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16]刘玉红.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高铁梅.吉林大学,2007.本文以中国的货币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转轨时期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的内容如下:(1)利用时变参数模型方法,构建了中国的动态货币政策乘数和中国的总需求曲线,分析了当前中国存在“高增长、低通胀”现象的成因;(2)估计了中国的动态IS—LM—BP模型,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在调节国内外均衡方面的效应;(3)详细论述了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存在多渠道传导的现状,构建了中国的三元素、动态权重的货币条件指数,以刻画中国的真实货币状况;(4)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的几次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基于西方经济理论构建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小型中国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并对中国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情景分析;(5)在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构成元素、传导机制进行了翔实的比较分析后,建立了中美两国的四变量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滞和大小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二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证券市场对于利率涨跌的反应有多快,要看大众的态度。”这句话乍听好像“有说等于没说”,但其实不然,这论点有两个含意:
1、市场突然的惊吓。央行利率有没有造成市场“突然的惊吓”,也就是说,央行的政策有没有被投资人事先预测出来。如果央行突然而来的紧缩效果事先没被市场广泛猜测命中的话,对股市与金融市场才会造成紧缩的效果。
2、市场预期心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除了看有没有造成“市场突如其来的惊吓”以外,还有一项因素是“市场预期心理”。通常会产生这种市场预期心理的主因在于“央行的政策过于扭捏作态”,譬如,1985~1990年日元汇率从1美元兑350元的价位“缓升”,一直升到1美元兑75元为止,这段漫长又巨大的升值过程,造成全世界的热钱涌入日本套利,这个例子就是货币当局的政策被大家摸得很透彻,却又扭捏作态地放缓升值的速度,于是完全被投机热钱追着打,所以造成货币政策完全失灵。比较成功的例子是,2009年美联储的那次利率调降,一口气调降到“零”的水平,既然已经到零,那意味着进一步降息的空间与可能性为零,完全消除了市场的预期心理。
第三篇: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
金融数学10本黄小听17
摘要:货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货币政策已成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政策。在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货币政策的优缺点,从而给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金融;建议
一 有关概念的界定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影响产出等真实经济变量。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作为非独立的内生变量,被动受制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货币替代是指国内居民为了回避风险或追逐高利,会将本币换为外币或将外币替换为本币。外币本币化是指在宏观紧缩条件下,不能从国内获取足够人民币资金的企业通过资本流入在国内结汇换取人民币。
二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货币政策已成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政策。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论述,西方经济学家主要集中在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上。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凯恩斯主义理论、货币主义理论和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现在主要谈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传统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货币在短期和长期都是非中性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央银行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中央银行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可调节货币供给量,并通过货币供给量的改变来调节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的变化,以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由于经济运行特征和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将时间序列数据以1997年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通过比较发现,在后期,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给量作用的时滞缩短,且利率工具对各层次货币供给量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这说明,近年来我国利率政策是有效的。同时,实证研究还揭示,货币供给量对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货币政策在我国具有非中性。
(2)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并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说明了我国货币政策具有有效性。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并没有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并且,从我国的通货比率和货币的流动性指标来看,这两个指标并没有显著上升,而是稳中有降,即人们的流动性需求并没有达到完全弹性,特别是我国的实际利率对投资和储蓄仍有相当大的影响,说明投资的利率弹性并不等于零。因此,从
利率水平、货币的需求弹性和投资的利率弹性等方面来判断,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3)我国经济中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性质,中央银行除了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控制再贷款、政策性贷款外,与对外经济活动相关的货币供应及其变动已经不能为中央银行所控制,而是取决于经济增长状况、进出口状况、资本流动状况和国际市场波动。货币供应越来越内生于国民经济运行。例如,资本项目由于其趋利性和投机性较强,对国内外金融市场上各经济变量变化的反应灵敏,易造成短期内大规模资本的流进流出,导致汇率较大幅度的波动。国家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或者国内货币供求的平衡,必然会被动地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或卖出外汇,从而引起外汇储备的变动,进而影响国内货币供给。“货币替代”和“外币本币化”现象也是央行无法控制和预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不仅从货币投放的渠道影响货币供应,而且通过外资的配套资金等渠道影响国内资金供求。这些配套资金是保持我国外债使用率的前提下,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中央银行货币供给不能减少的一部分,这又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主动性。总的来看,一国与对外经济活动相关的货币供应所占的比重越大,货币供应的内生性越强,于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性就越低,现行货币供应量指标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将越来越低,货币政策在控制货币供应方面的有效性也就越低。从最近的新闻可看到,自16日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区间由之前的千分之五增加到百分之一。这一重大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对我国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4)货币政策在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下的无效性。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我国地方政府还未完全认识到自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职能,仍然较普遍地存在着直接插手企业投资决策,急于表现其政绩的现象。政府又将银行视为其下属机构,政府从而主导着投资的规模和方向,形成了政府与银行相结合的“银政关系”下的金融资源混合配置机制。这种有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的混合配置机制,既缺乏对政府行政权力的有效约束,又缺乏对企业贷款使用情况的有效监管。当银行按政府意志将“意志贷款”贷出之后,特别是发放那些缺乏科学论证的项目和领域的贷款,致使银行一方面是投资的高失误率。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止2005 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 759.4 亿元。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政府迫使银行更多的顺从其行政指令意向发放贷款有关,而货币政策对此往往表现出无效性。
三 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1)从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因此,要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一个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快汇率制度改革,改变汇率过于固定的现状,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实行更加积极和
更有应变能力的汇率政策。但由于我国市场体系仍不完善,完全市场化的自由浮动汇率容易受短期的市场预期影响,形成过度的汇率波动,从而对我国贸易和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此我国汇率制度改革要循序渐进,近期仍应该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浮动的范围,加大汇率波动的弹性。远期来看,在我国金融市场机制完全成熟之后,则可以逐步确立完全自由的浮动汇率制度。
(2)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在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说进展缓慢,利率水平仍然受到政府较大的管制,利率对经济行为的调节效应微弱。因此,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使利率真正由市场决定,切实反映产品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利率的市场导向功能。从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经验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总体改革思路是:“先债券市场,后信贷市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最终建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微观主体和宏观环境诸多方面入手,创造利率市场化的条件,防范利率市场化后可能出现的风险。
(3)在资本完全流动和利率、汇率水平由市场决定的条件下,利率与汇率的联系十分密切,不适当的利率政策有可能会对汇率稳定产生不良影响,汇率政策目标和利率政策目标有时会产生冲突,这些都有可能会成为引发危机的因素。因此,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当局必须高度重视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在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配合中建立起灵活的反应机制。在制定利率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国际经济因素对本国调控的制约和本国措施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充分关注汇率、外债、外汇储备等外向性经济变量,注重国家货币协调,注重不同国家货币政策的差异及其可能产生的溢出效应。与此同时,在制定汇率政策时也要充分考虑汇率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参考文献
[1] 凯文.多德,默文.K.刘易斯著. 金融与货币.
[2] 李斌著.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 J ]. 金融研究.2001(7).
[3] 李春琦著.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 托马斯.梅耶等著.货币、银行与经济(第六版).
[5] 曹龙骐著.金融学(第三版).
第四篇: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 作者:刘 聪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2期
[摘 要]文章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货币供给量;股市市值;国内生产总值
[中图分类号]F832;F820;0212
[文献标识码]A
第五篇: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及对策建议
摘要: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决策程序的科学合理和政策工具的正确使用是货币政策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在本文中,力图通过对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字:货币政策 有效性 利率 准备金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变化来改变民间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调节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政策等。这些工具都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存在着制度缺陷,致使货币政策不能很好地通过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制约了货币政策效率的发挥。
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一)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中央银行可以连续地、灵活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自由决定债券买卖的数量、时间和方向,而且中央银行即使有时会出现某些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得到纠正。但是,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和持有结构不合理使得国债缺乏足够的操作规模,且多为中长期国债,而适用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短期国债却很少。所以想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预期的效果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再贴现率政策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应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应量就会增加。但是,通过贴现率变动来控制银行准备金的效果是有限的,并且再贴现率政策不是一个具有主动性的政策。而我国再贴现操作实行总量比例控制、期限比例控制和投向比例控制,再贴现所占基础货币的比重偏低。这一操作规则在中国人民银行对再贴现限额实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的管制下,显得缺少灵活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再贴现政策的活力。
(三)利率政策。
利率是影响社会货币供求、调节市场货币供给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利率与货币政策目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中央银行可随时观察利率的动向,间接调节
市场利率。但是利率政策在我国存在以下问题:
1、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加息虽然可以回笼流动性,但还不能真正反映资金供求状况,难以灵活有效地带动经济主体行为进行调整,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非常之小。
2、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与扩大,人们存钱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单是储蓄,资金还会向其他金融市场分流。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和财富的积累,消费需求逐步升级以及提前消费的观念,带动了对房地产和汽车的消费,使居民更愿意采取银行消费贷款的行为。因此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得不敏感且利率弹性较小,从而货币政策失效。
3、央行调高准备金率而未采取加息,也是对当前经济“把脉”的结果。因为,人民币在不断升值的同时美元连续降息,中美利差进一步加大,国际热钱大举进入中国,因此缩窄了人民币加息的空间,制约了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空间。
(四)法定准备金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此项政策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但是中央银行一般不愿轻易使用该政策,因为其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且作用十分猛烈,一旦准备率变动,所有银行的信用都必须扩张或收缩。从历史经验看,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都在2%以上。因此,目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已相对不足。而目前大型金融机构 20.00%和中小金融机构 16.5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历年来最高,商业银行的头寸显得不足,未来提高法定存款准金率的空间已经很小。
二、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根据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实践,针对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仍存在的现实,在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应更加有效地运用货币政策,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利率市场化必须统筹安排、科学推进。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先大后小,先外后内,先贷后存,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其中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利率市场化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1、精心培育市场基准利率;
2、强化商业银行利率定价与风险管理机制;
3、提高居民储蓄和消费利率的敏感程度,使居民在面临收支非预期性变化时,能够通过类似渠道进行一定程度化解。
(二)保证央行决策的独立性。
央行是我国的货币当局,负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责任。新的货币政策体系明确后,央行停止了对非金融部门发放贷款,停止了对财政透支和借款,财政赤字主要通过发债解决。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权力集中到了总行并转变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商业银行总行,总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利润留成制度已为预算制所代替。这一切都为中央银行独立行使职能
创造了条件。尤其在2003年成立了中国银监会,提高了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
首先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企分开的前提是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的关键是合理界定政府的职能。其次塑造国有资本市场经营主体。
(四)改革外汇制度,提高外汇利用效率。
首先扩大企业支配外汇的自主权。其次减少贸易顺差。再次加快引进世界一流的技术人才。最后建立不同的外汇储备投资组合或组建外汇管理公司来管理外汇。
总之,货币政策有效性是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的重要的概念。分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然后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相应的对策,是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有效宏观调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桂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效应探析[J].华北金融,2008,(2).[2]周茂平.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探讨其有效性[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12).[3]何静.关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牲的对策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6).[4]徐冰.货币政策透明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金融与经济,2008,(1).[5]孙晶,李涵硕.货币市场的完善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6]李思敏.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内生性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