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绥德民营经济现状及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绥德民营经济现状及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不包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由于绥德县基本不涉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因此,全县民营经济的准确定位是狭义的民营经济。
一、绥德县民营企业的现状
近年来,依托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绥德县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全面落实国家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使民营企业迅速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截至2009年底,全县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94597万元,增加值28072万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其中工业增加值7544万元,上缴税金2860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5%,利润总额4731万元,从业人员16245人。全县民营经济总量达4377户,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达25358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1811万元,年平均新上、技改项目投资1000多万元。绥德县民营经济民展已初具规模,并保持了健康、快速、协调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一是产值规模大幅增加;二是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是涉及领域进一步多元化;四是发展新亮点逐年增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化民营经济总量小。2009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总产值1860万元,仅占全县GDP的0.01%。
2、发展的软环境有待改善。一是体制性障碍还未彻底清除,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在市场准入、管理范围等方面,一些不适应民营经济发民的本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特别是还存在着部门职能交叉管理多头、指导越位、服务缺位和省、市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够到位等问题;二是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了解不够。如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一些部门在履行职能时,对民营企业不能一视同仁,“两张脸”和“两个标准”的情况仍然存在,使得民营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投资愿望严重弱化。
3、经营场地问题严重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土地审批日益严格,民营企业用地难问题越发突出,许多项目资金和技术都已落实,却因场地问题而搁浅。
4、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绥德县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5、思想观念落后。一是有些民营企业所有者尤其是决策者不是靠企业实力和自身素质维持企业生存发展,而是靠拉关系、走斜道、找优惠、钻空子来经营管理企业;二是一些民营企业领导者只注重“利己”而忽视“利他”,只追求短期效益而不谋求企业长远发展。只看重数量扩大外延发展式的规模经济而轻视质量提高内涵扩充式的知识经济,只顾惜自身的政治地位而不潜心实现企业的市场价值;三是一些民营企业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要么只顾眼前不思长远,要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要么不满现实自暴自弃;四是部分民营企业对自身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在经营理念上又缺乏诚实守信的意识,自己束缚了手
脚,难以求得发展状大。要改变以上状况,既有赖于民营企业高层领导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及其正确引导,也依赖于民营企业职工自身的观念转变、思想改观和素质完善。
6、发展思路不清晰。民营企业所有者在发展思路上,有的将经营范围任意扩大、经营战线随意拉长而不顾自身实力条件和市场需求,乱铺摊子、乱上项目、乱闯市场;有的对其所经营的现有业务缺乏战略眼光和前瞻能力,忽视知识更新,抱残守缺,没有从长远发展角度去及早规划和准备,不从市场找顾客、不随顾客创业务、不依业务竞市场,从而导致其业务做不大、经营忙而乱、管理难奏效;有的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式经营,缺乏经营的相对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的热衷炒作市场或迷信什么“策划大师”、“某某模式”,不是靠踏实的经营作风和务实的经营思想去开拓市场、壮大企业。
7、家长式的管理。一些民营企业内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单一的雇佣关系,由此就导致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地位不平等、待遇不公正,乃至相互不信任;且又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证去协调双方的关系。这种所有者与经营者长期共处的“不和谐”所形成的“一言堂”,直接制约着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
三、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思路
要实现绥德县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发展民营经济的新论述、新要求,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不断创新思路、切实加强引导、全面优化环境。
1、创新发展思路,实施民营经济”回归工程”.绥德县民营经济经过多年的发民、积累和提升,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但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很难继续做大做强,其中土地问题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要推动全县民营经济科学、快速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思路,落实新建企业和扩大再生产企业建设、发展用地。建设大中小型创业园区,是政府扶持、服务民营企业的平台,是中小企业健康、快速成长的“孵化器”,也是有效解决企业用地的迫切要求。因此,在绥德县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无定河或大理河沿岸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区,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回归”园区,形成规模效益、聚合效益、洼地效益,已经成为绥德县发展民营企业的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整合国家政策资源,集中服务、扶持、引导;才能形成企业间合理、有效的资源、信息、资金、技术和产品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民营企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创新服务方式,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包括投资不境,也包括生产环境。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中,新一轮的竞争必然体现为高效的政府服务、良好的综合环境间的竞争。当然,投资环境体现的是政府为投资者提供的投资成本优势,具体来讲,就是健全配套的基础设施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民营经济提供有利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创业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及时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化解困难,确保民营经济在困难情况下仍保持强劲发展。同时还要通过组织行业协会的方式,引导企业强化自律意识,回避内部恶性无序竞争。
3、创新产业结构,提升民营经济集群竞争力。红枣和石雕是绥德县的两大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产业发展提升的空间较小,收入弹性较低。所以,必须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创新和突破。一方面要改变传统产业都是“夕阳产业”的思想认识,重视做好宣传、引导和扶持工作。只要很好地引导企业实施技改,传统产业完全可以与高科技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要注重产业聚集、提升。应在红枣、石雕企业专业镇、专业村基础上,强合城镇化进程,通过统一规划,形成局部聚集,园区规模生产,引导与之相关的项目不断向其配套、聚拢、整合,既促进了产业的聚集,也缓解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同时,通过相关联项目在特定区域的有机配套,推动红枣、石雕产业链条的延伸,有效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4、突出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历史机遇,盯住县外民营大企业发展招商项目,立足绥德县农业、交通、矿产、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重点与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对接洽谈,积极做好项目引进工作。
5、实施扶优培强战略,提升民营经济档次。一是紧紧围绕建筑建材、农副产品等产业,发展一批产业集中、特色鲜明的民营经济基地,培植一批主导产业集群。二是把年上缴税金较多的企业纳入培植重点,立足技术、资源等优势扩张规模,培植一批骨干企业。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创建“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产业”活动,培植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四是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培植一批科技创新企业。
6、大力推进企业创新,努力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大全县重点民营企业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力度,组织企业参加产学研究洽谈会、小企业博览会、境内外产品展销会等活动,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由传统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完善企业法人制度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民营企业增强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7、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提升民营经济服务水平。一是突出抓好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担保公司运作机制,扩大担保金额,同时,借鉴深圳市促进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做法,设立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促进绥德县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民营及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专职信用评价机构,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三是建立民营经济科技信服务体系,帮助企业搞好项目科学规划论证,为民营企业产品研发提供技术、信息、人才服务。四是抓好民营企业培训。充分利用县远程教育培训和创业培训基地,对民营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骨干开展系统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素质。五是抓好创业培训。通过对技术、经营人员的创业培训,激发他创业需求,培养他们创业能力,教会他们把潜在消费需求变成现实消费需要,实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领办、创办企业。培育人新的经济增长点。六是充分发挥县法律中心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民营企业法律咨询服务,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七是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广泛宣传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促进全县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篇: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
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
“>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近年来,民营经济在太和镇镇域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认真实施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战略,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掀起新一轮发展民营经济的高潮,扫清民营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最近,我对太和镇地区民营经济的现状与发展作了深入的调查。
一、太和镇民营经济的现状 太和镇地处县城,具有得天独厚发展经济的优势,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镇城乡集体企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8万多人口的太和镇共有集体企业40余家,其中城镇集体企业13家,农村集体企业28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
家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集体企业固有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员工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等矛盾日益突出,体制的弊端,产权不明晰,加之流动资金短缺,银行不注入资金,使全镇集体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体企业85以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1997年起,镇党委政府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办法,通过卖、并、破、租、转等形式,让集体资本退出,为民营经济腾出空间。从当时的天府人革厂实施“零价转让”到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四川富士电机有限公司改制为民营,通过改制培养民营企业10家。截至2003年7月底,全镇已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9000余户、民营企业152家,从业人员13380人,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亿,占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的;销售收入完成亿元,利润5899万元,国税、地税收入2000多万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
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经济规模上。第一,观念陈旧滞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冒险精神不够,怕投入了无产出、无回报,创业冲动不足。第二、管理体制制约。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经济实施多头管理,缺乏对民营经济的整体布局和长期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有的工作人员仍有“管理就是开会,发展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第三,市场环境制约。民营经济间的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社会监督力度、打击力度还不够。第四,技术水平制约。在技术装备上,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依然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操作。第五,人才资源制约。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资源严重缺乏。第六,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管理问题
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对所办企业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有的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违法违纪违规。民营企业呈现出小的多、大的少,经营型多、生产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营企业不多。第七,外部环境较差。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虽然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竞争不平等”。导致外地企业引不进来,本地企业又留不住,国有企业有的改制不彻底,民营企业又发展不起来。特别是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电力分配、拆迁还房等方面与外来企业极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办理程序繁琐,中间环节太多,经营性的水、电、气价格太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我们过去曾错误地认为私
营经济是“资本主义尾巴”,个体经营者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开放后,认识逐步提高,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限制到发展,从允许到鼓励,政策逐步放宽。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新的机遇,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来抓,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商重商”、“亲商护商”的发展环境,提倡勤劳致富光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舆论工具,宣传发展民营经济中的好人好事,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给予民营经济优惠政策,在执行政策时,服务要周到,从各个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要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民营经济中,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我们要学习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比消费比投资”的艰苦奋斗的
创业精神和福建人的“永不满足,奋斗不止”的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自我加压,你追我赶,扬长避短,开拓前进。
四、创新思路,推动民营经济超常发展 要促进民营经济超常发展,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强化创新意识,要敢想、敢说、敢做,凡是沿海已经实施的政策,我们都要学习;凡是内地成功的经验,我们都要借鉴;凡是其它地方采取
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
第三篇:**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
集发展能量,使民营经济呈现爆发式的扩张态势。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你投资我支持,你发财我发展,你创业我就业”的大开放意识,形成全镇上下人人参与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
(四)抓政策启动,扶持民营
盛市、县明文规定的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镇内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应该落实给民营经济的政策,都必须全面落实到位,坚决取缔对民营经济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彻底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放心、放手、放胆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抓典型引路,带动民营
要大力鼓励机关干部离岗创办、领办民营企业,带动民营,让人力资源活起来。要有重点、有目的地树立一批既有品牌效益,又有行业特色的民营经济典型。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扬在发展民营经济中涌现出的各方面的先进典型及其优秀事迹。年终,党委政府要将民营经济中表现突出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纳入全镇经济工作统一表彰,让同行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六)抓优化环境,服务民营
民营经济的发展,企业是主体,而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却是主体。现代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区域生产要素聚集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环境的竞争。环境决定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县委、县府的要求,坚决做到“四不准”、“两逗硬”。即:不准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向民营企业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不准干预民营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不准对民营经济发展设立障碍和壁垒;不准侵吞、强占民营企业的资产。“两逗硬”是:在提高办事效率和优质服务上要逗硬;在查处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事件上要逗硬。
(七)抓素质提高,推动民营
各级干部要转变发展民营经济的观念,增强服务本领,民营企业家要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管理才能,民营企业职工要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克服“帮人”思想,爱厂如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四篇:**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
近年来,民营经济在太和镇镇域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认真实施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战略,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掀起新一轮发展民营经济的高潮,扫清民营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最近,我对太和镇地区民营经济的现状与发展作了深入的调查。
一、太和镇民营经济的现状太和镇地处县城,具有得天独厚发展经济的优势,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镇城乡集体企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8万多人口的太和镇共有集体企业40余家,其中城镇集体企业13家,农村集体企业28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集体企业固有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员工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等矛盾日益突出,体制的弊端,产权不明晰,加之流动资金短缺,银行不注入资金,使全镇集体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体企业85%以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1997年起,镇党委政府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办法,通过卖、并、破、租、转等形式,让集体资本退出,为民营经济腾出空间。从当时的天府人革厂实施“零价转让”到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四川富士电机有限公司改制为民营,通过改制培养民营企业10家。截至2003年7月底,全镇已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9000余户、民营企业152家,从业人员13380人,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8.6亿,占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9.6%;销售收入完成10.3亿元,利润5899万元,国税、地税收入2000多万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80.5%。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经济规模上。第一,观念陈旧滞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冒险精神不够,怕投入了无产出、无回报,创业冲动不足。第二、管理体制制约。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经济实施多头管理,缺乏对民营经济的整体布局和长期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有的工作人员仍有“管理就是开会,发展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第三,市场环境制约。民营经济间的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社会监督力度、打击力度还不够。第四,技术水平制约。在技术装备上,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依然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操作。第五,人才资源制约。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资源严重缺乏。第六,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管理问题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对所办企业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有的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违法违纪违规。民营企业呈现出小的多、大的少,经营型多、生产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营企业不多。第七,外部环境较差。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虽然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竞争不平等”。导致外地企业引不进来,本地企业又留不住,国有企业有的改制不彻底,民营企业又发展不起来。特别是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电力分配、拆迁还房等方面与外来企业极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办理程序繁琐,中间环节太多,经营性的水、电、气价格太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我们过去曾错误地认为私营经济是“资本主义尾巴”,个体经营者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开放后,认识逐步提高,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限制到发展,从允许到鼓励,政策逐步放宽。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新的机遇,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来抓,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商重商”、“亲商护商”的发展环境,提倡勤劳致富光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舆论工具,宣传发展民营经济中的好人好事,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给予民营经济优惠政策,在执行政策时,服务要周到,从各个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要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民营经济中,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我们要学习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比消费比投资”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福建人的“永不满足,奋斗不止”的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自我加压,你追我赶,扬长避短,开拓前进。
四、创新思路,推动民营经济超常发展要促进民营经济超常发展,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强化创新意识,要敢想、敢说、敢做,凡是沿海已经实施的政策,我们都要学习;凡是内地成功的经验,我们都要借鉴;凡是其它地方采取的措施,我们也要敢于实施。当前,我们应当从以下七个方面来抓好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抓思路创新,激活民营大力倡导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强,真正把我镇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二)抓产权改革,催生民营要坚定不移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民有民营为取向,以产权卖断为主要手段,退集体进个体,以产权改革推动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实现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抓招商引资,扩张民营要把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成镇域经济的主体,仅依靠自身积累显然速度太慢,依靠改制转化毕竟潜力有限,还必须把好的机制同外来资本有机嫁接,才能更好地积累发展资本,更快地聚集发展能量,使民营经济呈现爆发式的扩张态势。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你投资我支持,你发财我发展,你创业我就业”的大开放意识,形成全镇上下人人参与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四)抓政策启动,扶持民营省、市
第五篇:**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
近年来,民营经济在太和镇镇域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认真实施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战略,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掀起新一轮发展民营经济的高潮,扫清民营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最近,我对太和镇地区民营经济的现状与发展作了深入的调查。
一、太和镇民营经济的现状太和镇地处县城,具有
得天独厚发展经济的优势,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镇城乡集体企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8万多人口的太和镇共有集体企业40余家,其中城镇集体企业13家,农村集体企业28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集体企业固有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员工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等矛盾日益突出,体制的弊端,产权不明晰,加之流动资金短缺,银行不注入资金,使全镇集体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体企业85以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1997年起,镇党委政府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办法,通过卖、并、破、租、转等形式,让集体资本退出,为民营经济腾出空间。从当时的天府人革厂实施“零价转让”到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四川富士电机有限公司改制为民营,通过改制培养民营企业10家。截至2003年7月底,全镇已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9000余户、民营企业152家,从业人员13380人,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8.6亿,占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9.6;销售收入完成10.3亿元,利润5899万元,国税、地税收入2000多万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80.5。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经济规模上。第一,观念陈旧滞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冒险精神不够,怕投入了无产出、无回报,创业冲动不足。第二、管理体制制约。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经济实施多头管理,缺乏对民营经济的整体布局和长期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有的工作人员仍有“管理就是开会,发展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第三,市场环境制约。民营经济间的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社会监督力度、打击力度还不够。第四,技术水平制约。在技术装备上,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依然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操作。第五,人才资源制约。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资源严重缺乏。第六,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管理问题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对所办企业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有的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违法违纪违规。民营企业呈现出小的多、大的少,经营型多、生产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营企业不多。第七,外部环境较差。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虽然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竞争不平等”。导致外地企业引不进来,本地企业又留不住,国有企业有的改制不彻底,民营企业又发展不起来。特别是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电力分配、拆迁还房等方面与外来企业极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办理程序繁琐,中间环节太多,经营性的水、电、气价格太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我们过去曾错误地认为私营经济是“资本主义尾巴”,个体经营者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开放后,认识逐步提高,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限制到发展,从允许到鼓励,政策逐步放宽。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新的机遇,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来抓,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商重商”、“亲商护商”的发展环境,提倡勤劳致富光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舆论工具,宣传发展民营经济中的好人好事,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给予民营经济优惠政策,在执行政策时,服务要周到,从各个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要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民营经济中,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我们要学习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比消费比投资”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福建人的“永不满足,奋斗不止”的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自我加压,你追我赶,扬长避短,开拓前进。
四、创新思路,推动民营经济超常发展要促进民营经济超常发展,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强化创新意识,要敢想、敢说、敢做,凡是沿海已经实施的政策,我们都要学习;凡是内地成功的经验,我们都要借鉴;凡是其它地方采取的措施,我们也要敢于实施。当前,我们应当从以下七个方面来抓好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抓思路创新,激活民营大力倡导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