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自我超越(共)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自我超越
本书采用提供一个心理障碍的个案,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其性质、类型、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阐述超越心理障碍的策略,使得抽象的心理学原理更易为学生们所理解和接受。全书的所有个案都来源于编者的心理咨询实践。通过阅读该书,对大学生自我超越心理障碍会大有裨益。
大学生是我国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都比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求知欲望强,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快,善于学习和创新,心理发展趋于成熟,认知能力强,情感隐定且深刻,意志坚强,人格成型,是祖国未来希望之所在。可是,由于现代社会变迁剧烈,大学生遭遇的矛盾空前复杂,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不断加剧,心灵的碰撞日趋频繁,内心的压力经常容易超过负荷,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却并没有因为进入大学而增强。相反,不少学生反而显得相当的脆弱,经受不住压力的冲击,心理障碍大有越演越烈之势。本书稿首先介绍了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一般性知识,然后分别从认知和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适应障碍、自我意识障碍。人格障碍、人际关系障碍、恋爱心理障碍以及性心理障碍等八个方面阐述和分析了大学生常见的各种心理问题。其中在每部分又以个案——分析——超越的形式具体作了分析。语言深入浅出,对大学生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很有价值。它不仅可以用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公选课教材,而且可以供大学生自我阅读,以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给予关注的其他人员使用。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心理的性质;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 ;
四、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五、心理障碍自我超越的基本策略
八个障碍
第二章 认知障碍自我超越
一 耳闻目睹的虚幻情境 ——幻觉
二 前事易忘,后事难记——健忘
三 思路阻塞,逻辑混乱——思维过程障碍
四 疑心重重,无中生有 ——妄想
五 左顾右盼,走神分心 ——注意障碍
六 相似的知识为何易混淆 ——认知结构障碍
第三章 情绪障碍自我超越
一、坐立不安,杞人忧天 ——过度焦虑
二、漠不关心,与世无争 ——冷漠
三、脾气暴躁,怒发冲冠——易怒
四、烦躁不安,苦恼不堪——烦恼
五、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恐惧——无端恐惧
六、情绪低落,悲允厌世 ——过度抑郁
第四章 行为适应障碍自我超越
一、无心读书,成绩低下 ——学习困难
二、浮想联翩,无法入睡 ——失眠
三、高度依赖,无法自制 ——成瘾行为
四、失恋后剪断学校广播线 ——冲动行为
五、害怕上课,装病逃避 ——逃学
六 递条偷看,夹带抄袭 ——考试作弊
七 消极悲观,与世永别 ——自杀
第五章 自我意识障碍自我超越
一、纳喀索斯式的自我爱恋——自负
二、我真笨,我无能——自卑
三、与自己过不去的自怨自艾——自我厌恶
四、身不由己,随心所欲——自我失控
五、胸无大志,不思上进——自我完善障碍
第六章 人格障碍自我超越
一、简单的想法与行为反复出现——强迫型人格障碍
二、遇事避而远之,逢人退而弃之——回避型人格障碍
三、事事依赖他人,处处缺乏主见——依赖型人格障碍
四、处处怀疑自己陷入他人“阴谋”之中——偏执型人格障碍
五、戏剧性地表现自己,幼稚性地夸大自己——表演型人格障碍
六、行为粗暴,缺乏自控——攻击型人格障碍
第七章 人际关系障碍自我超越
一、害怕惹人注意,担心当众出丑——交往恐惧
二、认知失调,情感不融,行为对抗——人际冲突三、一味与人对着干——逆反
四、疑神疑鬼,提心吊胆——多疑
五、逢人脸红,羞于启齿——害羞
六、平庸的情调对卓越才能的反感——嫉妒
第八章 恋爱心理障碍自我超越
一、与恋人分手后情绪低落和极度自卑——失恋
二、痴情网友,终酿悲剧——沉缅网恋
三、倾心伊人,那人却在水中央——单恋
四、试婚可行吗——未婚同居
五、鱼与熊掌都想兼得的恋情——三角恋
六、心甘情愿,为何行不通——第三者
第九章 性心理障碍自我超越
一、迷恋异性物品的性满足——恋物癖
二、多次潜入女厕所的男生——规荫癖
三、厌恶自身,渴望成异性——易性癖
四、暴露行气管而不知羞耻——裸露癖
五、无人慰我,唯有自慰——过渡自慰
六、以触摸摩擦异性的方式满足性欲望——摩擦癖
第二篇:就业心理障碍及自我调试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自我调适
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 不断深化,“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 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已逐渐被社会和学生接受.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达到求职招聘的目的,通过竞 争机制,使大学生能够根据国家赋予自己的权利,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性格,特长,愿望等挑选 工作岗位,可以通过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展示自己,推荐自己,取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与此同时,就业 体制的改革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 增大,给广大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由于就业压力过大,往往产 生一些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即心理障碍,它是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应有 的心理平衡的结果.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掌握自我调适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推动和促进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一,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 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一)焦虑.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体验的情绪状态,多半是由于不能实现目标或不能避 免某些威胁而引起的.毕业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面对理想与现实,就业与 失业,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常使他们难以取舍,忧心忡忡,无所适从,表现出焦虑情绪.这种焦虑,使大学生毕业时精神上负担沉重,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学习上得过且过,穷 于应付,反应迟钝;生活中意志消沉,长吁短叹,食不甘味,卧不安席.(二)恐惧.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不能驾驭某种可怕情境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在求职屡遭挫 折后,产生了恐惧感,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三)自卑.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一些大学生过低地估价了自己,总是自惭形 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求职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现象多见于 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强 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过度自卑,会使学生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 沮丧,失望,脆弱等心理现象,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卑型问题人格发生.(四)孤傲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
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 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如认为自己知识丰富,各方面条件不错,现实落后等,甚至产生“英雄无用 武之地”的感叹.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看不上那单位,瞧不起这职业,好高骛远,盲目攀比.倘若未能如愿,则情绪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五)情感淡漠.情感淡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
当一些大学生因在择业中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 淡漠,意志麻木等反应.这类人往往难于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社会生活.这种心理 与就业的竞争机制是不相适应的.(六)急躁.急躁是一种不良心境,和冷静是对立的,其主要特征是情绪高涨或低落.大学生在职 业未最终确定以前,普遍都有急躁心理.他们希望谈判桌前就一锤定音,一部分学生在不了解用人单 位的情况下就草草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大学生这种急躁的心理,常使他们烦躁不 安,缺乏自制力.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常常会引起异常的生理反应,出现头痛,头昏,消化紊乱,心 慌,睡眠障碍等躯体化障碍,有时还会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常见的有逃课,损坏东西,报复,迁怒 于人,嗜烟,嗜酒等等.这些心理障碍不仅会危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顺利就业,严重的还可 能导致违纪违法.二,大学生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主客观原因: 大学生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主客观原因:(一)从社会环境看.一方面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企事业单位减员,政府 机构缩编,部队裁员,在短期内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速有限.加上现在就业市场尚未规范,社 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对就业工作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干扰了就业工作的 顺利进行,从而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心态失衡.(二)从学生自身因素看.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 成才期望非常强;同时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 适应市场的压力普遍加大.其次,由于大学生社会经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稳定,还不善于 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往往脱离现实,不顾实际条件,择业 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第三,面对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在就业压 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三,
择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择业过程中由挫折和冲突引起的心理障碍既不利于就业,也不利于择业,甚至还会影响整个人生.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采取有力措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尽可能提供更 多的择业机会,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同时需要社会关心,帮助就业困难群体以及高校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另一方面,解决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 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 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自我调适的原则和方法是:(1)客观冷静地认识社会和评价自己.正确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大学生作 为社会的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求职择业前,首先应认清就业形势,了解职业对择业者的 要求,同时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从而正确定位,科学地进行人职匹配,并为了理想的职业做好择 业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转变就业观念.自觉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实质,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坦诚面对现实,拓开思路,转变 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发展三者有机地结 合起来,到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建功立业.(3)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自我转化不良情绪.兴趣是人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广泛的兴趣 爱好可以使人增加知识,开阔眼界,把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大学生可以从广泛的兴趣爱好中得到 多方面的启发,从而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联系起来.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 以采取转移情感和精力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心理平衡.(4)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提高耐挫伤的能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遭受挫折在所难免.大学生 要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要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敢于 竞争,不怕失败.如求职失败时,可运用理性情绪法宽慰自己,借“成功是失败之母”,“天生我材 必有用”等理由减轻或消除所受挫伤;也可通过例举别人失败或不如自己等事实,说明自己虽败犹荣, 从而提高耐挫伤的能力,保持内心的安宁.(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因挫折造成不良情绪时,其消除的最简单的方法 是适度的宣泄.良好的人际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关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一、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认识和评价应遵循人生发展的心理学观点
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是在人类社会文化的背景下,通过身体的发育、认知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这一过程逐步完成的。由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及经历和感受的不同,因此每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形成的人格特征也都有一定的差异。
奥地利学者埃里克森对人生的心理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指出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心理的发展顺序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他认为人的一生应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和目标。在校大学生年龄在18-24岁,正处在青年后期和成年前期阶段。这一时期是在儿童期的基础上向成人(具备自觉地独立地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过渡。大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任务表现为自我人格的发展和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其外在表现为“延缓”或“暂停”生理上已经成熟却承担不了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法律上已经是成年人却承担不起自己的经济责任),而这种外表的“延缓”或“暂停”,实质上是为成为一个真正的成人而积蓄内在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这是人生走向独立与成熟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有所成、准备就业,还要学习和积累各种社会知识和经验,进行交友、异性接触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学习和尝试,为自己进人社会,适应社会,开始独立自主的生活做好准备。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趋向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初步形成,情感体验丰富深刻而情绪激昂动荡。大学生是青年中优秀分子,是时代的“骄子”,学校和家长的“宠儿”,他们的心理需求和自我期望比一般青年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成就动机、高自尊与高自我实现是大学生普遍的心理趋向;
(2)较强的自主性,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身心发展;
(3)对新事物感知敏锐,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和超前意识较强;
(4)情感丰富多彩、复杂微妙,情感体验和情绪变化的频率和张力较大;
(5)思想深刻,思维活跃,对人生,对世界自觉地进行深人的思考和探究。
由于上述原因,他们的内心很容易产生矛盾和不安、焦虑和恐慌,影响情绪,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的症状。而正是这些症状才促使他们进行自我内在的心理磨练,引起深刻的领悟,恢复和建立起更大的勇气、自信和自尊,心理上得到更进一步的成熟和发展,完成从“旧我”走向“新我”的超越。有人曾这样形容:“青春,本就是一场破茧化蝶的过程,成长,就是充满了蜕变中的甜蜜与苦涩,而这所有的滋味,都必须亲自挣扎着走过,梦,就从这里开始……”。
因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是人生处于这一阶段的必然现象。当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并不是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志,它只是提醒我们要注重大学生在这一
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状态,指导我们应在哪些方面加强引导和防范。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排除的对策
1.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支持性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是健康的心理素质,提炼的是优秀的心理品质,是心灵的“养育”,需育人环境中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因此,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开展心理咨询外,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种教学过程中都包括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人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把人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课更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2.大学生对抗挫折、磨难方面普遍存在着缺陷。应根据大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
首先,要教育大学生认识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与失败都是财富。其次,要接纳大学生倾诉、宣泄挫折,帮助消除压抑,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第三,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例如对于交友、恋爱的挫折,对于考试失利,对于考研落榜,对于就业的悲观失望等要泰然应对,不要因挫折而否定自己的能力。
第四,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方法,帮助大学生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3.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抑郁、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大学生看不J惯世风又无力改变,于是有的大学生走向自我封闭的孤独境地。这种不良的人格因素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交往。实际上,大学生年龄相近,志趣相仿,朝夕相处,容易达到心理上的沟通,这对于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极为有利的。因此,第一,大学生要改变社会观念,不要把必要交往看作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而应看作是扩展视野、增强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第二,要扩大社交范围,只要对学业、思想有所启发,都要乐观接触,形成立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要多渠道交往,利用业缘圈、地缘圈、趣缘圈以及郊游、联欢、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加强交往实践;第四,要注意交往对象的筛选,注意与良师、益友、学者、专家、事业有成的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克制忍让,宽容待人。
4.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施行适应性教育。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把自己融人到社会中,培养协作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吸收大学生主动参与各项工作和活动。如负责组织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邀请相关专家来校讲
座,组织心理教育宣传,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使大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5.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包括三层涵义:
一是指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高品位的精神作品感化大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环境,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二是校园公德环境。包括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同学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尊重、正常交往等。
三是校园物质环境。主要指校园文明设施和教学生活条件,这是校园精神建设的硬件部分。校园的布局、绿化美化、建筑风格、各种装饰宣传物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文明素质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引导大学生顺应环境、适应发展、构建正确有益的应对方式,改善自己不良的行为方式、不合理、不健康的心理定势,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091郁黄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第2期
[编首语]:每个人在其一生当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生理、心理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大学新生而言,这些心理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统计,因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从中学刚刚升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正确认识新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案例一:小梁(化名)是个自尊心极强又多愁善感的男孩,虽不非常聪明但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在班级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过高考的拼杀,他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升入大学后不久的一次新生摸底考试竟然还不及格,自信心突然坍塌。一个学期过去了,学习越来越吃力,他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成绩也越来越差,生活变得没有规律,食欲不振,经常失眠,到后来竟然想退学。家长实在没办法,把孩子送到了医院看心理医生。
原因分析:其实,小梁患的是一种称为适应障碍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存在长期的不良刺激或对环境的难以适应。此类病人都有一定的人格缺陷,主要症状是情绪障碍:烦恼、抑郁,也有生理功能和行为方面的改变,导致社会功能不同程度地损害。一般来说,能挤过高考独木桥、考上大学的同学,在高中阶段都是学习的佼佼者。老师的青睐,同学们的羡慕,使他们成为同龄人的中心,无形中可能会产生某种过高的自我评价。进入大学后,全国各地成绩优异的佼佼者汇集一堂,相比之下,很多新生会发现自己显得比较平常,成绩比自己更优异的同学比比皆是。这一突然的变化使一些新生措手不及,无法接受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一种失落感便袭上心头,一些学生甚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
除此,同学们还要自己认识到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比如,不再是老师追着学生,而是要学生主动求教老师;大量的时间需要自己去安排,而不是被老师占有;要学会研究性学习,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等等。大学的学习是变被动为主动,并非仅仅是听课和读教科书,和老师同学讨论、阅读参考书目、听学术讲座等等,都是学习,关键是要充分利用这些校园中的特殊资源,并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整合。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这是每个大学新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正确认识到角色的改变,尽早做好思想准备,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就能较好地、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少走弯路,减少心理压力,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
案例二:小张是个内向的姑娘,中学的时候就知道埋头读书,很少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也几乎没什么朋友,但是因为成绩好,还不时有同学向她请教。到外地上大学后,她觉得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尤其是同寝室的人,故意孤立她、挤兑她。下课了,寝室的另外几个同学结伴回去,但从来不叫她;周末她们几个出去玩,也从不邀请她。不仅如此,她觉得同学老在背后说她的坏话,连她穿漂亮衣服也遭她们的非议。上课的时候,她在专心听讲,同学故意在旁边讲话,干扰她。到后来,甚至睡觉也睡不好,因为同学老是在半夜三更发出很响的声音,干扰她睡觉。小张在电话中多次向家里哭诉,家长觉得事情严重,专程赶到了学校,找到了老师。可是,经过老师的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同学们说小张沉默点内向点,但是大家根本没有故意孤立她,相反还经常邀请她参加各种活动。后来,还是在老师的建议下,家长把小张送到了医院。
原因分析:经检查这位小张同学患了精神分裂症,经过休学一学期的治疗后,目前情况已经稳定,又回到了学校。由于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异质化”程度很高,地区的差异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容易发生冲突。那么在大学里学会与不同背景的同学相处,学会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和冲突,无疑会有利于今后走入社会。首先要学会承认各人有各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你与别人生活在一起,你就应该连同他们的生活方式一起接受。如果感觉别人的生活方式有碍于你,可以与其进行沟通,委婉地提出,并适当地进行自我的调整。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给别人提意见一定不能当着众人的面,以免使对方难堪、丢面子。要想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还要做到对人宽,对己严,切忌以我为中心。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三主动:即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主动和同学讲话,主动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过于计较别人会不会报答你。此外,要主动去做一些公共的工作,以增加同学们对你的好感,同学间的关系也就会融洽了。
案例三:张某,郑州某高校大一新生,由于不太会理财,张的生活费总是不到月底就花完,又不敢一直向父母要钱,就找各种借口向同学借。今年6月份,张的债主们陆续找上门来,他有点急了。一次,张发现隔壁宿舍的同学毛某新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就起了偷窃的念头。7月5日,他乘学校组织考试的时间,借口肚子疼离开考场,携带准备好的作案工具潜入毛某宿舍,将电脑及两个电脑包盗走(共计价值1.1万余元)。7月7日,公安机关将张抓获,赃物追回,发还被害人。原因分析:虽然从参加高考到进入大学,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大学新生的生活费却是成倍地增长。有同学以前在高中的时候每月零花钱只有一二十元,上大学时家里都要给几千元的生活费(供一学期用),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笔“巨款”。刚入高校时,同学们都没有太多“理财”的经验,有的同学在最初的时间里大手大脚,逛街、旅游、聚餐„„两个月就把钱花得差不多了,以后的日子只好节衣缩食或向父母索要。
在大学里不少同学因为不会理财,日子过得“前松后紧”,甚至到学期末要借债生活。因此,大学新生要树立“理财”观念:在刚入学的两三个月中,有计划地进行消费,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完全不必要的消费。每个月初都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消费计划”,尽量按照计划执行,多余的钱可以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尤其要根据父母的经济能力和自己“勤工俭学”的能力来进行日常消费,切不可盲目攀比。
案例四:小王,18岁,成都某高校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自北方某城市。小王是家中的独生女儿,在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中长大。中学时期一直在父母身边,家中的生活琐事均有父母料理,父母只要求她努力学习,不需要承担家中的任何家务劳动,甚至连衣服鞋袜也不用自己洗。进入大学后,非常想家,不适应大学生活,无法安心学习,后悔不该来成都上大学,还产生了转学回家乡的想法。她对所在班级的辅导员说:“我简直呆不下去了,成天想家。早上一睁眼就想到不是在自己的家里,真不想起床,不想吃饭。但又怕身体垮了父母着急,便强迫自己起床锻炼、吃饭。在操场上跑步,听见广播里放的音乐里有‘妈妈’之类的歌词就要哭,一边跑,一边哭。课间休息和课余在宿舍,到处都听见这本地人的口音,总觉得是被抛弃到异地来的外乡人,总感觉到是别人的地方,好不自在,孤独极了。班上组织出去玩,我无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反而愈玩愈伤心,觉得到处都不如家乡。而且,看到落叶想到归根,想到归根又想到家。每天晚上熄灯后都在被窝里哭,也不知到什么时候才入睡。周末,看见寝室的本地同学回家了,更伤心,更难过。”对大学生活新环境的严重不适应以及强烈的思想情绪严重的影响了小王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原因分析:小王的情况很典型,属于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的一种反映。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有的新生随着对大学环境的了解、熟悉以及自我调节,经过一两个月的时间便能基本适应大学生活。但是有的学生由于没有在外独立生活的经验,独立性较差,情感依赖强烈,心理脆弱,适应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有意识的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努力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每个人最终都需要自己独立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不可能永远在父母和家人的关爱和呵护中过一辈子。大学生活为我们最终独立走向人生旅途提供了适应和锻炼的机会。当然,如果自己实在无法适应新环境,还应该及时和同学和老师沟通交流,寻求帮助,切忌任由自己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学习。针对小王的情况,班级辅导员对她进行了及时的开导和劝慰。辅导员告诉小王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是普遍现象,并不是只有她一个人才存在这种心理状况,只是不适应的程度不同而已。重要的是自己努力去认识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王终于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还爱上了成都这座美丽的城市,不再要求转学回家的事情,学习进步了,性格也恢复了过去的开朗与活泼。
案例五:成都某高校的一个大学生,有这样一张作息时间表:13∶00,起床,吃中饭;14∶00,去网吧玩网络游戏;17∶00,晚饭在网吧叫外卖;通宵练级,第二天早上9∶00回宿舍休息„„
这位大学生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拿来打游戏,并开始拒绝参加同学聚会和活动。大约两个月之后,他发现自己思维跟不上同学的节奏,脑子里想的都是游戏里发生的事,遇到事情会首先用游戏中的规则来考虑。他开始感到不适应现实生活,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目前,有不少中国年轻人像这位大学生一样,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后,发现自己身心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据统计,目前中国网络游戏玩家人数已达700万至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
网络游戏成瘾引起的社会问题已经出现。今年2月,湖北一名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竟半夜持刀砍伤母亲,抢走8000元钱;3月,湖南沅江一名14岁少年因网络游戏入魔产生幻觉,从4楼跌落身亡。
原因分析: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有正确的网络观念:学习网络知识主要是为我们的学习、工作服务,也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素质之一。而不是在网络上消遣,干那些无聊的事情。可是,偏偏有许多同学却反其道而行之,沉湎于这些低级趣味的东西,整日通宵达旦。姑且不论其是否违反校纪校规,但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是勿庸置疑的事实,而且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也无任何裨益。最终只会成为阻碍我们成才的桎梏。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我们提倡对网络有个正确的认识,并不意味着不要学习网络,甚至禁止与限制。否则,只会让人嗤之为“现代文盲”。恰恰是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不要过犹不及。此外,还须要有认真鉴别、筛选信息的意识,自觉地潜意识地抵制登录黄色和反动网站,杜绝不健康的信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网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确理解网络中的真、善、美,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让“网络”为我所用,成为我们走向成才道路上的助推器,而不是前进中的绊脚石。
[结束语]: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第五篇: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又有了新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处于完满状态,才可说有真正的健康。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文化程度高,自我期望值高,倍受社会瞩目和期待,但尚处于成长阶段,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心理和行为有可能偏离正常发展的轨道,比一般的社会人群更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状态。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较高。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他们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一)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交往能力较弱,对复杂局面难以应付或缺乏心理准备,不知怎样交往或交往失败。因而感受到强烈的“人际危机”,故封闭自己的心理,导致性格孤僻和心理焦虑。
(二)应对挫折能力差
大学生在追求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遇到某些心理挫折,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心理冲突,失落、自卑心理油然而生,同时,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加之就业选择中的种种压力,使得相对缺乏实际生活磨难的当今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不足,容易导致种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
(三)情感焦虑,情绪体验强烈
一方面,从生理发育来讲,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常会为感情纠葛而产生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情感活跃的时期,他们对外部世界及内心世界许多方面的自我体验都比较敏感,尤其当涉及到的是与他们相互联系的事物时,很快就会引起情绪、情感反应。由于人际交往的障碍,闭锁心理的形成,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
(四)不完全社会化
大学时期,由于处于“边缘人”的地位,即虽然已脱离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由于这种不完全社会化,使得大学生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
二、对策
我们高校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必要引导,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避免各种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奋斗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帮助学生确立适应自己的恰当的奋斗目标,使之能通过艰苦努力,最终实现这一奋斗目标。
(二)以社会实践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让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引导他们加人到各种活动中,有利于淡化大学生头脑中既有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色彩,重新调整自我,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合理位置,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也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断进取的韧性。
(三)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并适当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知识教育是从主体、从根本上人手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开设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及有关常识,既能减少因自身生理、心理发展而带来的不安和忧虑,也可为大学生的社会化奠定心理基础。对那些确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适当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帮助其排除心理障碍,真正走出心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