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换位思考”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换位思考”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教师: 蔡榕广西陆川县清湖中心小学
【摘要】:管理学生首先要从学生心理着手,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内心想法可以更加直接更加近距离的理解学生,并有针对性的管理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换位思考是管理学生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互相换位思考的话,则可以化解许多矛盾,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和合作的氛围。换位思考是逆向思维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体验对方的情感。教师的“换位思考”是教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 ,从心理上去体验学生的思想、动机和行为。
【关键字】: 换位思考;教育;管理;逆向思维;学生;教师
1、采用“换位思考”的原由
2006年9月1日起,我从事于教师职业,老师的职责就伴随着我。刚从美丽的大学毕业出来,带着满腔热情,怀着自信的心情,开始了人生旅程新的一页。然而,现实就是现实,从学生身份变成教师身份的我,面临了第一的问题:一些调皮的学生的课堂纪律差,很难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其中原因,部分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学生的心理成为教学的一大难题。“如果,严格教育,管理学生,会不会效果好些呢?”我们也试着去管理,没有效,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不良的课堂习惯。后来,我通过和学校领导、前辈教师的交流,试着另一种方式:换位思考。一学期下来,课堂纪律真的转变了,那些学生变得有礼貌,懂得遵守课堂纪律,爱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这让我感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师的自豪。“换位思考”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2、换位思考的有关方面
2.1含义 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
2.2重要意义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
2.3作用 换位思考是融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润滑剂。人们也都有这样一个重要特点: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假如我们能换一个角度,总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最终的结果就是多了一些理解和宽容,改善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是从换位思考做起的,宽容这一美德的得来,也开始于换位思考。
3、反思自己,学会换位思考
教学中我对相对慢一些的学生比较耐心,能仔细讲解,但是时间一长他们进步不是太明显时,我就失去了耐心,对他们大呼小叫。他们本来基础就差,接受能力也差,我的呵斥又会给他们造成恐惧心理,长时间处于紧张、害怕的心理状态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心理暗示:这门功课我肯定学不好。时间久了就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话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假如我们站在孩子立场观察自己熟悉的世界,你会发现许多陌生的东西。换一个角度,才会体会到孩子在成人世界里所面对的困难和困惑,从而对学生有种由衷的同情和尊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孩子学会学习。
同时,老师也可以放下“身架”,甘愿做一名虚心求教的学生,老师乐于向学生学习不仅不会降低身份,反而能更强烈地激起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获得学生的信任。在教育教学中,一个教师如何给自己定位,不仅直接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而且还直接影响自己的情绪和生活。
4、在教学中时常教育学生,也要学会换位思考 在学校中常发生这样的实例:考试试卷发下来了,学生都喜欢彼此间看看分数。一次,A学生的试卷是61分,他问同桌B有多少分,B同学没有告诉他。下课了,A偷偷看了B同学的试卷,发现只有59分,于是,A学生就很傲慢得说:“原来你不及格呀,怪不得不敢说!”班长听到了,对A学生说,我考了98分,你和他差不多呀,才及格有什么好骄傲的呀?”这时候,A学生灰溜溜的走了。A学生之所以灰溜溜的走了,他认
识到了自己说话的不对,体会到了别人的感受。如果,开始的时候就懂得换位思考,不去取笑他人,并且鼓励别人,那彼此会成为好朋友。
别光笑话别人,先笑话自己,学会理解他人的心情。
5、“换位思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通俗地讲,就是在对别人实施言语和行动之前能先设身处地地想到对方的感受和难处,进而能提前对自己的举止、言行做出适当的修改和调整,在考虑到别人可能的反应和表现之前来预先调控自己的行为。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学生的生活环境也日趋复杂化,青年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呈现了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人格发展出现了与众不同的社会个性和时代特征。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趋于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人格品质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在我们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大型观摩教学活动 中,教师唯恐学生出错,追求的是学生“对答如流”、“滴水不 漏”。如有学生答错,教师的好心态便被恼怒、烦躁所代替。这种被动和无奈,能改变吗? 有这样一则故事对我们不无启发:日本东京三叶咖啡屋 有一段时间生意清淡,顾客反映这个店的咖啡太淡了,老板 觉得很委屈,事实上同样价格的咖啡,该店下料并不比其它 咖啡店少。通过观察,老板发现,原来这与咖啡店所用的杯 子有关。他们一直用一种黄色的杯子,由于色彩搭配的原因, 用这种杯子装的咖啡总显得浓度不够。后来,他们改用红色 的杯子,咖啡浓度还是和原来一样,但顾客增加了好几倍。三叶咖啡屋老板懂得了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是不是也能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换位思考。对学生错误的换位思考,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深刻反思 和批判,是对现代教育的重新认识和提升,是对教师最实在 最严厉的挑战。这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没有错,也无所谓正确、无所谓比较、无所谓研 究、也无所谓发展。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让出错,不让 出错,就是不让学生发展和成功。
6、小结“换位思考”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有爱心、有同情心,能够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并且能够把握时机,进行恰如其分地表达。课堂上,每当遇到有学生答题不顺畅,或者读书结巴、书写太慢时,教师要带头耐心等待,并给予鼓励,还要对同样耐心等待的其他学生说上一句:“谢谢。”因为,如果教师只是单方面鼓励、安抚某个学生,其他学生可能会觉得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很难意识到,当有同学表现欠佳时,自己可以用耐心等待的方式传达一份尊重、理解和友善。如果教师坚持这样引导的话,不仅使少数学生获益,慢慢地,更多的学生会懂得将心比心、宽厚待人,从而拥有善良、平和、包容的心态。
同时,还能营造出安全、温暖的课堂氛围,这种“安全、温暖”的班集体,又是师生们可以共享且从中受益的。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关键是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常常需要处在学生的位置思考问题,把自己的心态放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体验,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学和需求出发,教学才能更有效,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冮鹏 ,仝刚 ,隋国策 ;换位思考管理学生[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年01期
【2】、单晓军;浅议教育管理中的换位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年07期、【3】、换位思考;百科百度,http://baike.baidu.com
【4】、周艳萍 ,王春多 ,常鑫;“换位思考”在完善学生人格发展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
思想教育;2009年第30期
【5】、顾晓英;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1年第1期
【6】、魏军 ,姜秀琴;对学生错误的换位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04年第04期
【7】、学会换位思考;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8】、王芳;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N];江苏教育报;2011年
【9】、闫家全 ;教师的“换位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 2002年01期
【10】、潘晓霞 ;教学中的换位思考[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7
年04期
第二篇:惩罚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惩罚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匡慧娟
在英国的亚皮丹博物馆中,有两幅藏图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幅是血液循环图,另一幅是骨骼图,说起这两幅藏图,里面还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原来,这两幅画是当年一个名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的作品,麦克劳德小时侯不仅顽皮,而且充满好奇心,甚至有惊人的举动。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看看狗的内脏是啥样。于是,他和几个小伙伴偷了别人的一条狗,宰杀后开膛破肚把内脏一件件剥离,仔细观察。可他万万每想到的是这条狗是校长的宠物,校长此刻十分恼火,决定给予麦克劳德惩罚,但是谁也想不到校长的惩罚竟会是让麦克劳德画一张狗的骨骼图和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很聪明,知道自己罪责难逃,应该接受处罚,便暗下决心认真地画好了两幅图,交给校长。校长看后非常满意,认为画得好,对错误的认识较深刻,决定不再追究杀狗事件。校长的处罚,不仅使麦克劳德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保护了他的好奇心,同时也因势利导,给了他一次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后来麦克劳德成了世界上一名著名的解剖生理学家,并且和他人合作发明了胰岛素,创造了治疗当时不治之症——糖尿病的新方法,为此,他获得了1927年诺贝尔医学奖,他每次谈及成功的因素时,总是对校长的这次惩罚念念不忘。
由此可见,惩罚也是教育的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第一,适度的惩罚具有唤醒作用。惩罚能使犯了错误的孩子认识错误,并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任。一个12岁的美国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是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新装的,要12.5美元,你赔!”当时是1920年,12.5美元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少年没办法,只好回去找爸爸,他爸爸在问清情况后对儿子说:“你踢碎了玻璃你就得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给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少年擦皮鞋、送报纸,挣回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少年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写到: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使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第二,惩罚具有警示作用。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群体中的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教师给予他恰如其分的惩罚,会使其他同学受到教育辐射,从而惩前毖后。一次,我在小测验中发现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女生给他人递纸条,我在与她的谈话中了解到,她之所以帮助同学作弊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她认为他人问她,如果不告诉他(她)们,会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二是她不愿看到好朋友因为考试成绩不佳而受同学歧视、家长责骂。我在女孩认识错误的基础上作出了这样的惩罚——让她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结成学习互帮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互帮互学,使她的好朋友尽快走出成绩不理想的尴尬境地,而她的好朋友我则给了他们这样的惩罚,当然也是目标——到学期结束,缩短与女孩之间的差距,力争成为她学习上的竞争对手。从此以后,作弊的现象自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班级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比学赶超的学习风气。
第三,惩罚具有激励作用。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总希望自己超越别人,当他们遭受失败或受到惩罚时,就会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中警醒自责,唤起自我意识,引发危机感和焦虑感,从而吸取经验教训,奋发向上。
毋庸怀疑,惩罚要掌握好一个“度”,更不能把体罚、变相体罚与惩罚混为一谈。我听过这么一件事:二年级的雯雯因为喝水迟到了,任课老师便让她在讲台边站了一节课,致使胆小的雯雯第二天推说嗓子疼、肚子疼、头疼,不愿按时上学。这是一种变相体罚,更是一种心理虐待,年幼的雯雯众目睽睽之下在讲台前站了一节课,使她处于一种被歧视的境地,从而难堪万分,因而产生惧怕上学的心理。由此可见,学生中的一些学习障碍症、厌学等现象,很多都是因为惩罚不当而引起的心理疾病。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研究惩罚的艺术,做到因人而异、适量适度。
我从实践中体会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讲究惩罚的艺术。
1、以理解、善待学生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惩罚中明白事例、明辨是非、增长知识为目的。
2、在学生犯错后,要透过错误的言行,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妥善引导,让其闪光点得到发扬。
3、惩罚要适度,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4、惩罚应精心设计,杜绝随意性。
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应“三思而后罚”,惩罚应该是温和的关爱、巧妙的引导。我想大家一定还记得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处理一个打人的学生,没一句责骂和训斥,反而给那孩子发了四颗糖,分别奖励他的守时、诚实、正直、勇敢,陶先生的四颗糖,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与其说是奖励,不如说是心灵的鞭策,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更感悟到了陶先生高超的育人技术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从而影响了他的整个人生!
在教育中,表扬、批评、激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它们犹如一付药中的各味药,缺一不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当学生在磕磕碰碰时,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用真爱去研制一颗颗带有糖衣的苦药,让每一位学生在我们的良苦用心中健康成长。
教后感:
赏识教育逐渐被人们接纳,人们愈来愈体验到赏识、赞扬、鼓励、肯定对少年儿童的发展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一味的“夸奖”并非是教育的灵丹妙药,在少年儿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道德认识、是非判断能力还不够成熟,自我约束能力和意志品德还不够强,对自己惰性和积习的克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当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时,适当的惩罚将会使之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由此可见,惩罚也是教育的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第三篇:有关教师换位思考的论文
有关教师换位思考的论文
在这些课题中,我对丁家永教授与易晓明教授的换位思考理论和实践尤感兴趣。对于这个内容,两位教授的侧重点各自不同。丁教授更主要是从学生的心理成长阶段性来给教师提供换位思考的参考依据,而易晓明教授则是设计了一个导盲游戏让我们亲身体会了一下换位思考的实践。下面我就这两位教授的讲座内容结合平时的教学实例简单谈一下我的理解。
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所处的层次:
1、智力水平已接近成人水平。
2、逻辑思维能力基本形成。
3、辩证思维能力处于起步阶段。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很容易把学生当成小孩子看待,用不懂事来形容。但实际情况是学生的智力水平已经成熟。他们的“不懂事”实际上是他们的年龄段的行为标准与我们不同,而我们则是在用我们“成熟”的标准去衡量他们。我们逐步需要把俯视的眼光改为“平视”的眼光。但师生关系的冲突焦点不在于此,而在于辩证思维能力的落差。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即缺乏换位思考能力,往往表现得自私、做事不计后果、考虑问题片面。而我们教师的思维相对周密、全面。这种差异性导致学生的一些行为使我们教师无法理解,或者觉得幼稚。上学期我就碰到过这么一个辩证思维能力比较滞后的学生。在期末考试前半个月,周末的家庭作业已经开始不交,历史课背书也有点心不在焉。我课后找他了解情况。以我们的标准来看,他的回答堪称幼稚。他说:“我父母和我说了,高二选科选理科,不选文科。而且期末考试语数外理化必须考好,否则暑假不许我玩”。在他意识中,政史地生考不考无所谓,语数外物化学好了暑假就可以有时间玩,学习上基本没有目的性和方向感。于是我问了他几个问题:期末考试是否参加历史考试?他说参加;是否参加高二小高考?他说参加;高一的历史基础对高二小高考是否有直接影响,他说有。我再问,提高历史课课堂效率是否影响课后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尤其是语数外理化的学习?他说不影响。最后我说,那不就行了,提高最后两个礼拜的课堂背书效率,期末考试肯定不差。的确,最后他考试成绩达到了班平均。从这个学生的实例来看,他不是不懂这些道理,而是在他的思维中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他思维能力的片面性导致了对部分学科盲目放弃的观念。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对这类学生做好分析、引导工作,调整培养他们正确的观念,使他们走出思想误区,在他们有学科倾向性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位教授易晓明教授给我们设计了一个换位思考的游戏---“导盲”游戏,由导盲人领着自己蒙住双眼的盲人搭档走完一条障碍重重的道路。这个游戏实际上就是考查导盲人的换位思考能力,让导盲人从搭档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预见和解决问题,使自己的盲人搭档通过各种障碍物。游戏之前我自信满满,以为对各环节考虑周全。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是游戏开始时我的步伐速度过快,忽视了盲人每前进一步都是探索的一步,速度必然较慢。其次是搭档走上课桌时产生的恐慌,原因在于我没有及时改变自己的引导方式,仍是采用平地的搀扶方式,而不是高空的搀扶与支撑方式,导致搭档重心不稳。虽然庆幸于合作者的冷静与聪明,能及时明白我每一个动作的目的,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游戏,但也让我认识到了换位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比如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波动、对学科的兴趣与重视程度、学生之间的个体能力差异等等。说来简单,实际情况则变化万千,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不断总结提高。
最后,我想以一句话来概括我对换位思考的基本理解: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也以此与诸位共勉。
第四篇:关于教师换位思考的论文
在日益市场化的中国社会,终身学习逐渐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作为教师,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对教师的要求在变,教育理念在不断的变化中。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适应这一系列变化。暑假中,学校安排的 “80后南师之旅”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这么一次学习的机会。
在这次培训中,南师大给我们安排了六位教授做了专题讲座。几位教授高屋建瓴,从各自研究的方向专业而系统地对我们从教师发展的各个层面进行了介绍与建议,使我们受益匪浅。
在这些课题中,我对丁家永教授与易晓明教授的换位思考理论和实践尤感兴趣。对于这个内容,两位教授的侧重点各自不同。丁教授更主要是从学生的心理成长阶段性来给教师提供换位思考的参考依据,而易晓明教授则是设计了一个导盲游戏让我们亲身体会了一下换位思考的实践。下面我就这两位教授的讲座内容结合平时的教学实例简单谈一下我的理解。
丁家永教授从理论层面向我们阐述了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所处的层次:
1、智力水平已接近成人水平。
2、逻辑思维能力基本形成。
3、辩证思维能力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很容易把学生当成小孩子看待,用不懂事来形容。但实际情况是学生的智力水平已经成熟。他们的“不懂事”实际上是他们的年龄段的行为标准与我们不同,而我们则是在用我们“成熟”的标准去衡量他们。我们逐步需要把俯视的眼光改为“平视”的眼光。但师生关系的冲突焦点不在于此,而在于辩证思维能力的落差。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即缺乏换位思考能力,往往表现得自私、做事不计后果、考虑问题片面。而我们教师的思维相对周密、全面。这种差异性导致学生的一些行为使我们教师无法理解,或者觉得幼稚。上学期我就碰到过这么一个辩证思维能力比较滞后的学生。在期末考试前半个月,周末的家庭作业已经开始不交,历史课背书也有点心不在焉。我课后找他了解情况。以我们的标准来看,他的回答堪称幼稚。他说:“我父母和我说了,高二选科选理科,不选文科。而且期末考试语数外理化必须考好,否则暑假不许我玩”。在他意识中,政史地生考不考无所谓,语数外物化学好了暑假就可以有时间玩,学习上基本没有目的性和方向感。于是我问了他几个问题:期末考试是否参加历史考试?他说参加;是否参加高二小高考?他说参加;高一的历史基础对高二小高考是否有直接影响,他说有。我再问,提高历史课课堂效率是否影响课后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尤其是语数外理化的学习?他说不影响。最后我说,那不就行了,提高最后两个礼拜的课堂背书效率,期末考试肯定不差。的确,最后他考试成绩达到了班平均。从这个学生的实例来看,他不是不懂这些道理,而是在他的思维中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他思维能力的片面性导致了对部分学科盲目放弃的观念。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对这类学生做好分析、引导工作,调整培养他们正确的观念,使他们走出思想误区,在他们有学科倾向性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位教授易晓明教授给我们设计了一个换位思考的游戏---“导盲”游戏,由导盲人领着自己蒙住双眼的盲人搭档走完一条障碍重重的道路。这个游戏实际上就是考查导盲人的换位思考能力,让导盲人从搭档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预见和解决问题,使自己的盲人搭档通过各种障碍物。游戏之前我自信满满,以为对各环节考虑周全。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是游戏开始时我的步伐速度过快,忽视了盲人每前进一步都是探索的一步,速度必然较慢。其次是搭档走上课桌时产生的恐慌,原因在于我没有及时改变自己的引导方式,仍是采用平地的搀扶方式,而不是高空的搀扶与支撑方式,导致搭档重心不稳。虽然庆幸于合作者的冷静与聪明,能及时明白我每一个动作的目的,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游戏,但也让我认识到了换位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比如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波动、对学科的兴趣与重视程度、学生之间的个体能力差异等等。说来简单,实际情况则变化万千,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不断总结提高。
最后,我想以一句话来概括我对换位思考的基本理解: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也以此与诸位共勉。
第五篇:教育论文:浅谈高中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
浅谈高中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
[摘要]班级管理工作是落实我国教育方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学校一切管理中,班级管理是核心。而学校的一切活动和教育教学任务的落实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因此,班级管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班级管理有效方法
作为学校最小的主任——班主任,平时要做的都是非常琐碎的事情,但却是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和无可替代的成员,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了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本人认为在班级管理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未雨绸缪,为班级管理铺就平坦畅通道
人与人的第一次接触带来的印象会在心目中留下一个固定的定势形象。所以在开学报名之初我做了如下几件事:(1)用《中学生守则及行为规范》来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凡是染发、戴首饰、及戴耳环等现象者一律在父母的陪同下进行规范整理后经我本人检查合格后方可注册报名。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学生的染发及烫发等不符合中学生的各种打扮且父母已知晓,这样就获得了支持的“同党”。(2)取得与父母联系的第一手通讯联系方式。在开学之初,每个新入校的学生都是在父母的陪同下进入学校的。这时是我们班主任获得准确无误的电话号码的最佳时机,同时及时告知家长我们自己的电话号码,这样就保证了以后家校联系的通畅性。
(3)意向班干部统计。即在注册之时对他们以前曾担任何种班干部、现在有没有意向及意向班干部、自己具有哪方面的管理特长等
内容进行详细登记和了解。这样就为以后班委会的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上三方面的工作就如同是“打墙的前三板”,为日后的班级管理铺平了畅通道。
二、多措并举,为班级管理谋取最好的胜任者。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形成离不开班主任的管理,但更离不开一支强有力且能冲锋陷阵的班委会,所以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班委会是班级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为此开学之初的头等大事就是及时正确的组建班委会。
(一)多途径遴选班委会成员:(1)毛遂自荐。即让学生自己在班级里做完自我介绍之后就向全班同学推荐,并阐述自己能够当选的优势条件和能力,以及怎样为班级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预期达到怎样的效果等等。这样做可以增加他们在日后工作中的无形约束力和动力,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且减轻了班主任对他们监督管理的力度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谓“一箭双雕”。
(2)提议班干部。即根据注册时的登记情况进行筛选后在班上提议并让他们面向全班学生介绍自己优秀的管理方法和以前班级管理的成功经验以及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班干部的管理目的、班干部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班干部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等,用以借此机会向学生阐明班干部的职责和所作行为的动机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这种出发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以后班干部开展工作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理解、支持和配合。(3)“请”班干部。在学生当中总是有那么一些学生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但又不能把自己适时推出去的学生,以及有能力但需要让别人“请”自己才觉得有面子的学生,这些学生若能加入到班委会之中定能够提高班委会管理学生的水平,且能够为班主任提供很大帮助的学生就需要采取请其“出山”这样的方
法。这样做的优点:一是为班级谋得了人才;二是这些学生在日后的管理当中一定会“鞠躬尽瘁”。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提高了班委会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丰翼了班主任的左膀右臂。
(二)推行“一山二虎制”——一班双长制。即在班级里设置两个班长的职务,且不是传统的有正副之分,而是从职务级别上来讲是同等级的且都受班主任的领导和服务于全班学生,在工作中两个班长之间相互监督和合作。这样就避免了一个班长一手遮天的不良现象,不但能及时的把班级里的问题反映出来还能及时的治理且工作效率和效果优于“一班一长制”或“一班正副二长制”。充分的运用了学生管学生的实时性。
三、率先垂范,为班级管理树立模范榜样。
师者,生之楷模也。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班里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形成。班主任是校纪校规、班纪班规的具体检查执行者。我们要求学生怎么做的,我们要率先做到,这样才能让学生没有任何敷衍之态势。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为学生做好示范:
(1)严格恪守时间。按照学校和年级组的相关作息时间规定早上学生应该在六点五十分进教室,于是我就每天准时在六点四十五分站在教室门口检查学生的到校时间而且从来也没间断过。这样学生就会由原来的一种遵守纪律的思想而逐渐演变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不再是被动的对某一种制度的强制性执行了,因此就再也不会出现到了时间还有学生在东奔西走的这种现象。(2)认真做事的态度。我给学生说:“凡事不做便罢,要是做我们就做出一个样子来,哪怕是历经千辛万苦,我们也要把它做好,让别人知道我们是最棒的。因此对于学校安排的每一件事我都会认真而且尽力去做,当然学生也
知道我的做事态度,他们自然也非常的配合,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他们对学习的良好态度。我想这就是我们对他们真正的培养,学生有了好的学习态度,好的学习成绩还会远吗?(3)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意识。一个班集体是由很多人组成的,如果不能培养出他们一种主人翁的意识,那这个班级就是一个没有凝聚力的班级,就是一盘散沙。这样势必加大班主任的管理力度且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就在开学之初的班会上首先给他们传输这种思想,让他们大脑里有这个概念;其次就是在实际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通过很细小的事把这种意识表现出来,让他们觉得老师都能做、都在做,而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再次,就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依然不做或是做的不好的话,就让他们互换位置去想、去做,这样通过换位的方法让他们感同身受,就能刺激他们埋藏在内心深处的那种自私的观念进而把它改过来,融入到集体中去。当这种意识形成之后他们就能够在纪律、卫生等方面做得很好,大大的减轻了班主任对纪律、卫生的监管力度;同时也为打扫卫生的同学减轻了工作量且教室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当然,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学生更是一门很高的艺术,我们为师者只是要求我们能做得更好。以上几点只是本人在管理班级中的一点小小体会和总结,只希望在管理学生的征途上我们能风雨同舟,共同分享那成功的育人经验和见证那育人路上的七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