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加强和改进拥政爱民工作提高构建和谐社会保障能力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和改进拥政爱民工作提高构建和谐社会保障能力的几点思考
随着新《消防法》的颁布实施,消防部队法定职能不断拓宽,新的任务对消防部队开展拥政爱民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消防部队作为维护辖区社会安全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一是要加强火灾防控,提高部队灭火作战能力,防消有机结合,实现城乡火灾减少;二是要健全快速、便捷、完善的抢险救援体系,及时成功处置各类急难险重灾害事故,维护并促进平安城市建设进程;三是要构建热情、周到的为民服务长效机制,进一步细化亲民、爱民、为民、利民措施,用行动和服务让党委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下面,本人就消防部队加强和改进拥政爱民工作,提高构建和谐社会保障能力谈几点拙见。
一、必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夯实新时期消防部队拥政爱民工作的政治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就对我们新时期消防部队的拥政爱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做好新时期消防部队拥政爱民工作,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消防部队一定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消防部队拥政爱民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时期消防部队拥政爱民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根本目的就是巩固和发展新型的警政警民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充分调动最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维护驻地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消防部队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拥政爱民工作,不断提高做好拥政爱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就要努力做到三个“落实到位”:一是组织领导落实到位。要把拥政爱民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纳入议事日程,与其它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军政主官亲自抓、政治机关具体抓、各方面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宣传教育落实到位。要把拥政爱民教育纳入部队年度政治教育计划,纳入基层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之中;结合“新兵下队”、“八一”、“十一”、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深入进行拥政爱民光荣传统教育,大力弘扬拥政爱民先进典型,端正官兵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不断增强拥政爱民自觉性。三是协调指导落实到位。要成立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与地方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的关系,研究制定部队的拥政爱民工作方案,指导并监督基层开展好拥政爱民活动。
二、必须以提高履职能力为抓手,创造和谐稳定的消防安全屏障
稳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使驻地经济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稳定的消防安全环境。必须看到,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产生着新的矛盾和问题,消防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消防部队必须把维护消防安全稳定作为双拥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要立足驻地特点,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消防部队职能作用,抓好消防监督管理、消防监督检查,实现科技强警战略,增强队伍战斗力、凝聚力,努力提高防火灭火和抢险救援能力,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群防群治和综合治理,维护消防安全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实践证明,在新形势下发展部队拥政爱民工作,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载体、创新的办法。在推进构建和谐稳定社会中,谋求驻地经
济建设和消防部队拥政爱民工作的互促双赢,不断提高驾驭消防安全稳定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参与消防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警地共建和谐社会的水平,共同建立和谐稳定的消防安全屏障。
三、必须以支持驻地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健康和谐的消防执法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消防部队只有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发展抓双拥、抓好双拥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做好新时期的双拥工作,才能发展和繁荣社会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保障。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一方面,要立足本职,始终坚持“经济发展到哪里,消防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不断深化消防机制改革,加强消防监督执法,加强文明窗口建设,大力提高防火灭火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继续积极开展好“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大练兵”、消防宣传“五进”、“打造消防铁军”等系列活动,不断提高服务驻地经济建设发展大局的能力。始终坚持把服务发展、促进发展、保护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研究出台切合实际、反响良好的便民利民新措施,在践行执法为民、规范执勤执法、树立窗口形象等工作中有所突破。要从服务驻地经济出发,进一步深化消防改革,通过公开工作标准和举报电话,设立咨询台、举报箱、便民服务箱及警民联系台等形式,加强群众监督,提高依法执勤、执法为民和消防监督水平。另一方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服从国家建设大局的方针,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重点工程建设,以实际行动为人民谋福利。主动为驻地经济建设服务的种种举措,不仅进一步浓厚了部队与各级党委政府、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且为消防部队发展新形势下的拥政爱民工作找到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四、必须不断加强警政警民团结,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坚强的警政警民团结是做好消防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保证,对于驻地形成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多年来,消防部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尽心竭力为地方党委政府分忧,诚心实意为广大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不断密切了与地方党委政府、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良好氛围,建立了坚强的警政警民团结关系,不仅推动了部队建设和各项消防工作的完成,而且为促进驻地“三个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为此,今后我们要从维护战略机遇期社会安全稳定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做好加强警政警民团结的工作,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首先,搞好与地方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团结。消防部队各级始终一如既往地尊重和服从地方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领导,不仅使部队在地方各级的统一领导下更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而且也为部队全面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发展新形势下消防部队拥政爱民工作,必须更加自觉地加强警政团结,多与地方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沟通联系,主动请示汇报工作,争取意见和建议,变双重属性、双重领导为双重关怀、双重支持,使部队各项工作始终在驻地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大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赢得应有的地位。其次,搞好与人民群众的团结。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消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帮人民所需。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拥政爱民活动,深入到群众中,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实际困难。深入开展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重点放在搞好驻地警政警民关系上,就地就近进行,把营区附近的共建活动搞好。特别要注意维
护好群众纪律,主动化解与驻地群众发生的矛盾或纠纷。第三,搞好部队内部的团结。和谐团结的部队内部环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弘扬尊干爱兵优良传统,建立团结和谐、健康纯洁的官兵关系。干部要确立正确的带兵观念,关心战士的成长进步,维护战士的切身利益,特别是要在入党、考学、改选士官、选学技术等敏感问题上,坚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官兵之间要互相关心帮助,自觉抵制庸俗关系,形成团结友爱的风气,真正把消防部队打造成一支内部和谐、团结友爱的坚强部队。
五、必须不断加强社会化的消防宣传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社会是否安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没有先进的文化知识,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消防部队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者和先进文化的有力传播者,必须切实加强先进思想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必须要看到,当前社会上还存在着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腐蚀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破坏着社会的和谐安宁与健康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消防部队要履行好自己的法定职责,就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坚决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要结合自身特点,以警民共建为平台,创造性地开展警地共同学习践行胡锦涛总书记“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三句话总要求和消防职业道德规范系列活动,把重大节日确定为“消防站开放日”,经常组织驻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群众参观学习,将警营文化传播到驻地群众中。要在警民共建中充分发挥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好形势,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把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上来,从根本上提高广大群众的素质和文明意识。要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救助贫困失学儿童,为振兴民族教育事业做贡献。要积极组织警地双方开展知识竞赛、演讲会
第二篇:对构建和谐国税的几点思考(推荐)
对构建和谐国税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和谐国税税收法治优惠政策征纳关系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国税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代表党和国家行使税收执法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构建和谐国税要从实际出发,按照新时期税收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作用,推动国税系统内外和谐,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笔者试着从构建和谐国税的深刻内涵、意义出发,剖析当前构建和谐国税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构建和谐国税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也是调节社会收入的重要手段。这就决定了税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于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优化社会管理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谐国税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不仅仅是国税部门内部的和谐,还包括税收与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和谐。就国税系统内部而言,表现为国税人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活力迸发,国税事业全面、稳步、协调、持续发展;就其外部而言,表现为国税事业与国民经济、纳税人及其他行业、部门的关系处于共进共赢、和谐发展的状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共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构建和谐国税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构建和谐国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要求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税收征纳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形式越来越普遍存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和谐社会进程中,税收应该与时俱进地发挥作用,这里既包括税收增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的财力保障,也包括税收制度与政策运用在促进和谐社会所能起的作用。这不仅是国税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国税,是提升税收执法水平的基本途径。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大局下,无论是征税人或是纳税人,都应明确认识建立和谐税收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提升执法守法观念,树立依法诚信意识,自觉克制对立情绪及超越税收政策法律的奢望,将履行法定义务的诚意融入到友好的征纳关系中来,使国税事业真正进入公平、公正、公开的理想境界。构建和谐国税,是国税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和谐国税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发展意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树
立正确的税收发展观,理顺各方关系,营造良好环境,逐步实现上下和谐、左右和谐、内外和谐,更好促进国税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构建和谐国税还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税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阶段国税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
(一)税收法治环境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表现为税收立法层次和规格较低,刚性不足。我国大部分税收法律规范的形式仍停留在行政法规、地方性税收法规、部门规章等级次上,税收法律体系存在总体立法规格较低的问题。就目前而言,作为国家立法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只制定了四部税收法律,即《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企业所得税法》。大多数税收法规只停留在条例或暂行条例阶段,使税收法律体系内部结构失衡,造成现行税制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过多的行政法规、规章直接影响税收法律的效力等级,使税收法律失去必要的权威性、严肃性,在执行中也缺乏应有的刚性。另一方面表现为税收立法行政化。我国税收立法中授权立法居多,立法缺乏独立性。在税收实际工作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税务机关制定的税收行政规章,使本应行使执法职能的行政机关变为融立法与执法为一体的机构,产生税收立法中的立法行政化现象。行政立法过多还可能造成税收立法因仓促上马、轻率立法而产生税收法律本身形式混乱的问题。
(二)税收优惠政策管理方面的问题
税收优惠政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税收优惠政策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时缺乏完备的事前论证。政府部门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缺乏优惠项目的总体布局,制度上没有可行性论证机制,技术上缺乏科学的量化分析方法,体制上缺乏必要的制约与监督,导致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二是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缺乏系统、有效的跟踪监控。面对较为庞杂的税收优惠政策,国税部门往往只能对税收优惠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核、批准,缺乏对具体优惠项目的实时监控,容易出现违规套用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真空,导致国家税款流失。三是事后缺失对政策绩效的考核和评价,忽视对减免税运用效果的检验与反馈,导致一些优惠政策只生不死。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在实践中成本远大于收益,给国家的经济利益造成损失,政策出台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三)税收征纳关系还不够和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经过征纳双方多年来的共同努力,当前的税收征纳关系已得到明显改善。但与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相比,征纳双方之间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一是税收征纳关系主体行为不规范。税收征纳关系的主体,即国税机关和纳税人在税收征纳过程中均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在征税过程中,随意执法、简单执法等现象在有的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纳税人纳税过程中,不按规定建帐建制,不依法申报纳税,不主
动配合国税部门管理,阻扰税收执法现象时有发生。征纳双方的这些不规范行为,直接导致了征纳关系的不协调,对构建和谐国税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二是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在税收征收的实际过程中,税务机关拥有相对较多的实体权利,而纳税人在我国法律中一直是以义务主体的身份出现的,其权利主体的身份被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加之税收司法监督较为薄弱,难以有效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影响了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征纳关系不协调。
(四)区域经济发展中税收竞争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实际看,税收竞争在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地方为吸引投资,采取财政返还、地价优惠和一些其他名目的优惠措施,还有一些地区扩大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权,包括扩大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区域;放松对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资格的认定标准等。这些恶性税收竞争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危害。一是直接侵蚀税基,导致税负扭曲,使流动性较强的经济活动的实际税率越来越低;二是增加征税成本和监管成本,使必需的税收收入减少;三是带来政府公共产品供应能力的下降,片面引导地域、产业间、产品间的资本流向,拉大和加剧地区间的差距和不平衡,导致投资环境恶化;四是有的偏远地区为弥补税收收入缺口,加重某些税收、减少某些税收优惠、增加收费,这些税收负担的不合理转移势必进一步加剧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破坏税收的中性原则,造成市场效率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恶性税收竞争导致税制税政不统一,政府威信降低,造成政府、纳税人和国税部门都无法做到依法治税。
三、推进和谐国税建设的几点浅见
(一)完善税收立法体系,提高税收法律权威。
税收立法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完善的过程,税收立法体系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兼顾当前与长远、稳定与连续的统一。
一要进一步完善税制,清理税收行政法规和规章,提高税收立法层次和规格。要加快税收立法进程,按照《立法法》的规定,优化和简化税制,废止一些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税种,如屠宰税;改革完善一批现行税种,如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结合费改税的进程,适时开征一批新的税种,如燃油税、社会保险税、遗产税等。要尽快改变当前税收立法中的立法行政化现象,不断完善税制结构,如简化税种、精简税率、规范税收优惠、合理制定税制要素等,能够上升为法律的条例要尽快提请人大通过,如将《增值税条例》、《消费税条例》、《营业税条例》等影响面广的行政法规通过完善和补充后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尽快上升为《增值税法》、《消费税法》和《营业税法》等法律,以提高税法刚性,使税收法律走向规范化、系统化。二要坚持立法中性原则。要增强立法的透明度、公开性,包括加快制定税收基本法、完善税收的立法程序和提高立法层次等,增加税收立法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克服立法的随意性。严格遵循《立法法》的要求,按照法定程序,组织立法听证会,将立法内容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便
于公民知法、懂法、守法,提高税收法律的社会效应。
(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推进税收优惠管理改革。
一是做好税收优惠政策的数据统计和估算工作。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估算税收优惠成本和效益,为做好税收优惠的数据统计工作,要加强税务与财政、海关、统计等部门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尽可能多地获得直接的统计数据,并选择适当方法合理估算其成本、效益,实行量化管理。二是逐步建立科学的税收优惠政策绩效评价体系。税收优惠政策管理改革应在原有定性管理的基础上,着重引入定量评价方法。对税收优惠进行数量化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分析,测算政府的税收优惠支出数额与纳税人的受益情况及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最终得出税收优惠效果评价,并据此确定一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存、废、去、留。三是逐步将税收优惠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提高税收优惠管理的刚性。在现有条件下,编制全面的税收支出表是不现实的,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展开的策略。先从某些税收优惠项目开始进行统计、测算、分析和评估,并编制简单的税收优惠可行性论证及分析评估报表。在积累一定经验以后,再扩大到对主要税种和重点项目,编制较为正规和系统的税式支出报告,逐步纳入国家预算程序。
(三)坚持优化纳税服务,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一要处理好执法与服务关系,摆正征纳关系位置。依法治税是国税工作的灵魂,它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各个层面和所有环节。优质的纳税服务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改善税收法治环境,促进执法质量的提高,促进依法治税的发展进程。税收工作必须坚持把税收服务理念贯穿到税收执法的全过程中,把税收执法、管理、服务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建立良性互动的征纳关系,切实将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落到实处。二要全方位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征纳关系和谐。多尊重、理解纳税人,把纳税人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维护好。落实纳税人权益保障制度,继续做好税务行政处罚听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税收法律法律救济工作,及时受理、调查、处理纳税人投诉和群众举报,切实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及时为纳税人提供税法宣传咨询服务,要坚持税收宣传常态化,对纳税人关心的税收热点、重点、难点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多听取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为纳税人办税提供方便,合理简化办税环节,减轻纳税人负担,降低成本。三要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缓和化解征纳矛盾。畅通纳税人参与税收管理的渠道,通过采取定期召开座谈会、聘请监督员、设立意见箱和公开举报电话等方式,让纳税人参与税收管理。强化人本管理理念,推行“人性化”约谈制度,在发现疑点执行税务检查前,约请纳税人交换意见,督促纳税人开展自查,给纳税人一个自我纠错的机会,体现对纳税人的信任与尊重,让纳税人感受到人性化执法的魅力,以有效缓解征纳矛盾。加大税收政策宣传培训力度,组织企业财务人员或办税人员进行税收政策培训,减少企业因不熟悉税收政策而造成征纳之间的无谓纠纷。
(四)加强税收执法监管,遏制有害区域税收竞争。
一是规范区域招商引资行为中涉及的税收政策管理,建立相对规范和统一的制度框架,加强审核监管,对超出制度框架外的有害税收竞争行为加以制止,以制约国内横向税收竞争的过度发展。构建一个国内横向税收竞争协调机制,加强对税收竞争行为的协调,增强中央政府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二是建立税收优惠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促使各种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对于容易诱导纳税人短期行为、套取优惠政策的情况进行重点管理,严格惩处,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积极发挥税收竞争的良性作用,努力找准税收竞争的着力点,结合实际,对本地区内落实各种税收优惠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按照优惠权限,进行清理和规范。
建设和谐国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收到成效。我们要在抓好国税系统自身建设的基础上,把构建和谐国税贯穿于国税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统筹规划,坚持优化税收服务,从群众最关心、当前最需要解决的事情入手,办实事,办好事,努力营造内部团结务实、廉洁高效,外部友好理解、携手共进的新局面,扎实推进和谐国税建设进程。
第三篇:对构建和谐工商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这些重要论断充分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如何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在工商部门具体化,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好职能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探索和思考。
一、提高执行能力,构建和谐的领导班子。执行能力是建立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领悟的基础之上,要提高执行能力,首先必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理论素质和领导水平,着重提高从政治上把握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用科学的态度,健全的决策机制、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规范领导者的决策行为,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和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不因领导同志的调整而改变。第三,要坚持讲政治,讲党性,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自觉珍视团结,维护团结,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诚团结的领导集体,这是构建“和谐工商”的关键。
二、提高学习能力,构建和谐机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学习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已不仅限于地位和级别的权力因素的控制力,非权力因素正在和已经上升为主要因素,管理对象也从管理人财物过渡到管理知识和信息资源。学习能力的强弱,不仅表现在获取知识能力的强弱上,更重要地体现在通过学习来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的强弱上;不仅表现在对书本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上,还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对知识创造性的运用上。因此,构建“和谐工商”,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提高学习能力,然后带动整个机关、整个系统全体人员提高学习能力,只有学习能力提高了,才能促进同事间的相互合作和沟通,也才容易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产生共鸣、激发活力,这样构建“和谐工商”就有了较高境界的思想基础。
三、提高队伍建设能力,构建和谐团队。广大工商干部是构建“和谐工商”的主体,抓好队伍建设是构建“和谐工商”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始终坚持规范科学、协调高效的原则,不断完善内部各项制度、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一是是健全完善领导谈心、干部选拔任用、竞争上岗、任前法律考试等一系列激励约束制度,营造公平竞争、友爱团结的工作氛围,真正使每个人都有公平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二是健全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全面落实惩防体系《实施纲要》责任分解方案,预防和减少违反党纪政纪事件的发生。三是深化监管执法改革,不断探索和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健全各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认真落实首问责任、错案追究等工作制度,切实规范执法行为。四是加大干部在职教育和业务培训力度,精选内容、拓宽领域、创新形式,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打造高素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执法队伍。
四、提高对外协调能力,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有法可依,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职能分工越来越细,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如果协调不好,就可能出现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或者推诿扯皮、无人监管等现象。特别在实行垂直管理的体制下构建“和谐工商”,必须提高横向沟通协调能力,要善于争取和积极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正确处理、有效协调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利益关系,在需要工商部门牵头落实时唱好主角,争取各方面大力支持;在需要工商部门配合时当好配角,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不包打天下”。同时,还要协调好与新闻媒体及其他社会各界的关系,合理利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赢得各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营造内和外顺的工作环境。
五、提高市场监管能力,构建和谐市场环境。一是要更新监管执法理念,正确处理好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关系,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全局,在工作中既要坚持依法行政,又要以服务市场主体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营造和谐执法环境;二是要继续按照“小局大所”体制和监管重心下移的改革思路,将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充实到基层工商所,解决装备、人员配备和权责划分中存在的不合理、不和谐问题,切实打牢执法基础;三是要进一步创新监管执法方式,大力推进执法体制、机制的改革,深化“四制”落实,健全完善县(区)、所、片区三级联动执法责任考核、市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市场预警机制和快速反映机制,尽心尽力促进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尽职尽责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和谐诚信的市场环境。
六、提高团队文化建设能
力,构建和谐的工商文化。团队文化,是一种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抓团队文化建设的能力。通过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单位、文明系统、警民共建、演讲比赛、文体比赛等创建活动,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先创优、和谐家庭评比、廉政文化、书法绘画摄影等各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教育活动,使“和谐工商”的理念扎根到每位干部的灵魂信念之中,在陶冶情操基础上,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从而在队伍中树立正气,刹住邪气,培养和气,工作讲原则,利益讲风格,交往讲感情,岗位讲奉献,不干影响和谐之事,不做破坏和谐之人,大力弘扬“团结奋进,务实创新,勤勉诚信,执法为民”的**工商精神,大力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全系统营造构建“和谐工商”的浓厚氛围和风尚。
总之,“和谐工商”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活力迸发,全体工商干部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工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大家庭。在这样的团队中,队伍的潜力和干劲得到充分激活,创造愿望得到充分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充分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成果得到充分肯定,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融洽,整个队伍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活力。
(作者系**市工商局副局长)
第四篇:对构建和谐婚姻的思考
对构建和谐婚姻的思考
(当代婚姻社会学期末论文)
外语学院 旅游英语072班
074050346
颜小云
对构建和谐婚姻的思考
“家和万事兴”,重视家庭和谐关系是中国数千年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使“和谐”成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中国自古就有“家国”之说,家是国的基石,没有千家万户的和谐,何谈社会的和谐?因此,和谐社会从和谐家庭开始,和谐家庭的构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血脉相连。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家庭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婚姻家庭作为社会的生命细胞,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个人成长并获得动力支持的源泉。本篇论文首先阐述了婚姻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的关系,和谐家庭的构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发展;然后指出构建和婚姻家庭的重要性与影响和谐婚姻家庭的因素;最后提出如何构建和谐婚姻家庭。
(一)婚姻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真正文明的社会必然是男女两性共同平等发展的社会,和谐家庭的构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任何社会中都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设置。作为处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家庭的稳定,既为个人提供了私人生活的场所,又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它还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第一个驿站。家庭作为社会整合的初级群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既是直接的,也是深层次的。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是家庭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二)构建和婚姻家庭的重要性与影响和谐婚姻家庭的因素
(1)构建和婚姻家庭的重要性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是平安社会的坚固防线,也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的和谐是以家庭的和谐为基础,没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婚姻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细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没有美满幸福的婚姻家庭,就没有和谐进步的社会关系。
(2)影响和谐婚姻家庭的因素
第一,由于社会认知与民主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人们的精神追求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另外,物质条件的改善,人口流动率的大大提高,也给人们多样化选择创造了条件,从而也给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隐患。
第二,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完全实现事实上的平等。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也能影响到婚姻本质上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一部分人对恋爱婚姻自由的误解,造成草率结婚、早婚的现象增多。条件不成熟就急于建立家庭,加上婚前恋爱时,往往很少考虑婚后的实际问题。第四,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物质享受的多了,一些人往往忽略了感情这一第一要素,只是盲目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这样结合的婚姻,很难保证夫妻在感情上的和谐和精神上相互沟通。
(三)如何构建和谐婚姻家庭
(1)提升家庭的法律文化,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是构建并维系和谐婚姻家庭的纲绳。
法律文化深植每一个家庭细胞,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基本前提。源远流长的中华法系所创造的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家法族
规、伦理法治是中华法系的核心。创建新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法律文化,并将新的家庭法律文化深植到每一个家庭细胞,倡导文明、现代、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这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基本前提。
(2)积极开展家庭文明建设,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把先进文化的理念更多地贯穿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以美德教育人、以亲情感化人,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积极拓展家庭美德建设的外延,引领广大家庭积极参与家庭文明的创建活动,努力营造诚信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
(3)要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倡导尊重妇女权益的社会风尚
要科学而正确地看待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要倡导新型的家庭伦理文化,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同时,也要吸取西方文化中追求个人幸福的价值取向,既以家庭的和谐、稳定为重,又不牺牲个人的自由和幸福,建立和谐动态的幸福家庭。
(4)要切实加强婚姻家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婚姻家庭问题既受一定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具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和谐家庭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立足于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发生的新变化,加强和谐家庭建设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深刻分析现代婚姻家庭变迁的成因与趋势,准确把握现代婚姻家庭的规律和特点,关注当前婚姻家庭领域的突出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适应、适合当代家庭特点的现代家庭理论。
第五篇:构建和谐机关提高执政能力
构建和谐机关
提高执政能力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21世纪的伟大历史使命。建设和谐社会是基于小康社会之上的重要目标,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科学发展,要做到科学发展,必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因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科学发展、为了建设和谐社会。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必须利用构建和谐机关这个重要载体,通过构建和谐机关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三者是统一必然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循环过程。因为机关作为社会的一个组织细胞,和谐与否,既是建设高效、务实、亲民政府的迫切要求,也是文明进步、实现社会全面和谐的迫切需要。当前,应该通过构建和谐机关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如何构建和谐机关的问题,我们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人手。
一、重视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在营造机关心和气顺的氛围中求和谐 交流和沟通是组织与人之间二叹与人之间传递思想、观点、情感或交换信息的过程。一个机关的整体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各类人员之间通过经常性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形成一种心理相容、心灵相通、心和气顺的团体气氛。可以设想,一个心不和气不顺、相互漠视、互存芥蒂的机关,何谈和谐?因此,能否做到思想上互相交流、工作上互相配合、感情上互相沟通,营造一种”肝胆相照、心和气顺”的良好氛围应是衡量机关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在加强交流中统一认识。认识指导行动,认识统一是机关干部职工统一步伐、统一行为的心理基础。机关干部职工只有首先做到认识一致,才能通力合作,协调处理好各项工作。但是由于每个人在性格、知识、经验、动机和需要上有差异,也决定了对某些问题会产生不同看法,存在着认识上的不统一,这既是经常发生的,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在生活实践中,人们认识的不一致是由于受到某些心理障碍的影响。如有些干部职工由于情感上不太融洽,往往产生一种偏见。为了克服认识上的差异,消除偏见、成见,在机关中必须要大力创造一种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开诚布公、平等交换意见的环境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消除心口不
一、相互猜忌现象,有利于解决认识上的分歧。特别是领导间认识不一致、不统一时,还应注意不能以势压人,强求统一,或者把分歧暴露到群众中去,否则,不仅达不到认识上的统一,反而会制造新的障碍,使问题复杂化。机关干部职工要有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和谐为目标,求大同,存小异,逐步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目的。实践证明,机关干部职工能否在经常性的交流沟通中认识统一,对机关是否和谐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在心灵碰撞中沟通情感。机关干部职工之间情感的好坏,对思想交流、统一认识和协调行动起很大作用。”情通理自达”,情感相通对机关的和谐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机关干部职工情感融洽,这个机关的人员就能心理相容,心情舒畅,齐心合力,工作气氛热烈,否则就会影响思想交流,意见沟通和工作效率,使工作气氛消沉。其二,干部职工之间感情融洽,就能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和相互谅解,做到在成绩面前相互谦让,出现问题互担责任。其三,领导班子要达到情感相通。每个领导成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遇事要冷静地想一想,切不可感情用事。领导在分析情况、讨论与处理问题时要善于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即使产生分歧也能各抒己见,当自己意见被否决时也能平心静气,愉快地执行集体的决定。同时机关干部职工之间应经常开展谈心活动,同时要加强语言修养,相互交谈中应经常使用体贴商量的语言,不用武断、责备的语言。
(三)在和衷共济中协调行为。“和谐”最直接、最能看得见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始终保持任何行为的协调一致。因此机关各部门、特别是部门负责人,要充分认识每一项工作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各部门的相互支持和协调配合,要经常性地交换意见,要有”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的思想道德境界,从而实现”共谋发展、事业兴旺”的双赢,甚至多赢。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保证机关各部门行为协调,最优地实施好集体功能。反之,就会各行其是,各搞一套,最终导致行为不协调,调度不灵,使机关形成软弱涣散的状态,给各项工作带来混乱,影响机关的和谐。因此,机关各部门应树立强烈的大局意识和”一盘棋”思想,破除门户之见,主动进行沟通和协调,避免各自为政、不注重团结的现象,从而在机关内形成一种“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的和谐局面,这样既促进了机关内部的团结,又融洽了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四)在和睦相处中相容个性。机关干部职工的个性心理特征对机关和谐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个性往往是影响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同事之间不和睦、不协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体原因引起的。每个人在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个性差异,这是客观的、正常的。我们不可强求一致,只能因势利导,缩短相互间的心理距离。机关每个成员都应相互了解其他成员的个性特点,要心胸宽广,能够容纳不同个性的同志共同工作。古语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机关干部职工必须要有一定的度量,要在了解和尊重别人个性的基础上,彼此相互适应,相互交流。尤其是领导同志,不仅自己要豁达大度,而且要善于调节不同个性成员的关系充分发挥每个成员个性特点的长处,克服个性特点的短处,尽可能让每个成员的个性与工作特点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团结,调和动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使之齐心协力,搞好工作。
二、重视激励竞争、振奋精神,在营造机关奋发有为的氛围中求和谐。一个机关是否和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应是这个机关是否有一个好的激励竞争机制,发挥作用怎么样;干部职工队伍精神状态是否高昂,是否始终保持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可以想象,一个精神萎靡不振、工作不思进取的机关,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机关。因此,在构建和谐机关的过程中,应把激发昂扬的精神、树立有为的志向,作为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切实营造起“混日子就会丢位子,熬年头就会吃苦头,只有好好干才有奔头”的激励环境,在机关干部职工中真正形成人人比贡献、个个创佳绩、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一)对想干事的人给予机会,提供敬业奉献的平台。想干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创造条件,多给机会,为想干事的人提供施展才华、敬业奉献的平台。首先是多给锻炼的机会。实践锻炼是培养人才的最佳途径,要有计划地把他们放到条件最艰苦、最边远的基层单位去伏职锻炼,使他们的意志和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磨炼,得到升华;再次是多给培训学习的机会。要满足他们知识更新的需要,在推荐、选派机关人员学习培训时,要给予优先考虑,多给他们加钢淬火的机会,使他们在反复学中增长知识,增强底蕴;其次是多给创造的机会。要积极适应人才斗务素质好〃创新精神强的特点,虚心听取他们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尽可能把解决机关建设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作为机关人才创新的舞台,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创新中得到发挥,得以体现。
(二)对能干事的给予岗位,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能干是干好工作的动力。要把机关干部职工成才、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与职责任务和机关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岗位成才、机关建功上做文章、求突破;要针对机关人员的素质特点、敬业状态,区分岗位类型,着力实现人和岗位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一是要给指挥型人才以领导岗位。在调整使用干部时,要把那些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人才优先安排到各级领导岗位上,使他们在领导岗位上发挥优势,带领机关完成各项任务;二是要给智慧型人才以参谋助手岗位。要把握这类人才善于观察分析问题,全局观念、工作前瞻性、预见性强的特点,力争把他们放到组织、宣传、秘书等岗位上工作,使他们得以更好地发挥助手作用。
(三)对干成事的给予地位,提供成长进步的阶梯。部门党组(党委)应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做到任人唯贤,不能让能干事、有政绩的人寒心,让混日子的人舒心。对于在本职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成绩比较显著的,要依据《公务员法》,按照贡献大小,该报功的报功,该嘉奖的嘉奖。特别是评先评优和职务晋升等方面要与每个人的贡献大小挂钩,使他们真正享有与功绩同等的政治地位。要在机关中大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通过新闻媒体、_互联网等广一泛宣传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使有作为的人有一种成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使立足岗位成才、扎根机关立业成为全体人员自觉的追求,从而不断提高构建和谐机关的水平。
三、重视以人为本,优化环境,在营造机关人文关怀的氛围中求和谐。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能改变人”。一个单位有一个舒心的内部环境,可以激发干部职工奋发向上的热情,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增添无穷的信心和情趣,达到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美。因此,构建和谐的优美环境,形成人与环境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机关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努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首先,要注意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新形势下机关建设的需要,结合干部职工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坚定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找准人生的坐标,把握正确的方向,使其在政治上从不先进走向先进,切实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树立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决心。其次,要在机关内部营造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良好氛围,靠共同的理想聚合力量、靠伟大的事业凝聚人心,使机关干部职工感到岗位光荣、大有可为。
(二)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在工作的硬件环境上,要为干部职工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要在资金、设备、信息、资料上予以大力支持。对于干部职工提出的要求,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帮助。其次,在工作的软环境上,要改革和完善缺乏活力的用人机制要在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做出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基础上,大胆革新破除干部晋升论资排辈等陈旧观念。坚持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标准,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努力探索分配制度改革的新路子,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真正贯彻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的原则,使勤奋敬业的人员得到应有的回报。要大力表彰和奖励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的原则,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首先,在自然环境上,要为干部职工提供相对优越的物质生活待遇,做到积极争取政策,让干部职工该得的能得到,该享受的能够享受到;要关心干部职工生活,经常过问他们生活中的冷暖,对于较困难的同志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帮助,使之切身感受到单位的温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其次,在人文环境上,要努力营造出一种尊重、信任、关心和爱护干部职工的良好氛围。要努力在人格上、心理上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参与管理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不断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在工作上要敢于放手,生活上要主动关心,努力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宿感,逐步使机关人员对本机关既有“家”的温暖,又有“家”的责任感。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首先,在继续教育问题上,要努力为干部职工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在进修、培训、出国考察等问题上要对他们予以支持和倾斜,要打破传统的狭隘的用人观念,舍得送他们去学习,放手让他们成长和提高,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上的信任。同时要树立大人才观念,要相信优秀的机关人员无论调到哪个单位、哪个岗位发挥作用,都是在为党的事业作贡献。其次,在全面发展的问题上,要拓宽机关干部职工成长进步的路子。充分利用换岗交流、双向代职等制度把他们放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锻炼,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积累实践经验。
四、重视加强培养、抓好学习,在营造育人用人机制的途径上求和谐构建和谐机关,人的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如何盘好育人用人这盘棋,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能,使差者有进,能者更能,是我们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育人用人是相辅相成的。从机关建设谈育人用人,就是要多给工作、多压担子、多搞培训,让人在工作中学会承担,在学习中增长才干。
(一)依据素质特点选好岗。就一个单位而言,人员新陈代谢很快,反映了干部的进出是机关建设的需要。如何依据每个个体的基本素质定好岗,是和谐机关发挥整体效能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改变传统的用人模式,依据素质特点分类定岗。要考虑机关各类人员所学专业、性格气质、身体条件,并适当参考个人意愿,把机关人员安排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要在结构上大力优化。现在,选准配强领导班子上下已形成共识,但如何依据机关人员的素质特点配好处室工作人员,关注较少。这就需要调整结构,尽量从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组合好机关处室人员,使大家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短处得到相应的弥补。
(二)按照复合标准充好电。要努力把机关干部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机关要积极创造条件,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学什一么”的原则,送他们继续深造,提高其综合素质。要坚持岗位轮换,丰富机关人员的任职经历。要形成科学的岗位轮换机制,让机关干部进行党务、行政以及机关与基层之间的互换锻炼,更好地提高综合素质。要注意处理好管眼前与管长远的关系,合理确立目标,突出超前素质培养,努力解决好人员素质与预期岗位产生滞后性的问题。
(三)坚持教育激励拴住心。要抓住教育人、培养人这个根本,给机关干部职工讲好思想道德基础课,解决“当官干什么、工作为什么”等基本问题。让机关人员从我党的光荣传统和战斗历程中吸取营养,从优秀共产党人的感人事迹中激发热情,从老一辈革命家甘当人民公仆的高尚境界中坚定敬业奉献的思想。要用高远的志向把机关干部职工的心栓在党的事业上。一般来讲,广大干部职工有在本职岗位上干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要引导和利用好他们的这种热情,敢于对他们委以重任,使他们更好地融人到机关的建设中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重视人际和谐、诚信友爱,在严格要求、团结互助的统一中求和谐 一个和谐的机关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机关战斗力的基础和源泉。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既有个人严格要求、与人为善、开阔胸襟、自察自省的自觉行为,又有全员之间相互配合、团结友爱、互守诚信、相互促进的团队精神。这是评价一个机关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
(一)要做到诚实待人不虚伪。诚实是做人的根本,人与人之间交往,只有以诚相待,心心相印,才有可能培植出真正的友谊,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与诚实待人相反的是以势利待人,他们与人交往以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决定对别人的态度。因此,要教育机关人员勇做诚实人,不做势利人。首先,要诚实待人,表里如一。诚实待人就是对人要讲实话、吐真言,相互间不耍小心眼,更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同事之间朝夕相处,志同道合,有话应讲清道明。其次,要真诚相处做“挚友”。同事之间,真诚相处,就应该在发现对方有错误或缺点时,不隐瞒、不掩盖、直言相告、善于帮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善于指出对方的缺点并帮助纠正的人,才能成为“挚友”,做“挚友”是为了爱护同志,当“挚友”使同志的友谊更纯洁更牢固。(二)要做到豁达大度胸怀宽。机关同事间交往中能不能豁达大度,直接影响到对待生活中到各种矛盾和误会的态度。胸怀宽阔的人,从不较区区小事,从不嫉人之长。反之胸怀狭窄的人就听不得半点逆耳之言,遇到点滴小事耿耿于怀人无限的自我烦恼之中。因此,要教育机关人员相互交往时,做到胸襟开阔,度量宏大。首先要怀集体利益,不计较个人利益。一个人如果总在人得失上打圈子,那么他的心胸就不可能开阔。的人际观念就是要抛弃心胸狭小的个人观念,以体利益为重,惟有如此,才能做到君子之心不孤僻其次,要会主动谅解人。同事在一起生活、学习、作,难免产生误会和矛盾,倘若如此,必须多些换思考,将心比心,这样就容易心息相通,解嫌消怨谅解是消除烦恼的良药,是友谊花朵的护栏,这是和谐机关新的人际观念所提倡的内容。(三)要做到打开心扉不孤僻。机关同事之间如果有了思想疙瘩不愿对别人倾诉,就难以得到别人帮助,长期下去会使自己精神恍惚,萎靡不振,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必须确立起新的人际观念,教育机关干部职工自觉消除孤僻,敞开心扉。首先要克服陈旧交往观念的影响,如把交往看成是“拉关系”、“不安分守己”;把善于交往的人说成“油滑舌”等。只有抛弃这种迂腐的交往观念,才能解放思想,冲破孤僻的羁绊。其次,要增强“参与感让性格孤僻的人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扩大眼界,使他们在与别人的热情交往中,增进了解和友谊,除心理上的隔膜,融人到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来。(四)要做到通力合作效率高。友好合作、团互助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有效方法,也是和谐关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机关内能起到“聚合人心、成合力、促进工作”的作用。要使机关人员在人交往中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必须搞好三个方面教育。一是要抓好奋斗目标和根本利益的教育,机关人员的友好合作建立在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基础上;二是要抓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育,打牢通力合作的思想基础;三是要抓好知识能力的教育,为机关人员合作提供辅助条件。样,实现通力合作既是可能的,又是现实的,进而进同事交往,密切同事关系,形成一个通力合作、结友爱的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