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悟修辞魅力增添写作亮色
感悟修辞魅力增添写作亮色
课型:
作文指导活动课
活动目的:
1、能结合网页中的相关资料及初中所学知识,对“排比、引用”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
2、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修辞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促使学生注意积累知识,进而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3、鼓励学生为写好作文进行大胆的模仿、创新。
活动时数:1课时
活动准备:
1、写话题作文“坚持”。
2、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的便利条件,查找 “排比、引用”修辞手法的相关材料,感受它们在写作中所起的作用。
3、学生制作“排比”、“引用”的课件。
4、在步骤2的基础上,学生修改作文,在实践中感受“排比、引用”的独特魅力。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堂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言以文远。”大意都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文采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高考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而发展等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有文采。(展示课件)这些,都说明了文采对于写作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富有文采呢?——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修辞手法。在这众多的修辞手法中,排比和引用在高考写作中用来增加文章的文采方面显得特别引人注目。
接下来,我们分别有请“排比”、“引用”的代言人为大家介绍这2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二、2位同学分别介绍排比、引用的特点。教师给予适当地点评。
三、既然这2种修辞手法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那么在写作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又要如何灵活运用呢?
1、请大家拿出材料一,这是老师从同学们的话题作文“坚持”前后2次的稿件中挑选并截取的部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同学是怎样把排比或引用运用于他们的写作当中的。
2、比较方东同学习作的初稿和修改稿。
(1)大家看了方东同学的这2篇稿子,你们更中意初稿呢,还是修改稿?
(2)看起来,大家都倾向于修改稿,那我要提出异议了。在使用修辞方面,这初稿和修改稿都用了什么?
——排比、比喻。
(3)关于“比喻”,今天我们先暂且不提,就说排比。使用排比的修辞格,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特别是用于说理,会给人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也可以把道理说得更为深刻、透彻。既然如此,我觉得初稿就很不错了!有谁要站到老师这边的?(观察全班同学的反应)
(4)现在,你们是正方,我是反方,我们来一场辩论赛,我刚才已经提出了异议,正方派个代表起来说话。(提问方东)
师生之间展开对话。
(5)如果修改稿使用排比,只是单纯为了增强文章的气势,似乎也没有修改的必要了。当然不是。修改稿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在于,它以排比句的形式具体地指明坚持与成功的关系,点出“坚持”的作用,使读者对“坚持”有了一个更为清晰、深刻的印象。在这个基础上,方东同学接着就顺水推舟,巧妙地引出了文章的中心——“坚持就是胜利”。
入题快,不拖沓,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
3、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梁思浩同学的作文,这是结尾部分。
(1)请大家对比一下,修改稿和初稿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什么地方?
——增添了一段排比句子。
(2)那么,多出来的这段排比语段在收束全文、表现文章的中心(主题)方面,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动笔,在材料旁)
——明确:语段以“幼苗、细流、雏鹰”为例更充分、形象地为读者指明了成功的方向,只要你具备了锲而不舍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人生的辉煌。希望就在前方!
4、在批阅作文的过程中,我发现排比修辞格大家掌握的较好,引用比较弱。这里要表扬雨婷同学,她在初稿中就已经有意识地用上了引用的修辞手法。现在,我们来一同欣赏她的作品。可以把修改版1、2和雨婷同学的原稿作个对比,大家在材料一上写写,使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后,语段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大家不妨读一读,感受一下它们的区别。
(1)修改版1是把原稿中的古诗文删除了,那造成了什么后果?
——删去的都是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名言名句。如果删去,在说理论证方面,似乎就缺乏了说服力,只是告诉大家,李白、屈原、陶渊明、范仲淹也具有坚持的精神,那么用什么来证明呢?没有了。
(2)修改版2是把原稿中的古诗、古文变换成现代白话文,那又带来了什么变化? ——古诗、古文往往表达精练、含义深刻,现代白话文则较为啰嗦冗长,二者一相对照,大家就会发现,在文章中引用古诗文就可以避免议论性语言的拖沓,而且无形中也使你的文章语言显得庄重典雅。
(3)引用古诗文,一方面使得文章语言显得庄重典雅,避免议论性语言的拖沓,另一方面也使得文章在论证方面更具有说服力。
该语段不仅有引用,还有排比,使得文章的论证更充分了。
当然它的另外一个附加值就是显示了你丰富的知识储备、较深厚的文化功底,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助于提高你的作文分数。
四、教师总结
说了这么多,很多同学可能会问了,既然使用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效果如此之好,那么在具体的文章中,到底应该如果运用,才能收到最完美的效果呢?请大家看手头上的第二份材料
坚持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劝学》
①希望大海风平浪静,却常常有狂风和恶浪。希望江河一泻千里,却常常有漩涡和急流。希望生活美满幸福,却常常有悲伤和忧愁。【■尽快引出中心→】 世事不如意者十之八
九,没有人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候就需要人们具有不言败的精神,坚持下去。只要有坚持就会有希望。
【■存在的问题:不必要的释题,故弄玄虚,转弯抹角,入题太慢。①入题要快,第一段不要太长②句式要优美,给改卷老师留一个好的印象】
②人类因为有了坚持,把生命诠释得更完整。
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拒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们的坚持,使得心中始终保留一方净土。
④田横“宁赴黄泉不作汉臣”,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王昌龄虽“黄沙百战穿金甲”却决心“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们的坚持,把崇高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梁祝化蝶双飞,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约共赴黄泉„„他们的坚持,使得人间多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留传千古的真情。
⑥身边有着太多关于坚持的故事激动人心,荡涤着灵魂,若失去了坚持这块瑰宝,也许人类的历史将会失去许多闪光的亮点。
【■妇孺皆知的例子千万不要展开写成一大段,用上面那种排比句式即可,可让阅卷老师在较短篇幅中对你的积累有一个较深的印象。这种句子排比的段落,就举你自己最烂熟的事例,一般是学过的、课内的,不必绞尽脑汁去想。】●反面事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游褒禅山,未能坚持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是撼事。《伤仲永》“指物作诗立就”,“邑人奇之”,由于没有坚持学习,最终“泯然众人矣”。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愚蠢?不!一切只为了他心中的热忱,勇敢并单纯的追逐着光和热的坚持。纵然是飞蛾扑火,又何所畏惧!
⑦听过桑德斯上校的故事吗,他是“肯德鸡炸鸡”连锁店的创办人。他挨家挨户的敲门,把想法告诉每家餐馆:“我有一份上好的炸鸡秘方,如果你能采用,相信生意一定能够提升。”他驾着又旧又破的老爷车,足迹遍及美国各个角落。困了就和衣睡在后座,醒来逢人便说他那些点子,为人示范所炸的鸡肉。他的点子最终被接受了,可你知道他先前被拒绝了多少次吗?整整1009次以后,他才听到了第一声“同意”。经历1009次的拒绝以后的整整两年时间,有多少人还能够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呢?
⑧坚持,造就了美国快餐业巨子。
⑨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周伟焜,22岁进入IBM,现在已经早生华发,被业界誉为“预测大师”,但很少有人能预测准IBM及周伟焜的下一步动作。他说:“坚持很重要,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些困难,你不坚持就有可能放弃。你的职位越高,你的坚持、执着就越为重要。”如今,周伟焜正被其他执行总裁们奉为楷模,他的重服务型经营模式成了计算机行业仿效的对象。
⑩坚持,造就了IBM的极度“深蓝”。
冬天的河干涸了,我相信,春水还会来临,那时白帆就是我心中的偶像;风中的树叶凋零了,我相信,泥土里的梦将在枝头开花结果;通往成功的路曲折艰辛,我相信,坚持,将让路的两边开满鲜花!【■(现场朗读——结构整齐,语言优美。以诗一般的语言,用点题的字眼,再次引出中心,篇末点题。】
四、总结
今天,我们只是给大家介绍了排比和引用在写作中的运用。当然,修辞是个成员众多的大家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善用修辞,使你的文章更富有文采!
五、作业:通过今天的活动,请同学们再次修改“坚持”的话题作文。
第二篇:分享为人生增添亮色作文600字
分享为人生增添亮色作文600字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享为人生增添亮色作文6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夏天的夜晚总是格外的热闹,天空如同被打翻的墨汁,偶尔还有几颗星星。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肴,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突然间,灯自己灭了,风扇也停止了转动,整栋楼陷入了黑暗之中。
“怎么回事?谁把灯关了?”
“应该是停电了吧。”
“这什么物业,停电都不知道提前通知一下嘛!”
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咚咚咚”这时,突然有人敲门。
会是谁呢?我摸黑走到门前,开了门,原来是邻居家的小妹妹,她眨眨眼睛问道:“姐姐,你们家有蜡烛吗?”
“没有!”我没好气的回了一句,把门关上抱怨道,“这都是些什么人呢,停电了,还要朝别人要东西,我们自己都没有,难不成还要再去超市买几根给他们送去吗?”
“唉……”奶奶坐在桌子上说道,“记得起以前我小时候,大家都住在一个大杂院里头,谁家没米了,就从邻居家借一点,谁家没鸡蛋了,就向邻居家要几个,大家和和气气的,就像一家人啊。”
“是啊,现在科技发达了,大家都搬进了楼房里,一栋楼里都没有几个认识的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份隔阂,少了一份信任。”爸爸也附和道。
“咚咚……”这时,门又响了。
我走过去开门,还是邻居家的小妹妹,手里拿着几根蜡烛,说道:“奶奶说,如果你们家没有就给你们几个,不然黑灯瞎火的`什么都看不见。”
我愣了一下,接过蜡烛说道:“谢谢你们!”“没事的,奶奶说了要互相分享的。”她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似是会说话。
点燃蜡烛,屋里又亮了起来……
分享,为人生增添亮色。
第三篇:修辞的魅力
追求修辞的力量
刘亚猛先生的新著《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三联2004),付梓前我就有幸读过部分手稿。对书中涉及的话题我很感兴趣,就某一两点还同他交换过看法,甚至斗胆说,待书成之后,一定写上几笔代为“鼓吹”。可是等书到了手,却又担心自己的理解不得要领,不如把评论留给更具专业背景的修辞学家去写。但既已承诺在先,不能不勉力为之,就让我从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谈一谈收获。
一
本书忠实而负责地传述了一门西方学问。这是它的第一个好处。
当今学界盛行中西结合,里外贯通。这种问学的取向在上上个世纪末就已发端,并且从未间断,所以算不得时髦。至于能够结合或贯通到何种程度,会因领域、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别,也因研究环境、个人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异。无论怎样,要想融通中西,都得从准确地传述西学做起,然后才谈得上借鉴,才有化与合。而传述西学有一前提,那就是对西学本身必须通彻。自来热衷中西结合的研究者,并不都能成功,一半就耽误在传述不真不确上。或是自己理解有误,或是被人家的传述误导。
本书著者没有这一问题。留美十六年,先是攻读修辞学、获得博士学位,继而在美国大学担任教职,讲授修辞学,并在《修辞学评论》(Rhetoric Review)、《东西方哲学》(Philosophy East and West)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这样的学术背景使他不但得以跻身西方修辞学家的行列,而且成为本专业的局内人,领悟了那些“老师无从教、也从未在课堂上教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科内部知识”,能够判断话题或课题得体与否、有无兴味、值不值得费心。这是著者的原话,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但我相信,这样的内部知识确实存在,对于一个学者能否入流不无影响。
传述一种外国学问,亲临其地、体味其妙固然重要,化作母语、植入本土也至为关键。常听人说,看了一篇译著或评介,还不如看原作来得明白。这多半是因为母语转达出了问题。转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是一大堆概念术语,要想用中文表述妥帖,就极有讲究。就本书来看,“虽然以中文写作,其构思和理论探讨却是在当代西方学术话语这一‘平台’上进行的”,而由于国内学者很少光顾这一平台,对西方修辞学的研究现状不够了解;更何况著者在外多年,对国内学界习用的术语不甚熟悉,即便熟知也不尽满意,宁肯自拟中文词,所以在转达概念术语时,花费的气力就比一般人要多。例如,他根据已被学界接受的“证伪”(falsification)一词,把justification、self-justification译作“证当”、“自我证当”。比起常见的“辩解”、“认为正当”、“自我辩白”、“自陈理由”等译法,他的译名不仅更像术语,还能与相关的概念呼应,可谓上佳之选。
再看一个例子。claim这个词,通常的译法是“声称”、“声言”或“宣称”,也不大像术语。著者提供的译名是“宣认”,想用它来涵盖“宣称”和“(要求)认定”(to assert and demand recognition of)两层意思。不过,“宣认”虽罕见于一般词典,却不是新词。这个词在西教义理的诠释中用得较多,如“宣认真理”、“宣认自己的信仰”、“宣认基督为真神”一类表达。
Sophist一词也不易处理。译作“智者”显不出善辩的意思,译作“辩者”又掩没了智慧的含义;而如果像有些哲学书上那样,译作“诡辩家”,则又添加了原词并不总有的贬义。著者提供的译名是“哲辩师”,综括起博学、善辩二义,也比通常的译法好。
还有一个词,paradox,通译“似非而是”或“悖论”,著者把它译作“吊诡”。“吊诡”听起来像方言,可能是从港台传入的,近年来频现于轻松文字。我们会以为这个词很时新,而其实它极古老,出自《庄子》内篇。那上面说:
“做梦的人,不但不知道自己在做梦,还会梦见自己做梦,或在梦里头占梦。只有大觉大悟的人,才能体会到梦与醒的关系;愚者多以为自己能说梦解梦,其实那正说明他们处于呆痴懵懂的梦态。梦这个东西,真是难以晓喻,吊诡得很啊!”
(这是我的自由译解,原文见《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
又说:
“你我两人争来辩去,胜者就一定对,败者就一定错么?会不会我们两个都对,或都错了?谁对谁错,有没有一个标准呢?既然由我们自己判断不合适,那就请世人来裁夺吧。但如果世人全都懵懵懂懂,又怎能分出对和错?„„对与错、是与非、真与假,本来就有区别,实在没有必要争论,不如超脱是非,顺其自然的好。”
(《庄子·齐物论》:“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这是“吊诡”一词的原意和语境,跟现在说的“悖论”有些出入。另外,用“吊诡”来对译paradox,一是语意不够透明,二是谐谑有余而庄重不足,所以能否作为哲学术语通行开来,还不好说。
无论如何,在转达西学概念时若无十分把握,或担心引起误解,最好是附上外文原词。本书著者正是这样做的。书中附注的原文非常多,这也许会让一般读者觉得累赘,但专业读者会因此感到踏实和方便。
二
本书不但传述了西方修辞学,介绍了最新的动向,还比较了中西修辞学传统,指出两者的差异,并予以批判的分析。这是它的第二个好处。
西方修辞学与中国修辞学有很多不同。一般人对此并不了然,但说起“事实胜于雄辩”这条谚语,就没有人不知道。这句话中国人极爱说(不妨上网搜索,相关例证达上万条),可它本来不是中国话,是从西文译入的。英文是“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也变通作“Facts speak louder than eloquence.”或“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著者指出,国人喜欢这句话,不觉得有何不妥,是因为潜意识中把雄辩当作事实的对立面;而在西方人听来,这句话却不合理,因为事实本来就是雄辩的前提和基础,两者并不构成对立,“任何罔顾事实的论辩都绝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雄辩”。况且,“事实胜于雄辩”带有一种垄断而霸道的语气,好象我说的句句是实,而你说得再多也不是;我甚至不必辩,反正事实在我一边。所以,这句话对修辞毫无补益,就算不是气急理屈的强辩,也会给人词穷语拙的感觉。
另一方面,在西方修辞传统中又颇有一种自信,认为事实依赖于雄辩。这种自信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能促使人们看重修辞,通过论辩去澄清、认证事实。而它的消极作用在于,一旦话语霸权在手,就有可能利用雄辩来建立另类事实。这就是为什么“事实败于雄辩”的案例在当代西方社会中屡有发生。尽管以雄辩为手段来确立事实有其问题,但“比起通过其他手段或程序(如个人信用、机构权威甚至政治权力或军事威力)进行事实指认,不管从认识论的角度还是从交流伦理(communication ethics)的角度来看,都要合理得多”。当然,所谓“合理”也有限度。假如运用雄辩建立的“事实”并非事实,那么一旦真相揭破,雄辩的合理性也就荡然无存。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著者举了一个最新的:布什政府指认伊拉克前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为开战寻求充足理由。而因为前有“9·11”的惨痛事实,后有攻占伊拉克的既成事实,对于布什的雄辩或强辩是否合理,国际社会便很无奈,普通美国人更不会去细究。雄辩的合理性,事实的合法性,其实都是因受众和社会而异的。
三
中国有一句俗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意思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人后言辞不一。在本书中,这句俗语被借用来阐明中西修辞传统的又一差异:在处理话语者与受众的关系时,中国人重视“言谈自身的一致性”,强调在任何情况下言语都必须“合于理而顺乎道”;通俗地讲,就是自始至终说“人话”,不能“到哪座山唱哪个调”。这种认识对当代中国的对外话语也曾有所影响,表现为“以我为主”、“说话算数”、“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在西方,人们则主张“言辞以受众为转移”,认为话语者根据不同的受众和修辞需要讲不同的话,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西方政治领袖针对不同的利益集团,会时而说“人话”,时而说“鬼话”;或以“此一时也,彼一时也”(The circumstances have changed;that was then, this is now.)为修辞掩护,不断变换口径。这种做法不但是一种修辞策略,也是西方修辞的一条基本原则。
当然,中国人也不是没有这种修辞策略,否则不会传下来“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之类说法。著者提出,中国人在修辞上也要“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新关系来不断调整语言,更新外交和宣传辞令。这使我想起儒家的修辞原则,其中固然有“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一条,但这条原则不是万世不移的。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离娄下》),就是对这条原则的追加说明,为它留下了灵活变通的余地。古贤不是那样死板的教条主义者。
四
修辞可以改变世界,它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无论是政治家还是普通百姓,为公务、为学术或为生活,其实都离不开修辞,区别只在刻意与无心、擅长与拙涩之间。孔子云:一言足可“丧邦”,一言也足以“兴邦”(《论语·子路》)。这是往大里说。从小处看,修辞体现着话语者的个性。言辞了无个性的话语伙伴,在西方人眼里是很没趣的:“其言论听起来毫无个性的交流对象,西方人从不领情,并且打心眼里瞧不起”,而对那些“不仅敢于和自己顶嘴,还能顶得连自己引以为荣的口才也不免捉襟见肘、穷于应付的话语对手”,西方人不管口头上怎样表态,心底里却很尊敬。中国人怎么看待话语伙伴呢?也许我们更喜欢颞颥其辞、顺从己意的人,但我们心中对他们是否怀有敬意?
就本书而言,我想读过它的人都会感觉到著者的锋芒和个性。亚猛先生去国多年,而以所学报效祖国的心思并未泯灭。归国后,他便向教育行政部门建言,呼吁合理、“合法”地开发利用修辞资源,因为“知识的构筑、真理的确立、学派的形成、观点的阐明和交流”,这一切都离不开“以劝说、论辩为中心的修辞原理、原则和规范”。我与亚猛从未谋面,做笔友也不足一年,但已深为他的苦心打动,很希望有朝一日他的建言能奏效,也祝愿他的系列著述早日成功。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第四篇:浅谈广告语言中的修辞魅力
浅谈广告语言中的修辞魅力
黄炜瑾
(学号:07010210 班级:中本072)
【摘要】
广告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广告语言中运用押韵、双关、对偶和仿词等修辞,使广告或朗朗上口,或意蕴深远,或工整雅致,或别致新颖。这些修辞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广告的美感,还增强了广告的诱导作用,令人印象深刻。【关键词】
广告语言
修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渐渐意识到广告的重要作用。这不可避免地促进了广告业的繁荣。与此同时,广告和我们的生活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高尔基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悦耳。这句话也适用于广告语言。广告学家认为,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是广告生命的支点。
在日益激烈的广告竞争中,有的广告默默无闻,而有的广告则深入人心,被广为传诵。其广告语言更被引为经典。那些被引为经典的广告语言,或准确简洁,或生动形象,或朗朗上口。这正是修辞的魅力。在广告语言的创作中运用修辞,不仅能加深人们对广告的印象,更能增强广告的诱导作用,让其品牌深入人心。
(一)押韵
押韵又叫压韵,指的是韵文中常在每隔一句的末尾用同韵的字。①押韵一般指有规则的交替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利用这种音节的回环往复,能使音调和谐悦耳,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又有给人一种整体感,便于记忆。所以,一般的广告语言都会想到用押韵。而用的最好的,要算是:
1.白里透红,与众不同
这是知名化妆品品牌雅倩护肤品的一则广告语。“百里透红”讲的是用了其护肤品后所现的实际效果,而“与众不同”则把女性在妆后想艳冠全场的心情表达出来了。这里红(hóng)和同(tóng)押ong韵,这样简单好听的广告,人们怎么会忘记?
2.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
这是人头马XO的广告语,其中开(kāi)和来(Lái)押韵。昂贵的人头马非一般人能用享得起,所以喝人头马XO也会有种不一样的感觉。这样的广告语言也给人一种美好的期待,也许喝人头马,便自然会有好事到来。有了这样的“彩头”,这则广告红了,酒也卖火了。
3.瑞士天梭,世界穿梭 这是瑞士名表天梭的广告语。“瑞士天梭”一句,点明了手表的产地和品牌,“世界穿梭”一句含蓄地点出天梭表驰名世界,更有着戴着天梭表畅游世界的美好愿望。利用押韵的技巧,广告简单易记,是国际品牌中广告语与中国语言巧妙结合的典范。
此外,还有很多因押韵而朗朗上口的广告,例如:东南西北中,好久在张弓(张弓酒广告);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海飞丝广告);维维豆奶,欢乐开怀(维维豆奶广告);家有三洋,冬暖夏凉(三洋空调广告)等。
(二)双关
利用语言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便是双关。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类。谐音双关指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语义双关是指利用语言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②而双关在广告中的使用,为广告添加了更多的意蕴。譬如
4.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这是联想集团的广告语,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这是这则广告,让联想品牌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联想”用的是语义双关,一方面指的是联想这个品牌,另一方面指的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这种能力。
5.40年风尘岁月,中华在我心中
这是中华牌牙膏的广告。这里,中华既指的是“中华”这个品牌,又使人联想到中华民族,这其中蕴藏了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正是巧妙地借助“中华”的品牌与“中华民族”的联系,让人们在看完广告后,不仅能牢牢记住品牌,而且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情感。
6.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
这是英特尔公司的一则广告。据说,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最初并没有自己的品牌,只是被命名为X86。而从586后,电脑的运行速度就以奔腾多少来界定了。英特尔公司为了能突出自己的品牌,在电子产品和包装上贴上“intel inside”的字样。这里采用了谐音相关。“芯”和“心”同音,“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则一语双关,既突出了品牌又贴切地体现了奔腾微处理器功能和澎湃的驱动力。
除此之外,光明牛奶的广告“作光明的牛,产光明的奶”,六神沐浴露的广告“‘六神’有主,一家无忧”等广告因采用双关的辞格而格外意味深长。
(三)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接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这种词格叫对偶。对偶就上联和下联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大致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类。③在广告语言中,运用对偶的辞格也随处可见。
7.使头发根根柔软,令肌肤寸寸滑嫩
这一句是白丽香皂的广告词。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属于对偶中的正对。正对指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则互相补充。使用白丽香皂,可使头发柔软,肌肤嫩滑,而运用对偶为这则广告增色不少,句式工整,看起来醒目,音韵和谐,读起来悦耳,更有利于记忆和传播。
8.不溶在手,只溶在口
这是广告大师伯恩巴克为M&M巧克力的灵感之作,被引为经典,流传至今。广告采用了押韵和对偶。这是对偶中反对,借正反对照、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广告既反映了M&M巧克力独特的糖衣包装,又暗示M&M巧克力味道好,大家都不愿让巧克力在手上停留片刻。
伊利苦咖啡“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的广告,也是应用反对,起到了不错的效果。9.透心凉,心飞扬
雪碧的广告从“晶晶亮,透心凉”到这则“透心凉,心飞扬”,把押韵,对偶等修辞运用得淋漓尽致。上下联的内容根据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的联系,连成复句,一顺而下,这便是对偶中的串对。试想,在炎炎夏日,喝一口雪碧,可谓是“透心凉”,正是因为这份清凉,心也跟着飞扬起来。雪碧的这则广告真是简短又响亮!
(四)仿词
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这种辞格叫仿词。仿词。仿词是仿拟形式之一,仿拟也叫“防化”,包括仿句和仿调。④仿词可分音仿和义仿两类。
仿词在广告语中的运用,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尤其音仿很是普遍。而广告中所仿的词语或句子在形式上与原来的词语相近,在内容上又富有新意,或显新鲜活泼,或是及富幽默。
10.人靠衣装,美靠亮庄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这是中国的一句俗话,是指通过外在装饰能够扬长避短。而亮庄品牌别具匠心,巧妙地偷换了概念,点出使用亮庄可以令人美丽这层意思,成功地把亮庄推向了大江南北。
11.酒久归一
这是洋河大曲的一则广告。“酒久归一”与“九九归一”谐音,把洋河酒的历史和质量联系到一起,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采用谐音,不仅易读易记,也易于让人们接受。
12.鲜血诚可贵,助人价更高
这是一则无偿鲜血的公益广告。它用了匈牙利诗人裴多斐《自由与爱情》中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一句,简单鲜明得点出献血助人的意义所在。
也有些广告语言未做改动而直接引用了诗歌或是俗语。如众所周知的中国人名保险公司的广告“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便直接引用了俗语,而杜康酒的广告则是把曹操《短歌行》中的“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搬了过来。
除了上述四种修辞手法外,广告语言中还常常可见运用比喻,排比,回文,反复等修辞。如诗芙浓化妆品的广告“像呼吸一样真实,真实是惟一记住的话,真实是一张自由的脸,真实是沉淀后的美”兼用了比喻和排比的辞格,道出了其产品的特质——真实;英雄牌金笔的广告中“英雄金笔,金笔英雄”是反复和顶真的结合,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语言文字是广告传播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只有在广告语言上精心研究,使之或通俗顺口,优美动听,或精如电文,雅如剧目,方能为人们所喜爱。而广告中恰如其分地用好修辞,耐心地寻找,匠心独运地创造产品或服务的整体的完美形象,引起人们对产品的关注,激发他们的购买欲,这便是在广告语言中应用修辞的魅力了。
【注释】
①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P54 ②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P197 ③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P206 ④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P199 ⑤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P185
【参考文献】
《现代汉语》(上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广告语言修辞艺术》,何新祥编著,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广告语言修辞原理与赏析》,张英岚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
第五篇:让阅读增添个人魅力
让阅读增添教师个人魅力
读书,是最顶级的精神美容,也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当读书成为教书者的工作常态,成为教书者智慧生活的必需时,我们的教育、教学便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所谓魅力,就是对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读者就愿意多读;人有魅力,别人就愿意与之交往。一个教师有魅力,学生就喜欢多亲近,聆听其教诲,正所谓《学记》有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一、教师个人魅力的重要性
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教师干得比毛驴还累,起得比公鸡还早,睡得比猫头鹰晚,拿得比民工要少,压力比泰山更重,听起来还相当的好。”还要每天被一些不听话的学生指责、不懂事的家长糟蹋、不懂行的领导检查、不负责的媒体棒打„„ 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别人下班了,老师还要改作业;为什么别人睡觉了,老师还要挑灯备课?难道就像有人开玩笑说的:加班是因为效率不高!? 我们不能单怪社会不理解,我们自己理解吗?你能保证:你的教学是有效的吗?你尽了你最大的努力吗?你具有为人师表的人格尊严和高超艺术吗?
有效的教学,有赖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提高,人格魅力比教学技巧更重要。教学技巧许多时候是能够引导、组织学生学到知识和能力,但是,技巧是外在的动力,而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热情,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为可持续进行有效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像许多人都明白的一样:“学生佩服、喜欢一位老师,也往往会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不需要老师喋喋不休,学习的效果往往都会很好。”当然,不是像少数学生仅仅喜欢老师宽松、幽默,而是由心底敬佩老师的人格和智慧。如果这样,你就会发现,可能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那么重要,每一个知识点都那么不可或缺。更重要的可能是他对这门学科的喜爱、对科学思想的领悟、对学习内容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师个人魅力不正是有效教学的捷径之一吗!
二、让阅读提升教师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何处?我认为,主要来自文化的积淀;文化的积淀,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至少可以在下面几个方面进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榜样示范和指导作用: 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天文地理,无所不知; 洞悉人情世故; 纵横整合,借鉴历史,联系生活,万物皆可为我所用; 思维敏捷,反应迅速; 自我陶冶,增强信心。
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所谓“学高为师”。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古有“学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说法,作为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并且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革新,理念不断提升,能适应新课标。
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教师的传授。教师的学识魅力应包括以下五方面的知识结构和与之对应的基本技能: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即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即热爱自己的专业,熟悉、完整、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三是广博的文化知识,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师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四是宽厚的教育科学知识,应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知识,包括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五是不断获取新知识,在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不仅要求教师不断地汲取新知识,吸收新信息,而且要善于获取知识信息,讲究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和技巧。由此可见,教师只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操作等基础性的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知识、技能广博的教师总能给他的学生带来惊喜。我们喜欢这种能给我们新鲜感的老师,喜欢这样有魅力的老师”一位学生如是说。
三、教师该读哪些书?
1、一些教育教学类杂志、报刊等
一些知名的杂志、报刊及知教育教学网站或论坛这些媒体不仅具有权威性,其所刊登的信息时效性和时代感都很强。阅读这些教育教学媒体,不仅能吸收最新、最前沿的教改信息和成果,拓宽自己的视野,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而且还能够搜集到鲜活的具有时代性、焦点性、典型性的材料为自己的进行教研时所用。
2、读一些孩子喜欢读的书
我认为教师有必要读一些孩子喜欢读的书,特别是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这样你更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如语文教师要推动课外阅读活动,除了教师以自己的读书行动来带动、引导学生的读书;还要求教师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了解学生为什么喜欢读这类而不喜欢读那类书,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领和指导。试想:一个不读书、更不读童书的语文教师,怎能向孩子推介有助其成长的优秀儿童读物?当然也别指望他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达到新课标要求标准。而班主任如果一同与孩子读童书,学生会以为老师是“志同道合”的人而亲近教师,这样易清除师生间的隔阂,既而接受教师的观点,理解教师的教育,信任教师,从而实现“亲其师,信其道”教育上的理想境界。
3、坚持网上阅读。
这是一个信息社会,一个手指键盘时代,网上可用资源可谓是一个资源海。因此我认为老
师要学会网上阅读,善用网上资源,了解中外最新教育科研信息,刷新教育理念。
四、教师该怎么读书?
一、要做到读写结合。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要提高读书的效率,就必须将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因为读书时时有所收获,比如会看到许多好的观点、好的言论,若不及时整理就会遗忘。我认为写作的作用很大,随时记录,或者写写自己当时的体会、心得。最好是由教育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实引发开去,事理结合,把读书得到的启示运用到其中。这样既锻炼了你的写作能力,又可以将你在读书中收获到的“珍珠”“串珠成链”,这是学习、理解、记忆、积累理论的好方法,何乐而不为!
2、做到读书与实践的结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要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因为教师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获取先进而有效的理论知识,而获取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实践,更加呼唤理论来指导。因此,教师要注重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下功夫,有效地用读书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深化读书,让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显示出更多的底气、才气和灵气,使小小的课堂能“视通万里”,薄薄的教材能“思接千载”,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只有这样的读书,才能对自己专业化发展有益。
3、做到读书与反思的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不把你思考的东西写出来就浪费了。我想学习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自己的东西,那表现形式就是写成文章传达给别人。写教育日志,写教学反思,在不断的总结和思考中你就得到不断的进步。叶澜教授说: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其实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材料。比如在读书过程中,对当今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每当灵感闪现,必定要进行快速地记录,于是在反思中成长。
读书不仅促进了个人专业的成长,更提升了个人魅力。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让我们的教育教育达到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