡镇延伸,形成了全国多层次的组织体系。不少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推动了劳动争议解决。据工商联今年调查,11%的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25%的企业准备建立;认为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很好和可以的员工占7.43%和78.26%。据总工会调查,劳动争议最终以协商和调解方式解决的占68.8%;实行了工会与企业平等协商制度的,国有企业为27.5%,私营企业为13.7%;私营企业员工对与企业管理者关系融洽程度的评价值为
3.64,高于国有、集体企业。
三、民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仍很多,有的还比较严重
劳动合同方面:
中小企业(行情 股吧)劳动合同签订率很低,签订集体劳动合同的较少,许多合同不规范,不少是流于形式,合同期限较短,合同执行情况不太好。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劳动执法检查反映,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个体经济更低。据总工会调查,50%以上的私营企业员工未签订劳动合同,企业建立集体合同的比例只有15.7%,员工对劳动合同履行情况的评价值为4.07,低于其它类型
企业。
工资收入方面:
部分企业仍未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欠薪问题仍然困扰一些农民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面不大,工资由企业单方决定现象仍较普遍,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过大,尚未形成普通员工工资正常合理增长机制。据总工会调查,民营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只有14.2%。据工商联今年调查,工资由经营者决
定的占1/3,由人力管理部门决定的占27.5%,建立集体协商制度的只有2/5。
工会建设方面:
多半私营企业尚未建立工会,不少工会存在行政化倾向,许多工会有名无实,工作形式化较突出,实际作用发挥不够。据总工会调查,民营企业建立职工大会制度的只有1/4,实行了工会与企业平等协商制度的只有13.7%。有的城市近年采取行政措施在很短时间内在民营企业广泛建立工会,工会领导多由地方工会或企业安排。据工商联今年调查,成立工会组织的企业只有31.8%,职工参会比例38.9%;近40%的职
工认为工会很少活动或没有活动。
社会保障方面:
员工参保比例不高,社会保险水平低,小企业普遍认为缴费负担重,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困难,很多农民工不愿参保。据总工会调查,全国各类用人单位没有给职工上保险的超过35%,农民工比例更高;除工伤保险外,民营企业保险缴费比例不到国有企业的一半。据工商联今年调查,仍有一半的企业职工未参加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近60%未参加失业保险,38%未参加工伤保险。据重庆市工商联调查,民营企业员工五项保险缴费负担大约是工资的50%,企业支付4/5多,员工支付近1/5;许多小企业感觉负担重,不少农
民工不愿缴费。
劳动争议方面:
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不断上升,集体劳动争议比重扩大,部分案件处理难度增大。据劳动保障部统计,2000--2003年全国劳动争议案件和涉及人数年增长36%和30%,其中私营企业为55%和11.6%,个体户为156%和43%,股份制企业为552.7%和122.6%。2005年全国劳动争议案件31.4万件,比2004年增加20.5%。2004年劳动集体争议案件占7%,涉案人数占62.5%。私营企业劳动争议以裁决方式解决的高于调解方式,其中
劳动者胜诉约占50%,企业胜诉占10%以上,双方部分胜诉占30%以上。
四、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民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
目前民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有几多:小企业问题多,新建企业问题多,乡镇企业问题多,农民工问题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问题多,欠发达地区企业问题多。之所以如此,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进程状况,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成熟程度决定的。我国私营经济迅速兴起于上世纪
90年代,大规模发展于进入新世纪以来,总体发展尚不成熟。
一是大半为新建企业。
全国私营企业1990年9.8万家,1995年65万家,2000年176万家,2007年9月538万家。近7年
每年新增50多万家,2/3以上企业产生于新世纪。
二是大多数为小企业。
我国私营企业户均雇工10.6人,投资者2.5人,销售收入70多万元。538万家私营企业中,大中型
企业只有几万家,其余均属小型微型企业。
三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95%以上的企业从事加工生产、建筑劳务、一般流通与社会服务,以提供普通劳动服务为主。
四是企业素质普遍较低。
绝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低,经营环境差,本小利薄言微,主要维持生存。经营者知识水平、法律意识
和管理能力普遍不高,雇员文化程度、工作技能、敬业精神普遍不高。
五是经营波动性和员工流动性大。
受市场波动影响,多数企业经营变化频繁。雇员中农民工比重大,工作稳定性差,员工流动性大。企
业生也快、亡也速,平均寿命不足5年。2006年全国注销和吊销私营企业32万户。
上述特点决定了多数私营企业经营状况不大好,管理不太规范,劳动关系难稳定、问题多。面对这种状况,要用客观的态度对待,必须看到这种状况的产生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长期性。要用发展的观念看待,必须看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社会主义法制健全,民营企业日益成熟,大量问题将在发展中逐步
化解。
五、推进民营企业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若干建议
解决民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要兼顾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和不断扩大劳动就业两个方面的客观要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舆论手段,采取实事求是、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宽严相济的办法解决,决
不能轻视与迁就,也不可过急与超前。
一是将劳动关系管理的重点转向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
民营经济已经占企业的大多数,占非农就业的大多数,占劳动争议案件的大多数。国家在劳动关系宏观管理上应当从以公有经济、大中型企业为主转向以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为主。后者劳动关系具有市场性强、变动性大、规范性弱、行政执行难、监管不易等特点,与传统公有制经济和大中型企业有重大区别。要转变传统管理思维、改革传统管理方式,充分认识、及时适应和正确把握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劳动关系
特点,积极引导其尽快实现劳动关系的规范、有序、协调、和谐、稳定。
二是完善政策、改进监管要立足于既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又推动企业增加就业岗位。
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民营企业的强资本、弱劳动的状况具有一定必然性。国家在制定劳动政策、加强劳动监管时突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完全必要的。但同时也要考虑保护企业的灵活用工机制,考虑几百万小企业、几千万个体户的人力成本压力,考虑如何鼓励他们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就业是劳动者的第一
劳动权益,也是劳动者其它劳动权益的前提。必须同时兼顾保护劳动权益与扩大劳动就业。
三是按企业类型特点分类、有序地推行劳动合同制度。
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提高合同签订率和监督执行力是完全必要的。但民营大中型企业少,小型企业多,要根据不同企业类型特点分类、有序地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和工作比较稳定的员工,重在大力推行集体合同制、扩大劳动合同签订率、规范合同内容、严格监督合同执行。对小企业、特别只有十几人的微型企业及个体户,对季节性、临时性雇工,可按地区、行业的不同,分类推行比较灵活、简明的合同制度,既提供规范依据,又方便双方履行,有利于提高合同签订率和监督合同执行。四是稳定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进企业逐步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民营企业工资监管,对小企业和季节性临时性员工,重在保障最低工资和防止工资拖欠。要根据地方与全国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情况和地区与行业的不同,逐年稳步提高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重在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地方工资与行业工资指导线制度,推动企业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健全薪酬激励制度,逐步建立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相适应的正常工资增长机制,保障工资按合同要
求按时足额支付。
五是在小企业和个体户中推行弹性参保政策。
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小企业和季节性临时性员工的客观情况,在缴费的基数、费率和方式上都要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降低参保门槛,实行低进低保的弹性参保政策。要制定专门针对个体户的保险政策,提供相关保险服务。要切实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难问题,尽快提高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加快实现省级和全国统筹。
六是增强工会组织自主性,推进行业、社区、街道与乡镇工会建设。
在民营企业中推行工会制度,既要提高企业建会率,更要注重工会实际作用力。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要健全职代会制度,提高职工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工会的民主性、自主性和谈判能力,减少外部干预,避免企业变相控制。在一些行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相应建立行业类工会组织,以维护同行业职工的共同利益。对无法单独建立工会的小企业和个体户,相应推进社区、街道和乡镇工会建设,将分散劳动者
组织起来,代表和维护其共同利益。
七是坚持预防、协调和规范处理三者有机结合解决劳动争议问题的原则。
预防,重在提高劳资双方法律意识,严格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等等。协调,企业内部重在建立劳资双方协商制度,建立专门的劳动关系协调机构,加强工会与企业的经常性协商工作,发挥工会在集体谈判和问题处理中的作用;企业外部重在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重要作用,协调解决地区、行业共同性劳动争议问题。规范处理,重在严格执行劳动争议处理法规,严肃争议处理程序,完善争议调解制度,增强调解处理约束力,建立健
全集体争议和重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八是将工商联正式纳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之中。
三方机制中的工会代表劳方、劳动部门代表政府,代表性、规范性和执行力都比较强,但单以中企联作为企业方代表就很不完整。目前多数县域没有中企联组织,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在地市县,因此,不少地区是以工商联和个体私营协会作为企业方代表。在省一级,有的地方实行了三方四家(或五、六家)协调机制,把中企联、工商联、外企协会和个私协会共同作为企业方代表,效果普遍较好。工商联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和政府管理非公有制企业的助手。中发200615号文件明确提出:在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工商联既要维护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合法权益,又要与工会等人民团体密切配合,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目前已有200多万会员,其中企业会员80多万,组织网络已经覆盖至全国每个县和相当大部分乡镇和街道。建议将全国工商联正式纳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之中,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在发挥行业工会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行业商会协会在协调同行业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扩大其
有序参与。
九是正确引导舆论,营造和谐劳动关系社会氛围。
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仲裁法明年开始实施,应当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宣传三法,一要全面、正确阐释条款内容,减少社会各方可能产生的认识歧义,消除某些误解;二要在强调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兼顾宣传员工与企业双方的平等权利与义务关系;三要加强正面引导,多宣传先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典型经验,多树立正面形象;四要提倡各个地区各类行业规范有序执法,既要积极作为,又不
能操之过急,避免引发新的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