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尝试让学生主动学拼音
让学生主动学拼音
九台市纪镇春华中心学校田 杰
这些年自己教低年级,要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能否从一年级拼音教学做起呢?在拼音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主动学,也有一定的效益。
一、引导尝试,激发兴趣
现在一年级的学生,多数都上过幼儿园、学前班,已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在拼音教学中,我尽力发挥学生的智能潜能,主动探索教学方法。如教学a时,我首先出示拼音卡片让学生试读,引导讨论发音时嘴巴的形状及舌头的位置,让学生主动掌握发音方法。然后识记a的形状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分析字母与图画的关系,学生观察出小女孩的头连着小辫子,酷似a的形状,所以记得十分牢固。最后引导学生观察a 在四线格中的位置,让学生试着书写,老师再指导一下,便掌握了写法。
二、适当点拨,寻求规律
在拼音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自学,可帮助学生记住拼音的音和形。如“b”的插图画的是一位小女孩在收听广播。“播”提示了读音,带拉杆天线的半导体收音机很像“b”的形状。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出“b”的音、形与图画的关系。再如我将b、d两字母在一起比较音、形时,就把两把椅子在讲台上背对背、面对面地摆放让学生记忆两字母的音、形。我还编儿歌让学生记忆:如“天线在上听广播”和“右边脸蛋bbb,左边脸蛋ddd”,通过这样一些形式的点拨,帮助学生牢固地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
三、阅读中提早说写
在学生具有一定拼音能力的基础上,我充分发挥拼音的“拐棍”作用,引导学生尝试阅读,提早说写,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了基础。在拼音教学中,我运用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引导学生用“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等句式表达图画的意思,练习说简单的完整句,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丰富说话的内容。我还经常从报刊上向学生介绍一些谜语、儿歌、寓言等纯拼音读物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拼读、拼写比赛,渐渐地,学生能快速、流利地读出较长篇幅的拼音读物了。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用拼音写话。有时是老师规定内容,有时是学生随意写日记,慢慢地,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用纯拼音写出较长篇幅的日记和看图写话了。通过阅读和写话,巩固了拼音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总之,让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长久的工程,从拼音开始,做好开头,为以后的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如何让学生主动去学
试论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方法
培养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实现自主发展。
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学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师指导做;学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乐意去做。这是我多年语文教学的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让学生走进生活,让语文走进学生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主要途径。
为了这个目标,我以为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学习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大语文知识从小的方面学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一样宽阔。与其让学生生硬的去消化一些枯燥的语文知识,到不如从小的方面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丰富:让学生知道,语文原来是一幅漂亮的书法,是生日送给友人的温暖问候,是商场竞争的一句充满智慧的广告词。语文是影视作品中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情节,是一句家喻户晓得经典台词。
其次,老师要讲的知识用自己的方法学
毫无疑问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但是对于久居校园,远离生活和历史的学生,总会有一种陌生感的产生。老师的讲解总会有带上老师自己的个人体会和感情。那么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教材的内容。可能要比听老师的讲解容易的很。
让学生给自己创造一个和作品内容相似的心境或氛围,这样可能会让学生的感情很快贴近作者或融入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查阅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和作品相关相关评论,不仅能够使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更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勇于对同学或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看法,则更能够使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总之,调动学生的一切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第三,课堂内的知识放在课堂外学
语文即生活。不仅是说语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让这些知识再回到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内涵,才会热爱人生,珍惜生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程标准也是这样说的。
让学生把课内的语文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他们知道语文学习不只是继承,更主要是为了创新。
莲山课件原文地址:http://web.5ykj.com/yu/38202.htm
第三篇: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
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1、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笔者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
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二、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2、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与人共同生活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因而为了帮助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从与同桌合作开始。如第一课《数一数》就让同桌小朋友合作一起完成,让他们感受到合作成功在带来的喜悦。而在《认物体》等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桌椅改成马蹄形,全班分成几大组,便于学生间的交流,为合作学习创造环境和氛围。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相信这对他们今后与人交往,学会共同生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往
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在教学“分类”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来到商店,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毛巾是生活用品,不应放在卖文具的地方。”另一个学生马上发现:“皮鞋也应放在卖鞋的地方,放在这里不方便卖也不方便买。”还有的学生说:“墨水瓶太小,放的位置太高不好拿,应该与地球仪的位置对换。”„„通过创设这样的空间,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
四、练习质疑,促学生学会生存发展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好基础,而这就要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始,在练习质疑这一环节中,教材中的许多练习就是实际生活情境的再现。学生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他们的视角来解答问题。如有一题是讲幼儿园买面包,一个班15个学生买哪两盒合适,有三盒供学生选择:6个、8个、9个,有的孩子就提出要多买两个给老师吃。而在计算连减时,有学生依生活实景,想出了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用第一个数去减这个和的办法。其实这些孩子能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足见,练习中的那些实际问题对学生学会生存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通过学习新课程,我知道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设计,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那么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指日可待。
第四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桂林山水》是人教实验版小语第八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文字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文章。文章环环相扣,层层有物,内容简单,理解难度不是很大。
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地位,学生的个性、能力等才能得到培养。课堂教学必须体现这一点。我的一段教学设计也就从这出发。导入时,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特作如下安排:先让学生观察老师的表情,加以引导,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戒备心理;其次,设问——“你喜欢做学习的主人吗”发动学生自主学习。从课堂教学实际看,效果颇为良好。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读课文,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不懂的问题又是什么。考虑到学生从未接受这样的训练,设计时事先又做了相应准备——预备了师生应共同完成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万事开头难。新事物一出来就要想被人们接受,并得到推广,肯定有一定难度。它必须要有一个过程,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反复检验才能达到。课堂上,尽管学生仅能回答部分,可我仍感欣慰,首次尝试毕竟有学生懂,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有希望的,主体教学思想是能够逐步贯彻的,主体教学是能够实现的。
但本节课已不可能按原计划继续进行。之后,我改变了原订方案,因为“教学设计”不等于“教学实际”。于是,利用预备的本节课应共同完成的学习目标激励、引导学生学习。其后,仍注意落实主体教学思想。
第五篇: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
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五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我觉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主线,把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达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相信和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争取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敢读、敢说、敢问、敢答。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是正面的、积极的,能起到激励作用的。如:在学生有了精彩的回答后,可以说:“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在学生提出自己对课文的质疑时,称赞一句:“多好的问题呀!”“多妙的想法呀!” “你的想法真的很棒!”等。.有了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孩子们才会大胆地想、尽情地说,不断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
孩子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孩子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孩子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例如《荷花》是以第一人称通过“我”看荷花的美和“我”看荷花展开的美妙想象,文章写得很美,但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怎么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而且和满地的荷花随风舞蹈,这种感受是很缺乏的,而且也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字面的理解可以获得的。于是在教学开始,我将拍摄的“一池荷花”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带到荷花看荷花的情境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而且感受到荷花霓裳飘忽的动态的柔美及荷花亭亭玉立的静态的庄重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因此,课堂上应当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与学能真正互动起来。因此,课堂上应当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与学能真正互动起来。
如教学《从现在开始》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议论纷纷”和“叫
苦连天”,我先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森林中夜晚的声音,想象每一种小动物分别在干什么?又会遇到哪些困难?再请学生扮演其中的一种小动物说说自己的痛苦和担忧;接着请全体学生一起来说一说,课堂上顿时热闹了起来;最后,告诉他们这就是“议论纷纷”和“叫苦连天”的场景。这样,学生在动脑、动口又动手的同时,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使学生和文本有了内心层次上的对话。又如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到小珊迪境遇的悲惨,读文后,我先请学生描述一下心目中珊迪的样子,再结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把鞋袜都脱了在地板上呆上5分钟。11月份的天气,地板已经有些凉意。大部分学生,刚一放下脚就马上哇哇直叫,把脚缩了回去。少数学生也只咬牙坚持了1分多钟,就抱着脚直吹气。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份刺骨的冰冷,再回到课文,对于小珊迪在寒冷的天气里,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还赤着脚感到非常同情。不需要老师多加解释,一股怜悯之情便在学生心中蔓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无情。
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四、激励学生主动质疑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和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开放学习思维的质疑
点。现代多媒体的运用,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情境之中,儿童的情绪一下子被激起,形成了一种内驱力。在这种“力”的推动下,促使学生将心理活动转换为饱满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主动地“质疑”如《小小的船》这篇课文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前两句写“我”在地上看天上的月亮:“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像只小船,描摹月亮可爱之状;后两句写“我”已经坐上月亮,在月亮上看见蓝天和星星。两者跨度极大,作者把月亮比作“小船”,就是作者极其生动的比喻,表达“我”想飞上天,坐在月亮的奇想。我用课件出示“蓝蓝的天”,“弯弯的月亮”,引导学生朗读一、二两句诗,有学生质疑:“课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说月亮像小船,而不像香蕉,不像镰刀呢?”我抓住学生的思维爆发点组织学生讨论,有学生说:“香蕉可以吃,不能坐,而小船可以坐。”我再问:“看着弯弯的月儿,书上“我”忍不住想坐上去看一看,那你想不想上去呢?”学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表示想上去。我一边用课件出示摇晃着的月亮,一边播放《小小的船》乐曲,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并用句式说话:“你看见了什么?”学生纷纷说:“我看见了星星。”“我看见了人造卫星。”、我看见了许多星星向我眨眼。”“我看见蓝天上一朵朵白云。”„„学生的思维在主动的质疑中得到了发展。
五、培养学生独特的见解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我们中国的孩子是很聪明的,为什么会在创造方面落后于他国呢?我们的语文课
不仅肩负着传授母语知识的重任,也肩负着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所以课堂上应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心理自由,心灵开放的学习环境,点燃孩子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如《春雨的色彩》一课,我想我是在上语文课,我的任务不是告诉孩子们一个普通不过的常识——春雨是无色的,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解读文本,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语文课堂是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这里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里提倡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自圆其说也行。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放飞想象,展示个性的舞台,老师有责任启发孩子的思维,激发孩子的想象,让他们尽情地在语文世界里愉快地遨游。我没有否定那些认为春雨是无色的答案,我只是希望同学们能更大胆地展开想象,赋予春雨更多的色彩。我说:“老师认为春雨是紫色的,因为春雨落到茄子秧上,它就变成紫色了。你们觉得老师这样认为可以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可以。”“那你们也像老师这样说说春雨的色彩吗?”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他们争先恐后地描绘着自己眼中的春雨:“春雨是白色的,因为它落到梨花上,梨花就变白了。”“春雨是蓝色的,它落到海里,海水就变蓝了。”„„我不由惊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本节课也就在孩子们描绘的五彩的春雨中自然结束。
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主动地感悟作品的精神,丰富并创造自身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