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渑池县农业局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的调 研 报 告
为了准确掌握渑池县县情民情,增强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工作的主动性和可行性,我局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调查,采取查阅资料、个别访谈和数据对比等形式,对渑池县“十一五”期间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渑池县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现状
“十一五”期间,渑池县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科技推广法》,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和农技人员的教育培训,努力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1、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断增加。2006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投资143.6万元,2007、2008年投入资金有所回落,2009、2010年投入资金又大副增加,2010投入资金已经达到710万元,比“十一五”初,投入增长翻了四倍,增加了566万元。
2、适用新技术引进推广步伐有所加快。全县“十一五”期间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项,引进农作物品种多种。
3、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得到逐步重视。我县先后与省农科院、豫西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技术顾问名,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多项(种),实施科技项目多个。
4、农业科技培训宣传力度有所加大。积极组织各类农业技术推广宣传活动多场(次),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培训班多期,参训群众多万人(次)。
二、渑池县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管理情况
1、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管理指导。农技推广项目量多面广,我们按照分级负责、分工落实的原则,切实加强管理,指导做好项目实施工作。根据《管理办法》规定,对项目的监督、检查、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做好组织、指导及督查,及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开展项目检查,确保顺利实施。大部分项目进入实施关键阶段后,为确保实施进度及质量,对农技推广项目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检查采用先自查、再抽查的方式,内容主要包括资金到位情况、项目进展情况、已取得的成效等。
3、完好项目总结,实施绩效评价。按照《管理办法》要求,项目实施完成后,由县级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考评,并对项目实施总体情况、成效、考评情况等进行总结。
4、认真总结成效,加强典型宣传。我局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工作,专门成立“项目办”,切实加强领导,落实专人
负责,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落到了实处,发挥应用的示范带动作用。挖掘和总结了几个的典型,利用各种媒体广进行宣传,扩大影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乡(镇)对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工作重视不够。乡里农业科室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部分领导特别是一些乡镇的领导存在重工业、轻农业的思想,对实施“科技兴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从事非农技服务工作,被安排在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非农技推广业务工作岗位。
2、农技推广设施落后、设备简陋。除省、市项目配发的农技推广设备外,基本没有自行购置农技推广机具。长期以来,农技人员只能采取“鉴定靠目测、推广凭经验、服务靠嘴巴”的原始推广方法和服务手段,难于科学地开展地力监测、作物养分分析、种子、肥料、农药质量检验等科技推广服务。
3、农业技术推广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跟以前相比,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得到了很大加强,个别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差距依然很大,好多工作还在起步阶段。宣传教育工作形式单一,停在点上,留在面上,没有建立长期持续宣传的工作机制,没有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农民教育培训规划,日常工作仅限于每年开展几次集中性活动,深入田
间地头宣传的少,进村入户宣传的就更少。宣传的内容陈旧,满足于一般性科技知识普及,对当前推出的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开展专题宣传的不多。由此造成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整体水平提高缓慢。
四、加快全县农业推广应用工作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县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现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更新发展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基础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是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根本选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采取各种形式,广开各种渠道,向农民进行科普宣传,向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不断完善和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落实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实和加强农技工作力量,搞活运行机制,为农民群众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提供良好服务。
2、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农民既是推广农业科技的主体,又是农业科技的直接受益者,只有把他们的科技素质提高起来,农业才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因此,要在巩固几年来科技培训的基础上,把科技培训的重点向科技入户方面转变,变集中培训为入户培
训,变课堂说教为现场答疑,通过手把手、面对面的传授技术方法,逐步形成专家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科技群体模式。同时要重点培养核心户、典型户和示范户,通过重点户的示范带动,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做得到。继续发挥科技示范园区的载体作用,依靠园区的示范效应,为农民带来最直观的科技成果鉴定,逐步形成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地、村有示范户的科技示范链。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农技推广队伍
一是增加科技服务设施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公条件,购置乏必备的设施(设备),改变农技推广工作“一张嘴,两条腿”的局面。二是继续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建设。农技人员要身体力行,把各项农技推广技术讲给农民听,教给农民学,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使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科技示范户,在当地真正能起到农业技术载体和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体农民开展科学种田,形成农业科技推广的长效机制。三是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要真正做到专职专用,并给予相应职权,对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人员要保证匹配一定的经费。大力引进人才,鼓励他们流向基层、流向农业生产第一线,领办、创办各类农业科技推广实体。
第二篇:湛河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调研报告
湛河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调研报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另一方面需要农业技术推广。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工作,逐年加大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推动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健康发展。但由于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尽管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年年有所增加,但由于基数低,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总量横向比还有较大差距,与高速增长的经济不相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一、“十一五”期间资金投入及项目管理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区共投入农业技术推广资金185.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40万元,省级以下资金45.6万元。主要补助项目有: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奶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项目,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工程类项目采取招投标或邀标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货物采购实行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所有项目资金我们都按照县级报账制的要求进行。项目完工按县级报账制的要求及项目实际情况由项目主管部门组织各方参加的项目验收组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估验收,财政局根据项目实施单位出具经过审核的项目决算表、移交表、工程税务发票、审计部门出具的项目审计结论,聘请监理的出具监理报告,项目竣工照片等材料核拨资金
二、取得成绩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筛选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时,优先扶持优势产业。农业科技推广资金的投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湛河区鼓励和引导农民引进市场潜力大的新兴产业和先进的经营模式,将温室蔬菜、奶牛饲养等现代农业与旅游休闲、餐饮娱乐、现代物流等产业结合起来,发展温室采摘、休闲垂钓、民俗餐饮、果禽立体种养、优质奶源基地等特色项目。在区委、区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我区已涌现出保林农艺苑、利万家农业示范园、华润乳业公司、天赐奶业等50多家现代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已延伸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精装出售等8大行业60多个特色品种。去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0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79元,增幅15.8%,增幅全市排名第二。其中现代农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超过70%,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过半数。
几年来,尽管我区的农技推广应用取得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保障措施不够有力。突出表现在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不足。尽管上级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基本实现了年年有所增加,但基数低,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总量横向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农业科技项目资金投入范
围广,单个项目投资额度相对较少,且有相当部分都是用于硬件设施建设和对农户的直接补助,直接用于鼓励和支持农 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的资金并不多。而区级财政是吃饭财政,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和机关运转,经济困难,很难拿出资金投入。二是项目推广还不够到位。现有“三新”项目从实验室到示范基地,再到广大农户的推广环节中存在断层。一些地方和部门单纯为了示范而示范,仅仅满足于示范园和基地的建设,对项目能否、怎样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则有意或无意地很少考虑,甚至加以回避,更不能扑下身子、耐住性子做好群众的思想转化、技术培训工作,而且,从正在着力推广的技术项目来看,多是局限于产前的种质改良,产中的管理和产后的储运、营销等方面则很少涉及,致使农民对推广项目的选择引进感到茫然和困惑,对推广项目的实际应用存在畏惧心理,对推广项目的市场前景也并不看好。三是从农民自身看,存在科技文化素质低、科技应用水平差的问题。首先,农民素质整体不高、组织化程度低,吸纳新技术能力差。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农村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农民本身不愿或不主动学习或尝试新技术,过多地依赖传统经验和方法,得过且过,满足现状,对新技术虽然渴望但却不敢实践,小农意识十分顽固。其次,农村缺少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农民科技人员少,初中毕业生接受农技教育的少,过去学校的“三园一田”试验基地早已不存在了,农户又不注重新劳动力的技能培养,所以初中毕业生返乡务农后大多数不懂得经营,不会管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仍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给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带来极大困难。
三、建议和对策
把科技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和战略任务纳入重要日程,采取政府推进、部门服务、积极扶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发展科技大户等有效措施,使科技在我区农业生产中的占有份额不断加大,转化率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建议上级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资金的投入力度,区级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拿不出更多资金用于这方面的投入,建议各级政府应从资金层面、政策层面、技术层面、人才层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二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上狠下功夫。农民既是推广农业科技的主体,又是农业科技的直接受益者,只有把他们的科技素质提高起来,农业才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因此,要在巩固几年来科技培训的基础上,把科技培训的重点向科技入户方面转变,变集中培训为入户培训,变课堂说教为现场答疑,通过手把手、面对面的传授技术方法,逐步形成专家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科技群体模式。同时要重点培养核
心户、典型户和示范户,通过重点户的示范带动,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做得到。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干部力量,在加快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上狠下功夫。目前在农业生产一线技术干部缺乏,希望各级政府注重对新型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让这类科技人员毕业后直接面向基层并有经费保障,使他们能够扎根基层,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扎扎实实为农业、农民服务。其次要加大对乡、村干部的培训力度,把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作为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培训时间应选择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期,使教学与实践相贯通,课堂与田间相结合,耳闻目睹与亲手操作相一致,使乡村干部的科技素质能真正有一个质的飞跃。达到要求的、能独立指导农业生产的上岗工作,达不到要求的继续培训,督促乡村干部努力提高自己,既为农民增收提供服务,又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四是要结合当地农业和农村实际,认真制定推广农业科技的长远规划和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的推广、培训、示范、试验和应用的投入力度。特别要注重落实对科技人员队伍的制度管理和奖励政策,加快县、乡、村三级科技体系和网络建设,注重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巩固和扩大科技示范基地,自上而下形成学科技、用科技、转化科技的良好氛围,为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积极作用。
二0一一年六月十四日
第三篇:关于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的调研报告(精)
渑池县农业局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的 调 研 报 告
为了准确掌握渑池县县情民情,增强做好农业科技推广 应用工作的主动性和可行性,我局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应 用情况调查,采取查阅资料、个别访谈和数据对比等形式, 对渑池县“十一五”期间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渑池县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现状
“十一五”期间,渑池县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科技推广 法》 ,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 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和农技人员的教育培训,努力 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1、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断增加。2006年农业技术 推广项目投资 143.6万元, 2007、2008年投入资金有所回落, 2009、2010年投入资金又大副增加, 2010投入资金已经达 到 710万元,比“十一五”初,投入增长翻了四倍,增加了 566万元。
2、适用新技术引进推广步伐有所加快。全县“十一五” 期间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 项,引进农作物品种 多种。
3、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得到逐步重视。我县先后与省农 科院、豫西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 系, 聘请技术顾问 名, 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 多 项(种 ,实施科技项目 多个。
4、农业科技培训宣传力度有所加大。积极组织各类农 业技术推广宣传活动 多场(次 ,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培训 班 多期,参训群众 多万人(次。
二、渑池县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管理情况
1、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管理指导。农技推广项目量多 面广, 我们按照分级负责、分工落实的原则, 切实加强管理, 指导做好项目实施工作。根据《管理办法》规定,对项目的 监督、检查、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 做好组织、指导及督查, 及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开展项目检查,确保顺利实施。大部分项目进入实 施关键阶段后,为确保实施进度及质量,对农技推广项目进 行定期、不定期检查。检查采用先自查、再抽查的方式,内 容主要包括资金到位情况、项目进展情况、已取得的成效等。
3、完好项目总结,实施绩效评价。按照《管理办法》 要求,项目实施完成后,由县级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考评, 并对项目实施总体情况、成效、考评情况等进行总结。
4、认真总结成效,加强典型宣传。我局高度重视项目 实施工作,专门成立“项目办” ,切实加强领导,落实专人
负责,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落到了实处,发挥应用的示范带动 作用。挖掘和总结了几个的典型, 利用各种媒体广进行宣传, 扩大影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乡(镇对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工作重视不够。乡里农业科室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部分领导特别是 一些乡镇的领导存在重工业、轻农业的思想,对实施“科技 兴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从 事非农技服务工作,被安排在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非农技 推广业务工作岗位。
2、农技推广设施落后、设备简陋。除省、市项目配发 的农技推广设备外,基本没有自行购置农技推广机具。长期 以来,农技人员只能采取“鉴定靠目测、推广凭经验、服务 靠嘴巴”的原始推广方法和服务手段,难于科学地开展地力 监测、作物养分分析、种子、肥料、农药质量检验等科技推 广服务。
3、农业技术推广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跟 以前相比,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得到了很大加强,个别工作取 得了突破性进展, 但差距依然很大, 好多工作还在起步阶段。宣传教育工作形式单一,停在点上,留在面上,没有建立长 期持续宣传的
工作机制,没有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农民教育培 训规划,日常工作仅限于每年开展几次集中性活动,深入田
间地头宣传的少, 进村入户宣传的就更少。宣传的内容陈旧, 满足于一般性科技知识普及, 对当前推出的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开展专题宣传的不多。由此造成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整体水平提高缓慢。
四、加快全县农业推广应用工作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县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 题,现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更新发展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 大局的基础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是传 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根本选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 村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进一步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采取各种形式,广开各种渠道,向农 民进行科普宣传,向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不断完善和加 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落实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实和加 强农技工作力量,搞活运行机制,为农民群众推广应用农业 科学技术提供良好服务。
2、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农民既是推广农业科技的主体,又是农业科技的直接受 益者,只有把他们的科技素质提高起来,农业才会有一个较 快的发展。因此,要在巩固几年来科技培训的基础上,把科 技培训的重点向科技入户方面转变,变集中培训为入户培
训,变课堂说教为现场答疑,通过手把手、面对面的传授技 术方法,逐步形成专家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 科技群体模式。同时要重点培养核心户、典型户和示范户, 通过重点户的示范带动,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做得到。继续发挥科技示范园区的载体作用,依靠园区的示 范效应,为农民带来最直观的科技成果鉴定,逐步形成县有 示范区、乡有示范地、村有示范户的科技示范链。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农技推广队伍
一是增加科技服务设施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公条件,购 置乏必备的设施(设备 ,改变农技推广工作“一张嘴,两 条腿”的局面。二是继续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建设。农技人员 要身体力行, 把各项农技推广技术讲给农民听, 教给农民学,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使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 科技应用水平的科技示范户,在当地真正能起到农业技术载 体和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体农民开展科学种田,形成农业 科技推广的长效机制。三是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对现 有农业科技人员,要真正做到专职专用,并给予相应职权, 对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人员要保证匹配一定的经费。大力引 进人才,鼓励他们流向基层、流向农业生产第一线,领办、创办各类农业科技推广实体。
第四篇:农业技术调研报告范例
农业技术调研报告范本
【导语】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以下是东星资源网整理的农业技术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农业技术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在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施明生同志的带领下,组织农口部门领导和部分市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同时考察学习了XX市XX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学XXX市XX区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情况
XX区白鹿原现代农业区位于XX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24万人,耕地总面积80000亩。规划区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特色鲜明,重点突出,适当集中,接二连三,关联互动”的规划思路和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深度挖掘农耕文化与白鹿原文化,集示范性、效益性、生态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三区、两带”新格局,其中白鹿塬核心区形成“一心、三带、六园、九点”格局。
(一)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XX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和农业部关于“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结合该区植被茂盛、特产丰富、自然风景秀丽、又靠近城市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加快发展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
(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20**年全区耕地面积18.7万亩,农业总产值21.75亿元。其中以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0万亩,年产粮食5.2万吨;以樱桃、葡萄、猕猴桃及小杂果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9万亩,年产各类水果12万吨;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基地1.6万亩,年产蔬菜15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5%,形成21.5万亩林地;奶牛存栏量达1.3万头左右,年产奶类6万吨;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8个,认证无公害产品23个,“灞桥樱桃”、“灞桥葡萄”获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20**年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荣誉称号,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南果、北菜、沿河生态”的基本格局。
(三)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发展现代农业意识不断增强
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91元,是20**年的2.7倍,年均增长21.6%,增长在XX市排名第一。全区已培育国家和省径农业产业和龙头企业9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化组织121个,创建省径“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55个,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成为“XX市统筹发展示范区”和“xx省现代农业园区”。
(四)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区重点发展了xx**科技园、广茂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兆龙有限公司、xx东方乳业有限公司、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洪塬鑫养鸡场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初具产业园区化、生产规范化、组织合作化、环境生态化的加工龙头企业和公司龙头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小区。目前,全区注册的农产品品牌有灞苑牌葡萄、白鹿塬、东李牌樱桃、新合牌蔬菜、东方牌乳品、兆龙牌牛肉、洪塬鑫牌鸡蛋等10余种,有力地促进了示范村果蔬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五)农业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XX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在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给(排)水工程、电力电讯和热力工程等方面,区政府先后投入数十亿资金,对其进行了整修和修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二、南康现代农业的现状
20**年10月,我市被省农业厅列为第一批省径现代农业示范区之后,我市为实施好省径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充分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把我市打造成集“规模种养、精深加工、商贸流通、科研实训”于一身,融“低碳示范、客家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一流的省径现代农业示范区,聘请了西南大学和中柑所的农业规划专家精心编制XX市芙蓉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财政拨付规划编制费80万元。力争把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三休闲农业旅游区。
我市立足本地实际,按照“三园五化”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循环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创业园,生态化种植、清洁化养殖、合作化推进、品牌化经营、标准化建设),创建了面积超过19.69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循环农业,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开发建设,推行“猪—沼—果”立体开发模式,做到“山顶带帽、山腰种果、山脚穿裙、山底养殖”,果园之间种植生物隔离带,水保措施同步跟进,力求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示范园区打造成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根据农业资源条件及产业特色,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出特色突出、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产业新格局,形成“一带、四区”的布局结构。即一带:章江滨水景观-休闲农业带四区:(一)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二)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区。(三)现代农业科教园区(农三所)。(四)绿色甜柚产业示范区)。
三、南康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提升园区建设档次、增强科技研发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从我市园区来看,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靠“广种薄收”和政策扶持来维持的,从中反映出我市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尚未真正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园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经济、社会、生态“三合一”的综合效益还没有完全显现。
2、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园区技术人才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受到业主资金有限,信贷额度不高,国家扶持不足等影响,资金缺口较大。部分乡镇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缓慢,大面积连片土地供给不足。
四、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和对策
1、统一认识,强化领导。要充分认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深层意义,应以建设工业园区那样的热情来建设农业园区,要对农业园区工作高度重视。专门制订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进业主。成立园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园区建设提供服务。
2、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合理区域布局。要运用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使园区成为农民、市场、企业三者相连的桥梁。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要把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主要是增强服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广,在制订政策、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引导发展上多下功夫。有选择的引进新品种,让园区在新品种的引进、研发、试验、推广上起到农业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要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要在致力发展农业园区的同时,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
3、多方筹措,增加投入。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和扶持政策,同时要管好和用活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资金,整合涉农部门的力量、资金、项目资源,向园区建设重点倾斜。另一方面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各类社会资金。在搞好园区规划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引进业主,广泛吸引龙头企业进区开发建设,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承包开发。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4、激活机制,农民参与。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造就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氛围,使农民成为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完善耕地流转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制定有利于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鼓励政策,使农民变消极为积极,支持和参与农业园区建设。探索土地折价入股,通过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土地利润分配的办法,一方面使农民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另一方面使土地以新的形式转换成对农民生活的长期保障,既保证了农民切身利益,又促进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
5、探索建立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耕作的单一经营思想,拓展为旅游业与农业园区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观光农业注重经营养殖、种植园,种养品种以新、奇、特吸引游客,游客通过观赏、采摘、烧烤、垂钓、消费农产品,其利润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
【篇二】农业技术调研报告
我们花庄村是俞垛镇的一个偏远村落,距离镇里大约12公里,我村地处三县市交界处,全村共有农业人口2358人,非农业人口104人,耕地面积4000多亩,河沟面积3000亩以上,村集体收入18万元,三产总产值一亿元,人均纯收入6480元,村所在辖区私营企业6加,加油站,奶牛场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绒玩具、石油机械、锻仲、家俱制造、特种养殖为主导产业。就自己近期的调查来看,有许多的因数制约我村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我村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村的农业生产受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电灌溉率不高。
有这样有句话“要想富,造公路”,现在兴泰公路全线通车了,但是我们村的村级公路还很不发达,村西面跟南面的许多地方现在还是砖头路,有些地方甚至还有危桥,没有好的交通,就没有人来投资创业,农副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是农户走入市场的障碍。
我村的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受固有观念的制约,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停留在初级水平。
(四)经济发展中“短视心理”造成集体实力日渐削弱,对户营经济的扶持存在误区。
这里的“短视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个人利益,轻群众利益,享乐主义,摆官架子的不利倾向。由于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营经济的发展,多数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抱的期望不大,导致近年我村集体经济实力处于缓慢的发展趋势。
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遏制我村农民致富缓慢的势头。
二、多管齐下全面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繁济荣农村经,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此,必须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推广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要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要树立按比较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二)用现代装备带动农业。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条件会得到改善,我村已经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进行土地整改,修建乡村公路和桥梁,国家明年对经过我村的国家v级航道鲁汀河进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要实施沃土工程,以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前段时间我镇的秸秆还田现场会在我村召开,这不仅是对于我村前段时间秸秆禁烧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六通、六有、六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三)根据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兴农,这样才能强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镇注水养殖大村,应该发挥自己的产业特色,将养殖业做大做强,联合各养殖户进行规模化生产销售,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降低市场风险,创建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招商引资,今年我村已经引进了四个项目,其中有一项就是蘑菇大棚种植,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要扩大规模,创建食用菌生产基地,创建加工厂,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品牌化经营,包装出口,争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花庄村的农村经济一定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奔小康。
【篇三】农业技术调研报告
为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全面落实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按照xx市农业局要求,我于2月1日对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农业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奎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坚持以“抓产业,建基地、上龙头、求高效、重生态、保安全”的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趋势凸显。
我们活用国家惠农政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机械作业等关键技术措施,使全市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同时,加快推进了农业种植业优势区域发展,现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东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杂粮混合种植的粮食生产优势板块,连续三年实施了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田建设,提升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
特色农业也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营、新安等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以平安镇为主的绿色水稻种植;以溪河、白旗为主的肉鸡养殖;以法特、亮甲山为主的生猪养殖;以朝阳、舒郊、二道等为主的绿色蔬菜种植等等一批特色农业专业村、示范村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控至现在,我市本着早认识、早部署、早准备、早安排、早行动、早落实、早出成果七个方面,在行动上坚持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服务到位、督导到位、落实到位,坚持农业科技攻关不动摇、坚持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不动摇、坚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不动摇、坚持扎实农民科技培训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不动摇、坚持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增收不动摇、坚持惠农政策农民致富不动摇。在工作上重点完成七项工作: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双通”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农村科技创新工程。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示范辐射效应正在逐步扩大。
奎年来,我市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不断加快,立体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先玉“335”玉米良种推广,优质玉米地膜覆盖,玉米新品种种植示范,土地深松旱作农业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得到重点应用,农业产出效益明显增加,特别是我市今年取得了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被国务院评为产粮大县。
二、当前xx市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我市农业科技发展已经迈开了可喜一步,部分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得到了发挥,但仍蕴藏的巨大可挖掘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我市幅员辽阔,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宜于水稻、玉米、小杂粮、药材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动
市委政府“xx”期间提出实施“五大战略”的宏伟构想,其中在农业富民战略中对今后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为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为先导引领,政策为主导推动,利益为根本驱动的前提下,全市17个乡镇都具有产业基础,且初具“一村一品”雏形的特色产业显露端倪,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农业新技术运用与推广势头强劲
到目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从体制上、规划上有了较好基础,开局良好,广大农民群众已经认知,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份额逐年加大,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着眼点和立足点没有完全找准,农业部门协调配合需要更加统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兴农方面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投入只偏重基础卡设开发,各乡镇对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够清晰,涉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资金难以整合,各自为战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目标,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2、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举步维艰,基础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我老秘网县农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基础卡设,轻产业发展,重传统产业生产,轻科技提升,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薄弱,加之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增收增效。全县10万亩沟坝地,可谓旱涝保收,但种植单一,传统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滞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只能维持现状,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弱,小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生存困难。
3、农业生产组织经营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尽人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老秘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开展的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4、农技推广体系与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在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被“转、并、撤”,乡级农技推广“网破线断”状态,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县直涉农部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短缺乏、老化、青黄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5、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完善,门槛高,农业企业和农民融资困难。
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少,农民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程序繁,利息高,担保困难,不能适应农业季节性所需的企业资金需求。二是门槛高,贷款数额少,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
6、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转渠道不畅。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现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流转。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淡薄,存在恋土情结和“红眼病”现象,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今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7、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延伸不长。
农产品加工领域,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完整产业链系统没有建立,产品流通领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统。
三、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
各级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协调全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制定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应该抓紧组织农业各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全市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农业科技发展投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围绕粮食、蔬菜、药材、食用菌、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推进基地建设,提高基地标准、打牢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强力推进农业招商,以招商为载体,紧盯大型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力争在引进龙头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准确把握国家新的投资重点,完善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争取更多对农业发展具有支撑性的项目落户我市,适时举行和参加名优产品展示展销会,做大做强产品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主打品牌效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场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其扩规模、提档次、升水平,提高其辐射带动力。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
盔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出台并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网络服务平台,创建农产品产加销和信息化服务新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居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乡镇站、区域站建设,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大力推行农技人员联合作经济组织,联企业、联基地、联专业大户制度。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植保专业化防治体系,提高社会化水平。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科学生产和就业创业能力。
第五篇: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为更好的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纵深推进我县“六大建设”,实现赣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根据县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精神和县农业局精神,笔者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主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全面了解我县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现状,发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破解方法,为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从而推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现状
1、机构设置:赣县农业局是赣县人民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局机关内设人事秘书股、政策法规股、财务审计股,下设畜牧水产局、蔬菜生产办、农村能源办等三个副科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以及农技站、农经站、种子站、土肥站、植保植检站、农业执法大队、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等七个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同时在全县19个乡镇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村经济管理站,在全县设立了9个动物防疫检疫区域站。
2、人员经费:局机关实有公务人员17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事业人员28名,从事技术推广工作,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人,获中级以上职称的有6人;聘用制干部8人,技术工人8人,获中级以上职称工人5人。乡镇农技站实有人员7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9人(其中农艺师5人,助师50人,技术员4人),聘用制干部10人,技术工人7人。乡镇农经站实有人员22人,乡镇防检站现有人员51人。全系统有工作人员194人(其中35岁以下22人,35-50岁63人,50岁以上19人),均为财政全额拨款。
3、管理体制:为理顺管理体制,1996年5月,根据《农业部关于落实乡镇推广机构“三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农人发[1996]8号精神,我县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人、财、物划归县农业局管理,但由于乡镇农技站当时无住房,工作又在乡镇,当地政府有意见,所以在1999年5月份起乡镇农技站人员工资又返回乡镇财政所代发。并且要求乡镇农技站抽调出人员参加乡镇中心工作或驻村。目前乡镇农技站、农经站接受县、乡两级管理,乡镇农技站、农经站的人事权和业务工作由县农业局管理,乡政府发放工资并安排驻村工作,每个乡镇农技站基本上只有一名站长抓农技推广和负责技物结合咨询工作,其他站员被乡镇府抽去驻村或从事中心工作,这些站员工作较认真负责,作风较踏实,深得乡镇领导信任,大多数是乡政府的得力干将,提拔最多,从1999年至2004年有12名站员被提拔为乡镇政府副科级领导干部。但是从2005年开始事业编制人员不得提拔为领导,严重打击了一大批有能力、素质高、能干事、会干事的事业编制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4、工作范围:由于财政只发人员工资,工作经费由农技站自筹,为解决经费问题,各乡镇农技站均开展了经营服务,通过向农业生产者销售种子、农药等为载体,一方面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另一方面从中获得一些收益,用于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并开展一些农业试验示范,使农技站得以正常运作。此外,农技站还要在当地乡镇政府的领导下,完成驻村工作以及交办的中心工作任务,协调好与乡镇的关系,目前,大多数乡镇农技站吃住在乡镇政府,接受乡镇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有事外出要向政府请假,乡政府也会给予下乡补助以及相应的福利,同时对表现好的农技人员推荐为副科级后备干部。但是始终得不到提拔,极大的挫伤了锐气。
二、存在问题
1、农技人员流失严重,从事农技推广人员偏少。1996年,乡镇农技站“三定“时,乡镇农技员有110名,经过10多年来的发展,随着大中专毕业生自主择业,政府不包分配,现有农技人员的跳槽,到现在才有不足80名,主要跳槽的途径有一是提拔副科级;二是参加公开招聘招考到县直单位或部门工作;三是到了年龄退休。再则现有农技人员又被乡镇抽调驻村,每个农技站基本上只有一名人员抓农技推广,而农业生产工作任务又相当繁重,人员偏少与工作繁重两者不相适应。
2、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许多乡镇农技推广经费少,甚至没有,科技培训、技术指导、高产高效示范所需经费没有着落,造成技术推广无法开展。要抓好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工作经费,人员要下去,资料要印发,培训会要召开,均要资金保障。而财政只保工资,所以靠开展经营增加收入,弥补工作经费,但目前,农资市场放开,竞争相当激烈,这种一边经营,一边推广的方式难以增加过多经费来促进农技推广,相反还会因为重经营而轻推广的局面。
3、农技人员待遇较低,工作生活条件偏差。农技工作人员深入一线工作辛苦,既无政治地位又无经济待遇,大多农技站吃住在乡镇政府院内,开展经营又在圩镇租用店面,基本没有固定资产和仪器设备,没有标准化示范基地,农技推广手段较落后。
4、双重领导,多头约束。目前乡镇农技站、农经站受县、乡两级管理,人事权和业务工作由县农业局管理,工资由当地乡政府发放,工作由乡政府安排中心工作和驻村。形成多头领导,不知听谁调遣,不知以什么工作为主,造成农技人员不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而被抽去抓计划生育和新农村建设等工作。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投入
1、下拔专项资金,在各乡新建一栋农业科技服务办公楼。全县19个乡镇设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农业服务办公场所。农业技术推广站都是在圩镇租用私人店面从事农业服务,吃住还要依赖当地政府才能解决问题。全县一年下来仅租金就达5万多元。费用之大且办公很不方便,所以各乡镇急需建一栋农业服务办公大楼,便于更好的为农民提供服务。
2、加大项目引进、新技术推广、新产品试验示范等公益性服务所需经费及设备投入。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经常涉及到印发资料,做试验及示范等等,必须加大经费投入,才能保证服务的顺利开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员经费;二是从事公益性职能服务所必须的业务经费、培训费及设施齐备更新经费;三是推广新项目、新技术农业专项经费。
3、提高农业服务工作人员工资报酬。乡镇农业服务工作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服务,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工资报酬偏低,奖金福利又没有,难以安心开展工作。
(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管理体制
1、理清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管理关系。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财、物及业务全部划归县级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统一考核。便于把农业服务工作落到实处。防止农技服务人员被当地政府抽去驻村抓中心工作的现象发生。
2、按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需求,合理配置人员。根据不同乡镇的不同农业服务需求,参照《公务员法》对“乡镇农村经济管理站”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在乡镇现有在编在岗的农业服务队伍中,通过考试、竞争上岗,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公益性服务序列;没有进入的人员从事农资、农药、化肥经营性服务。
3、建立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现有农业服务队伍的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力量薄弱难以应对新时期现代农业服务。必须及时补充新鲜力量,尤其注重从大专院校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中录用和从农村基层选聘有丰富农村工作实践经验的人才。同时,对现有农业服务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整体素质,从而适应新时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