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会计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浅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社会生产力,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机会。要想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迅速发展,在社会上立足,除了选择风险小、盈利强的投资项目外,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的关键。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基础建设。如今在实施新会计准则的社会,加强内部控制更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在全面认识内部会计控制的前提下,分析了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一步对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措施做了探讨。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原因;措施
引言: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其建立、健全及实施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加强会计监督,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是解决当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错误和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措施,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概述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主要运用会计程序、措施、方法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控制,对会计活动的有效性和会计记录、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具体是企业为了有效的管理会计工作而制定的各种组织、分工、程序、方法、标准、守则和规程,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资产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对单位经济活动制定实施的一系列内部控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单位的经济活动特点和管理要求,对单位的经济活动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控制方法来实现控制目的的。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是指内部会计控制想要达到的目标,单位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为了达到以下三个基本目的:
1、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证单位资产安全完整。
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特点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与单位内部的生产自动控制、质量控制以及单位外部财政、审计等控制相比,它具有控制单位的广泛性、控制要素的系统性、控制主体的全员性、控制内容的经济性、控制方法的多样性和控制制度的动态性等六个特点。
1、控制单位的广泛性。内部会计控制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有经济活动和会计行为的单位,都应实行内部会计控制。它不仅包括企业、公司,也包括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以及民间非营利组织、农村集体组织等其他经济组织。
2、控制要素的系统性。内部会计控制,它既不是对单位内部一切活动的控制,也不是只进行会计控制,而是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控制相关的环节都要实行控制的一个系统。
3、控制主体的全员性。内部会计控制由谁来实施?它既不是单位外部的人员,也不仅仅是单位内部的会计人员,而是单位的全体人员。当然,由于单位内部的分工职责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任务也不同。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在单位经济活动中从事审批、经办、会计、保管、稽核等五类人员承担着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任务。
4、控制内容的经济性。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既不是单位的政治、社会文化活动,也不是生产技术活动,而是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这就是控制内容的经济性。
5、控制方法的多样性。内部会计控制方法是为实现单位控制目标,而采取的各种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不同单位、不同时期、不同内容,采用的控制方法也不同。而且同一控制内容,还可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同时控制,这就是控制方法的多样性。
6、控制制度的动态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单位的一项重要的财务会计制度,它是单位根据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论和国家法律法规关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经济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而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要随着单位对内强化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动,而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控制制度的变动性。
(四)内部会计控制的意义
1、能够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财产物资的保
管和使用进行了明确规定,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采用相应的管理方法,可以防止和减少企业财产物资的损坏、失窃等问题的发生。
2、能够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正确反应企业经营管理成果。正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了解过去、控制目前、预测未来、做出决策的必要条件,也是投资人了解企业的重要手段,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3、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效率。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及时提供准确的经营管理信息,为经营管理者合理地进行企业资源内部调整,将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使企业各部门及人员明确目标,各尽其责,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二、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法规体系建设不健全
虽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时间中早已存在,但是在会计法律法规建设中尚是一个新的内容。《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要求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内部监督的内容实质就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明确要求所有的单位都要建立会计控制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所有的人员均具有约束力。而有些经济业务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尚未出台,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还任重道远。
(二)企业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不少企业管理者对会计控制的认识和重视远远落后于现实的需要,简单地认为会计制度就是内部成本和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导致企业会计制度残缺不全,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还认为会计制度不过就是一些手册、文件和制度,遇到具体问题的处理,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大事小事领导说了算数,有时候甚至为了谋取个人利益或企业集体利益而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篡改账目,无视会计法律法规的存在,使会计制度失去了刚性和严肃性。
(三)会计控制制度缺乏合理性
目前,虽然有些企业也建立了相关的会计制度制度,但是从总体来看,仍然缺乏科学性与连贯性,导致会计控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有的企业会计组织不够健全,职责划分不够准确;有的企业缺少自我防范和约束机制,忽视了事前控制;有的企业在经济往来中疏于管理,造成资产不清、债权债务不实;有的企
业会计制度的范围不够全面,从而影响了会计制度的执行效果;没有成文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导致缺乏明确的控制程序和标准。如在郑百文被拒绝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明确指出该公司缺乏可信任的最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会计控制监督缺乏力度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已经建立内审机构的企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有少数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不适应工作的需要,导致企业内部监管不力;有的单位负责人私自对外投资,收益不入账,中饱私囊;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都开设银行账号和设有“小金库”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企业甚至发生负责人携巨额公款外逃的事件等。
三、内部会计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成本效益原因
一个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该系统的运行成本的限制。内部会计控制是依据一定的程序进行的,而这些控制程序的施行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设计控制环节、设置岗位、分配人员、保证各控制环节的运行都会发生制度成本。在内部会计控制中,如果控制的环节过多,设置的岗位也必然会增加。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也需要增强,这样内部会计控制运行的成本增加。但是,如果控制过于简单又会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漏洞、发生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所以,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与实施,应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必须考虑控制成本因素,不能为了追求控制的严密性而不顾控制成本。
(二)执行人员串通舞弊和管理越权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定了不相容职务下岗相互分离的控制要求,使舞弊的可能性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如果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等不相容职务的有关人员串通起来,合伙舞弊,则内部会计控制也就失去了作用。
(三)企业经济环境的原因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一般都是为那些重复发生的业务而设计的,因此可能会对不常发生的预料不到的业务失去控制能力。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经常调整经营方针的策略,这会导致原有的内部会计控制措施不适应新形式的需要。
四、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单位制定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应遵循六项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主要是要符合《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规定。同时,也要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2、有效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特别是单位负责人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
3、全面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4、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审批、经办、会计、保管、稽核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5、成本效益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益。
6、适时性原则。即内部会计控制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的调整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二)建立会计机构,完善会计岗位
企业内部会计机构的设置,必须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及企业领导的严格审查,有熟悉会计法规、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知识、认真负责的领导;要有合格会计人员,制定严格的财务规章制度,要有明确的核算内容和业务范围,严格的监控措施和手段,并建立科学的会计报表制度和请示汇报制度。
(三)明确会计责任,加强管理制度
明确企业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键。作为企业的负责人,他应该对本企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这充分体现了责任人的会计主体地位,从而为会计工作者行使其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障。
(四)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企业内部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企业领导,以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到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控制制度贯穿、融汇于会计制度与其他企业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企业只要存在经济业务事项,就需要有相应的控制制度给予制约。
参考文献:
[1]张忠艳,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2(01)
[2]孙思发,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2(03)
[3]曲铭,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6(04)[4]胡媛,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探讨与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09(03)
[5]周莉梅,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J].管理观察,2009(04)[6]王静,浅论企业内部控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07)
[7]刘淑芳,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与方式探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05)[8]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9]夏冬林.会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6
第二篇:《浅谈企业成本控制》会计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
【摘要】:成本问题是当今中国企业内部管理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汇率上升,人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急剧波动,成本中国企业成本优势的直接原因.而全球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巨大唱响,使得企业外部的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有效的成本控制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但成本控制绝对不仅仅是单纯的压缩成本,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析与控制系统,让企业的管理者清楚地掌握公司成本构架,盈利情况和决策的正确方向,成为企业内部决策的关键支持,从根本上改善企业成本状况,从而真正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关键词】:成本控制;问题;措施
一、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
(一)成本控制的含义
成本控制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中,以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为目的,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加以管理,及时发现与预定目标成本之间的差异,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成本目标和成本预算任务的完成。
(二)成本控制的基本条件
实施成本控制,必须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明确规定权责范围。首先要按照分工明确、责任易辨、成绩便于考核和评价的原则,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所谓责任中心,是指根据其管理权限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并能反映其经济责任属性情况的企业内部单位,它是责、权、利的结合。只能确定责任中心,才能明确划分职责,做到分工协作、职责分明。其次必须依据各个责任中心生产经营的具体特点,明确规定其权责范围,使其能在权限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履行职责。
(三)成本控制的意义
成本控制就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根据事先制定的成本目标,对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一定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严格的计算,调节和监督,并及时发现与预定成本目标之间的差异,采取纠正措施,以保证实现或超过规定目标,使企业产品成本不断降低的一项管理活动。(1)成本控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活动。(2)成本控制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核算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经济责任(3)成本控制有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成本控制的原则
任何管理制度的实施,都要遵照一定的经济原则和管理要求,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全过程原则
成本控制应贯穿于成本形成的全过程,不仅要对产品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进行控制,还要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在产品设计,销售,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设计研制成本、工艺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和维修保养成本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成本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
(二)全员原则
成本控制涉及企业的全体员工和部门。要降低成本,就应该充分调动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关心,成本和参加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三)全方位原则
成本控制不是单纯的限制和监督。它一方面要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另一方面,又要按照成本效益的原则实现相对的成本节约,以较少的消耗,取得更多的成果。
(四)全要素原则
成本控制不仅仅是控制构成产品成本的材料、人工等项目,而应当包括企业全部的费用要素。
(五)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要保证落实到责任中心的成本预算能够恰当地执行,必须赋予他们与其责任大小,控制范围一致的权利。此外,成本控制必须在定期考核评价成本实际业绩的基础之上,与对责任中心的奖惩挂钩。
(六)目标管理原则
成本控制必须以目标成本为依据。但是,目标成本作为企业的整体目标,不便进行日常控制。按照目标管理理论,应该把企业的目标成本层层分解,落实到各成本责任中心,分级归口管理。这样一来可以使责任单位明确责任范围,及时发现成本差异,分析成本超支或节约的原因,并采取措施纠正不利因素。
(七)经济效益原则
加强成本控制就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但是要提高经济效益不单是依靠降低成本的绝对数,更重要的是实现相对的节约,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以较少的消耗,取得更多的成果。
三、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在我国,企业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由于企业产权问题等,内部的治理结构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为成本控制不善而腐蚀经济效益的现象仍相当严重亟待纠正。许多企业结合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有助于加强成本控制的管理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是有部分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比较落后。
(一)企业领导人的成本控制意识淡薄
有些企业领导不重视成本管理,单纯追求产值,产量和收入指标的完成。甚至有的领导人还认为收入、成本、利润是财务算出来的,经常出现领导需要多少利润,财务就得算出多少利润,以达到被提升和多拿奖金的目的,无成本控制意识,也无节能降耗,增收节支的自觉性。
(二)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较差
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成本控制制度,也没有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
(三)会计人员素质较差,不能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与监督
有的企业的财务人员没有相应的学历和专业职称,实际业务水平较差,对有的成本不会核算或者核算错误,甚至什么是融资租赁业务,作业成本分析等都不清楚,根本不能正确核算,更谈不上成本管理。
(四)会计信息和成本控制信息的严重失真
会计信息和成本控制信息的严重失真难以实现及时有效的成本控制,原因有:(1)有的领导为了表现自己的业绩,要求财务人员作假账,虚报利润,隐瞒亏损,以达到粉饰经营状况的目的,有的领导思想不正,受利益驱使,加之法制观念淡薄,最终走向犯罪。(2)会计法规、制度不健全,会计工作秩序不规范,《会计法》没有较好地贯彻落实,会计制度的制定滞后,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的需要。(3)由于会计人员素质问题,主观上造成会计失真,有的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私利,知法犯法,与领导共同作弊,人为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而失真的会计信息掩盖了大量未暴露的违法违纪腐败行为,严重是影响了成本控制和决策。
(五)成本控制观念落后
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以是否节约为标准,节省费用开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以“成本节省”为主导的成本控制,一方面会挫伤企业为未来绩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是高昂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还会因顾及局部要求而损害企业的整体目标。
四、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加强企业全员的成本意识
在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时,员工的作用不可忽视,要培养员工养成节约的习惯,要有控制愿望和成本意识,正确理解和使用成本信息,所以改进工作,降低成本,虽然严格的成本控制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控制总是必需的。在实施成本控制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要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提高员工的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成本意识深入人心。
(二)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
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在任何企业中,成本控制制度下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成本控制制度,必须适应自己的企业的具体情况,而且要有一整套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和它密切配合。对于会计信息和成本控制信息的失真要建立严密的管理制度,要有明确严格的奖罚制度,这样会减少企业对成本控制和决策的影响。
(三)加强企业内部成本分析与考核
通过成本分析可以从形成成本的各个要素中揭示出节约和超支的项目,分析出超支和节约的原因,找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济教训,改善管理工作,可以通过评价和考核企业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及企业的现在成本水平同历史最好水平的差距,揭示出影响成本计划完成的因素,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成本分析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过去企业成本变动的规律,为下一步的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料,对企业未来的成本管理工作进行展望和指导,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企业进行成本分析后还要成本加强考核。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分权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在分权管理模式下,成本考核要求责任者对所控制的成本负责任,同时与奖惩制度相结合,即企业应该实行经济责任制。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已实行经济责任制,把加强成本管理与经济责任制有机结合起来,在企业内部进行成本考核时,便可改变以往以产品成本为考核中心的做法,代之以企业内部各经济单位的责任成本为中心的考核体系。加强企业成本分析与考核对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提供了更为直接的依据。
(四)强化内部管理降低企业成本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加强职工队伍素质培训,提高劳动
生产率。(1)尊重知识,重视人才,指导干部职工不断学习和就用新技术、新工艺,造成一批能打硬仗的科技人才队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2)全面推行人事、用工、分配等各项制度改革,大力增强职工的效率与效益意识,努力形成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3)积极开展安全竞赛、劳动技能评比等活动,极大地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率,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企业成本的下降。
参考文献
【1】李学峰.加强成本控制,建设节约型企业【J】.会计之友,200
5【2】颜敏、王秀芬.成本会计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3】程旭阳.成本会计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刘智英、林秀琴.成本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冯巧根.成本会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万寿义、任月君.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7】苏明瑜.强化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探讨【J】.企业财务,2001,(02)
【8】陆兢江.试论企业成本控制保障措施的构建【J】.浙江财税与会计,2003,(03)
第三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浅析毕业论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浅析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主要通过财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对各项工作进行指导。内部控制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核心,只有建立切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防控财务风险。文章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和对策,以期通过执行严格的财经纪律,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保护资产,加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提高经营效益,贯彻执行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促进单位经济健康成长而在单位内部所采取的组织规则和一系列调节方法与措施。长期以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较企业来说相对简单,涉及环节较少,内控度认识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财务收支无法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如何通过建立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促进作用,达到防止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财经纪律的目的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2001年6月财政部颁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2003年2月财政部颁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上述关于内部控制规范适用范围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在内,但主要在企业单位实行,却没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度详细解释,而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少。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控意识不足,内控制度弱化。有的单位认为建立控制制度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而这种人力、物力的耗费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难于确定,因此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2.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目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很少组织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很大一部分人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是一岗多职,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
3.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目前,内审机构大多与会计部门平行,依附于执行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在审计内容上对单位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评价涉及不多,无法起到监督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了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分析
内部控制机制的主体是内部控制结构,有了合理的结构就能有比较理想的机制。其内部控制结构包括:控制项目及环境、财务会计系统、控制流程。其中控制项目指内控制度的基本单位。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控制环境不能无限扩大,应该控制在单位可控范围之内,否则内控制度就很难操作。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受其上级部门影响比较大。财务会计系统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活动方法程序。财务会计系统有很强的内控作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事前控制作用差,所以不能简单的由财务会计制度替代内控制度。控制流程指管理者单位制定的方针政策、程序,用以保证达到内控目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流程通常较少考虑成本效率制约而把严密性、政策性放在首位。以上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内控结构,为合理建立内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和对策
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和法规执行控制。会计控制作为首要控制方式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度。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控制方法,来达到内部控制目标。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监督和控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会计系统采取了一系列特定程序,从而成为强有力的内控手段。
l.会计岗位职责明确、相互牵制。无论会计岗位如何设置,都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是会计岗位设置应当与单位内部管理和会计业务相适应;二是各会计岗位都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并能够进行考核;三是各会计岗位之间分工明确,业务往来应当有记录,以分清责任;四是实行职务分离,即一个人不能同时兼管可以隐匿自己所犯错误和不轨行为的职务,如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和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五是对各个岗位进行定期考核。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相容机构和岗位之间全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2.会计核算按程序办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会计核算业务流程控制,主要是会计核算的程序、方法等应当符合会计法规政策的要求。二是会计核算具体业务的控制,是指在办理具体会计核算业务时应当贯彻有关内部控制的要求,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对会计业务的控制,由于核算业务不同而各异,如对现金的核算,应当体现职务分离,相互核算,权限控制的要求,现金收支人员应当及时与会计人员进行核对并定期盘点。
3.严格控制财务收支。财务收支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对财务收支权限的控制应当是收支的重要控制点,其基本要求是:一是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包括:(1)应规定每一类经济业务的审批程序,以便按程序办理审批,以避免越权审批、违规审批的情况发生;(2)授权批准的范围;(3)授权批准的层次;(4)授权批准的责任。二是权限统一。财务收支权限的授权应当体现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不能将单一的财务收支审批权经办权同时授权多个人,否则,失去控制的有效性。三是职权分离。是指财务收支的审批人与经办人必须职务分离。
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控制。对国有资产的有效控制应当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由专人保管。即单位和各项财产应当专人保管,限制无关人员接近财产。二是职务分离。即财产的保管人员,使用审批权限应当经过授权严格执行,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资产。三是定期清查。即财产保管人员定期进行账物清点,保证账物相符,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二)授权批准与集体决策制度相结合
通常情况下,任何经济业务均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主办、批准、执行和记录。每一步骤应由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来完成,任何人员或部门都不能在未经其他人员或部门核算、复核或记录的情况下进行一项业务。单位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责,经办人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同时,授权批准要与集体决策相结合。单位重要事项决策是上级或法律赋予单位领导人的权利,即单位领导人的职务行为。内控制度要求,每一种权利都要接受纵向制约(即单位内部上下级之间),同时也要受到横向制约(即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每件事都必须集体决策,可以按照重要性原则规定审批金额起点,对于起点以下的经济决策事项实行授权审批,起点以上的经济决策实行集体决策。
(三)预算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为财政资金,也就是说,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的依据是经过批准的预算,预算规定了单位支出方向和支出规模水平,所以预算是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手段。部门预算必须形成一套严格的程序和系统。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上报、批准、执行、分析、考核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一要把单位预算和内设部门预算合二为一;二是完善部门预算的调整制度,从调整时间、方法、程序等作相应的规定;三是推行部门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对单位所属各级非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要求编制预算,克服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四是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完善预算控制制度,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和考核
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内部单位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政治素质、审计业务素质、审计法规素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
为了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定期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检查内部会计制度是否得以有效遵循,执行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原因如何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同时对于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或者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是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要利用机制、系统的观点来对其进行探讨、研究和实践。如何设计出一套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科学、有效的会计控制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
[1]尹款梅.加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初探[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6).
[2]韦道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5,(4).
[3]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2006,(2).
[4]韩小玲.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农业会计,2005,(12).
[5]季娟.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5,(11).
第四篇:《浅谈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会计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浅谈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
摘要:中小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从当前实际看,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加强企业的内控制度,通过企业内控制度的纠正,优化企业结构。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优化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中小企业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字: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问题,对策
前言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确保其经营方针的贯彻实施和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控制和约束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同时我们看到,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做大做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内部没有完善的控制体系和监督机制,企业离开了内部控制,就会导致分工混乱、职责不清、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遇事无章可循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实力,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基本要素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整体发展经过了一个很长的时间。内部控制是指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保护资产安全完整、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更好的遵循法律法规,以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等而在企业内部建立的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工作人员之间、管理层之间的权责明确、相互制衡、动态改进的管理体系,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机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1、内部环境
环境要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也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它主要包括操守及价值观、执行能力、董事会、管理哲学及经营型态、组织结构、权责分派体系、人力资源政策及实行等。
2、风险评估
可以有效的识别、分析评价和管理等风险机制,使企业在发展中能够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加以处理,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3、控制措施
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贯彻执行的过程和载体。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等。
4、信息与沟通
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它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搭建了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是内控实施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
5、监督检查
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保证整个内部控制过程顺利进行和不断修正的重要保证。
二、中小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章可循,做企业也一样,尤其是中小企业,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将不会做强做久。在社会化的大生产中,内部控制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是企业生命力的重要保证。由于内部控制薄弱,企业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严重失真,企业违法违规现象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执行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同时,它对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效率、企业形象的维护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但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导致各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中小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显得尤为艰难。当内部控制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工具,中小型企业要在这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就必须在认清目前紧张形势的状况下,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为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部门、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
2、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中心。
3、实施内部控制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
4、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的整体管理。因此,我国中小型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内
部控制各个方面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全方位的做好加强内部控制工作。
三、完善内部控制在中小企业中的目的与作用
(一)中小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目的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只要企业有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产生,就需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来约束与规范企业行为。企业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对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生产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从而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通过内部控制,企业可以对不法行为以及其他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不正当的行为及时的进行掌握和修正,从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有效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不断的发展壮大。
(二)中小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作用
1、中小型企业的经营行为得到了制约与规范
在国外,随着美国著名的安然、世通公司、默克制药等一大批国际大公司因财务会计丑闻,导致企业的诚信受到普遍质疑。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失效,导致权力集中且缺乏制衡,是一系列造假案接连发生的主要因素。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护自身资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法律法规及单位的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避免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单位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控制措施和控制程序。随着经济全球化,规范企业秩序,需要从完善企业规则入手,构建了企业秩序的基础,我们便可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里的所有环节、所有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出现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中小型企业的经营风险得到防范
近段时间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日趋严峻,虽然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但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调整给中小型企业经营带来了较大挑战,要想把企业、公司做大做强,就要预防、控制各类风险。而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防范保险公司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合理地对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协调和考核,促使企业各部门及人员履行职责、明确目标,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得以有序、高效地进行,同时积极接受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检查。将公司的各种风险都扼杀在萌芽之中,有力的促进了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这也是现代中小型企业对风险防范的一种最佳方法。
3、提高了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有利于企业的科学管
理
会计失真现象由来已久,主要表现为财务数据造假、错误、纰漏或不完整。会计资料关系着整个企业的经济命脉,建立科学严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会计信息准确、真实的基础。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在管理过程中,进行会计信息的科学采集记录,然后进行合理的分类汇总,这样就可以客观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情况。进而企业管理者通过对企业会计资料的分析,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做出客观、正确的决策。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营成果,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4、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划财务、业务管理、客户服务等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及规划,把公司业务、财务、售后服务等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是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公司的作用,以顺利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
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一)中小企业内控现状
1、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作为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内部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它决定着其他要素能否发挥和怎样发挥作用,也影响着控制目标的实现。我国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早期的个体、私营经济,这类企业的投资者往往就是经营者,企业中董事会、监事会作用有限,企业内部缺乏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经营体制,缺乏分工制衡、科学有效的治理结构。在经营层面上,企业内部机构分工混乱、职责不清。企业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遇事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严重。在“内部人控制”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没有内部制度更对自己有利,更便于他们浑水摸鱼。
2、企业内控部门责权不对称,内部控制和监督不利
中小型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 经营活动单一, 人员配置和机构设置上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专业对口、各司其职, 往往是一人身兼两职甚至数职,导致机构职能模糊, 从而造成岗位设置缺乏牵制性, 各项制度缺乏应有的张力, 使得制度不规范, 执行不到位。
3、风险评估机制欠缺
风险评估机制是企业为了实现不同时期的经营目标,在制定自己的生产、采购、销售和筹资计划时,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建立风险辨认、分析与管理的机制。中小企业一般没有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或专职的风险评估人员,常会由于缺乏风险评估,导致不能有效地识别和分析自己已经存在的风险,造成决策失误。
(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层内控意识淡薄,认识不清,管理人员素质欠缺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历史较短,其具备规模小、经营灵活、效率高、业务单一的优点,但同时又存在只重视生产、轻视了经营管理的思想误区。有的认为,凭个人观察、经验控制来评价经营成果就足够了,不必依靠现代管理方法监督经营全过程。有的则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认为创造经济效益才是企业的重中之重,为了降低管理成本,不设内控机构,更谈不上建立长期有效的内控体系;有的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就是指有关企业成本、资金控制和资产安全等方面的会计控制,这种狭义的企业管理理念与企业价值观导致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只局限于企业财会部门内部。而这些情况的存在,都阻碍了中小企业有效的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目前,虽有部分中小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内控制度,但仍然不够全面,没有覆盖企业中所有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管理流程中。尤其在财务部门,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印章分管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未建立,甚至没有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及财务审核一切工作均由一人包办。原始凭证的取得和填制本身就不合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账簿、财务报表及进行的一系列财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甚至一些企业人为捏造会计数据、设置“小金库”、乱摊成本,隐瞒收入,虚报利润、恶意偷逃税款,这些独断专行、滥用权力、营私舞弊等现象使整个体系形同虚设。
3、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活动
控制活动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通常以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财产保护、营运分析、预算和绩效考评等为手段,而内部监督机制则是内部控制活动实施的重要保证。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人员规模有限,无法配备足够人员实现以不相容职务分离为基础的一系列控制手段,亦无法设置专门的部门或人员来完成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造成了企业生产经营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有的即使能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但也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五、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化对策
中小企业资金有限、人员有限,在这类企业中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更应该善用一切合理有效资源,针对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关于这类企业如何加强内部控制,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内控环境,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成功与否,良好的控制环境和管理者的观念至关重要。考虑到有限的资源,中小企业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应着眼于企业的实际控制者,从最高层入手,提高企业治理层的管理水平,转变管理思想,引起重视,强化管理责任。使他们认识到建立内控的重
要性和必要性。这一观念上的扭转将会使内部控制的最大阻力转化为推动内部控制发展的助力,是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的关键。其次,从经营管理层面入手,借助实际控制者的力量,调整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与权责分配,在保证信息通畅流动的前提下,实现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最后,要通过学习、总结等方式,使企业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法制观,逐步形成良好的企业控制文化。
(二)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制度设计结合企业自身实际
一方面,要为企业员工建立一个控制有效、管理完善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另一方面,要培养一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企业敬业忠诚的员工,加强思想教育与团队建设。考虑企业内部构架和各个机构的职责分工,采取有效措施,对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换岗,对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堵塞漏洞,消除管理缺陷,防止舞弊行为,完善监督机制,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安全。通过健全的内控制度,构建一个严密的内控体系。
(三)建立内控监督机制,推进精细化管理,权责分明
从实际出发,中小企业受经营规模的影响,要做到有效的控制,必须建立健全与企业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这要求企业根据企业特点和人、财、物的实际情况及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控制手段,科学构建企业组织体系,科学划分不同的管理层次和管理范围。要尽可能地简单、高效、协调,既不能盲目追求职能部门齐全,也不能因陋就简使得关键职能缺失。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强调职责权限分工的明确性和监督的独立性,从而保证内控持续有效的运行。
参考文献:
【1】于海阔、张延民.会计必读 【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
【2】刘定岭.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 【J】.时代经贸,2008
【3】林好月.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J】.财经界,2009(08)
【4】李岸青.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及措施 【J】.交通财会,2001(11)
【5】王秀丽、史玉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想 【J】.会计师,2010(07)
【6】 孙晓平、刘均敏、孙金刚.企业内控制度的构建原则 【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05)
【7】 邵有华.目前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
(02)
【8】 董占国.浅析如何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 【J】.现代商业,2009(36)
第五篇:《浅谈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 》会计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浅谈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
【摘要】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愈来愈突出。很多小企业内部控制失控了,本文基于小企业内部控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而阐述了实施内部控制的意义,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实施好内部控制能够保持其资源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能够有效防范管理漏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可以使小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稳定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内部控制;意义;解决措施
前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早就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这就是最早期的内部控制。但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就是内部控制,到1936年,美国颁布了《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首次定义了内部控制、后来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又经过了多次修改。在1973年在美国审计程序公告55 号中又如了内部控制的定义。1988年又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里面详细说明了内部控制其中的三要素。即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也就是说内部控制这一理论的发展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竞争而日趋激烈,不得不使各级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上进行全面企业管理的探索。
我国在建设是在有了《会计法》后才有了内部控制制度的。2006年经国务院副总理黄菊的批准,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正式开始这项工作。后来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中实行。但是这几年实行下来发现小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问题频频皆是,尤其是在岗位职责没有分离、会计信息弄虚作假、内部审计监督弱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小企业的稳定的发展,我给出了个人的一些防止内部控制失控的措施。
小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是保证小企业稳定发展的有力保证。本文通过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现在企业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总之,小企业内部控制失控可以导致很多问题,最严重的是能导致小企业破产等,为了避免这种结果的出现,制定一些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什么是内部控制
小企业凭借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
建立过程控制体系称为内部控制。其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而其按控制的目的不同,我们将内部控制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指为了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而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政策的实现、提高经营效率、为会计控制提供基础的控制则是管理控制。需要说明的无论是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是两者可以相互使用的。
二、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小企业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而其中的内部控制问题则是企业最为突出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小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小企业的发展,然而对于一个企业单位或者是一个事业单位来说,所面临的问题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如果要达到一定的管理目标,企业就必须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内部控制实施对小企业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是健全的内部控制会计信息最好的方法。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企业决策层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有效地管理和经营企业,就必须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从而提高所获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为管理好企业打好基础。
(二)保证企业既定方针贯彻执行
管理层通过袱定办法,审核批准,监督检查等手段促使企业领导和有关人员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遵守国家法规纪律的前提下认真贯彻企业的既定方针、政策和制度,从而可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家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的贯彻相执行。企业方针的执行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流转环节都能及时的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从而对发生的各类问题,都能及时反映,及时纠正。
(三)保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现在很多小企业建立会计信息是不对称、监督不严密、职责分工比较弱,没有严格执行本企业各种手续、制度、工艺流程、审批程序、检查监督手段的基础上.会带来一定的资产的损失。而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入库、记录、保管、领用、退库等各个环节,以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避免和纠正损失浪费等问题。进从而有效地控制本单位生产和经
营活动顺利进行、防止出现偏差,纠正失误和弊端,保证实现单位的经营目标。
(四)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及完整
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是对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销售等活动进行控制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保护好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有助于防止他人贪污、盗窃、滥用、毁坏等不法行为发生,能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
(五)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满足了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的情况下,才具备了完备检查错误,揭露弊端,评价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资料的真实.并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利用会计、统计、内部审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防止各项资源的浪费和错弊的发生,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履行情况及责任归属等问题 ,提供一些方面反馈信息 ,三、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成因
(一)岗位职责未分离
其表现在:会计岗位设臵和人员配臵不当,业务交叉于过杂,由于小企业规模小,企业就一般安排一个或者几个财务人员来工作,这就导致有的会计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就是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也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执行不得力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视制度为浮云,不去遵守。有些企业还是比较好的,遵守了一些,但是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故使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甚至一些企业人员为了一点利益而捏造会计数据,私自设臵“小金库”,乱摊成本,隐瞒收入,虚报利润,恶意逃、骗税收等有的企业用假账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他们就是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只要遇到具体问题就都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内部控制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三)考核企业干部政绩
业绩机制不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应该围绕企业的整体经营规划而建立,要
设计一套关键绩效指标,既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又有对关键业务的考核。但是目前有些小企业领导为在任期内出“成绩”,便指使财会人员弄虚作假。导致会计信息缺少真实性和可靠性。还有些企业领导,为了提高经济的发展而下达一些脱离实际的经济增长考核指标。从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失控。这样的领导不在少数。
(四)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近几年来,会计队伍迅速扩大,但对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业务培训更却是没有跟上,有的企业为了应付组织了财会人员培训,但多有些培训也只是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作用。再说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差,很难留住有用之才,人员流动特别频繁。再加上小企业主的家长式管理,“任人唯亲”等,使得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环境方面无法和大企业相提并论。主要表现在:一些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同时又对法律、准则、制度懂得不多的人靠人情关系呆在会计岗位上,这些人有的是为了个人利益,讨好领导,从而顺从领导意图办事,在会计信息上弄虚作假帮着出点子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表被歪曲等等不好的行为。
(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外部监督乏力
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一定的监督机制。其中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可是如此庞大的监督体系却对小企业的监督效果不尽人意。有的小企业虽然有了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可是其职能却无法发挥出来。很多企业的财会人员或者领导利用外部监督弱的漏洞,私自乱开虚假发票收赃款,收受贿赂。
四、提高内部会计控制有效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加强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对策:
(一)明确职责分离
员工技能水平的高低与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结果的成败息息相关。一个企业为明确公司内各岗位的权利义务,避免因岗位设臵导致部分工作出现纰漏,要制定一定的岗位职责分离制度,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不兼容岗位相互分离、本着相互制约的原则,分别设臵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岗位职责分离制度会计、出纳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做到账款分离。
1、出纳人员不得兼任多项工作
小企业的出纳人员不得兼任多项工作,其中就包括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等有关登记工作。
2、一个人不能办理销售与收款业务全过程
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岗位设臵上须保证销售与收款业务中的不相容,者必须做到制,相互监督。才能保证业务的顺利进行。
3、其他一些不相容岗位
付款业务的岗位相互分离。成费用核算的岗位要相分离,如单位成本费用预算的编制与审批、单位成本费用支出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的岗位都是需要分离。存货岗位的职责也应相分离。
(二)完善内控制度
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会计工作组织体系。各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臵自己独立的会计机构,配备符合自己企业条件的专职会计人员。企业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做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为了确保原始凭证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企业要统一各项记录的内容、包括各种原始凭证的格式和填制方法,对原始凭证记录的签发、传递程序、汇集、反馈等,均要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②根据会计制度的要求,使用规定的会计科目,要建立凭证传递、账务处理程序制度。最主要的是设臵会计账簿,尤其是对外报送会计报表等.③建立商品购进管理制度。这也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一条。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企业规范会计人员行为,要求会计人员认真学习《会计法》和企业里相关的制度,企业要定期对小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对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要取消其任职资格,同时企业里的会计人员要培养自己的敬岗爱业,热爱本职工作,还应当保守本企业里的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负责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等。遇到不懂《会计法》的领导要勇于指出,而不是顺从领导而让自己在职业道德上犯错误。
(四)加强内部审计
企业领导人应该重视审计队伍建设。应该设立自己的审计机构。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给审计工作撑腰打气,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保持相对独立性。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包括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内控环节的协调情况等。要加强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臵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是行同虚设。同时要把审计工
作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到对公司的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上来。
(五)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力度 小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臵自己的审计机构,不但自己内部有自己的审计,还应该要政府和社会进行监督。政府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根据有关规定,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一个企业要制定本企业的政策和程序,必须要求小企业经营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要切合自己企业实际的培训、培训过后还要监督经营者是否制定和实施了相关政策和程序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有关部门从外部进行监督的。故加强小企业外部监督力度是什十分必要的。
(六)提升成本控制
从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趋势看,成本管理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外延性、抗争性等特点,企业要遵守成本效益原则。尤其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臵应该涵盖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包括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关键点。而这些控制点的设臵必须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力争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夏冬林.会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 楼德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J】.上海:上海三联书社, 2005
【4】 周志红.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探讨【J】.人口与经济, 2012,(02)
【5】 赵伟.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践与发展【J】.商业经济, 2009,(13)
【6】 韩琳.浅谈内部控制的意义【J】.致富时代下半月, 2011 ,(07)
【7】 王静等.浅论企业内部控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6,(20)
【8】 韩龙坤.企业内控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12)
【9】 汤纪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措施研究【J】.投资理财, 2008,(03)
【10】 高晓虹.加强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辽宁经济,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