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菏泽市市2014年夏玉米生产技术意见
“一增四改”、“精量播种”、“适期晚收”
一、选用优良品种
要尽量选购经种衣剂包衣处理的种子,以有效控制苗期蚜虫、灰飞虱、粗缩病等病虫危害。非包衣种子或包衣质量不过关的种子,在播种前要选用吡虫啉、噻虫嗪、咯菌啨等药剂拌种。
二、适期足墒播种
直播。夏直播玉米要遵循“越早越好”的原则,收获小麦后抢时播种,最好当天收获当天播种。充分利用机械优势,实现小麦联合收获、秸秆还田、玉米机械直播一条龙作业,促进玉米早发。播种时适宜的土壤墒情为田间相对持水量的70%-75%,若墒情不足,可先播种后浇“蒙头水”,避免先灌溉影响播种机组下地,耽误播种时间。
三、提高机械播种质量
(一)提高小麦秸秆还田质量。
小麦收获时采用带秸秆切碎和抛撒功能的联合收割机,秸秆切碎长度≤10厘米,切断长度合格率≥95%,抛洒不均匀率≤20%,漏切率≤1.5%。
(二)提高玉米机械播种质量。
1.选用高质量机械。选用多功能、高精度玉米播种机械,目前可采用多功能转勺式玉米精播机械,一次完成开沟施肥、开种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
2.播种方式。采用玉米精播机械免耕贴茬精量播种,一般地块等行距60厘米播种,高产攻关田采用大行距70~80厘米、小行距30~40厘米的大小行种植,播深5厘米左右。做到深浅一致、行距一致、覆土一致、镇压一致,防止漏播、重播或镇压轮打滑。
3.合理增加播种密度。播种密度比预定收获密度增加10%~15%。一般产量 1
水平,耐密型品种亩播4500-5000粒,大穗型品种亩播3800粒左右;高产攻关田,耐密型品种亩播6000-6500粒,大穗型品种亩播4200粒左右。
4.带施底肥。采用带有施肥装置的播种机带施底肥,每亩施氮磷钾(15-15-15)三元复合肥30~40公斤、硫酸锌1.5公斤,或带施玉米专用肥、缓释肥。底肥侧深施,与种子分开,防止烧种和烧苗。
5.化学除草。采用带有喷药装置的播种机一次完成,或播后苗前土壤墒情适宜用40%乙阿合剂(或48%丁草胺.莠去津、50%乙草胺)等除草剂,对水后进行封闭除草。结合土壤封闭除草喷洒杀虫杀卵剂,杀灭麦茬上的二点委夜蛾、灰飞虱、蓟马、麦秆蝇等残留害虫。
四、苗期管理
主要是旱浇涝排,除草防病治虫,确保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一)浇“蒙头水”。土壤墒情不足时播后浇“蒙头水”,以保证底墒充足、种子尽早萌发和一播全苗。
(二)化学除草。未进行土壤封闭除草的田块,可在玉米出苗后至6叶前用48%丁草胺.莠去津或4%烟嘧磺隆等对水后进行苗后除草。做到不重喷、不漏喷,并注意用药安全。
(三)中耕灭茬。直播玉米定苗前后,中耕灭茬;套种玉米麦收后应立即深中耕灭茬,疏松土壤,促进根系发展。做到苗旁浅耕,行间深耕。
(四)防治病虫害。幼苗4~5叶期,用2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8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预防和防治褐斑病。防治黏虫可用灭幼脲和杀灭菊酯乳油等喷雾,防治蓟马可用10%吡虫啉或40%氧化乐果乳油喷雾。
(五)遇涝及时排水。疏通田间渠道等灌排水系统,保证玉米生长期间排水畅通。要突出做好苗期暴雨后田间及时排水工作,防止发生“芽涝”。
五、穗期管理
(一)拔除小株。实行单粒播种省去间苗定苗环节,但是田间出现的小、弱、病株,要及时拔除,减少养分消耗和空秆。
(二)追施穗肥。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之间,是夏玉米施肥的关键时期,应抓紧追施攻穗肥。每亩追施尿素13~16公斤、硫酸钾12~14公斤。在距植株10厘米左右处开沟深施,深度10厘米左右。
(三)防旱防涝。孕穗至灌浆期如遇旱应及时灌溉,尤其要防止“卡脖旱”。要保证排水干道和田间排水系统畅通,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在容易发生倒伏的地块,可采取中耕培土等措施,促进气生根发育,提高植株抗倒能力。
(四)“一防双减”。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普遍用药一次防治玉米中后期多种病虫害,减少后期穗虫基数,减轻病害流行程度。在大喇叭口期喷施杀虫、杀菌复配或混合药剂,能够兼治兼防多种病虫,减轻后期危害,保护玉米植株正常生长,提高叶片的光合效能,实现玉米增产增效。
(五)化控防倒。密度较大、生长过旺、倒伏风险较大的地块,在玉米7~11展叶期喷施化控药剂预防倒伏。密度合理、生长正常的田块不宜使用化控剂。
六、花粒期管理
(一)人工辅助授粉。要密切关注玉米授粉情况,遇到特殊天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高产攻关田可进行人工去雄和辅助授粉;大田玉米开花授粉期间如遇连续阴雨或极端高温,也要采取人工辅助授粉等补救措施,切实提高结实率,努力增加穗粒数。
(二)补施花粒肥。开花期增施氮肥,以提高叶片光合效率、延长叶片功能期。每亩施用尿素4~6公斤。高产攻关田每亩施用尿素10~15公斤。施用时可结合浇水或趁降雨前追施,以提高肥效。
(三)注意防旱。开花灌浆期大田玉米遇旱及时浇水,高产攻关田地皮见干就浇水。
七、适期机械晚收促增产
(一)适期晚收。要在玉米成熟期即籽粒乳线基本消失、基部黑层出现时收获,高产田10月上旬、一般田9月底10月初收获。收获后及时晾晒。
(二)机械收获。大力推广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提高机械作业质量,降低机收损失率,确保丰产丰收。机械收获时还要注意秸秆粉碎质量问题,秸秆最长不能超过10厘米,抛撒要均匀。
第二篇: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意见(范文)
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意见
菏政发〔2007〕3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企业,各大中专院校:
为贯彻《山东省人民省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意见》(鲁政发〔2007〕40号)精神,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现就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重大意义
质量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战略问题,质量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工程,质量水平是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从2002年我市正式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以来,全市认真贯彻实施《质量振兴纲要》精神,深入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全面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工作,质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我市质量工作还存在整体质量水平不高、质量意识不强、品牌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质量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实力,有效应对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必然要求。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切实把质量兴市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来抓,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后劲相统一,全面实施名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着力抓好质量技术基础建设、质量信用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一)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围绕我市六大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加快标准更新与应用,重点完善农产品、食品标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提高食品总体质量水平;积极推进质量认证工作,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积极推进名牌战略,培育知名品牌,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
到今年年底,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农产品、食品、医药产品等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乡镇以上政府所在地的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检测范围,基本解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违禁农药、兽药、鱼药、饲料添加剂的问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小作坊100%签定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乡镇政府所在地以上市场、超市100%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乡镇(街道)、社区的食杂店100%建立食品进货台帐制度;解决县区政府所在地餐饮经营单位无证经营问题,100%建立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县区城市定点屠宰率实现100%,县区政府所在地城区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关于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生产经营100%建立质量档案;非法进口的肉类、水果、废物100%退货或销毁,出口原料基地100%得到清查,出口食品运输包装100%加贴检验检疫标志。
到2010年,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志达到150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3个以上。90%以上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企业标准覆盖率达到98%以上,定检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0%以上。争创中国名牌产品3个以上,山东名牌产品30个以上,国家免检产品1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5件以上,山东著名商标100件以上。国家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居全国前列,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着力抓好工程质量。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推行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加强建设市场产品质量监督,遏止质量低劣产品进入建设工地。
到2010年,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70%以上,争创建设工程鲁班奖2个以上。
(三)引导提升服务质量。以5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及物流、科技服务、金融保险、信息中介、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质量监管体制。建立健全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促进计量诚信建设,引进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和国内较高影响力的精品服务项目和现代服务企业。
到2010年,服务质量基本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参与制(修)订5项以上地方服务标准,培育10个以上省级服务名牌企业。
(四)优化改善生态与环境质量。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加强小流域污染、大气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完善环境监测体系,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清洁生产。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
到2010年,工业污染源实现全面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5%以上,三条主要河流的出境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标准,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2%以上。
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工作重点
(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着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围绕培育六大产业、建设三大基地和发展服务业,大力培植骨干企业,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提高质量意识,全面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售后服务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研发经费,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突出发挥名牌战略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制造业名牌、服务业名牌、农产品名牌的培育、扶持和宣传力度。建立较为完善的名牌支持、培育、振兴、引进和保护机制,积极推进“四个一批”工程,即支持壮大一批现有国家级、省级名牌(含国家免检、驰名、著名商标),培育发展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名牌,振兴一批老品牌、老字号,引进聚集一批省内外知名名牌。进一步增强名牌意识,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品牌价值和竞争实力。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区域性品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提升与发展,以促进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农产品、食品安全为重点,建立健全我市科学、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要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工作新模式,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化为标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注重加强质量检验检测平台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实验室建设。要进一步加强计量基础建设,重视能源计量和民生计量,充分发挥计量在提高质量、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增加效益等方面的基础保障作用。要围绕我市六大主导产业的提升和发展,着重抓好涉及产品安全的监督检验和应急技术保障能力,提高检测检验水平,建立技术装备精、检测水平高、支撑能力强的区域公共检测平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检测服务。
(五)不断完善质量信用体系。按照国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以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搭建质量信用信息化平台。引导企业增强诚信意识,提高信用等级,打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经济环境。
(六)切实加强质量平安建设。各县区、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质量监管职能,全面落实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通过开展农产品、生产领域、流通领域、药品、肉禽质量、消费品、进出口产品等专项整治,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工业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健全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健全进出口商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全面构建安全事故的预防和突发事件预警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建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要确保资源开采、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的质量安全,努力营造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安全可靠的投资环境,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经济安全运行。
五、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质量法制建设。要加大质量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违法犯罪行为,尤其是制售伪劣食品、伪劣农资等与人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违法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公正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质量法律、法规、规章,不断加强质量普法工作,形成知法、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推进责任政府、诚信政府、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质量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加强质量人才梯队建设,重点培养高层次、高技能、满足不同需求的质量专业人才,提高质量工作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快推进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执)业资格制度,落实有关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关键岗位技术人员参加全国统一的质量工程师考试。
(四)加大质量工作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实施质量兴市、质检机构建设、标准体系建设、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组织重点质量问题攻关和质量改进等所必需的经费。积极引导支持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研发经费,加大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工作力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建立政府奖励和扶持机制。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获得省政府质量奖、省级及省级以上名牌、著名商标、免检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修)订的企业给予一定扶持;对在招商引资中吸引外地知名品牌落户的给予奖励。各县区应相应进行配套奖励。鼓励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加大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落实质量工作责任制,确保质量兴市目标的实现。市政府成立质量兴市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定期调度各县区、各部门实施质量兴市工作情况;向市政府提出提高质量水平的政策建议;协调解决质量兴市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制定质量兴市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组织实施对各县区、各部门质量兴市工作的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分工,明确责任,加强配合,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各县区要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把质量工作纳入本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定期研究、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开展质量兴县区、兴企、兴业活动;明确工作责任和目标,责任到单位,责任到人。市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质量兴市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由市质量兴市工作领导小组按组织考核。
附件:菏泽市质量兴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略)
二○○七年九月十七日
第三篇:菏泽市人民政府战新实施意见
菏泽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实施意见
菏政发〔2011〕1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企业,各大中专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1〕15号),深入推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处理好市场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引导推动、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等方面的关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按照高境界、高标准、高效率、高效益的要求,突出发展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机电设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加强人才队伍和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对外开放合作,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高技术产业化,培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扩大高端市场份额,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提前部署,统筹规划。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及早谋划、及早部署、及时推动,统筹规划科技研发、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好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各项政策,统筹重点产业发展规划、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2.突出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做好科技创新储备、领军人才储备和产业化储备,围绕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发展主动权,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掌握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实施一批技术领先的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3.立足实际,重点突破。立足我市现有产业基础,结合行业发展潜力、产业带动效应、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化前景等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突破和带动作用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大力培育新兴产业聚集区,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
4.健全政策,宽松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公共支撑体系,落实财政激励、税收补贴、投融资扶持等方面政策,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促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5.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完善行业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良好体制机制。
(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0亿元,力争达到26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其中新医药、新能源和高端机电设备制造产业成长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科技创新整体发展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培植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具备较大产业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成为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和生产的重要基地。
二、突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新医药产业。
1.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充分发挥我市化学原料药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优势,大力发展大环内酯类和半合成抗生素,打造以抗生素为主的特色原料药品牌。积极推进产品系列化,大力发展配套的中间体生产,延长产业链。主动承接从国内一线城市转移的关联企业,利用新版GMP的机遇,提升产业集聚度。加快现有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快企业相关国际认证,大力引进国外一流的关联产业入驻园区,促进园区化学原料药及制剂走向国际市场。
2.现代中药。充分发挥我市中药材资源优势,进一步改造中药生产加工工艺和剂型,提高中药质量水平,加快中药现代化建设进程,形成中药材种植、中药提取、饮片加工、中成药、制剂开发与生产的优势产业集群。
3.生物制药。将生物制药作为未来生物医药的发展方向,加快生物制药产业的培育,依托山东步长制药、方明制药等现有企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大力引进和培育相关的生物制药企业,促进现代中药与生物制药相结合的产业发展。
4.医疗器械。注重培育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开发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康复技术和装置,加快生物医用材料和制品的开发和生产,重点发展关节系统用的生物活性修复替换材料、医用胶原膜、特效医用胶布介入性治疗材料、检测试剂等。低端产品鼓励发展穿刺类注射器、留置针、输液器及羊肠线、缝合线、塑胶手套、无纺布等产品。
5.现代医药物流。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推动生物医药发展,大力建设现代医药物流。重点支持步长和海王医药物流建设,年交易额达到100亿元以上。
(二)新能源产业。
1.新能源发电。大力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积极发展黄灰秸秆混烧技术,拓展生物质燃料种类,大力发展高效生物质发电项目。加快牡丹区、曹县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建设步伐,开展好大唐鄄城生物质发电、成武生物质发电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取得核准批复。在经济较发达、城镇化进程较快的中心县城建设垃圾发电厂。依托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工业废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配套建设沼气发电项目。在风力资源较为丰富的黄河滩区、大型水库开展风场测风等前期工作,分期建设单机1.5MW以上的大型风电机组。充分利用荒地、水库坡面、城乡建筑物屋顶、南立面墙实施地面光伏电站、屋顶光伏电站和建筑一体化光伏电站工程,鼓励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开展光伏电站一体化建设,增强光伏产业竞争力。
2.太阳能热利用。按照新建建筑与太阳能热水系统同步建设的原则,在城市新建和改扩建的住宅、公共建筑中全面推广太阳能热利用产品。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和太阳灶。
3.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一是沼气利用。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加快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工业有机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沼气工程。二是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利用。采用分散的小型化加工和建设大型加工厂相结合的方式,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为大工业用户或城乡居民提供生物质商品燃料。
4.太阳能装备制造。围绕硅锭、硅片、压线、电池片、电池组件、地面光伏电站产业链,着力发展光伏一体化项目。重点发展转换效率稳定,原材料来源简单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同时兼顾发展转化率较高的硅基薄膜电池。将单县舜亦新能源公司打造成集光伏发电产业研发、设备制造及光伏电站建设为一体的大型光伏发电龙头企业。
5.半导体照明。鼓励和支持衬底材料生产和加工技术、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技术、大功率白光制造技术、光伏与LED结合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攻关,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围绕LED碳化硅衬底材料、高亮度发光外延片、大功率发光二极管、芯片、器件及终端应用产品的产业链条,发展一批高端LED产业化项目,形成完整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链,打造一家集产业研发、设备制造于一体,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高端LED生产制造企业。
(三)新材料产业。
1.特种金属材料。加快镁铝合金、高性能电子铜箔、高性能电池电极材料、集成电路用低弧度金属压延丝等新型材料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培植以牡丹区为主的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集群。支持华盛荣镁业镁合金宽幅型材和板带挤压技术、蜂窝板/夹层板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支持广源铜带高精超薄电子压延铜带箔的技术研发,形成一体化生产能力;支持天宇科技动力镍氢电池用泡沫镍材料、日升科技新型集成电路封装材料的研发,形成年产单晶铜键合引线批量生产能力。
2.高性能纤维材料。打造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等三大产业链,满足航空航天、高端机电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需求。加强技术研发,突破关键技术,开发成套设备,生产高端产品。重点支持方明集团年产5000吨间位芳纶、2000吨对位芳纶项目,呈祥公司年产复合材料20万吨、玻璃纤维10万吨项目。
3.建筑新材料。重点搞好建筑用阻热节能型材、超白光伏玻璃、高分子复合阻燃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抓好金奥36万吨超白压延玻璃、巨益新型建筑型材、成武外墙阻燃高分子材料项目建设,尽快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全力打造巨野建筑新材料产业集群。
4.半导体材料。开发半导体材料提纯、单晶的制备、薄膜外延生长技术。重点支持中厦电子半导体敏感材料的研究开发及规模化生产,形成陶瓷芯片、压热敏电阻5000万只/年生产能力,贴片式敏感电子元件10亿只/年生产能力。
(四)高端机电制造。
1.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集成制造(CIM)等技术,开发新型轴承、节能喷油泵、喷油嘴等关键零部件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加快专用工程机械整机一体化研发,抓好广源铜带新型轴承、华星油嘴节能油泵油嘴、单县湖西高强度轴承、通达机械液压静力压桩机、恒远起重机等项目建设;支持曹县广胜机械采用呋喃树脂砂工艺生产合金钢铸件的技术引进,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支持巨野矿山机械精密封防水防尘托辊的研发及产业化。形成郓城工程机械、巨野矿山设备等相关产业集群。
2.电力装备制造。重点开发超高压输变电设备、高压封闭式组合电器(GIS)、核电配套设备、风电设备制造等产业。重点搞好达驰超高压变压器、高效节能变压器、多功能组合变压器、专用变压器的研发与生产,将达驰集团打造成集研发、生产于一体,引领变压器发展潮流的大型电工电气集团。把成武打造成山东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生产基地。加快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升级,联合外地企业,加快推进大型风电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着力发展大容量风电机组、发电机以及机械传动、控制等子系统,形成从材料、叶片、塔筒、主轴、控制系统、发电机到风电机组的产业链。重点支持以巨野巨益新能源为龙头的风力发电设备企业发展。
三、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准确把握国内外新技术发展趋势,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挥政府各类科技专项的引领作用,立足自主创新,鼓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集中力量掌握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二)引导多种形式的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建立健全创新平台的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加快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孵化基地,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积极推进产业化示范工程,缩短高技术成果转化周期,加快产业化进程。
(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展一批由骨干企业牵头,相关中小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企业为主体推动合作创新深入开展,引导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由技术转让向合作开发、技术入股等方面转化,逐步建立成果共有、利益共享的产学研联合机制;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力争到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
(四)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大力发展研发服务、设计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风险投资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培育新型服务业态,为产业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
(五)加快落实知识产权战略。支持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强化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依法保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我市企业参加各类标准制定,对参与或牵头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和国际标准的,在安排和申请科技专项资金时优先给予支持。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理念,实行高层次人才无障碍引进等政策,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和项目为载体,实施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凝聚工程,重点引进一批省内外和海外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优化院校学科设置,发展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新兴学科专业,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积极培养产业发展亟需的各类专业和实用技术人才。加强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共建,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引导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完善的人才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实行股权、期权、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促进各类人才向战略新兴产业集聚。
(七)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自主创新,到2015年,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
四、深化开放合作,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空间
(一)强化招商引资。加大专业招商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符合我市发展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上下游配套项目。组织专门力量开展产业招商和“补链式”专业招商,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形成集群化发展。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加强区域合作交流,通过招商、嫁接,引进大公司、大集团来菏兴业。
(二)强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国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鼓励海外人才携科技成果到我市进行产业化发展;吸引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和国际知名专家到我市兼职。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重点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和北京、上海、南京、重庆、武汉、西安等地区和城市的对接与合作。
(三)提高利用外资的产业技术水平。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引导更多的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外商到我市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着力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到我市投资创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外资企业到我市设立合作基地和产业园区,促进产业聚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支持企业走向国外。鼓励我市企业到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设立研发机构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国际创新平台,共享人才、信息、技术等各类资源,运用先进的研发手段,不断开发先进技术和产品,为国内企业跨越发展提供支撑。支持我市高技术企业到境外建立营销网络,拓宽发展空间,提高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一是统筹现有相关各类专项资金,形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全市各类与产业培育、技术研发相关的专项资金,在不改变现有管理权限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二是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化示范工程、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培育及获得上级资金支持的项目配套资金。市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各县区要落实相关配套资金,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市引导资金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决定资金投向,并提出安排意见。三是抢抓国家、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机遇,多渠道争取中央、省级资金对我市新兴产业项目的支持。四是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现有税收优惠政策。
(二)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新模式。每年筛选确定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重点产业链和重点产业基地,搞好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扶持。进一步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引导设立一批专业担保公司,扩大担保资金总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三)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境内外上市步伐,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到主板、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选择一批信用等级高、还本付息能力强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鼓励非上市企业充分利用场外交易市场进行股权交易,推动一批高风险、高收益、尚不具备上市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场外交易市场挂牌融资。
(四)加快推动创业投资发展。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特别是积极争取设立中央、省财政参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县区设立地方财政参股的创投基金。吸引国企、民企、外资等各类社会资本在我市设立创投基金,助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五)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为载体,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向园区集中,避免盲目布局、低水平重复建设。培植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技术先进、配套发展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产业链条,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式发展。发挥政府采购的拉动作用,调整政府采购目录,优先采购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及时发布国际市场需求变化信息,引导企业主动规避贸易壁垒、汇率波动等风险。优先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供地,可按不低于土地等别相对应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标准的70%执行土地出让底价。
(六)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压缩办理时限,提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及信息网络,大力宣传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义和先进典型,及时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活力
(一)建立企业主动追求创新的内在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进高技术的战略投资者,采取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优化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引导国有资本向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向科技、人才、品牌等优势企业集聚。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融资条件,搞好配套服务,加快发展创新型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大型企业和垄断行业企业的改组改造、并购联合,使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
(二)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扶持应用型科研院所转换机制,主动与企业建立紧密的经济、科技合作关系,兴办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基地,采取技术入股等方式,联合兴办创新型企业,形成资源共享、技术共创、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新机制。
(三)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深化行政审批、财税、投融资、土地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七、加强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协调。建立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门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成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强化规划引导。组织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政策引导,合理配置人才、资金、土地等各类要素,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综合效益。
(三)建立考核制度。尽快建立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变化的统计指标体系,定期检查,及时督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任务目标落到实处。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日
第四篇:菏泽市市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方式调查表
菏泽市市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方式调查表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学习条件和成长环境,既是每个家庭的最大愿望,也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其中,预防和减少学生上下学途中尤其是校车交通事故的发生,更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圆满甚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完成这个使命不光需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责任明确,各方齐抓共管,尤其需要广大学生、家长、老师的不懈努力。
我们首先要求家长和学校配合,坚持对学生的日常交通安全教育。其次家长要替学生选择安全有保障的上下学交通方式,坚决不让学生乘坐(三轮汽车、低速载货汽车、变形拖拉机等)非客类车以及报废车、拼装车、无牌无证车,学生也要拒绝乘坐这些车辆。学校要提供合格的校车,要严格要求司机及随车教师,做到指挥学生上下车安全有序,行驶途中遵守交通法特别不要超载、超速。
请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做好下面的调查。
一、你是住校生吗?
1、是
2、不是
(以下住校生不填写)
二、你家住在________镇_______________(新)村距离学校约____
公里。
三、你主要通过下列哪种交通方式上下学?在□内打“∨”选择。(其他方式请写具体)
1、校车
2、步行
3、自行车
4、家人接送
5、公交车
6、出租车
7、租用其他车辆(租用车车主______________车号________________)
8、其他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最喜欢哪种上下学交通方式?(填写上题的选项编号)_______
五、上下学途中,你看到别人的交通违法行为会制止吗?在□内打“∨”选择。
1、会
2、不会
第五篇:农业农村局秋播生产技术意见
农业农村局秋播生产技术意见
今年夏熟麦油由于冬春天气好,加上播种较早,夏熟丰收。今年秋播工作各地要适应粮食安全新形势要求,确立“着眼全年,种足种好”思想,充分认识到我市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种足面积的基础上,以提高秋播质量为主攻目标,强化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农机农艺结合优势,提高秸秆还田质量和整地质量,坚持适期早播适量播种,机械均匀播种,优化肥药施用,积极主动落实沟系配套和抗逆应变技术措施,最大程度实现一播全苗和壮苗越冬,为明年夏粮丰收奠定良好基础。
一、优化种植布局,推广优良品种
今年因疫情,粮食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这句话,比平常年份更具现实意义。因此,各地要提高思想认识,优化种植布局,应种尽种,确保种足夏粮面积。
品种布局上要按照市场需求为导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今年我市主推扬麦 23、农麦 88,示范种植镇麦 15、明麦 133,品种布局强调一镇一品,禁止“多、乱、杂”。农麦 88、明麦 133 感黄花叶病毒病,病区慎种。要充分利用我市面粉加工企业众多的优势,推进产销
衔接,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和订单生产,提升效益。油菜主推优质双低沣油 737、德核杂油 8 号。目前市场上小麦品种繁多,各地要引导好种粮大户种植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多抗品种,不要随意从外地引进抗病性和适应性都不能保证的种子,以免产量和品质受影响,从而影响效益。
二、适期适量播种,抢抓秋播进度
适期早播是培育冬前壮苗、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市小麦播种适期在 11 月上旬。而水稻腾茬迟、遇连阴雨致小麦晚播,晚播低产、降质、低效是我市在生产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规模化种植农户要提早规划,关注中长期天气预报,分期分批,尽量避免不利天气,抢收水稻早腾茬早播种,努力在适期内完成播种,压缩晚播麦,确保小麦能在 11月上中旬基本播种结束。
在力争适期播种的基础上,要掌握好播种量,精播匀播才能确保适宜基本苗,提高群体质量。我市小麦一些早播田块难以实现高产、超高产的原因基本都是播种量太大,春季茎蘖数太多致后期穗形小,病害重,倒伏等。11 月 10 日前播种的每亩播量掌握在 8~10 公斤,基本苗 16 万左右。11 月 10~20 日播种的 12.5 公斤左右,基本苗 20 万左右。迟播田块采用独秆栽培,播种量控制在 15~20 公斤,基本苗不超过 25 万。同时,也要根据墒情、秸秆还田整地质量等影响出苗和成苗的因素适当调节播种量。
油菜也要早播早栽,移栽油菜适播期在 9 月 15~25 日,移
栽期在 10 月 20 日左右,不要迟于 10 月底,亩栽 6000~8000株。直播油菜适播期在 9 月底至 10 月 15 日前,在适播期内越早播种越有利于高产,亩播量控制在 0.3 公斤左右,3 叶期间苗,每亩留苗 2~3 万株。
三、机械均匀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小麦种好七分收”,小麦高产高效的关键在于提高播种质量,苗齐苗匀苗壮。
水稻产量高秸秆量大,还田秸秆处理好是机械播种质量好坏的关键。要坚持农机农艺结合,努力提高秸秆还田及整地质量。秸秆还田第一步要做好碎草匀铺,前茬收获机械要普及切碎、匀铺装置,留茬高度 10 厘米以下,碎草长度控制在 5~10 厘米,越碎越好。然后再深耕或深旋埋草,再机械播种,通过增加作业次数的方式,秸秆深埋并提高整地质量。旋耕埋草要加大马力、中慢速行驶,确保埋草深度达到15~20 厘米。如果收获机切碎匀铺装置不到位或碎草匀铺效果较差,应立即采取秸秆粉碎机灭茬粉碎作业后再进行埋草整地作业,防止稻草入土成团或富集于浅表(播种)层影响播种质量。
推广机械均匀播种,机播可精准控制播种量,做到播深适宜,确保一播全苗和壮苗。可用条播机或复式播种机播种,墒情适宜时可先深旋埋草再播种,以提高播种质量。遇连阴雨土壤粘湿时可用复式播种机播种将秸秆还田、旋耕埋草、施基肥、播种、镇压、开沟等工序一次性完成,尽量减少机械下田碾压次数,以加快播种进度,提高播种质量。如遇长时间连阴雨,土壤含水量高,要在水稻收获前 10 天左右开好“十字”沟或“串心”沟排除田间积水,并提前清理好外三沟,降低地下水位,及早抢收水稻,创造合适墒情以便机械下田播种,避免烂耕烂种。
小规模种植户在田间墒情差不适合机械下田时,采用零共生期稻套麦方式播种有利于争抢播种季节和避免烂耕烂种。稻套麦在我市应用多年,技术也较为成熟,要点是在田间无积水时套肥套种,均匀播种,收稻时留 20cm 以上高茬,其余稻草切碎撒匀覆盖。在稻收前 2~3 天施基肥,施肥后第二天套种,共生期 5 天以内。尽量用弥雾机喷种套播,确保播种均匀。对田边角草多的地方要人工耙匀,以免草覆盖过厚影响出苗。墒情适宜时机开沟配套好田内沟系,适当加大开沟密度,以沟土均匀覆盖小麦根系,增强防冻能力。播后如遇连续阴雨要及时人工开好田头沟排除积水防烂种死苗。
四、减肥控药增效,绿色高质高效生产
小麦油菜生产要坚持绿色高质高效,控减农药化肥的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施肥推广配方施肥、高效施肥、精准施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小麦每亩施纯氮 15 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 4.5~6 公斤,氧化钾 6~9 公斤。氮素基苗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之比为 5~6:1:4~3,基肥随播种机在播种时施,旋耕入土,并减少人工。亩用“金字牌”配方肥 30-35 公斤。苗肥要早施,亩用尿素 7.5~10 公斤,1 叶 1心期即可施,促分蘖早发。迟播田块可基苗肥一并基施。示范应用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油菜施肥掌握施足基苗肥,春肥腊施,早施重施苔肥的原则。油菜一般亩用纯氮 16~18 公斤,基肥一般亩用“金字牌”配方肥 30~35 公斤加兴欣油满丰(复配硼肥)1~2 袋(每袋 400 克)。
小麦要科学化除,提倡播后芽前封杀。冬前和春季化除要把握好时间选准药剂提高防效,控药增效。
五、立足抗灾应变,促进高产稳产
主动抗灾应变是我市小麦丰产的重要经验。除适期播种、培育壮苗等主动抗灾应变外,要树立全程防灾减灾意识,从秋播开始打好抗灾基础。一是做好种子处理和化控壮苗。小麦种子包衣或者药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多种病虫害。要针对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腥(散)黑穗病等系统侵染病害与土传病害发生情况,选用相应药剂拌种处理。对过早播种的旱茬麦、冬前和初春出现旺长的麦田,采取镇压或化控等措施,适度抑制生长。二是沟系配套,防涝降渍。“麦田一套沟,从种喊到收”是我市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小麦播前清理好外三沟,播后及时开好田内沟,连通出水沟,确保内外三沟相通。生产中常出现田内沟机械开好,田头沟不通的现象,完全不能发挥排水降渍功能。如播种前遇连续阴雨,要先在稻田人工开沟排水降湿,创造有利收割和播种的墒情。三是加强播后镇压与覆盖,防冻保苗。水稻秸秆量大,经旋耕还田后播种的小麦一定要镇压,有条件的要二次镇压,使耕层紧密,以提高出苗率、防吊根苗,保墒防冻,确保安全越冬。板茬麦和套播麦则可通过增加开沟密度和深度,增加沟系取土量对畦面覆盖,或增施有机肥覆盖,防止露籽现象。
六、强化组织协调与技术服务,为秋播创造良好条件
各地要在抓好小麦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要努力缓解我市仍然存在“双晚”情况,秋收迟秋种慢,遇不良气候概率大,影响秋播质量。为此,各地在秋收秋种期间,应切实做好督促、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特别是对规模种植大户,要督促大户抢抓晴好天气,成熟后即可收割,改变传统养老稻观念和在田风干脱水节本观念,要算好全年帐,不能为了节本丢了小麦效益。要组织协调好收种机械及烘干、晒场、仓储和粮食销售等工作,以解决规模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广泛开展新技术培训,组织现场观摩活动,加强进村、入户、到田技术指导,为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强化苗情监测,关注苗情动态,加强因苗管理,应对突发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主动抗灾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