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货币政策缘何陷入流动性陷阱论文
【摘要】现阶段,我国呈现的流动性陷阱是在货币贬值、居民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为负、企业贷款实际利率远高于名义利率的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现象。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幻觉和物价幻觉、房产过早成为投资品、人们潜在支出压力比较大等,是形成我国流动性陷阱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流动性陷阱货币存款【中图分类号】F202【文献标识码】A
谓流动性陷阱,即单位活期存款和居民储蓄的大量增加,普遍出现持币待购现象。统计数据显示,早在2012年,我国储蓄存款就已接近40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6万亿元,增长率达到16.27%,到2016年10月已经达到59.6万亿元。而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明显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徘徊不前,出现了流动性陷阱的状况。
流动性陷阱成因及其涵义
按照“流动性陷阱”假说创始人凯恩斯的观点,面对经济衰退,一国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由于利率水平下降,厂商预期的边际投资利润率会上升,由此可以刺激厂商增加投资,促进就业增加。就业和收入增加又会拉动消费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当货币供给扩张到一定阶段,利率下降至社会经济主体认为是最低水平时,人们的货币需求利率弹性将会变得绝对大,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投资于其他资产。此时,金融管理当局无力再调控利率,即使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投放,但是由于新增货币都被企业和公众的货币需求吸收了,利率不会下降,央行的货币政策不能促进经济增长,这就形成了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的假说隐含两个前提条件:一是金融市场的名义利率很低,但实际利率较高。流动性陷阱在经济衰退时出现的可能性较大,此时的金融市场名义利率很低,但是实际利率可能会比较高,因为经济衰退、产能过剩、商品价格下跌,出现了通货紧缩,物价指数很低甚至为负值。在实际利率较高的情况下,厂商会因为预期边际投资利润率不高而降低投资意愿,增加货币需求。公众会因实际利率较高而增加储蓄型货币需求,降低消费意愿。二是在利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时,市场主体会预期利率将上升。按照有价证券价格决定模型,当利率最低的时候,有价证券等资产价格处在最高水平,随着未来利率上升,有价证券等资产的价格会下跌。基于这样的预期,投资者会觉得现在购买有价证券将来会有资本损失风险,于是就选择增加货币需求,减少投资,从而导致流动陛陷阱出现。基于这两个假设又可以推论,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通货紧缩,货币的交换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一般都是稳定的甚至有可能升值,持有货币有相对较高的收益,所以人们会倾向于增加货币需求,而使投资与消费增长乏力。现阶段,我国呈现的流动性陷阱是在货币贬值、居民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为负、企业贷款的实际利率远高于名义利率的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现象,说明当前我国的流动性陷阱问题比较复杂。
我国当前流动性陷阱产生的原因
一是长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基本任务和货币政策的基本要求是保持币值稳定,在此基础上来实现经济增长等其它目标。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长期过度使用,会形成路径依赖。货币政策本身具有局限陡,这种局限陛表现为货币政策的作用是中性的,即货币增长在短期内会通过增加人们的名义收入和增大企业的购买力,对需求和供给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从长期看,货币供给增长除了拉动物价上涨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此外,货币政策还具有“绳子效应”,即货币政策在紧缩时效果明显,而在扩张时效果有限。尽管货币政策存在局限性,但是它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国宏观管理当局最倚重的调控工具。相比较而言,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对货币政策的依赖性更强,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不发达所致。但是持续扩张眭的货币政策往往造成货币超发,在经济增长率换档期,超发的货币由于缺少有效投资渠道和消费增长点,出现了被动性货币需求增加而形成流动性陷阱。
二是企业和社会公众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投资和消费意愿不强。扩张性货币政策加上地方政府政绩观主导下产生的大量重复投资、建设,导致供求失衡,产能过剩。对广大企业来说,我国很多低端产品已经供过于求,投资价值较低;对高端产品的投入又受到技术和研发能力以及融资能力限制,未来投资效益的不确定性较大。消费者因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不明确,面临的潜在支出压力又较大,消费意愿难以增强。
三是‘馈}币幻觉”和“物价幻觉”使人们的持币意愿增强。“货币幻觉”是指在货币扩张后,人们的名义收入增加,但是此时物价上涨压力还未显现,人们便会觉得自己更富有了。“物价幻觉”是指物价已经上涨,但是由于统计滞后,或统计失误,导致公布的物价指数相对较低,而使人们以为自己仍然拥有较多的购买力。我国近几年的CPI值都较低,强化了人们的货币幻觉和物价幻觉,尽管货币已贬值,但人们仍然持有较多货币资产。目前我国的CPI指数有所上升,引发市场预期利率会上升,也会强化人们的货币幻觉和持币意愿。
四是房产过早成为投资品导致人们的资产固定化率提高,降低了消费倾向,使活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增加。当房产成为投资品时,人们一旦发现房产具有很好的保值增值功能,对房产的需求就会大幅增加。一方面,这导致我国家庭资产的固定化率提高,房产占家庭资产总额的比率达到60%以上。另一方面,买涨杀跌的心理又挤出了人们对其他价格较低的商品需求。由于买房是大额支出,需要一定的货币积累,又导致人们的储蓄存款大量增加。
五是供给侧改革效果显现需假以时日,急功近利思想导致企业家“脱窦入虚”行为频现,有效供给不足,使储蓄增加。增加有效供给要求企业能提供高质量、适销对路的商品,实现这一目标要靠创意、创新和科学技术提高。而消化过剩则要解决大量人员安排和再就业等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众多企业经历了依靠模仿复制就能挣大钱的时代,比较普遍地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很多企业认为做品牌、创百年老店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不如选择赚快钱的道路,导致企业资金“脱实入虚”。市场缺少高质量的商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消费意愿。
我国当前的流动性陷阱对经济的影响
如前所述,流动性陷阱对一国经济发展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除了上述一些表现外,还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短期存款实际利率为负会导致长期储蓄大量增加,形成顽固性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一般是阶段性的,当经济出现回升信号时,经济主体的消费与投资意愿增强,从而走出流动性陷阱。但是由于我国一年期以下存款实际利率为负,人们就会选择利率水平高于CPI的长期储蓄。长期储蓄增多且届高不下,使我国的流动性陷阱有长期化和固化的倾向。
二是在货币超发条件下出现的流动性陷阱是笼中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主要取决于两种货币的供求关系和经济发展状况。如果人民币汇率持续下跌,影响人们预期变化,一旦人们对经济增长和币值稳定的信心动摇,处于暂时闲置状态的活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便可能会大量涌入市场,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面对我国出现的特殊的流动性陷阱,应当尽快采取措施予以疏导。首先,在坚持深化改革的同时加强对企业家的教育和引导,改变企业家急功近利的心态,加快创意、创新的步伐。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加快税收制度改革,提高企业家预期的边际投资利润率,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投资。
其次,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减少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加陕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多高质量商品,加大服务贸易的进口,提高消费者消费倾向。再次,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动摇。在经济增长率换档期,货币政策如果不能改变人们的预期,就力求稳定人们的预期。维护币值稳定,有助于化解流动性陷阱带来的负面效应,维护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增强人们的投资意识和消费意识。
【参考文献】
①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第二篇:如何避免陷入求职陷阱
基本常识,帮你避免求职中99%的骗术
求职过程中的常见陷阱
陷阱
1、不通过正规的渠道招聘。人员招聘是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单位对该项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会派专人通过正规的局道招聘。不要毫不防备的就把自己的简历等材料交给单位。陷阱
2、要求应聘者交纳“保证金”等费用 刚参加工作,薪酬不高是正常的。相反,如果出现一个不熟悉的单位提供高薪酬时,毕业生就应该引起注意,因为不少不法人员企图利用高新待遇的幌子,骗取毕业生所谓的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千万不要相信在工作的初期就很容易的获得高收入,对有些单位提出的所谓押金,培训费,服装费要敢于说不。
陷阱
3、要求应聘者介绍他人加盟 有些大学生因被骗而涉足非法传销,到头来后悔不已。因此,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如遇到非类似单位对你非常主动,把加盟后的前景说的异常振奋人心,并要你介绍朋友和同学一起加入时,就要想想这句老话:天上时不会掉馅饼的。
陷阱
4、不签订就业协议书 就业协议书是传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依据,如不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入工作单位及所在的城市。而这些关系的办理涉及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如办理社会保险,购买经济使用房,评审职称等。因此,单位不予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对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职业发展是不利的。毕业生应主动要求用人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并通过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协助办理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的接收。
陷阱
5、不将承诺写入合同 用人单位对招聘中的内容并非必须承担履行义务。作为毕业生,如想要招聘的那位兑现招聘广告中的承诺,最好将这些承诺写入双方的劳动合同条款中,由劳动法的约束力来督促用人单位向毕业生履行承诺。
陷阱
6、窃取应聘者的私人资料或作品 企业以选人为名,在笔试、业务考察等环节中让求职者撰写策划案、翻译文章,而这些都应是公司员工的本职工作。除了把求职学生当免费劳力外,学生在简历中把自己的毕业设计和研究理念写得一清二楚,也让不少企业坐享其成。
陷阱
7、招聘单位“无限期试用”
依据有关规定,试用期人员底薪通常是正式员工的1/4,劳保用品、物质奖励、各种保险和其他福利等又不与正式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因此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人力资本,大量招募短期员工,且不签订劳动合同,待三个月试用期满,就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予以解雇。这样一来,求职者总是辛辛苦苦给单位低薪干了几个月,然后被扫地出门。就这样,一群又一群学生被单位榨取劳动果实。实习期过长,以有问题为名予以辞退,这是大学生以往找工作的普遍遭遇。如何防范求职过程中的陷阱?
1.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要求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收费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
2.不轻信许诺到外地上岗对外地企业或某某外地分公司,分厂,办事处的高薪招聘,无论其待遇多好,求职者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不要轻信他的口头许诺,一是不去,二是到劳动保障部咨询,并办理的手续否则会吃大亏,被骗工,骗钱,甚至被人贩子骗卖,悔之晚矣。
3.不要将重要的证件作抵押不要将自己的身份证,学生证,毕业证等相关重要证件作抵押。有的用人单位以保证学生实习时间等为由扣住学生的证件,根据相关的规定,任何单位都不能扣押证件。
4.掌握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主动学习一些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5.多种途径了解公司的背景在求职者正式进入公司之前,想法设法加强对企业的了解以免误入骗子设下的陷阱。比如:上网查找该招聘单位的相关资料,注意招聘单位的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正规单位的招聘单位一般会将设在单位的办公室,会议室,一些以租用房间作为应聘地点的单位,要警惕。工商部门咨询电话:12315
6.谨慎签订劳动合同与用人企业签订合同是要注意“三看”:一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的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所签的合同无效;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使用缩写,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达;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备的内容。劳动合同的一般内容包括:
(1)合同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7)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8)违反劳动合同者应承担的责任;(9)双方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其中前8项为法定条款,必须具备;第9项为协商条款。
7.发觉被骗应及时报案,通知辅导员(班主任),应拨打110与公安局取得联系,以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网上虚假招聘信息案例
1.网赚、日赚:发布的信息多为招聘网络推广员,调查问卷,打字员,信息回复员,文字录入员,资料收集员 如:急招兼职(家里网吧均可)日结80元/时,地区不限;做网络推广员,日赚100元,轻松在家赚钱。
骗钱手法:骗子发布这类信息通常都不会留电话,只留一个邮箱,内容中说明如果想要活的这份工作就给指定的邮箱发邮件过来,系统会自动回复。然后被骗者收到的邮件中又说明邮寄资料需要一定的费用,让被骗者往指定的帐户汇款。
特点:发布信息的时候说明不需要任何费用,不需要任何投入,只需要每天拥有2到3小时上网时间即可月赚3000。
2.药厂,制药公司:大量招聘员工,大量用户投诉是传销组织。
如:我公司是一家控股制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有自己的高科技技术,拥有自主生产研发销售管理能力,现因市场需求要扩大生产规模,特面向社会诚聘以下员工:车间操作工,工作认真细致,爱岗敬业,年龄18-40岁,月薪1500-2500元;库房管理员,初中以上文化,工作认真细致,爱岗敬业,年龄18-35岁,月薪1500+奖金;办公室文员,高中以上文化,工作认真细致,爱岗敬业,男女不限,年龄18-35岁,月薪1500+奖金;销售员;初中以上文化,月薪1800有奖金提成;业务员,初中以上文化,月薪2000有奖金提成分红。骗钱手法:骗子会在全国各地都发布信息,真的到发布信息的城市求职后才发现是传销组织。特点:待遇好,应聘者不需要太高的学历
网上虚假二手物品信息案例
信息1:
学生急转英特尔奔四电脑3.99G 内存2G 硬盘160G高速 512M显卡 DVD刻录 17寸彩显 能上网玩大型游戏 网络游戏 做图 办公 都可以 键盘 光电鼠标 XP系统 可带测试软件随意测试 满意交易 不诚勿扰 有意要的快快联系我吧 联系电话:1326 9330 674 联系人:陶非
骗人手法:修改了注册表,使电脑开起来配置很高,但是买回家重装系统后,发现电脑根本不能使用。
特点:信息中的邮箱、电话乱写,发布的信息内容中有电话。
信息2:
发布的信息批量出售二手电脑、笔记本、家用电器、手机、数码、母婴用品。
例:本集团公司特价出售一批笔记本电脑如 IBM ThinkPad T61p(6457RU1)CPU类型:Intel 酷睿2双核 T7700(2.4GHz)标称频率:2.4GHz 内存大小:2048MB 硬盘大小:160GB 光驱类型:DVD刻录机 屏幕尺寸:15.4英寸 笔记本重量:2800g 1200元
骗钱手法:发货前需要缴纳一定的定金。
特点:价格与配置同实际情况相比有较大差异且内容中涉及“全国各地均可送货上门”“货到付款”。
网友求职过程中的被骗案例
1、防不胜防的网络传销
大四的下半学期,小聂接到一个面试通知,对方自称A公司,在招聘网站上看了小聂的简历,而他们正好要招聘销售人员。“那时候求职正是旺季,大家差不多每天都会接到几个电话”,小聂没有怀疑。而且后来他上网查看公司信息也是很正规的外企,虽然地点在深圳,要进行语音面试,小聂觉得还是合情合理。在第一轮语音面试考察了个人基本信息,诸如姓名、年龄、身高、体重、血型、毕业院校、所学专业以及性格特长后,第二轮面试一位号称姓孙的“主管”又询问了小聂的为人处事,性格特点,以及自身的优缺点和专业方面的一些知识,还征求了他对公司加班、出差的看法,最后考了两道性格测试题。这些在求职过程中频繁经历的面试方式也让小聂更加放心,而对方表现出来的和善以及对他的认可更是让他对这份工作越来越多地期待。
等他得到被A公司录取的正式通知,要求他携带身份证及两份复印件、学历及奖励证明、一寸免冠照片5张、一个月的生活费到深圳报到的时候,小聂还觉得很欣慰,觉得可以到南方开创一番新的事业。没想到的是,列车到站后噩梦就开始了。面试过小聂的孙主管很快告诉他,他的工作是“网络销售”,这里也不是他在网上查找到的A公司,他们只是借用了同在深圳的A公
司的名义。没办法完全死心的小聂尽管觉得事实的真相很难接受,还是硬着头皮留了下来,结果在此后的几天里他发现差不多每个人都是被骗来的,上当的人中也是大学生居多。和同学取得联系后,小聂才终于明白自己已经身陷传销陷阱,而且是大学生传销。第二天他就强烈要求离开公司,而公司看到小聂20多天没有任何业务进展,就语带讥讽地说小聂和面试时候差距太大,不是他们需要的“真正的人才”,小聂才得以顺利脱身。虽然损失的路费生活费也不是小数目,但是终于逃出了传销陷阱没有失去更多,小聂已经觉得是万幸了。今年考入海大的几名男生因为家庭经济较困难,几人便商量一起去打短期工,国庆节期间,正巧看到学校南门外一家包子店旁边有一则启事,指明专招学生假期工和钟点工,有保安、司机和服务员等12个工种约58个岗位,报酬为每天30至50元。几人照着启事上的地址来到解放西路海城大厦,一上楼便被人引到一间办公室,填了份简历后,便被要求交80元钱,交了钱后才被告知他们是职业介绍所,80元钱是介绍费,保证在一年内为他们介绍满意的工作,如果超过一年,需再交100元。
几名学生说,过了两天,职介所给他们某搬家公司“曾总”的手机,做了一天搬家工,事后搬家公司却没有支付任何报酬,他们打电话要钱,对方总是推托,前两天当他们再次询问时,对方竟然称那天是试用期,没有报酬。几个人找到职介所要求退回中介费,职介所却称中介费收了就不退。采访中,几名大二学生反映,他们上大一时,这种职介所就用相同方式骗了不少同学。一到那里,就被要求填一份简历,交50至80元钱,介绍一份月收入700元的工作时,要求他们再交200元钱,有些同学交了钱,到介绍的公司没干几天便被找借口辞退了。而交给职介所的钱没有任何收据或发票,多半都要不回来。对此,海南大学学生处自助管理中心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每年新生入校时,学院都会针对新生开展安全防范方面的教育,而且学校也在尽力给学生提供助学岗位,但由于学生太多,不能一下子安排完,有些学生就自己到校外找工,却因防范意识不强而受骗,学校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该负责人提醒学生,如果自己出外打工,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由于刚入校的新生对很多社会现象不了解,极易上当受骗,因此大一新生最好不要急于出外打工。如果需要勤工俭学岗位,最好通过学校为其联系。
2、大学生打工屡被骗
近日,两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报案称,今年6月底,她们到北京某教育集团在宁的“招聘地点”了解招聘事宜。7月11日,两名女生按事先的约定,到达北京某教育集团应聘“柬埔寨国际航空公司”的空乘,“招聘方”要求每人先交纳30550元的培训费,7月25日前把16万元的上岗费全部交齐,并承诺在今年圣诞节前首航上机。
招聘方吹嘘,他们是“柬埔寨国际航空公司中方唯一授权人”,还拿出“合同书授权书”来,让她们深信不疑。她们每人先交了30550元的培训费,并与招聘方签了合同。当她们正准备回宁办护照、筹钱之际,一份北京法制晚报击碎了她们的国际航空梦。她们上网及到中国民航总局咨询,均获得没有开通柬埔寨到北京的航线的信息。警方告诉记者,此类案件中,骗子往往开出诱人条件,以国外的国际航空公司招聘空乘,能获得优厚待遇为诱饵,收取高额的培训费及上岗费。案件的另一特点是异地诈骗。如该案中,北
京的公司却在南京设立招聘点,通过登刊广告进行诈骗,更容易使受害人难以摸清诈骗者的真实身份及内幕。
第三篇:人人车:“三招”应对中国流动性融资“陷阱
人人车:“三招”应对中国流动性融资“陷阱
中国当下的流动性怎么样了?目前似乎争议很大,社会上关于流动性紧张的反映以及希望调整金融监管力度、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日趋强烈,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当前银行间利率水平稳中趋降,流动性并不是特别紧张,在推动严监管、去杠杆、调结构、防风险的关键时期,不能轻易调整政策取向,否则将前功尽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目标难以实现。
对流动性状况及其走向能否准确判断,将对政策取向产生深刻影响。
从M2、社会融资规模等指标近两年的变化仔细分析,结合宏观局势和微观变化,不难看出,现在狭义的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似乎比较充裕,广义的社会流动性却难言轻松,资金从银行间市场流向社会的通道还存在“梗阻”,形成流动性“陷阱”。要打破这种资金体内循环的僵局,消除流动性梗阻,还需要从“完善资管办法、深化资金供给侧源头改革、抑制房地产资金虹吸”三个方面下大力气。
流动性“梗阻”
实际上,央行今年确实在动用各种政策工具,包括各种拆借方式和定向降准、定向贷款等,扩大银行间市场资金供应,但为什么社会上仍反映流动性越来越紧张?
这需要仔细观察主要金融数据2016年以来的变化情况(见图表)。
从上述指标的变化看,2016年M2的变化结果,基本上符合年初确定的增长目标(12%左右),也基本符合“M2增长目标=GDP增长率+CPI增长率+3%左右调整系数”的惯例。但进入2017年以来情况发生明显变化,M2增长呈现不断降低的态势,全年增长8.2%,大大低于年初确定的12%左右的增长目标,而且已经低于GDP与CPI增长率之和(GDP名义增长率),这是非常罕见的。2018年这种状况基本保持稳定,M2增长目前基本维持在8.3%上下。
当然,从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看,2017年同比增长12%,同比仅下降了0.8个百分点,变化不是很明显,也基本上符合年初目标。将社融与M2放在一起综合分析,可以理解为2017年加大了社会融资的结构调整,间接融资(派生货币,影响M2)比重下降,直接融资(不会派生货币,不影响M2)比重上升,因此造成M2的快速下降,但社融规模下降较小,这应该是优化社会融资结构的良好效果。
因此,在社会融资结构出现大的调整阶段,M2的变化容易失去可比性,更应关注的是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
但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从2017年10月的13%下降到2018年5月的10.3%,下降了2.7个百分点,自2017年11月开始出现快速收缩的态势值得警惕。特别是从2018年5月份社融增量变化看,变化更加明显: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608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023亿元,比上月更是下降8000多亿元。其中,当月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384亿元;当月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同比多减129亿元;委托贷款同比多减1292亿元;信托贷款同比多减2716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多减496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少减2054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同比少20亿元。
这一变化确实超出预期,而且还是在政府债券、私募基金等实际构成社会融资的部分没有纳入社融规模(但却把尚未引起真正的资金融通的“未贴现承兑汇票”纳入,说明“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口径亟待调整完善),而政府债券2017年末达到28.1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了5.58万亿元。2018年4月末为28.88万亿元,仅比上年末增加了0.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0.23万亿元。私募基金2017年增加了1.8万亿元,2018年到4月末仅增加0.25万亿元。如果考虑到政府债券、私募基金等因素,则社融规模的收缩幅度更大,就更加值得特别关注、高度警惕!
那么,为什么社会融资规模增长速度从2017年11月开始快速下滑呢?
这可能与近期强监管、去杠杆、调结构、促转型有关,其中尤其需要关注的是2017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资管新规”)以及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正式出台实施。
“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对资产管理业务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而严格的规范要求,并提出:过渡期自本意见发布实施后至2019年6月30日(当时预计2018年6月之前资管新规正式出台,预定的过渡期基本为一年)。过渡期内,金融机构不得新增不符合本意见规定的资产管理产品的净认购规模。过渡期结束后,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按照本意见进行全面规范,金融机构不得再发行或者续期违反本意见规定的资产管理产品。
这一要求时间非常紧、任务非常重。到2017年10月末,金融机构资管业务总规模已经突破一百万亿元大关,其中,银行表外理财产品规模接近26万亿元。要在2019年6月30日前整改达标,意味着大量非标业务,包括银行表外理财需要收缩,这对资管业务的开展产生了巨大冲击,自此,资管业务进入紧张的收缩期,新的业务几乎不再开展,到年底,银行表外理财业务压缩到22万多亿元。这对社会融资整体规模增长产生了深刻影响,“过渡期太短”成为征求意见稿争论最激烈的问题。
尽管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正式出台实施时,将过渡期延伸一年半到2020年底,但考虑到三年内几乎要消化非标产品25万亿元左右,对金融机构仍是非常严峻的考验,特别是资管新规的实施细则迟迟没有出台,新的资管业务依然处于基本停滞状态,旧的在持续压降,社会融资规模继续受到影响。
在表外理财压缩的情况下,为保持社融的基本稳定,表内银行贷款增速需要相应提高,但实际上人民币贷款增长速度,从2017年11月的13.7%逐月下降到2018年5月的12.6%,银行贷款增速没有提高,反而也在下降。
与此同时,十九大之后国家党政机构改革正在推进,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以及环保督察更加严格,也造成今年以来基础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大幅度下降,2018年1-5月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6.1%,比上年同期下滑了2.5个百分点,创下近20年来的新低。其中,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0.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但这可能是在房地产政策调控持续收紧,开发商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被动加快开工和销售以回笼资金的表现,是否有可持续性值得怀疑。
另外,今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顺差也出现急剧下滑的态势,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5%,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5月同比增长仅为8.5%,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由上年同期的9421亿元,下降为6498亿元,下降幅度达31%。从目前中美贸易战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环境有可能进一步恶化的情况看,接下来贸易顺差还可能进一步收缩,6月份人民币贬值明显加快。这都将使得接下来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金融发生巨大震荡的风险被广泛关注。
这种情况下,简单的由央行扩大资金投放,可以扩充金融领域的流动性,所以银行间市场利率保持平稳,银行间市场利率中枢较2017年末有所回落,隔夜拆借利率基本上保持在2.5-2.8%上下波动,并没有出现像2013年“钱荒”那样的大幅反弹,这也是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等部门和人士认为当前流动性并非紧张,而是比较充裕的主要依据。
但现实问题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资金传导不畅甚至出现“梗阻”,央行释放的流动性主要滞留或淤堵在金融体系内,或者用于偿还央行拆借资金,而不能充分传导到实体经济上,解决不了社会上流动性紧张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央行不断扩大定向降准、定向拆借等方式扩大资金供给,希望打破资金体内循环,推动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但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甚至形成流动性“陷阱”,这才是特别需要高度关注的重点!
因此,尽管1-5月宏观数据总体比较平稳,但已经暴露出不少风险隐患,面对当前极其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国内换挡转型提质增效的巨大挑战,必须坚持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既要坚定方向、保持定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又要加强形势分析和预测,增强政策实施的前瞻性、准确性、灵活性,避免出现超出预期的巨大震荡。
破僵局“三招”
综合分析当前的局势,要打破资金体内循环的僵局,有效缓解社会资金紧张局面,须加快推进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尽快出台细则和完善资管办法。
资管新规指导意见出台,在资管业务规范上迈出了一大步,但现在仍存在一些核心的问题有待解决。
按照资管新规的定义,资管业务就是“受人委托、代人理财”的“信托业务”,理应站在资产所有者或资管委托方的角度看问题,设计资管方案,得到委托方同意后进行资管配置和日常管理。资管的结果由委托方负担,受托方按约定收取管理费。但现在实际上都是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出发,设计资管或理财产品,然后尽可能卖给投资人,并往往提供保本付息的承诺。这从认识和理念上就存在偏差。
同时,资管新规仍然允许各种金融机构都可以开展资管业务,实际上模糊了存款性机构与非存款性机构的区别。
国际上一般都将金融机构严格区分为存款性机构与非存款性机构两大类,其中,存款性机构面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为保护存款人利益,一般都要求必须按照约定还本付息,提供刚性兑付,因此,必须接受最为严格的金融监管,包括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等,并要进行存款保险,同时,对存款性机构的资金运用也有严格限制,包括不能随意进行股权投资或收购兼并(否则,以其资金实力,其他社会组织难以与其竞争)。非存款性机构也会因业务需要募集社会资金,但不得承诺还本付息,即严格禁止刚性兑付,否则,就得按照存款性机构进行监管。所以,是否允许刚性兑付成为一个重要分水岭。
但在我国,存款性机构与非存款性机构的区分一直很模糊,在鼓励金融创新,甚至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金融机构的业务越来越同质化,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一开始就可以吸收保证金存款,成为存款性机构,但却长期没有按照存款性机构进行监管;其他金融机构在募集社会资金时,也越来越多地承诺保本付息,结果使得所有金融机构业务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进而造成恶性竞争,商业银行也转而大量开展理财业务,引发很多金融问题和风险隐患。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优化规则,加快出台实施细则,严格区分存款性机构与非存款性机构,并实施差别化的监管。
同时,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实事求是地解决资管新规过渡期表外理财和非标处理与表内贷款增加的关系问题,适当放宽银行贷款的控制,提高贷款增速,疏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通道,有序推动地方政府债务去杠杆,避免简单收缩造成社会流动性过度收紧产生新的风险。
事实上,一部完善的资管办法几乎可以重塑金融市场生态,而健全的市场环境有助于资金的流向正确和良性循环。
二是从资金供给的源头上深化改革、降低成本。
目前,央行一方面冻结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近20万亿元,另一方面又向金融机构拆出资金10万亿元上下,这使得大量资金资源控制在央行手中,扩大了央行资产负债规模,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央银行,成为银行间市场最大的做市商,大大增强了央行资金或流动性的调控能力,但这却产生了很多问题:央行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与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一般定位产生冲突;央行冻结的法定准备金年利率为1.62%,但其拆出资金的年化利率远远高于这一水平,央行由此获得巨额利差,但却从资金供应的源头上就抬高了资金成本,商业银行又会竭力将这种成本对外转移,提高社会融资成本;央行资金拆借往往带有很多附加条件,结果出现了“央行主要面向大型银行,大型银行再向中型银行、中型银行再向小型银行、小型银行再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资金拆借”的格局,资金层层转借、利率层层加码,进一步提高资金成本;央行大量推行定向降准、定向资金拆借,实际上造成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平等,其公平性、公正性存在疑问。这种做法实际上也使得货币政策承担了很多财政政策的职责和功能,形成了不小的资金套利空间,并推动货币基金迅猛发展,其中,余额宝从2013年6月推出,到2018年5月末其余额就已达到1.86万亿元,超过百年中行个人存款的余额,其扩张速度十分惊人。这些状况是否合理,原因何在,值得探究。
另外,中国在保持很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又推出了存款保险制度,形成了存款的双保险模式,但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存款保险制度从目的和功能上是重叠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同,法定存款准备金更偏向于行政化措施,并将加大央行对存款兑付的压力,而存款保险制度更偏向于市场化运行,因此,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法定存款准备金转变为存款保险制度,现在发达国家一般都不再实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有的也只是针对某种专项领域存款实施,但准备金率也基本都在5%以内。我国目前的存款双保险做法,实际上又抬高了商业银行资金成本,进而将抬升社会融资成本。
由于种种原因,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国家利率水平不断降低,甚至接近零利率的情况下,我国一年期国债收益率一直保持在3.5%左右,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社会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理应采取措施,降低全社会融资成本,包括国债收益率水平。
上述状况还造成资金大量在金融体系内循环,金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快速上升,远超美国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局面。
从货币乘数,即货币总量与基础货币(此处仅指央行购买黄金和外汇投放的人民币,不包括央行拆出资金)之比的变化看,1999年以前,货币总量的增长主要依靠贷款等派生方式,所以货币乘数很高,1999年末为8.11。但2000年之后基础货币投放不断扩大,直到2014年(央行外汇占款接近27.3万亿元)。在这一过程中,为避免货币总量扩张过大,货币当局采取多种措施抑制派生货币的投放,压低货币乘数。这样,2007-2009年间,货币乘数平均不足3.5。其中,2009年末也仅为 3.47。之后开始反弹,2010-2011年维持在3.65。
2012年开始,经济增长下行压力逐步增大,之后随着央行外汇占款增速减缓甚至下降,为保持货币总量适度增长并支持经济发展,货币当局开始转变货币政策导向,推动贷款等派生货币加快增长,货币乘数加快提升,2012年末为4.19,2014年末为4.99。在央行外汇占款保持稳中有降态势的情况下,2016年3月之后,央行基本停止普遍降准,改为主要依靠提供资金拆借的方式补充流动性,央行对存款性机构的债权急速扩大,2015年末达到2.66万亿元,2016年末扩大到8.47万亿元,2017年末已突破10万亿元。相应的,2016年末货币乘数已提升到 6.98,达到2007-2009年平均值的2倍。到2017年末进一步达到7.73。
从金融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来看,我国金融业所占比重1999-2002年在5%左右,2003-2006年接近4%,2007年以来不断走高至2015年的8.4%。从2006年4%的低点至2015年8.4%的高点,10年间翻了一番。其中,2015年达到高峰,还跟当年采取措施刺激股市大涨有关,年中股灾爆发,股指急速下跌,其后,金融增加值占GDP比重开始下降,2016、2017年末金融业增加值对GDP的占比分别为8.34%、7.95%。但即使如此,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然超过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这种变化同样是非常惊人的。
上述情况的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社会资金供给结构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货币供应主要由央行外汇占款扩大基础货币投放支持的情况下,货币基本上直接投放到出售外汇的企业或个人存款账户上,减少了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转移的过程。但当货币投放大量由央行进行资金拆放,并通过金融体系内部多层次转移时,资金成本就会大幅度提升,金融增加值就会随之扩大。
基于上述分析,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从资金供应的源头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基本的选择就是,在保持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推动与收回央行拆出资金相结合的“结构性降准”,大规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央行拆出资金规模,积极消化上述问题,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疏通资金从金融体系内流向体系外的“堰塞湖”。
当然,考虑到央行宏观调控需要,其拆出资金不可能完全清零,这种做法降准规模只能是央行拆出资金的一定比例之内,仍将存在10万亿元以上的法定准备金。由此,为保持货币中性定位不变,还可以考虑从央行外汇储备中拿出一部分,由财政部面向法定准备金发行专项国债予以购买,形成“财政外汇储备”,相应减少央行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央行相应降准,补足金融机构购买专项国债的资金,从而在不影响整个社会流动性的基础上,实现结构性调整,促进财政与央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致于“财政外汇储备”,可以交由财政部独立经营管理,也可以全部或部分委托给央行代为经营管理。
采取上述措施,理应推动社会融资成本降低。
三是切实抑制房地产对社会资金的虹吸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总体上不断上涨,似乎已经给全社会一种强烈的预期:投资房地产稳赚不赔,即使空置不用都能赚钱(房价只涨不跌)。在这种情况下,再大的供应都无法满足需求,限购、限售、摇号买房等,只能刺激需求更旺,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形成对社会资金巨大的虹吸效应。结果造成一方面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甚至租不起房子,有房与无房已经推动社会阶层分化,另一方面又出现大量房屋空置浪费,社会资源大量聚集和浪费在房地产上,产生极其深刻的社会问题,形成巨大的财政和金融风险,严重威胁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对此,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化解。现在最重要的是必须打破投资房地产,即使空置都能稳赚不赔的社会预期。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提高房屋占有,特别是空置的成本,抑制房地产需求,并将闲置房屋挤压出来供应销售或出租。因此,必须加快推出房产税甚至闲置税(近期香港已推出房屋闲置税)。同时,要认真梳理和落实好房屋租购同权等配套政策。
只有抑制住房地产对社会资金巨大的虹吸效应,才有可能推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第四篇:别让自己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别让自己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你打开了圈圈第 216 篇原创文章每周为你带来一篇有洞见的文章
上周深圳校友会线下大趴,有读者问我个问题—— 他毕业9年多了,刚开始几年成长很快,收入上涨也不错,大概3年从4000块到了1万,平均每年有2000的涨薪,作为一个非985/211的毕业生来说,还算不错。
但之后的5年,突然陷入了停滞,收入到现在也就是1万4,每年涨幅还不足1000。不仅如此,他也觉得自己这几年,没什么明显成长。实际上,这不是特例,很多人都会碰到这个问题。
在职场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天花板。每个阶段,如果不能捅破那层天花板,就会出现成长和收入的停滞。
一.个体的收入是一个偏态分布
如果我们把中国人的收入分布拿出来看一下,你会发现,是这样一个趋势:(来自《中国阶级报告 2009年第一版》)也就是说,整体中国社会的收入分布其实是个偏态分布,而非很多人所想象的正态分布,收入低的群体占大多数,而中收入群体的数量很少,至于高收入群体,就是凤毛麟角了。那么,如果我们抛开几亿农村人口不看,仅看在企业工作的职场人,会不会有不同呢? 我之前所在的咨询公司,每年都会发布各大行业的薪酬数据报告。
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如果把一个公司从最底层到最高层划分成20个等级,那么每一级之间大概相差20%的薪水。也就是说,根据市场薪资水平,如果我刚毕业时候是3级,上涨到4级,理论上讲我能够涨20%的薪资。
当然,很多公司是没有这么多级别的,比如你的公司只有10级,那么就意味着说,每上涨一级,薪资可以上涨44%。
那我们来算笔账:假设一个人从25岁毕业开始工作,到45岁做到企业最高层,差不多是20个年头。
这是不是意味着说,我们从刚毕业开始,每年都能涨20%的薪资呢? 你也知道,这不可能是真实情况。你可以算一下,自己从毕业开始到现在,薪资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是多少。根据我们之前的调研数据,对绝大部分工作超过8年的人来说,每年平均增长不超过10%。
(顺便,我自己刚才也算了一下,从刚毕业到我去年开始创业一共9年,平均每年将近40%,我只待过2家公司,而且那次跳槽是转行,薪资没涨。)事实上,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前几年的涨薪一般都比较快。比如说你刚毕业月薪4000,涨800块就20%了。
但是当你月薪20000的时候,要给你涨20%,就是4000块,这时候公司就要想想,你的价值到底是不是足以支撑这个成本了。所以,如果我们对比“社会整体层级的收入差在20%”以及“单个个体的收入增长不超过10%”这两个数据,就会发现:
从社会整体来看,每个人都是有一个向上通道的,通道里面的薪资是随着职位层级的升高而不断上涨的,但是从个体来看,很多人并没有达到那个收入水平,是有天花板的。二.个体是否也会陷入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
我突然觉得这个现象有点熟悉,跟前些年很多经济学家一直在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很像。
区别在于,“中等收入陷阱”说的是国家,而我们现在说的是个人,但道理都差不多。
2006年,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提出,一些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速既不如高收入国家,也不如低收入国家。之后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在报告《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第一次提到了“中等收入陷阱”,最典型的就是拉美国家,比如阿根廷,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内,它都是中等收入国家,但始终没有跨到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根据Homi Kharas和HarinderKohli的说法,中等收入陷阱是指——
当一个国家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后,因为经济发展、收入提升,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那么过去支撑其发展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失去了发展优势。
但与此同时,该国家的创新技术并没有得到显著的发展,所以技术密集型行业也发展不起来。
这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这个国家既无法在制造业上跟低工资的国家竞争,又不能在高新技术创新上跟发达国家竞争,最终带来经济增速的下降甚至倒退,导致该国家不能发展为高收入国家。
这就是为什么,前些年,很多公司把中国的工厂往东南亚搬的时候,不少人开始忧心忡忡。好,我们类比到个人身上,你会发现,“中等收入陷阱”似乎也成立:
很多人在工作初期,依靠自己的努力、执行力,可以有不断的上升;但是到了一定阶段,突然发现,过去收入增长的方法,无法支撑自己未来的收入增长,自己遇到瓶颈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不光上不去,还要跟追赶上来的年轻人竞争,最终甚至被公司淘汰。我们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你是靠体力来赚取收入,那么可能6000是一般情况下的天花板。
如果你是靠听话、执行力来赚取收入,那么可能1万是一般情况下的天花板。
如果你是靠出卖某项技能,那么可能2万是天花板; 而如果你不仅有执行力,还能思考创新,那么天花板高一些,但如果到了某个阶段,你不能带团队,天花板就又出现了……
职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天花板等着你。所以,我们常常觉得“我跟以前一样努力,甚至更努力,为什么成长和收入都好像停滞了呢?”就是这个原因。三.我们如何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好,回到我们开头的那个问题,如果在中等收入不断徘徊,如何才能跨到高收入的行列呢?
我们可以借鉴经济学家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来得到答案。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个跨越,日本大概花了12年时间,韩国用了8年。(来自世界银行《2030年的中国》图1-3)
对比成功和失败的两类国家,经济学家们发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能否在中等收入阶段成功转换增长动力机制、调整发展结构,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对于个人来说,道理其实是一样的,你在到达天花板之后,是否能够及时学习,掌握新的能力,从而调整自己的增长方式,是你能够达到高收入区间的关键。那么,中等收入跟高收入的增长驱动力,到底有何不同呢? 圈外商学院9月份的时候,曾经联合国内顶尖领导力咨询公司励衿,做过一个关于中国人领导力的测评和调研。
报告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我在各地校友会线下大趴的时候有分享过一些。其中有一项发现,跟我们今天的话题高度相关:我们把收入跟能力项做了个对比,想要找出来,较高收入(比如跨过3万大关)的人,跟较低收入(比如不到1万)的人,普遍来说,能力差异主要在什么方面。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三大方面:
1)思维高度相关的能力:需要把自己的思维视角,从一项任务、一个岗位,上升到一个团队、一个公司甚至一个行业; 2)抓关键的能力:需要从“很好地执行上级规定的每项工作”、“关注工作过程”,变成“直接承担最终责任、对结果负责,然后从结果来倒推自己和团队的工作优先级”; 3)知人善任、打造人才梯队的能力:需要从“自我管理”到“团队管理”,知道如何搭配团队、通过别人来工作。以上这些能力,其实都属于“非执行能力”。如果一个人努力工作,在某个领域有自己的专长,执行力还不错,具备基本的与人相处的能力,那么他达到中等收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但是,能否达到高收入,则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以上这些“非执行层面”的能力。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为公司创造更高的价值。相反,如果一个人在达到中等收入(在一线城市,这个数值大概是1万)之后,没有能够提升自己以上能力,那么他的收入再往上增长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四.是什么让我们掉入陷阱
可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大多数人,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用同一种方式在努力,最终掉入了个体的中等收入陷阱。
我观察下来,让大多数人掉入陷阱的原因主要有3个: 原因1:被社会红利冲昏头,把红利当成自己的能力 帮我出书的编辑曾经跟我说,他跟一些自媒体人交流,觉得他们走不长。他们吃的是微信红利,但不具备维持的能力。实际上,微信公众号出现之前,媒体渠道是被专业人士占领的,你想发文章、想把你的观点表达给读者,就必须通过几个传统媒体。
而微信公众号是一种新的渠道,并且这个渠道是开放给所有人的,所以任何人都不需要通过传统媒体、就可以直接接触读者了。
但另一方面,微信巨大的用户量,让需求一下子变得很大,可刚开始的时候供给还没有跟上(最初公众号上面的内容非常少),这时候如果你恰巧做了公众号,哪怕随意拼凑一点鸡汤,读者都会如饥似渴。
但很快,大家都看到这个机会了,内容供给多了,不稀缺了,反而优质的内容开始稀缺了。
可是,这些人本来在各自领域的积累就一般,只是误打误撞到了风口,靠一些红利让自己从低收入进到了中等收入,他们是无法提供高质量内容的,所以收入也就不可持续了。这跟我们前面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如出一辙。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因为劳动力低廉带来的比较优势,让自己从低收入到了中等收入,反而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国力强盛、发展快速,没有意识到转型的必要性,那么跌入陷阱是必然的。原因2:过去的增长机制形成了惯性,很难跳脱出来
低收入到中等收入,靠的是努力和执行能力,比如你好好完成老板的任务、听话就好。
但很多人误以为,一直这样做就可以了,然后他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停滞。但停滞之后,他们依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还觉得是自己努力不够,所以更加拼命。
但因为大脑一直处于执行层,所以学的也都是执行层的东西,比如背单词。
你们会在朋友圈看到不少人打卡背单词,实际上,背单词这类学习,除了对考试有用之外,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没有哪家公司愿意为你的词汇量而支付很高的价格。
所以,如果一个人是因为形成了学习的惯性,但思维模式又没能从执行层面跳脱出来,就去学一些重复性、背诵性的内容,比如背单词,那么对他的发展不仅无用、而且有害。因为背单词属于背诵记忆,是非常初级且重复的大脑劳动,一旦你适应了这个模式,就很难让自己进入高级模式去深度思考了,当然也就很难让自己的能力进入高收入区间了。原因3:所有时间都耗尽,抽不出时间精力来投入高收入能力的提升 美国人芭芭拉·艾伦瑞克是一位专栏作家,有博士学位,白人,标准的精英。
但她为了研究贫穷,隐姓埋名、假装穷人、混进了美国社会底层,先后做过女招待、清洁工、收银员等等。
她就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凭借努力成功“脱贫”。她还把这段经历写成了畅销书《我在底层的生活》。但是,当芭芭拉混入底层后,她惊讶地发现,穷人们过着一种无论多努力都无法摆脱贫穷的生活——
如果你做着最苦最累的活儿,收入就不会高,所以为了维持生活,你就不得不工作很长时间,这会导致你没有时间学习和提升自我,然后日复一日,你还是只能做着最苦最累的活儿,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在我们看来,他们有很多办法:比如学习一个技能,好好做自己的财务规划……
但是,他们的思维带宽全部被眼前的柴米油盐占满了,疲于奔命,根本没办法考虑什么长远的未来。
偶尔能够抬头的时候,他们宁愿让自己沉浸在可以获得短暂快乐的游戏、偶像剧里,让自己喘口气,没有一丝多余的意志力用来学习和提升自己。
我现在带团队,跟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只埋头苦干,加班通宵我都不会表扬你一句;腾出一点时间来思考,你的效率才会高。
所以,如果你真的陷入了这种循环:工作辛苦且重复—>时间精力被耗尽—>没办法学习提升—>继续做辛苦且重复的工作,那就需要想一想:在哪个环节可以打破这个循环?是干脆壮士断腕、辞职充电学习,还是对自己狠一点、去掉一切娱乐活动来学习?
最后,要时刻警惕自己,不要陷入各个层级的收入陷阱: 1)不要把社会红利当成自己的能力2)搞清楚自己当下以及上一层级的增长驱动力3)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学习,但不要进行重复而无用的学习4)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高度、抓关键的能力,以及带团队的能力
第五篇:蔡洪滨: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增加社会流动性
蔡洪滨: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增加社会流动性 比经济转型更重大的课题,是如何改变社会结构,增加社会流动性——这也正是中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财新网】(特约作者 蔡洪滨)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当一国人均GDP迈过3000美元的门槛之后,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即人均GDP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长期停滞在某一个中等收入水平。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能否成功实现经济转型,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维持合理的高社会流动性。
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把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要素驱动阶段,人均GDP低于3000美元,增长源泉来自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基本生产要素的积极性;第二,效率驱动阶段,人均GDP从3000美元增长至9000美元,增长源泉来自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尤其是调动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第三,创新驱动阶段,人均GDP高于17000美元,持续增长的源泉来自创新活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活力。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按名义汇率计算,2008年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美元。可以说,中国已经走过了要素驱动的发展阶段,进入了效率驱动的发展阶段。显然,只有改变相对应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才能保持长期的经济增长。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经济必须转型的原因。
然而,根据世界范围内可得的跨国经济发展数据,可以发现,除少数国家人均GDP一直在1000美元贫困线上下波动之外,大部分国家人均GDP都能够从1000美元增长至3 000美元。然而,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多数国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只有少数国家能够持续增长,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目前学术界和媒体广泛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会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哪些因素可能会导致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政府规模、收入分配差距、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国民健康,与当今中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密切相关,受到普遍关注。我们的初步计量研究表明:第一,政府规模过大,确实会对经济
增长起反向作用;第二,在收入分配差距和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第三,教育水平和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第四,国民健康与经济增长也是正相关关系。
我们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没有任何一个经常提到的结构性因素,比如进出口比例、投资比例、外资比例、工业比例和通货膨胀等等,能够决定一国能否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简单地强调某一个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学术上是站不住脚的,甚至可能误导相关的政策讨论。
我们认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最核心的因素是社会流动性。具体而言,社会流动性的定义是上一代人的收入、教育和地位对下一代人收入、教育和地位的影响程度,其测度方式是收入、教育和地位在代际之间的相关系数。事实上,政府规模过大、劳动收入比例低和收入分配不均,都只是静态的不平等,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社会流动性低、社会利益结构被固化,从而造成动态的不平等,必将导致长期经济增长的停滞。
关于社会流动性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厉以宁教授曾经在《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从刚性体制向弹性体制转变的重要环节,就是充分的社会流动性。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阿西莫格鲁(DaronAcemoglu)的2008年的研究显示,一个由精英阶层垄断社会资源的社会,能够实现短期繁荣,但是不能实现长期繁荣,这主要是因为精英阶层为了保护既得利益,会设置各种进入壁垒,导致社会流动性低下。
根据Hertz等学者2007提供的跨国数据,我们考察了社会流动性与GDP增长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社会流动性与一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受到“中等收入陷阱”困扰的拉美国家,例如秘鲁、智利和巴西,其代际教育相关系数分别为0.66、0.6和0.59。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代际教育相关系数都低于0.5,美国为0.46,欧洲一些国家是0.3左右。
从理论上看,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以后出现的社会流动性下降,主要由于从“贫困陷阱”摆脱出来之后,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化,而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尚未建立起来,同时,在各阶层的利益博弈中,政府还无法扮演一个公平和中立的角色。这导致部分精英阶层利用制度和政策的缺陷为自己谋求利益,阻碍了社会流动性机制的确立和完善。此外,一个国家在要素驱动的发展阶段,社会流动性一般比较高,对于社会流动性的下降趋势难免关注不够,难以形成共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不是人们通常关注的某些结构性因素,而是保持一个合理的高社会流动性。
中国如何保持合理的社会流动性
在改革开放的开始20多年中,中国的社会流动性仍然是比较高的。但是,最近10年来,有各种迹象表明,中国的社会流动性有不断下降的趋势。2010年,Khor和Pencavel 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工作论文中指出,2000年之后,中国家庭代际之间收入的相关性在上升,社会流动性在下降。
扭转社会流动性的下降趋势,是当前中国刻不容缓的根本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极为复杂和艰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四个方面展开努力:
第一,在体制上,一方面,需要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让社会各阶层有平等的机会;另一方面,必须防止和根除各种形式的限制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放松各种市场准入限制和职业准入限制。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还要求我们对机会公平有正确的理解。对于起点低的人群,公平不仅意味着不受歧视,还要求在制度上有所保护。
第二,在政策上,一方面要大幅增加对教育和健康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我国人均人力资本水平;另一方面,在投入的结构上,必须着重解决教育和健康的不平等。从长期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教育和健康资源分配的平等,可能比总量更重要。以日本为例,法律规定,全国的学校设施和师资要尽可能统一标准,东京最好的小学人均教育经费不超过最偏远山区小学人均经费的2倍,而目前北京等大城市最好的小学和我国偏远山区小学的差距却何止20倍。教育机会的公平获得是提高社会流动性最重要的渠道,而在这一点上,中国有逐渐恶化的趋势。
第三,要提高各类机构组织维护社会流动性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流动性的提高,最终要落足于各类机构和组织为所有人——尤其是起点较低的阶层人群——提供公平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各级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公立学校和其他公共组织,都是用纳税人的钱运转的公立机构,理所应当在这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的社会责任不仅在于捐钱支持公益事业,更重要的是推动社会进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给没有机会或者缺少机会的群体以更好的机会。
第四,要逐步形成增强社会流动性的社会共识,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持久和贯彻。现在,很多社会公益救助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政府应当积极鼓励和扶持,而不是限制和控制。
总之,中国社会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经济转型这一重大课题,但是,一个更大的课题是如何改变社会结构,增加社会流动性。这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保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
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