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英语教学规律小结
小学英语教学规律小结
一.第一二册开始语音积累。第一二册教学要求中基本没有写的练习,也不涉及到字母的写法。这段时间的教学比较没有压力,而有规律的课堂教学中又有充沛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所以在第一二册的教学过程中先期补充内容丰富,思想积极向上,语言简单地道的儿童读物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不过这时的阅读应该以教师导读和音频朗读相配合。同时,配合教材还可以编写配套的阅读课程辅助材料,这也是可以体现我们的教学研究的一个水平。
二.第三册结合字母,开始拼读规律的学习。第三册开始了字母认读的教学,事实上,字母认读在第一册或学前已经大致接触了,而这个阶段的教学时间安排里,总会有多出来的时间。那么利用这段时间来做拼读规律的学习是非常好的时机。同时因为有了前面一年的阅读积累,学生的语音意识积累也比较客观,可以加以利用了。这个阶段,继续儿童读物的阅读,以激发儿童自主阅读为主,同时增加拼读辅助阅读材料的使用,可以在字母单词不断重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掌握拼读规律,很大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三.结合拼读阅读书和简单情节读物,第四册开始学习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到这学期,学生对于语音识读拼读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后面要做的是随时在学习时往这个框架里填充特殊的细节类的知识。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完整掌握一个知识结构让后学习细节,比从头开始的详细学习效果要好。
四.从第五册开始学些运用识读规律进行词汇拼读(拼写)。这个学期可以在拼读(拼写)词汇的基础上,学习英语词典使用技巧,分类记词,口语表达,阅读技巧指导,简单写作,当然还有难度相对提高的 阅读。
五.第六册继续进行词汇拼读(拼写)训练,继续学习使用词典,分类记词,简单写作,阅读技巧指导,难度相对提高的阅读。基本完成小学阶段教学任务。
第二篇:小学英语教学小结
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跨入英语王国的第一步,他们可能会感到新奇有趣,爱英语可能会超过语文、数学等其他科目。为此,教师要探求正确的方法,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正确引导,不能使孩子们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要尽可能的开展愉快教学,有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学生爱不爱上,关键看它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安排一些兴趣活动。如:唱歌、游戏、绕口令等,运用这些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又在“学中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功总是结伴而行的。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教育中运用好表现——成功——快乐三部曲法,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在很“high”的气氛既学到了知识又娱乐了心情。
用简洁、明快、风趣的言语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课堂上,教师精力充沛,情绪饱满,讲课时面带微笑,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学生答对时,老师记得常说“good.yes.ok.well-done.thank you.you are great.wonderful”如果学生说错了,老师要说“try again.don't worry.”学生觉得很难表达而想放弃时,教师会鼓励说“try your best.”所以学生回答问题时就无后顾之忧,课堂发言会积极踊跃。
多鼓励学生。成年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领导的鼓励,上司的欣赏,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小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表扬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心里发展过程中将会逐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产生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鼓励和表扬的方式有很多,对单个回答问题好的学生,我会说“very good”,“it is right”。或者是全体学生为某个学生答对了问题而集体鼓掌或齐声说“right”,“great”等。
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保持学生的情绪。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刺激学生,使之处于兴奋状态,也能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例如,在学习“cat,dog,dragon”等动物单词时,我让学生在读完单词后,做一个有关动物的动作,在读完cat后,我自己会做一个“喵”的动作,学生看了,情绪高涨,全都开始模仿,也很快记住了cat这个单词,学习dog这个单词时,我也利用这一种方法,做了一个“汪汪”的动作,学生听了乐不可支,学起来很高兴,记起来自然也轻松多了;还有,在讲授头部各器官时,我让学生动起手来,做起了“touch your eyes,touch your nose”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很快掌握了各个器官的英文单词,并能很快的脱口而出这些单词。
模拟语言情境,再现真实生活乐趣。小学英语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体现真实动态原则,形成用英语参加综合运用活动的兴趣。传统教育只注重照本宣科,学了十几年英语,面对用英语进行生产劳动实践却显得茫然无助。这种怪圈现象就是忽视了“学以致用”这一学习目的,以至于造就了众多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才不会死读书,读死书。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取材于生活的课堂活动更富有鲜活气息。如:打电话、买东西、看电影、过生日、上班、上学、爬山、游泳、逛超市等等。学生在任务活动中交流学习,从而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平时,我鼓动学生收看cctv10“希望英语”节目。听不懂没关系,重要的让他们培养对英语的兴趣,从心底里发出一种渴望学习英语的意念。现在,我的学生一提到跟英语相关的内容就兴致盎然,有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就连即使听不懂的“cctv 9”也喜欢看,第二天还把听懂的学习英语单词和猜到的意思兴致勃勃告诉我,学习英语已巍然成风。
这些教学灵感和心得的获得很多都来自我可爱的孩子们,在这儿说一声“谢谢!”。英语教学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课题。每一次上课,都会有新的问题,新的收获,新的心得体会,这些都会督促我们去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不断地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只有自己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步,这样我的学生们也会多多受益。
第三篇:小学英语教学要按规律办事
小学英语教学要按规律办事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包天仁
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小学英语教学要按规律办事”。我们无论是生活、生产还是教学都是有一定规律的,而这些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的教育教学有教学原则,有教学原理。这些东西,有些是主观的,但是教学规律就不是主观的了,它有客观规律需要我们研究和遵循。我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几个规律。
第一,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背景和类型。我认为,中国的小学英语教学是应该依靠学得,而不是依靠习得。大家非常清楚,我们中国的英语教学客观条件有限制。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上个世纪20年代曾说过:中国有不同于我们国家的民族,他们的历史文化不同于我们,还有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同于我们西方。同样,我们中国英语教学必须走具有中国化的道路,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条路(the third way)。俄罗斯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其专著《Language and Thought》中写到:我们在学校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与我们学习母语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因为这涉及到两个完全不同的认知过程。母语是自主的过程,而外语的发展是非自主的过程,它需要我们用母语作为中介语来学习,也需要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教授来学习。小学英语是起跑线(the beginning),学生基础薄弱,要进行启蒙教育,要以学得为主,靠母语式的习得英语是不行的,这是外语学习的规律。
第二,小学英语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的原则。我们必须要懂得由知识到技能,再到素养的转换过程,正如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中所提倡的抓住双基、培养能力这么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由易到难,由部分到整体,此顺序不能颠倒。现在的课改往往忽视了这个规律,这样就实现不了小学英语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因为目标决定了方向,目标错了,方向就错了。语言学习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容否定,刚才刘道义老师讲了很多关于双基的问题,像: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其他各项技能。如果这些知识不扎实,基础就不扎实,那么所谓的“交际能力”就根本谈不上。我们很小就不知不觉地习得母语了,但我们不会外语,就必须得学习。学习中就得首先抓住双基,如果我们不注重双基,就好比一个人还没学会走路就想跑,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外研中心通过开展全国性 教学研讨活动,包括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大赛、大中小学生英语学科竞赛、夏令营活动,主要提倡英语教与学要首先从打牢基础开始。我发现学生们最需要的一是词汇,二是语法、语音含义,其中,通过掌握和运用这些英语知识,掌握读、听、写、说、译各项基本技能,我们回避不了双基。英国有一个著名学者说,我们应该把语法视作一个好的仆人(a good servant),而不是坏的主人(a bad master)。有人把语法比作拐棍,比作建筑材料中的钢筋,而词汇是建筑材料中的水泥和砖,没有他们是不行的,是建不成任务这栋高楼大厦的。所以说,这些东西是我们教与学的关键要素。学习外语是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综合运用能力的掌握,如果没有word-building(词的建造),那些技能是根本掌握不了的。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强调小学英语教学的基础性,但是我们可以适当的集中将一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分别侧重于某一个教学阶段,比如说,小学的三年级、四年级侧重于听说这一块,但同时又不能忽视读写,不能忽视基础语音和语法知识教学,否则我们最后还得回头补这些东西,读写说等技能需要融入听说技能当中学习,也可以在听说技能训练中做到读写技能的培养。
第三,英语教学当中还有必要讲究精讲精练,体现讲练结合。多讲多练已经
被证明是低效的,精讲多练的提法和做法也是不对的,因为多练实际上就是题海战术,也行不通。因为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该讲的要讲,该练的要教,要控制讲和练的质量和数量。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学过度的强调交际,强调听说、强调意义(meaning-focused),特别是我们过多的强调在做中学、用中学,强调学以致用。这种想法已经被最近的国际语言教学实验否定了,实践证明聚焦形式(form-focused)、以输入为主(input-based)的教学比聚焦意义、以输出为主的教学效果更好。聚焦形式并不等于丢掉意义,因为形式本来就承载意义,真正的交际是要靠形义结合的。意义必须要通过形式体现出来,如果学生不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没有扎实的语音词汇、语法作为基础,教师是无法进行教学的。没有交际的内容,没有交际的题材,相当于无米之炊,无木之林,它们是因果关系。刚才刘老师讲,要注重把现在教学当中的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等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现在的小学、初高中、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过多的采用归纳法,我们也不提倡。而现在尤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归纳,把某些知识点挑出 2 来,画龙点睛或轻描淡写,强调一下,就完事了。学生们不知其结构也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不行的。教师总是和学生捉迷藏,就是不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该怎么办,不仅费时费力,还折腾学生,特别是初学者,他们自身还没有自主建构的能力,需要老师的明示。教师不直截了当地教授、示范和辅导,学生是学不好知识的,更谈不上能力什么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要以演绎法为主,以归纳法和比较法为辅,或采用综合式教学法,主要采取聚焦形式的教学,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教学中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温总理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我们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不可边缘化的。我们强调多元原则,老师也是其中一元。现在的英语教学从宏观上强调以学生学为主,这是不妥的。有些学者提出,语言教学就是教语言,老师如果过分的强调学生学,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对老师的角色(role)的说法可能有上百种,但对他主要的一个称呼还是teachers,由teach演变而来,所以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教体现了老师的两个基本功:语言基本功和教学基本功。我们的课堂少则有30来个学生,一般为50来个学生,多则近百个学生。学生们的学习风格多样,个体差异比较大,但是他们有很多的共性。所以老师授课过程中应该“抓中间”,即抓大部分学生共性的部分。在课堂指导,分组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应该照顾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这样可以把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抓上来。学习方面,老师是学习动力的提供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也是知识的传授者。现在我们不太提倡灌输式教学,而是提倡采用启发式,采用兴趣教学,利用游戏等方法辅助教学。我认为灌输式、接受式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也不是坏的教法。但是要注意用什么教法、理念、和模式教学,最终要落到知识、技能和语言上。综上所述,老师的主导性的把握不仅不能动摇而且要加强,老师应掌握好学生、教材、考试三者关系,把握好动态,起到主导作用。我听说,中央领导在清华大学校庆的报告中否定了现行的一种说法:由以老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换,由考试的一元评价制向多元评价制转换。所以我们要注意中央的精神,要学习最新颁布的规划纲要精神。我们老师还是要注意主要的一条:按规律办事,这就是我今天报告的主旨。
下面我跟大家讲一讲目前外语教学界的一些教学热点话题,有十五六个之 3 多,在这里提出来供大家一起探讨。第一个就是“小学不必要开设外语课”。从1999年开始,全国已大规模开设了十几年,成绩显著。我们拥有理念、教材,有很多地方小学英语课程开得不错。中央决定小学开外语,是从国际竞争的战略上所做的重大决策。所以说不开小学外语,或者取消小学外语的想法是不对的。那到底什么时候适合开呢?有人说越早越好,有人说晚开好,我个人认为都不好,应该是恰当的时候开才好。应该小学三年级左右开设外语课。因为学生已经开始在课堂上学习母语,懂得一些学习规律,具备一定的母语读写能力了,这个时侯学一门外语(a foreign languange)比较合适。国外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作过一些科研,研究表明,儿童到六岁的时候,80%的孩子的智力已经完成,七八岁的时候,孩子通常以自我为主,三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开始社会化,开始理解自主的概念,渐渐变成自主人。在这个时候学一门外语是最好的。所以国际语言学研究领域普遍认为,学生9-10岁的时候,从生理上和心理上讲开始学习一门外语是最佳时间。我们国家规定在三年级时给学生开设一门外语,我觉得这个政策没有错。但是有些地方过早的开设英语课程,比如在幼儿阶段,现在的很多双语幼儿园,让孩子过早的学习英语,并不符合规律,而且有可能影响其小学、中学甚至终生的英语学习效果,造成过早地产生“石化”现象,要慎重。小学开外语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理念出了方向性错误,需要纠正,像知识、技能、习惯、兴趣这些问题怎么处理需要研究清楚,大家不能“盲人摸象”。小学教外语,教师要考虑到:初中、高中、大学各需要小学阶段学生外语水平达到什么样的基础,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但是有一点,小学外语必开,这是谁都不能否定的。现在西方国家像英国还决定从2011全面开设外语,英国已决定从四年级全面开始开设外语(a foreign language)。我国小学开设外语一开始要求比较低、准备不足,特别是在、政策、教法、教材、教师、测试等方面不到位,走了一些弯路,但不能全面否定因噎废食,叫停小学外语。
第二点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小学开设外语不一定要听说领先。包括在座各位一定认为小学开外语一定要听说领先。这个看法我探寻了几十年。为了这件事,去年的这个时侯我专门去广州,见原广州外院院长桂诗春教授。我们谈过好几次了,我问:为什么不能听说领先?他说:因为这是被实践否定了的。无论是小学、初高中、还是大学,外语教学中都不能听说领先,它也领先不了。那我说,听说 4 不领先的话,可不可以听说入门?他说:那也不行,应该是读写入门。读写入门这个程序里是需要有听说作为基础的,教学目标一定要落实到读写上,否则教学就会落空了。2004年,美国有关方面做了调查,调查对象是美国四年级小学生,其中38%的孩子不会读写。所以美国国内也是比较害怕的。美国著名学者沃尔夫说,必须让学生从小开始接触书本、文字,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因为专家说过,阅读、读写、语法和词汇都是后天学得的,不是先天就存在的。我去参加美国波斯顿召开的TESOL年会的时候,沃尔夫展示了一幅大图,在场教师看到后哄堂大笑。图上显示:一个小孩一边含着奶瓶吃奶,一边拿本书看着。这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因为幼儿不识字,是根本看不懂书的,它必须通过教育具备阅读能力才能看得懂书。沃尔夫还说,中产阶级孩子的阅读能力要远比低下阶层孩子的阅读能力高得多。所以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解决孩子的读写能力。因此,小学的外语教学一开始就不能够忽视教师应尽的责任,比如说小学的音标教学,有些老师一开始就不教授音标,一两年以后再来归纳教授音标。前一两年听说有误,学生无法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怎么办?所以应该一开始就解决100个符号,把26个字母大小写(52个)和48个国际音标全部解决,然后在一两年之内逐渐解决重音、连读等语音问题,因为这些都属于基础知识。这些基础打不好,不掌握拼读这个学习能力,就谈不上学习单词、语法了。一般来说,五六年级的时候,就得转换学习重心了,要以读写为主。主要以句子为单位,特别注意语篇的理解,不能老是抓住单词不放。另外,单词必须要记忆,语法规则该讲还得讲。方法可以活一些,趣味性强一些,可以将单词一点一滴贯穿于教学中(little and often),可以采取放松法,也可以适当集中。但总的看来,应该直接讲,不要老是绕圈子,避开要讲的词。新的课标是按照语法、词汇的要求都增加和提高了。教材却发生了虚化、淡化,教学知识点被藏起来了,不是采取显性教学,使教学复杂化,学生学习更难了。另外,教材编写上是理念和内容上有问题,难教难学,等等。老师们要善于处理教材。
还有第三种说法:语法不必教了,点拨点拨就行。语法是一种规则,怎么能仅靠点拨呢?必须得靠系统地教和学。因为语法点之间,各个语法项目(词法、句法、惯用法)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一个句子当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语法点、语法现象。我个人反对整体教学法(whole language teaching)。这种语法教学过分 5 强调将语法整体照搬教给学生,老师会觉得自己已经教过了从而忽视了单个语法点的讲授。所以语法教学宜采用直接讲授法。有的老师采用发现法,也违背外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外语教学聚焦形式,该讲就要讲,教师自身不会就需要学,但是教师不能避开知识点。实践证明,哪个老师如果忽视了语法,就是忽视了规则和规律,那么他必然要经受失败,学生必然会吃亏。因为语言是由规则主导的(rule-governed language),否则语言就不会存在。英语拥有上百万词汇,这些都是从其他语言借鉴发展过来的,包括汉语也是这样。刚才刘老师讲,英语语法并不难,难度与汉语的差不多,正迁移的比负迁移的多,负迁移的地方是句子的重点、难点。抓住难点、考点、疑点就行。过去某些所谓专家说:他们不反对语法教学,而是反对直接教语法。我认为不对,是悖论。
第四个误区,词汇不用记忆。有人主张词汇不要死记硬背,认为死记硬背是不好的习惯。我不这样看,记忆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学校应培养学生的一种技能,也是学生学能中的一个关键能力。学生的记忆能力,认知能力,处理能力,提取加工能力都与记忆有关。如果老师不运用这些策略,学生记忆单词就会很难。学生记单词需要量化,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才能达到质变,有规模才能有效率。由单词到词组到短语到句型。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形式最主要的方面。语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词法和句法。所以对此我们不能犯糊涂。小孩子学英语主要靠自主记忆,而成年人学外语主要靠分析、逻辑记忆,但不记忆不行。我们教学生的时候,既要培养他的记忆认知能力,也要培养他的逻辑分析能力。
第五个误区,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皮亚杰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提出兴趣原则(pleasure principle)。皮亚杰的理论有一定道理,小学生如果没有兴趣,看见英语就烦,见到英语老师就厌倦,给英语老师找麻烦,上课就捣蛋,这是学不好英语的。所以在小学阶段,要玩(play, game, dance, sing)是应该的,但是不要忘了这是手段(techniques),不是目的。通过这些,不管怎么闹腾,不管怎么活泼,最终一定要落到语言技能上。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一直在反思教育教学宽松化所造成的分化问题,我们也一样,该玩玩,该学学,学中玩、玩中学,但都要落到学上。小学阶段如果把培养兴趣作为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就会虚化,落不到实处,还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目标不管怎么样,那是每一 6 节课需要实现以及达到的方向性问题,不能虚化。
第六个误区,“做中学”。我们的语言教学需要有很多的陈述性、事实性的知识、科学、文化,包括语言类。但这些知识,我们也可以在做中学,用中学,因为技能训练需要用到知识。行为主义语言教学在国际语言学研究领域已经被否定了。在语言知识贫乏的情况下,如果过分的强调用英语,忽视淡化了学,会使我们不务正业,使我们最终的学习到不了位。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当然,我们教学本身就是当中需要交际,课堂上需要很多活动。在历届的国际学术年会上已经得出结论,“任务”(tasks)指的是一种大的练习,不是我们中国国家所提倡的那种重视过程的教法。但是我们可以把任务型教学中国化。语言教学需要动力驱动,其实做任务这只是一小部分。实际上,只有学生学到知识以后才更有信心去用,才会想获得更好的成绩,这个动力又能够促进他们学习。
第七个误区,只能多元理解(Multiple Intelligences)。美国的霍华德·加德的(Howard Gardner)开创了这一理论学说。此理论只适合于个别特殊学校的个别学生,现在在很多国家也风行起来了。该理论否定了主流认知智能因素,否定了学生所必需的智力,强调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学生的确存在个体差异,但是教育主要是面对全体学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开发全体学生的智力,把他们培养成创造型人才。所以对于多元智力,我们要警惕,它的很多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现在在很多论文当中,总是提倡元认知策略,提倡非智力因素,这是有偏颇的,大家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第八个误区,先学后教的“学案式”教学。现在的课堂都成表演课了,让学生多说,老师尽量少说,运用一些教学模式。提出要多创造培养学生的学习活动。现在有一句俗语:Teaching is caught, not taught.老师应该根据课型决定一堂课所要讲的内容,而不是一律的多讲或少讲。所以先学后教的原则是否定教师作用和教学主导的教学,这里面存在一些深层的所谓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思想根基,已经受到批判和抵制,但是一些地方正大行其道,大家可以静观其变。
第九个误区:分层教学。该理论实际上就是把一些不太懂事的男学生、很多有潜力的学生过早的踢出校门,过早“判他们死刑”,不给他们机会。这是一种教育不公平。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无论是公立的还是民办的学校,这种分班式的差异性教学政策,是对学生的严重不公平待遇。实际上,这种政策本身违 7 法,且负面效果会非常严重。我认为,老师要抓住中间学生,促尖子生,带差生。因为小学、初中生心理和生理上都还没有成熟,属于叛逆期,分层教学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造成更大的“两极分化”。
第十个误区,多元目标。现在“多元”的说法很时髦,前面已经讲过“多元智能”,但凡提到“多元”两个字就得警惕,中国文化是一元驾多元。无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考试评价,都不能搞多元化。多元就是无元。所以说要警惕多元目标的说法。最近十年来,小学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不量化。第十一个误区:全脑开发。现在社会上有好多培训班,好多培训学校打着全脑开发的旗帜,号称左脑、右脑一并开发。根据生物语言学,左脑的前半部分是语言中心,是控制人们学习语言的。全脑开发是不科学的。
第十二个误区:双语教育(注意区分,与双语教学是不一样的)。我们外语教育由于需要母语参与,所以我们要经常搞一些双语教学,即上课两种语言都要使用。必要时,我们可以运用汉语解释、翻译,全用英语去上课教学,是不实际的,不科学的,也是不经济的。用英语去教别的学科,到最后学生既学不好外语,也学不好学科知识。除非个别班级可以做到,这需要教师、教材等许多条件限制。基础教育这块,按双语教育是行不通的。而在国外,包括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搞了多年的双语教育都不成功。像马来西亚,利用英语来教授理科,物理、化学,最后都失败了,只得全面取消、政府检讨。双语教育在泰国也是失败的。这些国家都行不通,中国怎么能行呢?师资、教材以及语言环境都是无法解决的。
第十三个误区:小学英语要全英语教学。上英语课不用翻译,不用中文是错误的。不管是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学生,都不可能那么做,都达不到全英语教学的标准。国外很多专家都出版专著,否定小学全英语教学。教授语法时,如果没有中文转换,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第十四个误区: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这些说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有学者说,建构主义本身就是无效的。要求当堂课有输入就要有产出,还有要求先产出再输入,这一点很可笑,没有输入,学生得不到理解和内化,拿什么产出呢?所以现在基本不谈有效教学了,开始谈多效教学多效课堂。我个人认为对这些口号要小心谨慎。教育是一种长期投资,需要一点一点慢慢来,不要听一些专 8 家的时髦的奇谈怪论。我们的教学不能离开规律,要按规律办事。我个人认为每个老师都要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但是教师需要学习怎么能够更科学地教学。我本身就是一名老师,我这辈子全身心贡献给英语教学和研究了。我明白,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自己的客观条件,兼容并蓄,创新适合中国的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学理风格。争取用更科学、务实、高效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在教师教学基本功会议上,我们要聚焦到语言基本功和教学基本功上,并且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具体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在听课当中探讨,会下老师也可以相互交流,并不是全靠专家们说什么是什么。
总而言之,中国的外语教学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有很多的误区、战雷区,我们外语教师就像“神鬼战士”那样在蹒跚前行。但无论前进的路上多么坎坷,多么艰难困苦,我们必须坚持探索下去,首要一点就是要按规律教学,按规律办事。必须要走自己的路,但是自己的路并不等于完全靠我们费时费力地慢慢探索,我们需要传承自己好的教育教学理念,外国有些好东西可以在实践中直接运用,有些东西可以学习借鉴。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教师研讨会议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研讨交流平台,希望大家可以珍惜和把握这个机会。以上我所说的,仅代表我个人意见和感想,可能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以上文字根据包天仁教授在2011年5月29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的报告录音整理,并经本人同意发表。)
本文转载自《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2年第1期总第128期
第四篇:安培力小结及规律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安培力(左手定则)
基础知识
一、安培力
1.安培力: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叫做安培力.
说明:磁场对通电导线中定向移动的电荷有力的作用,磁场对这些定向移动电荷作用力的宏观表现即为安培力. 实验:注意条件
①I⊥B时 A:判断受力大小(由偏角大小判断)改变I大小,偏角改变;I大小不变,改变垂直磁场的那部分导线长度;改变B大小.B:F安方向与I方向B方向关系:(改变I方向;改变B方向;同时改变I和B方向)F安方向:安培左手定则,F安作用点在导体棒中心。(通电的闭合导线框受安培力为零)② I//B时,F安=0,该处并非不存在磁场。
③ I与B成夹角时,F=BILSin(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夹角)。
有用结论:“同向电流相互吸引,反向电流相排斥”。不平行时有转运动到方向相同且相互靠近的趋势。
2.安培力的计算公式:F=BILsinθ(θ是I与B的夹角); ① I⊥B时,即θ=900,此时安培力有最大值;公式:F=BIL ② I//B时,即θ=00,此时安培力有最小值,F=0;③ I与B成夹角时,00<B<900时,安培力F介于0和最大值之间.3.安培力公式的适用条件: ①公式F=BIL一般适用于匀强磁场中I⊥B的情况,对于非匀强磁场只是近似适用(如对电流元)但对某些特殊情况仍适用.
如图所示,电流I1//I2,如I1在I2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则I1对I2的安培力F=BI2L,方向向左,同 理I2对I1,安培力向右,即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 ②根据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如果是磁体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则通电导体对磁体有反作用力.
两根通电导线间的磁场力也遵循牛顿
I1 I2
二、左手定则
1.安培力方向的判断——左手定则:
伸开左手,使拇指跟其余的四指垂直且与手掌都在同一平面内,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并使四指指向电流方向,这时手掌所在平面跟磁感线和导线所在平面垂直,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2.安培力F的方向:F⊥(B和I所在的平面);即既与磁场方向垂直,又与通电导线垂直.但B与I的方向不一定垂直.
3.安培力F、磁感应强度B、电流1三者的关系 ①已知I,B的方向,可惟一确定F的方向;
②已知F、B的方向,且导线的位置确定时,可惟一确定I的方向; ③已知F,1的方向时,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不能惟一确定.
4.由于B,I,F的方向关系常是在三维的立体空间,所以求解本部分问题时,应具有较好的空间想象力,要善于把立体图画变成易于分析的平面图,即画成俯视图,剖视图,侧视图等.
规律方法
1、安培力的性质和规律;
①公式F=BIL中L为导线的有效长度,即导线两端点所连直线的长度,相应的电流方向沿L由始端流向末端.
如图所示,甲中:l/2l,乙中:L/=d(直径)=2R(半圆环且半径为R)如图所示,弯曲的导线ACD的有效长度为l,等于两端点A、D所连直线的长度,安培力为:F = BIl
②安培力的作用点为磁场中通电导体的几何中心; ③安培力做功:做功的结果将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
2、安培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判断
(1)电流元法:即把整段电流等效为多段直线电流元,先用左手定则判断出每小段电流元所受安培力的方向,从而判断整段电流所受合力方向,最后确定运动方向.
(2)特殊位置法:把电流或磁铁转到一个便于分析的特殊位置后再判断安培力方向,从而确定运动方向.
(3)等效法: 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都可以等效成条形磁铁,条形磁铁也可等效成环形电流或通电螺线管,通电螺线管也可以等效成很多匝的环形电流来分析.
(4)利用结论法:①两电流相互平行时无转动趋势,同向电流相互吸引,反向电流相互排斥;
②两电流不平行时,有转动到相互平行且电流方向相同的趋势.
(5)转换研究对象法:因为电流之间,电流与磁体之间相互作用满足牛顿第三定律,这样,定性分析磁体在电流磁场作用下如何运动的问题,可先分析电流在磁体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然后由牛顿第三定律,再确定磁体所受电流作用力,从而确定磁体所受合力及运动方向.
(6)分析在安培力作用下通电导体运动情况的一般步骤: ①画出通电导线所在处的磁感线方向及分布情况 ②用左手定则确定各段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 ③)据初速方向结合牛顿定律确定导体运动情况
(7)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若线圈面积为S,线圈中的电流强度为I,所在磁场的磁感应
强度为B,线圈平面跟磁场的夹角为θ,则线圈所受磁场的力矩为:M=BIScosθ.
第五篇:中学化学一些规律和小结
中学化学一些规律和小结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1=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
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热KMnO4制氧气
制乙炔
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篘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10.纸上层析(不作要求)五.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不”15例
1.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结晶的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外)。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洗,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法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应用坩埚钳夹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七.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22例
1.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拿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3.制取气体时,先检验气密性后装药品。
4.收集气体时,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
5.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
6.点燃H2、CH4、C2H4、C2H2等可燃气体时,先检验纯度再点燃。
7.检验卤化烃分子的卤元素时,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再加AgNO3溶液。
8.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l2(用淀粉KI试纸)、H2S[用Pb(Ac)2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9.做固体药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先单独研碎后再混合。
10.配制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11.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掖;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12.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3.用H2还原CuO时,先通H2流,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
止通H2。
14.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先用烧杯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后,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15.安装发生装置时,遵循的原则是:自下而上,先左后右或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16.浓H2SO4不慎洒到皮肤上,先迅速用布擦干,再用水冲洗,最后再涂上3%一5%的 NaHCO3溶液。沾上其他酸时,先水洗,后涂 NaHCO3溶液。
17.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水洗后涂硼酸溶液。
18.酸(或碱)流到桌子上,先加 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后用布擦。
19.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氨溶液或Cu(OH)2悬浊液。
20.用pH试纸时,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溶液涂到试纸上,再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定出pH。
21.配制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O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22.称量药品时,先在盘上各放二张大小,重量相等的纸(腐蚀药品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再放药品。加热后的药品,先冷却,后称量。八.实验中导管和漏斗的位置的放置方法
在许多化学实验中都要用到导管和漏斗,因此,它们在实验装置中的位置正确与否均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而且在不同的实验中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下面拟结合实验和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图,作一简要的分析和归纳。
1.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导管;在容器内的部分都只能露出橡皮塞少许或与其平行,不然将不利于排气。
2.用排空气法(包括向上和向下)收集气体时,导管都必领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底部附近。这样利于排尽集气瓶或试管内的空气,而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只需要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口部。原因是“导管伸入集气瓶和试管的多少都不影响气体的收集”,但两者比较,前者操作方便。
4.进行气体与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导管应伸到所盛溶液容器的中下部。这样利于两者接触,充分发生反应。
5.点燃H2、CH4等并证明有水生成时,不仅要用大而冷的烧杯,而且导管以伸入烧杯的1/3为宜。若导管伸入烧杯过多,产生的雾滴则会很快气化,结果观察不到水滴。
6.进行一种气体在另一种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被点燃的气体的导管应放在盛有另一种气体的集气瓶的中央。不然,若与瓶壁相碰或离得太近,燃烧产生的高温会使集气瓶炸裂。7.用加热方法制得的物质蒸气,在试管中冷凝并收集时,导管口都必须与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液体经导管倒吸到反应器中。
8.若需将HCl、NH3等易溶于水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溶解,都必须在导管上倒接一漏斗并使漏斗边沿稍许浸入水面,以避免水被吸入反应器而导致实验失败。
9.洗气瓶中供进气的导管务必插到所盛溶液的中下部,以利又势逵肴芤撼浞址从Χ 9┏銎牡脊茉蛴治癖赜肴悠肫交蛏猿ひ坏悖岳牌?br>
11.制H2、CO2、H2S和C2H2等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或水,可在容器的塞子上装一长颈漏斗,且务必使漏斗颈插到液面以下,以免漏气。
12.制Cl2、HCl、C2H4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也可以在反应器的塞子上装一漏斗。但由于这些反应都需要加热,所以漏斗颈都必须置于反应液之上,因而都选用分液漏斗。九.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10例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并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7.NH3·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
8.C6H6、、C6H5—CH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应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
9.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10.卤水、石灰水、银氨溶液、Cu(OH)2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 十.中学化学中与“0”有关的实验问题4例
1.滴定管最上面的刻度是0。
2.量筒最下面的刻度是0。
3.温度计中间刻度是0。
4.托盘天平的标尺中央数值是0。十一.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
NH3、HCl、HBr、HI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均可做喷泉实验。当以其它溶剂作溶剂时还要考虑气体与溶剂之间的反应。
十二.主要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具体实验80例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31.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I2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4.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35.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36.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37.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38.在集气瓶中混合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瓶内壁有黄色粉末生成。
39.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后再加热:红色退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颜色。
40.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并加热,反应毕,待溶液冷却后加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加水后溶液呈天蓝色。
41.加热盛有浓硫酸和木炭的试管:有气体生成,且气体有刺激性的气味。
42.钠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物质。
43.钠投入水中:反应激烈,钠浮于水面,放出大量的热使钠溶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嗤嗤”声。
44.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里,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木条复燃。
45.加热碳酸氢钠固体,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6.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有大量的白烟产生。
47.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48.加热盛有固体氯化铵的试管:在试管口有白色晶体产生。
49.无色试剂瓶内的浓硝酸受到阳光照射:瓶中空间部分显棕色,硝酸呈黄色。
50.铜片与浓硝酸反应:反应激烈,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51.铜片与稀硝酸反应:试管下端产生无色气体,气体上升逐渐变成红棕色。
52.在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
53.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硫酸镁溶液:胶体变浑浊。
54.加热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变浑浊。
55.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56.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蓬松的白色絮状物质。
57.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立即转变为灰绿色,一会儿又转变为红褐色沉淀。
58.向含Fe3+的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
59.向硫化钠水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变浑浊。S2-+Cl2=2Cl2-+S↓
60.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液:泡沫逐渐减少,且有沉淀产生。
61.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并在火焰上放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液滴产生。62.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黄绿色逐渐变浅,时间较长,(容器内壁有液滴生成)。63.加热(170℃)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并使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有气体产生,溴水褪色,紫色逐渐变浅。
64.在空气中点燃乙烯:火焰明亮,有黑烟产生,放出热量。
65.在空气中点燃乙炔:火焰明亮,有浓烟产生,放出热量。
66.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带有黑烟。
67.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68.将乙炔通入溴水:溴水褪去颜色。
69.将乙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逐渐变浅,直至褪去。
70.苯与溴在有铁粉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有白雾产生,生成物油状且带有褐色。
71.将少量甲苯倒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振荡:紫色褪色。
72.将金属钠投入到盛有乙醇的试管中:有气体放出。
73.在盛有少量苯酚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74.在盛有苯酚的试管中滴入几滴三氯化铁溶液,振荡:溶液显紫色。
75.乙醛与银氨溶液在试管中反应:洁净的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物质。
76.在加热至沸腾的情况下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有红色沉淀生成。
77.在适宜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反应:有透明的带香味的油状液体生成。
78.蛋白质遇到浓HNO3溶液:变成黄色。
79.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成蓝色。
80.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成红色。一般化学规律
1、燃烧规律:凡是除了F,Cl,Br,I,O,N这六种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负价元素的化合物(NH3除外)不能燃烧外,其他非惰性的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都能燃烧,且燃烧的火焰颜色与对应单质燃烧的火焰颜色相同或者相似。
2、气味规律:a、凡是可溶于水或者可跟水反应的气体都具有刺激性难闻气味;如卤化氢
b、凡是有很强的还原性而又溶于水或者能跟水起反应的气体都具有特别难闻的刺激性气味。如H2S
3、等效平衡的两个推论:
a、定温和定容时,在容积不同的容器进行的同一个可逆反应,若满足初始时两容器加入的物质的数量之比等于容器的体积比,则建立的平衡等效。
b、在定温、定容且容积相同的两个容器内进行的同一个可逆的反应,若满足初始时两容器加入的物质的数量成一定的倍数,则数量多的容器内的平衡状态相当于对数量少的容器加压!
4、离子化合物在常态下都呈固态。
5、一般正5价以上的共价化合物(非水化物)在常态下是固态!如:P2O5,SO3 有机实验的八项注意
有机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考会考的常考内容。对于有机实验的操作及复习必须注意以下八点内容。
1.注意加热方式
有机实验往往需要加热,而不同的实验其加热方式可能不一样。
⑴酒精灯加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一般在400~500℃,所以需要温度不太高的实验都可用酒精灯加热。教材中用酒精灯加热的有机实验是:“乙烯的制备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蒸馏石油实验”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
⑵酒精喷灯加热。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比酒精灯的火焰温度要高得多,所以需要较高温度的有机实验可采用酒精喷灯加热。教材中用酒精喷灯加热的有机实验是:“煤的干馏实验”。
⑶水浴加热。水浴加热的温度不超过100℃。教材中用水浴加热的有机实验有:“银镜实验(包括醛类、糖类等的所有的银镜实验)”、“ 硝基苯的制取实验(水浴温度为6 0℃)”、“ 酚醛树酯的制取实验(沸水浴)”、“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水浴温度为70℃~80℃)”和“ 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等)水解实验(热水浴)”。
⑷用温度计测温的有机实验有:“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以上两个实验中的温度计水银球都是插在反应液外的水浴液中,测定水浴的温度)、“乙烯的实验室制取实验”(温度计水银球插入反应液中,测定反应液的温度)和“ 石油的蒸馏实验”(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在具支烧瓶支管口处,测定馏出物的温度)。
2、注意催化剂的使用
⑴ 硫酸做催化剂的实验有:“乙烯的制取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纤维素硝酸酯的制取实验”、“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水解实验”和“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
其中前四个实验的催化剂为浓硫酸,后两个实验的催化剂为稀硫酸,其中最后一个实验也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做催化剂
⑵铁做催化剂的实验有:溴苯的制取实验(实际上起催化作用的是溴与铁反应后生成的溴化铁)。
⑶氧化铝做催化剂的实验有: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
3、注意反应物的量
有机实验要注意严格控制反应物的量及各反应物的比例,如“乙烯的制备实验”必须注意乙醇和浓硫酸的比例为1:3,且需要的量不要太多,否则反应物升温太慢,副反应较多,从而影响了乙烯的产率。
4、注意冷却
有机实验中的反应物和产物多为挥发性的有害物质,所以必须注意对挥发出的反应物和产物进行冷却。
⑴需要冷水(用冷凝管盛装)冷却的实验:“蒸馏水的制取实验”和“石油的蒸馏实验”。
⑵用空气冷却(用长玻璃管连接反应装置)的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酚醛树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和 “溴苯的制取实验”。
这些实验需要冷却的目的是减少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挥发,既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又减少了这些挥发物对人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5、注意除杂
有机物的实验往往副反应较多,导致产物中的杂质也多,为了保证产物的纯净,必须注意对产物进行净化除杂。如“乙烯的制备实验”中乙烯中常含有CO2和SO2等杂质气体,可将这种混合气体通入到浓碱液中除去酸性气体;再如“溴苯的制备实验”和“硝基苯的制备实验”,产物溴苯和硝基苯中分别含有溴和NO2,因此,产物可用浓碱液洗涤。
6、注意搅拌
注意不断搅拌也是有机实验的一个注意条件。如“浓硫酸使蔗糖脱水实验”(也称“黑面包”实验)(目的是使浓硫酸与蔗糖迅速混合,在短时间内急剧反应,以便反应放出的气体和大量的热使蔗糖炭化生成的炭等固体物质快速膨胀)、“乙烯制备实验”中醇酸混合液的配制。
7、注意使用沸石(防止暴沸)
需要使用沸石的有机实验:⑴ 实验室中制取乙烯的实验;⑵石油蒸馏实验。
8、注意尾气的处理
有机实验中往往挥发或产生有害气体,因此必须对这种有害气体的尾气进行无害化处理。
⑴如甲烷、乙烯、乙炔的制取实验中可将可燃性的尾气燃烧掉;⑵“溴苯的制取实验”和“硝基苯的制备实验”中可用冷却的方法将有害挥发物回流。焰色反应全集
一.钠离子:钠的焰色反应本应不难做,但实际做起来最麻烦。因为钠的焰色为黄色,而酒精灯的火焰因灯头灯芯不干净、酒精不纯而使火焰大多呈黄色。即使是近乎无色(浅淡蓝色)的火焰,一根新的铁丝(或镍丝、铂丝)放在外焰上灼烧,开始时火焰也是黄色的,很难说明焰色是钠离子的还是原来酒精灯的焰色。要明显看到钠的黄色火焰,可用如下方法。⑴方法一(镊子-棉花-酒精法):用镊子取一小团棉花(脱脂棉,下同)吸少许酒精(95%乙醇,下同),把棉花上的酒精挤干,用该棉花沾一些氯化钠或无水碳酸钠粉末(研细),点燃。⑵方法二(铁丝法):①取一条细铁丝,一端用砂纸擦净,再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至无黄色火焰,②用该端铁丝沾一下水,再沾一些氯化钠或无水碳酸钠粉末,③点燃一盏新的酒精灯(灯头灯芯干净、酒精纯),④把沾有钠盐粉末的铁丝放在如[图a]的外焰尖上灼烧,这时外焰尖上有一个小的黄色火焰,那就是钠焰。以上做法教师演示实验较易做到,但学生实验因大多数酒精灯都不干净而很难看到焰尖,可改为以下做法:沾有钠盐的铁丝放在外焰中任一有蓝色火焰的部位灼烧,黄色火焰覆盖蓝色火焰,就可认为黄色火焰就是钠焰。
二.钾离子:⑴方法一(烧杯-酒精法):取一小药匙无水碳酸钠粉末(充分研细)放在一倒置的小烧杯上,滴加5~6滴酒精,点燃,可看到明显的浅紫色火焰,如果隔一钴玻璃片观察,则更明显看到紫色火焰。⑵方法二(蒸发皿-•酒精法):取一药匙无水碳酸钠粉
末放在一个小发皿内,加入1毫升酒精,点燃,燃烧时用玻棒不断搅动,可看到紫色火焰,透过钴玻璃片观察效果更好,到酒精快烧完时现象更明显。⑶方法三(铁丝-棉花-水法):取少许碳酸钠粉末放在一小蒸发皿内,加一两滴水调成糊状;再取一条小铁丝,一端擦净,弯一个小圈,圈内夹一小团棉花,棉花沾一点水,又把水挤干,把棉花沾满上述糊状碳酸钠,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透过钴玻璃片可看到明显的紫色火焰。⑷方法四(铁丝法):同钠的方法二中的学生实验方法。该法效果不如方法一、二、三,但接近课本的做法。
观察钾的焰色时,室内光线不要太强,否则浅紫色的钾焰不明显。
三.锂离子:⑴方法一(镊子-棉花-酒精法):用镊子取一团棉花,吸饱酒精,又把酒精挤干,把棉花沾满Li2CO3粉末,点燃。•方法二(铁丝法):跟钠的方法二相同。
四.钙离子:⑴方法一(镊子-棉花-酒精法):同钠的方法一。⑵方法二(烧杯-酒精法):取一药匙研细的无水氯化钙粉末(要吸少量水,如果的确一点水也没有,则让其在空气吸一会儿潮)放在倒置的小烧杯上,滴加7~8滴酒精,点燃。⑶方法三(药匙法):用不锈钢药匙盛少许无水氯化钙(同上)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
五.锶离子:方法一、二:同碳酸锂的方法一、二。
六.钡离子:⑴方法一(铁丝-棉花-水法):取少量研细的氯化钡粉末放在一小蒸发皿内,加入一两滴水调成糊状,取一小铁丝,一端用砂纸擦净,弯一个小圈,圈内夹一小团棉花,棉花吸饱水后又挤干,把这棉花沾满上述糊状氯化钡,放在酒精灯火焰下部的外焰上灼烧,可看到明显的黄绿色钡焰。⑵方法二(棉花-水-烧杯法):跟方法一类似,把一小团棉花沾水后挤干,沾满糊状氯化钡,放在一倒置的烧杯上,滴加七八滴酒精,点燃。可与棉花+酒精燃烧比较。
七.铜离子:⑴方法一(铁丝-棉花-水法):同钡离子的方法一相同。⑵方法二(镊子-棉花-酒精法):同钠离子方法。⑶方法三(烧杯-酒精法):同钾离子的方法一。⑷方法四(药匙法):同钙离子的方法三。
焰色反应现象要明显,火焰焰色要象彗星尾巴才看得清楚,有的盐的焰色反应之所以盐要加少量水溶解,是为了灼烧时离子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挥发成彗星尾巴状,现象明显;而有的离子灼烧时较易挥发成彗星尾巴状,就不用加水溶解了。
十四.离子反应 离子共存 离子方程式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离子间的反应是趋向于降低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离子反应通常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理解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好离子反应的关键。溶液中离子共存的问题,取决于离子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如离子间能反应,这些离子就不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
一.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 离子反应生成微溶物或难溶物。
2. 离子反应生成气体。
3. 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
4. 离子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化学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可分为两类,一是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二是氧化性离子与还原性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还应注意:1.微溶物向难溶物转化,如用煮沸法软化暂时硬水
MgHCO3==MgCO3+CO2↑+H2O
MgCO3虽然难溶,但在溶液中溶解的哪部分是完全电离的,当Mg2+遇到水溶液里的OH-时会结合生成比MgCO3溶解度更小的Mg(OH)2而沉淀析出
MgCO3+H2O==Mg(OH)2 ↓+ CO2↑
2.生成络离子的反应:
FeCl3溶液与KSCN 溶液的反应:Fe3+ + SCN-==Fe(SCN)2+ 生成物既不是沉淀物也不是气体,为什么反应能发生呢?主要是生成了难电离的Fe(SCN)2+络离子。
3.优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具有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的离子相遇时首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如:Na2S溶液与FeCI3溶液混合,生成S和Fe2+离子,而不是发生双水解生成Fe(OH)3沉淀和H2S气体。
2Fe3+ + S2-= 2Fe2+ + S ↓
总之:在水溶液里或在熔融状态下,离子间只要是能发生反应,总是向着降低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反之,离子反应不能发生。
二. 离子反应的本质:反应体系中能够生成气、水(难电离的物质)、沉淀的离子参与反应,其余的成分实际上未参与反应。
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类型
1. 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 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 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4. 络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掌握离子方程式的类型及特征,才能书写好离子方程式,正确书写、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例1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用石灰软化暂时硬水 Mg2+ + 2HCO3-+ 2OH-= MgCO3↓+ CaCO3 + 2H2O B 实验室制HCI气体 H+ + CI- = HCI
C 氯化铵溶液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 NH4+ + OH- = NH3•H2O D 铜片和稀硝酸共热
3Cu+8H++2NO3- =3Cu2++2NO↑+4H2O
解析:解答此类题除要掌握离子反应的本质外,还要注意温度、浓度、物质的量,反应反应物状态等对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影响。
选项A,Ca(OH)2中的OH- 首先与 Mg2+结合生成溶解度比MgCO3更小的mg(oh)2沉淀,故不能生成MgCO3沉淀。
选项B,固态NaCI和浓H2SO4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浓H2SO4和任何固态物质反应都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选项C,稀NaOH溶液,常温,NH3极易溶于水生成NH3•H2O;故C正确。强碱溶液与铵盐的反应有下列两种情况:
NH4++OH-(稀、冷)=NH3•H2O
NH4++OH-(浓、热)=NH3↑+H2O
选项D考虑了稀HNO3的氧化性和酸性,又注意了离子电荷数的配平,故D正确。
例2 将过量的氯气通人溴化亚铁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 CI2+2Br-=2CI-+Br2 B CI2+2Fe2+=2Fe3++2CI-
C CI2+2Fe2++4Br-=2Fe3++2Br2+2CI-
D 3CI2+2Fe2++4Br-=2Fe3++2Br2+6CI-
解析:CI2过量,Fe2+和Br-都应充分被氧化成Fe3+和Br2,A、B两个选项考虑的不完整。C电荷未配平,D正确。十五.盐类水解的应用规律
盐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称为盐类的水解。
其一般规律是: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强不水解,两弱更水解,越弱越水解。
哪么在哪些情况下考虑盐的水解呢? 1.分析判断盐溶液酸碱性时要考虑水解。
2.确定盐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和浓度时要考虑盐的水解。
如Na2S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按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C(Na+)>C(S2-)>C(OH-)>C(HS-)>C(H+)
或:C(Na+)+C(H+)=2C(S2-)+C(HS-)+C(OH-)3.配制某些盐溶液时要考虑盐的水解
如配制FeCl3,SnCl4 ,Na2SiO3等盐溶液时应分别将其溶解在相应的酸或碱溶液中。4.制备某些盐时要考虑水解
Al2S3 ,MgS,Mg3N2 等物质极易与水作用,它们在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所以制取这些物质时,不能用复分解反应的方法在溶液中制取,而只能用干法制备。
5.某些活泼金属与强酸弱碱溶液反应,要考虑水解
如Mg,Al,Zn等活泼金属与NH4Cl,CuSO4 ,AlCl3 等溶液反应.3Mg+2AlCl3 +6H2O=3MgCl2+2Al(OH)3↓+3H2↑
6.判断中和滴定终点时溶液酸碱性,选择指示剂以及当pH=7时酸或碱过量的判断等问题时,应考虑到盐的水解.如CH3COOH与NaOH刚好反应时pH>7,若二者反应后溶液pH=7,则CH3COOH过量。
指示剂选择的总原则是,所选择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该与滴定后所得盐溶液的pH值范围相一致。即强酸与弱碱互滴时应选择甲基橙;弱酸与强碱互滴时应选择酚酞。
7.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要考虑水解.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8.分析盐与盐反应时要考虑水解.两种盐溶液反应时应分三个步骤分析考虑:(1)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能否发生双水解互促反应;
(3)以上两反应均不发生,则考虑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9.加热蒸发和浓缩盐溶液时,对最后残留物的判断应考虑盐类的水解
(1)加热浓缩不水解的盐溶液时一般得原物质.(2)加热浓缩Na2CO3型的盐溶液一般得原物质.(3)加热浓缩FeCl3 型的盐溶液.最后得到FeCl3和Fe(OH)3 的混合物,灼烧得Fe2O3。
(4)加热蒸干(NH4)2CO3或NH4HCO3 型的盐溶液时,得不到固体.(5)加热蒸干Ca(HCO3)2型的盐溶液时,最后得相应的正盐.(6)加热Mg(HCO3)
2、MgCO3 溶液最后得到Mg(OH)2 固体.10.其它方面
(1)净水剂的选择:如Al3+ ,FeCl3等均可作净水剂,应从水解的角度解释。
(2)化肥的使用时应考虑水解。如草木灰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
(3)小苏打片可治疗胃酸过多。
(4)纯碱液可洗涤油污。
(5)磨口试剂瓶不能盛放Na2SiO3,Na2CO3等试剂.凡此种种,不一而举。学习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应用之。
十七.“五”同辨析
1.同位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如氢有3种同位素: H、D、T。
2.同素异形体(又称同素异性体)由同种元素组成性质不同的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与石墨、C60 ,白磷与红磷,O2与O3 ,正交硫与单斜硫。
3.同分异构体 具有相同的分子组成而结构不同的一系列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的种类通常有碳链异构、位置异构、跨类异构(又称官能团异构)、几何异构(又称顺反异构)。
※ 你能说出中学阶段的几种跨类异构吗?
4.同系物 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 原子团的一系列化合物互称同系物。
※ 请总结出两种化合物互称同系物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5.同量物 通常是指分子量相同的不同物质。
如CO2 与HCHO H2SO4与H3PO4 ,NO与C2H6 十八.化学史知识
1.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商代就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晚期就会炼铁;战国晚期就会炼钢。
2.西汉时期我国已发现了铁能从铜盐中置换出铜的反应,到宋代初用于生产,成为湿法冶金的先驱。
3.1965年我国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4.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先后发现和制得了氧气。
5.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较早运用天平作为化学研究的工具,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6.19世纪末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空气里除了氧气、氮气外还含有惰性气体(He、Ne、Ar、Kr、Xe)等。
7.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并把这种微粒叫做原子。
8.19世纪前半世纪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9.19世纪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研究提出了原子--分子论,自从用原子--分子论研究化学反应后,化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10.1897年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
11.荷兰化学家启普设计发明了启普发生器。
12.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并设计编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13.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首先研究了分子间的作用力,所以后人称分子间力为范德华力。
14.法国化学家勒沙特列提出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5.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提出了胶体颗粒对光的散射现象,称为丁达尔现象。
16.英国物理学家布朗研究发现胶体颗粒的无秩序运动现象,称为布朗运动。
17.我国是世界上开采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之一.18.公元前二世纪我国掌握了由植物纤维造纸的技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19.我国在唐代以前就认识了火药,到宋代时火药已用于战争.黑火药爆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S+2KNO3+3C=K2S+N2↑+3CO2↑
20.苯是在1825年由法拉第首先发现的,1865年德国的凯库勒提出了苯的环状结构学说。
21、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为人类揭开生命奥秘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