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案导学”对教学管理创新提出了哪些要求
“学案导学”对教学管理创新提出了哪些要求
一是管理关口要前移,由花很多精力检查备课笔记、作业批改前移到指导“学案”的优化,变中途的督查为事前的指导、服务。
二是管理对象下移,由只注重教法研究转变为突出学法研究,更多地围绕学生做文章,要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篇:对抓作风建设提出了4点要求
习近平对抓作风建设提出了4点要求
【习氏语录】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
善于解决问题,不搞“假大空”
对一切腐蚀诱惑保持高度警惕,慎独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渐
朗诵24年前填写的词《念奴娇》
长期以来,习近平在不同领导岗位上始终强调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在兰考县汇报会上,他回忆起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填写的《念奴娇》词。这首词发表在1990年7月16日的《福州晚报》上。
词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句子,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
2009年4月,习近平专程来到兰考县,就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5点明确要求。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发挥带头作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全面的而不是有选择的。面对群众的眼睛,领导干部自我要求越严格越好,勘误纠错越主动越好。各级
领导干部都要把自己以一个普通党员身份摆进活动中去,使每个环节、每个方面都示范到位。
抓作风建设提4点要求
习近平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
他为此提出4点要求:
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特别是当个人感情同党性原则、私人关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必须毫不犹豫站稳党性立场,坚定不移维护人民利益。
二是下决心减少应酬,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学习充电、消化政策,多下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况,多系统思考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自觉远离那些庸俗的东西。三是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不搞“假大空”。四是对一切腐蚀诱惑保持高度警惕,慎独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渐。
习近平强调指出,教育实践活动要见物见人,既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制订方案、采取措施,又围绕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制订方案、采取措施。要防止用兴办实事代替解决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只注重解决作风问题而忽视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倾向。
习近平还对兰考县结合教育实践活动抓好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希望他们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不断取得事业发展新成绩。
调研期间,习近平考察了黄河兰考东坝头段,了解黄河防汛和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贫困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早日脱贫致富。
加深理解
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胡锦涛
习近平和焦裕禄
1966年,毛泽东曾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焦裕禄的女儿。当时的天安门城楼上,有人引领过来一个小女孩,朝毛泽东走了过去,旁边有人向毛泽东作介绍。毛泽东一边和她握手,一边同她讲话。这个小女孩就是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她当时才13岁。
1990年6月15日,邓小平为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作品《焦裕禄》题写书名。
1991年2月9日,江泽民为焦裕禄纪念馆题词:“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94年,胡锦涛在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2009年4月1日,习近平到河南调研,专程赶赴焦裕禄纪念园,瞻仰焦裕禄纪念碑,参观焦裕禄事迹展。
24年前
当福州市委书记时所填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
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①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②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他说,“这首词直抒了我的胸臆。”
①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
②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综合新华社等
第三篇:党章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哪些更高要求
党章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哪些更高要求?
(一)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二)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做出实绩。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
(四)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五)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加强道德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六)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
干部六项条件是基本的条件,又是必须的条件。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干部状况也是参差不齐的,并不都是符合条件的。我们党历来认为干部要以党提出的干部条件为基准努力加强学习、实践和思想改造。刘少奇早年曾发人深省地指出这样一种现象:在大体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同样受到党的教育、训练,但是却会有不同的以及相反的结果,有的党员进步得很快,有的则进步得很慢,还有的甚至失掉了党员的资格。这是什么原因?刘少奇认为,这是主观努力不同的结果。因此,应当强调个人主观努力。不认识这一点,不加强自己的主观努力,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第四篇: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育教学的探究、实践与创新过程当中,要想自如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除具备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以外,教师还应当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素质,以适应新课改形势下教育教学的要求。
一、新课标、新教材的透析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管理与运行的指南。立足其价值取向,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由过去注重培养少部分高考精英向培养众多创新型人才转变,由过去以语文知识为本位向以学生为本位的方向发展,由那种统一的、硬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走向开放的、探究的、灵活的课堂管理模式。而具体贯彻实施新课标精神的语文教材无论是在编写体制、体例上,还是在文本结构、目标要求上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降低了知识难度,大量引进了现代信息,密切关注学生个体经验,这要求教师重视活动设计,灵活使用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探究与创造的氛围,扩展课堂学习的空间,自己只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探究的合作者、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造者等角色。所以,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研究、解剖并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能力,即通过研究,掌握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层面掌握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从教学、评价、编写教材等三个方面感知实施要求,从而使引导学生学习、探讨、研究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课标更融洽。第二,我们要具备课程整体设计能力,即依据新课标和新教材对于高中三年语文课堂上教师准备教什么,怎样教;要求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现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如何均衡、选择与综合,从而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做到心中有底。第三,我们要有处理教材和选择内容的能力。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具有为学生“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同时,它也给教师的教学留下了一个更广阔的自由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允许教师把教材当作例子来处理,根据学生实际减少或者增添教材的内容,有意识把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引向现代化,未来化。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不具备这些能力要求,那么他的语文教学活动无法与新课标的理念连接起来,无法与科学、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链接起来,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吸引高中生学习注意力的能力
教育学家夸美缪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就是注意力,有为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理不跑马,才能了解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学生的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基本前提。我们也认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出符合高中生学习欲望、心理、兴趣的精彩课堂。高中生在我们语文课堂上喜欢也渴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延伸到历史或未来的生活场景当中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新。他们尤其想和教师建立一种“平等的互主体关系”,在一种相互尊重、理解、承认的环境里,师生都能坦诚相待,敞开胸怀吸纳对方,以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包容对方,厌恶“师道尊严”和“师倨生恭”。正是这些微妙因素的变化,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多才多艺去影响学生,大胆而灵活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武器去鼓舞、影响学生,勇敢地摈弃满堂灌和填鸭式,帮助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不至于迷航。因此,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进课堂还是老
一套(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那么他和学生之间一定存在隔阂,他的语文课一定是白话课、瞌睡课、灾难课,死气而且呆板,出现在学生眼前的除了一张严肃古板、老气横秋的脸外,就是一个单调枯燥的“黑白世界”,毫无现代教育技术演绎出的形象与鲜活:色彩绚丽,图文声并茂,直观动态,极富表现力和挑逗性,自然也就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无法牵引学生主动探索,大胆想象,积极创造。
三、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
新的教育理念和新课标把当前的语文教师推到了一个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地位,要求教师具备开发、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前进道路上的一场革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教育发展的一次机遇,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换的一条通途。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的文盲不仅是指没有文化的人,而且是指不能接受和更新知识的人。我们教语文不仅应当教会学生具体的语文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不仅应该教会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而且更应该让学生学会从社会生活、网络媒体等各个不同的领域获取知识。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教师得先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掌握信息技术对未来人才能力发展的必要性,把它灵活地运用于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需要教师在角色上由过去的主导者转换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还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不断摄取并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丰富的教学技能,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面对当今信息迅速膨胀,知识爆炸的年代,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的现实,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的信息、实现学科渗透、乃至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是难以实现的。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利用虚拟现实创设现有条件下不能生成的场景;利用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声音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构建知识;利用强大的网络功能让学生查阅所需资料等等。
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的能力
现代化教育技术与中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具体就体现在语文教师要能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用多媒体适度而灵活地代替黑板、粉笔、教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增加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能力。而运作现代多媒体技术,关键在于课件。教师在反复比较、鉴别、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应亲自创作,既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又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更能让学生易于接受,如果我们这些从中文系古典或现、当代汉语言、文学文献中走出的语文教师,能具备现代的媒体技术理念、精湛完备的媒体设计与操作技能,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会把学生引入一个探索和创造的新天地。
五、多媒体课堂驾驭的能力
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课堂中,教师仍应发挥其主导作用。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不少的优点,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设计和创造的组织与管理模式是计算机所不可替代的。如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那么就会把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把师生之间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把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
亲切的口头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以人为本,以设置利于学生表现自我、完善自我为本。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发挥其各自的长处,避免只重多媒体而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做到布局合理,学有所得,不能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如果把投影屏幕当作黑板,备课时将全部的操练材料、问题和答案及图片都输入计算机,课堂上点击鼠标,通过大屏幕一一显示,就无法随时根据教学进展需要创设情景,无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也达不到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
第五篇:新课标对小学生习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标对小学生习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写生活,二是写想象。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