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与贫富差距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与贫富差距 造成当前中国贫富差别过大的主要原因
增长模式的缺陷。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贫富两极分化时指出,造成分化的原因,在于“资本有机构成”,或者说,资本对劳动的比例不断提高。我们现在也存在类似问题。由于主要依靠投资实现增长,它必然使得资本所有者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而劳动者的收入所占份额越来越小。
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在一定意义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是“先富”与“共富”关系。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先富”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但是,“先富”并不是让富者更富、穷者更穷,导致两极分化。
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任何收入分配公平都是一种动态的相对公平,不可能是一种静态的绝对公平。平均主义最大的弊端在于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换取收入分配的公平,最终导致共同贫穷。历史告诉我们,平均主义行不通。因此,对收入差距问题,我们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树立一种“合理差距论”的公平观,承认差距存在的客观事实,保持一定的合理差距是有利的,反对“差距有害论”和“差距有益论”两个极端。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表现
1.付出同量的劳动,在不同行业不能得到同样的报酬。
2.付出同样的劳动,在不同地区不能得到同样的报酬。从我国东西部地区比较来看,同样的行业和职务,但取得的收入差距却很大。
3.同在一个地区,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4.面对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同一块“蛋糕”,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分得太少;在再分配中,农村居民分得太少。
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已严重挫伤了广大劳动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了地区、行业、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剧了经济社会和改革开放的不稳定性。因而,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改革方向,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要努力实现“两个同步”,不断提高“两个比重”,切实保障要素投入者的公平。
2.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
3.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居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4.建立“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居民共享“阳光和
雨露”。
5.加大再分配力度,增加政府转移性支出,有效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逐步缩小收入差
距。
参考题型:
9、根据某市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抽样调查结果,2003年该市在人均的全部收入中,劳动收入占70.8%(这其中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占86.35%),同时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国家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形成的转移性收入以及技术参股、管理人员年薪制等其他收入由1998年的20.8%上升为2003年的29.2%。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有哪些生产要素参与了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何在?
10、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
材料二: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坚决克服一些单位盲目增加个人收入和社会集团消费的倾向,同时必须十分关心贫困地区、低收入者和困难企业职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所提的要求是否一致?为什么?
11、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要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允许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2)运用材料一体现的经济常识道理,说明材料二。
答案:
9、(1)材料反映了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了分配。(2)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有者凭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应的收入,这样才能激励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促使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才能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以造福于社会和人民。
10、(1)材料一说明社会主义分配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打破平均主义,引入竞争机制,使劳动者收入合理拉开差距。材料二说明在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时,必须关心、帮助困难群众,防止收入过分悬殊,反对两极分化。(2)强调拉开收入差距和防止收入过分悬殊,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实现共同富裕。因为:第一,拉开收入差距,才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从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富裕。第二,防止收入过分悬殊,关心困难群众,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增进社会稳定,增加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总之,我们要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做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1、(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首先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其次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第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坚持公有制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激发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制度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能够适应各类人才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各种人才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对人才激励的机制,就必须坚持、完善和健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第二篇:中国现行分配制度与贫富差距
中国现行分配制度与贫富差距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
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12届
药学一班 陈海强
201214140101
第三篇: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一个社会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是由该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
经济制度,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原则,是由下列经济条件决定的。
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生活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条基本原理。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主要是指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和支配,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是主体,在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对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决定劳动成果也应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凭借公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另外,在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所给予社会的,所能进行比较的,只有他们的劳动。劳动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也就成了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依据。
同时,生活资料的按劳分配也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是对按资分配的否定,没有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失去了其经济意义,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就不能实现。
所谓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其意思只是说明,没有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根本谈不上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但是,仅从公有制本身还不能充分说明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因为,公有制下也可实行平均分配,也可实行按需分配。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已非原始社会可比,而又远非具备实现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条件。在这种条件下,除了以劳动作为尺度外,不可能有别的选择。
其次,劳动分工,特别是旧式劳动分工的存在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劳动分工,特别是旧式三大差别的存在,不仅束缚了劳动者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引起劳动差别的长期存在,这种差别在分配上应予以承认,并在个人消费品分配上反映出来,要求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再次,劳动是谋生手段也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劳动者不可能不计报酬地为社会劳动,人们要把劳动看作获取收入、维持生活的手段。因此,人们要把劳动同收入联系起来。
最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终极原因。恩格斯曾指出:“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生产的社会产品数量有限,能够用来分配的个人消费品也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采取对全体劳动者来讲都比较公平的方式,即按劳动者为社会提供劳动量的多少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并以此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第四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教案)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教案
授课教师:何晓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全面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主体地位以及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3、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内容,弄清楚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4、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中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5、认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内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看待和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08年7月,《袁隆平陪老伴逛车展》的配图新闻热爆网络。案例呈现:
袁隆平“买车”事件始末:“仇富”为何不仇袁隆平?
2008年7月19号上午,袁隆平院士一家人出现在了“2008湖南车展”上,被记者拍下了这组照片。两天后,网络上出现了袁隆平逛车展,为老伴挑选座驾,称已有车六七辆的配图新闻。报道里说,袁院士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还被一辆奔驰敞篷车吸引。这张照片里,袁老参观的这种敞篷的奔驰是奔驰的一款顶级跑车,市场的售价为68.8万。
与往常网络中总是充满仇富的讨伐声不同,对于袁隆平看高档车,网民却一边倒地支持。仇富不仇袁隆平,网友力挺袁隆平买车,袁隆平买中国最贵的车都无可厚非,甚至称,袁老就是买七八架私人小飞机也配。
有意思的是,就在网民热挺袁隆平买车的前几天,网友们正在对中国平安老总马明哲拿6610万年薪大加指责和质疑。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个家喻户晓的名人到底有多少资产?
据《南方日报》报道
袁隆平为啥有钱?
工资:每月4000多元
袁隆平现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每月4000多元工资。
奖励:国家重奖500万
获得过国家首届最高科技奖奖金500万元。此外,世界性基金会和当地政府的重奖也有不少。
股票:股份市值过亿
2000年,中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名誉董事长袁隆平获得70万份股票期权,再加上之前持有的250万股,以市值计算,袁隆平身家已经过亿。
品牌:袁隆平三字值千亿
1998年,我国最大一宗无形资产评估价值额项目——“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为1008.9亿元。思考题:
1、袁隆平院士的财产是按照什么分配方式获得的?
2、面对屡屡被提及的“仇富”说,面对富人经常遭受的指责和质疑,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财富差距?
袁隆平的过亿身价和网上频频出现的仇富现象,其实都与我国的分配制度有关系。让我们通过第八章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学习来解答这些疑问吧!
随着我国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人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一)按劳分配的含义
按劳分配: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1、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条件:生产力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分工和劳动差别的存在
2、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职工持股、法人持股以及同各种非公有经济的合营等各种形式纷繁多样。因此,企业内部的分配形式也呈现多样化,企业职工收入的来源和形式已经不仅仅是依靠按劳分配。但是,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应当仍然还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分配。
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意义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
(一)按要素分配的内涵
按要素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的贡献的大小,按照一定比例,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
(二)按要素分配的多种分配形式
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厂房、设备、原材料等;
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三)实行按要素分配的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领会其含义,对于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把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自觉推动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下面,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案例《袁隆平“买车”事件》的第1题——袁隆平院士的财产是按照什么分配方式获得的?
工资:每月4000多元——按劳分配所得
奖励:国家重奖500万、世界性基金会和当地政府的重奖——按要素分配
股票:250万股隆平高科股份和70万份股票期权——按要素分配(科技等要素入股所得的股息、红利)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利益均衡机制还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从而出现了城乡、地区、行业和部分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现象。如果改革的成果不能为大多数人共享,出现贫富分化,这既违背了社会主义本质和改革初衷,也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相冲突。如果任由因分配不公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相对贫困人口继续增加,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带来不良社会后果,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要全力以赴地解决收入差距问题,首先必须正视而不是回避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问题。
漫画图示呈现,思考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1、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超过0.4(差距合理区域的上限)。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分析指标。国际上,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3、城市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
4、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
5、地区差距扩大。
6、行业间差距拉大。
7、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
8、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
对于当前我国客观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一方面,我们要正确看待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我们要警惕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把它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为此,我们必须围绕改善民生这一社会建设的重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有一个怎样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的问题。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为此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但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1、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
共同富裕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先富带动后富,较快实现共同富裕。允许一部分人生活先富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实践证明,这一新的认识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
2、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扩大的客观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
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人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1、防止两极分化
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
2、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
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A、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B、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C、要切实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税收 D、要取缔非法收入。
E、要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经营垄断;规范垄断性企业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办法,合理分配利润。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我们相信,党和政府完全有能力遏制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
思考题: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第五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发言提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发言提纲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要想实现共同富裕,我认为得从两个一做起: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题的分配原则。
3,、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也只有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实现。
二、合理调剂收入分配差距。
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