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业心理障碍及自我调试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自我调适
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 不断深化,“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 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已逐渐被社会和学生接受.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达到求职招聘的目的,通过竞 争机制,使大学生能够根据国家赋予自己的权利,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性格,特长,愿望等挑选 工作岗位,可以通过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展示自己,推荐自己,取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与此同时,就业 体制的改革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 增大,给广大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由于就业压力过大,往往产 生一些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即心理障碍,它是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应有 的心理平衡的结果.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掌握自我调适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推动和促进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一,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 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一)焦虑.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体验的情绪状态,多半是由于不能实现目标或不能避 免某些威胁而引起的.毕业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面对理想与现实,就业与 失业,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常使他们难以取舍,忧心忡忡,无所适从,表现出焦虑情绪.这种焦虑,使大学生毕业时精神上负担沉重,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学习上得过且过,穷 于应付,反应迟钝;生活中意志消沉,长吁短叹,食不甘味,卧不安席.(二)恐惧.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不能驾驭某种可怕情境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在求职屡遭挫 折后,产生了恐惧感,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三)自卑.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一些大学生过低地估价了自己,总是自惭形 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求职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现象多见于 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强 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过度自卑,会使学生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 沮丧,失望,脆弱等心理现象,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卑型问题人格发生.(四)孤傲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
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 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如认为自己知识丰富,各方面条件不错,现实落后等,甚至产生“英雄无用 武之地”的感叹.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看不上那单位,瞧不起这职业,好高骛远,盲目攀比.倘若未能如愿,则情绪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五)情感淡漠.情感淡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
当一些大学生因在择业中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 淡漠,意志麻木等反应.这类人往往难于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社会生活.这种心理 与就业的竞争机制是不相适应的.(六)急躁.急躁是一种不良心境,和冷静是对立的,其主要特征是情绪高涨或低落.大学生在职 业未最终确定以前,普遍都有急躁心理.他们希望谈判桌前就一锤定音,一部分学生在不了解用人单 位的情况下就草草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大学生这种急躁的心理,常使他们烦躁不 安,缺乏自制力.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常常会引起异常的生理反应,出现头痛,头昏,消化紊乱,心 慌,睡眠障碍等躯体化障碍,有时还会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常见的有逃课,损坏东西,报复,迁怒 于人,嗜烟,嗜酒等等.这些心理障碍不仅会危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顺利就业,严重的还可 能导致违纪违法.二,大学生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主客观原因: 大学生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主客观原因:(一)从社会环境看.一方面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企事业单位减员,政府 机构缩编,部队裁员,在短期内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速有限.加上现在就业市场尚未规范,社 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对就业工作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干扰了就业工作的 顺利进行,从而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心态失衡.(二)从学生自身因素看.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 成才期望非常强;同时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 适应市场的压力普遍加大.其次,由于大学生社会经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稳定,还不善于 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往往脱离现实,不顾实际条件,择业 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第三,面对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在就业压 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三,
择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择业过程中由挫折和冲突引起的心理障碍既不利于就业,也不利于择业,甚至还会影响整个人生.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采取有力措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尽可能提供更 多的择业机会,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同时需要社会关心,帮助就业困难群体以及高校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另一方面,解决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 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 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自我调适的原则和方法是:(1)客观冷静地认识社会和评价自己.正确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大学生作 为社会的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求职择业前,首先应认清就业形势,了解职业对择业者的 要求,同时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从而正确定位,科学地进行人职匹配,并为了理想的职业做好择 业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转变就业观念.自觉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实质,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坦诚面对现实,拓开思路,转变 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发展三者有机地结 合起来,到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建功立业.(3)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自我转化不良情绪.兴趣是人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广泛的兴趣 爱好可以使人增加知识,开阔眼界,把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大学生可以从广泛的兴趣爱好中得到 多方面的启发,从而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联系起来.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 以采取转移情感和精力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心理平衡.(4)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提高耐挫伤的能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遭受挫折在所难免.大学生 要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要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敢于 竞争,不怕失败.如求职失败时,可运用理性情绪法宽慰自己,借“成功是失败之母”,“天生我材 必有用”等理由减轻或消除所受挫伤;也可通过例举别人失败或不如自己等事实,说明自己虽败犹荣, 从而提高耐挫伤的能力,保持内心的安宁.(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因挫折造成不良情绪时,其消除的最简单的方法 是适度的宣泄.良好的人际
第二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
1、盲目自信的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就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估计不足而在就业中受挫。
2、自卑畏怯的心理
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更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3、急功近利的心理
有些同学在就业时过分看重地位,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宁可不要户口,不要福利等。这种心理可能会使你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明智的选择。
4、患得患失的心理
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你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当断不断、患得患失,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也是导致许多毕业生陷入就业误区的一种心理障碍。
5、过分依赖的心理
依赖心理在求职就业中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热闹;另一种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倾向,不主动选择,积极竞争,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
6.仕途心理
“学而优则仕”,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尖脑袋往“衙门”钻,哪知这些地方是实力和关系的大比拼,远非常人所能进入,其结果大多是碰得头破血流。
7.攀比心理
一些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园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却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材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苦和冷清。
8.依靠心理
一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出外应聘总爱拉父母、同学相伴,或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同一单位,希冀日后相互照应,这种无主见和魄力的毕业生只会被用人单位抛弃。
9.依附心理
自己不急着找工作,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拿点钱买个职位,这样买来的职位恐怕难做长久。
10.乡土心理
这些大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
11.保守心理
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长处及特色,虎气、义气皆无,这样的人自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12.低就心理
与保守心理相反,这些学生人总觉得竞争激烈,自己技不如人,遂甘拜下风,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找个买家草草卖出。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闭着眼睛签订,给
以后工作带来严重隐患。
13.厌世心理(不平衡心理)
部分大学生或因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或因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找出症结所在,反而怨天尤人,认为老天对自己不公,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
解决办法:
学校职业指导工作除了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求职信息之外,还要为学生分析即时的劳动力市场供求走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加强学生就业前技能强化训练及纪律意识的教育,传授求职和应聘技巧,进行心理辅导、职业咨询及能力测量、个性测量等。
就业是毕业生的人生大事,因此每个毕业生都应该谨慎对待。但在谨慎的同时也不应该给自己施加太大的精神压力,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信、豁达、乐观,不怕挫折,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心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挑战和挫折,这才是战胜生活的不二法门。
社会上的主风气是决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重要因素。整个社会信仰的缺失最终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现今的社会来的价值取向是“笑贫不笑娼”,“一切向钱看齐”。这些思想也通过各种途径传导到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里。使得他们在就业的时候只关注工资和福利等待遇情况,完全忽视了自身的特长、爱好和兴趣。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无法发挥所长,真正的到自己所擅长和喜欢的领域去,最终也就无所成就,碌碌一生。这也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和大学生群体深思的一个方面。所以,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保障。
第三篇:浅谈教师自我心理调试
浅谈教师自我心理调试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随着社会、家庭对教育关注的不断升温,教师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使教师患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心理障碍。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工作压力令教师身心疲惫;思想压力令教师心理冲突激烈、焦虑不安;期望压力过高,令教师产生烦恼等。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又迫切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心理调试。
听了刘老师的视频讲座,我简单谈谈自己常用的调节心理方法。
1.劳逸结合 健康生活
人们常说只有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在工作之余,应该懂得适当有效的放松和休息。比如,听听轻音乐,唱唱歌、;做些运动,比如慢跑,散步,跳健身操,球类运动等,可以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还可以和家人一起郊外远足,回归大自然,让心灵得到安详的休憩。只要能让身心放松、舒展的活动都可以尝试,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长远之道,如果教师以健康的体魄,快乐的心态上讲台就能调动万千思绪,使课堂充满欢乐,也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调节心态 享受幸福
教师的付出是巨大的,而物质上的收获却不尽人意,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平常心,不要一味在乎利益物质的得失,而要在心灵构筑起自己的理想乐土,让精神的享受成为激励自己工作的源泉。生活上,不要一味与同行攀比,要懂得知足常乐。抱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平衡自己的心理。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如果教师能专心投入所从事的教育教学事业,必然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体验到快乐和幸福,也就少了许多焦虑和烦恼。
3.营造和谐关系
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减个体的心理压力。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工作中本应体验到而没有体验到的满足感就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弥补。同时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径,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对上,可以理解领导工作,对同事,可以经常沟通,为别人的成就真心喝彩。
4.换位思考 收获快乐
在对待来自学生难以管教、不尊重师长等方面的压力时,我们不防多一些耐心,以“假如我是孩子”和孩子做一个换位思考,对学生少苛求、多宽容;少埋怨、多理解;少指责、多尊重、激励,并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使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从而使教师多一份快乐与健康。
5.合理宣泄 寻求帮助
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宣泄,易造成身心紧张,甚至疾病。因此,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寻求心理上的满足感。例如,去参加一些休闲活动,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向亲朋好友倾诉等。如果实在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应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为了我们神圣的教师事业,为了我们自身和家人的幸福,让我们都来学习自我心理调试方法,努力做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
第四篇: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试心得体会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学习心得体会
当今的社会里,压力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今天的教师的压力与比过去相比要大得多。如:课程改革、教学行为、人际关系、角色转换、专业发展?? 通过《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的学习,我明确了当前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的现状及职业压力带给教师的影响;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压力从何而来;掌握了教师职业压力的有关理论。并从中受益,并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深有体会。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他的工作得接受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局等等,以至整个社会。所有的这些人和社会团体都认为自己对教师的工作有评价的权利。对于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和想法。仅仅是与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相处就可能让教师产生焦虑,不管是正常的焦虑还是神经过敏性焦虑。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要淡薄名利,随遇而安,不要斤斤计较,愤愤不平。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二,关注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进人性化管理等,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总之,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教师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如学校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发扬民主,关心教师,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千方百计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解除教师后顾之忧;配备心理保健工作者,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领导要善于鼓励教师。林肯说,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师也一样,一切的辛勤工作同样希望得到校领导的肯定、鼓励。
三,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教师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要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来维护心理健康。第一,要正确地了解自己,确认自我价值,并接受自己。古人早有明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才必有用”等等。很多教师由于自我认知偏差,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带来诸多心理问题,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因此,如果一个教师能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就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成熟度,并体现自身的价值。第二,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现代心理学心身研究认为,情绪在心理疾病中具有核心作用。积极的情绪对健康有增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不仅对健康有减力作用,而且导致人的心理障碍。而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迅速变化的世界,难免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反应,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当教师心怀不良情绪时,可试一试情绪调节法,以保持心理平衡。第三,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圈。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愈成功。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人交际,善于与人交际,将自己和谐地融入社会之中,保证健康的心理。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第四,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个体,其重要特点是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也只有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把工作当作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第五,换
位思考,调整看问题的角度。换位思考问题,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多看主流的和正面的事物,避免以偏概全。第六,低调处理问题,知足常乐。人生中的自我由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构成;面对完美的渴求在,我们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以平常人的心态,告别心理困境。
四.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要想靠在学校学习的十几年就学会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知识技能尚不可能,更不用说今天呈几何级增长的新知识。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就成为必然之举。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特别喜爱并能接受新事物,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学生还有可能会因此而不尊重教师。所以,积极的参加继续教育也是教师自身心理按摩的一项重要措施。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教师是树,心理健康是阳光。愿每位教师都有阳光灿烂的心态,让教育之花更鲜艳!让教育之果更丰硕!让自己的工作更顺利,让学生的学习更优秀,让家长更满意,让校园更和谐。篇二:《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心得体会 读《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心得体会
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置关重要,它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对于教师,拥有健康的身心更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教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承担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传道、授业和解惑,而承担这一使命的人---教师那就是无所不会、无所不能,是正义和智慧的化身,就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要高尚圣洁,要永远都当圣人。教育体制改革挑战教师的心理承受力,高付出、重压力、低收入、高消费之间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无法回避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望子成龙和以升学率论英雄这根无形绳索的束缚下玩命地工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级各类评优评先,这些都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
新时期教育的发展对教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合理的知识结构、高尚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谐的师生关系、可贵的创新精神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心理问题解决主要的应靠自我教育,即通过自我调适来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认清形势,调整心态,适应现实。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坦诚开放,正视自己,承认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教师保持健康的身心。篇三: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福建省心理健康培训,感触颇深。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
社会学校往往强调教师的“牺牲”“奉献”精神,重视教师教育质量高低,而很少关注教师的生活质量;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责任,而忽视教师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而忽视维护教师的自身利益及身心健康的愿望。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迫使教师不断地自我加压,不断地延长劳动时间去参与生存竞争,最终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一个教师要对几十个学生负责,家长又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家长对子女的急切愿望转变为对教师的高期望和高要求,从而使教师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这就需要教师有健全的人格,才会修复心理的不适和缺陷,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老师。
总之,教师只有学习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掌握心理咨询的理论
和方法,加强心理健康的综合训练,才会促进学生全面的健康成长,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也更利于教师自身健康心理的维护和发展。
第五篇: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
□ 舒雨
摘要:面对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对就业问题越来越迷茫,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焦虑、急躁、自卑、羞怯或自负、攀比等心理问题。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有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原因, 也有社会环境和制度方面的原因。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以期帮助大学生客观把我形势、认清自我,适时调整就业心态,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正文: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表现
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面对每况日下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特别是刚从学校这个象牙塔里出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不少大学生产生了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我认知失调
1.自负心理。一些毕业生认为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很有才华, 高人一等, 因而傲气十足。在求职过程中不能清醒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正确估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自命不凡,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对工作挑三拣四,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 在择业过程中过分挑剔, 结果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出现很大反差。一旦不能如愿, 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现象。
2.自卑心理。部分大学生极度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学历层次不高、人长相平常、既没有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可调配,总是自惭形秽, 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在择业中, 缺乏自信和勇气, 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不敢竞争。老是悲观失望、缩手缩脚, 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
3.盲目攀比。事事攀比的大学生, 在求职活动中往往显得缺乏主见, 极易受别
人干扰。他们既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又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在就业过程中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瞻前顾后, 人云亦云, 盲目攀比, 见异思迁,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上,这也不利于就业。
(二)情绪困扰
1.焦虑心理。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还未踏出校门的大学生们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惑和焦虑。部分大学生在还未毕业就感觉就业前景渺茫,对毕业后的前途感到担忧和失助,担心自己能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只要一想到将来就业就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意志消沉,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影响顺利就业。
2.急躁心理。很多大学生听说就业难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急躁现象。他们在就业目标上缺乏理性思考,行动上漫无目的;认识上不能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结果事与愿违。在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送出简历后希望用人单位快速给予答复;有的学生东奔西跑,四面出击。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 在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的情况下草草签约, 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的期望偏差或发现了更好的岗位,便追悔莫及。
3.挫折心理。大学生生活经历比较简单, 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在就业问题上容易受到挫折。很多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一旦在就业过程中受挫就陷入无边的苦闷、失望、悔恨、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之中无法自拔。这往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甚高造成的, 而且通常是期望值越高, 挫折感就越重。如果在挫折中不是认真反思, 而是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 就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三)人际交往障碍
1.依赖心理。部分大学生从小养尊处优,甚至饭来张口,衣来升手,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 害怕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不懂得如何去拼搏争取,在求职过程中,抱着守株待兔的心理,总想依赖于学校,老师,父母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坐以待“毕”,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2.羞怯心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 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语无伦次、腼腆扭捏、不好意思的现象。他们谨小慎微, 不敢放开说话, 不能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他们希望公平竞争, 但在机遇到来时, 却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从而影响他们的就业。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
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多方面,既有有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原因, 也有社会环境和制度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方面
1.青年期特有的心理特点。大学毕业生一般在22 周岁左右, 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普遍具有好冲动、好幻想的特点, 接受新事物快, 自我意识强, 有一定的叛逆心理, 同时独立性强,有一定的责任感。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心态不稳定, 心理和生理发展不是很同步。他们在大学期间习得的专业知识并不完善, 从校门到校门, 阅历肤浅, 这些都会导致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会有很大的差别。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 部分心理发展不成熟的就会表现出心理问题, 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障碍。
2.个人就业能力的欠缺。随着社会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也给大学生带来了竞争、机遇和挑战, 增强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但由于教育体制本身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导致其能力和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要。他们还不能完全客观地评价自我和认识社会, 在择业时就难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3.就业思想观念的偏差。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状况认识不够, 就业观念存在偏差。一部分毕业生仍然认为自己是“社会精英”, 自我定位较高, 成才期望值也较高, 以为自己与其他劳动力不是一个档次, 理应到大城市, 到机关坐办公室。具有这种观念的毕业生, 在就业过程中绝大部分都会“碰钉子”而遭遇心理挫折, 从而产生心理失衡, 出现心理障碍。
(二)社会环境和制度方面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 这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 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在社会转型期, 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市场经济要求等价交换和竞争, 它在唤醒人们竞争意识的同时, 也促使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受此影响,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地域选择和社会地位, 强调个人利益最大化和自身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 忽视国家和社会的整体需要。
2.人才供需矛盾。国家对教育的经费投入较低, 学生的学费便成为学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 许多学校盲目扩招, 争先恐后设置那些师资限制少、投资低的专业, 造成专业趋同, 就业群体专业结构不合理, 增加了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同时, 部分高校师资力量欠缺, 专业落后, 知识老化, 也使毕业生的“含金量”不足, 在择业过程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压力。
3.就业制度不完善。1985 年开始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1993 年开始实行“自主择业”, 2002 年建立市场导向、政府推荐、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结果是把就业责任主体从国家变成毕业生个人, 明确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 目前就业机制还不健全, 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规范不全,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因而还显得比较狭窄, 且不是完全畅通。同时, 还未完全形成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就业机制。
4.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滞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政治思想、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教育实践中, 却往往忽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忽视社会责任感培养, 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单一, 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教授毕业生有效的择业方法和技巧。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对策
(一)大学生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客观地认识自我。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知自我。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明确自己的性格特点及优势和劣势,明白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工作,避免择业时的盲目性。同时,还要将自己与社会上他人及职业要求作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2.增强自身的就业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就业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就业的质量。就业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历史抱佛脚”就可以换来的,而是靠长年累月的锻炼和积累得来的。因此,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求职能力,包括
个人面试素养,前期准备工作等。另外,大学生初涉职场,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难免会遇到许多挫折,在遇到挫折时要懂得调整自我心态,有能力改变能改变的事,有勇气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分清这两种事。遇到情绪不良时,要懂得用适当的方法宣泄化解,譬如运用自我激励法、情绪转移法或自我慰藉法等。
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在就业时,既要注意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能太过急功近利、求贤怕苦。在就业时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意识, 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在正确的就业观指导下促进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社会学校方面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平台,完善相关的就业体制
1.社会方面。创造应有就业环境,完善相关的就业体制,保证就业的公平公正,促进毕业生就业。大学生是社会素质较高的一群,解决其就业问题是全社会的大问题,也能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学校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还要针对性的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
四、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使得不少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坚强后盾,解决他们的就业心理问题,十分重要,这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从心理学角度对他们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予以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客观把握形势、认清自我,适时调整就业心态,才能实现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方成智 王胜.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心理教育研究
冯霞.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的对策
贺志燕.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表现与成因.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 年第4 期
牟莹.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探析.科技信息
王国燕 鲁丽娟.大学生就业心理之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