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分橘子》案例有感
观《分橘子》案例有感
沧县杜生镇王会头小学杜玉虎
看完“案例展示”《分橘子》后,其中学生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理过程中自己动手实践探究,边记录重视分的过程这一环节对我最有启发。
因为
1、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实践探究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动手实践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究是很有益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探究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问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践探究实践探究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3、长期的动手实践探究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对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生自己也有求美心和表
现欲,也会要求自己认真地完成每项实践探究。这样经过长期地实践探究和训练,就逐步养成了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之,动手实践探究,是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实践探究出真知,动手实践探究过程,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而且对于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才能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培养、意志的锻炼都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篇:观《橘子红了》有感
观《橘子红了》有感
长武县巨家中学九年级(3)班张盼盼
指导教师:弥向春
一座小镇,一座老宅,一段故事,一块伤疤,缠缠绕绕,时断时续地堆积成了一个畸形的时代。冲破缭绕的烟雾,哪个时代优美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秀禾坐在老宅的阁楼上,凝神仰望天空,不只不觉间,两行清泪从她明亮的牟子里滑落。那眼泪的成分很复杂,视觉望、希望无奈和哀怒。
破旧的泥房子旁边是一个很小的操场,大山里的升国旗仪式正是在这进行。笛子,口琴吹奏国歌,老校长亲自升起国旗,孩子门整齐的队伍,一双双稚嫩的眼睛虔诚的望着国旗徐徐上升,国旗在群山中回响,国旗在清风中微笑。
这是影片《橘子红了》中的两个镜头,我深深的为这些所感动,这里正因为有希望才能面对未来。
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是一个民族精神财富最宝贵的,他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英语里,“祖国”写作MOTHER—LAND,直译为“母亲大地”。
第三篇:《分橘子》说课稿
《分橘子》说课稿
彬县炭店九年制学校 席相彬
一、说教材
《分橘子》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口算除法、表内除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又完全不同于表内除法的笔算,它是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基础。因此,要重视在竖式计算的写法和算理及基本运算思路的教学。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为我们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
二、说学情
学生在之前已经掌握了口算除法、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理解了除法的含义和算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法;知道了乘法与除法的关系,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看,对解决本单元的几个重点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思维基础和能力基础。
三、说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会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
四、说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难点:通过分橘子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五、说教法学法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这样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是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
2.加强观察、动手操作的教学。尽管教材没有概括出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计算法则,但学生应形成一个基本的笔算除法的学习策略,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的计算顺序。因此,教学时,应通过操作与笔算过程相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解释—归纳—应用—拓展”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独立思考解决了分橘子的问题,又通过动手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从而归纳出余数都比除数小的算理。
六、说流程
本节课先复习了除法竖式计算,接着创设了知识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一系列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集兴趣性、知识性于一体的课堂氛围。
在学生遇到14/4=?的问题时,通过动手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即我所归纳的“一商”、“二乘”、“三减”的步骤,为学生解决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且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问题,最后通过练习比较得出了余数都比除数小的算理。
巩固练习进一步强化了这个算理。
第四篇:《分橘子》教学反思
《分橘子》一课是新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算理,经过反复揣摩,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进而理解算理。
课堂伊始,我采用大屏幕呈现了本课的情境图,在学生进行了寻找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之后,我抛出了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48?=。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通过巡视,我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方法在大屏幕上做了展示。
(1)画小棒
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不同,在分小棒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分法,通过比较,学生确立了较为合理的操作方法:先分整捆的,再把剩下的整捆的拆分开后和单根的合起来再进行分配。在这里,我也要向教材编委组提出一点我的想法,教材中在分小棒的过程中直接出示了单根的十八根小棒,没有体现出分完整捆小棒后剩下那一捆小棒的拆分过程,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孩子的理解,是否能将拆分剩下那一捆小棒的过程画的再完整一些呢?
(2)画表格
学生已有了学习乘法的经验,所以很自然的将画乘法表格的思想转移到除法算式中来,但在拆分被除数48时又产生了分歧,按照以往的经验,我们应该把48拆分成40和8,然后分别去除以3,但在这里,3却不能够被40整除。通过和拆分小棒的过程联系以后,学生理解到要从40中拿出来10,把48分成30和18,这样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列竖式
有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除尽)的学习作为基础,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48?的竖式计算。所以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说清楚每一个数字的含义,每一步的算理上,边操作边讲解,使得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易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感受到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了解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并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逐步让学生在比较明晰合理的方法上理解算理,从而提高计算技能。
第五篇:《分橘子》教学反思
《分橘子》教学反思
《分橘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4册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得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针对这样的目标我在教学前设计了这一课的教案。从授课情况来看,本节课教学效果有忧有喜,现将教学中值得思考的地方记录如下:
一、成功之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所以,一上课我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抓住儿童心理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小猴分橘子》,童话故事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一开课就能牢牢抓住整个课堂上的学生。随后我又创设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橘子分一分吗?让孩子感觉融入到童话故事中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去从事分橘子的活动。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以小猴一家一天的生活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猴分完橘子,猴爸爸又请小猴来分6个小木块;分完小木块小猴又去看望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帮助小猫小狗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等等。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充分感知分的过程。整节课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随着故事的展开教学目标也在得以一个一个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爱心也得到发挥,他们是在帮助小猴、小猫、小狗这些儿童非常喜欢的动物解决问题中度过。学生在课堂上有分有和,兴趣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不足之处:
再好的教学总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找出不足,探究不足产生的原因,促进今后的教学。通过失败之后的反思,使我们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学目的。回顾本课的教学,发现有以下几点有待改进:
1、在学生帮助小猫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时,教师还是包办的太多,不放心学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导学生直接把3条鱼圈一圈。使学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没有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分12条鱼的具体过程。
2、学生帮助小猴把9个气球分给4个客人,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不够及时,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一个气球没有分出去。许多学生不能顺利的研究下去,致使有一个班的学生说课本出错了,为什么要剩下一个气球。
三、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这节课的教学在学生今后学习除法知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听课老师的意见和自身的反思,针对教学中失败之处作如下改进:
1、该放手时就放手。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不要怕学生出错,教学本身就是在纠错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让学生体验把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让学生把分鱼的不同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充分的汇报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引导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积极参与到某个小组研究活动中,在参与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