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研究的文献综述
宜宾学院法学院4班 120504015
内容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其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应当给予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因此,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心理,实现合理就业、顺利就业,确保我国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有关于我国大学生择业心理的文章进行了分析总结。从常见的择业心理概念内涵、择业心理问题现状、择业心理原因分析、择业心理问题解决对策四方面对我国大学生择业心理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并对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其现实意义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我国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原因对策综述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政治的不断文明,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因此,大学生择业的问题必将成为人们倍加关注的焦点问题。激烈的择业竞争形势加大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反应及心理问题,这些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影响到人力资源市场优秀人才的分流状况,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理想的实现。因此,如何全面客观地分析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反映出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是整个社会都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择业心理的概念及内涵[1]
1、择业心理的概念
择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期间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2]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十分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交织在一起,对此,我们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加以积极的引导、疏导。保持良好的择业心理,除了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之外,对择业活动各个环节的顺利展开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内涵
大学生择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择业问题时为获得职业做准备以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择业是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之一,很多大学生从进校起就会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并为未来的择业做准备,因此,择业心理贯穿在整个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择业心理也与大学生的其它心理特点如人格、需要、学习心理等都紧密相连,如大学生学习心理中的“ 辅修热”、大学生课外活动中的“ 打工热” 等等都或多或少与未来的择业准备有关。因此,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是以择业为中心,在其它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的产生、变化、发展过程较为复杂。大体可以归纳为择业心理倾向、择业心理素质、择业心态:三个方面,也就是说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大学生的择业心理。
二、我国大学生在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概述
我国在大学生择业心理领域的研究工作开始的较晚,大学生1999年扩招之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国内对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研究力度加大,但因为对于我国的研究起步晚,以前的研究不深入,高校毕业生差异性大,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的研究不完善。下面看看一些学者观点。
(一)各学者观点概述
1.个体的择业心理结构系统论
范润宽、王志峰在《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中认为择业心理是指人们对自我、职业和社会的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对待职业行为的一种心理系统。[3]分别从职业导向系统,职业动力系统和职业功能系统三方面来阐述,认为职业导向系统包括职业价值观、世界观和职业伦理。这一系统中的各个成分将引导着大学生形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选择自己心目中的特定职业;职业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这一系统中的各个成份将推动大学生克服困难,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地去选择职业,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职业功能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一系统的各个成份导致大学生在择业意向和择业能力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2.心理学论[4]
张福珍在《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指导》中提出了有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一大二公型心理”,“一大”是指大城市,“二公”是指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是指部分大学生择业时只把目光盯在大城市的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上,其它的行业均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有这种择业心理的学生无形中就把自己的择业面缩小了,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铁饭碗”思想,不能够与时俱进而有些大学生择业时又抱着“骑驴找马型”心理,这虽然符合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但是过于频繁地转换单位,不仅使自己的才能很难充分展示,也会让用人单位产生不信任,过于的人才流动也不尽合理。
史翠屏,张亮在《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中》从心理维度分析,具体分为认知心理维度、情绪心理维度、社会心理维度三个方面。[5]认知心理维度包括:一是自我认识不准确;二是产生自二是产生自负的心理。情绪心理维度包括:悲观情绪心理;不满情绪心理和焦虑情绪心理。社会心理维度包括: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这一研究侧重是从心理学上的心理维度来进行分析的。
马小卫在《当代高校生择业心理》分析中指出,当代高校生择业心理问题有:自信心过于膨胀,挑剔心理和缺乏自信心理。大学生在择业时并不能正确地审视自己,评价自己,要么是盲目自信,过分夸大了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要么就是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认识过低另外一部分学生对用人单位过于挑剔,待遇 环境等稍不如意,就把单位 pass 掉了,往往是想去的单位进不去,要招人的单位招不到人才。
(二)综合部分学者观点,笔者认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自我认知失调心理问题,情绪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障碍心理问题和社会心理问题四个方面。其中自我认知失调心理问题包括自卑心理、自负心理、攀比心理、对外围环境的认知问题;情绪心理问题则包括焦虑心理、急躁心理、挫折心理等情绪心理;社会心理问题主要是指从众心理、嫉妒心理、急功近利心理和近几年出现的“ 啃老族” 心理。
三、影响我国大学生择业心理因素的概述
有的研究是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等不同的具体方面来分析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有的研究是混合地分析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因素。
(一)各学者观点概述
1.人格缺陷论
王丹丹,齐维轩,徐建刚在《基于大学生择业心理困境及其成因的分析与干预》中指出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困境的因素是:(1)心理素质比较差;(2)耐挫力比较差;(3)职业选择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 ;(4)部分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5)择业价值趋向商品化这一研究是从大学生人格这一侧面进行的分析,他们认为:人格缺陷是大学毕业生心理困境的成因
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大学生之所以
能出现上述诸多心理困境,是因其人格缺陷所致。[4]
2.社会个人论
蒋满华在《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探析》中从客观和主观两大方面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原因。[6]认为客观因素是指社会方面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些地方的政策性障碍还没有完全破除;单位用人观念和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尚需转变。主观因素是指个人方面的影响,如个人的兴趣、气质、人格能力等
3.学校家庭论
王浩在《大学生择业心理特征》中认为家庭学校教育与社会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家庭是社会成员职业社会化最原始最初级的场所,是大学生早期教育的重要环境家庭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起着一定的作用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正规场所,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也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由社会评价而形成的职业的社会地位便成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4]
4.混合论
王丽在《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中混合地分析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因素,其观点包括:(1)所有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归宿;(2)当代大学生寄托了父母亲人的太多期望;(3)紧张的就业形势(4)教育内容与工作岗位脱节.[4]
(二)综合部分学者观点,笔者认为影响我国大学生择业心理因素如下
影响我国大学生择业心理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2.1客观因素
2.1.1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是指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环境、人事政策、职业制度、社会习俗、职业的社会评价等。[7]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决定了社会职业的数量、结构和层次, 同时也决定了人们对不同职业的接受、赞誉或贬低的程度。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重要原因。
(1)就业制度不完善(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3)不良的社会风气(4)高等学校地域分布的不合理(5)用人单位拿来主义的用人观,且偏重能力与学历双高标准。等
2.1.2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人接受社会化教育的第一所学校, 因此, 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重视, 以及父母亲友的职业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学生分配制度被彻底打破。但是人们已经习惯的包分配的观念还依旧存在,“自主择业”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完全被家长及大学生所接受。又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与单一的就业观念的矛盾日趋突出同时,旧的择业观念仍然左右着部分大学生及家长的思维。从而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偏差,产生心理问题。
另外, 中国自古就具有浓厚的家庭观念, 许多毕业生认为择业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 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 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包括地域的选择、职业的类型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父母的态度。
2.1.3学校教育因素。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产生着最直接的影响。双向选择制度较好地解决了人才个体的合理使用问题, 从而调动了大学生自主择业、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但是, 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目前还没有能够很好的解决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大学毕业生将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选择, 而较少考虑其他的因素。[8]
一些学校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传授放松了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忽视了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
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
因此, 当前高校应加强毕业生择业心理的辅导和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和价值观, 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专业和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 了解就业政策和择业的技巧, 正确处理职业兴趣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择业决策能力。[9]
2.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对择业行为的影响。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2.2.1认知方式。
它是一个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的固定认知模式, 表现为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特征。认知方式对于大学生择业时扬长避短很有参考价值。
2.2.2气质。
气质是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具有不同气质的人对不同职业有不同的适应性, 同时, 不同职业对人的气质的要求也不同。[10]因此, 大学生在择业时要考虑使自身的气质特征适应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的要求。
2.2.3性格。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10]性格广泛地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适应性, 不同职业对从业者地性格也有不同地要求。
2.2.4.兴趣。
稳定的兴趣对职业选择与职业成就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按自己稳定的兴趣选择了某种职业,兴趣就会成为巨大的行为推动力, 促使你在工作中做出成就;如果对所从事的职业不感兴趣, 就会影响积极性的发挥。
笔者认为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当代大学生自身因素是最主要的,人不能选择这个生存的社会,只能选择自己应对的态度。总体上说来就是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够成熟,还不能够及时地调节各种择业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的概述
1、各学者观点概述
1.1自我调试论
王玉琴在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调适中从自我调适的角度阐述大学生面对择业心
理问题时的解决对策,包括:(1)正确看待客观现实,树立合理的职业观(2)坦然面对择业中的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3)正确对待择业中的心理问题,及时排除不良情绪(4)开拓进取,勇于自主创业。
1.2学校教育论
马宏峰在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中从学校的角度提出了教育对策:(1)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为就业打下基础(2)做好学生择业心理辅导工作,克服畏惧情绪,以平常心态积极面对就业(3)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宣讲工作,教育学生合理把握期望值,客观就业(4)做好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工作 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扩大学生选择余地(5)做好择业技巧与社交礼仪辅导工作,提升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范润宽王志锋在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中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如 :(1)正视现实;(2)培养能力;(3)充分了解和适应社会;(4)认识自己准确定位 ;(5)敢于竞争,不怕挫折;(6)培养优良职业素质。
1.3法律行事论
黄发友在社会转型期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中从法律的角度提出了对
策,告诫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要有法律意识,掌握一定的与择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按照法律规范行事比如,(1)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签协议时,要认真研究协议内容;(2)签定协议后不得私自违约,要讲求信用;(3)大学生要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签到协议后如果用人单位不予接收或出现其他违约问题,大学生应大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1.4综合调试论
丁静,贾丽萍在 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现状及调试对策中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和家庭三个角度提出了调试对策,如 :(1)对大学生而言,要学会评价自我,合理定位,增强个人竞争意识;(2)对学校而言,要加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教育,积极地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活动,加强毕业前思想教育,使大学生增强理性;(3)对于家长而言,要给孩子适度的空间。笔者认为该对策虽是综合调试论,但是没有关注到社会因素的调试,所以并不算完全的综合调试论,只是相较个人调试论、学校教育论、法律行事论等更加注重整体调试。
2、综合部分学者观点,提出如下应对策略[1]
1、完善就业制度
1.1完善户籍管理制度;1.2完善自主创业制度;1.3完善公共择业服务;
2、强化政府对择业市场的调控
2.1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化;2.2完善劳动力市场法制化;2.3多渠道拓展择业渠道
3、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3.1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和教育;3.2高校应重视增强大学生的择业竞争力;3.3以择业为导向,合理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
4、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
4.1降低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4.2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
5、大学生自身的逐步调整与完善
5.1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5.2客观认识竞争,正视社会现实,保持良好心态;5.3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5.4做好择业技能准备,增强择业竞争实力 5.5强化择业自主意识, 提高心理承受
6、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
6.1理性情绪法 ;6.2 合理宣泄法 ;6.3 自我慰藉法;6.4情绪转移法 ;6.5自我激励法;6.6松弛练习法
总之,当代大学生在择业中,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应给大学生提供热忱的关注和积极地引导,帮助他们面对现实,排除心理困扰,缓解不必要的择业压力,促使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而作为当代大学生自身来讲,要提高自我调整的自觉性,懂得自我调整的方法,不断完善自己和提高自己,立足于自身的努力,始终以乐观的心态看待择业这一问题。
五、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的情况不难看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复杂,因此必须教育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择业心理 很多研究仅仅关注毕业生的择业心理,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择业心理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堂必修课,择业心理的广度和深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未来的择业心理研究应该扩展视角在对我国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的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是关注理论。理论虽然可以指导实践,但同时又需要联系实践,因此在今后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要强化实践环节的研究,两者同时并进,才能使学生的择业心理研究有个更好的进展,这样也会给学生更加实用的帮助。
未来发展趋势概述[1]
(一)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
理论既可以指导实践, 同时又需要从实践中吸取养料,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 在今后加
强理论研究的同时, 要强化实践环节的力度, 两者同时前进, 才会使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有个更好的进展。这样也会给大学生更加实用的帮助。
(二)扩展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的视角
择业已经成为大学生一堂必修课, 而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择业心理的深度和广度也发生
了一些新的变化, 因此, 未来的择业心理研究应该扩展视角, 即除了关注大四毕业生的择业心理, 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年级的择业心理, 不仅关注择业时的心理, 而且还要关注专业选择上的心理取向, 培养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
(三)加强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辅导
加强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辅导,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择业意识, 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专业和社
会, 协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气质等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明确就业改革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明确择业政策界限, 全面理解和执行政策, 从实际出发, 发挥主观能动性。当前, 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解决女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将成为未来择业心理研究的一个重点。就业市场上女大学生的竞争力弱于男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加强女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辅导, 可以帮助她们树立信心, 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由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合理分担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的机制将逐步形成。但目前仍有许多家长、学生认为贷款上大学是件丢人的事, 面对无息贷款或低息助学贷款, 不敢用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今天支付, 在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 这是一种怯懦的表现, 学生应该树立缴费意识, 成本意识, 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教改革的形势。
(五)结语
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工作岗位的供不应求,使得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正确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证就业困难的今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为自己美好的未来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慕祎、《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咨询》,郑日昌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3]范润宽 王志峰.《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
[4]臧楠楠、文学教育 《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2、11
[5]史翠屏,张亮.《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D].知识经济,2011(10).[6]黄才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05.
[7]陈至立.坚持教育公益性 不搞 / 教育产业化0[ EB/ OL].(2005 12 26)[ 2006 03 13].ht-tp: / / edu.people.com.cn/ GB/ 1053/ 3972969,html.[8]周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在2004年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N].中国教育报, 2004 12 20.[9] 教育部.关于开 展向洪战 辉同学 学习的通 知[ B].教社政 [ 2005] 17 号.北京: 国家教育部,2005.[10]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研究与展望*金怡, 姚本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年 3 月
第二篇:大学生择业心理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
一、研究目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日趋合理,大学生已过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近几年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一些企业转制造成了劳动力过剩,经济发展速度由于通货紧缩等因素而处于缓慢回弹阶段,而用人单位又有了一定的人才基础,这导致了我国社会就业总量出现适当紧缩。加上近两年高科技IT企业不太景气,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大幅缩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据报道: 2002的前10个月,北京各中介服务机构登记用人单位招聘职位需求50•7万人,登记求职人员150•1万人,供求比例为2•96∶1,严峻的就业形势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和心态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其变化趋势,对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样本来自沈阳东陵区白塔大学城四个校区,按文、理、工、医学四个科类分别随机取样,样本全部由二、三年级本科生组成。共发放问卷204份,收回203份,其中有效问卷201份,有效回收率98•5%。样本包括男生112人,女生89人,涉及中医学专业、数学、信息电子、中文、新闻、旅游、建筑、临床医学、全科医生、土木建设、机械等专业。
本研究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现今社会发展情况编制了一份包括择业价值取向、择业标准、择业自主性、影响因素、理想职业、工作单位及地域的选择、对专业的认同性、入世及大开发对自己的影响等方面在内的调查问卷。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为探索性调查研究,所得数据按其百分数排序,以获知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具体结果见下表:择业趋向(地区趋向、单位趋向、个人趋向);择业标准(个人导向、社会导向、经济导向);就业单位。
纵观调查问卷所得结果,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大致呈现出如下倾向:
(一)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意识,认为自身素质是影响择业的首要因素。
个体的职业价值取向与其择业意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本次调查中居于“职业价值取向”前四位的分别是“为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28•84%)、“为施展才能和完善人格”(20•90%)、“为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15•92)%、“为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14•93%)。这表明当代大学生重视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渴望自身价值能够得到他人及社会的认可。这种意识的形成受他们的文化知识的迅速增长、生活阅历的不断积累、社会接触面的日益扩大、内心萌发了强烈的成才渴望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社会上虽然将他们称为“天之骄子”、“国家栋梁”,可他们实际接触社会之后的经历告诉他们,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并非如此。这也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社会竞争机制的逐步形成与完善,大学校园内自立自强、奋发进取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和成才意识亦逐渐加强。由“择业自主性”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倾向于听“自己”的意见(61•19%),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的独立意识比较强。但我们也应看到,男生和女生在选择职业时的自主性是不同的,男生的自主意识可达到72•
32%,而女生则只有47•19%,两者相比有一定差距。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女生由于传统思维的局限和对社会缺乏了解,面临职业选择时不知所措,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从另一角度也反映出社会和学校对于女大学生如何择业缺乏强有力的影响和正确的择业指导。
(二)重视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感淡漠
当代大学生择业时最主要的三个参照因素是“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64•68%)、“经济收入高”(64•68%)、“能实现个人抱负”(23•88%)。由此可见,大学生选择工作时优先考虑的是个人需要与性趣的满足,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希望尽快从对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早日实现经济上的自主、自立,自己创造出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并争取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这种择业观相对于传统的择业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不再纯粹是为社会做贡献和个人的谋生手段,其中不乏进步意义,因为它更有利于个人才智和创造性的发挥。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倾向,由以往抽象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增强的务实主义。从“职业价值取向”的得分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益意识在当代大学生中日益体现出来。他们希望在职业实践活动中达到自我对物质利益、地位、成才渴望等需求的满足,具有较强的利己性和功利色彩。择业时,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和人生定位。特别要指出的是,“为社会发展做贡献”(2•49%),在“职业价值取向”中排在第七位,即倒数第一位,这与我们想象中的结果有很大差异。因为从九年义务教育一路走过来的当代大学生其根本的责任就是要为祖国的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可悲的是,我们的调查却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是作为职业价值的最后一个选项被考虑的。在考虑到当今社会上功利思想盛行的现实之外,我们也需要好好考虑一下大学思想教育的成效问题。
(三)淡化男女差异、学科差异,向综合性人才靠近
统计结果表明,排在择业影响因素前两位的依次是“个人的实际能力”(73•13%)、“性格因素和交往能力”(49•75%)。这说明自身素质被当代大学生认为是影响择业的首要因素,大学生们已经意识到只有凭借自身实力,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也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市场正逐步走向公平、公正及规范化。“有无社会关系”被大学生们认为是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同时在问及“您对那些靠社会关系取得社会职位的人的态度”时,持赞成态度的只有13•43%,这表明大学生对那些靠不正当手段择业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他们渴望公平的择业竞争。在调查时我们也发现,除了在少数几个方面(创业意识和择业自主性)上,男女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外,在其他各个方面,男女大学生都没有什么差异。同时对于不同专业的同学来说,他们在调查中也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差异,这些都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在择业中淡化男女差异、学科差异,向综合性人才靠拢。
(四)工作地域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性质注重稳定性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绝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工作地域集中在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城市和京津沪等直辖市,而选择西部大开发地区和人才紧缺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仅占4•98%和3•48%。这主要由于沿海城市较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接受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吸引力③。
当代大学生首选的理想职业是“企业管理人员”(54•73%)和“大学教师”(36•32%)。
“人际关系融洽”(23•39%)、“工作轻松自由”(21•39%)、“工作稳定”(16•92%)是当代大学生择业时的重要参照因素,分别列“择业参考因素”的3—5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作为当代大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危机感,再加上当代中国社会由于经济转型所引发的就业高风险,因此把工作的稳定性看作择业时的一个重要参照标准,期望在现今竞争日益
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有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来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实现个人抱负。
在单位性质的选择上,“高校及科研单位”(56•72%)、“三资企业”(56•22%)、“国家党政机关”(41•79%)成为当代大学生选择工作时的主要目标,而城市集体企业、中小学校、乡镇企业、国有小型企业倍受冷落。国家机关、高校及科研单位工作稳定,工作环境比较宽松,且有住房、医疗方面的保证;三资公司经济收入高,环境优越,物质待遇丰厚,发展机会多。而且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力度正在加大,教师、公务员待遇不断上升,因此成为当代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也就不为奇怪了。
(五)当代大学生择业的时代特点
(1)创业潮流突显
数据显示选择“自办公司”的大学生比例达到26•37%,排“工作单位选择”的第四位。这反映出一种新的就业观念:在创业的艰辛中体验丰富的人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入世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本身就是人才创业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目前,教育部已出台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文件和政策:“要引导、鼓励和教育毕业生面向基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个人独资企业法》也已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对“最低注册资本金”没有规定,这样大大降低了开办企业的难度,使创业变得更加容易。有了良好的政策,一些大学生,特别是一些高素质自主创业意识强的大学生,开始创办公司。自主创业的风气正在形成,为经济急速增长的中国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同时,在选择“自办公司”的人数中,男生的比例为31•25%,女生的比例仅为10•22%,二者相比差异显著,说明女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社会等等,创业的意识不如男生强烈。而且女生有一种避免成功的动机,因为一旦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则可能导致社交上的拒绝。再加上社会上的性别歧视,也影响到女士的成功创业欲,因而女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不如男生强。
(2)西部大开发的影响。
调查显示,在问及“您认为入世和西部大开发对你的择业的影响有多大”时,绝大多数同学(76•12%)认为有影响。但在“择业地域”的选项中,选择西部及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作为自己择业地域的仅占4•98%和3•48%。大学生在该问题上的矛盾心理是值得学校及社会重视的,主观上的认同和客观上的犹豫也是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不成熟的体现。同时从另一角度来看,毕竟我们的调查对象多为生长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对西部有一定畏惧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学校和社会需要加大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从多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指导。
四、总结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深受社会变革的冲击与震荡,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把自身素质的高低看作是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在择业问题上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成才意识,这种务实的择业心理表明个人本位的职业价值取向在当代大学生中已居于主导地位。
第三篇:大学生求职择业中从众心理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求职择业中从众心理的调查研究
吴贵生温义媛
摘要:从众心理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从众心理的现象、形成产生的内外部因素以及提出消除大学生消极的从众心理的应对措施,有利于促进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顺利和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择业;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样,认真分析大学生求职择业中从众现象的表现和成因,研究大学生求职择业中从众现象的心理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对于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重大意义。为此,我们在江西省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中开展了一次旨在了解大学生就业从众心理现状的调查活动。
一、大学生求职择业中从众心理的现状
调查表明,当今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普遍存在从众心理,或表现在一定的积极意义上的从众,或更多的表现在消极意义上的从众。
积极意义的从众:大学生普遍了解社会需求,能对自己作出科学合理定位,并注重自己的素质能力拓展。在对就业形势的了解掌握情况的调查中,有87.1%认识到了目前全国高校大学生将面临的就业形势,73.5%到本专业在社会的需求情况。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的
认识调查中,18.2%只要学好学精自己的专业就可以,而71.4%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85.2%或期望辅修第二专业和攻读第二学位,81.1%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考取汽车驾照,83.2%或计划争取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和其它各类资格、资质证书。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在学好专业的同时须拓宽视野,尽可能多的掌握相关知识,在知识结构的建立上坚持广博与精深、理论与实践、静态与动态、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的四个相结合。大学生在良好社会风气、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下,形成的这些正面而进取向上的从众,对个人、对社会均有益处。
消极意义的从众:大学生在一些歪风邪气、不正之风的污染下,容易形成不求进取、消沉、阻碍发展的从众心理。这种从众使个人在行动、信念上改变原有观点,放弃个人意见,不加分析地跟随某种时尚的社会风气或思潮。它不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均有害。在就业区域选择的调查中,93.2%的同学期望毕业后能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工作,仅有3%的同学愿意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就业。期望到什么性质的工作单位就业的调查数据显示,77.5%的同学把到公办、国有单位就业作为首先目标,而只有22.5%的同学愿意到“无保障”、风险大的民营、合资单位就业。在对就业违约的认识态度上,73.5%的同学认同“有签先签,保个底,碰到好的就毁约”的做法。在求职择业时,将家长的意见作为第一考虑因素的占35.4%,将同学和老师的意见作为首先考虑因素的占43.5%,仅有32.2%同学选择将不优先考虑家长、他人和社会的态度。
在毕业生就业日趋市场化的今天,许多大学生的择业观带有较明显的功利性,他们更多地考虑眼前的、现时的利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向还是面向城镇和发达地区,始终抱住“都市情结”不放,“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郊区一套房”,看到别人找什么工作,或者干哪一行挣钱多便盲目随潮流,在没有弄清自己的能力和目标的情况下便选择热门职业或拒绝另一些职业。对单位性质上的从众心理,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加剧。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大学生在就业推荐材料夹杂虚假内容和随意毁约,这都是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在作怪,他们没有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而随波逐流地跟着别人走。
二、大学生求职择业中从众心理的形成原因
当今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之所以产生从众心理,是由个人和社会两种因素造成的。
1.大学生求职择业中从众心理的个人因素。
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还不成熟,因而在行动上往往缺乏深思熟虑,具有青年人兴奋性和冲动性的特点。他们遇事易激动,好动感情且情感强烈,这正像黑格尔所说:“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口中说出时,总是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意义和广义性,后者能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全部力量”。心理学家说:“青年时期是疾风怒涛的时期。”见到什么都是兴奋、好奇、冲动,从而不顾一切地去从众、去模仿。青年人具有怕孤独的心理。我们是社会的一员,生活在集体中间,我们必须依附或依赖于集体,一
旦集体中的大多数人产生某种行为,自己不敢也不愿“反潮流”,怕受到其他人的非议和排斥,乃至孤立,放弃个人意见而附和集体或社会要求,以取得外界给予种种补偿,并把从众当成适应群体的良方。
青年人有攀比心理。攀比是由比较而产生的心理,比较要选择“参照物”,“参照物”选择得好(正面的、积极进取、向上者),切入点正确(比学习、比进步),就会攀比出勇气和干劲;一旦“参照物”选择失误(消极、颓废的),切入点出现偏差,就会盲目从众。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未能跟上社会的变化,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主见、自信不足、感情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够等等。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奇菲尔德认为,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的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智能较不发达、思维过程缓慢、缺乏己见、坚韧性不强、应激能力较差、情绪沮丧、明显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不强、人际交往消极被动、容易受人暗示、依赖性强。许多大学毕业生常常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在求职择业时往往难以作出理性的选择,容易产生从众的心理和行为。
2.大学生求职择业中从众心理形成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
当代社会对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主要是:对外开放,国门大开,各种思想、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纷至沓来,对学生既有正面的效应,也有负面的影响。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方法的同时,我们
对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加以接受,就易形成从众,易使大家的发展呈放射型、多向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化管理模式、市场运行机制的引入,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无形中加剧了激烈的社会竞争。在竞争面前,我们常感到茫然,又不能退却,只有选择热点,选择大家都看好的方向,这就形成了盲目从众。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知识、高学历都成了人们向往、追求的目标,这就使得一些专业、行业的行为成了我们从众、追求、向往的目标。
学校对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近几年,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扩大规模,高等学校深化改革内部管理体制以挖掘潜力,促进事业发展。后勤社会化、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制的推行,使学生管理呈松散化,在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也为不适宜的从众提供了便利。高校就业指导的薄弱导致学生缺少必要辅导,使学生看大家的动向,随大众而动,也必然出现盲目从众。
家庭对大学生从众也有相当影响,这主要是家庭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互相盲目攀比、从众,使子女受到影响,从小就把别的小朋友的行为作为自己的参照物。这种先入为主的从众倾向一直保留到大学时期。据有关调查,在大学生求职择业中,考虑家人的意见的学生占不小的比例,这一比重对毕业生的影响是重大的,部分家长的参照体系导致毕业生的从众心理和行为加剧。
三、应对大学生求职择业中从众心理的对策
1.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维度的相互作用,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消除大学生求职择业中从众心理。
在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网络型和互动型关系。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在学校的指导,家庭的职业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目前,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职业指导十分薄弱的状况下,家庭则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长往往根据自己对职业、社会和子女所学的专业有限的了解,以及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但是由于条件限制,这种指导大多是方向性的,不可能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有很大的实质性的帮助,有些甚至导致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盲目从众,错失就业机会。因此,加强社会和家庭的协调运行,提高高校和家庭的必要交流,完善社会和高校的良性互动,对优化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有着重要作用。
高校可通过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来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掌握大学生必要的家庭资料,了解学生包括家长对大学生毕业后的择业意向,提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就业指导功能的充分发挥,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角色,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2.注重个体咨询服务和差异性教育,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就业市场逐渐放开的今天,从众心理导致许多大学生认为理想的职业还是稳定的收人、安宁的生活、广泛的保障等。对于创业,学
生还普遍持观望态度,对创业成功者羡慕不已,但对自己创业却缺乏信心和勇气,害怕遭遇挫折,也不愿承受创业的艰辛和风险,不到万般无奈,不肯“铤而走险”。要注重个体咨询服务和差异性教育,通过必要的就业指导,使学生认清当前的形势,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学校通过宣传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业的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增强自主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去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树立长期创业、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当然,光凭一腔热忱,要创业谈何容易,创业风险无处不在。所以,学校还应加强创业政策法规、操作程序的指导,向学生介绍一些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与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组织开展一些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创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为今后踏上创业之路多作积累。
3.大力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学生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在本质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在个体塑造、社会整合和文化建构三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育人作用和功能。高校应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为核心,以先进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急功近利和追求时尚都不属于大学生,真正的大学生应该探索真理和谋求
全面发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应成为大学生应有的思想和灵魂。在建设大学生校园文化时,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习、科技、文体和娱乐活动,通过开办讲座、榜样介绍、反例分析、组织讨论活动等,形成充满学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优良的塑造,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消极从众心理才会得到好的消除。
4.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前瞻性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及安排招生计划,要从课程改革入手,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表现出从众现象,主要是在面临就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窘境作出的选择。高校在不断调整人才结构的同时,社会要将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高等院校,从而使社会发展和高校运行实现良性互动,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国家各级政府应大力发展经济,增设新岗位,提供新机会,以满足社会不断增加的人才需求,以削弱和消除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消极从众心理,让大学生能以更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各种挑战。
第四篇: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
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悄然来临,随着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据了解,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11万,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31万,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因此,给毕业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作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尽快实现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的择业认知心理对选择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认知心理指的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与择业有关事物的认识、了解以及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推理与决策。通过有着调查资料分析,目前大学生的择业认知状况有以下一些现象:
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较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同时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择业能力并不了解。
二是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缺乏全面了解职业的渠道和信息。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其社会经历主要是在学校,因而了解职业的机会和可能性委小,直接的亲身感觉就更少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仅靠他人的舆论,因此,什么职业“热”就向往什么职业,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
三是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存在着较多的想象成份,对影响择业的因素认识不足。大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对社会的了解没有全面、实际的体验,因此,在择业的思维认识过程中,对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面对当前的状况,我总结了调适大学生择业心理的方法。
(一)大学生自身的逐步调整与完善
1.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2.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3.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成功的事业有时会由于良好的机遇而变得一帆风顺,但是绝大多数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4.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二)外在的积极辅助与支持,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1.政府须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难于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经济欠发达的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以及县以下的乡镇企业却急需这些知识型人才,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从实际出发,出台符合学生就业实际的规章办法,如户籍管、人事档案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配套政策和贯彻措施,以解除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后顾之忧,要给予去边远省区和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的大学生以优厚的待遇并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没有统一的管理,政出多门;招聘市场管理混乱;存在明显的学历差异性、学校差异性、性别差异性;用人单位失信等问题。社会应该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机制,建立规范、完善的就业市场,为每一个有才华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尝试的机会,真正使毕业生找到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实现其人生价值。
2.高等学校就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高校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既介绍本地区的就业形势,也介绍全国整体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并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引导大学生和家长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平和心态,从大学生自身条件出发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定位。
其次,高校应加强用人单位的情报收集、就业资料统计、行业需求分析、劳动力市场前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建立成熟的信息发布系统,使大学生能充分地获得就业信息;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准备自荐材料等面试应聘技巧和克服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实现顺利就业。
4.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学生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上一定要作促进派,家长要带头克服乡土观念和传统就业观念,引导子女形成“劳动即就业”、“找工作靠自己”的想法,鼓励自己的孩子参与竞争,同时,帮助子女形成自主自立意识,主动积极争取就业机会,促使子女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首先大学生要确定好适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竞争意识,克服攀比、焦虑、恐惧、依赖心理,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社会、学校、家庭也应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尽情学以致用,展其所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步伐,我国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程度加深了,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就要搞好国民经济建设,提高人均GDP。我们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把握住这大好机遇,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力争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为此,我们更应该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找出想做的而又能做的,分析自己的实力、价值和需要,然后考虑可行性,这就是通俗所说的“职业规划”。对现在“不包分配”的大学生来说,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有所准备。职业规划强调的是,要从填报高考志愿到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就要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规划。
第五篇: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4
(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4
(二)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4
(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侥幸心理……………………………4
(四)依赖心理重………………………………………………………4
二、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适办法………………………………………5
(一)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5
(二)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5
(三)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5
(四)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5
(五)学会心理调适,缓和心理冲突…………………………………5 参考文献…………………………………………………………………7
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愈演愈烈,大学生择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因此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如何助其解决就业时候心理上的困扰,通过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做好即将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关键词:就业,形势,心理问题,解决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遭遇“寒流”,在毕业之后选择一份怎么样的职业成了他们的难题。面对势不可挡的挑战,难免在择业时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即择业挫折,具体的解释就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反应、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对此心理问题,有如下几点分析: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转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以“天子骄子”的身份自居,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对就业单位和应聘岗位挑三拣四,特别明显的现象是在诸如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求学的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是苛刻的,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作,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缺乏就业热情。
(二)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
当代大学生们毕业时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竞争,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有:
1.恐惧: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在因几次求职受挫后,产生恐惧心理,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2.急躁:有些大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求职时草率急躁,对用人单位不作详细了解,草草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大学生的这种急躁心理,常常使他们烦躁不安,缺乏自制力。
3.自卑:有些大学生因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或性格内向或有某种生理缺陷而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地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
4.孤傲:有些自身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自视过高,在择业过程中看不上这单位,瞧不起那职业,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骛远。
(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侥幸心理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渴求走捷径成功,梦想比尔·盖茨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
(四)依赖心理重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把择业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亲戚身上,寄希望于拉人情关系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做好“全职保姆”,表现出消极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时
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
二、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适办法
(一)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二)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
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三)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
成功的事业有时会由于良好的机遇而变得一帆风顺,但是绝大多数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四)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
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五)学会心理调适,缓和心理冲突。
心理调适是指毕业生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或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或新的历程。其作用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击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解心理困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J]。如果常常出现焦虑不安、不满、自卑、自我定的心态,则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舒缓不良情绪。第一,自我转化法。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第二,自我宣泄法。在因挫折造成焦虑和紧张时,可以向朋友、老师尽情地倾诉自己的不
满和委屈,甚至可以痛哭一场,求得安慰、疏导和同情。第三,自我慰藉法。这实质上是自我排解。就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已尽了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让自己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
总之,大学生要排除心理障碍,树立远大理想,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面对就业。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品质,磨炼坚强的意志,培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择业就业的重要关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态,不至于在困难面前退缩,从而达到成就事业。
参考文献:
[1]张国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5-26.
[2]李书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太学出版社.2007:33.
[3]李仁山.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范例[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o4:97.
[4]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5]陈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