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避免陷入求职陷阱
基本常识,帮你避免求职中99%的骗术
求职过程中的常见陷阱
陷阱
1、不通过正规的渠道招聘。人员招聘是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单位对该项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会派专人通过正规的局道招聘。不要毫不防备的就把自己的简历等材料交给单位。陷阱
2、要求应聘者交纳“保证金”等费用 刚参加工作,薪酬不高是正常的。相反,如果出现一个不熟悉的单位提供高薪酬时,毕业生就应该引起注意,因为不少不法人员企图利用高新待遇的幌子,骗取毕业生所谓的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千万不要相信在工作的初期就很容易的获得高收入,对有些单位提出的所谓押金,培训费,服装费要敢于说不。
陷阱
3、要求应聘者介绍他人加盟 有些大学生因被骗而涉足非法传销,到头来后悔不已。因此,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如遇到非类似单位对你非常主动,把加盟后的前景说的异常振奋人心,并要你介绍朋友和同学一起加入时,就要想想这句老话:天上时不会掉馅饼的。
陷阱
4、不签订就业协议书 就业协议书是传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依据,如不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入工作单位及所在的城市。而这些关系的办理涉及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如办理社会保险,购买经济使用房,评审职称等。因此,单位不予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对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职业发展是不利的。毕业生应主动要求用人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并通过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协助办理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的接收。
陷阱
5、不将承诺写入合同 用人单位对招聘中的内容并非必须承担履行义务。作为毕业生,如想要招聘的那位兑现招聘广告中的承诺,最好将这些承诺写入双方的劳动合同条款中,由劳动法的约束力来督促用人单位向毕业生履行承诺。
陷阱
6、窃取应聘者的私人资料或作品 企业以选人为名,在笔试、业务考察等环节中让求职者撰写策划案、翻译文章,而这些都应是公司员工的本职工作。除了把求职学生当免费劳力外,学生在简历中把自己的毕业设计和研究理念写得一清二楚,也让不少企业坐享其成。
陷阱
7、招聘单位“无限期试用”
依据有关规定,试用期人员底薪通常是正式员工的1/4,劳保用品、物质奖励、各种保险和其他福利等又不与正式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因此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人力资本,大量招募短期员工,且不签订劳动合同,待三个月试用期满,就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予以解雇。这样一来,求职者总是辛辛苦苦给单位低薪干了几个月,然后被扫地出门。就这样,一群又一群学生被单位榨取劳动果实。实习期过长,以有问题为名予以辞退,这是大学生以往找工作的普遍遭遇。如何防范求职过程中的陷阱?
1.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要求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收费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
2.不轻信许诺到外地上岗对外地企业或某某外地分公司,分厂,办事处的高薪招聘,无论其待遇多好,求职者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不要轻信他的口头许诺,一是不去,二是到劳动保障部咨询,并办理的手续否则会吃大亏,被骗工,骗钱,甚至被人贩子骗卖,悔之晚矣。
3.不要将重要的证件作抵押不要将自己的身份证,学生证,毕业证等相关重要证件作抵押。有的用人单位以保证学生实习时间等为由扣住学生的证件,根据相关的规定,任何单位都不能扣押证件。
4.掌握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主动学习一些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5.多种途径了解公司的背景在求职者正式进入公司之前,想法设法加强对企业的了解以免误入骗子设下的陷阱。比如:上网查找该招聘单位的相关资料,注意招聘单位的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正规单位的招聘单位一般会将设在单位的办公室,会议室,一些以租用房间作为应聘地点的单位,要警惕。工商部门咨询电话:12315
6.谨慎签订劳动合同与用人企业签订合同是要注意“三看”:一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的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所签的合同无效;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使用缩写,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达;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备的内容。劳动合同的一般内容包括:
(1)合同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7)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8)违反劳动合同者应承担的责任;(9)双方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其中前8项为法定条款,必须具备;第9项为协商条款。
7.发觉被骗应及时报案,通知辅导员(班主任),应拨打110与公安局取得联系,以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网上虚假招聘信息案例
1.网赚、日赚:发布的信息多为招聘网络推广员,调查问卷,打字员,信息回复员,文字录入员,资料收集员 如:急招兼职(家里网吧均可)日结80元/时,地区不限;做网络推广员,日赚100元,轻松在家赚钱。
骗钱手法:骗子发布这类信息通常都不会留电话,只留一个邮箱,内容中说明如果想要活的这份工作就给指定的邮箱发邮件过来,系统会自动回复。然后被骗者收到的邮件中又说明邮寄资料需要一定的费用,让被骗者往指定的帐户汇款。
特点:发布信息的时候说明不需要任何费用,不需要任何投入,只需要每天拥有2到3小时上网时间即可月赚3000。
2.药厂,制药公司:大量招聘员工,大量用户投诉是传销组织。
如:我公司是一家控股制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有自己的高科技技术,拥有自主生产研发销售管理能力,现因市场需求要扩大生产规模,特面向社会诚聘以下员工:车间操作工,工作认真细致,爱岗敬业,年龄18-40岁,月薪1500-2500元;库房管理员,初中以上文化,工作认真细致,爱岗敬业,年龄18-35岁,月薪1500+奖金;办公室文员,高中以上文化,工作认真细致,爱岗敬业,男女不限,年龄18-35岁,月薪1500+奖金;销售员;初中以上文化,月薪1800有奖金提成;业务员,初中以上文化,月薪2000有奖金提成分红。骗钱手法:骗子会在全国各地都发布信息,真的到发布信息的城市求职后才发现是传销组织。特点:待遇好,应聘者不需要太高的学历
网上虚假二手物品信息案例
信息1:
学生急转英特尔奔四电脑3.99G 内存2G 硬盘160G高速 512M显卡 DVD刻录 17寸彩显 能上网玩大型游戏 网络游戏 做图 办公 都可以 键盘 光电鼠标 XP系统 可带测试软件随意测试 满意交易 不诚勿扰 有意要的快快联系我吧 联系电话:1326 9330 674 联系人:陶非
骗人手法:修改了注册表,使电脑开起来配置很高,但是买回家重装系统后,发现电脑根本不能使用。
特点:信息中的邮箱、电话乱写,发布的信息内容中有电话。
信息2:
发布的信息批量出售二手电脑、笔记本、家用电器、手机、数码、母婴用品。
例:本集团公司特价出售一批笔记本电脑如 IBM ThinkPad T61p(6457RU1)CPU类型:Intel 酷睿2双核 T7700(2.4GHz)标称频率:2.4GHz 内存大小:2048MB 硬盘大小:160GB 光驱类型:DVD刻录机 屏幕尺寸:15.4英寸 笔记本重量:2800g 1200元
骗钱手法:发货前需要缴纳一定的定金。
特点:价格与配置同实际情况相比有较大差异且内容中涉及“全国各地均可送货上门”“货到付款”。
网友求职过程中的被骗案例
1、防不胜防的网络传销
大四的下半学期,小聂接到一个面试通知,对方自称A公司,在招聘网站上看了小聂的简历,而他们正好要招聘销售人员。“那时候求职正是旺季,大家差不多每天都会接到几个电话”,小聂没有怀疑。而且后来他上网查看公司信息也是很正规的外企,虽然地点在深圳,要进行语音面试,小聂觉得还是合情合理。在第一轮语音面试考察了个人基本信息,诸如姓名、年龄、身高、体重、血型、毕业院校、所学专业以及性格特长后,第二轮面试一位号称姓孙的“主管”又询问了小聂的为人处事,性格特点,以及自身的优缺点和专业方面的一些知识,还征求了他对公司加班、出差的看法,最后考了两道性格测试题。这些在求职过程中频繁经历的面试方式也让小聂更加放心,而对方表现出来的和善以及对他的认可更是让他对这份工作越来越多地期待。
等他得到被A公司录取的正式通知,要求他携带身份证及两份复印件、学历及奖励证明、一寸免冠照片5张、一个月的生活费到深圳报到的时候,小聂还觉得很欣慰,觉得可以到南方开创一番新的事业。没想到的是,列车到站后噩梦就开始了。面试过小聂的孙主管很快告诉他,他的工作是“网络销售”,这里也不是他在网上查找到的A公司,他们只是借用了同在深圳的A公
司的名义。没办法完全死心的小聂尽管觉得事实的真相很难接受,还是硬着头皮留了下来,结果在此后的几天里他发现差不多每个人都是被骗来的,上当的人中也是大学生居多。和同学取得联系后,小聂才终于明白自己已经身陷传销陷阱,而且是大学生传销。第二天他就强烈要求离开公司,而公司看到小聂20多天没有任何业务进展,就语带讥讽地说小聂和面试时候差距太大,不是他们需要的“真正的人才”,小聂才得以顺利脱身。虽然损失的路费生活费也不是小数目,但是终于逃出了传销陷阱没有失去更多,小聂已经觉得是万幸了。今年考入海大的几名男生因为家庭经济较困难,几人便商量一起去打短期工,国庆节期间,正巧看到学校南门外一家包子店旁边有一则启事,指明专招学生假期工和钟点工,有保安、司机和服务员等12个工种约58个岗位,报酬为每天30至50元。几人照着启事上的地址来到解放西路海城大厦,一上楼便被人引到一间办公室,填了份简历后,便被要求交80元钱,交了钱后才被告知他们是职业介绍所,80元钱是介绍费,保证在一年内为他们介绍满意的工作,如果超过一年,需再交100元。
几名学生说,过了两天,职介所给他们某搬家公司“曾总”的手机,做了一天搬家工,事后搬家公司却没有支付任何报酬,他们打电话要钱,对方总是推托,前两天当他们再次询问时,对方竟然称那天是试用期,没有报酬。几个人找到职介所要求退回中介费,职介所却称中介费收了就不退。采访中,几名大二学生反映,他们上大一时,这种职介所就用相同方式骗了不少同学。一到那里,就被要求填一份简历,交50至80元钱,介绍一份月收入700元的工作时,要求他们再交200元钱,有些同学交了钱,到介绍的公司没干几天便被找借口辞退了。而交给职介所的钱没有任何收据或发票,多半都要不回来。对此,海南大学学生处自助管理中心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每年新生入校时,学院都会针对新生开展安全防范方面的教育,而且学校也在尽力给学生提供助学岗位,但由于学生太多,不能一下子安排完,有些学生就自己到校外找工,却因防范意识不强而受骗,学校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该负责人提醒学生,如果自己出外打工,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由于刚入校的新生对很多社会现象不了解,极易上当受骗,因此大一新生最好不要急于出外打工。如果需要勤工俭学岗位,最好通过学校为其联系。
2、大学生打工屡被骗
近日,两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报案称,今年6月底,她们到北京某教育集团在宁的“招聘地点”了解招聘事宜。7月11日,两名女生按事先的约定,到达北京某教育集团应聘“柬埔寨国际航空公司”的空乘,“招聘方”要求每人先交纳30550元的培训费,7月25日前把16万元的上岗费全部交齐,并承诺在今年圣诞节前首航上机。
招聘方吹嘘,他们是“柬埔寨国际航空公司中方唯一授权人”,还拿出“合同书授权书”来,让她们深信不疑。她们每人先交了30550元的培训费,并与招聘方签了合同。当她们正准备回宁办护照、筹钱之际,一份北京法制晚报击碎了她们的国际航空梦。她们上网及到中国民航总局咨询,均获得没有开通柬埔寨到北京的航线的信息。警方告诉记者,此类案件中,骗子往往开出诱人条件,以国外的国际航空公司招聘空乘,能获得优厚待遇为诱饵,收取高额的培训费及上岗费。案件的另一特点是异地诈骗。如该案中,北
京的公司却在南京设立招聘点,通过登刊广告进行诈骗,更容易使受害人难以摸清诈骗者的真实身份及内幕。
第二篇:求职大学生因何陷入传销陷阱
大学生求职缘何陷传销陷阱
今年3月以来,湖南高校共接到3起关于学生参与传销的报告,涉及6所高校上百名学生,其中湘北某市电大一名成教学生一度被传销组织控制。
时下,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专家提醒广大求职学生,当前的招聘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求职学生要谨防落入传销陷阱。
求职高峰下的传销陷阱
回忆起去年被骗入传销组织的经历,湖南某高校的小袁至今痛苦不已。
去年春天,正为就业焦头烂额的小袁突然接到一个同学的电话,“我在武汉找到了一份工作,待遇福利都还不错,现在还招人,你过来看看吧。”小袁有些心动,但想到武汉人生地不熟,就没有立刻答应,说要先考虑考虑。第二天,同学又打来电话,“机会难得,你还是来吧,即使不喜欢这份工作,也可以当是旅游散散心啊。”盛情难却,小袁于是带上简历,前往武汉。[本文由114大学生网——大学生的百事通 收集整理]
到了同学的住处,小袁被带到了一个大房间,说是内部培训,因为“培训要保密”,小袁的手机身份证都被拿走。接下来几天,都有“专家”在台上讲解如何“做新时代的直销,三年变成千万富翁”,前提是交上3800元获得公司会员资格,然后就有权利介绍家人朋友加入,“有钱大家一起赚”。
连续多日洗脑后,涉世未深的小袁晕晕乎乎,交了3800元钱后,还马上联系家人,称“有一个很好的赚钱机会”。直到湖南省工商部门接到小袁家人举报,派人前往武汉将她解救出来,并连续花了两三个小时,结合大量传销案例,向她讲解传销的骗人本质和危害,她才幡然醒悟。
参与解救的工商人员告诉记者,小袁遭遇的其实就是基本的传销模式,“实行拉人头,一个拉三个,三个拉九个,上线拿走下线交的钱,传销头子赚得最多,下线全部被骗,最后弄得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湖南省工商局经济检查总队总队长毛爱伦告诉记者,每年三四月,正是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为求职焦急之际,传销分子也开始“招兵买马”。他们利用当前大学生求职压力大、求职心切的心理,打着“高薪高福利招聘”或“低投入高回报创业”的幌子,将学子骗入传销团伙。还有一些传销组织则通过网上招聘欺骗大学生。
据湖南省工商部门统计,2010年湖南工商等部门破获的传销案件中,涉及学生600余人,这600多名被解救的学生基本都是外省高校的学生。由于传销组织在异地活动的特点,湖南高校的学生多被骗往外省从事传销,人数缺乏确切的统计。
高智商的学子为何也容易受骗
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传统的传销,参与者多为知识层次相对较低的弱势群体,但近年来大学生等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人员也屡屡受骗加入传销。针对其中的原因,新华社记者进行了调查。
有着多年打击传销工作经验的毛爱伦分析,大学生参加传销首先是由于当前就业压力大。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自身及其家人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学子求职心切,容易受到传销分子打出的“好工作,好福利待遇”的诱惑。小袁回忆说,“现在找工作那么难,一听说有好工作,谁不想去试试”
其次,当前大学生求职途径并不很广泛,除了参加招聘会外,亲朋好友或中介组织的介绍推荐也是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为传销组织欺骗学子提供了可能性。有过被骗经历的学生告诉记者,“他们采取各种手段,只要将你骗到了他们所在地,基本就成功了一半。”毛爱伦介绍,传销分子“经验丰富”,编就了一套掩盖传销骗人本质的说辞,他们往往宣称“你把亲朋好友发展成你的下线,你就有钱赚,你的亲朋好友再发展下线,他们也有钱赚,一层层发展下去,你和你的亲友怎么样也不会吃亏的。”传销组织再辅以各种洗脑手段,涉世未深的学子经受不住冲击,很难看到“上线的人骗钱,下线的人倾家荡产”的骗人本质,怀揣着发财梦开始将同学、家人拉入传销组织。多年来,毛爱伦看到不少学生深陷传销不能自拔,滚雪球一般将同学亲人骗入传销组织。
学生一直生活在校园里,没有社会经验,辨别能力相对较差,也使得他们容易被传销分子欺骗,尤其是容易被陷入传销的亲友同学所骗。
大学生加入传销,不仅对大学生及其家人造成了巨大伤害,而且还增加了工商部门打击传销的难度。
专家指出,大学生知识水平相对较高,一旦深陷传销,就有可能结合新技术来翻新传统传销手段,使传销更具隐蔽性和破坏力。记者从湖南省工商部门了解到,现在部分传销组织也学会信息化办公,使用计酬软件等进行财务管理,在互联网上以“电子商务”“网络直销”等新兴业态的名义,诱骗网民加入传销。
传销组织用上互联网等新技术,其影响范围和扩散速度增加、传销方式隐蔽、服务器设在境外难以监管、跨区域传销需要区域协调、身份虚拟性造成事后取证难等等,给工商等部门打击传销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专家建议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
湖南省近年来建立了教育、高校、工商“三位一体”的高校反传销协作机制,开展“防止传销进校园”宣传活动,以情景剧形式,生动揭批传销组织欺骗手法、运作模式和活动场景。湖南省教育系统也努力创建“无传销校园”,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别和防范传销的能力。多位专家认为,防范大学生被骗入传销,必须针对校园建立反传销渗透的长效机制。
据毛爱伦介绍,当前有不少学生对传销的认识不够,因此在进一步加强打击传销工作力度的同时,要深入学生中间开展宣传。这就需要高校作为主体,定期为大学生组织反传销的知识讲座,利用校报、校网站等媒体宣传反传销知识,发放反传销的书籍资料。
湖南省教育厅学生处副处长欧阳增铜提醒各高校要经常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提供就业服务,普及一些求职基本信息常识,避免大学生就业陷入传销泥潭。同时,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应当列入各大高校的日澄程。
教育专家提醒高校毕业生择业时,要尽可能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因为这些招聘会上的用人单位,经过了严格的资格审查,相对要安全。如果参加其他的招聘会或网络应聘,毕业生不要轻信对方对单位的描述,应当上当地工商局红盾网查询公司是否合法注册,也可打114查号台查询公司电话,打电话到招聘公司求证有无招聘信息发布。等详细核实对方身份及公司真假后,再作出是否前往面试的决定。
湖南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要,国家每年预算下拨的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经费,要真正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使毕业生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就业选择。
第三篇:求职多带个心眼 避免掉入求职陷阱
求职多带个心眼 避免掉入求职陷阱
“一年之计在于春”,随着春节的喜庆气氛渐渐散去,有一部分打工者,或是初次求职,或是新年跳槽,他们又纷纷走进职介所,期盼在那里能够找到生活的新起点。但是在求职过程中,每年都有一大批求职者缺乏求职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容易上当受骗。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上当受骗呢?
一是要到合法的职业中介机构,不去“马路市场”。在“马路市场”中,供需双方都得不到必要的约束,一旦发生劳动争议,求职者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求职者一定要到合法的职业中介机构找工作。
二要弄清招聘单位的用工需求。一些非法招聘单位对招聘人员的业务描述显得躲躲闪闪、遮遮掩掩,要提高警惕!有些不法分子以酒店招服务员为名,将一些女青年骗去强迫做“三陪小姐”,有的甚至拐去偏野乡村卖做人妻。
三是不要缴纳应聘费。用人单位是不应向求职者收取各种名目费用的,不少地方对此都有相应的规定。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不论自己是否被录用,都不要向用人单位交纳各种名义的费用,如抵押金、保证金、报名费、手续费、培训费、服装费等。有些“皮包”公司专以骗取报名费为目的,招工时把公司吹得天花乱坠,求职者真正被录用后,才发现从事的岗位和中介承诺的天差地别。
四是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后,应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违约责任等内容。
五是要依法维权。求职者被不法单位或个人骗取钱物后,应尽快向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及公安机关举报;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应到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四篇:避免陷入企业文化误区
避免陷入企业文化误区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一些成功的企业开始了“以文化管企业”的实践,“文化”正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一股重要力量。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形式不同的文化元素,且在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重点也不一样。企业集团化发展,加快了企业文化建设步伐,打开新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坚持“坚定信念、竭尽全力、树人立德、共生共荣为了企业,源于员工,不等不靠,自主创新”的企业精神,围绕建设“转型升级、五年上市”发展主题,走自主创新道路。作为企业的一员,见证并参与了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下面,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谈谈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避免陷入误区。
一、企业文化建设常见误区
(一)将企业文化简单地等同于企业的识别系统(CIS)
企业识别系统(CIS)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S)、行为识别系统(BIS)和视觉识别系统(VIS),在实践中通常表现为提炼理念、提出口号、规范行为、统一标识、组织文体活动等等。CIS系统的成功构建,能很好地凝聚人心、提高士气,有效地改善组织效率,能使一个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其他企业,凸显企业的个性,因此往往有人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CIS。其实,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CIS的建设必不可少,但它并非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企业文化是无形的,是企业内部员工的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因素的总和,它表现为CIS但又高于CIS。因此,CIS仅是企业文化的传递途径之一,是将文化内涵外化的其中一个载体而已,将它等同于企业文化是片面的。
(二)将企业文化等同于管理工作
加强制度建设、流程建设是重要的管理措施,也是企业制胜法宝,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在烟草企业内部,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企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管理工作与企业文化同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都在员工的行动中得以体现,因此有人将上述两者等同起来,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开展管理工作,或者将文化建设纳入管理工作范围,通过管理工作即可以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目标。这种观点明显混淆了管理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内涵,管理工作主要解决行为方面的问题,它的范围、作用与企业文化有相交之处,但并不完全相等。
(三)将企业文化等同于老板文化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就是领导者文化。对于部分私有企业来说这也许说得通,因为私企的老板从自身的追求出发去创业、闯业,其个人价值观、人格魅力等贯穿在企业存在的全过程,企业是其追求个人理想的实体媒介,这些企业的文化受老板个人思想影响很深,是在老板的个人价值观直接指引下形成企业的文化。但在规范企业,特别是调味品企
1业,除了企业自身的利益,而是以维护社会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员工利益为己任,“客户、员工至上”就是企业共同的、最大的追求,企业文化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领导的意志。
(四)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文体活动
一谈到企业文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开展文体活动,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球,组织活动相对简单,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同时也传递了诸如团结、协作、拼搏等信号,从而使很多人将企业的文体活动简单地等同于企业文化。或许,有些人在概念上不一定会将两者混同,但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实际工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就将文体活动作为主要工作去抓,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工作,使得企业文化单纯地表现为各种文体活动。诚然,文体活动是企业文化不可忽略的载体,将文化理念揉合在文体活动中,通过生动、活泼的表现方式予以传递,使员工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内化,以推动企业文化的宣贯、落地。但是,如果将企业文化完全等同于文体活动的简单相加,又是存在部分取代整体、片面取代全局的误差。
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还表现在领导论、模仿论等,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误区,究其成因都是由于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引起的,都具有认识不完整、执行太单一的共性。
二、如何避免陷入企业文化建设误区
经过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深入了解,对几大主要误区有了较为深刻认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中山烟草详细规划、系统部署以避免陷入误区,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少走了很多弯路,能更好地突显成效,下面结合具体工作浅谈如何避免陷入企业文化建设误区:
(一)领导重视,正确导航
企业文化不完全等同于老板文化,但领导重视又是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正确处理领导意志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度”的问题。
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过程中,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年”,在年初工作会议暨企业文化动员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借文化提升活力,增强企业发展‘软实力’”的工作要求。多次在大会上阐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强调文化建设的目标,从宏观上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各级管理者也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工作; 真正来源于企业、贴合于企业的文化,避免陷入领导文化取代企业文化的误区。
(二)以我为主,不等不靠
企业文化源于企业,又回归企业,因此,在当前开展系统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思想,要从自身需求出发,以内部队伍为主要力量,以外部力量为辅助。不能依
2赖专业咨询公司全盘包揽,更不能在聘请咨询公司后就当起“甩手掌柜”,任其天马行空,自由发挥。
正是由于牢牢把握住以我为主的宗旨,企业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道路。从“精品”调研到企业文化建设攻坚,从文化理念体系构建到企业之歌创作,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都是由公司内部员工集体、自主完成。
在“发展”调研阶段,公司成立了课题调研小组,对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研究、首倡的“五年上市”发展构想、“小产品有大作为”的定位,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工作,形成了一份八万多字的《“精品品牌”课题调研报告》,成为“”系统工程的重要参考。2011年上半年,企业经营工作遭遇瓶颈,为加快文化建设步伐,解决文化建设主要困难,局(公司)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课题攻坚小组”,以年轻大学生为骨干成员,经过4个月的攻坚工作,顺利制定了《企业发展五年规划》、搭建起“宪章”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自主创作企业歌曲《竹园嘉华之歌》、策划举办公司首届企业文化节等,极大地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进程。
(三)系统规划,有的放矢
要清晰地认识到企业自身需要怎样的文化、怎样去建设文化、分哪几个步骤实现文化建设目标,要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做好详细的规划,而不能仅凭一腔热情,扎堆开展同一类型的活动,否则很容易陷入将单一类型的工作等同于企业文化的误区。
在摸清企业文化现状,确定文化建设方向后,及时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五年规划》,对今后五年企业文化建设总体目标、推进步骤、主要工作措施等进行了规划,并规定了每年年初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对当年的文化建设工作进行系统部署,以保持文化建设工作的系统性、连贯性。在这种工作系统性思想的指导下,公司将2012年定为“企业文化建设年”,印发《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顺利地开展了企业文化建设攻坚、举办首届企业文化节、创作企业歌曲、出版《企业文化手册》、举行企业文化成果发布会暨首届合唱比赛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明显。
(四)全员工程,集体参与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企业发展历史的积淀,它最直接体现在企业员工的言行举止当中。在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子,以全体员工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将其打造成为一项真正的全员工程。
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十分注重发动全体员工参与,共同打造属于每一位员工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多次组织员工座谈,通过积极的探讨、思想的碰撞,使员工
3的共同价值观念在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得以体现。各种文化建设活动都将员工的参与度、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使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以人为本,全员响应。
实践告诉我们,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将企业内部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文化共识提炼出来,通过多种载体予以再现,进而使其得以升华,在加深员工认同度的同时,发挥文化的无形约束力、指引力,使企业的管理更为高效、企业的运作更为顺畅,从而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的实践过程。当我们牢固抓住这一本质,顺应形势发展,想方设法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时候,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便能避免陷入误区,而驶上快车道。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加快展开,我们的实践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我们相信,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中,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定能取得更大进步,全体干部员工的智慧和汗水定能浇灌出更加美丽的文化之花。
第五篇:避免海外留学陷阱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华申国际教育交流有限公司英国部咨询热线: 021-62110304 邵老师
海外留学如何避免陷阱?
2011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3.97万人,其中自费留学31.48万人。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教育展期间,中国教育在线“2011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显示,有意向出国留学的学生中,有63%的学生会考虑借助留学中介的帮助实现出国留学。近来国外学校资质状况频出,留学中介机构市场问题不断。如何挑选合适的学校、中介,避免落入留学陷阱,进而确保留学安全成为学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国外学校验明正身
近来美国狄克森州立大学“文凭工厂”事件引来轩然大波。自费留学热下,许多教育机构纷纷到中国抢夺生源,“鱼目混珠”的野鸡学校随即出现。那么在选择留学院校时,如何验明正身呢?
为帮助自费出国留学人员正确选择国外学校,加强对自费留学中介活动的监管,引导自费留学中介机构与国外正规学校开展合作,教育部近来通过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和中国留学网公布并更新了33个中国公民主要留学国家1万多所学校名单,基本涵盖了中国公民主要留学目的地国的正规高等学校。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提醒,在选择学校时一定要登录教育部涉外信息监管网,进行国外学校资质情况查询,以验证国外学校是否有提供文凭的能力。对于一些新增的留学国家或学校,教育部还将不断更新并公布。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日前设立专线电话,接受留学人员和社会各界对国外学校资质情况的查询。
留学机构精挑细选
“3·15”前后,新浪教育频道策划的“3·15直击留学市场现状”网友大调查显示,参与投票者中72%的网友认为“留学机构为吸引生源宣传广告夸大其辞,言不符实”。据了解,全国教育部批准或者备案的留学中介机构共计400余家。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消费者的投诉不断增多。那么,面对竞争残酷的留学市场,有意向留学的学生和家长应该如何选择留学机构呢?笔者从几方面总结了如何选择留学机构。首先,要看资质,看其是否具备教育部颁发的开展自费留学中介业务的资质和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这是分辨是否留学中介的一个重要依据。其次,要审合同,国企的机构的合同是教育部发布的示范文本,故在合同方面相对有一定保障。再次,要查口碑,在选择中介之前,建议去网络上搜索这家机构的名称,看其在论坛、社区、投诉网站上有无被投诉或产生纠纷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