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识破求职陷阱
7月1日后,各高校应届毕业生将正式走上社会求职。在求职过程中,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难免会遇到求职陷阱。这不,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温江校区)部分毕业生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求职陷阱,为了避免更多的人上当受骗,他们日前自编自演了求职过程中常见的骗局呈献给校友们。记者特意将他们总结出的骗局整理出来,希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多长个心眼,千万别上以下这样的当。
陷阱一
“高薪”诱你搞传销
“只要你加入我们的团队,3个月后就拿到月薪3000元左右,随着你业绩的增加,你的工资将逐月增加。”面对这样的诱惑,你会动心吗?两位表演上当的学生称:他们与这家公司洽谈时,公司不看毕业证书,只填一张表格,随后便通知他们说被录用了,并准备带他们去广西、云南等地。在去广西的途中,他们意识到是传销后,便在南下途中下车,逃了出来。陷阱二
收保证金哄你买东西
有两名毕业生遭遇了这样的求职经历:他们经一家职介所介绍后,到成都一家化妆品代理公司应聘业务主管,经过初试、复试后,公司负责人称要试用3个月,叫他们先学会推销公司代理的化妆品,每人交了150元信誉保证金,但没有拿到收据。经过实践,他们发现这些产品根本无法推销。后来他们在一家大型商场了解到,这套化妆品的销售价格是70至80元。原来,这家公司采用这种“招聘”办法,变相地向求职者卖化妆品。
陷阱三
“没经验也可”引你入“套”
据了解,由于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具有工作经验,这样将一些应届大学生挡在了“门”外。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常有“矮一截”的感觉。因此,当应届大学生在广告上看到“无经验也可”等字眼时,就会眼前一亮,不加思索地争着填写履历,对招聘公司的背景则一概不问,最后可能吃亏。一名大学生填了表后,对方要求收取100元的保证金,屡次找工作受挫的他,毫不犹豫地交了这笔钱。半个月后,他被宣布走人,要求退还保证金,他却拿不出凭据。
陷阱四
粉饰工种逼你辞职
有多名大学生有这样的经历:广告上说是招聘“经理”,月薪1800元。当他们交了50元的中介费,办完手续后,被安排在离中介所不远处的一家公司工作。结果上班第一天,公司负责人就叫他们“先从基层干起”,让他们先在1个月内,每人推销价值1万元的保健品。1个月下来,他们6人中,没有哪一个完成了任务,自然被辞退了,不但连基本工资没拿到,还出了中介费。后来他们通过明查暗访,发现这家所谓的公司就是职介所的人开的,专门用来骗人的。
陷阱五
骗了培训费就“炒”你
一名同学经职介所介绍,应聘到一家保健品公司,在与公司签订合同时,公司提出为了提高其工作业绩,公司将对所有新进人员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公司将邀请某某大学知名教授来讲课,因此这笔费用(280元)将由个人承担。当该同学犹豫不决时,对方工作人员劝说:“培训后,你终生受益,这笔钱出得值得。”听这一说,该同学想通了,便交了培训费,结果讲课的并非什么知名教授,当培训结束时,公司通知他:培训不合格,你被辞退了。
第二篇:中华民族怎样识破“团购陷阱”
怎样识破“团购陷阱”?
美食、服装、电影票、化妆品、零食等等,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不能团购的东西了。
团购网有可能成为假冒伪劣商品新的集散地
原价460元的美发套餐仅售49元、只要98元就能吃到原价411元的料理„„如此令人心动的价格,每天都在各类团购网上吸引眼球。美食、服装、电影票、化妆品、零食等等,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不能团购的东西了。
2010年初,团购鼻祖,美国的Groupon成立仅一年半,其估值便超过13.5亿美元,这个奇迹刺激了国内的团购热情,从2010年3月起,以Groupon为模板的团购网站开始在国内大量出现。从去年初的4家,发展到12月的1686家,2010年,中国团购网站以平均每天超过4家的速度爆发式增长。仅过去的2010年12月,国内网络团购销售额就一举突破了4.01亿元。这一增长速度在国内互联网上史无前例。
2010年9月9日,淘宝聚划算平台推出团购奔驰Smart汽车的活动,若团购数满200辆,用户可以享受7.7折,即13.5万元的团购价购入汽车,该活动上线后仅3小时28分钟,205辆Smart即被抢购一空。这几乎相当于奔驰中国全年120的Smart销量。
随着团购的火爆,团购体验者的抱怨也随之增加,消协接到的团购投诉也不断攀升,主要反映的问题是商品折扣虚假、货不对板、货物假冒、服务差。
2011年1月9日,《焦点访谈》对部分团购网站存在虚假低折扣及操纵团购人数等现象进行了曝光。
节目里,团购消费者张小姐在一家团购网站上看到了自己喜欢的手机iphone4,价格也非常吸引人。然而,汇款至后,收到货品,张小姐却傻眼了。原本花的是手机的钱,送来的居然是化妆品,而且还是用过的,这让她哭笑不得,谁知,让她更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再上那个网站就打不开了。然后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被骗的网友还真不少,收到的货各不相同,有报纸还有扑克牌,令人啼笑皆非。
爱美站站长彭双林建议,团购导航网站在收录团购网站时要加强审核,让团购网站提交的真实备案信息、备案人身份证,以及联系方式等,因为团购网大部分流量是从团购导航网站来的。
“不要看到便宜、很多人买就一哄而上,还要多方查证,根据自己的需要谨慎购买。”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信用认证新闻负责人战祥云提醒消费者,如果发现问题网站,建议到“BCP”信用投诉中心进行投诉,如果这个网站已经不存在,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网友热议
我每天都要上网浏览几个团购网站的,主要是几个大的,在上面买过东西的网站,个人觉得,化妆品类的东西很难买到真品,餐饮类的团购大多是真实的,摄影、美容美发的就不一定的,有的商家知道你是团购来的消费,态度非常恶劣。――许珠
看到巨划算的团购时,首先就要提醒自己,怎会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团之前,也要搜索一下那个团购网和所团的卖品之前的团购者消费体验。――李展蓝
先说一句话,无商不奸,无利不图。所以说既然卖给你那肯定是赚钱的,只是多少的问题。团购存在于网络,而网络是一个看的见摸不着的东西,但然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网络正在逐步和现实挂钩,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也在提高。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化,让团购走进了人的眼球,团购让很多人占了便宜,也让很多人吃了亏。但凡有头脑的投资商,都会对新兴的有潜力的市场投资,当然为了钱也有很多空手套白狼的不法之人,因为团购出现了这三种人,买家,卖家,不法卖家,人越来越多,人多了问题也随之而来,买家恨骗子,卖家也很骗子,而骗子喜欢愚蠢之人,我相信喜欢团购的人们应该都不是庸人,团购需谨慎,不要占了小便宜,吃了大亏,在这说三个字,靠自己!――刘君清
天上不会轻易掉馅饼的,老抱着贪便宜的心理去购物的话,很容易掉进卖家的陷阱里去的。要想识破团购陷阱,首先就得了解市场行价,如果团购价过于低的话,就不要参与,另外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明白商家做生意都是有利可图的,商家如果没有利润的话就不会去进行交易的。如果不幸被骗,也要及时到相关部门进行举报,避免更多的人陷入“团购陷阱”。――程鹏丽
天下商人唯“利”是图,做团购网站越来越多,质量参差不起,有些人也就是为了蹚一趟浑水捞钱就跑的,自然就会有诸多骗局出现。一分价钱一分货,没有什么便宜的午餐免费送给你吃的,何况的在信誉可以打水漂的网络之上。对于团购陷阱,其实辨别起来并不难,相比正规的团购网站,从价格、品质等方面一
比较其实就能简单就都看出来的,被这些小技巧骗着的人,其实大多还是心底打着小九九的人。——杨文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很多人为了贪图便宜,从而陷入各种设计的圈套。不要抱侥幸的心理,俗话说:便宜没好货,但是,物美价廉也未尝不可,然而就看您能否擦亮自己的眼睛了。——人可木木
首先,团购网站需要得到认证,若是毫无来源的团购网站一定是打着团购的名号来欺骗消费者。第二,团购网站和淘宝店家这种,我宁愿多花点钱去信任“黄钻”即信誉度比较高的卖家也不愿意去贪图便宜去购买信誉度低店里的东西。所以,信誉度高的大的团购网站其实还是值得信任的,它也没必要去用区区小钱来毁掉长期积累的信誉。团购和网购这回事儿,看来大家还得擦亮眼睛睁大眼睛。——胡倩
欲望是最大的市场,而商家利用消费者的贪便宜心理,在网络上推出薄利多销的战略。对于消费者在团购中如何保护自身利益?首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买自己真正需要的;其次,选择信誉度高的网站,并能够识别网络宣传广告的真伪性;再者,就是尽量选择货到付款的方式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刘鹏飞
还是那句话:做个精明的消费者。便宜的事情是有,但是不是到处都有。选择一个正规有保证的团购网是首先,其次是要考虑这件商品是不是真的可以做到这么划算,也看看购买的人数有多少,看其反馈的信息。对于一些交易金额较大的团购就要做到万分谨慎,尤其是汽车这些,交易金额实在太大,货不对板就真的是欲哭无泪,对于这些高档产品,建议还是不要网购团购,选择传统实体消费
虽然价格偏高,但也是花钱买保障,改造慕容晓晓的话:好货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高欣婷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商家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打折潮过去后是团购潮,消费者依然得时时擦亮眼睛。——潘宇峰
选择信誉好的网站是关键,另外就是如果商品价格过低的话,可能会在质量或服务上有缺陷。——方展
不要看到便宜的东西就肾上腺冲动,很多时候,买自己需要的东西,消费之前充分了解一下行情,做到理性消费。“团购陷阱”也就无从谈起了。——李特
往高层说,加强行业监管,制定准入清退机制,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是某些部门应尽的职责,尽管在其他领域这些部门也还不够给力,但不能凡事都这么不给力吧?往低了说,我们不能使得每一个商家都明码实价,但可以让自己多点生活经验,没吃过猪肉,也该见过猪跑,下单之前先上网搜搜行情,不当家也得知晓个柴米贵吧?想想团购网站的利润空间,不贪不靠谱的便宜,不做都是浮云的白日梦。——夏阳
一入团购深似海,从此淡定是路人——可不淡定的结果就是被骗得蛋疼,或是看账单看得蛋疼。团购时代,更要只买对的,不选(原价)贵的!——小迷
我最初接触团购的时候,就疑惑重重:不能在线联系卖家、物品信息不够,消费者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但大家都是图便宜就一窝蜂上去了,可能也没管
那么多。现在出问题了,才再来反省。我觉得团购市场也应该和淘宝那样,有一个官方的管理和投诉平台。这才是长久之道。——贝拉
好,我至今的团购算是靠谱,至于如何识破陷阱,我倒是没有绝招,但我都是上门户的团购网站,比如新浪、大众点评网去扫货,另外也会去看网易团长上的信息。大品牌,值得信赖。——笔笔的笔
我的经验,团购的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消遣,什么监管什么检查都没用,传统商铺开多少世纪了卖假货的就少么,传统窑子开两千多年了用假胸的就少么,有用的是你自己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包括对平台对品牌的信任程度,和你对这个消遣型商品的需求程度。你觉得这事儿靠谱就靠谱,你觉得这事儿值得就值得,这取决于你的贪念和欲望,有本事你就捂紧了自己的钱包,啥都不花最便宜,还从来不受骗。——魏肖迪
还是不能贪小便宜。无利不起早,没利谁给你张罗呀,所以但凡看折扣低得商家无利可图,定然有假,要谨防上当。古人说,无欲则刚,是很有道理的。只要你不贪图便宜,别人再怎么骗术高超,也不能伤害到你。法律不是万能的,管理也不是万能的,对于不断涌现的新事物,立法和管理,定然是跟不上的。作为普通消费者,在消费时还要多想几个问题,尽量避免上当受骗。——龙在天
从团购论坛或者大众点评网等网站看看大众对这个商家的点评怎么样,也可以自己发贴问问总是有可能的。——孟娇
第三篇:求职陷阱案例
求职陷阱案例汇编
(招生就业指导处二○一二年十二月汇编)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常迫切。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有的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巧设名目,设置的求职陷阱,给大学生再次求职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统计,这种案件在近两年内呈急剧上升趋势。面对这些问题,除了学校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外,大学生自身在求职过程中更要注意提高警惕,增强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一、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受骗案例
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电话同时公布。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电话,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是正常的,于是将家庭电话告诉了对方。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的王父接到了一自称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的电话,称胡女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的账户,否则将影响抢救。胡父在与校方、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的情况下,救女心切,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电话联系上女儿,才得知这一切竟是个骗局。
现在这种骗术十分流行,有的人无意间被骗子探听到家中的电话号码,就出现了类似的骗局。有的人在手机丢失后,没来得急挂失,骗子就利用手机里存储的电话号码,一一打过去。由于亲友众多,难免有上当受骗的,提醒大家都要对这种骗术提高警惕
2、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案例一: 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的信息费后,中介将为他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小吴发现,其他在该中介注册的大学生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他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
“黑职介”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信息费后提供虚假信息,找几家用人单位来回“忽悠”学生。甚至有些中介在收费后便人间蒸发,让学生投诉无门。
案例二: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
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向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收取所谓的服装费、资料费、手续费、培训费等费用后,却迟迟不给安排工作,迫使求职者自动辞职。
【温馨提示】凡应聘时,招聘单位提出收取服装费、押金,或以其他方式变相收钱的,都是非法的,很可能是个骗局,求职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另外,遭遇诈骗后要及时报案,否则不仅本人的损失难以挽回,还会让更多人上当。
3、以招聘之名诱人犯罪
案例:小林是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转眼就7月了还没有找到工作。7月28日他接到同班同学的电话,说在安徽蚌埠有个好工作,做质检员,工资高,待遇好。小林听了心动了,就赶了过去。到了蚌埠,那个朋友把他领到了一个很偏僻的宿舍,里面还住着男男女女十来个“同事”。其中几个同事特别热情冲小林招手“哎,帅哥辛苦了!辛苦了!怎么样?一路上怎么样?有没有吃过饭?„„”,当她们把小林东西放好之后,就问小林:“借你的手机玩一下嘛”,就这样,对方要走了小林的手机,然后直言不讳告诉他,新工作不是什么质检员,而是传销。产品是2800元一套,小林身上没有这么多钱,他们就要求小林以在这边学驾驶为名,从家里骗钱,或者骗同学或朋友过来。
4、粉饰职位信息骗取劳动力
案例一:24岁的小刘去年毕业于郑州某高校经贸管理系,当年7月,他在一家公司应聘“市场部经理”成功。第一天去上班时,公司老总让小刘这个“经理”去推销产品,美其名曰“了解市场”。
“我在那儿干了快一个月,天天出去推销。”小刘说,一名与他关系不错的员工偷偷告诉他,公司最初招聘时就是要招推销员,怕招不来人,故意说成是“市场部经理”,他这才发现上了当。
典型的“粉饰岗位”的招数。因担心招不来业务员、推销员、代理员等,招聘单位就把职位“美化” 成“市场部经理”、“事业部总监”等,以此来诱惑大学生。当应聘成功后,招聘单位便会以“先熟悉工 作”或“到一线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继续工作下去。
这类招聘信息一般比较简单,涉及细节方面的东西都未明确注明,比如没有岗位职责和应聘条件等。因此求职者应聘时要提前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认真考虑后再做打算。
案例二:小宋的女朋友在网上应聘到一家私立高中任教,签合同时,该校承诺月薪2000元,包食宿,如果学生期末成绩考的好,另有奖金。合同规定签约的教师最少要任教一年,一年之内解除劳动合同的,要赔偿学校损失九千元。她觉得没什么问题就签了合同。在她正式上班后,才发现这家学校食宿条件恶劣,工资也不按时发放,学校还以种种理由克扣她的工资。她有心辞职,但九千元的违约金也不是个小数目,让她左右为难。
5、假以考核之名盗取劳动成果
案例一: 林先生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自学成才成为一个手机铃声制作人。毕业以后,在南方找到了一个工资和福利都不错的公司,但这家公司要求林先生在正式上班之前,做一套他们指定的铃声做为最后考核。一套铃声9个格式,林先生在一天内就搞定,他很有把握地发了过去,但那家公司却以林先生的做的铃声不能令他们满意为由而拒绝了他。后来,林先生在另外一家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有的做手机铃声的公司,用招聘的方法来骗取那些应聘者的作品。由于应聘者得到的测试曲目都是各不相同的,而其为了能进入公司,个个竭尽全力,所以一次下来,能顶公司员工一周的工作量,一些公司就这样骗取应聘者的劳动成果。
案例二: 某大学生刚毕业时,急于找到工作,就饥不择食地进了一家只有十几个人的没有名字的小工厂。这个小工厂是一个厂中之厂,在一家工厂三楼的一个角落里。那家工厂把他一叫进厂门就算招进去了,什么手续也没办,就要他马上参加生产。那家工厂的经理告诉他,工资制度是计件,多劳多得,做坏了产品要扣工资。当一个小领导来检查时,却说他做的产品不合格,要扣工资。问之产品不合格的原因,却是因为做的太快。对于如此荒谬理由,他辞职不干了。出厂门没几步,发现一个和他一起进厂的人也出厂了,是莫明其妙的被厂长辞退了。实际上,这家小厂经常招工,是一个经常骗人的厂。这个小工厂招工,从来是只打招工牌,不写自己的厂名,而且有活干就招工,没有几天就炒掉他。经常这样骗人白干活,不给钱。
6、利用求职心切心理侵害人身安全
案例:安徽安庆一名电脑专业大学女毕业生,到安庆市一家人才交流市场找工作,一则招聘软件开发员工的启事吸引了她。该招聘单位一名自称姓黄的经理在简单询问后,表示刘梅比较适合这个岗位,如果她愿意第二天可直接到公司办公室进行面试。第二天面试时才发现这个位于新河小区的“软件开发公司”的办公条件格外简陋,办公室里除了一张大床外什么办公用品都没有。该公司经理见她进来后,猛地将她摁在床上欲行不轨。慌乱中,该女毕业生咬破了黄经理的嘴唇,夺门而逃。逃出来之后马上报警,警察在她的指引下找到该办公室时,所谓的黄经理已经逃跑,直至3月12日终将这名“色经理”擒获。经警方调查,黄某系无业游民,招聘启事中所讲的软件开发公司也是一个皮包公司。目前,黄某已被警方拘留。
7、不签订劳动合同
案例:应届毕业生王某与某私企达成工作意向,双方签订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1个月后,王某毕业,并顺利进入用人单位开始工作。但该企业始终不愿意与小王签订《劳动合同》,得到的答复是:双方在《就业协议书》中并没有明确要求何时签订劳动合同,更何况关于工资、劳动期限等条款在《就业协议书》中已有约定,双方没有必要为此再另行签订《劳动合同》。王某觉得双方确实没有约定什么
时候签订劳动合同,而单位不签劳动合同似乎也有道理,就不再向单位提起此事。不料一日忽被裁员,公司一分赔偿金也没给。王某后悔莫及。
《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存在着不同,《就业协议书》作为一份简单的格式文本,很多诸如工作岗位、工作条件等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并不在《就业协议书》中直接体现。因此,单凭《就业协议书》对于学生正式报到就业后的劳动权利无法全面保障。
8、对工作待遇模糊,哑巴吃黄连
案例:小宋的女朋友在网上应聘到一家私立高中任教,签合同时,该校承诺月薪2000元,包食宿,如果学生期末成绩考的好,另有奖金。合同规定签约的教师最少要任教一年,一年之内解除劳动合同的,要赔偿学校损失九千元。她觉得没什么问题就签了合同。
在她正式上班时,才发现这家学校食宿条件恶劣,工资也不按时发放,学校还以种种理由克扣她的工资。她有心辞职,但九千元的违约金也不是个小数目,让她左右为难,她只好安慰自己,算了,做完今年就不做了。
9、盲目签约,不合理条款上当
案例: 王某,大学毕业生,由于急于找到工作,没来得及仔细推敲合同里的条款,结果不但失去了这份工作还付了一笔违约金。据其称,他与公司签合同时还未毕业,但公司要求其进入实习期。在4个月的实习期里他卖力地工作,却只能得到300多元钱的“实习工资”。实习结束后,他以为工作已经敲定,打算回学校修完剩下的一些课程,9月再回到公司正式上班。但当他向公司请假时,公司却以合同中“工作前两年不得连续请假一周以上”的条款为由,认定王某违约,索要违约金。王利只好交了2000元的违约金。在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像王某这种情况的比较普遍,由于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了一些明显的不合理条款,如违约金、服务期等。对于毕业生来讲,虽然知道这些附加条款是显失公平的,但也不敢明确表示异议。现实生活中,在职场上把“试用期”当成“剥削期”已经成了一些无良老板逃避法定义务的惯用伎俩。
10、提高警惕,谨防落入传销陷阱
案例:2011年,我校有一名2007级学生被骗入传销组织,在东莞市受控制16天。2011年3月初,海科学院一位2007级学生接到在湖州某学院读书的高中同班同学的电话,称在广东东莞市有一家公司要招聘人员,待遇丰厚,要其前往应聘。2011年3月23日该高中同学又来电,通知其已经顺利通过该公司网上初试,希望其能近期到广东东莞参加面试。于是,该生3月24日离校,3月25日下午到达东莞,被高中同学和其他传销组织的人员带到一幢民宅的一个房间内控制起来,手机被收缴,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手机不能正常使用,只有在来短信或者电话的时候,保证按传销公司人员写的语句回复,才能拿到
手机,手机使用后又立即收缴。每天都要写日计划,有“专家”给他上课(洗脑),一天到晚的日程排得满满的,读“励志书籍”、听如何做新时代的直销、如何两年变成百万富翁、如何赚大钱的讲课。4月3日,该同学用欺骗的方法要母亲汇去3800元,交了所谓的“瑞士手表费”,获得了他们“公司”的会员资格,有权利介绍家人和朋友加入这个“公司”。4月10日,该生母亲因一直无法与其正常联系、多次要他回来均不肯回,来到学校求助。在学院领导、家长和同班同学共同努力下,传销公司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加之给该生洗脑未成功,最终答应放该生回校。该生于2011年4月12日返校。
这位同学被东莞市的传销组织骗去共损失4900余元,往返20天,其中被控制16天。该同学的家长、学院领导和老师、同学为此耗费了很多精力。该同学在那里吃不好睡不好,精神被受折磨,教训十分深刻。
二、毕业生求职中的安全应对策略
求职大潮风起浪涌,既蕴含着无数机遇,又隐藏着险滩暗礁,毕业生只有牢牢记好求职安全带,不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才能够做到一帆风顺。
(一)层层过滤,确保就业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学校就业信息网上发布的就业信息,都经过了严格核实,包括核实用人单位的工商许可证、营业执照等,基本上确保了就业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安全性。对于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就业信息,一定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核实。
(二)面试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安全的警惕性
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更应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擦亮眼睛,识别就业陷阱的迷惑。
1、当前往面试的第一天或职前训练的前几天,要留意该单位是否继续隐瞒工作性质及业务性质。
2、面试地点偏僻、隐密或是转换面试地点的状况,或是要求夜间面试者,皆应加倍小心。面谈地点不宜太隐密,过于隐密地点不要去。对于用人单位约您面试的地点,如果不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信息,是您从其它渠道获得的信息,用人单位约您到宾馆或其它非公开、非正式场合见面,绝对不能冒然前往。
3、面试时,要注意以下环节:一是应详记该单位及主试官的基本情况及特征;二是对方所提工作内容空泛不具体时,不要被夸大言辞所迷惑;三是身份证、毕业证书及印章等证件,不宜给对方;不可轻易出示银行账户号码及密码,以免不法之徒有机可乘;四是主试官说话轻浮,暧昧不清,眼神不正常等都是危险的前兆;五是如果有不安全、不对劲的感觉或不正常的状况,要以某种借口来迅速离开该单位为宜;六是拒绝不合理的邀约及要求;七是在面试时尽量不要随便喝饮料或吃东西。
4、进行面试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用人单位要您交保证金或其它培训费用(如报名费、训练费、材料费等)时,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要为了保住工作而盲目交费。
5、面试最好有同学陪同前往,并备有适当的防范器物。尤其是女性,要避免夜间到荒僻的地点面试。如果无法结伴而行,至少要将自己的行踪告知辅导员或同学,最好是让辅导员或同学知道面试的时间与地点。
6、面试前后随时与学校辅导员、同学、家长保持联系,并告知面试场所地址及电话号码。
7、要求提供亲友名单,身份证号码(复印件)均可能有诈财之患,要注意避免!
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为了预防“陷阱”,要做到:一忌贪心,看到“高薪”字眼首先要掂量一下自己,然后再摸清对方的背景;二忌急心,急于找工作的心理让一些人找到了借机骗财的机会,这些人以各种名义收取应聘者的费用后,便人去楼空;三忌糊涂心,求职者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脉络有个清楚的构想,只要仔细研究还是能识别招聘中的大多数欺骗的幌子。要时刻提醒自己,不缴不知用途的款,不购买自己不清楚的产品,不将证件及信用卡交给该公司保管,不随便签署文件,不为薪资待遇不合理的公司工作。
(三)求职后,要谨慎行事,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在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双方达成就业意向后,毕业生需要签订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书的签订在形式上宣告了就业工作花开有果,尘埃落定。但近来,就业协议引发的纠纷屡有发生。有的毕业生正式到单位报到后,单位却一改初衷,擅自降低劳动报酬,变更原来双方约定的工作岗位,更有甚者以“试用期”(或见习期)为由不签订劳动合同,使得毕业生长期处于“试用期”,做最累的工作拿最低的报酬,从而利益受到侵害。所以,在签订就业协议以前,一定要反复斟酌,多方面考察,方可落笔。三思后行,面试后认真核查:
(1)上网或通过其他途径查看,该单位(特别是企业单位、公司)登载的营业项目、报上刊登的项目、面试现场所见三者是否相符。
(2)登陆有关部门的网站查看,或与亲友交谈,看看该公司是否被列入黑名单之中。
(3)问问自己,面试的职务内容是否与自己找工作时的初衷相符,并且所获得的待遇是否合乎期待值。
(4)当面试当天或初进该单位的数天内,求职者即需要付给该单位一笔钱者,就要特别注意。
【温馨提示】在求职过程中要做到忌贪心、忌急心、忌糊涂心,希望同学们在求职路上平安、顺利!
第四篇:如何规避求职陷阱
如何规避求职陷阱
这是来到苏信的第二年,毕业已不是很久远的事,但是我对社会缺乏了解,也没有求职经验,为避免以后不必要的损失,特地整理规避求职陷阱的一些常识。
1、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
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行为,都属非法行为。招聘单位培训本单位的职工,也不准收取培训费。求职者遇到此类情况,要坚持拒交,并向招但地政府劳动监察大队直接举报,事态严重紧急时直接报警110,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可以向媒体曝光等。玉溪人才招聘网如发现在本站招聘的用人单位向应聘人员收取任何费用,玉溪人才招聘网将对该单位永久封号!
2、不轻信许诺到外地上岗。
对外地企业或某某外地分公司、分厂、办事处的高薪招聘,不论其待遇多么好,求职者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不要轻信他的口头许诺,一是不去,二是到劳动保障部门咨询,并办理相关的手续,否则会吃大亏,被骗工骗钱甚至被人贩子骗卖,悔之晚矣。
3、掌握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
求职者在求职前或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学习一些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多种途径了解公司背景。
在求职者正式进入单位之前,想方设法加强对企业的了解以免误入骗子设下的陷阱。比如:注意招聘单位的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正规单位招聘一般会将招聘地点设在单位的办公室、会议室,一些以租用房间作为应聘地点的单位,要警惕;
5、谨慎签定劳动合同。
与用人企业签合同时,求职者要“三看”:一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所签合同无效;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用缩写、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达;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备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必须签书面合同,试用期内也要签合同。
6、发觉被骗,及时报案,并在媒体曝光。
求职者一旦发觉上当受骗,要及时向招聘单位所在地的人事局、劳动局监察大队或公安局派出所报案,寻求法律保护。但由于劳务诈骗往往涉及公安、工商、劳动、人事等部门,求职者应该根据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投诉部门,若被投诉对象为合法机构,求职者可以找劳动部门;若求职受骗情况特别严重、诈骗金额大,可以到公安部门进行报案。
衡冲
2011/10/09
第五篇:如何识破二手房买卖定金协议的陷阱
如何识破二手房买卖定金协议的陷阱
二手房交易过程中,买受人自行或通过中介机构看中房子以后的第一个法律环节往往是与出卖人签署定金协议,买受人支付一定金额的定金给出卖人,以此约束买卖双方。定金协议并非正式的二手房买卖合同,其主要目的在与约束双方如期订立正式房屋买卖合同,从法律上,其性质一般属于缔约定金,如果买受人违反定金协议不与出卖人订立正式二手房买卖合同则出卖人有权不予返还定金,如果出卖人违约不与买受人订立正式而上访买卖合同,则买受人有权要求出卖人双倍返还定金。其法律依据主要是《合同法》、《担保法》及司法解释、最高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解释》。定金协议外在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有的叫“定金协议”、有的叫“定金交付函”、“定金收取函”“购房定金协议书”等等,名称众多但内容大致相同。
定金协议,尤其是上述“缔约定金”在实践操作中存在重大缺陷,甚至是人为的陷阱,往往是定金协议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定金的作用,使守约的一方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因为缔约定金,也就是订立正式的房屋买卖合同之前签订的,约束双方如期订立正式房屋买卖合同的定金协议,其目的在于让“买卖双方订立房屋买卖合同”,但实践操作中,一方恶意违反定金协议拒绝订立正式合同必然会承担定金责任吗?不一定。举例说明:买受人与出卖人签订定金协议,约定购买出卖人某处房产,对房屋坐落、总价款、定金金额、具体签约时间做出了约定,但是定金协议签署后恰逢房价上涨,出卖人“反悔”,认为自己卖便宜了,于是拒绝签订正式的房屋买卖合同,按照法律对定金的规定,此时应当由出卖人双倍返还定金给买受人作为对其违约行为的惩罚,但是出卖人有没有其他的“理由”可以避免双倍返还定金呢?实践大量案件的出卖人是这样操作的:“出卖人提出“同意”订立正式房屋买卖合同,但是正式合同条款要写明3年后(或更多年后)才交付房屋,如果买受人答应该条件,则同意订立房屋买卖合同”!这种主张的深层含义是出卖人通过无限提高合同条件,从而阻止买受人订立合同,让买受人知难而退,最终达到的结果无非两种:一,买受人同意该条款,3年后才能拿到房屋,那么出卖人即使签署了房屋买卖合同也可以在这3年中将房屋出租,赚取收益;二,买受人无法接受这种条款,双方无法就房屋买卖合同条款达成一致,那么对房屋买卖合同条款无法达成一致从法律上讲属于双方均不违约,只是无法协商一致而
已,法院对此一般会判决出卖人将定金本金返还给买受人而不是双倍返还!反之,如果双方签订定金协议以后,适逢房价下跌或是其他原因,买受人不愿意再买了,那么买受人可以说:“房屋买卖合同中要约定房屋过户后五年(甚至是更多年)才付款”最终结果也是两种:
一、出卖人同意按照这种条件订立房屋买卖合同,那么买受人可以再多年以后付款,那么这部分款项完全可以在进行投资获益,出卖人确认承担巨大风险;二,出卖人不同意该条款,所以有属于对合同条款无法达成一致,从法律上将属于双方均无过错,出卖人应返还定金,而不是没收定金!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通过现有的定金法律规定难以解决实践中的各种情况,往往会使定金协议流于形式,使定金作用难以发挥。那么,通过什么手段可以弥补呢?作者在这里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法律规定提出两种方案:
一、定金协议要完善。定金协议中不但要写明定金数额,还要尽量写明房屋坐落、房屋总价款、付款方式、付款时间、交房时间、过户时间、房屋质量责任承担、有无租赁以及如何解决等内容,一般来讲,有上述例举的几条基本约定,能够把房屋买卖合同最重要的事项在定金协议中就固定下来,从而有效的遏制违约一方恶意抬高将来正式房屋买卖合同的交易条件;如果将来任何一方不按照上述约定订立正式房屋买卖合同,都属于违反定金协议,都应当承担定金罚则。
二、签署定金协议的同时把房屋买卖合同作为附件。在签署定金协议的同时,准备好正式的房屋买卖合同,并将其中主要内容填写完毕,作为定金协议的附件并在定金协议中明确约定“附件中的房屋买卖合同的内容即为将来正式签署的版本,未经双方同意不得变更,双方于某年某月某日正式在附件房屋买卖合同上签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订立定金协议时就把正式房屋买卖合同条款确定下来,有效避免恶意一方肆意抬高合同条款,如果任何一方不同意按照附件的合同版本签署买卖合同,均需要承担定金罚则!
总之,房屋买卖尤其是通过中介公司促成的二手房买卖,在定金协议环节由诸多风险,不论是买受人或是出卖人,在进行交易签署协议之前最好咨询律师,由律师结合个案实际情况作出法律分析后在进行交易才较为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