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录片《远山的呼唤》撰稿及文案策划
纪录片
远山的呼唤
——许凌峰和“募师支教”行动纪实
撰稿及文案策划
【画外音】在中国的湖南、云贵川等14个省区,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6年间,足迹遍及半个中国,资助近200所学校,受益学生6万多名。(注:起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这支队伍叫做“募师支教”爱心联盟。发起人是有“中国民间个人出资募师支教‘第一人’”之称的许凌峰,现在是深圳一家公司的老板。(注:显示许凌峰图片和装饰公司镜像。)
在追金逐利的年代,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执着地济贫扶弱?正值青葱年华的莘莘学子,又是如何离别舒适的都市,走进大山,演绎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50〞)
【动画飞入】推出片名
远山的呼唤
——许凌峰和“募师支教”行动纪实
【解说】许凌峰出生在湖南衡阳一个贫瘠的小山村。7岁那年,父亲去世,大哥和二哥相继辍学,生活只能靠亲属救济。艰难完成高中学业后,他带着70元钱孤身闯深圳。
1989年春节。同村一个12岁的小男孩找到许凌峰,想去深圳打工。得知他父亲因病无法工作,全家生活困难,没钱上学,他萌发了
资助小男孩上学的念头。(40〞)
【影像】(注:许凌峰资助12岁小男孩时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解说】这是许凌峰爱心足印迈出的第一步。在这条公益路上,许凌峰一走就是24年,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10多年来,许凌峰先后35次到贫困山区看望失学儿童,斥资百万余元资助湖南、贵州、四川等地350余名贫困生。其中在河源彭寨镇二六小学就资助120名小学生。(30〞)
【纪实】(注:用照片或影像资料表达许凌峰在二六小学的活动。)
【解说】按照许凌峰的说法,资助山区的贫困生,只能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而增强贫困山区的师资力量,才是唯一出路。
当他再次走进大山,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募师支教”行动。(30〞)
【采访】(注:许凌峰谈“在一次去山区助学的过程中,他看到一个乡连一名中专生都没有,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教育……”)
【解说】2006年3月,一只由5名教师组成的支教队伍奔赴湖南常宁弥泉乡,踏上了为期15个月的山区支教征程。从这一天起,“募师支教”初具雏形。许凌峰说,要给志愿者生活保障,每名老师每月补助2000元。选拔老师有严格的流程。(30〞)
【采访】(注:许凌峰谈“选拔教师的标准很规范,从考试,选拔,到面试……”)
【解说】在2006年首批支教志愿者当中,有一位清秀的“80后”女孩李樱樱。她放弃高薪的导游工作,从繁华的都市来到海拔1000
米的湖南塔山瑶乡。(20〞)
【采访】(注:李樱樱讲第一次到瑶乡的感受……)
【解说】许凌峰说,在去贫困山区的日子里,他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多次难以自抑地感动流泪。开始做募师支教时,很多人不理解,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退却。(20〞)
【采访】(注:许凌峰谈“其实,我做这件事情开始没有任何目的……怎么评价我。”“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
【解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支教志愿者从深圳出发,走进大山,传承薪火,犹如一支支“烛光”,点亮了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灯。
她们有辛酸,也收获了别样的幸福和感动。(20〞)
【采访】(注:
1、许凌峰谈“每一个老师都当地人和让孩子感动……制高点。”
2、李樱樱故事性访谈。)
【解说】毕业于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成清晓是一位 “80后”女孩。像多数女孩一样,成清晓也喜欢名牌,崇尚前卫,而2011年的那次支教生涯,却改变了她的思想轨迹。(20〞)
【采访】(注:成清晓谈“和另外一位志愿者去家访……”)
【解说】多年来,许凌峰为支教奔走了多少个日夜没有想过,资助了多少个孩子没有认真算过。但是,山区孩子们一双双无助的眼神却深深印在他的内心,挥之不去。(20〞)
【采访】(注:许凌峰谈2006年是一个人,包括来回路费……)
【解说】受他的影响,许凌峰的二哥现在家乡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10〞)
【采访】(注:采访许凌峰的二哥。)
【解说】长期的默默奉献,许凌峰渐渐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主流媒体纷纷对他做了报道。志愿者孙影、李樱樱、成清晓等人也成了媒体记者追逐的热点人物。(20〞)
【纪实】(注:许凌峰、志愿者等人相关报道剪辑。)
【解说】他先后被评为“2005中国公益之星”、深圳市“五星级义工”、2006“深圳十大爱心人物”。2011年7月15日,“募师支教”行动荣膺第六届中华慈善奖。对于这些荣誉,许凌峰总是泰然处之。(20〞)
【采访】(注:
1、许凌峰谈;
2、李樱樱谈;
3、成清晓谈。)
【解说】许凌峰说,凑集资金越来越成为他的烦恼。他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可是山区的教育等不及!他说,准备成立一个协会,让大家都参与到“募师支教”行动中来。(20〞)
【采访】(注:许凌峰谈“当然,我个人的能力是有限,很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的人关心失学的孩子……”)
【解说】2012年2月29日,第十二批200名“募师支教”志愿者从深圳出发,奔赴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赤水、宁夏西海固、云南丽江、四川甘孜等地,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支教活动。(20〞)
【影像】(注:200名志愿者出发时的影像剪辑。)
【音乐】(注:音乐起,韦唯演唱《爱的奉献》歌曲的副歌部分。)
【解说】纯朴的许凌峰平静地走着自己的支教之路。他没有高谈阔论,少了豪言壮语,但就是这种执著于平凡小事的坚忍,他的眼神,总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
6年来,“募师支教”犹如一座桥梁,把志愿者和山区孩子紧紧相连。通过这个平台,一批批的志愿者走进山区乡村,书写火红的青春。她们,栉风沐雨,用柔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空;她们,用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起一座大爱无疆的丰碑!(50〞)
【影像】(注:剪辑许凌峰和李樱樱、成清晓、孙影的支教照片。)
【音乐】(注:随影像推出《感恩的心》歌曲。)
【字幕】(注:随片花推出“2006年到2012年12期的相关信息。)
第二篇:远山的呼唤
远山的呼唤
C三(2)黄星 58号
我的故乡永远带着山一般的憨厚与热情,那种属于我家的老房子永远镶在山的那一脚。
我是一个女孩子,农村人的观点女孩子就放在老家养着,男孩子就放在城里养着,由于爸爸和伯父之间观点上的矛盾,所以很小的时候我的日子是在农村里度过的。
小时候,是那远山的故乡孕育了我,也是远山的故乡给我乐趣。小时候,撒着脚丫在山中乱跑,用满是泥巴的脚在地上写名字;小时候,拖着个大大的篮子和大人一起采龙眼,大人们剪一串,我就吃几个,剪完了,也被我吃得大半篮了。
长大了,来城里读书,梦里老是有远山,亲人们的呼唤,总觉得城里复杂,老爱攀比,见面挂着个苦瓜脸,没有老家的人那样亲热,开朗。每当我过年回老家时,老远就听见村里的人喊道:“城里的小妹妹来玩哩。”我也会高声回到:“是啊,想你们呢。”老家的灶炉上有个长管子,每次煮饭,长管子就会冒出缕缕“香烟”,而我来到城里读书时坐在窗边,有时就会修道学校后面老房中烧饭时冒出的烟,本在飞驰的笔一下子就愣了,等到双眼生起很浓的雾才开动了,我的眸子飘向远方故乡的方向,望望这那成群的山峰,何座才是我的家?
成群的山中我听见了远山的呼唤。听着远山的呼唤,那无数个数星星的夜晚是多么美好;听着远山的呼唤,那无尽的老人的闲谈是多么有趣;听着远山的呼唤,那龙眼晶莹汁液是多么甘甜;听着远山的呼唤,那青烟袅袅是多么令人怀念„„远山说:“城里的小妹妹来玩呀。”我说:“是啊,想你们啊。”
也许想念故乡的不仅仅是我吧,还有一群为我们的国家贡献巨大的人——华侨。就如我和远山,好比祖国和华侨。不知道你们想家吗?也许中国是那远山无数的老家,而他国是繁荣的城市,但是这里是生你、养你的家。不管身在何处,但是心仿佛风筝一般被家牵着。心系中国,觅着远山的呼唤,你们回来吧!回来吧!
我踏着昔日的足迹,梦里重回远山的故乡,听着远山的呼唤。那么你们听见了吗?回来吧——
第三篇:衡水市纪录片策划文案
衡水市纪录片策划文案
标签:专题片、纪录片、发展小组成员:东之雪、罗小敏、丁丽娟
一、缘起:衡水市“三年大变样”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记录这个时刻,特拍摄此专题片,简述衡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宗旨:该片不仅要使人了解衡水这个城市,更要引人思考,探索城市发展的道路。
三、内容:该片包括衡水市的历史文化、现在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时间为主轴,从古到今,顺序讲述。
四、主题:展示衡水风貌,彰显衡水精神,探求衡水发展。
五、目标人群:关注衡水发展的人士。
六、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以纪实拍摄为主,辅之以适量的采访和珍贵的录像资料。
七、思路:本片既是宣传片又是纪录片,宣传的是衡水风貌,记录的是衡水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八、时长:本片时长30分钟,从三大单元进行阐述,每个单元看似相对独立,实则浑然一体。
九、总体要求:
用制作电视、电影的表现手法对衡水市的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层面有重点、有针对、有秩序地进行拍摄、录音、剪辑制作成片,着重表现衡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呈现衡水市现代城市风貌、探索衡水市未来发展之路。
十、具体要求:
1.纪实拍摄:选取有典型性的事件和地点进行拍摄,要紧扣主题,运用所学拍摄技巧,巧妙地表现主题。
2.结 构:注意完整统一的时空逻辑关系,同时,要注意节奏轻重缓急的处理,及悬念点、兴奋点的设置,剪辑时合理地设计这些点在全片的布局,以激发观众的观赏兴趣。
3.采 访:设法将采访安排在特定的情景和状态之中,以保证不破坏全片的风格。
4.解 说 词:解说词要凝练,宁缺勿滥;语言尽量平实、直白、客观、理性。语言要针对画面,具有较强的指向性,通过画面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使片子充满思想感情。
十一、结构阐述:
1.总时长:三十分钟。
2。结构及片长分配(具体以摄制定稿为准):
※片头:15秒钟,用简单的背景和字幕告知观者拍摄主题;
※引子:由几个衡水标签引入,包括衡水金鱼、武强年画、内画鼻烟壶等,时长1分钟;
※正片:以“了解历史、面对现实、憧憬未来”为核心展开,共计27分钟。※片尾:即第三个篇章“未来篇”。
※为使专题片具有更大的可视性,每个章节都预设有四点:悬念点、兴奋点、高潮点、思考点,分别承载章节的“起”“承”“转”“接”功能。3:结构说明
1)片头:
以特技手法串接衡水市一些特色的店面,展示衡水金鱼、武强年画、内画鼻烟壶、侯店毛笔等。由此引出所要拍摄的主体:魅力衡水。
2)正片:
由引子直接过度到本篇,具体展现内容为:
※历史篇:
1.本部分主要展示衡水优秀的历史文化和著名人物。
2.切入点:事件故事:林秀贞女士赡养老人,资助学子,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十佳人物。
3.事件解析:林秀贞女士出生在董仲舒的故乡,文化的熏陶使她拥有一颗爱人的心。她十年如一日,赡养与她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并且资助140多名学子。优秀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优秀的现代衡水人。
4.旁白词摘:衡水自古为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交流之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在渊源流传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曾出现过北燕帝冯跋、北齐帝高欢等历史名人。西汉大哲学家、儒家学派一代宗师董仲舒、汉代名将窦婴等也都是衡水籍人士。
5.穿插图片:主要是历史遗留下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选取一些典型,包括窦氏青山、封氏墓群、董仲舒像、安济桥和宝云寺。
※现代篇
1.本篇主要纪录的是衡水市的现状,着重强调它的变化和人们在此的美好感受。
2.切入点:居民乔迁新居(以此为具体事件引出衡水在人民心目中的变化)
3.事件解析:城市的发展需要经济的铺垫,更需要政府的正确领导。而城市的变化感受最大的应该是当地的居民。了解城市的变化应该从城市的外貌变化和居民的真正感受纪录。
拍摄的主要画面:(1)拍摄现在已经修建好的小区以及已经建好的公共设施的校园、医院(旁白: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不段增长。为了打造全新的衡水休闲度假城市,给城市居民带来幸福的生活享受,视觉以及精神享受。衡水以前的老房子渐渐的被推倒,新楼如雨后春笋,城市迅速变化,人们慢慢搬进新家享受政府带给他们的美好变化。)(2)找一家正在搬进新居的居民进行采访(此时拍摄的是被访者的新居并进行一些采访,比如搬进新家有什么感受啊?以前的房子和现在的房子比较有什么区别?(此时插入被访者以前居住的房子的画面)等等
(3)插上规划局里面对衡水以后城市的模拟图(采访相关人员细细解说城市变化的具体措施)
4.以人物访谈为主,历史回顾作为辅助。再现当年城市旧貌,以人物采访以及穿插图片字幕来感受今天城市的变化。
※未来篇
1.本片是对衡水市未来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一个展望。
2.切入点——未来城市建设、以及旅游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
3.旁白词:根据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的总体目标衡水逐渐走向水市湖城的转变。
(1)滏阳河衡水市区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后,营造出融合自然、历史、水文化、城市文化元素的“龙之韵”主题风景带,在防洪除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大西头闸及规划的侯庄节制闸,形成蓝色带状水域,恢复滏阳河通航旧貌;在河道两岸修建绿色景观廊道及滨水园区,使其景观风格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画面:滏阳河绿色景观带)
在城市建设方面,“四路十桥”建设工程将彻底结束市区南北道路“断头”历史,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明显增强,大大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质量。(画面:南北道路)
(2)彻底解决马路市场问题,并在市区再建宝云街菜市场、新华东路菜市场、路北万户区市场、自强街北段菜市场、和平西路衡水学院菜市场等6个市场。为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最大的方便。(画面:新建成的菜市场)
(3)城市的建设当然也少不了对城中村的改造,在未来的日子中,拆迁改造
“五片四线”的38个城中村,共计拆除435万平方米。(新整顿好的城中村。)
(4)衡水最大的旅游景区是衡水湖,它是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单体水面积位居华北第一。2000年7月,被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批准为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为鸟类南北迁徙的必经之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水质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有着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衡水湖水源充足,水量丰沛,丰水季节,是淡水养殖的理想场所。目前湖内共有鱼类6目9科26属30种,另有芦苇、蒲草、莲藕分布。水产品年产量2463.8吨。在衡水湖旅游热的带动下,衡水将迎来旅游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画面:衡水湖风景)
十二、专题片技术要求
※节目内容:
所有节目的字幕一律采用汉字简化字
节目中的同期声字幕、记者姓名等字幕的字体均为黑体白色。
节目中不得出现各种压角标。
节目的开始与结束均为黑起黑落,黑起黑落的过程均为1秒半。
※版式:
第一声道混合声道,包括解说、同期声、音乐、效果。
第二声道为音效声道,包括同期声、音乐、效果(此声道的音效与第一声道同步)。※节目长度:
节目实长:30分整(从60秒彩条、30秒黑底之后算起至片尾字幕结束)。时码:
节目的时码(TC码)从彩条开始直到片尾黑场结束要求连续(从00:00:00:00开始)。
※片头:
片头彩条60秒(要求有零电平即振荡声)。黑底30秒,然后留出15秒黑底待插栏目片头用。
※片尾:
片尾字幕结束后辅30秒黑底。
片尾字幕只上主创人员,每个工种人员不能超过2人,时长8秒钟以内。
小组分工:罗小敏负责现代篇,东之雪负责未来篇,历史篇和其他整理丁丽娟负责。
第四篇:纪录片《中国姓氏》策划文案
《中国姓氏》纪录片策划文案 目的意义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在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个十大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队额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句话说,在中国十几亿人口中,有近十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几亿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像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和稳定的,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尔等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内容策划
本片属于大型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根据姓氏地域性生活特征的分布进行不同内容的安排,以更好的表现姓氏在中国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拍摄中需要采取古今穿插讲述的方式进行表现。拍摄者为一条主线牵引追溯的节奏事件的发展,也穿插以采访的方式进行阐述,所以在摄像之前需要工作人员深入了解中国姓氏的发展和地方姓氏的浓郁特征,钻研有关姓氏的各方面资料和书籍,力求做到表现贴切,真实,尊重历史。
本片的时间定在50分钟到一个小时之间。片子要求把姓氏生动形象的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截取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代表性的大事件进行阶段性的表现。
节目形式
本片属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要求尊重历史事实,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加强表现故事性,片长定在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之间,音乐要以姓氏发展的节奏舒缓来添加,音乐风格为稳重,大气,也要有很好的戏剧表现性,舒缓紧急适度。
组织形式
1、组织机构:由六名学生组成拍摄小组,两名同学负责有关史料的搜集和查阅,并与其他四位一同完成策划和拍摄。
2、实施过程:
(1)首先确定本期节目要研究的姓氏和发源地,并去往形成集中区域进
行实地考察和取证。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寻找姓氏族谱中比较有威望的族谱长辈,讲述本姓氏的发展兴衰。在随后的时间里进行跟踪拍摄,并进行素材处理,还原历史中姓氏的发展明细。
(2)在快节奏发展的现代社会里,由于生存需要。大多人由家乡跑向世
界各地,由此形成各姓氏遍地开花的现状。此阶段采访移民国外的中国华人和遍布各地的远离姓氏发源地的“外乡人”,此段占据较大的时间,重点表现现阶段姓氏发展的现状。
(3)针对遍地开花的姓氏现状,有些城市陆续开展了“姓氏文化节”,给了大家追本溯源的机会。此阶段的拍摄要在举办有规模的姓氏文化节的地方进行拍摄,比如河南淮阳举办的“中华姓氏文化节”。要在文化节举办的过程中全程拍摄,一边准备后期制作时需要的素材并进行历史重现。
经费预案
1、向学校机构申请一部分,向一些组织和企业申请一部分,剩余自己筹措。
2、主要支出:交通费、食宿费、器械耗材费。
效果预测
片子要求制作细心,注重细节和历史发展要求,制作完成后可有老师推荐送往电视台审批,在省会电台播出,以扩大影响力。
第五篇:关于远山的呼唤优美散文
高考,也许就像远处连绵的群山,而每一个考生就如同攀爬者。远山,那一声声呼唤,让人心动而又心急。也许,每一位考生都应该适当降低重心,以一种相对从容的姿态去征服!——题记
女儿的高考分数在焦灼的等待中下来了,很不理想,距离她自己定好的目标差距太远。孩子软磨硬泡,非要去亚洲最大的复读机地“毛毯厂中学复读”。说实话,这所封闭学校的严格管理我是早有耳闻的,一年涨多少分数倒不时最重要的,我更担心孩子在这么严酷的“高压”下身心是否受得了?终于耐不住女儿眼泪的浸泡,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学校三面环山,优雅安静,远离城市的喧嚣,就一眼我便爱上,决定把女儿留下来复读。山看上去很美,却没有心情去攀爬。
一次极普通的探望,与女儿短暂地小聚,匆匆吃了午饭,女儿却赖着不肯去午睡。说:教学楼后的山此时极美。远处山峦连绵,淡紫色的雾气缭绕,也缭绕着我痒痒地心。
我们顺着稍陂的小道慢慢爬着,正午的温度极高,虽汗流浃背,也压不住女儿的兴奋,像松鼠一样跳上跳下。远看高大的山,其实爬起来,坡度极小,只是脚下的土过于松软,每一步都格外小心。只有改走台阶,扶手很宽,不好握。每次蹲下喘息时,抬头看看山头高大的主席雕塑,挥手指引着我们向上再向上。
沿途开满了各种不知名的花,草地上落花零星。只是奇怪,在这里看到这么多的落花却并不伤感,与正怒放的花组成独特的美景。此花渐落,彼花正艳,真的感叹不出错过花开。我躺在落花上喘息,可怜的女儿捡了个松塔,不认识,说像木雕的玫瑰花。这真让我挺后悔,在她的成长中,是我让她错过了太多认识松塔的机会。不忍心女儿拉我太累,回程选了盘山路,道旁的竹林里,那么大片的鸢尾迎风怒放,动人心魄。从没想过能亲眼目睹一整山的鸢尾,便想起舒婷的那首:《会唱歌的鸢尾花》。我竖起耳朵,那硕大的花萼,紧密的花株,仿佛真的在风中鸣唱。阳光下,一身黑衣的我好像也明媚起来。
或许是真的把自己禁锢在“高考”的担忧中太久,周考、月考的排名压得女儿喘不过气来,家长也处在喘息的边缘。感谢这座山,感谢女儿引领我的意志,让我认识到,只有让自己的脚步迈开,才能一步步接近山顶。
随着高考的临近,我探望孩子更加频繁。我再一次踏上这熟悉的旅程。雨雾中,我细数着每一个大的站牌,每一个奇特的山口,每一方静静的池塘,看着它们随着车的飞驰向后退去。
每一次重复这样的旅程,都带着沉重的行囊,还揣着无尽的担忧,思念,不忍和憧憬。这一次探望女儿我还特意带来了小儿子,稍稍安慰一下这姐弟的思念。不多久女儿就要高考,从此我将不再踏入这片远山。也许以后还会来,会来参观皖西革命根据地,去游大裂谷,去看这满山如霞的杜鹃,去览那一方方瀑布。但那时将背着完全不同的行囊,怀着完全不同的心境。
女儿教室后面就是一座小山,此时是极美的,上次时间太短,只爬了不到三分之一。透过不锈钢的窗框,我看见远处是起伏的峰峦,俨然就是一幅山水画。透露着古朴沉郁而深邃的神秘。细细的雨丝敲打着伞,像发出细碎而亲切的呼唤。我提议去爬雨雾中的后山,说走就走,带着一双儿女即刻出发。
此时整座山在雨雾中显得悠远而迷离,雨雾氤氲,透着朦胧的诱惑。虽然我从小犯下了儿麻,一条腿落下点了残疾,但是远山我并不惧怕。只是,也许是临近的高考,这里随处悬挂着血红的高考倒计时条幅,刺激着女儿脆弱的神经;也许是这两次周考的不如意;也许是复读的头衔像紧箍咒样勒得她很痛。紧张和忧虑满满地写在女儿脸上,看着不免让我担心和心疼。坐下休息的空隙,我拍拍女儿的背,说了我第一次爬山的故事。
那年我也如女儿这般大,也是在高考前,仅仅凭着一腔少年的无知无畏,完全忘了自己的腿,竟同意了四个好友的提议,傻傻地去爬蚌埠的张公山。那是一座并不特别高大的山,那时还没有索道和缆车。我们顺着稍坡的小路艰难攀爬,前面两个好友拉着我,后面还有两个在向上推,不一会兴奋的我们便爬上山顶。极度兴奋的一群合力把望淮塔的铜钟一声接一声的撞响;好奇地看着淮河水席卷着树枝急流而下;我声嘶力竭地对着群山呼喊,再等待着那动人而悠远的回响;极目远眺,整个城市被我们净收眼底。
不觉间已灯火闪烁,再不下山就要闭园了,而选盘山公路的话,估计得下到半夜。无奈我们只能选这又窄又陡的阶梯,还没有扶手。也许上山已经耗光了我所有的力气,这窄陡的台阶只容得下一人的宽度。而且极陡,一阶足足到我膝盖的高度。我的腿早已痿软无力,加上重心太高,只下了两级,我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来,任凭他们如何拉扶。我再也不敢迈步。
远处动物园传来狼群戚烈的哀鸣,被兴奋汗湿的后背一阵阵发凉,我打了个冷颤,夕阳的余晖从树缝中透下来,斑驳的光线跳跃在我的脚面上。面前的几个好友低我几个台阶,不知所措地面对着我站着,竟与坐着的我一个高度。看他们眼中充满了无奈,难过,怜惜还有懊悔。我只有迅速搽干了眼泪,告诉自己,既然改变不了现状,我只能换一种姿态,必须在天黑之前下去!也不知张公山的阶梯到底有几千几百级台阶,已完全没心情数它,就这样被我手脚并用,生生坐着挪下来了。
我搽了搽满脸的汗水,站起来长长地喘了一口气:“再见,远山!”只是在我站起来拍灰尘的时候,才发觉破了的长裤和屁股火烧火燎的疼痛。我只有脱下一男生的衬衫围在腰间,并用两只袖管在胸前坚定地打了一个死结。
看着女儿的微笑,我突然觉得我第一次爬山的经历,带给我的不全是屈辱、难堪和恐惧,也许还有更深的感触。其实高考何尝不像登山?其实人生的每一步,又何尝不是登山的感觉?都需要坦然面对,都需要适当地降低重心!
面对困难,自信是动力,不期盼捷径,一步步爬向巅峰!我站起来,一边攀爬一边我对女儿说:“高考也许就像攀登远山,而每一个考生就如同攀爬者,都应该以一颗平常心,适当降低自己的重心,以自己相对从容的姿态去征服!”
我指着远山,叫上我的孩子:“上!继续!征服远山!不论是用双脚”“还是——用屁股!”我的儿子和女儿异口同声地抢答。
远山久久回荡着他们的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