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大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一、精细整地,配方施肥
1、精耕细作
当前茬作物收获后,抢茬耕翻,耕深要达到20-25厘米,耕后纵横耙细、耙平,使耕层松透,保好墒情,以利栽种。
2、配方施肥
耕翻土地前每亩施优质厩肥5000公斤左右,整平耙细后做畦,把畦面整平后再施入速效化肥,具体施肥量可通过测土确定。一般肥力中等地块每亩施三元复合肥(15-15-15)70公斤、生物有机肥40公斤(集中施)、尿素15公斤、硫酸钾20公斤。若没有优质厩肥应施腐熟豆饼50公斤,同时补施硼、锌、硫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化肥及饼肥要与8-10厘米土壤混匀,以免造成养分流失或烧苗。
3、土壤处理
可用透地杀、阿维菌素等防治蒜蛆等地下害虫,可用敌克松、多菌灵、百菌清、地菌净等进行土壤消毒,防治土传病害。
二、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1、精选蒜种
播种前要严格精选蒜种,选择头大、瓣大、瓣齐且有代表性的蒜头,凡因霉烂、虫蛀、沤根的要剔除,随后掰瓣分级。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级,先播一级种子(百瓣重500克左右),再播二级种子(百瓣重400克左右),原则上不播三级种子。
2、药剂浸种
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水配成500倍稀释液,将种瓣浸泡24小时后捞出,晾干表面水分,立即播种(湿播最好),有利于苗全苗壮,抑制病菌侵染。
3、适时播种
在我市种植苍山大蒜品种,露地蒜最佳播种时间为9月25日-10月5日,地膜蒜最佳播种时间为10月5-10日(具体播种时间应根据气温而定)。此期平均气温17C°左右,5厘米地温18 C°左右。播后一般7天出苗,12天齐苗。冬前达到5叶1心,根系发达,抗寒抗冻能力强,且翌年春天,蒜苗返青快,生长势强,为大蒜的优质丰产打下良好基础。
4、合理密度
一般行距20-22厘米、株距8-10厘米,亩栽28000-35000株。切勿播种过密或过稀,以免影响产量和商品品质。
5、科学播种
畦子宽度要根据种植方式和水源而定,水源不足的3行一畦,水源充足的4-5行一畦。一般畦面宽70厘米,畦间沟宽30厘米,畦高8-12厘米,采用幅宽200厘米或100厘米的地膜,畦面当中稍高一点,耙细搂平。播种时开沟深度5-6厘米,栽后蒜瓣上盖土3-4厘米。栽的深浅、行距、株距要均匀。同时
要定向播种,即播种时蒜瓣的弓背面与腹面连线应同行向一致,以确保大蒜叶片在田间分布均匀,避免相互遮光,有利增产和田间管理。
6、化学除草及科学覆膜
地膜蒜必须在播种后盖膜前喷一次除草剂,每亩大蒜田用48%的拉索乳油200毫升或都尔150毫升,兑水50升;每亩用果尔80-100毫升或施田补200毫升,在播后5-7天,兑水100公斤进行喷雾。覆膜时可用竹片或镰刀头背将地膜边缘压入土中,注意尽量拉平地膜,以贴紧地面,并用脚轻踩缝隙封口,防风揭膜。
三、加强管理,确保优质高产
1、苗期管理
播种后7天,幼芽开始出土。在芽未放出叶片前,用扫帚等轻轻拍打地膜,蒜芽即可透出地膜。地面平整、播种质量高、地膜拉的紧的,通过拍打,70%-90%的蒜芽可透过地膜,少量幼芽不能顶出地膜,可用小铁钩及时破膜拎苗,否则将严重影响幼苗生长,也易引起地膜破裂。
2、冬前及越冬期管理
出苗后视土壤墒情和出苗整齐度可浇一次小水,以利苗全,打好越冬基础。若发现有蒜蛆(种蝇)危害,应及时用阿维菌素或辛硫磷灌根。并根据墒情,可于11月上中旬浇越冬水,必须浇透,越冬水切勿在结冰时浇灌。越冬期间应特别注意保护地膜完好,防止被风吹起,若有发现应及时压好。
3、返青期管理
翌年2月中下旬,即“惊蜇”前,气温上升,蒜苗开始返青,在返青前后可喷一次植物抗寒剂,以防倒春寒对大蒜的伤害。到春分后,大蒜处在“烂母期”,易发生蒜蛆,注意加强防治。
4、蒜薹生长期管理
3月下旬至4月初,开始防治葱蝇和种蝇,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喷2次。从4月下旬开始防治大蒜叶枯病、灰霉病等,每隔10天左右喷药一次,提薹前喷药2-3次。地膜蒜应在“清明”以后,待温度稳定后,除去地膜和杂草,每亩追施二铵或钾肥20公斤,并喷施高效叶面肥,然后浇一次透水。注意提薹前一周要停止浇水,以利于提薹。
5、蒜头膨大期管理
提薹以后,随之浇水一次,至收获前根据天气浇水1—2次,保持地面湿润,满足大蒜后期对水分的需要,并喷施一次防病药物,同时喷施叶面肥,巩固防治大蒜病害效果,确保大蒜丰收。
6、病虫害防治
大蒜的病害主要有灰霉病、叶枯病、紫斑病等;虫害有蒜蛆、蓟马等。
6.1病害
精选良种,严格做好种子处理,清洁田园,有机肥一定要腐熟后使用,培育壮苗,适当稀植,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对于发生的大蒜叶枯病、灰霉病等,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6.2虫害
蒜蛆: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150毫升加水25升-30升稀释,拌种200公斤左右,随拌随播。蓟马:可用10%吡虫啉1500-2000倍液,或2.5%多杀菌素悬浮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7、收获
蒜薹收获:当蒜薹弯钩呈大秤钩形,苞上下应有4-5厘米长呈水平状态(称甩薹);苞明显膨大,颜色由绿转黄,进而变白(称白苞);蒜薹近叶鞘上有4-6厘米变成微黄色(称甩黄)时进行收获。采薹宜在中午进行,以提薹为佳,注意保护蒜叶。
蒜头收获:一般采薹后18天左右收获。收获后立即在地里用叶盖住蒜头晾晒3-4天,注意防止淋雨。
第二篇:春播大蒜高产栽培技术
春播大蒜高产栽培技术
大蒜,别名蒜、胡蒜,为百合科葱,属2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欧洲南部和中亚,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特别是含有人体几乎没有的蒜氨酸,是天然的高效植物杀菌剂(硫氨酸基),在公元前1500前埃及的古药典就有记载开始入药。我国大蒜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均位列世界之首,主要集中于黄淮流域种植,以往北方地区由于气候、种子、技术等条件限制,种植规模不多,近些年随着一些条件的改善,种植规模也越来越大,对种植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大蒜植株耐低温能力比较强,耐受短期—10摄氏度,一般露地秋播大蒜无法安全越冬,内蒙古地区多采用春播。且由于春播生长周期短,在品种上多选择一些生育周期短的大蒜品种。,由于各地气候条件差异大,各地区大蒜栽培技术各有特点,栽培管理方式也有不同,现将内蒙古中部地区春播大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播前准备 1.1茬口安排
大蒜对前茬作物要求不严格,忌连作,也不宜把葱、韭菜、洋葱等作物作为前茬。适合的前茬作物为玉米、豆类、瓜类、番茄、马铃薯等,也可和豆、菜类作物进行套种。
1.2土壤选择与整地做畦
大蒜对土壤适应能力较强,除了盐碱沙荒土地外,均能生长,但由于大蒜根系浅,吸水吸肥能力弱,为了达到高产的目的,应选择有机质含量高、质地疏松、排灌方便的沙质微酸性土壤,PH5.5-6.0.入冬前深翻土地,施完全腐熟有机肥75000千克每公顷,浇好封冻水。春季播前进行精细耙磨整地,并按照畦宽1.3米左右南北方向做畦,利于蒜苗的通风采光。
2.适时播种 2.1.选种
播前选种是取得优质、高产的重要环节之一。选种的目的除了选纯种外还应选蒜瓣肥大、色泽洁白、顶芽粗壮、基部见突起、无病斑、无损伤的蒜瓣。要剔除发黄、发软、虫蛀、顶芽受伤或茎盘发黄、损伤及霉烂的蒜头。
播种前应按照大、中、小蒜瓣对蒜种进行分级处理。常理说“母肥子壮”,蒜种越大,长出的植株越茁壮,蒜种发根多,根系粗壮,后期生长旺盛。不进行分级播种会造成以大欺小,弱小苗无法正常生长。播种时应大、中按照不同的密度分开独立播种,小的一般不建议进行商品性生产播种,一般进行蒜种扩繁或进行独头蒜的生产。
2.2种蒜处理
在播种前7天把蒜种从低温储藏库中取出,放置于常温下进行催芽处理,主要是为了打破大蒜种子的休眠期,使他能及时发芽,促进发根。播种前1天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10-12小时,沥干大水再进行种植,可提高出苗率,且有利于病害的防治。
2.3播种
由于春播大蒜生长期短,在合适的时期应尽量早播,一般在土壤化冻后,10厘米地温在3摄氏度以上、中旬,即可顶凌播种。由于大蒜的叶片生长具有方向性,其背腹线的行向一致,这样大蒜叶片向行间伸展,有利于采光和通风。
播种密度按照大瓣蒜45万-60万株每公顷,株行距(8-11)厘米ⅹ20厘米,中瓣蒜40-75万株每公顷,株行距(6-8)厘米X20厘米。另外,叶型展开的品种播种宜稀,叶型直立紧凑宜密。
3.田间管理 3.1施肥
大蒜根系不发达,吸水、吸肥能力弱,且其生长周期长,种植密度大,需肥量大。除充分施足3外,还需在不同时期进行合理追肥,才能满足大蒜整个生育期内的肥料需要,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并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施入。这样,大蒜植株才能生长健壮,抗病虫能力强,达到高产的目的。
大蒜苗期需要的营养主要由母瓣供应,故苗期不要施用速效肥料,土壤中的有机质基肥足够供应蒜苗期的肥料需求。
催苗肥:即四至五叶期用尿素150-225千克每公顷。
催薹肥:在七至八叶期施尿素225-300千克每公顷,硫酸钾75-150千克每公顷,并用0.1%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1-2次。
蒜头膨大肥:即抽薹以后施复合肥300-450千克每公顷。每次追肥后应及时灌水,以保证大蒜对肥料的充分吸收。3.2浇水
大蒜根系小、根毛少、分布浅、吸收能力弱,因而对水分要求严格,具有喜湿怕旱的特性,在整个生长期中应保持土壤湿润。播种后,如土壤湿润,不需灌水即可出苗,齐苗后需浇水一次,促进幼苗的生长。在苗期每次浇水应当适量,避免形成积水,且遇雨涝实应注意排水、防治出现烂瓣。抽薹期是大蒜整个生育期最大的需水期,应适当的增加浇水次数,直至收薹前2-3天停止浇水,以增加蒜薹韧性,减少断薹率。收薹后应立即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蒜头的迅速膨大及增重,蒜头采收前5天应停止浇水,以促进蒜头老熟。
3.3收获贮藏
为了便于收获,可在蒜头收获前1天适当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收蒜薹:当蒜薹花序包伸出叶心10-15厘米,开始打钩时采收,大概在6月中下旬。其采收的标准是:(1)蒜薹弯曲呈大秤构型,苞下应有4-5厘米,呈水平状态(称甩薹);(2)苞明显膨大,颜色由绿转黄,进而变白(称白苞);(3)蒜薹近叶鞘上有4-5厘米长变为淡黄色(称甩黄)。具备上述三大特征的蒜薹优质耐贮。可用针在假茎基部扎眼,在进行提拔。
收蒜头:蒜薹采收后20天左右,即7月上中旬,大蒜植株的基部叶片大都枯黄,假茎松软,出现倒状即可采收。采收时可直接拔出,如果土壤比较紧实不易拔出,可先用工具剜松周围土壤再进行拔收。
收获后的大蒜,在晾晒场先进行晾晒脱水,成行摆开,后一行的蒜叶要盖住前一行的蒜头,即只晒蒜叶不蒜蒜头。1-2天后蒜叶失绿干枯,即可编辫,这样编好的蒜瓣不易散瓣,利于贮藏,期间要注意防雨。编好的蒜瓣在温度0-3摄氏度,相对湿度85%的条件下进行较长时间的贮藏。4.病虫草害防治
大蒜的病害主要有紫斑病、叶枯病及锈病,其中叶枯病是大蒜生长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病害,危害严重时大蒜不易抽薹,进而影响大蒜的产量。可用1:1:200倍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8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2-3次。虫害有蓟马、葱须鳞蛾、种蝇等,可用菊酯类农药防治,化学除草用24%的果尔乳油或48%拉素乳油或50%杀草丹乳油,在大蒜播种后喷施,有较好的效果。
第三篇:高产优质茶叶栽培技术
一、什么是高山茶
通常把海拔600米以上地区所产茶叶通称为高山茶。高山茶以其品质优、无污染、低(甚至无)农药残留等特点,正日益深人人心,成为广大消费者的首选茶叶饮晶。
茶叶起源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带,在其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荫好湿、喜漫射光特性。高海拔地区植被茂盛、山高云雾多,因此湿度大、漫射光多,有近似其起源区生态特点,利于茶树生长发育。高山茶区一般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日夜温差大,利于茶树光合物质的积累转化,具备了制出好茶的鲜叶原料基础。但高山地区日照时数少,热量条件较差,茶树生长时间较短,易受霜冻危害,降雨量较大,易发生水土流失,有时夜温较低,不利乌龙茶制作。
二、茶园高标准建立有何技术要点
1、严格选地。新建茶园应据茶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择土壤 PH4.5—6.5的结构良好的红黄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坡度25度以下,水源充足,交通电力通讯方便的缓坡地带。并按无公害茶叶生产要求进行大气、土壤、水质的检测。
2、统一规划。要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平衡这个中心,因地制宜,以茶为主,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认真做好道路排灌系统的设计,合理布局茶行及茶园遮荫树配置(一般亩植8—10棵柿、梨为宜)。
3、表土回沟开垦。在规划好的的茶行上挖种植沟,先将表土约10—20cm左右,挖去放在两种植行间或内壁,再将新土挖去 20cm左右放在另一茶行间或在外埂,再把底土心土挖松25cm左右,施人基肥,并充分混拌心土和基肥,再将表土翻人种植沟,拣去石块、树根,做成种植条行以备种茶。利用老茶园开垦条沟进行种植的,须用五氯硝基苯进行消毒处理。
4、施足基肥。要求亩施有机肥500kg以上,磷肥50kg左右。
三、茶树定植有何技术要点?
1、选用良种壮苗。
2、适时栽植。种植时期一般以幼苗休眠期为宜,春栽以立春至惊蛰为好,秋栽以寒露、霜降前后的小阳春气候为好。移苗时尽量多带土不损伤根部,茶苗太高可于移栽前离地15—20cm处进行修剪作为第一次定剪,应浇足定根水;再覆盖一层松土。其后做好防冻抗旱保苗全苗工作。
四、如何搞好茶园秋冬季管理?
对幼龄茶园和抗寒性较差品种茶园应进行铺草覆盖或种植紫云英等冬季绿肥作物,以提高抗寒能力又增加有机肥来源;以波美0.5—1度石硫合剂进行全园喷施以减少越冬病
虫基数;对多花茶树,在其盛开季节用300ppm乙烯利喷施一次以减少花量;密切注视冬季春初天气变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茶园冻害发生。
五、如何搞好茶园施肥?
1、幼龄茶园:一般在每年10月底至11月上旬结合深耕施人 1.5—3吨厩肥等作基肥;而追肥则根据苗龄不同各有差别,一龄茶树全年亩施标准N肥5公斤左右或稀人粪尿250—400公斤于春茶前或春茶后一次施人;二龄茶树全年亩施标准N肥10公斤左右或稀人粪尿400—500公斤,春茶前施60%,春茶后施40%;
三、四龄茶树全年亩施标准N肥15公斤左右,可于春茶前、春茶后、夏茶后分别施50%、30%、20%;NPK三要素比例1—2年生为 1:1:1.3—4年生则为2:1:1;施肥方法应以相对集中的浅沟或穴施为主。
2、生产性茶园:实践上亩产干茶250公斤以内按0.5公斤纯 N生产干茶3.5公斤计算,亩产干茶250—400公斤则以1:6计,若亩产干茶400公斤以上则要以1:5计。NPK三要素比例,绿茶区一般2—4:1:1,乌龙茶区2—3:1:1。推广“一基”、“三追”、“多喷”的施肥方法,即在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进行茶园深耕结合施人全年施肥量40—50%的N肥和全部磷钾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如饼肥、人粪尿、堆沤肥、猪牛栏肥、土杂肥、塘泥等,配合施用磷钾肥、复合肥等,此为“一基”;“三追”是在春茶开采前一个月,春茶采摘后及秋茶采摘前15—20天,结合茶园浅耕除草分别追施速效性化肥,这三次施肥量占全年N肥用量的50—60%,其余夏秋茶各占追肥总量的25%左右;“多喷”是指在茶树生产季节,尤其在夏秋茶季节用化肥及其它叶面营养液等作根外追肥,一般都在晴天早晨露水干后,傍晚或阴天喷施,一定要喷湿叶面叶背以便吸收,喷施时期以茶树一芽一叶初展期效果最好。
六、茶树如何修剪?
1、幼龄茶树定型修剪
幼树一般要进行3—4次定剪,春夏秋季都可进行,以春茶茶芽未萌发之前的早春3月为最好。第一次定剪在茶苗高30cm以±时,离地15—20cm处水平剪去,第二次在原剪口提高15— 20cm左右即离地30—40cm处剪去,第三次在离地55—60cm左右剪去,第四次在离地60—70cm左右处剪成弧形并培养树冠,第二至第四次定剪都是对在上次定剪基础上所萌发的茎粗0.4cm以上、展叶数达7—8片叶以上、已达半木质化的枝条进行的修剪,幼龄期间贯彻“以养为主,适当打顶”的采养方法,即在茶梢生长达到定剪高度以上进行打顶采,坚决防止早采、强采和乱采。
2、生产性茶园树冠更新秋末茶季结束,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前及时进行轻修剪,水平略带弧形地剪去树冠以上3—5em的茶枝,并同时剪去突出枝、病虫枝、衰老枝等枝条;而对由于经多次采摘后树冠面参差不齐,形成许多鸡爪枝的青壮年茶园,在春茶前或在春茶后或在茶季结束后进行深修剪,水平略带弧形地剪去树冠面上10—15cm以鸡爪枝为主的茶枝。对衰老茶树,待春茶结束后,离地10cm处用利刀或锯齿进行台刈,以促发新梢重新养蓬。
七、茶园如何合理采摘适时封园?
春季当茶蓬上有10—15%、夏秋季有10%左右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即行开采,后及时分批采摘,采用“春秋留鱼叶、夏留一叶”的采摘方法,尤要注意夏季采净该季极易形成的对夹叶。霜降节气前后至迟11月上旬前即行结束茶季进行封园。
八、什么是无公害茶(低残留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
无公害茶是一个科学名词,指这种茶叶不含污染物质,或即使有少量污染物,但低于我国规定的允许标准,对消费者没有公害,因此,它是一个符合食品安全的茶叶总称。在无公害茶生产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过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和低残留茶等名称,事实上它们都属于无公害茶。绿色食品是我国对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的统称,分为A级和AA级两种,由我国农业部和各省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对生产地进行环境检测和质量认证,证书有效期为三年;低残留茶是近几年来针对欧盟制订新的农药最大残留量(MRL)标准而提出的;有机茶是有机食品的一种,由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认定的单位才有资格颁证,我国有机茶由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及其批准的有机茶开发分中心(在杭州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内)审批和检测,证书有效期不超过一年,第二年必须重新进行检查颁证,绿色食品的AA级茶和有机茶相仿。
九、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
无公害茶叶是今后茶叶消费的必然要求。实行无公害茶叶的生产与管理已成为广大茶叶生产者必须掌握的一门新技术。
(一)严格选地建新园对准备建园的荒山在建园前进行水、大气、土壤测试,确保茶园条件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要求,选择空气、土壤、水源无污染的地点,茶园周围5公里内,不得有排放有害物质的工厂、矿山等,并与一般生产茶园、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区距离1公里以上,且有隔离带。
(二)引进种苗须检疫当要从外地引进茶苗或茶籽、穗源等种质材料时,须经植检部门检疫认可后方能引进,以防止外地有而本地没有的病虫侵入本地。
(三)规范基地建设对现有一定规模基础茶园进行无公害茶园基地建设时,首先要择该茶园及周边环境符合标准要求,并进行水源、大气、土壤的检测以获得定量数据;其次,在对现有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时,一定要按“三改一补”即“改园、改土、改树和缺株补植”技术规程因地制宜来操作,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为目标进行山水园林路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四)合理施肥茶苗移栽前后以施有机肥为主,严格控制无机肥使用;须用经过有关部门登记许可生产的不含合成化学调节剂的商品有机肥和矿物肥料,农家有机肥必须是无工业污染、且经过高温发酵后杀死了各种寄生虫和病原菌及杂草种子、除去了有害有机酸和有害气体的;生产季节可少量使用无氯速效化肥,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全年肥料施用总量的20%。
(五)综合防治病虫
l、强化农业防治。无公害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提高茶树自身抗性,减少病虫发生与危害。①选用抗病虫良种,角质层厚的、茶单宁含量高的茶树品种抗病虫能力强。②合理密植,采用单行双株或双行单株条植,亩植3000株左右。③适时修剪。据不同树势在每年的茶季结束或春茶前进行轻修剪、春茶结束后进行重修剪或台刈,并同时剪去枯弱枝、病虫枝和徒长枝。④平衡施肥。据生产茶类和土壤肥力合理配比N、P、K三要素比例,保持茶树营养平衡,增强抗病虫能力。⑤中耕除草。⑥分批多次采摘。⑦冬季清园封园。茶季结束,应将茶园以及茶园四周的枯枝落叶、杂草蒿杆清理出园烧毁或深埋,同时喷施0.5—1.0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封园,以减少病虫越冬基数,减轻来年危害。
2、推广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昆虫致病菌、农用抗生素及其它防制剂等控制茶树病虫为害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如用白僵菌“871”防治茶丽纹象甲、茶毛虫病毒“8010”防治茶毛虫、韦伯虫座孢菌防治黑刺粉虱、椰园蚧,杀鳞精防治茶尺蠖、天霸防治茶小绿叶蝉、农抗101防治云纹叶枯病。
3、合理进行化学防治。指定专人负责茶园病虫监测预报,在病虫发生初期及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茶树和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并把农药用量压低到最低限度进行防治,绝对禁止在茶树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遵循交替轮换复配用药原则,并改进喷药技术和方法提高喷药效果。
(六)重视茶叶加工与包装 严格要求加工设备及环境卫生整洁、无污染,禁止使用色素、防腐剂、品质改良剂等化学添加剂,杜绝有害金属包括铅锡锰镉等金属材料作为加工工具,选用阻氧、无味无毒、无污染的包装材料,在包装贮运及其它流通媒介除了不能接触以上金属外,汞、砷、铜等也要杜绝,同时要严格监测有害细菌如大肠杆菌和其它致病菌、黄曲霉素等的发生状况使之完全符合无公害茶叶的检测标准。
第四篇:红小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定稿)
红小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10-06-18
近年来,红小豆已成为市场上非常畅销的杂粮作物之一。红小豆又称红豆、赤豆、赤小豆,富含淀粉、蛋白质、钙、铁和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食用和药用价值都比较高。我国是世界上红小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年产量一般为30万~40万吨,产区主要分布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南方部分地区也有少量种植,相当一部分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各地红小豆面积正在逐年增加。为使红小豆种植得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现将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合理选茬、精细整地
红小豆为一年生豆科作物,其前茬应选小麦、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为宜,避免与豆科作物重迎茬,以免感染病虫害而减产。其轮作方式和大豆一样应宜采用三区轮作或四区轮作:麦、玉、豆(红小豆);麦、麦、豆(红小豆);麦、杂、豆(红小豆);麦、麦、玉、豆(红小豆)。应选较瘠薄茬口而不宜选肥茬。可以与玉米、高粱、向日葵等高秆作物间作,这样可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还可在田埂、地边、树空等地种植。
红小豆是喜温作物,不耐涝。所以,应选择岗、平排水良好的中等肥力的地块种植,低湿地必须注意防涝。最好伏、秋翻,整平耙细,采取秋起垄加深施肥方式,将有利于提高地温,防旱排涝,可使幼苗生长健壮。
二、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1、品种选择
优良品种是获得高产的基础,选育红小豆品种,应选适期早熟、高产、粒大的品种。如“宝清红”、“龙垦红”、“大纳言”等。
2、种子处理
为防治苗期病虫害,用种子质量0.2%多菌灵+用种子质量0.1%辛硫磷拌种,同时加多元微肥效果更好。
三、适时播种
在黑龙江省,红小豆播种期宜为5月10~20日。5月10日前后2~3天为高产播期,播期过早或过晚均明显减产。红小豆种子发芽最低温度是14℃以上,播期过早,种子吸水后由于温度还不到14℃,种子在土壤中时间过长,营养消耗大易感病害,出苗时间延长4天左右,造成苗黄、苗弱、幼苗生长不良、底荚过低且易烂荚,因而直接影响产量。播种晚于5月20日,生育期缩短,营养生长不充分,上部荚不能充分成熟,株粒数减少3~5个,百粒重下降0.2~0.6g,所以显著减产。此外,要求同一块地一天内播完,以保证成熟期一致。
秋起垄地块可采用垄上穴播或气吸点播机点播;岗地白浆土,不宜起大垄。春整地不宜采用边起垄边播种一次完成的方法,这种作业方式不易控制播深,易造成深浅不一,出苗不齐不全。若采用垄上穴播,则垄距70cm,穴距20~25cm,播深3cm,每穴播3~4粒;若采用气吸点播,则垄距70cm,垄上双行(行距12cm)点播,公顷保苗15~20万株。
四、合理施肥
经济有效的施肥量,既可满足植株对养分的需求,又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合理的氮磷比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发展,使植株既茎叶繁茂,又花多粒多产量高。钾肥和多元微肥,使植物生长健壮,增强抗逆性,增强光合效率,子粒大、成熟早,可提高产量10%以上。
以种肥为主,叶面追肥为辅。一般地块施磷酸二铵50~100kg/hm2、氯化钾45kg/hm2;肥力较低的沙土地施复合肥(氮l5%、磷15%、钾 l0%)100kg/hm2、生物钾肥20kg/hm2、尿素l0kg/hm2;肥力较高的黑土地施复合肥50kg/hm2、磷酸二铵30kg/hm2;玉米原茬卡种地块,施磷酸二铵50kg/hm2。叶面追肥:在花荚期适当喷施磷酸二氢钾3~5kg/hm2或891植物促长素300ml/hm2,促进早熟。
五、田间管理
1、杂草防除
播后苗前药剂处理可选用以下配方:① 5%普施特水剂1.5L/hm2(专用于防治龙葵,可用5%普施特1.0L/hm2)。②48%仲丁灵乳油3.00~3.75L/hm2。③72%都尔乳油2.0~2.8L/hm2或72%都尔乳油2.0~2.8L/hm2+70%赛克津0.3~0.4L/hm2(也可根据杂草基数酌情加入72%2.4一滴丁酯0.8~1.0升/公顷)进行化学除草。
苗后药剂处理可选用以下配方进行茎叶处理:①在禾本科杂草4叶期前用12.5% 拿捕净1.2~1.5L/hm2兑水300 kg/hm2(对禾本科杂草有很好的防效)。②每公顷用5%普施特水剂2.0~3.0L。
未化学除草的地块,要在幼苗出齐后及早进行人工铲地2~3遍,在封垄前结束。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各进行1次人工拿大草。
2、中耕
红小豆是喜温作物,由于春季气温低,幼苗生长缓慢。出苗后要及时中耕锄草、铲趟、松土,提高地温保墒,促根系发育,加速幼苗健壮生长。开花前进行3次中耕,第1次在2片对生真叶完全展开时进行 ;第2次在第1片三出复叶完全展开时进行;第3次在第3片三出复叶完全展开、封垄前进行,以利于防旱、排涝、防倒伏。
因红小豆秆弱易倒伏,而且下部结荚很低,有时触到地面,在7月下旬,气候高温多湿,田间通透性差,下部荚易霉烂,封垄前应培垄1~2次,以利于防旱排涝、防倒伏。
3、灌溉
红小豆生长期需水较多,尤以开花前后是需水最多时间,这时如过分干旱,则显著减产,因此在干旱年分有条件的应灌水。
4、化学调控
如果氮肥施用过多、降水量较大时,红小豆顶上部生长旺盛,需进行化学调控,使株高不超过80cm,防止倒伏,可用多效唑900g/hm2在花荚期喷施。
5、病虫害防治
危害红小豆的害虫主要是蚜虫及红蜘蛛,蚜虫防治:每公顷用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30g+2.5%敌杀死乳油600ml兑水喷雾防治。红蜘蛛防治:每公顷用8%中保杀螨乳油750ml+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30g、40.7%毒死蜱乳油750ml+24.5%阿维•柴油乳油600ml+2.5%敌杀死乳油600ml对水喷雾。
红小豆病害主要是褐斑病和萎缩病,发现病株要立即拔除,每公顷再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1~2遍。
六、收获
红小豆上部和下部荚成熟不一致,有的品种易炸荚,不能等豆荚全部成熟再收割。因子粒可后熟,故可在有2/3的豆荚变成灰黄色时即可收割。因红小豆结荚很低,只能人工收割,田间晾晒,割晒时每6条垄放一铺(放鱼鳞铺),铺下不能有未割的红小豆,在田间晒2~3天,待豆荚成熟,子粒变成固有形状和颜色,水分16~17%时,选择早晚、最好是阴天或刚下过小雨后进行机械脱粒。
红小豆质地脆,机械脱粒子粒破碎率往往较高。而且破碎的绝大多数是成熟好的大粒,降低了产量和商品价值,因此,机器的选择与改装尤为重要。一是将打稻机装上行走轮,用小四轮拖拉机牵引在田间行走脱粒;二是1075型联台收割机装上带式拾禾器,调整滚筒转速为280~300r/min,滚筒间隙滑至最大,进行拾禾作业,也可将拾禾器卸掉,选用人工杈子喂入割台,破碎率在3%以下。此外,收获回来的红小豆要及时进行精选,以免因水分过大出现霉变。
第五篇: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择优良品种 小麦籽粒品质、产量性状既受品种遗传控制,也受栽培措施的影响。究其关系:遗传是内因,栽培措施是外因。因此选择优良品种是实现冬小麦优质、高产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我院小麦优质、高产育种起步早,早期选育的烟农
15、近期选育的烟优361、烟2801等品种不仅具有亩产600千克的潜力,而且品质指标也达到国家优质小麦标准。
(二)精耕细耙、培肥土壤 选地力水平在亩产500千克以上的麦田,耕层土壤有机质1.2%以上,全氮0.09%以上,水解氮70ppm,速磷25 ppm,速钾90 ppm。施用基肥标准:亩施有机肥5000千克,纯氮9千克,P2O5 11.5千克(按P2O5折算为25千克磷酸二铵),K2 O 75千克,硫酸锌1千克,缺硼的地块用硼砂0.5千克。培肥土壤是冬小麦优质高产保证。
(三)精量匀播,创造优质群体 实行精量匀播,降低群体起点。生育前期促早发壮苗;中期减少无效分蘖,创建合理优质群体;后期保花增粒,提高粒重。精量匀播有利于提高单株生产力,是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环节。同时,该技术能有效防止小麦倒伏引起的产量降低、品质恶化,是优质栽培的基础。
(四)优化投肥结构,实施“氮肥后移” 据我们研究表明,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不超过总施氮量20%),并调节氮肥基追比例1:1,追施氮肥时间由返青、起身期推迟至拔节、孕穗期,即“氮肥后移”技术,有利于实现冬小麦的产量、品质双重提高。“氮肥后移”技术结合精量匀播,对塑造理想株型、优化群体结构、提高分蘖成穗率和穗层整齐度、减少小穗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延缓植株衰老、提高后期光合效率、改善品质等具有显著效果,是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核心技术。
(五)科学灌溉,及时防治病虫害 据我们化验分析,灌溉有降低小麦蛋白质含量的趋势。若把灌溉与增施氮肥量相结合,则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同时增长,二者呈正相关。因此,优质高产麦田播种前必须浇足底墒水,确保足墒下种,对冬前底墒充足、群体适中的麦田,可不浇冬水,将生产上传统的起身水,结合“氮肥后移”技术移至拔节、抽穗期,这样就形成了肥水合理运筹的技术体系。冬小麦生产后期,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小麦的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进一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