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课堂提问
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课堂提问 桂林逸夫小学 吴天林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突出“六性”:
1.提问的思考性。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2.提问的明确性。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3.提问的灵活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
4.提问的多向性。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
5.提问的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6.提问的巧妙性。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
此外,提问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希望生。
第二篇:课堂点睛,学会提问
课 堂 点 睛
———学会提问
【案例背景】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注重引导,要不断更新观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如何在课堂中即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体现在问题的生成,引导,帮助,解决,评价,总结等方面.而学生的主体主要体现在对问题的探究,思考,理解,体验和小结等方面.课堂教学中的各类用语,都是伴随这些目标而推进的,课堂中的教师用语无疑是对教学理念的解读和感悟的具体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新课程教学中的教师用语在突显教师的教学想法和做法上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让人听到很多以往不曾出现的用语,感受到了新课堂的扑面春风.但是,同时我们也有了疑惑,在问题的提出,生成,引导,深入等方面暴露出片面化,模糊化,浅表化,形式化等一些不良现象.我们先看以下几个案例,从中找寻改进的方向.【问题点击】
一、提问与音乐律动:
律动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的音乐素养为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动动,跳跳中去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学唱歌曲或欣赏教学前,为启发引导学生,能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主题情绪,表现内容,知识技能等各方面要求,教师一般会创编情境(例如歌曲伴舞,集体舞等各种形式),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使学生能较快进入音乐学习状态。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语言引导下自然而然地进入律动状态呢?
案例片段一:二年级《金孔雀轻轻跳》课堂:
教师鼓励学生用动作来表演孔雀.问::“你能用动作来表现在河边优雅走路的孔雀吗?“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在座位上表演起来.这时老师看了看学生表现,未加评价便又接着问.问:”孔雀是这样走路的吗?“
随后马上用专业舞蹈手势跟着音乐节奏表演起来.学生们:马上跟着老师一起用同一动作模仿表演。
学生们学习得很认真,教师也倾情地投入。但是同时你也会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创编动作,都已经被一味地模仿教师的单一动作手势取代,对于教师的第一个提问:“你能来表现?”的创编要求,早就丢之脑后。
本课中教师的提问首先产生了前后的不一致性,以致学生的表现也发生了变化,从”自主到被动“,使学生的律动创编表演变成了模仿表演.教师如果能在提出第一个问题后,根据学生的表演,发现创作亮点,用语言充分刺激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被发觉,或许就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律动体验环节.在律动环节中,我们的引导提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适合律动的音乐一般都是有规律的,节奏性较鲜明的乐段或歌曲,动作的设计一般是根据音乐的乐句进行变化的。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在熟悉的或较易掌握的音乐背景下,慢慢地养成学会“先听后动”的习惯,从而对教师的提问“有目标性”地活动。避免课堂上“不听”,光“动”的情况。
2.增强学生记忆力的方法:
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了初步的音乐形象后,教师的语言指导,就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将音乐转化成简单的动作意识。语言不需很复杂,跟着音乐的走向提问即可,学生便能将音乐转化成下意识的动作表现了,从而对今后的音乐律动产生记忆回放。
3.重视创新的方法:
学生的个体差异,会使他们对同段音乐的理解产生不同的体态反映。教师在设计问题、引导学习过程中,应重视个体学生的创新,将人人参与的自主实践活动,组合演变成为百花齐开的美丽课堂。
【问题点击】
二.提问与发声练习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教师在合唱教学过程中,必定先要求学生建立正确的发声意识,从声音的概念,再到声部的概念,层层递进.那在进行发声练习过程中,设计的问题如何引导,就能直接对学生正确发声意识产生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游戏是教师最常用的发问引导方式,如何用简短的语汇,简单的游戏规则,取得较好的游戏结果,达到发声练习的目的呢?
案例片段二:四年级《红蜻蜓》课堂,发声练习部分.教师设计音乐游戏: 教师:请你说出和我相反的词.大(加手上动作表示)
学生齐说:小(手上动作随之变化)
教师:前
学生齐说:后
教师:我说上
学生齐说:我说下(学生很专注)
教师:我说东
学生齐答:我说西
(部分学生转向西边,部分转向东边,部分并开心地与旁边同学交流,气氛活跃)教师:我这样唱1——3(加入表示音符位子高低的手势)
(部分学生还在交流刚才游戏心得下,教师已经开始接着游戏)
部分学生唱:我这样唱3——1(部分迷惑中)
教师:从刚才的小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都是相反的.(不加思考直接回答)
教师:什么相反?(进一步要求)
学生:音是相反的.教师:好,接下来我们进行搭音乐积木的游戏,你能把刚才的音上下重叠在一起唱吗?
学生:(部分犹豫,部分迷惑)
教师:那老师先做个示范.轻声哼鸣(小三度音程)
学生:跟着教师做音程练习.(轻声哼鸣,部分迷惑中)
本课教师设计音乐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将知识融合在游戏活动中,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发声知识,更是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铺垫.游戏是有趣的,但是在问题引导上,教师的提问出现了模糊性.使游戏中产生的乐趣
导致了注意力分散,并且马上显现在教学环节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下一步地学习.在发声环节中,我们的引导提问可以尝试用用以下几种方式:
1.游戏式提问: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亚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教学本身是一种即充满乐趣又严谨认真的游戏。课前的15分钟,可以说是教学的黄金时期,这时的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是正确发声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但是让学生在问题的铺垫中,产生为游戏而乐的错觉,且花了不少的时间,那就事半功倍了.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简洁,游戏设计必须“环套环”,减少无效的“怎么玩”,“想不想玩”“好不好玩”等提问。
2.色彩性提问:
发声是歌唱学习的前提,好的音准,音高,节奏概念都是在一点一滴地发声过程中养成的。唱是“听”“辨”的目的,也是音乐效果的再现。教师可以将自己转变成一名画家,将各种各样的色彩,调和成让学生惊艳的图画,声音弱的,让学生想象成蓝色,强的时候想象成红色,音程组合就是两种不同颜色的组合。二拍子是黑白的搭配,三拍子是红绿黄灯的指示,四拍子是草原的绿,蓝天的蓝,白云的白,黄土的黄这些和谐画面的组成。让学生找到各种发声练习的乐趣,学会在问题中思考声音的色彩,找到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
【问题点击】
三.提问与情境创设:
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音乐艺术又是门综合的艺术,它包罗万象,语文,历史,地理等都是它重要的伙伴。学习音乐的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和享受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情境的设置对情感的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呈现问题的情境:学生默默期待教师的提问
(思维处于“待机”状态)
2.发现问题的情境:学生主动参与情境的感知
(思维处于“搜索”状态)
3.回答问题的情境:学生整理体验后的回复
(思维处于“展开”状态)
案例片段三《小乌鸦爱妈妈》课堂:
教师在进行完游戏”找朋友“的气息长短练习后,深情地问学生:“小乌鸦慢慢长大了,可乌鸦妈妈老了飞不动了,它很想念它的孩子,你能帮助乌鸦妈妈,呼喊她的孩子吗?”
教师出示图谱:3 5 5─┃3 5 5─┃(语气和情绪用问号提示)
学生甲:355─ ┃ 355─┃
小 乌 鸦 ─┃ 小 乌 鸦─┃
(语速稍快,情绪激动)
学生乙:355─ ┃ 355─┃
小 乌 鸦 ─┃ 小 乌 鸦─┃
(语速稍慢,模仿略带沙哑,无力的声音)
教师问:“年老体弱的乌鸦妈妈在呼唤自己的孩子,你觉得哪种呼唤更适合?”(在教师提问后学生自然地用稍慢的语速,无力的声音语气表现情境,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情绪状况再引导.)
教师问:“小乌鸦听见妈妈的呼唤,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着急地飞回家,关切地问候妈妈.“
教师:”请你带着着急,关切的感情朗读歌词."
(学生急忙带感情地进行歌词情境化描述.有部分学生还加上了动作表现:着急地飞,然后是微笑地对妈妈说.)
从听到妈妈呼唤——焦急飞回家——关切问候妈妈的三种场景,情绪的变化,都是从问题情境化引导出发的.本课中教师的问题设置,语言简练而富有创造性,将生活化的情境融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跟着教师的语言,体态等各种情境创设而发生改变,自然中包深刻性,平实中蕴涵创造性启迪.具有内容感,情节感和连续感.设计问题的情境首选策略:从知识的内部,从知识的表现意义、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的角度去设置,而不是简单地给教学内容穿上一件“漂亮”的外衣。那么如何能使提问推动情境的创设呢?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细节渲染:
教学设计过程中,问题设计得过于宽泛时,学生的思维难以聚集到达,情感体验难以顺利承接。所以,问题设计最好是从细节入手,多让学生参与,触摸到问题的核心点,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在提问过程中,多根据情境地变化而变化,注意细节上的体现,避免一味地用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可以由学生自己不同体会下的比较后,再进行点评得出较合理的结果.避免使课堂气氛变得呆板。
2.语言渲染: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多以疑问的“高声调”结尾,我们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需要,“变声”提问。例如刚刚的案例中师问:“小乌鸦听见年老体弱的妈妈呼唤,会怎样呢?(着急地,关切地)”。“看见小乌鸦回来喂食,乌鸦妈妈它会怎么说?(舒缓地,欣慰地)。”通过语态、语速、语幅的变化,达到情境变化的目的,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下,音乐情绪的不同体验。
3.补充渲染:
完成一次提问后,学生有了初步的体验,这时通过教师再一次的“言外音”指引,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凝结,情感再次得以升华。音乐教育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完成问题后的刹那,而在于努力地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体与教育意义的结合,让学生的情感”空白点”在音符的引导下成为“燃烧点”,让教师的情、学生的情、教材的情水乳交融,使学生的思维得以伸展,情感得以流淌。
有趣的问题情境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乐于接近的知识
含蓄的知识魅力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乐于接纳的知识
学会问,学会“观察”与“深入”地问,学会“精言妙语”与“创新”地问。让“学生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使音乐课堂的丰富内涵不再是“云山雾罩”,使每位学生都能共享其中乐。
义乌市佛堂小学何丽娜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范文模版]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提问”是教师上数学课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教师开启学生智慧、促进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手段。准确,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引向深入的思考。
同一个教学内容,如有不同的提问方法,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那么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精心设计,反复推敲
1、在新课程珠改革下,多数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大,只求课堂的容量大,一节课会提出很多个问题。根本不顾提问的有效性,也不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更不给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
2、抓住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设计提问的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
3、抓住知识点,提出问题时要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轻松获取新知识。尽量不提问毫无意义的“对不对、是不是、能不能”之类的问题。
二、创设情境,把握时机
在课堂上有的老师提问很随意,从不把握提问的为候。当学生进入学习意境时,再提出问题,这时学生有较强的回答问题的能力,这样既省时,又容易解决问题。一旦提出问题后,不要操之过急,给学生要留足够的思考空间和交流平台。
三、提问要适中,贴近生活
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设计问题要做到因材提问,不能冷落学困生,要照顾到全班同学。要让所有学生感受到老师关注,期待每一个同学参与学习。
提问要结合实际生活,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更要从生活中运用数学。如:四年级数学下册“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导课时可以这样“我们班有张三和李四要去老君殿赶会。张三骑自行车,李四坐小轿车,两人同时从学校出发,中途不停,两人谁先到呢?”学生回答:李四。老师接着问:为什么李四先到呢?学生回答:因为小轿车的速度快。这时引出课题(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个问题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兴趣。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老师应精心设计,科学安排课堂上的提问。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风生水起。
第四篇:关于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要注意什么
问题是课堂的生命,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来问,它是 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课堂提问的要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探索,以此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良好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随意提问,没有针对性。
2、单向提问,学生只被动回答。
3、提问成了考验学生记忆的手段。
4、提问脱离实际,超越学生认知水平。
5、提问反复,数量过多。
这样的提问在教学活动中不但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价值,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把握教材,注意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不仅要明确自己提什么问题,而且应预先知道学生该如何回答,这是课堂提问的最基本的原则。教师不能信手拈来,随意发挥,使学生思维突然脱轨,从而停滞、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问题数量要求少而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新授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难度控制要适度合理。难易适度就是指的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要考虑二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如果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密切联系,又有中等程度的分歧,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动员学生积极思考最为有效,那么这个问题就显得难易适度。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
二、善于捕捉孩子的信息,适当追问,层层递进。
问题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好的,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课堂提问要灵活运用,根据孩子的反应即时调整,围绕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追问。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要善于通过追问让孩子把行为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在预设活动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经验大多是无序的,零星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逻辑性,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多层设问,层层递进。
三、注重开放性提问,努力营造双向提问的良好环境。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要求学生只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而要能够激发学生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萌发创新思维。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课堂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没有把学生当做是学习的主休,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贵于思,学起于问。教学艺术在于放手让孩子提出问题,鼓励孩子质疑,从博问中多识,从多识中博问,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课堂提问观念,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才能实现课堂的真正价值,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课堂提问的要求和原则
课堂提问的要求:
(一)设问得当。
设问的时候,要考虑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提问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知识内涵和知识的联系,又能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把握知
识,开阔视野,获得能力。
(二)发问巧妙。发问能很好地切入到知识的内涵,一语中的,与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课堂的思维实际巧妙结合。
(三)启发诱导。
提问,能引导学生从恰当的角度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利用相关的知识或已有的经验,一步一步地解开知识的之谜,最终获得知识,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归纳总结。
课堂提问能很好地归纳知识的特点,总结出知识的特征,使学生牢固地
掌握知识。
课堂提问的原则:
(一)提问应有充分的准备。
课堂提出什么问题,备课的时候要有通盘的打算,并考虑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可能出现的哪些情况。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某一问题由哪一知识层次的学生回答,这些都应该有所考虑。
(二)提问应以学生为中心。
我们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活动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思维能力。所提出的问题必须适合于学生的实际,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的一切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所有的问题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三)提问宁精勿滥。课堂教学中,不是所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而是要精练,一个问题解题能使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能准确理解知识,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思维能力,这是最高超的提问高手。
(四)提问应兼顾各种类型的问题。提问不能片面,应该全面的关注各种问题。
课堂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理解能力和想像能力,养成边读边想不断探索的好习惯。正如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我是一位在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老师,对此,我深表赞成,特别是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有效提问有几点思考:
一、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
低年级的学生对什么都十分好奇,脑子里好像装着十万个为什么,有问不完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时老师正讲得津津有味时,他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问题,打断你的讲课,兴趣盎然地问了出来;有时你讲这,他问那;下课了,他们围着老师刨根问底,问个不停。这时,老师千万不要烦学生,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饶有兴趣的和学生讨论解答。老师要保护学生可贵的求知欲,好奇心,探究问题的兴趣,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敢问,想问,这是低年级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
二、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来源
1、来自于课前精心设计
有效提问是教师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理解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方法而设计的。
2、来自于课堂生成
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有效的学习中,边读边想时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在师生互动学习讨论中,生成的问题,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变为课堂的有效提问。
教师设计和课堂生成的这些有效提问,往往会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拨动他们思维的琴弦,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我在上小学语文第二册园地的一篇短文时,课前设计问题:这个未来机器有哪些妙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短文,大脑是种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不断思考着,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有人回答,有人补充,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有人情不自禁地小声说:“除了书上有的,我还想让未来机器有更多的妙用。”我马上抓住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抛给同学们,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个小声说的学生这时挺高兴地和其他学生踊跃发言,这个神奇的机器还可以让人起死回生,暴雨时吸进水,干旱时喷出来抗旱,火灾时吸进火,又马上有人质疑,火和水吸在一起会打架吗?老师借势问:“那你怎么设计让他不打架呢?”有学生马上回答:“设计两层——”课堂上,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求知欲强,师问,生答,生问,生答,质疑,问难,回答,补充,由于我课前设计有效地问题,又能机智地抓住课堂生成地有效问题,真是酣畅淋漓地理解了短文,这个过程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
三、如何设计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呢?
1、换位思考
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非自主的”,但那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进行角色
换位,仍然以教师这一成人的感受去设计问题而造成的。备课时,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的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出最有效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2、巧设悬念
根据文本,学习的目标,把握文章的脉络,巧设悬念,展开学习的思路,一下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在本课的学习任务上。如,我在教学 语文第三册《黄山奇石》时,课一开始我就设下悬念:“石头是我们见过的普普通通的东西,可黄山的石头却很神奇,你想知道黄山的这些石头到底神奇在哪里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老师调动起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紧紧围绕着者课开始的悬念,深深地体会到黄山奇石的神奇,学生纷纷想像并描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神奇模样。在整个课堂上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都特别浓厚,围绕着老师巧设的悬念,展开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3、层层剥笋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像层层剥笋一样巧设探究性问题,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
探究学习的兴趣,随着老师积极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如,我在教学小学第三册语文苏轼的诗《赠刘景文.》时,师问:诗的第一句描写深秋景色特征有,荷花、菊花都开败了,但菊花还有傲霜枝,作者在这里赞美了菊花残枝的什么精神?生答:赞美菊花残枝傲霜斗寒的精神,师接着问:为什么作者又写道:“一年好景君须记,”要记住的是什么美景?学生读诗后知道:“正是橙黄橘绿时,”师又问:这行诗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斑斓,富有生气,那么作者要赞美的是深秋的什么?生答:赞美深秋是收获的季节。师追问:苏轼把这样的诗送给刘景文,能给好朋友什么美感和精神力量?生:感受到深秋丰收的美景,傲霜斗寒的气概,师总结: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在这首诗中赞美了深秋富有生气,是收获的季节,还有菊花残枝傲霜斗寒的气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苏轼。教师通过这种层层剥笋的提问,让学生理解了诗意和诗人的感情。教师设计的这种层层剥笋的问题时,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问突出知识的重难点,要有层次和前后衔接,相互呼应。
4、拓展想像
学完课文,教师朝深处拓展,让学生展开想象,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的趣味,培养学
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我上第二册《棉花姑娘》一课,在课尾,我提问:棉花姑娘会怎么感谢七星瓢虫呢?学生纷纷展开大胆的想像力,有个孩子作出了有趣的回答:“棉花姑娘会用棉花做成被子送给七星瓢虫让他冬天盖,好暖和暖和。”我给予了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你真懂事,是个心怀感恩的好孩子。”孩子听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想像创新的能力,又教育了学生做人要知道感恩。
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课堂有效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生成的问题等变化,而灵活地变化,才能在课堂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教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治理角逐的乐趣。
第五篇: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交流信息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它的设计能比较直观、综合地反映教师的学科素质和教育艺术水平,高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安全的学习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①。”然而在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行为却存在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等。其原因在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有利于教师更为科学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不良的课堂提问观念
(一)满堂发问、浅白直露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培养同学们思维能力。但是,再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略了提问的有效方法,设计的问题没有一点科学性,往往进行一些浅白直露的发问。看似一个问题,实则流于形式,学生根本不假思索,随口回答。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糊糊,晕头转向。记得一次公开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某位老师总共设计了几十个问题。如、老师问:“邱少云身上是怎么烧着的?”学生答:“敌人打出的燃烧弹烧着的。”教师又问:“邱少云身后有什么?”学生答:“有一条水沟。”老师接着问:“邱少云最后怎么样了?”学生答:“牺牲了。”还有同学随口说:“死了” ……这样按教材内容推磨式的发问,虽然问得很多,但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深入的思考,那学生的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课堂提问并不能以问的次数的多少去评论,当然,我们也不反对教师课堂提问,但问题是否“问”的适宜、是否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针对性,关键是在情景中要有刺激思维的问题。
(二)只有部分学生具备学习潜能,只提问部分学生
闲谈之余,同事们经常说起自己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几乎都是异口同声。他们长叹自己班里只有少数学生还好,上课能积极配合老师回答问题,其他的都不行。像有些学生在课堂中提问他们,还不是耽误时间,一节课也讲不了多少,根本就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这种说法却正好反映出教师认为只有部分学生具备学习潜能,是教师无意地对学生学习好与学习差的划分,并且他们对学生的这些期望已经在学生身上变为现实。教师认为某些学生有学习潜能时,就给这些学生的回答以更多的支持和表扬,给予更多的关注与耐心。这种态度被学生感受到并做出相应的反映。这样给予高期望的学生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相信自己在学习上真的能行,于是在课堂中也善于表达;而给予低期望的学生教师眼中的差学生则会觉得自己在学习上的确没有潜力,倾向于自我放弃,于是在课堂中就沉默不语。这样,在短短的一堂课中,往往是那些好学生参与了课堂交流,而其余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于是,在课堂中,学习好的学生便成了主要“演员”,大部分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或“听众”。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在课堂中就失去了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其后果就是班里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
明显了。
(三)、学生正确回答问题等于掌握了该内容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就能说明他已掌握该问题涉及的内容。这看似合理,其实不然。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就按照自己认为的答案获得过程进行见讲解。课后,当翻开学生的作业,会发现好多错误之处。究其原因是教师只在课堂中注重了结果,但忽略了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正确回答问题并不等于已经掌握了该问题,学生有时只靠猜测获得了答案,有时可能答案正确,但过程错误;而有时,尤其是集体回答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正确答案,但碍于班级环境的压力(如果不随声附和,老师和学生会小看他),对他人得出的答案加以附和,而其本身并
未理解该问题。
(四)、鼓励学生猜测
在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老师提出回答有关对于错、是与否之类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便让学生去猜测。特别是代数学的老师,总是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的窍门,如猜测。他们认为猜测不仅会让学生学会了一种做题技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这种想法是极度错误的。首先,“直觉思维是根据对事物现象及其变化的直接感触而做的判断。它往往是在逻辑推理思维的多次运用和熟练后压缩、略去许多中间环节转化而成的。其结果是需要通过逻辑思维或实践活动来加以验证的,这与没有根据的盲目猜测截然不同。”②虽然有时庆幸猜对,只是偶然的结果,如果题型稍加改变,那就无法去猜了。其次,对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事物的计划性,组织性和逻辑性都较差,老师应该平时也要注重培养这些不足之处。然而,教师却鼓励学生做题猜测的方法,无疑是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无计划性,无组
织性和无逻辑性的倾向,阻碍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五)、“我不知道”等于我不理解
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碰到学生回答“我不知道”的现象,而教师对此也往往很无奈。很多教师虽然清楚有些学生可能只是不想回答该问题而不是不会,可有担心继续追问下去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只好到此为止,或停止提问或转向其他学生。显然这样的提问无形中浪费了时间,却没有效果。这类现象其实是“从众效应③”(即由于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个人在认识或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于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因此,当学生认为回答“我不知道”要比潜在的回答错误有更大的好处(比如避免了同伴的嘲笑和教师的讥讽)。并且该课堂已经形成说“我不知道”的氛围时,学生出于两全其美的心理,就会
更倾向于说“我不知道”。
(六)、学生不会回答时应给予过多的提示
具体教学时,当学生不会回答某问题时,教师常常按照自己的思路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学生最终得出答案。这一现象,教师普遍认为合理。因为学生不会回答问题时给予一定的提示,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回忆所学的相关内容,而且可以保护学生的面子,节省教学时间。这一观点似乎很正确,可是慢慢就会发现,当学生已经习惯教师提示时,就不再会自己主动进行思维去寻找答案,也就没有任何回答不出而造
二、改善教师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宽松的班级氛围
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主动回答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人数逐渐减少。其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越来越在意外在标准对自己的评价。怕他们回答不出问题或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丢面子。因此,只有在心理上感觉安全,宽松的环境氛围下,个体更倾向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相互信任,支持,他们之间不担心说出个人看法后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如丢面子,受到嘲笑与批评等)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教师应对学生少评价,多支持,真诚地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创造
一个宽松、和谐安全的班级氛围,以增强学生的情绪安全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提问要有广泛性,平等性
这里所说的广泛性是指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性是要对全体学生有同样的期待。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提问少数学生(如好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这样使除好学生以外的学生思想更加消极,有的教师虽然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但提问时却有意无意给“差生”提出较容易的问题。殊不知学生极可能从中获得这样一种“暗示”:“我不行,我只有回答这一类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师的眼里对差生降低提问的要求可能是因材施教,可有时却未能达到目的。因为这些学生可能会因意识到教师对自己提出了简单一些的问题而进一步确认自己的学习的确很差,从而消极地对待自己和学习。同时,好一点的学生对简单的问题由己知道答案而不再思考。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坚持以同样的期待来面对全体学生。尽管有些
学生可能回答不出,但只有相信所有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确认他们都能回答出问题,这样,才可以促使
每一个学生都用心思考,才能最好地引导学生最高的表现,使他们得到最优发展。
(三)提问后要留出适当的思考时间
课堂时间虽然有限,但是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能急于找学生回答,而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对于考察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性的问题,等待1秒左右为宜,而对于比较难一点的问题,等待时间要稍长一点。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秒增加到3至5秒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好学生给出更详细的答案,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等④。”但在等待时需要注意,因为随时间的延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中,即
已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四)应对“我不知道”回答的策略
针对学生回答“我不知道”的原因,除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班级氛围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改变这种状态。
1、重复该问题
当教师感到学生其实可以回答该问题,可是却用“我不知道”来逃避回答时,一字不变地重复该问题比仅仅消极接受学生“我不知道”的反复更为有效。重复该问题时,教师注意不能带有消极情绪或明显的对抗
意味,以免使学生产生抵触与焦虑情绪。从而造成逃学、厌学。
2、原意不变,改变问题的措辞
恰当的做法是适当改变原有问题的措辞,这样既没有降低问题的难度,保证了对全体学生高标准的要求,而且也能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促其认真思考该问题,做出尝试。
3、缩小提问的范围
当重复问题和改变问题的措辞都不能使学生有所回答时,那说明学生真的不理解该问题或只是部分
理解该问题。这时恰当的缩小提问范围是合适的。
还是大部分学生都不会?然后继续课堂教学活动,但需要在课下单独对不会的学生进行补习,坚持在学习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思想。如果其他同学也不能正确回答。这时教师对该问题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回顾,以
找出学生没有理解的环节,重新释疑,使学生完全理解。
即便上述几个相互关联的策略没有成功,教师也要按这一系列的程序来应对。因为坚持的结果是让学生意识到说出自己知道的部分要比仅仅说“我不知道”容易的多。即当学生说“我不知道”后他还要面对教师的一系列询问。
总之,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往往有相当的难度。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
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在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提问始终是不可缺少的,对于某些具有思考价值的东西,学生不容易发现,经过教师提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有的知识较难,学生不易懂,教师就把难点和关键之处用疑问句式提出,引起学生不定向思维,便可以化难为易,深刻理解。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乐于提问和善于提问,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会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系统性、艺术性。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体会:1.提问要新颖,要有新意例如学习完“有理数”后,呈现问题:“桌子上有3只杯口都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2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3只杯子的杯口全部朝下?7只杯口都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3只呢?如果用„+1‟„-1‟分别表示杯口„朝上‟„朝下‟,你能用有理数的运算说明其中的道理吗?”学生觉得有趣,积极动手、动脑,积极思考。2.所提数学问题要注重知识的难度水平所提数学问题的难度水平要根据学生对所提问题是否能够回答来确定,上课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提问,即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心理学所谓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既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够得着。3.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不同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