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开展“五观”教育强化民族团结教育成果
深入开展“五观”教育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成果
今年以来,土右旗疾控中心通过举办民族团结理论知识专题讲座、民族团结大讨论、观看有关民族团结影片、图片等多种方式深入持久、形式多样地开展五观教育,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我党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将进一步显现出来,人民内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已成为维护地区稳定的重要课题。如何认真开展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五观教育,对于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赢得群众赞誉,提高整体具有的重要意义。
通过“五观”教育,强化了人民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提高了人民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激发了人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为各族人民大团结大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开展“五观”教育,加强民族团结
开展“五观”教育,加强民族团结
(教
案)
时间:
地点:连队会议室 参加人员: 授课人:
授课内容:开展“五观”教育,加强民族团结
第一讲
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新疆工作的论述,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对新疆工作给予了许多重要的指示。这些指示关乎新疆发展全局,对新疆工作带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也丰富了邓小平理论思想宝库。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指示,对于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新疆是个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起点低、底了薄,建设现代化任重道远。邓小平同志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总揽全局,以一个伟大战略家独有的远大眼光,一直关心技术引进的经济建设,给我们几点启示:一是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二是看待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状况,既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注重实质、注重实效。
二、邓小平同志指出:“新疆的根本性问题是搞共和国还是自治区的问题。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不能搞共和国,我们是自治区。”这是对近现代新疆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深刻揭示了这一起起伏伏的社会风云的本质指出了斗争的性质和我们所持的立场。我国和苏联的情况不一样,一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从秦汉起直至今天,上下几千年,期间虽经战乱和动荡,但终以统一的大国屹立于东方。
三、邓小平同志关于新疆工作的指示,很多讲干部问题。这些指示与他一贯关于干部、人才问题的论述一脉相承,其精神在新疆的讲话中表现得更为集中。这些指示给我们很多启示:一是充分认识干部问题的重要性;二是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三是拓宽选拔干部的眼界,建立和完善干部制度。
总之,邓小平同志对新疆工作的重要指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蕴含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蕴含着他所具有的在长期实践中锤炼出来的目光远大、尊重实践、崇尚实干的鲜明风格,摹仿着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追求发展的一贯特点,蕴含着对新疆各族人民的一往深情,他留给新疆各族人民一份宝贵精神财产。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好这些重要指示,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沿着正确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创造新疆更加美好的明天。第二讲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新疆历史的论述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最近,江泽民同志就新疆的历史问题发表了长篇重要讲话,对新疆历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作了深刻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总结,这在我党历史上还不多见,因此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指导当前新疆开展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斗争、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执行。
一、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新疆历史问题的重要讲话,首先要遵照江泽民同志的指示,全面地、客观地分析和观察新疆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也就是说,在研究、学习新疆历史时,我们要正确地阐明新疆历史发展规律。要坚持以下基本观点:一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部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新疆就是我国的领土。二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杂区、共同发展的地区,清朝统一新疆以后直至近代更是这样。三是新疆自古以来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时期,都是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频繁,特别是在财力上得到中央政府大力支持的时期。四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一直到近代都是如此。因此,现在新疆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到处散布什么伊斯兰教是新疆各民族的固有宗教或唯一宗教,更是不顾新疆基本历史事实的恶意胡说。
二、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新疆历史问题的重要讲话,还要遵照江泽民同志的指示,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认真地总结吸取前人在保持新疆统一、稳定、发展方面的经验,为研究新疆的发展和管理,做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纵观新疆二千余年的发展史,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牢牢吸取:一是中央政府有效的治理和监督是保持新疆政局稳定的首要条件。二是屯垦戍边是开发边疆、统一国家巩固国防、促进新疆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三是反对国外敌对势力和新疆境内民族分裂主义分裂分子利用“东突厥斯坦”进行的侵略和分裂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政治工作。四是民族宗教问题是新疆历史上最复杂重要的问题之一,因此也是历代中央政府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新疆历史问题的重要讲话,正确阐明历史、借鉴历史经验,归根到一点就是要弘扬各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当前在新疆,则特别要弘扬爱国主义和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促进新疆发展进步的主题。
第三讲
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我们新疆广大各族干部、群众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必须树立、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必须正确了解、认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的历史和内在因素,必须正确了解、认识新疆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历史地位,必须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维护和实现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富强。
一、树立、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学者、政治家把国家说成是超自然的“神奇的东西”、“尘世的上帝王国”、单一民族的“家园”,如列宁所指出的“未必找得到每二个问题,会象国家问题那样”,被他们“有意无意地弄得这样混乱不堪。”事实上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第一次真正科学地回答有关国家的基本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观点来看,首先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其次是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都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解释。再次是国家的产生、发展和民族有联系,但除了西欧以外,并不同步发展,更不可相混淆。
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我国古代最早形成国家的时间,大体可追溯到距今约四千多年前的夏代,自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的两千年间,为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早期阶段。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全中国,我国古代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基本形成。关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的过程,自秦至清,大致可分两大阶段。一是自秦至西晋;二是东晋十六国至清朝中期。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统一、发展和稳定,不是靠刀剑、枪炮,关键在于它内在的经济联系、文化传统和民族交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国能够历经内外巨大震荡而总能不断巩固加强,这里有着深层次的内在因素。首先,这是经济发展条件和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方式自古以来具有协作性特征决定的。其次是人文因素,即悠久的“大一统”文化传统。再次,民族交融而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总之,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正确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的历史和内在因素,可以激励和提升我们爱国主义感情和理性。
三、新疆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地位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欧亚大陆腹地,背靠天山、帕米尔、昆化山,东面通过河西走廊与中原相接,与中原经济文化交往源远流长。在新疆阿拉沟、七角井一带考古发现有距今三千多年前古墓中出土来自东南滨海地区的环状贝、红珊瑚,而河南安阳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墟中出土有大量产自新疆的和田玉器。玉、贝的交流生动地表明史前时期新疆与祖国内地经济文化的实际联系。总之,西域新疆,从祖国的西部地区到故土新归的涵义,体现了新疆在祖国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历史地位,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定会增进我们爱国主义激情和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自觉性。
四、继承和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建功立业人物层出不穷。可以说,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史和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创业史。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和光荣任务。
第四讲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高举民族大团结伟大旗帜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民族问题。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思想,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922年“二大”宣言里就表述了关于民族问题的思想。到抗日战争时期,党对民族问题的处理更加科学,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是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党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任务的要求出发,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党从理论上认识和把握了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民族问题规律,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形成中华民族问题理论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党全面总结了以往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并面对新时期我国民族问题的新情况、新特点,把马克思议民族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把我国的民族问题置于当代世界发燕尾服潮流,把民族理论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高度统一,与党的基本路线高度统一,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做法,党的民族理论获得了时代性发展。
二、正确认识当前民族方面的几个理论问题
目前,我国各民族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国内外环境,处理民族问题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如下几个民族理论问题。一是民族有自己的发展面临规律,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现象。二是既要充分把握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又要始终把民族问题看作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我国的民族问题只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解决。三是要正确认识民族平等问题,促进共同繁荣。四是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是要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正确处理民族方面人民内部矛盾。六是要立足市场经济,正确对待资源开发与民族发展。
三、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在新疆深入持久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使各民族人民树立牢固的民族团结思想,对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维护稳定,搞好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一是要加强党的领导,认真抓好民族观教育工作。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要以各族干部,知识分子和青少年作为重点。三是基层组织要面向各族群众认真抓好民族观教育。
第五讲
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宗教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意识形态之一,也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没有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宗教无论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徒在我国总人口中虽然是少数,但绝对数字并不少。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徒的相对数字和绝对数字都比较大,而且宗教问题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不公关系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和宗教徒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边防的巩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认识宗教
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必须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总看法。它是人类历史上最系统、最科学的宗教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宗教政策的理论基础,也是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十人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是宗教是人们对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压迫产生错误认识的结果。三是宗教的本质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四是宗教的消亡是其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五是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政策。
二、宗教的发展与演变
宗教同其它事物一样,也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我们从三个不同角度分别阐述宗教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一是自发宗教到人为宗教。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宗教是原始宗教。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界的压迫无力抗争而进行幻想的产物,完全是自发产生的。二是从多神教到一神教。宗教的天国是人类社会的折射。原始公社时期,人们共同占有社会财产,没有剥削、压迫、人们之间是平等的。这种现实反映到宗教的神灵世界,就是神与神之间只有分工的不同,而没有大小主次之别、互不隶属,各司其职。人们有哪方面需求,便祈求哪方面的神灵。这时的宗教所信奉的神灵无可计数。后来氏族、部落有了凌驾于氏族部落成员之上的首领。宗教中的神灵也有了主次之分,诸神之间也失去了原来的平等关系。逐步产生了一神教。一神教的唯一神,不过是人间专制君主的化身。三是氏族宗教、民族宗教到世界宗教。民族宗教与世界宗教并无本质的不同。世界宗教原来无一不是民族宗教。有些民族宗教不向外传播,仅限于本民族内,如犹太教只是犹太民族的宗教。民族宗教传播到本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和地区,就成了世界宗教。
三、新疆自古就是多中宗教并存的地区
地处东西交通孔道的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袄教、佛教、摩尼教、景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先后沿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仅继续维持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传入。这种多宗教并存的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四、正确认识新疆宗教问题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新疆宗教问题往往和民族问题、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既复杂而又敏感。近几年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势力与民族分裂主义相勾结,大搞宗教政治化、政治宗教化,极力混淆宗教与民族、宗教与政治的界限,妄图搞乱人们的思想,以求在宗教外衣的掩蔽下,实现其分裂祖国的罪恶目的。因此,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认识新疆宗教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六讲
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清新疆自古以来是我国的一部分
19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论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人们了解、认识历史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才能从纷繁庞杂的历史资料和历史现象在,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才能认识和阐明历史发展的规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事求是地辩明新疆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主人,一切从历史事实出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也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不论在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只有从历史事实出发,严格地忠于历史事实,具体地分析历史事实,才能认识和阐明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指导现在,把握未来。在了解和认识新疆历史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尊重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自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以后,我国历朝政府都对新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并不断加强和巩固,这是谁也抹杀不了的历史事实。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全面地、发展地考察新疆历史 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是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的。因此,我们不能割裂历史。只有从整体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全面地考察和研究,才能透过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才能谁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我们说,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也明确指出,他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巩固的过程。也出现过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分裂时期。但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新疆也没有脱离祖国,而是一直与内地保持着一体化的联系,一直承认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辩证地分析新疆历史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从汉至隋唐,载入史籍的古代新疆民族就有10多个,除塞人、月氏、乌孙等以外,还有汉、匈奴、突厥、回鹘。在长期的共同劳动生活和斗争中,新疆各民族互相接触、混杂和融合,同时也有新生和消亡,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和民族关系,并把他放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去考察。在新疆各民族关系中,汉族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新疆的汉族在中化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凝聚和联系的作用,同时又不断地被新疆其他各民族所融合。汉族和新疆各少数民族之间,同样存在着血肉不可分离的关系。汉族在边疆地区的存在及其与各少数民族之间某些天然的血缘联系,是中化民族形成强大凝聚力的基础,也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和巩固的动力。
四、经济联系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在各地区之间,各民族之间的诸多关系中,经济的关系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历史上,它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长期密切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国家的统一,而国家的统一又进一步增强了中原和边疆地区的经济联系,密切的经济联系是新疆,也是我国其它边疆地区与中原融为一体的决定因素。
第七讲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创造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五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在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坚持不懈地完成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什么是文化。
自古以来,尽管围绕着“文化”的定义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我们仍旧可以把大多数人对文化的理解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文化广义的解释,即所谓“大文化”;另一类是对狭义的解释,即所谓“狭义文化”或“观念形态的文化”。对文化广义的解释认为,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此而言,“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对文化狭义的解释则认为,文化是指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并列的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关系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哲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中有一些基本观点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是我们应当牢固掌握的。一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人类历史上每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都有它自己的、作为历史整体的文化类型。二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具有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三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人类性。四是马克思主义认 文化有继承性和变革性。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五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造就新人。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为指导,以培育四有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剧烈、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形势,面对现代化建设稳步发展,国民素质正在不断提高、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国内现状,总结了我国四十多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育而提出的科学定义。这一新文化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是有鲜明的时代性。二是有浓郁的民族性。三是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四是有高度的民主性。五是有广泛的群众性。六是有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根本方针,排除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文化观的干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谈笑风生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着眼于培养“四有”公民,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因此,我们必须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中来考察,放在整个世界格局中来考察,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从根本上重视它,不遗余力努力实践,使之真正成为我们无往而不胜的精神力量。(完)
第三篇:五观教育
“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使新疆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境内外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对这些铁的事实视而不见,与国外敌对势力遥相呼应,采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分裂主义的宣传和渗透,妄图与我争夺人心、破坏新疆稳定。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自治区党委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开展了“三个一”教育:一个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党——中国共产党、一条道路——社会主义道路。这次活动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后来受到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冲击,未能持续下去。
上世纪80年代初,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立足于民族团结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保证的认识,创造性地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1998年初,自治区党委作出了在全区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五观”)宣传教育的指示,“五观”教育遂成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使我区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2004年,自治区党委将“五观”内容规范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进入21世纪,根据国内外出现的新形势及随后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广泛进行的“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自治区党委提出了在以往“五观”教育的基础上,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开展“四个高度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的宣传教育。在教育活动中,自治区党委始终坚持把正面教育引导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主要方式,持续进行,力求在内容上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包括中国历史与新疆历史教育、国情区情教育、政治理论(民族理论、国家理论、政治学理论)教育、法制教育、前途教育等。其中,新疆历史(包括民族史、文化史、宗教史)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教育,达到了强化各族干部、群众和广大青年“四个认同”的最终目的,从而使各族干部群众和广大青少年真正懂得: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文化,各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四个认同”教育是“五观”教育的升华和具体化,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新疆社会政治稳定的治本之策,是我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又一创举。实践证明,“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极大地增强了新疆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推动新疆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沙湾县第二中学
“五观”教育
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我党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我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国际上,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和遏制我发展的战略图谋始终没有改变;境外“三股势力”加快联合化、政治化步伐,谋求建立统一组织;境内“三股势力”不断变换手法,以更加隐蔽的手段重新聚合,暗中积蓄实力,发展组织,伺机进行破坏活动。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将进一步显现出来,人民内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已成为维护地区稳定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中,认真开展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五观教育,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五观教育活动中,地区及各县市区分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提出不同要求。通过面对面宣讲,举办培训班、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专题讲座、文艺演出、电影展放、图片展览、演讲会、板报比赛、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多种形式,组织各族干部和广大农牧民群众进行深入学习,使五观教育深入到工厂、街道、学校、乡村。特别是在每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中,地区及各县市及早制订学习计划,抓好学教活动的每个环节,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办五观教育专栏专题,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
通过深入持久、形式多样地开展五观教育,各族干部群众强化了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提高了各族干部群众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激发了各族群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调动了各族群众投身我区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促进了地区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当前,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将五观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与“四个认同”教育结合起来,研究部署好,组织实施好。让全区各族群众在民族团结的旗帜下,进一步凝聚起强大合力,维护好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大好局面,为推进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而奋斗。
将成长的过程还给孩子
前不久接触到了我国著名教育家林格先生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书中关于学校教育的思想,让我这个教坛上的新人有了一种醍醐桄顶,耳目一新的感觉。林格先生认为,教师和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去控制甚至摧残它。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回归本质的起码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家长素质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很可贵。但在与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探讨中发现,还有相当多的教育者对教育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最基本规律的认知有待提高,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如果搞不清楚的话,教育者也就无法寻找到教育的切入点。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可以说,林格先生的观点,首开了对传统教育观念说“不”的先河,让人耳目一新,仔细想来,却是一种理念的回归。当他把“教育是没有用的”作为一个命题来阐述的时候,内心是非常忐忑的,担心师长们批评他“没良心”。最终,回归到教育的根上来、为中国教育进步寻找突破口的顽强理念,战胜了他个人的得失,通过走访了数以千计的学校,拜访了大量的知名教育者家,林格先生以其大胆的言论、全新的观念警世。既是对老祖宗教育理念的诠释,是对当前教育方式的提升,甚至有点“叛逆”。对比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我个人认为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包办让孩子失去了成长的乐趣
现代社会在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后,一切事情都加快了发展的速度,凡事以“快”为主。教育也是同样的,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它除老师和学子外,还包括社会、家长、国家的教育体制、老师的待遇、学校的环境等等很多软件和硬件,又快又好,成为一个重要标准。在凡事求“快”的条件下,好多老师恨不能代替学生成长,要是能拔苗助长那就更好了。理由是怕他们犯错,怕他们走弯路,其实这样的想法是自私的想法,这样的想法看似无害实则自私,它剥夺了学生成长的体验。任何一个人的经验的获得是建立在个人的亲身体验之上,如果没有切身的体验,这一经验的获得是肤浅的,也就容易忘记,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问题老师一再重复可是学生还是一再的错的原因了。因为这一切经验的获得不是建立在孩子本身的体验之上。对世界探索和发现的路上有快乐,有痛苦,因为怕孩子们走弯路,老师们将他们探索世界的权利剥夺了,所以现在好些孩子对自己周围环境的变化一无所知,他们不觉得很痛苦,也不觉得很快乐。对世界的探索是他们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他们最大成就感,最大乐趣的来源地,结果却因老师的包办乐趣全失。所以在初一的孩子中要求列举学习之苦与学习之乐时,学习之苦举不胜举,学习之乐寥寥无几,他们的体验就是学习是件苦差事,毫无任何乐趣可言。当知识的传递只有痛苦而没有快乐的时候,那么这样的学习
是没有几个孩子愿意去尝试的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老师要允许孩子们犯错,不犯错的话,就不会对比知道什么是对的。对于孩子无关原则性的犯错,老师不要轻 易给孩子
扣帽子。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老师是孩子学习的“陪跑者”,陪着背书,陪着写作业,陪着默写单词,陪着扫地,陪着做操。在这一点上林格先生认为“教育者永远无法和孩子们一起跑到他人生的终点,因此,最好的选择是站在看台上,为孩子呐喊助威,起到拉拉队的作用,不做孩子的陪跑者。”
放开手,让孩子自己来做这一切,只有他自己体验过什么是真正的失败,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他才会对成功燃起追求的愿望,当他有了追求成功的愿望时,老师的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因为孩子自己自觉去追求他所需的。
(二)、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观
也有不少老师是爱着孩子的,一切以孩子的发展为第一前提,可还是得不到孩子们的认可,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企图以自己的个人意愿为蓝本,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如孩子们喜欢看“快乐男生”“快乐女生”“快乐大本营”等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对于新闻联播等时政性强的节目则是敬而远之,老师则认为 喜欢看这些娱乐节目是浪费时间,不提倡,或是明命禁止。师生间因为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个人体验不同,在价值观,审美观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是难免的,可是有部分老师不仅不能以平等眼光来看待孩子们的偶像,还要以打击孩子们的心目中的偶像为第一要务,期望在孩子们心中摧毁一个价值观后,建立起自己想要的价值观。这种做法常常是得不偿失,不但孩子们不接受老师的价值观,还会以和老师顶着干为乐。
在这一方面林格先生认为,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而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其中包括两个层面的尊重:一是高度尊重孩子的发展权利。与成人一样,孩子具有生存权、发展权,等等。二是高度尊重生命的发展规律。我认为这两个层面的尊重,正是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偶像,说明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今后我想要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而他的偶像就是他的答案。当然他们因为自身生活经历,社会阅历的局限,在偶像的选择上难免有不妥当的地方,可是这些都是可以引导的。我个人认为,在价值观方面,老师可以不赞同孩子们偶像,但是你不能打击孩子们的价值观,更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只有尊重了孩子们的价值观,你的意见才可能被孩子们接受,这样教育才可能继续。
(三)、师生关系的亲密度不够
在社会功利的要求下,教育成为了批量生产的流水线,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实的教育中成了神话传说。当一切评估、考核都以成绩为主要依据时,学生的个性成了老师最棘手的问题。因为只有能成批量的生产出某一种学生,平均成绩才会提高,评估、考核才能通过,教师的个人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教育的成就感才能得以满足。
正如林格先生所认为的,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而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以“填鸭式”的多,忽略或是无视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于同一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老师只管将现成的知识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将其塞进学生的头脑中。至于有没有用,会不会用,能不能用,是许多老师在完成了艰难的“填鸭式”教学后,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关注的问题了,更谈不上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了,于是成绩不好的孩子怕老师,成绩好的孩
子不喜欢老师。
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第四课中有一段课文是这样描述老师的:“老师的工作不只是传授知识。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老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人的精神的生长和充盈,老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师生关系好些时候只是冰冷的考试分数的变化,老师无暇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学生看不到老师的辛劳,老师抱怨学生不体谅,学生抱怨老师不理解。这中间出了什么问题呢?因为少了情感,师生间本因是最亲密的关系,却因为建立之初时以学生成绩为标准,将不少师生距离拉得更远了。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社会中,老师的知识从量到更新速度都比不上网络,而老师之所以还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能满足孩子们情感的需要。可是很多老师看不到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生活,心理,成长环境不闻不问,只要求学生成绩要好,无视学生的情感需要,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朋友,不能成朋友也就自然不懂孩子们的需要,结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对于这一点我非常同意林格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教育之道,道在心灵。”我们教师应当更多去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以爱唤醒爱,以心灵塑造心灵,重建起真正的亲密师生关系。
总之一句话,就是将孩子成长的过程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成功与失败,老师不再做一个辛苦的“陪跑者”,而要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拉拉队”,当孩子们失去信心时,帮他们找到希望的星星火花,当孩子们成功时,做他们的第一个粉丝,以孩子的价值观来认识他们的世界,只有走进了他们的世界,教育才
成为可能。
第四篇:开展五观主题教育实施方案
莎车县第七中学开展“五观”主题教育实施方案
莎车县第七中学
莎车县第七中学开展“五观”主题教育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紧紧围绕建设和谐莎车,实现莎车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这一战略目标,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法律尊严意识,莎车教育系统组织开展“五观”教育,加大青少年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精神和部署,连系我校现实,特拟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活动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为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和加强民族团结及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一系列重要文件、讲话精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和教师,使中央的重要文件、讲话精神和自治区、有关会议精神在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中入耳、入脑、入心,落实到行动上,有力地推动 “五观”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加强建设和谐莎车、实现莎车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目标。
二、加强领导
1、为了确保“五观”教育活动落到实处,特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五观”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2、具体分工如下:
(努尔古力校长)全面负责。(陈永宏)负责:党建办、共青团。(陈丽)负责:教务处、妇。
(吐尔洪江)负责:政教处、学生团支部、少先队。(阿迪力江)负责:信息工作。
三、活动安排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活动分动员阶段、教育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开展,为期一个月。
1、动员阶段(6月20日至6月25日)
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宣传活动,大造舆论,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2、教育阶段(6月26日至7月15日)
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名族团结为主旋律的马克思主义“五观”宣传教育活动。
3、总结阶段(7月16日至7月20日)
进行总结,要及时查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立即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四、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把开展“五观”教育活动,做为党支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全体党员提高认识。“五观”教育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和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的需要,必须站在反对民族分裂斗争的第一线,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不信教,不参与宗教活动,全体党员在这方面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群众的表率。
五、开展“五观”教育活动
1、认真开展“五观”教育的学习,使全体师生充分了解新疆的历史以及民族宗教的发展演变史。正确认识民族分裂活动的深刻历史根源,正确认识当前反分裂斗争的严峻性、尖锐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增强政治的坚定性和敏锐性,辨明是非,分清敌我,自觉站在反分裂斗争第一线,自觉抵制和坚决反对危害社会稳定的行为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破坏活动,毫不动摇地与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和非法宗教活动进行坚决的斗争,在思想上筑起“反渗透、反分裂、反颠覆”的坚固防线。(6月24日即开
吐尔洪江负责)
2、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以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名族团结为主题主旋律的马克思主义“五观”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形成崇尚先进、崇尚科学、遵纪守法、民族团结、抵御渗透、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风气。(6月27日 玛依拉负责)
3、校长对教职工进行“五观”学习辅导讲座,更进一步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认识。(6月30日
努尔古力校长)
4、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思品课、班会课、队会课对学生进行“五观”知识的教育。(7月4日 全班班主任及政教处负责)
5、召开“五观”教育学习座谈会,并写体会。(7月7日 吐尔洪江、陈永宏)
6、在教职工和学生中开展有关“五观”知识测试考试。(7月17日)
莎车县第七中学 2014年6月24日
第五篇:开展五观主题教育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市委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关于加强党员干部忠诚观、对待观、成长观、进步观和位置观教育(发下简称“五观”)的部署,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把开展“五观”主题教育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及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等相结合,以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特别是县乡领导班子成员和青年干部为重点,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增加党员干部的信仰意识、大局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努力营造心齐气顺的工作氛围和人文环境,进一步凝聚推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目的和意义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既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党员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迫任务。通过开展“五观”主题教育,努力营造干部心齐气顺工作环境,激发全局党员干部以良好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投入到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实践中。开展“五观”主题教育,是有针对性地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的现实需要,是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具体途径,对于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政治素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重大战略部署上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主要内容
开展“五观”教育活动,重点抓好发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强化忠诚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忠诚观,重点看是否忠诚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
(二)强化对待观教育。正确对待,贵在以诚。诚者信也,诚者自成。树立正确的对待观,就要以诚待人,以诚待已,正确处理自己和组织、自己和他人、自己和自身的关系,做到忠诚地对待组织、真诚地对待他人、坦诚地对待自己,形成信任支持、团结和谐的环境,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合力。
(三)强化成长观教育。成长也是成才的过程,成长为了成才。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成才意识,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在全面提升能力素质的过程中实现成长。
(四)强化进步观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地对待他人进步,真诚地帮助他人进步,善于从他人的进步中汲取经验,以人之长补已之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对待自己的进步,不得意于一时的进步,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以感恩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五)强化位置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位置观,正确看待位置,十分珍惜位置,时刻摆正位置。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尽其责,是党员干部对待位置的基本要求。引导党员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敢于担当,敢于创新,奋发有为,以有为争有位,以有位争取更大作为。
四、时间安排及方法步骤
(一)组织学习阶段(7月底前)。按照市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制定学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主要领导亲自进行动员。采取自学、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九次全会精神,学习市委、市政府有关加快建设
**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文件决议,并认真做好笔记。集中学习通过组织专题讲座、集中培训等形式进行,时间不少于5天。参加教育活动的所有党员干部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撰写心得体会文章。
(二)对照分析阶段(8月至9月)。对照《市委组织部关于在全
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五观”主题教育的意见》的目标要求,联系本人思想和工作实际,查摆问题,分析原因,明确方向,加强整改,努力将教育活动的成果转化为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强大动力。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整改,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对照分析以自查为主,同时采取召开座谈会、交心谈心等形式征求群众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查分析材料,找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纳和梳理,深入剖析原因。
(三)整改提高阶段(10月至11月)。通过整改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五观”主题教育上来,领导班子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征求意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措施、时限,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整改方案,接受监督。整改要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入手,对照“五观”教育活动的要求,查找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加以整改。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长期管用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高效协调的运转机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延伸和扩大教育活动的效果。
(四)总结验收阶段(12月底前)。认真总结本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并形成书面材料报市委组织部。活动结束后,请市委组织部对本局“五观”主题教育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五、组织领导
成立局“五观”主题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局长李仁平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中心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主要是贯彻市委指示精神,研究重要事项,加强指导检查,发现和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王惠平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定期报告活动开展情况,在每个阶段结束时,要认真做好阶段总结,提出下阶段安排意见。
六、几点要求
1、强化领导责任。党组全面负责本局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自觉做到标准更高一些、要求更严一些,带头搞好学习,带头自我剖析,带头解决问题,带头抓好整改,推动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要根据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丰富活动内容,努力形成自身特色。
2、搞好舆论宣传。通过在局“统计信息内网”上设置“五观”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专题,定期编发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简报,设立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开展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我局主题学习教育活动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创新的做法和典型事迹,为开展好主题学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3、注重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各阶段工作,坚持把深入学习贯穿始终,把解决问题贯穿始终,把领导带头贯穿始终。要正确处理好日常工作与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的关系,把开展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作为促进廉洁从政的重要举措、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动力和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