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校大学生择业就业观
大学生择业就业观的现状与转变
[摘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择业就业观进行分析,分析大学生择业就业观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建议高校加强大学生择业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大学生就业政策保障、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择业就业观。
[关键词] 大学生择业就业观;特点;问题;建议
Abstract: The current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ncerned about a wide range of social issues.Through Xi'an College Students The Careers employment survey, analysi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hoosing employment,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proposed university students choos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services to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provide employment policy to protect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of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career employment.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cept;characteristics;problems;proposal
—、就业现状及其概况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连续几年的大学扩招
i以及就业机制转向“双向选择、自主就业”,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03
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此后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达650万 就业压力已提前凸现 预计今后还将增长。ii
面对变化的就业环境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具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大学生们的择业意愿和择业行为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一)大学生择业就业观的特点
1、就业意识主体性增强。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性意识越来越明显,既摆脱了国家制度层面造成的社会结构性抑制,也逐步摆脱了父母这一家庭因素造成的微观层面的制约。“先就业,后择业”、“创业也是就业”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大学生职业流动逐渐活跃。
2、就业范围趋向多元。随着社会变迁与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范围从单一趋向多元选择,就业单位类型多种多样,由“重工轻商”转变为“工商并重”,特区和沿海地区的中外合资或“三资”企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意向,往日不被看好的服务行业也成为择业的热门。
3、就业标准多样。当前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政治色彩更加淡化,在“双向选择”就AN业机制的引导下,就业标准复杂多样。大学生对重个人的发展与晋升、工资收入和就业地区、兴趣较为看重,把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
4、就业心态尚不成熟稳定。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这道关口面前茫然不知所措,缺乏自信
心和应变能力,显出心里准备的不足。并在择业时盲目攀比,求高求全,在竞争中变现为畏
惧胆怯,害怕面对面竞争,缺乏足够的勇气。由于心理负担过重,大学生普遍缺乏应试的临
场经验和现场应变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大学生择业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虽然大学生随着年龄
和知识的增长,其职业规划意识不断加强,但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很少有人对自己做
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
作环境的喜好,并依此做出决定和计划。另外,其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在自我认知,自我了解方面不够深入全面,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
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
利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不能
正确的评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能正视择业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大学生就业是从非劳动
力状态一下跨入职业市场,面对竞争,他们难以适应,缺少经验。
(二)自身发展需要与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比较在意自己的利益,较少考虑社会利益。比如,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
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工资待遇,行业发展前景等职业的外在条件过分在意,一定程
度上忽视了社会的需求,还有一些大学生毕业没有过硬的知识技能,缺乏实践经验和吃苦耐
劳精神,个人能力和社会需求有差距。
(三)职业决策信息不充分
一些大学在选择就业单位及职业时十分注重个人的发展与晋升,但他们却没有准确了解
某一职业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未来发展的趋势,职业的特点以及对从业人员
特质的需要,没有把个人特质同社会的需要,职业的需求进行很好的匹配,找到个人,社会的结合点,而往往只凭有限的信息如工资待遇、就业地区、对工作的兴趣和工作稳定性等做
出职业决策,而对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在信息缺乏了解,这样的决
策会引起供求双方的需求错位,导致人力资本的浪费和招聘企业用人成本的提高。并且获得
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
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四)对就业地区考虑过度
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重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没有明显改变。
此次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把自己的职业目标顶住东部沿海城市及中西部大城市,很少有人
愿意主动去欠发达地区,从事基层工作。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提供相应的吸引人才
优惠政策,而愿意到西部,基层,农村发展的大学生为数不多,值得重视和深思。
四、转变大学生择业就业观的建议
转变大学生择业就业观是一项涉及到很多方面的较为复杂的工作,其中学校、政府部门、大学生三方面的努力较为重要。
(一)学校方面
1.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和就业意识指导
高校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自觉把个人理想
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大学生不要仅仅以物质利益和个人能力发展来评价职业,要
改变职业决策中急功近利的做法,理性的评价不同职业对自我价值和职业发展的长远作用,iviii
并积极探索在职业实践中获得价值认同的途径。
2.提高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心理素质
针对毕业生存在的攀高求稳,盲目从众,固执狭隘,怀才不遇等心理误区,很有必要开
展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加强良好的心理素质训连,正确对待新形势下的择
业与就业,扩展思路,放眼未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教育毕业生保持积极健康的择业
心理,鼓励他们勇于承担风险,靠竞争就业,凭本事上岗。
3.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水平
高校要全面开展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应从低年级开始开设职业发展指导课程,借以提高大
学生职业决策能力,使他们能够比较客观的认知自我和就业环境。使他们在职业决策中能够
自觉地以人职匹配的理念来衡量职业的适用性。大学生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各种就业实践活
动,增强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应结合自身
职业发展的状况,认识自己的志向,兴趣,特长和能力,客观的分析就业环境,恰当定位职
业目标,长远谋划职业发展。
4.加强和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
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对其所学
专业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些专业性和职
业性强的参观,乃至实践,使大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也进一步明确
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因此,学校应加大力度建立相关的专业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基地,组织和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锻炼。
5.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
学校把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请到学校举行就业洽谈会,增进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沟通,减少
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盲目性,给学生创造一些就业机会和渠道。另外,不只是学生要尽量扩大
自己的就业途径,到外面寻找就业机会,学校也要到需要人才的地方去,通过就业指导中心,把
需要人才的用人单位吸引到学校来招收毕业生,增强针对性。还有开展毕业就业经验交流会,让上一届毕业生现身说些相关的方法,介绍成功的求职经验,并且为大学生提供当前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信息,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以及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二)政府部门方面
1.政府应加强政策导向。从政策层面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到基层和
西部困难地区的学生的政策保障的支持,比如保险,生活补助,档案关系存放等政策的落实。
并且政府应通过出台减免税收等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用人岗位,尤其是调动和发
挥行业协会和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在人才招聘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以解决人才的供求某盾。
2.加强建立并应用网络信息发布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部网上学历查询系统的开通,政府和各级部门应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建立一个权威的网络在线信息发布平台,积极推行和规范全国范围的网上择业和招聘,增加透明度,避免虚假就业
信息,以解决我国人才市场运作不规范,求职方式单一,求职成本高和求职成功率低问题。
另外,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供求信息,以便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网络及时
找到所需人才,而且毕业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快捷了解到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以解决大学
生就业信息不畅而引起的就业障碍。
3.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大学生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给别人提
供了就业机会和岗位。所以,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应给予各种优惠政
策,以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如,大学生在创业时提供资金小额贷款,税收等政策的倾斜。
(三)学生方面
1、转变就业观念,调整择业心态,开展终身学习
大学生毕业后都喜欢分配在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被认为是“铁饭碗”的单位,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不再有终身职业,人们需要有新的就业观念。由于现代人力资源具有流动性、多元化和市场化的特点,大学生应根据个人爱好、能力等来轮换职业,应在就业中完善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再择业。其次,现在的中西部地区人才短缺,存在着许多发展的机会。并且现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边远山区的建设,都需要毕业生能够到这些地方贡献一份力量,转变只有到党政机关、科研等事业单位、大中院校和大公司大企业就业才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观念,这种就业观念缩小了大学生的就业面,人为地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到西部边远地区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能实现个人价值和发挥个人能力的地方去就业。因此,大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应从自身条件出发,不应期望值太高,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自主创业”、“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就业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且,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基层部门工作,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就业难题,更关键的是通过在这些部门的工作,可以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为自己今后寻求更好的工作岗位创造条件。
2、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在学期间应根据社会所需人才类型对自己,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己某方面的特长以便在竞争激烈的择业中能先胜一筹。除了自身综合素质外,大学生在就业前还应该学习应聘和面试的技巧,在面试前应充分了解所应聘公司的情况,以便能做到有备而来,满载而归。那么,社会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呢?一般来说,思想政治素质好、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能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是最受欢迎的。对于正要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能力,但并不等于能够完全胜任各类工作,它们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求职择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不同于初中高中,大学校园是一个小型社会,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不能死读书,要注意锻炼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仅依靠理论知识储备难以取得事业的成功,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适应能力会限制事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这个交流平台,多和同学、老师沟通,多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积极参加实习和课外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才能,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树立团队协作意识。
3.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大学毕业生自身各方面条件不错,单却因未能正确评价自己,而在求职择业中屡屡碰壁,另外,大学生们一味地以高收入,无风险或者要干管理领导工作,一个刚出校们,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经验,甚至所学专业知识能否在所求职务中得以运用都尚未知道的求职者,凭什么要别人委以重任,给予优厚待遇呢?况且那有既高收入又无风险的职业呢?这就是未能正确评价自己的例子。这种学生往往在求职择业时期望和目标脱离实际,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他们往往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因而成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正确评价自己,包括下面几方面:(1)对自身的学识,能力,品德等有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价,确定自己能干什么。(2)要考虑自己所求的职,所择的业是否符合所学专业。(3)考虑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4)要考虑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将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就会对自己得出一个比较近于实际的评判,在求职择业时才能基本做到心中有数,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去求职,从而既不会失去自信,也不会因为盲目自大而失去机会。
4.树力自信心,积极主动寻求就业机会
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大学生在择业求职时要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相信自己能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怀疑自己,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不敢大胆的推销自己,甚至在用人者面红耳赤,语无伦次,首先就给人留下一种无能而缺乏自信的印象。因此,必须要有我能行的信心。当然,自信要有资本和基础,这个资本和基础就是真才识学,有真才识学为后盾,才会具有真正的自信。因此,要树立真正的自信心,也就意味着要切实搞好学业,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另外,善于主动搜集和分析就业信息。毕业生除了要和本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密切联系外,还要积极主动的寻找自己感兴趣单位的情况和联系方式,并在适当的时候主动联系单位,当然也要靠众多的关系网来了解更多的就业信息。还有善于设计和推销自己,在人才资源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推销意识,积极的推销自我,展现自我,对于顺利完成择业过程是大有必要的。在具备了优秀的素质和实力外,还要善于设计自我形象,比如,设计简洁和有特色的简历,面试时衣着大方得体,仪表文雅自然,面试中恰当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等。
结语:
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大学生人数的大幅度攀升,对大学生就业造成极大压力。虽然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开始逐步从“传统的择业就业观”向“开放的择业就业观”转
变,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面对大学毕业生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人们需要以新的视角和理智的目光来审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国家政府有关部门从宏观政策制定上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十分重要,学校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应把培养综合素质与就业目标定位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顺利就业、快乐就业。
参考文献:
[1].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75~176页
[2].物电系就业工作部.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
【J/OL】.Web.xfu.edu.cn,2008-11-5/2008-11-23
[3].黄德平.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观的调查与思考【N】.广西大学学报,1998—10(哲学社会科学版)
[4].马玉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探析及对策研究【J】.大学生就业,2008(9):第34~34页
[5].高玖伟.基于职业发展理论的大学生职业决策特点分析【J】.大学生就业,2008(9):第49页
[6].杨德山,伍安春.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决策因素及就业指导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4):第22页
[7].楼成礼,赵建明,周树红,王晓燕.新时期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观调查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2(8):第82页
[8].谢春梅.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引导大学生规划职业人生【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
(10):第50~51页
[9].曹永军,吕媛,郭树航,徐智策.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
(13)
[10].李年龙,刘浩珠,张明林.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5(4)
[11].贺锦,黄婕.大学生择业观和择业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1):第68页
[12].苏永明.关于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第36页
第二篇:2013在校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为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关于他们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及他们就业观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大学生所想与社会需求有何差别。
对于调查问卷的问题,我们从大学生对于学习(考试)成绩入手,询问了他们对于多数人渴求的奖学金的看法,进而了解了与专业相关的一些情况,辅之以对中国大
学必设的一些思想理论课的态度,进一步涉及到实现目标所必需的两点:规划与执行,最后是大学生们自己眼中的应有的就业素质。
交叉使用主客观题,尽最大可能透过数目不多的题目了解社会所反映的大学生所学的与社会所需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考察当代大学生对于大学学习与就业的思考,希望能通过与采访所得结论的对比得到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益的信息,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规划大学生活。
本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校,这使得有限的100个样本能够较有效反映实际问题。
具体结论及数据如下:
对于成绩单上的成绩,47%的人认为成绩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在大学的表现情况,43%则表示大学的学习成绩代表不了个人能力,大学关键还是靠能力,其中一部分认为成绩只要不挂科就行,其余10%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这首先就证实了一个多数人对于大学成绩的定位:至少大学成绩单远不如高中成绩单重要。虽然从统计数据上看,表示看重的稍多于无所谓者,但即便是前者也表示不会像中学那样对分数锱铢必较,对名次耿耿于怀。而对于与成绩单上的成绩密切相关,但要求更高的奖学金,调查者并不像刚入校的学生那样对奖学金获得者顶礼膜拜,而是有了自己的思考:绝大部分人认为拿奖学金的学生不一定就是优秀人才,那仅代表他们在大学里的学习能力,与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的差距还很大;但也有一小部分人认为,拿奖学金的学生,是有一定的能力的,这种能力与日后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关联性,一个在大学生活中认真对待学习的人,日后也一定会认真对待工作,像公务员等一些事业性的岗位就是需要这种严谨、踏实、肯干、认真的年轻人。
前两个问题是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在校成绩和与成绩有关的荣誉提出的。由此可见,唯成绩论已越来越站不住脚,大学生对于成绩以外的某些东西的重视正在提高。这与由采访得出的社会对大学生成绩外的一些素质的要求相符,但具体大学生对什么重视,还不能简单由这两个问题得到。
3-5题都是涉及专业的问题,均采用选择题形式,统计结果如下表
A B C D3、你觉得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28% 52% 16% 4%
4、你课余时见会不会学习些跟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知识 50% 34% 10% 6%a(对理工类学生)你觉得现代企业管理和人文知识重要吗,有必要学吗 36% 44% 14% 6%
b(对经济管理、文史哲类学生)你觉得理科知识(物理、化学、实验操作等)有必要学吗 35% 37% 21% 7%
(3-5问题如下:
3、你觉得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A、很好,学与不学就是不一样 B、有所领悟 C、为应付考试而学,没什么兴趣 D、学了跟没学一样
4、你课余时见会不会学习些跟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知识
A、会,很有必要 B、看心情,某天有兴致了会小学一下 C、懒的学,反正不考试 D、没必要,我又不准备干这方面的事a(对理工类学生)你觉得现代企业管理和人文知识重要吗,有必要学吗
A、与自己的专业一样重要,很有必要学 B、是专业之外的必要补充 C、没时间学,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就行 D、没必要学,我又不干那行
b(对经济管理、文史哲类学生)你觉得理科知识(物理、化学、实验操作等)有必要学吗
A、与自己的专业一样重要,很有必要学 B、是专业之外的必要补充 C、没时间学,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就行 D、没必要学,我又不干那行)
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问题,28%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好,认为学与未学存在很大差别。52%的大学生觉得通过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领悟。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领悟还是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与现实中的应用和实践存在着一定的脱节,这与剩余20%的被调查的大学生所持有的不同程度的学而无用的消极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性。
对于课余时间新专业的学习,约50%的被调查者抱有积极的态度,表现了很大的兴趣和强烈的意愿。这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已有了危机意识和准备意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现在社会越来越青睐专业过硬的综合性人才。34%的被调查者则给出了比较随性的回答,没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和方向。其他被调查者则对全新专业的学习抱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心理,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领域,认为术业有专攻。
对于文理专业问题,通过分别对理工类和经管、文史哲类大学生的调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绝大部分被调查的大学生都认为应该主辅互补,即理工见长的大学生应该学习一些现代企业管理和人文方面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管理、领导能力;而主修经管文史专业的大学生也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理科知识,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一言
以蔽之:当代大学生应该综合全面发展。然而,剩余调查者则认为文理跨越学习没必要,只要踏踏实实学好本专业就可以了。究其原因,一是时间可能比较紧;二是长期培养的单一思维方式和养成的学习习惯使得再去接触全新的知识领域,要面临着很多的阻力;三是个人兴趣问题。
对于开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一类的政治思想课的有用性和必要性问题,除11%的支持者外,其余被调查的大学生都不同程度的表示用处和必要性甚微,甚至应该取消。这一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这些深刻的思想精华,由于与目前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的联系度过低,正在遭到冷落。但我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正是由于这些政治思想的指引和一代代先辈们前赴后继的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进一步,如果我们想走公务员之路,这也是必备的职业素养。同时学校、老师也应注意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这些政治思想理论培养起兴趣。
对于专业的就业前景问题,持乐观与悲观态度的人几乎各半。由此看来每个人所占角度不同,思考的结论迥异,无法得出定论。
对于考研现象和“一流学生就业,二流学生留学,三流学生考研”观点的认识问题,绝大部分被调查的大学生基本都持有这样一种看法:考研现象的燎原之势是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的催化品,因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找不到工作或找到的工作不理想,所以想通过考研这种继续深造的方法,来延迟就业时间,增大自己的社会竞争力;而对这种学生流派划分问题,被调查者基本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毕业后的选择因人而异,不能妄加论断,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能力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众多的影响因素在发挥着作用,各种道路,弊益均有。
对于人生规划问题,90%左右被调查的大学生都表示规划过自己的大学生涯,但问题是普遍反映自己实际并没有按照自己规划的那样去认真贯彻执行,仅仅是疲于应付,执行的不够彻底,而且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想的那么遥远,只是简单的规划了自己的大学四年生涯,没有考虑到大学毕业以后的前途问题;其他被调查者则表示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或是曾经有过想法,但是还没有切实规划过。
对于计划的执行情况,11%的被调查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执行了;而更多的则是完成时间有所延迟,约占50%;另外,25%的则表示只能勉强交差,应付一下,质量没保证;14%的大学生则表示面对自己的计划往往知难而退,中途放弃。从以上数据,我们能了解到:大学生们几乎都有自己的计划,或短期,或长期;但差别在于对计划的执行程度不同,即意志的坚定程度不同,这也是在就业和工作时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会在就业时得到赏识,才会在工作中走得长久。
调查问卷的最后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大学生,想走向自己理想的事业,应该具备那些条件?虽然被调查的大学生回答的结果不尽相同,但几乎都谈到了一下几点:
①要有理想,有目标,即要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同时,要以坚定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拼搏做后盾和动力;
②要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与此同时,注重综合全面发展,把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
③要积极主动抓住可以实践锻炼的机会,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④机遇很重要,拥有好的机遇,可以节省很多人力、物力、财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偶然因素。
⑤有一定的家庭背景或人脉关系,有有能力的人从中引导。
结束语:通过这次关于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社素质的社会实践,我们发现有些观点是所有调查对象所共同持有的,即大学生应有明确的职业乃至人生规划,综合全面的知识并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
这次调查不仅锻炼了我们的活动能力,而且使我们明确了自己所应有的就业素质,为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有益指导,希望也能对更多大学生有所帮助。
第三篇:在校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在校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05级工程管理专业郑诗书07050343
32007-4-6
调查背景
根据查找的资料显示,部分公司在招聘的时候,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在校学习成绩,还有专业技术笔试,这是公司为招聘而专门出的考试。在个人的品质方面,要求和考虑的也是很多的。他们会通过交流及自己的简历来看应聘者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服务的责任心,社交的活动能力和一定的人文知识。当然若要作为公司的职员,也要关心国家大事,善于组织活动。然而,他们认为当前很多学生在学校里都有一个误区就是只要学习好就行,时间都花在了死读书上,而没有充实其他的方面。在他们看来,在学校的成绩不是最关键的,在学校里关键在于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即学习的方法与技巧的灵活运用和思想概念的应用。学生要想在毕业后快速融入工作,就要在学校里开始积累工作经验。可以多参加一下社会活动,作一些兼职工作,这也可减轻经济压力,如果要条件的话参加一些文艺表演。做一些销售工作也是很必要的,它可以给学生们很多实际的经验,毕业后参加工作时就会觉得很熟悉。
近年来,用人单位所招职工几乎都为大学毕业生。在这个大学生多如牛毛的社会,大学生已经不能领时代潮流,将大学生视为天之骄子的年代早已过去。许多大学生正为找工作而烦恼。这就是说,大学生难找到工作,而大学以下学历的便难上加难。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大学生要有忧患意识。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日益困难的形势,在校的大学生又是抱有什么样的就业期望呢:是否对就业情况有个充分的认识;是否具有忧患意识;是否能够懂得未雨绸缪?
基于上述情况,我特进行此次调查,以期望能够最真实地反馈出现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观。
调查目的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收集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信息,为在校大学生以后的就业服务。
调查时间
2007年2月——2007年3月
调查对象与形式
该调查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因此采用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的方式在20几名不同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中进行。然后从中选男生文科、女生文科、男生理工科、女生理工科的学生各五名进行数据统计,结合网上等各方资料进行有力的分析报告。(具体的调查数据及统计,请详见后面的附件。)
调查分析报告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通过就业与大学生的背景、认知、薪酬、素质等方面来调查分析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就业观/背景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有55%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当过学生干部,45%没有;有60%的学生表示做过兼职工作;又有65%的学生考过相关的职业证书。从此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忧患意识属于中等水平。由于现代企业招聘的第一要求基本上是学历,再者就是工作经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基本上都没有真正的工作经验,因此是否做过兼职、当过学生干部就会成为招聘单位的一个重要看点。据资料反馈的情况来看,已有过半数的大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这属于一个比较好的现象,也必将为在校大学生以后的就业机会增色不少。
就业观/认知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有35%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就业率等基本情况不了解,而有25%的学生表示所学专业的就业率在40%以下。从此数据的反馈情况来看,在校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看好,另有较大部分(35%)的学生并没有对此关注。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再者,针对在校大学生以后期望的求职途径,53.85%的学生表示想通过现场招聘会,而关于目前较热门的网上求职却只有7.69%的学生表示期望采用。由此看出,现场招聘会依然是备受关注的求职途径。不过这又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当前大学生对求职方法技巧的欠缺。
在校大学生对于在选择工作中首先考虑的因素中依序为行业前景(36.36%)、个人喜好(31.82%)、薪水(18.18%)、地理位置(9.09%)、办公环境(4.55%)。由调查数据的反馈情况来看,对招聘单位来说,行业前景成为吸纳当代大学生的首要因素,薪水次之。而对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最希望的是能够进入前景较好的企业,而把个人喜好放在第二位。这也是当前就业压力给我们大学生增加的一种无奈!
就业观/薪酬
关于在校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有70%的学生表示期望每月在1000到2000元之间。数据说明了:在薪酬的问题上,基于就业的压力,已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比较看得开了,甚至表示“无所谓”薪酬的多少。由此看来,薪酬
问题对大学生就业的困扰也会逐渐淡化。因为,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企业所能给予大学生的薪酬已逐渐趋于水平。
就业观/素质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在对就业者所需具备的素质中,在校大学生是这么认为的,有27.08%的学生选择“专业水平”,27.08%的学生选择“心理素质”,27.08%的学生选择“公关能力”,16.67%的学生选择“道德素质”,另有2.08的学生选择选择“其它”。
而对应的在校大学生已具备的素质中,有10.71%的学生选择“专业水平”,有32.14%的学生选择“心理素质”,有14.29%的学生选择“公关能力”,有3
2.14%的学生“道德素质”,有10.71%的学生选择“其它”。
从这些数据来看,现代在校大学生认为,企业招聘的属综合型人才,而不是只具有专业知识的“机器人”,而对比下,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公关能力依然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这些都是困扰现代大学生求职的因素。因此在校大学生要做的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公关能力,以适应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但是,从调查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只有16.67%的学生认为“道德素质”是一个就业者需具备的素质,这又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难道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真的是如此不堪吗?又或,这是我们大学生的偏见呢?
就业观/企业
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外资企业成为现代大学生的首选就业单位,占36.36%。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也有所提高,为22.73%。对其他企业的选择又依次表示为民营企业18.18%、国营企业13.64%、政府部门9.09%。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扎堆”现象已经有所缓解。而政府部门不再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能说明今后的“公务员热”也会逐渐得到缓解。只是大学生对外资企业的青睐程度在客观上依然偏高,因为外资企业不是容纳大学生的主要力量却成了他们的首选企业,供需无法平衡!
从在校大学生对预期的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大学生期望选择的就业地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95%),这些也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非常的少(5%),并且现在大学生对出国没表现出兴趣的迹象。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大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预期选择势必会造成区域性人才浪费(东部)及区域性人才紧缺(中西部)并存的现象。
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外企”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选,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又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
就业观/就业优先
在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态度的调查中,有85%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另外15%的学生选择“考研”,没人选择“先择业后就业”。数据统计分析,“先就业后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绝对主流观念。这对于企业来说,学生“选就业后择业”导致企业单位对毕业大学生的吸纳成了是在“为别人做嫁衣”,这将导致企业不得不对招聘采取更加保守的措施。而对大学生来说,企业的措施又加大了就业的压力。
在对学生为何选择先就业的调查中,在校大学生们的选择是这样的:0%的学生选择“家庭贫困”,25%的学生选择“对考研没把握”,33.33%的学生选择“对学习失去兴趣”,41.67%的学生选择“其它”。数据统计分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这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需要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学习是一条不可置疑的良好出路,可学生却选择放弃她,这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又或是教育的问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的高新技术知识的配合,可要是缺少了拥有高新技术知识的的人才,生产力又谈何发展呢?
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显示与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
(一)在校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而在期望薪酬上还算比较合理。
(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巨大差异。
(三)在校大学生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却将“道德”抛于脑后,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是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些方面,大学生并没有情形地意识到。
(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造成,从调查中至少可以看出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一个影响。
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既然不能改变既定就业困难的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除此,大学生自认为自身的道德素质还好,可却不将其视为企业的招聘要求,其实是一种曲解。并且,对于高校来说,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极为重要。
“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在校大学生面对就业困难问题该如何抉择,一定要慎之又慎,调整好就业的心态,将来才不至于浪费国家栋梁之才
第四篇:我校在校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我校在校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近年来,用人单位所招职工几乎都为大学毕业生。在这个大学生多如牛毛的社会。许多大学生正为找工作而烦恼。这就是说,大学生难找到工作。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大学生要有忧患意识。
基于上述情况,我特进行此次调查,以期望能够最真实地反馈出现我校大学生的就业观。
调查目的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收集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信息,为在校大学生以后的就业服务。
调查时间
2010年10月
调查对象与形式
该调查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因此采用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的方式本校在校大学生中进行。
调查分析报告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通过就业与大学生的背景、薪酬、素质等方面来调查分析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就业观/背景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有55%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当过学生干部,45%没有;有60%的学生表示做过兼职工作;又有65%的学生考过相关的职业证书。从此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忧患意识属于中等水平。由于现代企业招聘的第一要求基本上是学历,再者就是工作经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基本上都没有真正的工作经验,因此是否做过兼职、当过学生干部就会成为招聘单位的一个重要看点。据资料反馈的情况来看,已有过半数的大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这属于一个比较好的现象,也必将为在校大学生以后的就业机会增色不少。
就业观/薪酬
关于在校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有70%的学生表示期望每月在1000到2000元之间。数据说明了:在薪酬的问题上,基于就业的压力,已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比较看得开了,甚至表示“无所谓”薪酬的多少。由此看来,薪酬问题对大学生就业的困扰也会逐渐淡化。因为,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企业所能给予大学生的薪酬已逐渐趋于水平。
就业观/素质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在对就业者所需具备的素质中,在校大学生是这么认为的,有27.08%的学生选择“专业水平”,27.08%的学生选择“心理素质”,27.08%的学生选择“公关能力”,16.67%的学生选择“道德素质”,另有2.08的学生选择选择“其它”。
而对应的在校大学生已具备的素质中,有10.71%的学生选择“专业水平”,有32.14%的学生选择“心理素质”,有14.29%的学生选择“公关能力”,有3
2.14%的学生“道德素质”,有10.71%的学生选择“其它”。
从这些数据来看,现代在校大学生认为,企业招聘的属综合型人才,而不是只具有专业知识的“机器人”,而对比下,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公关能力依然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这些都是困扰现代大学生求职的因素。因此在校大学生要做的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公关能力,以适应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但是,从调查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只有16.67%的学生认为“道德素质”是一个就业者需具备的素质,这又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难道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真的是如此不堪吗?又或,这是我们大学生的偏见呢?
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显示与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
(一)在校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而在期望薪酬上还算比较合理。
(二)在校大学生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却将“道德”抛于脑后,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是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些方面,大学生并没有情形地意识到。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造成,从调查中至少可以看出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一个影响。
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既然不能改变既定就业困难的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除此,大学生自认为自身的道德素质还好,可却不将其视为企业的招聘要求,其实是一种曲解。并且,对于我校来说,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极为重要。
“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在校大学生面对就业困难问题该如何抉择,一定要慎之又慎,调整好就业的心态,将来才不至于浪费国家栋梁之才!
第五篇:在校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 2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衷心感谢您的参与合作!就业对大学生来说已不再遥远,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群
体的就业观念,我们开展了本次调查。本调查采取不记名方式,你的回答我们将严格保密,大约只会耽误你10分钟的时间。请你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填写。你的回答将对我们的研究提供巨大帮助,相信你会认真完成。
再次感谢您对本调查的支持!
上海政法学院“大学生校园就业观”调查组
2013年12月06日
调查问卷
填答说明:请把你所选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如未特别说明,每题只可选一个答案。第一部分:基本资料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请问您的户籍是?()
A城镇B农村
3、您所属的学院是?()
A电气信息工程学院B计算机学院C技术物理学院D国际法学院E对外汉语F经济管理学院G烟草学院H材料学院I机制学院
4、您所在年级:()
A 大一B 大二C大三D大四
第二部分:调研问卷问题
5、您认为所学专业前景如何?()
A很有前途B较有前途C无所谓D较无前途E很无前途
6、您目前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吗?()
A非常关注B比较关注C 一般关注D 很少关注E基本不关注
7、您更倾向于通过哪种渠道获取职业信息?()
A通过熟人联系B通过学校提供的信息和推荐C现场招聘会和人才市场D招聘网络E其他
8、面对未来就业,您感觉到()
A非常乐观B压力较轻C压力很大
9、面对当今就业形势,您大学毕业后打算?()
A直接工作B在国内读研究生C出国留学D先工作,再深造
E自主创业F不清楚
10、您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吗?()
A清楚B太清楚C不清楚D无所谓
11、您是否规划过您的就业目标?()
A是B否C想过,但不明确
12、您认为当前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乏实际技巧与经验B就业期望太高就业人数太多D用人单位的要求太高E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F自我的认同感和认知程度不够、自信不足G其他
13、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您的因素是()(可多选最多3项)
A学校就业指导不够B信息量少C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
D能力不足E优势难以发挥F求职方法技巧欠缺G对社会缺乏了 H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J其他____
14、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
A 专业成绩B 专业技能C 综合能力D 学校名气
E 社会经验F 发展潜力
15、您觉得在就业过程中,您的优势在于()
A专业技能B实践经验C口才D 没优势
16、您认为目前自己最欠缺的素质是()
A外语水平B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C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D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E专业知识和技能F其他
17、您在求职过程中最看重的是()
A对口专业B工资福利C职业规划D地域E行业前景
F实现人生价值 G其他
18、您希望第一份工作月薪是()
A 2000及以下B2001-3000C 3001--4000D4001-5000E5000及以上
19、您会从事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吗?()
A 一定的B 只要有工作就行,不一定要与专业对口
C 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无论是不是与专业对口
20、您是否愿意为了增长工作经验,毕业后免费为某大公司工作?()
A是B否
21、您就业会选择哪些地区()
A沿海竞争激烈但经济发达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型城市
B竞争较为激烈的中小型省会城市
C竞争压力小但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城镇
D无所谓,只要能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
22、就工作性质和内容而言,你会做何选择()
A管理型工作B教育培训型工作C技术型工作D营销型工作E服务型工作F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