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3 20:0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面深化改革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面深化改革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

第一篇:全面深化改革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

全面深化改革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抉择和划世代的里程碑。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是一场革命。在这样一种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中“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1的深化改革。当前,我国的民族问题仍然是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上”。

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的很多内容,都比较多地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

改革是动力,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开放。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以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邓小平指出:改革的目的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全面深化改革,为各族人民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培养和开发各族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各族人民为自己的发展进步和加快本民族、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民族地区的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

1是解决发展差距和社会成员之间经济收入差距过分悬殊问题; 2是要着力解决民族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和平衡问题;

3是解决农牧民的分流和发展问题,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问题,也是我国稳定与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

4逐步形成新型工农牧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决定》指出:我国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牧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3的发展格局。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发展问题,永远是经济社会永恒的主题。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4。新时期,党和国家积极采取:经济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第二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等政策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解决民族问题最好的国家之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其表现形式,既有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基本问题;也有涉及到人权、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还存在地区发展差距和民族发展差距的问题;又有地区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人民群众可支配经济收入的差距过分悬殊的问题,这些因素在客观上就造成了一个不稳定的社会因素。

同时,还存在“藏独”、“东突”、“宗教极端主义”等“三股势力”的问题。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明显加快了对中国的“分化”和“分裂”的步伐,他们互相勾结、利用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中国的活动一天也没有停止。

发展问题,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必由之路。解决民族问题,说到底要解决发展的问题。中国解决所有的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的特点,需要我们在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的同时,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关注民族问题和解决民族问题。

四、我国周边的国际形势

当前,我国周边的国际形势不太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达到“西化”、“分化”和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利用民族矛盾,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颠覆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进行全方位的遏制和控制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西化”和“分化”中国;制造民族隔阂、宗教矛盾进行分裂中国。

我国与周边的15个国家领土接壤,有21000多公里的陆地国境线,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地区,国防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美国从日本、韩国、菲律宾、东南亚、印度、西亚、中亚等方面对中国形成了军事包围圈,美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军事基地和空军基地。

日本,在近代史上,对于中国进行了多次侵略战争,到今天还否认南京大屠杀。特别是2012年日本购钓鱼岛闹剧,他们不顾中国对于钓鱼岛具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本不断升级对钓鱼岛主权的挑衅。

印度,至今还占有我国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问题还没有解决。印度对于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的战败至今还耿耿于怀,部分年

轻人一直扬言要择机对中国开战。

朝鲜半岛局势也日趋紧张。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发展核武器,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安全。

南海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南海周边国家对于我国南海诸岛礁虎视眈眈,强行侵占划为己有,肆无忌惮地掠夺和瓜分南海资源。

我们必须认清周边的国际环境,我们要争取更多的和平发展环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保卫领土的能力。

总之,中国是世界上解决民族问题最好的国家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毛泽东思想,正确解决了民主革命时期的民族问题,在新中国建立以后,领导各民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少数民族人民平等发展的民族政策,建立起了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在把社会主义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进程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全面加快了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在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积极协调和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第二篇:深化改革 领导干部是关键

深化改革 领导干部是关键(新论·学者说改革)

李 伟

《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19日 05 版)

编者按

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启。如何把握这一轮改革的目标、方向?怎样理解改革举措、改革任务?重点领域重点突破,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群众关切,干部热议。

今天起,《新论》将推出特别策划“学者说改革”,约请部分学者专家,围绕改革《决定》,提供专业解读、拓展背景视野。他们中的一些人曾走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堂,一些人曾参与《决定》起草,一批人长期关注中国改革。尽管解读角度各有不同,但他们的看法可以为我们提供观察的视角,以更好地理解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奋进力量。

有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希望别人先改、自己晚改,对自己有利的快点改,对自己不利的慢点改。要防止这种从局部利益出发的“选择性”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指导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也标志着中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越要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改革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在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改革攻坚战中,各级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决定》的主力军,以果敢、坚忍、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高超的智慧,做勇于改革的先锋和善于改革的表率,是时代赋予各级党员干部的责任和要求。贯彻好、落实好《决定》,各级领导需要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

第一,处理好改革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决定》是我国历史转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体现了“五位一体”统筹考虑和系统谋划。一方面,这一蓝图是各个领域改革的有机统一体,另一方面,各领域改革相对独立;一方面,改革到了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另一方面,各领域改革又必须抓准主要矛盾,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全局有全局的重点,条线有条线的重点,块块有块块的重点,制订各个领域、地区改革的路线图成了当务之急,能否重点突破也是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上世纪90年代财税体制、外汇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等重大领域改革的突破,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推进,值得借鉴。

第二,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更大程度地解放生产力,但解放生产力并非片面追求高速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更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我国资源、能源、生态及生存环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已深刻表明,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有效益、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刻不容缓。

第三,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深化改革必然要调整现有利益格局,调整的幅度与改革的力度正相关。《决定》着眼于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最优化,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各级领导能否从大局出发,勇于推进涉及本部门、本地区不合时宜的既得利益改革,对改革全局至关重要。有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希望别人先改、自己晚改,对自己有利的快点改,对自己不利的慢点改。要防止这种从局部利益出发的“选择性”改革,保证全面改革顺利实施、改革目标如期实现。

第四,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系。本质上,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系,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着眼于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激活发展活力、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社会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公平、正义、法治的社会发展方式,着眼于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让社会更加和谐。对中国目前发展阶段而言,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但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所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也要高度重视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缩小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公平正义。

第五,处理好政府转职能与干部转作风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的根本症结主要在于政府干预过多与监管缺位并存。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可谓“药”对其症。但要“药”见其效,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切实转变作风是关键所在。那种习惯于朝南坐等人求的不良作风,那种“眷恋审批权、把住不放”的贪权意识,尤其是那种贪财图利的腐败行为,已为时代所不容。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把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果与政府转变职能密切结合,用政府转职能促进作风转变,用作风转变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第三篇:深化改革,领导干部是关键

尊敬的党组织: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指导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也标志着中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越要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改革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在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改革攻坚战中,各级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决定》的主力军,以果敢、坚忍、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高超的智慧,做勇于改革的先锋和善于改革的表率,是时代赋予各级党员干部的责任和要求。贯彻好、落实好《决定》,各级领导需要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

第一,处理好改革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决定》是我国历史转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体现了“五位一体”统筹考虑和系统谋划。一方面,这一蓝图是各个领域改革的有机统一体,另一方面,各领域改革相对独立;一方面,改革到了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另一方面,各领域改革又必须抓准主要矛盾,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全局有全局的重点,条线有条线的重点,块块有块块的重点,制订各个领域、地区改革的路线图成了当务之急,能否重点突破也是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上世纪90年代财税体制、外汇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等重大领域改革的突破,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推进,值得借鉴。

第二,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更大程度地解放生产力,但解放生产力并非片面追求高速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更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我国资源、能源、生态及生存环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已深刻表明,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有效益、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刻不容缓。

第三,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

深化改革必然要调整现有利益格局,调整的幅度与改革的力度正相关。《决定》着眼于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最优化,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各级领导能否从大局出发,勇于推进涉及本部门、本地区不合时宜的既得利益改革,对改革全局至关重要。有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希望别人先改、自己晚改,对自己有利的快点改,对自己不利的慢点改。要防止这种从局部利益出发的“选择性”改革,保证全面改革顺利实施、改革目标如期实现。

第四,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系。

本质上,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系,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着眼于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激活发展活力、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社会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公平、正义、法治的社会发展方式,着眼于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让社会更加和谐。对中国目前发展阶段而言,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但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所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也要高度重视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缩小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公平正义。

第五,处理好政府转职能与干部转作风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的根本症结主要在于政府干预过多与监管缺位并存。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可谓“药”对其症。但要“药”见其效,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切实转变作风是关键所在。那种习惯于朝南坐等人求的不良作风,那种“眷恋审批权、把住不放”的贪权意识,尤其是那种贪财图利的腐败行为,已为时代所不容。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把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果与政府转变职能密切结合,用政府转职能促进作风转变,用作风转变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

汇报人:xiexiebang

第四篇: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眼”

尊敬的党组织:

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尽管是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必然选择,却会带来一场更全面、更深刻、更剧烈的变革。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改革作出了总动员和总部署。

凡涉一国、一民族之改革,乃大势要改,人心思改,不能不改。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已经走到关键路口,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一堆突出的矛盾、问题和挑战。

中国要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实现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化解矛盾之法、解决问题之策、战胜挑战之方,惟有改革,别无他途!

走活一盘好棋要做两个“眼”

全面深化改革的布局和推进,就像在下一盘头绪繁多、错综复杂、厮杀激烈的围棋,形势的驾驭、棋形的死活、力量的消长、最后的胜算,关键在是否做出两个“眼”,而且必须是“真眼”,不能是“假眼”。

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关键的“眼”,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5年前,中国的改革始于邓小平说的“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行政干预过多、市场体系不完善、监管不到位三个突出矛盾,最突出的是政府行政干预过多的矛盾。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要大力推进市场准入和竞争方面的改革。除了个别特殊行业外,各种所有制经济都可以进入,平等进入,公平竞争,同时也就需要加强监管,防范风险。资源配置指的是生产要素配置,包括劳动、资本、土地,还有技术管理,为此必然导出财税体制改革、土地改革、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决定机制等改革。市场经济强调消费者主权,又必然推动着金融改革。要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之,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尽管是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必然选择,却会带来一场更全面、更深刻、更剧烈的变革。

30多年前的改革,一个“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今天的改革,一个“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将有利于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市场的作用发挥出来了,群众求发展的积极性更高了,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就有可能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就有可能充分涌流。

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推动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另一个关键的“眼”,是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有一种误解,认为当前只是在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则搁置不动、滞后不前。这次全面深化改革,明确部署了包括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诸多方面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如何实现民主,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探索。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新路,是一个民族走向成熟的标志。我们的民主之路,要和平、稳定的民主政治,不要暴力连连、社会动荡;要统一、和谐的民主发展,不要国家分裂、一盘散沙;要繁荣发展的民主建设,不要经济停滞、生活倒退;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民主政治,不要官员腐败、政府变质;要吸收人类民主政治建设共同文明成果,又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避免封闭保守、简单照搬。

我们的民主之路,要有中国特色、中国创新。2006年,中共中央就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努力改进、逐步完善选举民主的同时,将协商民主作为民主形式之一,在国家权力中枢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一道桥梁,增强政治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凝聚民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两种民主形式结合起来,将有力推动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拓宽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

社会发展需要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涌动也不行。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必将有序地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当然,强调“两个眼”,决不是只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进行单项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相连,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五篇:深化改革是转型发展的关键

深化改革是转型发展的关键

韩保江

2012-11-14 11:10:42来源:文汇报2012年11月13日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新目标和新要求,强调“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我们只有牢牢抓住改革开放这个根本,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得到根本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必须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能否继续深化是经济发展方式能否根本转变的关键。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发展不协同、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矛盾突出,说到底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导致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新目标和新要求,强调“深化改革是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我们只有牢牢抓住改革开放这个根本,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得到根本转变。

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

客观地讲,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巨大,创造性地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但是,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体制机制缺陷仍不可忽视:

一是政府职能混乱而导致的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二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还不到位,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分布过广、效率不彰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不充分,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和“弹簧门”现象仍没有根本消除;四是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权与事权不对称”以及“条块分割”体制痼疾依然严重;五是现代市场体系发育还不成熟,真正反映商品和资源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许多稀缺的商品和资源还不能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也正是这种体制机制的缺陷导致的扭曲权利关系,使得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长期深陷“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窠臼而不能自拔。因此,要转变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让改革开放的宏大力量去冲破各种既得利益阻力,用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保障科学发展。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

面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努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多层次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起能真实反映重要资源和要素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切实使市场能够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只有“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合理分工,互相配合,才能把各种稀缺资源配置到合适的地方、合适的产业中去,经济发展方式也才能做到优化和集约。

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关键还是在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进而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分工协作”基础上的“共同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可以借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消化改制、改组过程中的富余人员和其他成本;非公有制经济,则可以借助公有制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公共产品等领域的发展,心无旁骛地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性

产业。即使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处于某些竞争性行业,这种“混合生存”的多种经济成分也可通过平等竞争,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还可以通过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财产组织形式,互相参股,互相渗透,混合生长,成为一个“内在兼容”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从其内在机制来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有利于国有、集体、个人、外商等各种不同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实现不同性质的物质资本的有机结合,而且有利于促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有机结合,实现社会优势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微观的财产组织制度支撑,从而“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需要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要按照“事权与财权对称”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

总之,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就能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下载全面深化改革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面深化改革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泰州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习近平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江苏中公教育 泰州中公教育:http://tzhou.offcn.com 时事政治: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准备了最新新闻事件:习近平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帮助国考......

    践行安全发展全面深化改革

    践行安全发展全面深化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涉安举措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近日......

    全面深化改革 关键要有新谋划新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 关键要有新谋划新举措 2013年11月14日 07:18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 关键要有新谋划新举措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中共中央9月17日在中南海召......

    全面深化改革(范文大全)

    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与新举措 班级:网络1111学号:2011811020姓名:沈元超 论文摘要: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既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性的,与之相对应,改革必然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区别不同情况而谋划。因此,全面深化改革......

    浅析全面深化改革

    浅析全面深化改革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

    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1.全面深化改革挺进深水区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改革集中发力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集中发力在妨碍社会公平与正义之......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 篇一: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之三、全面深化改革三、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12年12月31日)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