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的报告
关于《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的报告
在这个报告中,作者通过对城镇居民分组收入数据进行校正,发现在包括了隐性收入后,城镇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各10%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从9倍扩大到了31倍;全国居民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各10%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从21倍扩大到了55倍。这意味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失衡比过去所普遍了解的情况更加严重。
该报告还根据家用汽车拥有量、商品住宅销售量、私人出境旅游的人次数、以及银行存款的分布数据,从不同角度对居民收入(主要是高收入居民的收入)进行了估计,从而对上述推算结果进行了交叉验证。
在数据的取得上,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首先作者借鉴社会学调查方法,由各地的专业调查人员对他们熟悉的亲属、朋友、同事、邻里的家庭收支状况进行了调查。由于调查员熟悉调查对象的家庭基本情况并有良好的信任关系,并且基于对原始数据严格保密的承诺,所收集的数据应该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被调查者的实际收入和消费状况。
其次,尽可能地扩大了调查样本:调查样本取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居民,包括27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2个地级市、以及14个县级市、区和县。考虑到重点关注的高收入居民在大城市的分布比较集中,因此调查样本覆盖了全国大多数大城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同时适当兼顾了中小城市和县镇。然后在调查方法上,也采取了若干降低调查敏感度和有利于获得真实数据的辅助措施。
最后,对问卷进行了全面的质量检查,对部分问卷做了剔除。我觉得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除了对信息完整性和调查地点正确性进行核对外,还可以对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各项收入和消费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合理性检查,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问卷(例如:包括信息遗漏、涂改、数据反常、不同信息之间存在逻辑错误而又无法鉴别正确信息等等问题的数量超过标准,以及调查对象不属于城镇居民)和信息真实性值得怀疑的问卷进行剔除,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灰色收入的来源,主要包括财政和其他公共资金的流失,金融腐败导致的信贷资金收益转移,由行政审批、许可、监管权力产生的钱权交易,土地收益的流失,以及垄断性行业的垄断收入等等。其中有不少内容还无法从全局角度进行数量分析。但根据一部分有数量依据的项目粗略推算,包括金融腐败、企业用于行贿的旅行和娱乐支出、土地收益流失、垄断行业灰色收入等,已经接近3万亿元的规模,占了4.8万亿遗漏收入的一多半。这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特别是行政管理体系存在巨大的漏洞和严重的制度缺陷。
上述情况说明,导致我国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和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是由于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制度改革和制度建设严重滞后,造成了巨大的制度漏洞,进而导致公共资源的巨大漏失和收入分配的混乱无序状态,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利益对权力的侵蚀。
权力一旦与资本相结合,就将逐步取代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演变为垄断性的权贵资本主义,导致越来越不公平的收入和财富分配、越来越低的经济效率、越来越尖锐的社会冲突。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那种平等竞争、积极进取、全社会奋发向上、经济迅速发展的局面将不复存在。这种与资本结合的权力结构,最终会将社会引向发展停滞和严重的危机。
靠行政权力本身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清理,即使在理想的情况下也只能延缓这种腐化趋势,而不可能根本改变这一趋势。要制止这种趋势,唯一的出路是靠健全制度、靠社会公众的监督保持政权的自身健康。这就需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套严格、合理、公开、透明的制度及管理方式,形成一个在阳光下运作的政府,也才能建设一个和谐、健康、公平、公正、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二篇:从统计学角度浅议《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
从统计学角度浅议《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
读了王小鲁的研究报告,我对灰色收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无论是统计局公开的数据还是其它的收入调查结果,和事实出入很大,高收入人群的收入被低估,整个收入不均等趋势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这是一个定性的结论。王小鲁的报告对于灰色收入主要是从权力部门的角度去寻找来源。我觉得,现在的非权力部门的漏洞也不小,也可以纳入灰色收入来源的考虑。比如医院、大学等。我认为要解决灰色收入的问题,一方面是要严格、透明、公开;另一方面是在推进民主化进程的同时从制度的技术层面来着手。社会正是处在失序边缘,一些时效性较强的措施,比如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保障水平,可能作用更加明显。
在此,我也从统计学的角度对王小鲁研究中的问卷设计、抽样方式、数据质量进行分析。
这个报告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但是更多地涉及到了社会关系,借鉴了社会学中的调查研究方法。在问卷设计上采取了先问消费、后问收入,先问分项、后问合计,不追问收入具体来源等调查方法。调查问卷设计了如下问题:“如果一个不认识的统计局调查员来找您进行家庭收入和消费调查,您愿意把您的家庭年收入全都如实告诉他吗?如果不愿意,您愿意告诉他/她的收入是多少?”,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不同收入组隐瞒收入的不同倾向和相应的隐瞒的程度。调查前,对各地调查人员进行了培训。调查后,对收到的问卷进行了严格的质量和逻辑检验,剔除了相当数量不合格问卷。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这使最后得到的调查数据避免了严重的系统性偏差。调查总共取得问卷2147份。经过多项检验,剔除了可信度不足的问卷 93份,获得有效问卷2054份。这是保证最后的调查数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
一定程度上,样本量大小并不决定样本是否无偏。信息的真实性和所反映问题的代表性并不是所有的大样本随机抽样调查都能做到的。这也是在这项调查取样中采取了不同于国家统计局的抽样方法的原因。此项调查样本取自全国 27 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居民,包括 27 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2个地级市、以及14个县级市、区和县。考虑到高收入居民在大城市的分布比较集中,因此调查样本覆盖了全国大多数大城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同时适当兼顾了中小城市和县镇。所有的调查都是由经过培训的各地调查员直接访问其熟悉的人群所产生,并没有经过任何中转,并不是“滚雪球抽样”。在此项调查中,为进一步降低敏感度,减少受访者的顾虑,获得真实信息,采取了匿名调查的方式,同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降低问卷造假的概率,保证问卷的质量。
虽然这样得出的数据从统计意义上没有显著性,没法用样本推断整体,但是最后报告中不是用这个调查数据直接去计算,而是采用经济学中的原理通过恩格尔系数对数据进行校正,对相关变量进行了分析验证,从而来弥补样本代表性不高的缺陷,再把估算的不同恩格尔系数值对应的不同收入水平回归到统计局的调查数据中,然后推断没有报告的那部分的收入,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的质量。如果这些2000多份的调查涉及到高收入阶层的行业或者职业特征,这将会增加数据的说服力。
第三篇:浅析如何解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目 录
一、引言........................................................................................................................................1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发展........................................................................................................1
(一)1979年至1985年...........................................1
(二)1986年至1994年...........................................2
(三)1995年至2003年...........................................2
(四)2004年至今................................................2
三、城乡收入现状......................................................................................................................2
四、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3
(一)历史原因..................................................3
(二)自然环境因素..............................................3
(三)农村、农民自身特点........................................4
(四)制度二元性................................................5
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7
(一)情况分析..................................................7
(二)政策建议..................................................8
六、结语......................................................................................................................................10 参考文献......................................................................................................................................11
浅析如何解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摘要:我国目前存在比较严重的贫富悬殊问题,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不利的。本文在总结城乡收入差距四个阶段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现状,主要从历史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现实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这些原因有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本身发展特点,农民自身劳动技能等,而最重要的则是政府的城市偏向性政策,申言之,即国家的一系列城乡二元化制度。随后根据这些原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构建公平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
财政支农
农村金融
非农收入
城市偏向
一、引言
我国当前存在比较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突出表现就是收入差距问题。收入差距问题又可以细分为: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对收入差距问题的贡献最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是导致我国贫富悬殊的主要原因。那么研究我国的贫富分化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研究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然后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1979年至1985年,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收入迅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并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的改革,如提高农副产品价格,限制农业工业品价格,发展农村零售商业、农副产品就地加工业、乡镇企业等,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而与此同时,城市改革主要针对国有企业奖金制、企业自主权,对职工收入影响较小,城市人均收入变化不大。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二)1986年至1994年,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城乡收入差距反弹。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进入了城市改革中心,而农村改革虽然仍在进行,但为了满足城市改革巨额补贴的需要,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减少,农业信贷下降,“政府请客,农民掏钱“的项目日渐增多,农民收入减少,支出增大。①政府利益倾斜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城乡收入差距水平拉大。
(三)1995年至2003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由于城市工业调整、减人增效的改革以及宏观经济不景气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城市下岗工人日益增加,利农政策愈发缩减。在通过各种收费渠道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的同时,为了防止农民与城市就业者竞争岗位,明确规定诸多的岗位不准雇佣外地劳动力,或者以“再就业工程“的名义,通过奖惩手段诱导企业雇佣本地失业工人来代替外来劳动力。
同时,税制改革后,农村实行乡镇财政收入自筹政策,使得基层政府通过“三提五统”“以资代劳”等形式来筹集资金,增加了农民负担。
(四)2004年至今,惠农政策逐步出台,农民支出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缓慢下降。
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及逐步落实的种粮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业保险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城乡收入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多里,中国社会,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居民收入都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且,这种扩大是全方位的,扩大趋势越来越明显。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城市基建方面,豪华住宅建设开发方面,投资额巨大,交易惊人;而与此同时出现的大型购物广场,国际品牌及奢饰品入驻,都体现了城市居民的巨大购买力,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其收入情况。
① 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相对于城市,农村收入涨幅明显偏缓,且经过21世纪头几年的发展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进入到了一个平台期,即使在国家免征农业税以及出台粮补等一系列惠农措施后,由于整个农业发展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农业成为最易受经济**影响,农产品成为最易被大规模流动资金炒作的对象。受各种因素特别是农资价格上浮、农产品价格不稳等的影响,部分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停滞不前。
四、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
我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发展水平一直比较落后,虽然如上所述,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先行一步,但由于农业发展本身的特点,以及其后政策重心的转变,导致农村收入水平自始就低于城市收入水平,并在80年代中期之后,收入差距扩大。
(二)自然环境因素
1、天气因素。自古农业就有“靠天吃饭”的谚语,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更多地依靠科学手段来预测天气乃至部分改变天气状况,可以通过研究来研发适应某种环境的农作物,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消除天气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农民某一季度或某一年的农产品能否丰收,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当年的气候条件。而与此相反,城市里的企业、工厂等生产效益,则与变幻莫测的天气关系不大,城市居民的工资收入或经营性收入相对稳定。
2、地理环境。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而中国的农村绝大部分分布在深山之中,坡度大,交通不便,这就直接制约的中国农业的机械化,使其只能大部分依靠人力、畜力,生产规模小,效益低下,难以实现现代化。而中国城市则大部分分布在平原或者盆地,即使是在山区,地理环境对企业生产或者经营的影响也不大。这就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城乡收入差距水平,东部平原地区要远低于中西部山区。
在探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时,可以从城乡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方面来分析。城市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性收入,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则为 3 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收入以及在城市就业即作为农民工的工资收入。
(三)农村、农民自身特点
1、农村居民相比于城市居民来说,其特殊的人力资本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这给农村居民带来的是比城市居民工资收入低得多的农业劳动报酬。农村居民获得的农业收入是与农业在整个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分不开的。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是从投资收益来看,农业的投资收益是相当低的。由于农村投资的回报偏低,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农村投资越来越少,随着市场经济规律逐渐发挥作用,我国农村资金从种植业向非种植业、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数量也越来越大。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收入偏低引起的,而农业生产的低利润是与农业本身的特点以及我国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相联系的。从农业本身来看,我国农业没能实现现代化集约经营,农业产业化没有完成,农业所需要的投资以及技术知识等还非常欠缺,农业的生产效率比较低下;从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来看,我国农业发展缺乏农村金融的支持,缺乏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同时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财政支持也相当匮乏。
3、由于农民工的工资报酬是由农民工的机会成本来决定这种人力资本报酬的决定机制的存在,农民工工资普遍偏低而且增长极其缓慢。尽管农民工获得了高于其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报酬,但他们对城市的贡献远远大于其获得的工资收入。近年来,农民工工资收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工平均工资占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比重由2002年的64%下降到了2007年的51%,2007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已接近农民工平均工资收入的两倍。考虑到城镇职工享受的其他福利,农民工平均工资占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比重进一步降低。此外,农民工普遍工作环境差,劳动时间较长,多数农民工加班不能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加班工资待遇,而且工资还经常被老板拖欠。
4、城镇职工与农民工工资差异来自于两者在人力资本水平上的差异和就业 4 身份的歧视。人力资本水平上的差异导致的城乡工资差异属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合理部分,但是城乡居民在人力资本水平上的差异又是由国家公共投资在城乡人力资本领域的差别造成的,也就是说,有相当部分城乡人力资本差异是由国家公共投资的不平等造成的。
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获得了高于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报酬,因而农村确实从人力资本流出中获得了利益,包括非农收入提高、人力资本提升等等。农村人力资本从边际生产率近乎为零的农村转移到城市无疑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但是由于价值分配领域的不公平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从人力资本外溢性角度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有两方面影响因素:一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私人性和收益的外溢性;二是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歧视,使得其所获报酬远低于其边际贡献。
(四)制度二元性
当今中国,城乡居民是社会中最大的两个利益群体,由于政府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方略,并以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与之配套,使得农村居民在教育、信贷、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得到的政策支持远远低于城市居民,这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
1、二元性的经济资源要素分配制度(1)基础设施方面
虽然国家每年用于农业支出的绝对财政数额一直保持缓慢增长的趋势,但是农业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在逐步下降,多数年份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不足10%。而农业财政支出的不足,必然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落后于城市,这就直接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可能间接给中低收入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而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滞后的建设项目,不仅未能给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实质上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2)教育资源方面
教育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及经济发展成正比,这是无容置疑的事实。因此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将导致个人收入差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雨远远少于城市地区的教育投资,农村地区的学校数量、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均落后于城市。这在近几年更是日趋严重,以至于有大学教授根据近十年大学招生情况,得出了“寒门难出贵子”的感慨。这是我国实行的二元化教育投资体制的直接后果。按照国家的财政安排,城市教育投资列入财政预算,有财政统筹安排;而农村的教育资金则由县乡财政负担。这一方面导致了90年代大肆征收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使农民成了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主要承担者,加重了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这些收费后,国家并未增加对农村的教育投资或改变财政体制,使得农村地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教育质量无法提高,农民增收困难,最终表现为城乡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3)信贷方面
虽然国家近几年增加了对农业的信贷力度,但是相比而言,农村得到国家的银行信贷力度很小,农民和乡镇企业向银行贷款难度门槛较高。而与此同时,在农村储蓄占据绝大部分市场的邮政,只提供储蓄业务而不提供贷款业务,将在农村吸收的储蓄资金转存如中国人民银行,进而用于其他非农项目,这种资金流动使得本来需要资金的农村地区,反而成了资金流出地域,助长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2、“剪刀差”
(1)工农产品“剪刀差”
在工农产品的交换过程中,工业产品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业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剪刀差”。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农业投入”总课题组估计,从1979年—1994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大约取得了15000亿元的收入。在轻农重工的指导思想下,我国的PSE值②长期以来呈负值。
② 即生产者补贴值,国际上通常用PSE值来很亮已过对农业的保护水平,它是通过对促进或制约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大根而计算出来的。(2)工资收入“剪刀差”
在劳动力市场,城市居民的就业机会,工作环境与工资待遇、社会保障远远高于农民,农民即使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得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成为“农民工”,其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且无任何社会保障。根据有关学者的数据,凭据每个农民工每年在城市里获穿创造的价值是25000元,而他们得到的平均工资是每年6000—8000元,按照国家统计局2008年公布的农民工为2亿多人计算,城市和发达地区每年从农民工身上能得到3.2多万亿元的剩余价值,城乡居民在工资收入③上的“剪刀差”数额是惊人的。
(3)土地收入“剪刀差”
随着近些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土地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寸土寸金。但由于按照中国土地政策,农村土地不能直接进入一级市场交易,农民无权直接买卖土地,而要把农村的征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一般先由政府征收,然后转让给地产商,政府低价征收,然后高价出卖,农民获得的征收补偿款跟政府卖出土地时的市场价完全不成比例,土地收益完全由政府享有。而世代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在得到很少的补偿款的同时,也失去了生产资料与生活保障,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随之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自不待言。
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一)情况分析
如何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呢?通过对高收入者征税,然后对低收入者提供补贴,这种收入的再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次收入分配带来的收入差距,但是它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段。从长期来看,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得依靠初次分配。初次分配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差,但是将这个剪刀差缩小,鼓励支持高效率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可以提高农业部门收入在总的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的,而这不仅可以从源头上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提高我国的经济质量,从而 ③ 而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按天计酬,除了每天定额的“工资”外,没有加班费、劳动补贴、奖金,更没有福利分红,没有社会保障。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二)政策建议
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国的既定方略,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则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综合分析以上这些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要彻底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就必须提高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要提高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需要改变农业投资收益低下这种状况。缩小剪刀差,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增加三农的预算支出,提高对农村地区的公共福利投入(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使农村金融真正促进三农发展、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2、加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终解决的根本途径。因此,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组合应该以建立现代农业为中心,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真正要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与规模化。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农业发展优势,各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发展特色农业,挖掘当地农业发展的潜力,实现农业发展的结构性改变,实现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3、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有效降低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加深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农业在我国很有发展的潜力,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提升农民的技术知识和科学管理素质,让农业变成一种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而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与规模化,又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财政预算上的支持和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一个失衡问题,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重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逐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财政支农中各项支出的边际产出效应中,科技三项费用最高,基本建设支出 8 次之,生产支出和事业费最差。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支出、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国财政支农中的基本建设支出大多用于农村大型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大型基础项目建设,这些投资带来了农村整个生产力水平的上升,大大增强了我国农村综合生产力,提升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进而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财政支农中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力度。通过发展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综合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高素质产业队伍,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实力。优化支农结构,要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规模,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扩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加强农业科技建设;建立有针对性的农村救济费用支出体制;逐步压缩农业事业费支出的比重,扩大生产性支出比重,同时必须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惩处力度。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旨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财政支农政策必须保持政策的连贯性。
5、农村金融资源出现逐利性的流出。农村金融机构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 将农业贷款项目从农业领域抽出用于非农领域, 使得农民无法得到相应的生产贷款进行扩大再生产。
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有关农村改革发展的相关决定,政府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把农村发展作为一个工作重点。在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并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因此,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步伐,营造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完善,可以实现农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改善农 9 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为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集约经营创造条件。
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应当减少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市场管制,让市场更多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满足广大农村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同时构建资金“回流”机制,制定农村投融资优惠政策,在财政、信贷、税收、利率、土地征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资金回流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吸引非农资金向农村优化配置,以金融资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的农村经济增长;加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建设。坚持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服务的方向,明确职责,稳定和拓展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扶持和引导发育比较完善、运作比较规范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使其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营造宽松积极的金融竞争环境,力争让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满足农村金融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
6、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积极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工作我市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技能较低, 农民的文化水平, 技术技能低下, 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要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培训机构, 大力发展农村中等专业学校、农民职业中学, 提高他们的文化和技术技能素质, 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各级就业服务机构与外省建立劳务协作关系, 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流动就业和劳务输出创造条件, 使大量务工人员通过对外协作实现就业。同时建立劳动力务工信息服务发布制度,发挥对务工人员输出的组织引导作用。
六、结语
在分析了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和城市居民的工资差距产生的原因之后,政府在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方面应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人力资本外溢性:一是要彻底改变城乡人力资本公共投入的不公平格局,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减少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外部性;二是要努力消除城市 10 劳动市场上的歧视,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三是鉴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家以及城市而言的巨大经济价值,各级政府要加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相关配套服务。
参考文献
【1】 孔晗,陈志刚.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研究——基于湖北省1978-2007年数据[J].金融观察.2010(7).【2】 刘乐山,刘嵩,唐文光.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弱化与收入差距扩大[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3】 刘亦文, 胡宗义.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4】 马从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J].经济学家.2002(4).【5】 王德文,蔡昉.如何避免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 “十五”期间农民收入变化趋势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3(2).【6】 熊学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分析[J].价值工程.2009(9).【7】 彭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金融因素分析及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0(3).【8】 薛薇,谢家智.农村金融中介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基于中国1978—2008 年的经验验证[J].金融观察.2010(9).【9】 曾国安,胡晶晶.论中国城市偏向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10】 朱长存,王俊祥,马敬芝.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溢出与城乡收入差距[J].宁夏社会科学.2009(3).【11】 周端明,刘军明.二元性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进理论模型与计量检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5).【12】 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第四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食品101 钟智原 2010196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了。
一、原因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异常严峻,但很长时期以来,学界认为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理论来解释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倒U假说”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提出的,他提出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最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而通过分析我国的收入差距的阶段划分来看,我国的收入分配呈现出了缩小一扩大一缩小一扩大这样的一个过程,和该理论是相违背的,说明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无法单纯的用经济增长来解释,它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2“剪刀差”的作用;3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二、影响
2.1正面影响
(1)一定时期内能使我国经济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长足进步,比如 改革开放后打“破大锅饭”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确实把我国的现代化。(2)使农村居民向城市聚集,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素质。2.2负面影响
(1)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过低,难以激活农村广大消费市场,可导致农村边际消费倾向持续走低,而这又影响了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难以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3)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提高,这也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撑。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唯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居民 的收入水平。
三、对策
3.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从总体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3.2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首先,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并建立政府指导下形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机制。3.3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所在。
3.4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人群的扶助力度。结语: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现阶段的主题词之一。虽然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但是,目前已经开始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比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在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减轻农民医疗负担,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由来已久,城乡和谐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目前需要做的就是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以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统筹城乡发展迈开坚实的第一步。
第五篇: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浅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摘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既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今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在论述阐述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意义后,着重从纵向差距,横向差距和基尼系数等方 面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社会公平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加,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收入渠道的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虽经多次曲折但总体态势是不断扩大的。
1、纵向差距
纵向差距包括绝对收人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可以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
教据来潭:《中国统计年鉴2007》...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1980年一2006年间,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城乡居民的收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l980年的47...6元上升到2006年的11759.5元,绝对额增长11281.9元,增长了大约24.6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l91.3元上升到2006年的3587.0元,绝对额增长3395.7元,增长了大约l8.75倍,相对于城镇
来说,增长明显缓慢得多。再从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数据来看,我们发现,从1980年到2006年这27年问。绝对差距从1980年的286.3元上升到2006年的8172元,增长了大约28.54 倍;相对差距从1980年的2.5O倍上升到205年的3.28 倍,虽然农村改革开始后这一比例有所降低,在1985年达到最小值1.86,但进入2O世纪9O年代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扩大,近年来更是呈现加速扩大的态势,到2006年更是达到了3.28,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的水平。
2、横 向差距
数据来源:根括《中国境计年鉴 2007》数据 整理计算 .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各地区间城乡差距最大的是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达4.59,城乡差距最小的是上海,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6,两个省(市)份的城乡差距值的比为2.O3。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的差异也比较明显,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包括天津、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上海、海南、河北十省市,其城乡收入差距比相对较小,平均为2.63;而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宁夏、西藏、陕西、内蒙古、青海、甘肃、四JIl、重庆、云南、广西、贵州十二个省市,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比平均为3。77;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六省,收入比为3.03,介于东西部之间。
3、基尼系数
数据来源:1980-2 004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教据库’.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由1980 年的0.1813增加到20 06年的0.321,4扩大了77.96%,农村从1978年的0.2124增加到2006年的0.3561,扩大了67.66%,..而全国的基尼系数则从0.298增加到了0.47,也扩大了57.72%。从数值上看,我国早在1987年就突破了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及农村的收入差距必将进一步的扩大。[1]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原因探究
1、不统一的户籍制度和不平等的就业政策。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分割体制,中国人从一出生起就注定了今后的人生中将有不同的福利待遇,出生在城市的人生来就比出生在农村的人条件优越,这种差异和不平等导致种种特权愈演愈烈。众多的分析都认为,正是由于户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造成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大中城市直接动用行政手段来限制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或从事较好行业、工种的工作,人为地阻碍了人口和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使得城乡之间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两种不同的工资率、两种不同的福利性收入、两种不同的就业政策。这就造成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由于户口性质不同,许多市民能享受的待遇农民都无法享受,即使长期在城里生活、务工的农民,也难以取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这种由户口的不平等性所带来的待遇上的不平等,特别是由农村户口所受到的限制性规定,严重
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已经转移到城里的农民工也只能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而存在,这一切都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以缩小。[2]
2、城乡改革不平衡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拉大了城乡的发展差距。众多研究都指出,我国2O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曾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8O年代中期由农村转向城市,农村改革从1984年起就明显不再有强力推进,并逐渐滞后于城市改革,在城乡分割的体制下,城市发展获得了优于农村的政策支持平台,也为主要基于城市利益的权衡来取舍改革的重点和路径提供了便利。随着国家政策对城市改革的倾斜和集中,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农村发展相形见细,城乡收入差距日渐扩大。尤其是农村土地产权不完善,限制了农民手中土地的补偿、就业、社会保障的完善,甚至导致城市政府可以按照机会主义的原则,灵活取舍对计划和市场手段的运用,.为资源加快向城市集中增开了~道闸门。使得农民成为了城市改革的廉价成本承担者和利益受损者,造成了不仅仅是城乡收入差距甚至于是部分农民的生存危机。
二、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政策建议
1、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农业向现代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市场农业和二三产业转化;另一方面要增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传授科学技术和增产门路,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从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此外,还要加大对农业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措施。
2、统一城乡财税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政策和现代税收政策,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一城乡税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统一城乡财政加大农业投入,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逐步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支持的力度,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并逐步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3]
3、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非均衡发展,使得社会保障待遇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分配很不公平因此,应通过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把农民纳入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范
围,特别是在农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方面,要积极探索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排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4、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分配制度
通过政府的强制性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改变不合理的制度设置,体现社会公正的原则。继续深化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具体而言,对于农村来说,应该缩减基层组织的冗员,规范农村税费,减轻农民负担;对于企业来说,要探索职工绩效和劳动分红等模式,积极试行企业领导人、科技骨干年薪制和股权分配制度。同时,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过程[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已经成为了国家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个社会问题不可能一时半刻,一两年就可以解决。但是只要我们国家在方向上把握住了这个问题,再加上社会各界人士献言建策,人民的奋发向上的努力,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水平一定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1]陈云.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演变及“十一五”趋势分析[J].经济经纬,2008 [2]李锦.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制度解析与矫正l-J].知识经济2008,[3]张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 [4]王敏玉.缩小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牛苏林.和谐发展要重视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刀.学习论坛,..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