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求职失败的心理障碍
求职失败的心理症结
在最近举行的一次人才中心招聘会上,记者接触了多家公司的招聘主管,他们认为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存在着很多误区,而这些都是直接导致自己求职失败的心理原因。对企业一无所知
很多毕业生应聘企业很随意,在一次招聘会上,一家化妆品公司的招聘主管让应聘大学生说出几款该公司代理的品牌名字,没想到求职者一个都答不出来。这位招聘主管说:“对公司这么陌生,在求职前不去了解该公司,很难想像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这样不负责的人,我们肯定不会用。”记者了解到,这种情况招聘单位遇到很多。自以为是
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并非找不到任何工作,而是由于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对一些低档次的工作不屑一顾,盲目地追求一些脱离自身实际的“高工资、高待遇”的理想工作。这种“半吊子”型的人才,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必然要走向失业。应聘太盲目
不少大学生并不知道某个职位的职责分工是什么,只会从字面上去理解。一家公司“营业服务部”下属的商品企划室招聘人,结果许多大学生看到“服务”二字,就以为是做服务工作无人应聘。而当公司把“服务”两字去掉后,马上就有很多人投简历。人事主管告诫说,如果对职位不明白可以询问用人单位,不要单从字面上去片面理解,这样很可能会错过一个好机会。
不愿到基层去吃苦
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刚进入企业,很难立刻进入角色。一些公司规定所有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都要到一线去锻炼一年,有的同学一看不能马上搞设计、搞管理工作,要“吃一年的苦”,就打退堂鼓不愿意干了,白白丢掉了很好的工作。
独立性欠缺
许多大学生在学习中只知死啃书本,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每次应聘都要父母参与求职,自己则缺乏主见。还有的毕业生笔试、面试通过后,在与公司签约的时候,父母到场与用人单位说长道短谈条件。对于这种行为,多家公司的人事主管都表示反感。“找工作的前提是,你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能对自己负责。”一位人事经理说。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大学生求职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求职是大学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大选择。就业制度的深刻变革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求职心理障碍,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因此,认真分析大学生求职中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大学生求职心理压力,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进行心理调适,对于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主动适应社会,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
一、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一)焦虑心理和嫉妒心理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期间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求职心理焦虑是在求职心理压力下所产生的一种不踏实感、失落感、危机感和迷惘感。面对求职择业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和选择,一些大学生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有的人期望值过高,不切合实际;有的人患得患失,优柔寡断;有的人急于求成,盲目浮躁;有的人不善于推销自己,畏于面试。经常处于烦躁不安和心急如焚的情绪状态。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时对他人的特长或优越条件既羡慕又敌视,这种情感的内化就是嫉妒心。如在求职时把别人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等,来求得心理补偿。结果由于嫉妒,疏远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际关系冷漠,从而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境地,精力分散,内心痛苦,使自己无法顺利求职和择业。
(二)自傲心理和自卑心理
自傲是过高估计自身实力而产生的一种优越感。这种心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反映比较突出。他们在求职时,好高鹜远,自命不凡,挑三捡四,怕吃苦,讲实惠,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自傲心理使大学生严重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求职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当面对现实时,往往情绪一落千丈,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
与自傲相反,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评价过低J。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在求职中,不敢充分展示自我,缺乏大胆尝试、积极参与竞争的勇气,从而错失就业良机。过度的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理扭曲、沮丧、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卑型人格的形成。
(三)从众心理和依赖心理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时从众攀比,你进了北京,我就非上海不去,你进了金融系统,我不进烟草、电力系统不行。实际上,由于每个人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个人能力和机遇的不同,其求职目标、职业选择是不具可比性的。而部分大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对自我缺乏客观分析,盲目攀比,不屑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他们迟迟不愿签约,从而失去就业机会。
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不能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就业需要,认为只要是“大家觉得好,肯定错不了”。因此,在没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尚未衡量自身条件的前提下,就将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作为自己的求职首选目标,盲目地“赶时髦”,结果往往四处碰壁,而且给自己事业的发展留下不良因素。另外一些大学生仍存在等靠的依赖心理,在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而是寄希望于学校的安排和家长的奔波,有的甚至依赖家长与人洽谈,自己站在一旁若无其
事。这样的依赖心理,使大学生丧失了把握机会、创造机会的主动性,使自己在求职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求职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机构精简,结构调整、企业改制等问题,使传统的以接受毕业生为主渠道吸纳就业的容量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待业人员的不断增加,高等学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使就业市场呈现了多峰叠加的态势。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2.就业体制和就业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还不够配套,在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等方面,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还不够协调一致,一些城市甚至还存在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同时,就业市场“交易”秩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法制化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还未完全形成,就业需求信息和招聘活动的公开、公平不够的现象依然存在。此外,社会不正之风对大学生的求职择业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教育原因、1.社会实践不足我国目前依然是相对封闭的教育体制,大部分大学生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一宿舍一食堂“三点一线”中度过。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使大学生与社会脱节,缺乏对不同职业特点的了解,更严重的是缺乏在实践中磨炼自己、检验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2.就业指导不到位日前,上海就业促进中心公布的一份针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回答“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就业困惑和担心在哪儿”时,41%的应届毕业生认为“缺乏明确的求职目标和规划”。调查显示,近70%的大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有关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但目前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多数高等学校仍是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就业规划教育,通常只是针对毕业生的求职技巧进行一些培训,或者邀请一些成功校友作经验交流讲座。而对职业规划教育的分层次、多渠道和实行导师团制度等几乎是空白。而且,这方面的师资严重匮乏,也没有开发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不稳,从教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达到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的要求。就业指导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无法做到科学化、系统化和个性化。尤其是就业心理咨询明显滞后于学生求职心理的发展变化。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1.心理矛盾突出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断乳期”,心理发展还不平衡、不稳定,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明显的不同步性。他们满怀激情,追求理想,但知识、经验方面的积累还不够,不善于客观地认识和面对现实,容易使理想与现实相脱节;他们强烈希望摆脱家庭与学校的束缚,融人社会,但自身尚未完全成熟,在许多方面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帮助;另外,由于他们身心发育未完全成熟,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较差,在求职时,面对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交织,容易产生心理症结,造成心理障碍。
2.求职心理准备不足求职择业必须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往往是因为仓促上阵、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造成的。主要表现有:自我认识不清,评价过高,自傲自大;有时评价过低,自卑自贱。在面对择业现实时,不能把握自我,顺利时,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冷静、理智地对待现实;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有些毕业生缺乏对国情、经济发展状况的深刻了解,特别是对当前就业所面临的形势认识不足,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一些毕业生缺乏长远发展眼光,过分地看重眼前的工作环境、工资收入、社会地位等,不想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干出一番事业来,想走捷径,坐享其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常会怨天尤人,缺乏积极竞争精神和勇气。
三、对策与方法
(一)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努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当前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各高等学校要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按照“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要求,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创新与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拓展综合素质。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素质拓展计划的各项训练、活动,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与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导航,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1.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导航职业规划导航就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需求,有效而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市场、明确职业目标、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是高等学校教育不可缺失的一课。职业规划导航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全过程。高等学校要建立由校内专家、职业规划师、成功校友等组成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导师团,分层次、多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专门和科学的指导,这种指导工作要深入到各年级,根据不同群体特点,掌握好辅导的侧重点。一年级阶段,要对大学生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基础、知识结构,特别是个人意愿、能力倾向、个性气质和心理素质等进行分析和测试,为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侧重进行择业认知与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二年级阶段,重点指导学生客观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塑造和完善自己。通过分析职业环境的机遇与挑战、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对职业的态度、理想和价值观,并根据个人的特点、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来确定相应的职业意向,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打下基础。三年级阶段,通过分析当前人力资源现状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帮助学生了解当年就业基本情况,一方面是国家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等;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可从事职业的性质、任职资格、报酬和优缺点。侧重引导学生根据社会职业的特点和需求,结合自己的个性,拓宽知识面培养和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培养创新精神,增强择业的自主性和择业决策的能力。四年级阶段,重点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特别是对个人感兴趣的职业领域的职业特性和职业发展前景提供详细咨询,从而确定求职范围或“锁定”求职目标,同时,帮助大学生掌握求职面试的具体技巧,学会面试礼仪,消除面试紧张等。鼓励大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勇敢地走向就业市场,迎接就业的挑战。当然,大学生职业规划导航是一个动态的指导过程,要伴随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的提高,结合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有效地指导学生及时调整职业规划。
2.加强大学生求职心理指导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求职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影响求职成败的主要心理品质。如果你自己认为是优秀的,这种感觉就会从你的表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传达给对方,从而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价值。当然,自信还需有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做后盾。其次,帮助大学毕业生调适求职心理。要引导大学生着眼现实,不好高鹜远、脱离实际;引导大学生正视自我,不互相攀比、嫉贤妒能;引导大学生实事求是,不夸夸其谈;引导大学生相信自己,不缺乏自信、没有主见。再次,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求职中的挫折。求职择业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主客观原因,总会遇到一些挫折。要鼓励大学生在挫折面前,振作精神,仔细寻找失败的原因,调整好个人目标和心态,充满信心地再次争取新的机会。
(三)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1.自我转化与适度宣泄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转移情感和精力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如参加一些轻松愉快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技能等,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得心理平衡。当因遭受挫折造成焦虑、紧张等不良心境时,可以适当地宣泄情绪进行自我调适,如向亲人、好友倾诉自己的心理感受,甚至痛哭一场,以求得安慰、支持和帮助;也可以通过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寻找畅快淋漓的宣泄感觉,调整心态。
2.自我慰籍与幽默疗法当求职不能如愿时,不要过分苛求自己,可以通过自我安慰来进行自我调适,例如借“酸葡萄”等理由自我安慰,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来承认并接受现实。或者借助幽默的力量,放松紧张心情。可以把自己的不如意在同学、朋友面前自我调侃,幽默一回,摆脱郁闷的心境,将沉重化为轻松,把辛酸化为快乐。
3.理性控制与积极升华当求职择业遇到困难,产生心理困惑时,可以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来摆脱消极情绪,进行自我调适。如找一个宁静的环境,使自己的心理、躯体得到放松和休息,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进一步确立努力方向,将失败的压力化为奋斗的动力,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第三篇:女大学生求职需要克服心理障碍
女大学生求职需要克服心理障碍
一、女大学生求职需要克服心理障碍
王光忠曾经是专职的心理咨询师,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女大学生在求职时存在的心理障碍。而这些心理障碍也成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幕后推手。
性别自卑心理。有些职业会有性别要求,这很正常。但目前金融危机就业机会少,一些原本男女都适合的岗位可能也被限定为“只招男性”,这往往会强化一些女性的性别自卑感。当女大学生有了自卑心理时,面对一些就业机会,首先会告诉自己“这岗位不会要我的”,因而缺乏求职应聘的勇气,稍遇冷落便退缩,最终错失机会。
社交恐惧心理。据南方人才网了解,一些女孩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没有面对与化解冲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差,害怕自己受伤害;还有一些女大学生听说有办公室性骚扰,而对就业产生恐惧心理。
一劳永逸心理。稳定不变的职业+较高的稳定收入,是多数都市女性追逐的。怀有这种心理的女性,容易在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难以抉择。
依赖依附心理。一些独立能力较弱的女性在就业问题上也存在依赖心理,如果家人不能帮她谋取一份好工作,她便会寄希望于某种社会关系,并努力去寻找这种关系,而不是努力去准备就业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这种依赖心理继续发展,就会成为依附心理,觉得只要嫁个“好男人”,自己就不需要奋斗找工作。
二、找准定位,女大学生就业并不难
有网站最近推出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大型讨论和调查,出乎意料的是,一半以上的网民认为:找准自己的职业切入点和发挥好女性自身优势,女大学生
就业并不难。
大家为女生们的就业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女性自身的优势,比如女生普遍温柔、细腻、感知能力强,形象记忆好,想象力丰富,长于表达和沟通,要将这些优势转化为职场上的胜势。在以服务、信息等为主的第三产业领域就业,更能发挥女性的性别优势,也就更容易成功。
还要有足够的信心,克服怯场心理。很多女大学生的能力不比男生差,但在应聘的时候容易怯场。在招聘现场,很多女生局促无言,而男生则要游刃有余得多;还要能够迅速转换社会心理角色。要清楚应聘不是应试、老板不是老师、公司不是学校,前者比后者人际关系复杂得多;职场不是商场,职场的出入远不像商场那么随意。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关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一、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认识和评价应遵循人生发展的心理学观点
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是在人类社会文化的背景下,通过身体的发育、认知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这一过程逐步完成的。由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及经历和感受的不同,因此每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形成的人格特征也都有一定的差异。
奥地利学者埃里克森对人生的心理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指出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心理的发展顺序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他认为人的一生应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和目标。在校大学生年龄在18-24岁,正处在青年后期和成年前期阶段。这一时期是在儿童期的基础上向成人(具备自觉地独立地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过渡。大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任务表现为自我人格的发展和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其外在表现为“延缓”或“暂停”生理上已经成熟却承担不了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法律上已经是成年人却承担不起自己的经济责任),而这种外表的“延缓”或“暂停”,实质上是为成为一个真正的成人而积蓄内在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这是人生走向独立与成熟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有所成、准备就业,还要学习和积累各种社会知识和经验,进行交友、异性接触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学习和尝试,为自己进人社会,适应社会,开始独立自主的生活做好准备。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趋向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初步形成,情感体验丰富深刻而情绪激昂动荡。大学生是青年中优秀分子,是时代的“骄子”,学校和家长的“宠儿”,他们的心理需求和自我期望比一般青年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成就动机、高自尊与高自我实现是大学生普遍的心理趋向;
(2)较强的自主性,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身心发展;
(3)对新事物感知敏锐,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和超前意识较强;
(4)情感丰富多彩、复杂微妙,情感体验和情绪变化的频率和张力较大;
(5)思想深刻,思维活跃,对人生,对世界自觉地进行深人的思考和探究。
由于上述原因,他们的内心很容易产生矛盾和不安、焦虑和恐慌,影响情绪,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的症状。而正是这些症状才促使他们进行自我内在的心理磨练,引起深刻的领悟,恢复和建立起更大的勇气、自信和自尊,心理上得到更进一步的成熟和发展,完成从“旧我”走向“新我”的超越。有人曾这样形容:“青春,本就是一场破茧化蝶的过程,成长,就是充满了蜕变中的甜蜜与苦涩,而这所有的滋味,都必须亲自挣扎着走过,梦,就从这里开始……”。
因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是人生处于这一阶段的必然现象。当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并不是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志,它只是提醒我们要注重大学生在这一
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状态,指导我们应在哪些方面加强引导和防范。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排除的对策
1.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支持性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是健康的心理素质,提炼的是优秀的心理品质,是心灵的“养育”,需育人环境中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因此,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开展心理咨询外,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种教学过程中都包括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人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把人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课更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2.大学生对抗挫折、磨难方面普遍存在着缺陷。应根据大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
首先,要教育大学生认识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与失败都是财富。其次,要接纳大学生倾诉、宣泄挫折,帮助消除压抑,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第三,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例如对于交友、恋爱的挫折,对于考试失利,对于考研落榜,对于就业的悲观失望等要泰然应对,不要因挫折而否定自己的能力。
第四,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方法,帮助大学生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3.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抑郁、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大学生看不J惯世风又无力改变,于是有的大学生走向自我封闭的孤独境地。这种不良的人格因素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交往。实际上,大学生年龄相近,志趣相仿,朝夕相处,容易达到心理上的沟通,这对于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极为有利的。因此,第一,大学生要改变社会观念,不要把必要交往看作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而应看作是扩展视野、增强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第二,要扩大社交范围,只要对学业、思想有所启发,都要乐观接触,形成立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要多渠道交往,利用业缘圈、地缘圈、趣缘圈以及郊游、联欢、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加强交往实践;第四,要注意交往对象的筛选,注意与良师、益友、学者、专家、事业有成的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克制忍让,宽容待人。
4.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施行适应性教育。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把自己融人到社会中,培养协作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吸收大学生主动参与各项工作和活动。如负责组织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邀请相关专家来校讲
座,组织心理教育宣传,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使大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5.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包括三层涵义:
一是指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高品位的精神作品感化大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环境,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二是校园公德环境。包括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同学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尊重、正常交往等。
三是校园物质环境。主要指校园文明设施和教学生活条件,这是校园精神建设的硬件部分。校园的布局、绿化美化、建筑风格、各种装饰宣传物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文明素质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引导大学生顺应环境、适应发展、构建正确有益的应对方式,改善自己不良的行为方式、不合理、不健康的心理定势,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091郁黄
第五篇: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又有了新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处于完满状态,才可说有真正的健康。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文化程度高,自我期望值高,倍受社会瞩目和期待,但尚处于成长阶段,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心理和行为有可能偏离正常发展的轨道,比一般的社会人群更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状态。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较高。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他们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一)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交往能力较弱,对复杂局面难以应付或缺乏心理准备,不知怎样交往或交往失败。因而感受到强烈的“人际危机”,故封闭自己的心理,导致性格孤僻和心理焦虑。
(二)应对挫折能力差
大学生在追求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遇到某些心理挫折,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心理冲突,失落、自卑心理油然而生,同时,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加之就业选择中的种种压力,使得相对缺乏实际生活磨难的当今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不足,容易导致种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
(三)情感焦虑,情绪体验强烈
一方面,从生理发育来讲,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常会为感情纠葛而产生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情感活跃的时期,他们对外部世界及内心世界许多方面的自我体验都比较敏感,尤其当涉及到的是与他们相互联系的事物时,很快就会引起情绪、情感反应。由于人际交往的障碍,闭锁心理的形成,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
(四)不完全社会化
大学时期,由于处于“边缘人”的地位,即虽然已脱离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由于这种不完全社会化,使得大学生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
二、对策
我们高校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必要引导,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避免各种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奋斗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帮助学生确立适应自己的恰当的奋斗目标,使之能通过艰苦努力,最终实现这一奋斗目标。
(二)以社会实践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让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引导他们加人到各种活动中,有利于淡化大学生头脑中既有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色彩,重新调整自我,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合理位置,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也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断进取的韧性。
(三)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并适当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知识教育是从主体、从根本上人手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开设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及有关常识,既能减少因自身生理、心理发展而带来的不安和忧虑,也可为大学生的社会化奠定心理基础。对那些确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适当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帮助其排除心理障碍,真正走出心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