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遇到的心理问题8[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03:1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求职遇到的心理问题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求职遇到的心理问题8》。

第一篇:大学生求职遇到的心理问题8

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形式。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其择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1]。健康的求职心理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必不可少的钥匙。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择业自卑感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人表现为对自己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部分大学生过低地估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不敢说“我能行”,而总是“试试看”,当遇到几次求职挫折后,更是萎靡不振,自我封闭。

1.2 择业焦虑毕业分配制度改革使大学生求职择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而对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如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而感到胆战心惊;有的因性别、学历层次等而不敢大胆求职;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毕业前夕,过度焦虑,如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则会严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1.3 茫然心理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在历经十余载寒窗苦读之后,渴望在社会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但自己究竟能够做什么心里却不清楚。部分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一般用人单位不屑一顾;还有一些大学生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对自己缺乏自信,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在就业的过程中,都容易引起大学生职业定位的偏差,出现好高骛远或者悲观失望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就业的选择[2]。

1.4 择业嫉妒心理择业嫉妒心理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等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嫉妒心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至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在求职问题上嫉妒心理表现如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他人超越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他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在择业中嫉妒心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人际关系紧张,当然也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1.5 盲目攀高心理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攀高,即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一心追求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用人单位。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是德才兼备,所以求职中不肯“屈就”,对稍有不对胃口的用人单位就抱着拒绝的态度,结果是机会错过,难以择业。或者是毕业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择

业心态,只是想找待遇或工作条件最好的单位,而不顾自己的专业或自己的某些缺陷是否适合这一行业。

1.6 消极依赖心理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赖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3]。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择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学生分配制度被彻底打破,但是,人们已经习惯的包分配的观念还依旧存在,“自主择业”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完全被家长及大学生所接受;又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与单一的就业观念的矛盾日趋突出,同时旧的择业观念仍然左右着部分大学生及家长的思维,从而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偏差,产生心理问题。

2.2 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由于新的就业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就业领域,双向选择过程中凭关系择业还有一定市场,“优生优荐”,“优生优选”的原则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出现优生不一定有好单位,差生凭借关系照样能找到好单位的现象,这些现实存在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2.3 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家庭在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为上大学的子女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子女安排工作,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高,无风险又稳定。这种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子女安排一切,往往不考虑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由于家长和子女思想得不到统一,或者家长的行为与学校的教育相矛盾,往往导致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

2.4 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一些学校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传授,放松了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忽视了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2.5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强,他们或者心理发展不成熟,承受不起挫折与失败;或者由于不努力,学习成绩差,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经验;或者由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道德修养差,胸无大志,只考虑眼前利益;或者由于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些素质的欠缺导致竞争实力欠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造成求职过程中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4]。对策

3.1 更新择业观念,正视社会现实大学生中诸多心理障碍往往是由于择业观念不正确而产生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择业中,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关系。在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其次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对于毕业生,不必向以往那样看重毕业时的第一次就业,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日益频繁,人们择业的空间和选择余地也在逐步地扩大;第三,择业时,应该把用人单位的环境是否具备一个有利于个人健康发展作为主要考虑因素。毕业生的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用人单位的待遇方面,而应该结合自身特点,考虑用人单位是否具备个人潜能发挥的空间。正视社会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机会也在增加。我国目前的经济、教育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令每一个人都满意。因此,大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更新择业观念,正视社会现实。

3.2 树立择业信心,积极参与竞争自信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也是择业成功的前提。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把客观条件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树立择业信心。这就要求大学生平时就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择业中充满自信,积极参与竞争。

3.3 培养独立意识,提高承受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都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对于择业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最主要还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平时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特别在面对挫折时,要善于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客观分析,积极进取[5]。

3.4 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心理教育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就业政策的不了解,对求职择业的环境不熟悉,盲目择业,造成了心理失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并对其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全面认识与理解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求职中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二要进行榜样教育,既要在往届毕业生中寻找艰苦奋斗、业有所成的榜样,又要在应届毕业生中树立意志坚定、自愿到基层工作的榜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三要早抓、齐抓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应从学生走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抓起,它不仅是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而且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全体教、职工,尤其是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了解学生与就业的关系,社会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同时,学校要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掌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好择业前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6]。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3.5 心理调适方法

3.5.1 自我心理暗示自我心理暗示是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对自己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自我心理暗示,大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择业中大学生可以经常用一些诸如:“沉着、冷静”、“谦虚”、“我一定能行”等简短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调节自己的情绪。

3.5.2 适度宣泄法适度宣泄法是通过某种途径把内心的冲突发泄出来,以使心理得以平衡。当感到紧张或焦虑时可以进行适度宣泄,向老师、同学、朋友倾诉自己的忧虑和不满,也可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消除心理压抑。

3.5.3 放松训练法放松训练法是通过练习,学会身心放松的方法。大学生可以利用某一物件来发挥自我想象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自己的头脑清醒、心情愉悦,该法可以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反应,如焦虑、紧张、头痛等。

3.5.4 注意转移法注意转移法是通过转移注意,使个体的注意力由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的一种方法。为此,大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活动中,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那些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良情绪中。

第二篇:大学生求职遇到的心理问题1

新学期伊始,大家普遍反映工作不太好找,自己承受的压力很大,大家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心理底线都在经受着超乎寻常的考验,这个时候很容易

出现种种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反过来又会给大家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一、压力之源

大家所感受到的压力,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当前的就业形势。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有413 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从地区分布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劳动力需求相对旺盛,而西部地区需求不足。从学历层次看,就业困难者主要集中在大专和高职毕业生,重点院校、热线专业供不应求。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薪酬、福利减少。非正规

就业岗位比重增加,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岗位不足。就山东省而言,2002年山东省高校共有10.28 万人毕业,到2005年已达23.6万人,三年翻了一番,平均每年增长4.5 万人左右,而在教育部刚刚进行的调查中,“你最愿意去的就业地区”中,山东位于广东之后,处于第二位,这样加上中专毕业生和来山东择

业的省外院校毕业生,今年山东省的大中专毕业生总数将超过30万人,就业压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摆在大家面前的是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大家的背后则是来自家庭、用人单位和传统观念的压力。

就家庭而言,首先就是家庭对于自己子女过高的就业预期。另一方面,我们聊城大学的学生中以农村学生居多,相信大家更能够体会到家庭供自己上学的艰

辛,尤其是很多贫困生同学,大家有一种“反哺”和回报家庭的想法自然也是正常的。

就用人单位而言,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歧视、性别歧视和地域歧视,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求职产生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性别歧视对于

女同学的影响更大。

从传统观念来看,尽管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一则是在教育史上高等教育却一直都是以精英教育为主的,大学作为精

英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农村,这种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上完大学后从事一份待遇优厚、较为稳定的工作被人们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否则就会被

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这种压力是无形的;二则是大学生毕竟还都是经历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激烈竞争,然后挤进大学校门的,总是会有一种“人上人”的优越

感,这种优越感也就必然会提高自己对工作的苛求程度,自己很难想象经过几年的大学学习,最后找的工作还不如家乡在外打工的同龄人待遇好,甚至是找不到

工作,因此才有了毕业生择业时对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的苛刻要求。

二、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在这种“前后夹击”之下,在一次次地吃到闭门羹之后,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们的心理防线反复地经受着考验,情绪上很难不出现波动,心理上也难免会有负担和压力,从而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就目前掌握的情况而言,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如下这些:、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心。很多同学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就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自傲(期望值过高)。这种情绪正好与前一种相反,持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自认为高人一等,傲气十足。在求职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很高,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3、焦虑。刚走出校门,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对选择职业这一人生大课题产生的焦虑心理是正常现象。在求职过程中,大多数毕业生往往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急躁。大学生求职中常常出现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在工作没有最终确定之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急躁心理。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怯懦。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谨小慎微,老是想我跟人谈的时候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啊?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影响自己给用人单位的印象,以致于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这些同学渴望公平竞争,但在机遇到来的时候却手忙脚乱,无法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6、抑郁。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不被用人单位认可接受,导致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的抑郁心理。、冷漠。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心理反应,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当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会出现不思进取、意志麻木等反应。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就听天由命,任凭发

落。、逃避、抵触。这种心理与前一种的“冷漠”有些类似,但产生的原因却不想同。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是因为过惯了校园生活,对父母和学校的依赖性很强,一旦独立面对社会,面对社会角色的客观要求,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常常产生逃避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嫉妒。嫉妒心在大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只不过是轻重有别。在求职问题上嫉妒心理的表现如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别人超过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

10、攀比。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时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而是与同学攀比,特别是看到与自己成绩、能力差不多的同学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获得可观的收入时,觉得自己找不到理想职业,很没面子。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将自己择业的目标设计过高,其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错失了一些就业单位,陷入苦恼之中。

11、观望。虽然手中已有了意向单位,但仍然抱着等一下、看一看的念头,签协议一拖再拖;

三、正确进行心理调试

上述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学生们在求职时往往都带有很重的心理负担,其结果自然不会理想,往往都以失败而告终,越想找到好工作就越怕失败,越怕失败心理压力就越大,许多大学生都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家要想顺利地完成求职过程、找到工作,就必须解决上述这些心理问题,使自己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实现这个目标,大家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首先,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是与全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不宽松是不无关系的。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富余人员下岗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机关事业单位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从而带给了大学生一个并不宽松的劳动力市场。

其次,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在根本上属于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

再次,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根本上说属于结构性就业难题。所谓“结构性就业难题”,简单来说就是“有的人没地方去,有的地方没人去”,受来自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期望值过高。

第二、调整就业期望值,心理定位要合理。毕业生求职时希望获得理想的职业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在求职时,要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去确定就业期望值。应该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认清自己的特色与优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定位。

第三、正确对待挫折。大家在求职过程中应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积极进取的态度,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要冷静分析导致择业失败的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还是客观条件太苛刻。经过认真分析,才能心中有数,调节好心态。有的同学一次落聘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落聘虽失去一次选择职业的机会,但并不等于择业无望,事业无成。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走路,积极、乐观、奋发向上,以争取新的机会。

第四、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方法主要有:、合理宣泄法。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状态时,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藏在心底,而应进行适当的宣泄。比较好的办法是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把心中的不快说出来,甚至可以大哭一场,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或消除。另外,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如打球、爬山等,宣泄不良情绪。、自我慰藉法。自我慰藉就是自我安慰。毕业生遇到挫折,在经过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状况时,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情绪转移法。在情绪低落时,可以采取缓冲的办法,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4、自我激励法。毕业生在面试中常常出现胆怯、信心不足等现象,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进行调节,增强自信心。

总之,如果在就业的过程中要怀有真、善、美的感受,持有平常的心境,排除诸如不满、愤感、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敢于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从一而终”和“一锤定终生”的择、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

第三篇:大学生求职遇到的心理问题13

内容提要:随着当代大学生的增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很多的大学生因为一些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而失去就业的机会。面对当前大学生的这种现状,国家和学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在学校开办心理咨询活动,通过辅导老师和前来参加咨询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等心理,建立自信心,以期达到学生在面对就业时能充分地表现自己。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自卑心理社会角色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就要面对的问题,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当代大学生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尤其是在大城市。假设你在大街上进行随机抽查,十个人有八个会是大学生,他们或许大专毕业,或许本科,甚至是研究生。高校扩招后,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多,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日益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尽管如此,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仍是影响大学生自身发展以及能否很好地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指大学生能够客观而恰当地评价他人及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认识能够高效而愉快地适应,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有稳定且健全的人格,能够悦纳自己,并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据教育部公布的消息,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期,全国高校毕业生将从2002年145万增至212万,其中仅北京地区的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就达到11.2万人,增幅为26.3%。随着中国加入WTO,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对英语的要求由原来的四级标准变为六级,计算机也由市内二级变为国家二级。加入WTO尽管能提高我国各方面的水平,但却也出现部分用人单位对待毕业生的态度居高自傲,对人才的学历盲目求高的现象,出现了“重盗轻能”的思想等问题。尽管中国的就业渠道拓宽了,但还是存在供给需求不平衡,就业结构矛盾的现象。过去大学生就业都是统一由国家包分配,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双向选择”对人才的综合教育也提高了,在面对即将踏入激烈竞争的社会,不少大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很多大学生还无法从以前的思想中转变过来,认为只有在机关单位找到工作才是最好的,忽视了现今世界三大产业发展的局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寻找工作时的思想拓宽。也有的大学生因为自己的学历太低而觉得自己不能在社会中找到一份工作,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工作,很多时候已经考虑好了要去应聘某份工作,到最后还是由于学历问题而主动放弃了。

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学生方面,大学毕业生不了解自己的情况,活在对未来的美好幻想当中,太重于计较工作环境的好坏。尽管刚毕业时找到了工作,但工资不高、工作环境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对于现实与幻想的差距,他们无法接受,很多人往往在工作岗位还没学到技术就辞掉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

总体看来,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还不完善,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信息、网络、服务保障体系尚未健全,而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的排外性、照顾关系户、领导打招呼等现象依然存在,这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尽管如此,这种现象的存在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大学生只有在自身方面多做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懂得抓住机遇,才能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多占优势。

在大中型城市,大学生自己创业机会较多,成功的概率也相对较大,但还是会有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找份稳定的工作,以拿工资过日子。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即不再是以前那种用人单位想聘请哪个人就哪个人,大学毕业生没有自选权,现在已转变为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互相选择,即用人单位可以聘用或解聘某大学生的同时,某大学生也可以选择想要去应聘的用人单位。目前国内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相对模糊,还没把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兴趣、爱好很好地结合起来,没有树立明确的职业规划,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行就业双向选择,不仅使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前能更早地了解自身情况,确立目标,进而选择合适的专业,使其能在就业前作好充足的理论准备,还能促使大学生在就业后发现和培养对工作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分析

大学生时期是个体生理发育趋于完善和成熟的时期,但也是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首次超过了生理的发育,出现了第二次心身异步现象。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社会实践领域进一步扩大,高效情操正逐步形成。由于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也逐渐加深,很多大学生往往一进入大学校门就开始考虑毕业后找工作的问题,也有一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积累经验,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经管如此,大学生本身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有些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往往认为只要到大城市就能有一份舒适的工作、优越的报酬,却忽视了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享有这份工作等最基本的现实问题。也有很多的大学生由于不了解自己的能力,或毕业的学校不是什么高等学府而害怕用人单位拒绝自己,徘徊在应聘门外,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卑感严重,致使心理失衡也失去了很多就业的机会。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进入大学,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就已基本成熟。在生理方面,他们的神经系统会变得比较敏感、脆弱,体力和情绪常出现明显的周期性的变化,情绪波动不稳定,遇到问题常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女性的生理功能以及体内的免疫功能明显比男性好,忍耐力也强于男性。健康不止存在于没有疾病,而且也存在于体内、精神、社会等各方面处于正常状态。大学生应在生理发展成熟的同时多关注自身心理方面的发展变化。根据大学生年龄特征,消除其心理障碍,预防其心理疾病,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对自我意识的发展,这对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对学校及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这也为大学毕业生做好必要的就业心理准备。

从这里可以说明,一个人是否能成才,除了躯体健康、智力完善之外,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些家长对于大学生从小到大的过度保护,尽管在他们自己认为这样做是对子女好,为子女着想,避免孩子因为外在原因而受到伤害,但却忽视了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没有与子女多做互相交流,有时他们的这些做法却是害了子女的发展,妨碍了大学生在成长时期对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生存能力的培养,对其以后的就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也由于一个人家庭环境的关系,从侧面阻碍了大学生对正确的就业观的树立,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消极影响。换言之,这类大学生在生理方面的发育是成熟了,但他们的心理却由于许多外在原因而被扭曲了。

三、针对现状,采取相应的对策

大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从而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但这也不能代表他们没有问题存在了。大学生在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面对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面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时,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针对大学毕业生面对的这些情况,学校和自身等方面也需要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一)从大学生自身发展方面来说,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及对社会的承受能力是影响大学生能否很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1、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等心理,发展自我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所谓自卑心理,是指个人对自己某些生理方面缺乏自信及其它原因而产生的轻视自己的心理。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积累起来的。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注定了父母将会把自己的所有希望或自己年轻时没能实现的愿望加注在这唯一的孩子身上。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尽管物质条件很好,但却从小就得承受来自家人无形的压力:在同龄孩子之间,长辈们总会拿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平时的表现来加以比较,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自卑心理的产生;在学校,学习好坏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好学生和坏学生的态度也有明显的差别,对于学习好的会和颜悦色,遇到问题也是有商有量的,但对顽皮的或者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待遇也就完全不一样了,学校及老师的这类做法不仅有失公平,也对自卑心理的形成及加深有很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会因为遇到不近如人意的事而产生自卑等消极心理,大学阶段代表着离开了家人,有了相对独立的生活,也开始在这一时期树立自主意识,并开始适应社会。在大学阶段,已没有了考试最好就是班里的老大的思想,而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搞好人际关系上,学习怎么和别人相处,如何多交一些谈的来的朋友。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由于平时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不错,使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别人时能很快地放松自己,不再拘泥于形式。但却有些大学生不懂得和别人的相处之道,也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和别人相处,无法搞好自己的关系网络。在面对用人单位的提问或选择到哪去应聘时,总会由于自己的害怕心理,不知该如何向他人描述自己等问题而出现开不了口、说不出话、说话结巴的问题,导致自己在就业上的难度加大。

大学生应当正确评价自己,在外在环境的变化中适当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平时多锻炼自己,克服害怕和他人交往的心理,平时保持适度的自信是克服自卑等心理的关键。要克服胆却的心理,不怕失败,并有意识地培养幽默感,学会自我调侃。

2、调整择业心理。

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新兴职业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客观上为大学生求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择业阶段是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的过渡阶段,这阶段往往是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进行综合考验的阶段,同时又是进一步促使大学生心理成熟的阶段。

在毕业前夕大学生会纷纷走向就业市场去观看和参加人才招聘会及人才交流会,了解就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以便考虑自己该如何做,尽量为就业做好多方面的准备以通过用人单位的考验,争取就业的机会。以往那种等待国家的分配,等待用人单位来学校挑选合适的人或等待学业推荐就业的现象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开始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了。美国名人戴尔・卡耐基有一句名言:“你若不能做一条大路,那就做一条小径;你若不能做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不能以大小决定你的输赢,但要做,就要做最好的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不能脱离实际,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能做出适度的评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和单位,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主动出击,并不是毕业于名牌大学,名牌专业的学生便是人才,毕业于非名牌大学,冷门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是人才,有时候,人们口中所说的人才会因为自身能力强而傲慢自负,不重视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尊重,甚至把自己的优势和资本当作和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筹码而找不到工作,相反的,那些冷门专业出来的学生以诚恳、踏实、积极、自信的心态去应试会得到一份好的工作,从这两类人中可以说明,在择业中需要以平常心对待问题,确立正确的择业心态。

尽管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存有很高的就业期望。在就业的选择上,他们大多倾向于在沿海城市工作,而急需人才的基层、偏远地区却少有人问津。大学生往往没有确立明确的职业规划,同时对工资的期望值过高,常常在某个工作岗位工作不久,在还没有深入地了解和学习这类工作就说做不了而闹辞职,使大学生与很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而不自知。对于当前存在的这些现状,大学生应当变通一下思想,没有所谓的在大城市就业就一定会有好的发展,到基层、偏远山区的发展空间可能会更大,也更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将书本知识向社会能力的转化。而学校方面更应当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实施拓展计划,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并根据大学生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在学校成立大学生就业规划设计的专业的指导机构,帮助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指导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当多考虑客观环境、自身应具备的条件以及个人兴趣等,将自己所学专业与兴趣结合起来去选择工作,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用人单位聘用自己。要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克服择业过程中的就业心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就业综合能力。

3、尽快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

高考,使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脱离家庭,开始独立生活,在这一时期,他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而同样的,在大学毕业到择业再到就业这一阶段,大学生的所扮演社会角色也需要发生变化。角色转换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有着明显的差异,一个是受教育、掌握本领,并仍接受父母经济供给和资助,逐步完善自己;另一个是却因自己已掌握了本领,需要通过参加具体的工作为社会付出,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取得相应的报酬,使自己可以不再依靠父母而有充足的经济来源去进行独立生活。大学生即将进入

社会,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开始独立的生活,就代表着不能像学生时期一样老拿家里的钱,应正视自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人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从事不同的社会职业,都需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从学生到职业人士是一次重要的角色转换。有些大学生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太过优越,或者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致使他们无法适应社会,无法脱离自己学生角色的定位,对自身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阴影,生活上也无法转换过来。对于这个时期正确的做法是不再把自己当作是个大学生,而应该是以一个职业人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虚心学习以提交工作能力、培养独到见解并勇于挑工作重担以锻炼自己并提高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后,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认可的具有独立资格的社会人,大学生自身也应尽快适应职业角色的转换,要做到独担一面,承担一定责任。

(二)从学校方面来说,在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同时,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内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主动及时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比以往更多更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日亦严重,再加上近年来各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目越来越多,就业难现象严重,导致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很多大学生由此引发的休学、退学甚至死亡的现象已很多见,大学生寻求心理援助的呼声也日趋强烈。对此,各大高校在学校内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站作为学生的行为指导中心。心理健康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来给予来访者以帮助和指导,解决一般人心理上的苦恼和情绪上的困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方式的心理治疗,它由有经验的心理学工作者与医务工作者、教育管理工作者一道回答大学生提出的各类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通过会谈活动了解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把握其症状实质,做出正确诊断,并提出适当治疗或矫正的方法。作为大学生来说,通过咨询后往往能对自身出现的问题状况有一个初步的正确的认识,并在咨询老师的帮助下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从而减轻甚至消除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对即将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帮助他们在面临就业前可能会出现的不同心理状况进行调试。

现在各大高校中存在最普遍的问题是尽管大学生中存在相当普遍的心理障碍问题,却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这种现象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去看心理医生,做心理治疗就代表着这个人肯定哪方面有见不得人的毛病,因此他们怕被人瞧不起,怕别人说三道四,宁可有事自己放在心里也不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学生一旦有了想不通的问题就应该寻找别人帮忙,特别是面对就业时更应该遇到问题就先解决,才不会影响找工作、为计划未来的美好生活做打算。学校方面则需要多想办法,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纠正大学生的这一错误想法,在大学生中广泛而有策略地推行心理咨询,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及其重要性的宣传,扩大心理咨询的影响力,鼓励大学生遇到问题就向咨询机构寻找帮助。咨询机构也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更多的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加强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在处理学习、工作、情感以及环境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上给予意见,适时给予帮助。不论是在校生还是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都需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并努力完善自我。

(三)从家庭和社会方面来说,建立健全家庭支持网络,加大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树立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

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支持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家庭不只是提供大学生休息的场所,也是对大学生做出各种选择,树立目标并要达到某种目标时的最大支持者。要使大学生对家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即将面临就业的考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以及大学生刚出社会,对各种工作也没多大的经验积累,应聘时受到挫折是在所难免。有些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常会使他们陷入颓丧、郁郁、烦恼之中。在这种时候,家人就需要帮助他们重建自信,有时家人所表现出的一个关心、信任的眼神,一句安慰、鼓励的话语往往是他们再接再厉的最大支持者。同时家也是他们休养生息的港湾,它可以接纳他们,帮助他们储备再一次出发的勇气和力量,并给予心灵上的莫大支持。也可以交几个知心好友,遇到问题时也可互相出出主意,想想办法。

父母应与子女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信任,培养良好和谐的家庭气氛。和子女多作交流,了解子女的心理,并帮助他们减轻已存在的压力,与他们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他们能够在家里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给予他们足够的休息空间,做他们的心灵上的坚强后盾,使他们在选择就业时心理有一份牵挂,有一份对家的责任感,让他们知道有人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发展,使他们能够在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时没有后顾之忧。

第四篇:大学生求职遇到的心理问题12(本站推荐)

摘要: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不可避免。从分析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受挫的原因入手,强调受挫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探讨培养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挫能力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受挫能力;培养

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就业已成为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求职是每个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必经之路。在这个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过程中,大学生遭受被用人单位拒绝、被竞争者排挤等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本文试图探讨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增强受挫能力,从而实现成功就业目标的方法。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挫的原因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生面临更为激烈的职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理挫折感,尤其是长线专业或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心理反应更为强烈。大学生求职受挫,是指大学生在成功就业这一动机的推动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求职行为遭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与障碍。“就业难”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挫的根本原因。宏观因素:高校教学滞后于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选才标准失衡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以四年为一个周期,而企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速度很快,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专业,四年后可能就会变成滞销专业。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岗工作后,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学过的知识不能转化成岗位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需经1~

1.5年才能独立工作,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是在2~3个月。由此形成的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同时,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对落后,许多中小企业基本没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聘什么人,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多属空白。因此,很多用人单位走入了招聘人才的误区,往往过分注重文凭,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并存在性别歧视,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等,从而导致就业难的局面。

微观因素:学生自我认知产生偏差,对待挫折缺乏心理预期与调适措施大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考上大学就视为终极目标已经实现,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决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仅凭经验)。60%的大学生没有职业规划的概念,更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临到毕业时才“临时抱佛脚”,导致大批毕业生产生就业恐慌的心理症状。规划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的成功率,直接导致大学生求职受挫,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求职过程中困难的估计与应对。

大学生受挫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受挫能力培养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必经历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大多经过多次尝试与选择,即使是一次性求职成功也包含着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与不断磨合。因而遭受挫折、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求职过程中大学生的必经之路,关键在于如何增强自身对于挫折打击的耐受力,从而在新一轮挑战中赢得主动。

受挫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必修课程求职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成长过程,一个要成就大业的人,必须先经历种种痛苦、磨难、挫折,才能有所作为。当代大学生很少经历父辈那样的艰辛生活,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优裕,而且长辈不想让儿女受累吃苦,经常有意无意地保护子女免受磨难与挫折,这在为大学生提供较好成长机遇的同时,又在客观上减少了他们面对挫折、承受挫折考验的机会。另外,当代大学生是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不少学生的心理成长缓慢,进入大学学习,而后走向社会,他们必须独自面对复杂的环境,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与认知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与判断。心理成长缓慢的大学生往往稍遇挫折就消极逃避,推卸责任。因此,能够忍受挫折的打击,既是大学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大学生成才成人的关键。

受挫能力培养是大学生满足社会需要的必需过程现代意义上的人才不再是高分低能的“高材生”,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与21世纪中国的面貌,如果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挫折承受能力,就不可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也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与相对稳定的校园环境相比,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将是充满竞争、风险与挑战的市场经济环境,他们如果连求职过程中的挫折都不能克服,就难于在复杂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寻求发展。因此,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培养大学生受挫能力的方法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要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挫折,把求职过程中的挫折看作是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首先,挫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之后,大学生总会反省自己,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探究失败的原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方法。经历挫折的过程就是学会反省、思考、总结、探索、创造的过程。其次,挫折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进取精神。求职过程中挫折的洗礼,会启发大学生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掌握经纬世事之术,不断深化与提高对自我的认识,特别是对自我错误与缺点的认识,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走向成熟。再次,挫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耐受力。在求职过程中经历挫折,能使大学生去掉傲气,汲取他人的长处,变得谦逊一些、谨慎一些,少一点自以为是,多一点虚心诚恳。

调整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要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不断调整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从而在求职过程中避免职业选择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尤其是在遭受求职挫折之后,更应摆正自我位置,要对自我做出进一步分析:自己就读学校的声望如何?自己的精神气质属于何种类型,适合干什么工作?自己的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自己的能力怎样?自己想从事的职业与自己能从事的职业之间有无矛盾,怎样协调解决?等等。要对自身具备的“硬件”与“软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从“我想干什么”的一厢情愿转变为“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定位。自我评价有利于合理定位,最终建立起清晰的择业观念,引导大学生尽可能地减少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冲突。

学会总结经验教训在求职过程中受挫的种类多种多样,原因可能比较简单,也可能比较复杂,关键在于大学生能否及时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如果在求职的初级阶段就被拒之门外,应该考虑是否了解和掌握了求职的最基本情况,如企业的用人特点等;是否全面收集、认真分析了招聘信息;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信是否简明而有特色,有没有认真分析自己、精心组织文字、全力介绍自己的优势与个性。如果在求职的考察阶段遭到拒绝,应该考虑是否做好了面试前的准备;有没有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企业文化、企业负责人等情况;有没有对可能要问到的问题做好应答准备;对常见的问题有没有反复练习以达到熟练、自如地应答的程度;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沟通;自我介绍是否全面、准确、简要,回答问题是否语言精炼、重点突出,仪容、仪表、穿着是否得体大方等等。

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人遭遇挫折与冲突的情境时,在内心具有的自觉不自觉的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正视挫折,承认挫折,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以积极的行为方式战胜挫折。

1.坚持。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坚定必胜的信念。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职与就业成功的三个要素是“能力、体力、耐力”。大学生在多次求职、多次失败面前,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吃一堑,长一智”的精神,坚信“天无绝人之路”,“瓦片也有翻身的日子”。成功就业的目标一时难以达到,就应该要求自己做出加倍努力,最终实现目标。

2.表同。当大学生求职遭遇挫折后,要将自己想象为某一成功者,效仿其优良品质与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使自己的思想、信仰、目标和言行更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要求,增强自信心,减少挫折感。

3.补偿。在原定的求职目标无法实现时,应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目标,以其他方面的成功来补偿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升华。要用一种比较崇高的具有创造性与建设性的目标代替暂时无法实现的就业目的,借以弥补因受挫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减轻痛苦。升华能使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将不为社会认可的动机与不良的情绪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转化为有利于社会并被他人认可的行为。升华是一种富有建设性的积极的行为反应。

总之,大学生求职受挫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教育机构、社会环境的支持和影响,也需要学生内在思想认识的转变。只有不断探索大学生受挫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措施并付诸实践,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健康向上、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第五篇:大学生求职遇到的心理问题5

[摘要]毕业生求职过程不仅仅是一场能力的大比拼,也是一场心理素质的考验战。如何调适好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是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至关重要且不得不面对的人生课题。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求职心理问题调适

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虽然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求职前也精心准备了相关材料,掌握了一定的求职技巧,但在心理上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是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瓶颈,同时也严重威胁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不及时调适,极有可能诱发其他严重后果。

一、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据我们统计分析,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普遍存有以下几种消极心态。

1.自卑心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大学生或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知屡次受挫,往往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也是普遍存在的。表现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地退缩,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不敢说“行”。

2.自负心理。有些毕业生或因所学专业紧俏,或因就读学校为名牌学府,或因自己无论专业学习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筹,或因自身较优秀的条件为不少用人单位所垂青,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睥睨一切、高人一等的自负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表现为“这山看着那山高”,这个单位不顺眼,那个单位也不如意,导致与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结果是错过机遇,难以就业。

3.盲目攀比与攀高心理。很多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不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不深入了解单位发展情况,而是盲目与身边同学攀比,表现为攀比工作地域或地点,攀比收入和待遇,攀比工作单位和行业,攀比工作和生活环境,等等。由于此心理的作用,毕业生要么暂不就业,等待好单位来临,要么朝三暮四,频频更换工作岗位,导致违约现象增加,这种现象在一些学校中逐年明显、严重。

另外,有些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一心追求大城市、大公司、高工资。由于没有完全正确的认识自己,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是德才完人,只是想找待遇及工作条件好的单位,或者是最热门的单位及最前沿的行业,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从政”倾向有增无减,他们普遍认为国家公务员权力大、收入稳、地位高,因此削尖脑袋往公务员队伍钻。

4.盲目从众心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没有理性分析,而是盲目认为只要单位给予的报酬多,所处的地理环境优越,条件较好就行。特别是在招聘会上,看到应聘的人多,就跟着去应聘,表现得非常盲目。在此心理影响下,毕业生求职时没有很好的对自己兴趣、爱好、特长进行分析,不管自己是否适合这样的工作岗位,不管所谋职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随大流找一个单位,到最后要么毁约,要么出现把就业的压力转变为从业的压力。

5.不平衡心理与嫉妒心理。大学生或因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或因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理想工作,见其他同学找的工作比自己找的好,心理产生不平衡,怨天尤人,抱怨自己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抱怨自己所学专业不好等。特别是看到同班同学或老乡(特别是在校间不如自己优秀的同学)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就会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有些同学为不让同学超过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当身边的同学求职成功了就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求职嫉妒心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导致朋友关系恶化,甚至会使班级人心涣散,人际关系紧张,本人也会增加内心痛苦和烦恼,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6.消极依赖的心理。尽管大学毕业生接受了四年的大学教育,他们的一些行为、言谈都表现出要求个性独立,不愿为父母所左右,诸如谈恋爱、交友等。但许多毕业在求职中生仍十分依赖于自己亲人、朋友、尤其是父母亲。这些人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家里亲戚、朋友给自己找路子,或者自以为自己有某些优越的条件,坐等学校帮忙落实单位,这样便于当前激烈竞争社会不合拍,往往最终结果不理想。

当然,毕业生在求职中的出现的心理问题还有其他形式,如焦虑、签约后心情郁闷等等,这里不作重点谈论。

二、毕业生在求职中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问题,其成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毕业生主观认识的偏差,也有整个社会就业大环境所存在的客观原因,同时也混杂着毕业生先天或后天形成的性格和情绪等因素。

(一)来自外部的刺激因素

1.来自家庭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以及学生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等。

2.来自学校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主修专业、培养方式、对教师的认同和同学与朋友的影响等。

3.来自社会因素。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社会角色模式等

(二)内在因素的交互作用

这种内在因素是指学生的个性特征,也就是指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需要结构、性格特征、自我意识、职业价值观念、理想、个性、职业倾向等交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三、调适在求职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求职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关键是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当毕业生遇到了就业心理问题时,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自我调节。

(一)客观、准确的自我认识

在求职过程中,如果对自己的主观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趋于一致,就容易成功;如果主观评价偏高于社会客观评价,往往会导致碰壁、失败;如果主观评价偏低于社会客观评价,信心不足,犹豫不决,很可能会坐失良机。因此,认识自我是成功地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毕业生应先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以便确定切合实际的求职目标。

1.可以通过自我剖析认识自己。要经常对自己的心理、行为进行剖析,使自我评价逐步接近客观实际。自负者要经常作自我批评,通过不懈努力,弥补自身不足;自卑者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

2.可以通过比较来认识自己。有比较才有鉴别,事实上,人们往往是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的。一是与同学比较来认识自己,不仅比考试分数,更应注重比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比较,可以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认清自己在相比较的人群中所处的位置,以便扬长避短。二是通过别人的态度来认识自己,当然,别人的态度不一定能全面评价一个人,但大多数人的态度总是说明某些问题的。一个求职者如果不注意与共同竞争者相比较、就很难判断出自己的成功概率。

3.可以通过咨询来了解自己。可向就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咨询,也可征求同学、家长和熟悉自己的人的意见。长期学习、生活在一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看在眼里,印象很深,对自己的评价会更公正、更客观。毕业声在就业过程中要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仅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还要知道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只有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自己的能力在哪方面表现得更突出之后才有助于求职的成功,并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扬长避短,取得较大的成就。

(二)培养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健全人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它是前进的动力,成功的保障。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尽管各自的出身、经历、思想、性格、兴趣、处境等不同,但他们对自己的才能、事业和追求都充满必胜的信心,自信能积极适应环境,以艰苦卓绝的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两个方面进行着手:

1.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有相当大的潜在能力。当一个人面临求职,忧心忡忡、担心失败的时候,多半不是真的不行。自己条件可能并不过硬,但别人也不见得比你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可能在求职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2.要积累自信的资本。自信要有扎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做资本,以雄厚的实力做后盾。如果具备了真才实学,就自然会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信心。

(三)在求职中提高承受挫能力

挫折对于理智性的求职者来说,往往是求职成功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非理智性的求职者来讲,往往是灾难性的,可能从此一蹶不振。求职受挫折后,产生的紧张状态、焦虑情绪等行为反应是正常的现象,应该理智对待,以积极进取心态不断继续努力、反复尝试、改变行为,最终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1.视挫折为鞭策。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没有哪一个不是从坎坷与性折中走过来的。一时受挫并不说明永远失败,挫折是一种鞭策,它对失败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视,相反能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面对挫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具有面对失败的不屈性,勇对挫折,冷对挫折,智对挫折,成为战胜挫折的强者,树立把挫折看作是锻炼意志、提高能力的机会。

2.调整期望值。期望值是指要获取的工作岗位在物质上、精神上的需要满足的程度,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如何,能力抱负、特长能否得以施展等。能否就业,个人的才能、机遇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求职期望值的高低也将起一定作用。求职期望值过高,其结果不是因超越现实而败北,就是侥幸就业后因自身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工作需要而处于被动。在求职的过程中遭受挫折,应放下包袱,从主观、客观两方面仔细寻找失败的原因,实事求是地剖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通过别的途径来达到目标,或者降低就业起点,只要持之以恒,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3.进行心理调节。求职遇到挫折后要运用控制、激励自己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心理调节与控制,尽快摆脱不良情绪,重新树立起信心。建议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娱乐活动,换换环境,放松一下自己;向亲人和朋友倾诉苦衷,合理宣泄,听取他们的劝告,这样可以得到较快的恢复;或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使用心理暗示的方法,进行自我激励。对于落聘,要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的洒脱精神,用自己的成功的事例来激励自己。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毕业生都可以进行学习和效仿。

(四)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1.克服盲目从众心理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事业有成者通常都有很强独立思维能力,他们独具慧眼发现一般人不能发现的问题,能捕捉到更多的成才机遇。在毕业生求职问题上。从众心理表现在愿意到城市、事

业单位去工作,不太愿意到基层,到乡镇去工作。其实,到大城市、事业单位工作并不一定是每个毕业生最佳的选择。应从社会需要、自身条件以及以后发展等方面考虑自己的职业,果断地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2.克服盲目攀比心理方法。在求职过程中,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就业取向上,自己的既定目标受到他人的干扰,这无异于逼着自己与他人共走独木桥,很难成功。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旦选准职业后就不要与他人盲目攀比。

3.克服自卑与自负心理方法。有的同学总觉得求职人群中强手如林,条件比自己优越的比比皆是,于是自甘落后,听天由命,形成了自卑心理,要摆脱这种心态要注意三点:首先,要善于发掘自己的长处。要相信别人能做的事,自己经过努力也能做到。其次,要大胆地表现自己,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任何成功都会增强自信心。再次,要不断完善自己。勤能补拙,知道自己某方面不足,通过勤奋努力,才可填平这方面的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鼓起勇气积极地参加求职竞争,才有出路。有的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自以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慢,对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最终一事无成导致失败,这类同学应重新认识自己,降低求职的期望值。

4.克服贪图虚荣方法。虚荣心强的人,求职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大城市、社会知名度高,经济效益好的单位。这类同学的在求职中失败,往往是由于不从发挥自己的优势出发,不考虑身已的竞争力,不顾及自己的专业、特长、爱好,他们求职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羡慕,而不是为自己寻找用武之地。

5.克服嫉妒心理方法。在求职过程中,如果发现平时与自己平起平坐,甚至于不如自己的人略胜自己一筹时,应当主意采取积极的态度,变嫉妒为羡慕,奋起直追,“你行我也行,我比你更行,”通过不懈的努力,缩小差距。克服嫉妒心理,主要靠加强自我修养,高道德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到两点:其一是真诚待人;其二是学会互助互爱。如果体察到自己有嫉妒心,就要通过自我意识的控制、调节,及时把这种不良意识排除在自我人格之外。

6.克服消极依赖心理方法。作为毕业生应该意识到现实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是一个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竞争的社会。充分认识到自己是求职的主体,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树立起强烈的主题意识。

对毕业生来说,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时正常,只要能正确对待,有效地调试和引导,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品质,树立起正确的求职、就业观念,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心态,就能在求职的浪潮中不被击倒,实现职业目标。

下载大学生求职遇到的心理问题8[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求职遇到的心理问题8[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求职遇到的心理问题9(含5篇)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表现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

    大学生求职心理

    大学生求职心理 大学生求职心理,顾名思义,就是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求职,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其人生中的一次重大选......

    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不太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就业准备2、应该通过哪些有效途径获取招聘信息?比较理想的网站有哪些?3、如何制作高质量的简历4、网投简历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5、参加招聘会时应......

    中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怎么办?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

    大学生求职过程遇到的问题调查问卷(精选)

    大学生求职过程遇到的问题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是一名北京邮电大学的本科生,目前正在进行关于大学生求职过程遇到的问题的调查研究。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些问题,特进行......

    新时期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问题及调适

    新时期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问题及调适 【摘要】求职择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选择,也是人生职业道路上必经的一个关口。渴望有一个好职业,能够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大学生心理问题汇总

    大学生心理困惑汇总 学习方面: 1. 由于大学时间比较充裕,大二学生经过高考的洗礼,大一一年的生活,不重视学习,部分同学喜欢上网打游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自己的时间安排不太......

    5大学生求职的心理问题与调试

    第五章 大学生求职的心理问题与调适第一节 大学生求职常见的心理问题一、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就业观是毕业生对就业的目的和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毕业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