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数民族新年体育趣俗
少数民族新年体育趣俗
爬山 侗族青年节日中盛行爬山比赛。谁先爬到山顶,谁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礼物,姑娘赠送自己刺绣的侗锦,小伙子献出精致的竹盒、斗笠。
打靶 景颇族在新年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姑娘是这项比赛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
踢毽,水族新年期间,男女青年喜欢开展踢毽比赛,比赛项目有单踢、双踢、正反脚踢,优胜者获奖。
摔跤 彝族在新年期间,人们身穿盛装,成群结队到野外聚餐、赛马等。其中以摔跤场上最为热闹。摔跤、彝语叫“吉格”。摔三次跤为一局,有:桃、绊、鳖、蹦、转身、进胯、抱、摔等动作,具有斗智斗法的摔跤,时时博得观众们惊嘘的喝彩和热烈的掌声。
抛球 壮族青年在节日期间喜爱抛球活动。抛球,男女青年各分一队,双方相距约50米,划出界线,互相抛接,凡抛出界或没接着便为输。
托球 布朗族青年在新年期间开展托球活动,活泼有趣,参加者围成圆圈,先由一人将一只用竹片做成的小球托向空中,其余人按顺序轮流接球,并用手心将球托向空中,接不到球的人,则要罚唱一首歌。
第二篇:少数民族春节食俗
少数民族春节食俗
赫哲族:大年初一这天,姑娘、妇女及小孩穿上节日盛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被拜访的主人要摆出丰盛的“鱼宴”款待客人。
壮族:各家煮的年饭要够初一吃,叫吃“压年饭”,意思是预祝来年五谷丰收。
苗族:大年初一爱吃棕子,饮甜酒,意味日子年年美好。初
二、初三全家老小过乡串寨去拜年。
白族:初一凌晨,全家老幼要喝泡花糖水,祝愿日子在新的一年里象糖一样甜蜜。
普米族:初一凌晨,各家要祭房头,祈祷吉祥安康,五谷丰收。青年男女蜂涌到泉边取新水,以最先取得净水为吉祥,大家分享,以求新年安然无恙,然后吃年饭(酥油茶、糯米饭〉。在这之前,要给狗喂食三个大小不等的饭团,以感谢狗对人类带来的贡献。
独龙族:白天要与进寨客人共饮一筒水酒。入夜,男子在火塘边饮酒相敬,然后将碗抛向水塘边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利。另外,还要进行“剽牛祭天”活动,凡参加者均可分得一份牛肉,大家围着火塘烤而食之。
仫佬族:首先要祭祖和敬奉山神,然后才一起吃年饭。年饭是把十只鸡炖熟,再将各家拿来的菜混放在一口锅中而成。此外,在过年前,家家都要做一个大糯米粑粑,放在簸箕里供奉,初三才能食用。
满族: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包饺子时,不能捏成光边的“和尚头”,忌日子过“秃“了,放饺子时要横竖成行,意保来年财路四通八达。子时煮饺子时,主人家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家人答:“起来了,起来了!”除夕的饺子里还要包上铜钱,谁吃着了谁就有好运气。
羌族:亲邻好友互相邀请同饮“咂酒“。饮酒方式别具一格,大家轮流用竹管吸引,边饮边向坛内添加清水,等其味淡后连渣一起分而食之。
基诺族:各家将烹调好的野兽、飞禽、蔬菜、野果等佳肴分别用竹筒盛载,插上鲜花,然后集中到“卓巴“家聚餐,尽情欢乐,开怀畅饮。节日最后一天,“卓巴“家杀一只狗、两只鸡为客人饯行。
藏族:除夕晚上,藏胞喜吃油饼、奶饼、血肠、手抓肉等。初一早晨,妇女们到河边或井旁“吸新水“,象征全家吉祥。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团聚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洒,吃年饭,长达两小时之久。席间,青年要给长者敬洒,叩头请安,祝他们健康长寿。
鄂温克族:放开肚皮地品尝鹿、犴、野猪等山珍,大碗喝洒,又喝又跳,庆祝美好生活。
第三篇:贵州黔南少数民族古老葬俗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古老葬俗“崖洞葬”
2015-06-15
崖洞葬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古老葬俗,即人死以后,将殓尸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种葬法,葬地大多数选在山腰或山脚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点就在村塞附近。因其葬地的选择与山崖有关,所以被称之为“崖葬”或“崖洞葬”、“崖洞墓”等。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神秘的崖洞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人们不断探索这些葬俗与现今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历史上行这些葬俗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黔南崖洞葬遗址20多处
近年来,黔南州有关部门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全州境内神秘崖洞葬遗址达20多处,遍布都匀、福泉、长顺、惠水、龙里、贵定、独山、三都、罗甸、荔波等黔南大部分县市,黔南苗族和瑶族在历史上都流行崖洞葬习俗,清代“改土归流”之后,才渐渐改为土葬,但在边远地区,依然保存古老的葬俗。
苗族洞葬数量最多的是都匀,有3处洞葬遗迹。3处洞穴都位于都匀市石龙乡和贵定县尧上乡交界处,位于石龙乡其和村的洞穴口朝天,用绳索系住身体才能下滑进洞。洞内增有木棺材约1500多具。1960年,当地村民进洞,失火引燃木棺,连烧了13天烧毁木棺约500具现存仅1000多具,其中还有绝无仅有的两具裸尸木棺。石龙乡有一处无主洞葬。与其他地方不同,附近居住的苗族、布依族都不认为洞中所葬的是自己的先人。
洞葬最奇特的是长顺交麻天星洞。这里,干贷河穿洞而过,必须乘般而入,攀缘石壁而上,才能进到崖墓处。洞中的棺木按死者的死亡时间顺序放置在台地上,其中不少棺木是珍贵的金丝楠木,贵州省博物馆还在洞内棺中发现唐宋蜡染。这种水上崖墓在现今少数民族洞葬中独一无二。
葬洞最大的是龙里摆省乡果里村的崖洞,高达几十米,深约800米,内分3个洞厅,其中一个约有3000平米,接近一个足球场大小,洞里最早的棺木有600多年,根据棺木上的木架,可以分出死者的性别,有6根桩的是男性,4根桩的为女性。当地人称,这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才改洞葬为土葬。
惠水摆金有两处葬洞,一处被火烧毁,棺木所存不多,另一处仙人桥洞,则是黔南存放棺木最多的葬洞,将近2000具。洞中的棺木用木架支撑县置,每层木架安放两具棺木,高达8层,目前是我国已发现保存最完整最壮观的洞葬。
三都羊福的崖洞葬与黔南其他各市县都有不同,不是放置在洞中,而是放置在悬崖上的人工开凿出的洞窟中,只求能够避风挡雨即可。罗甸有另一种更为奇特的悬棺洞葬。先人们利用大山悬崖裂缝将棺排放置进去,一层一层的棺木非常壮观。
原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协文史委主任刘世杰告诉记者:黔南所拥有的崖洞葬遗迹,无论从数量、规模和分布来看,可称得上是“中国崖洞葬博物馆”。黔南洞葬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至今世界上仍保留这种习俗的民族已不多见,这些神秘的葬俗对研究当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荔波瑶族沿袭崖洞葬俗
人们都认为,崖洞葬离我们现代人已经很远了,而在荔波县瑶族至今还在沿袭崖洞葬。
6月中旬,记者与来自西班牙、中央电视台等海内外多家媒体记者在黔桂交界的荔波县瑶族聚居的瑶麓乡一大山洞里看到,数百具新旧“井”字形棺木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着,棺木上还雕刻着一些图腾和文字等。
据陪同考察的当地有关研究人员介绍,这里的瑶族至今还沿袭着古老的悬棺洞葬葬俗,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了。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少数民族悬棺洞葬的族群。
在荔波有瑶山和瑶麓两个瑶族乡,两个乡相距不过几十公里,但他们语言不同,服饰也不同。瑶山乡的瑶族丧葬是立“图腾柱”式的碑记实行土葬,而瑶麓乡的瑶族却仍然实行崖洞葬,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传承洞葬的族群。
瑶麓乡的瑶族是一个封闭在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深处的民族,崖洞葬按家族氏摊分着山林里的山洞,作为亡灵安息的洞窟。
当老人去世了,族人们砍来树木,解成木板,做成“井”字形的棺木。瑶族画师用矿石颜料和蓝靛为亡灵描绘有天堂、人间、古钱、海洋和地狱的月牙形图腾及鱼形图腾的木板,嵌置在棺木上。家人们为死者煮一包糯米饭和一块烤肉给他当枕头,放在棺木内。后生们围着棺木,烧起篝火,敲着木鼓,唱起古歌,围绕着棺木跳起“打猎舞”。待到太阳落下,月亮升起,几十个后生抬起棺木,全村人打着火把将亡灵送出村寨。女人们在村寨口停下脚步,跪着火把消失在茫茫的喀斯特原始森林中。亡灵黑夜上路,是要亡灵不再认识回村的路。后生们抬着棺木,走进原始森林。按古规,他们不许走有人过的路,也不准许用砍刀开路,必须钻刺蓬踏荆再现棘,走一条陌生山路。几十个人抬着棺木钻刺蓬攀悬崖,前拉后推,将沉重的棺木送进半山上的亡灵洞中。他们照古老的规矩,按姓氏把棺木放置在洞窟里。然后一齐转身离开洞窟。此时,任何人都不能回头再看一眼亡灵洞,而且从此任何人也不再走进这个亡灵安息的地方。
在瑶族人心中,亡灵安息的洞窟里是一个圣洁的地方,有些人的棺木是不允许进洞的,只能摆放在洞外原始森林的野地里,如儿童非正常死亡及在外死的人。亟待抢救和保护的崖洞葬
近日,记者与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有关民俗考古专家到距离都匀市区70多公里的石龙乡小冲崖墓考察看到,位于半崖的岩洞呈弧形状,地面呈锅底型,宽如一个篮球场,高约10米以上,洞厅内数十具棺材被人为地撬开,棺盖和棺合横七竖八,死者的骨骸和遗物散落满地,有的棺材被乱石淹没,有的棺木有被火烧的痕迹,整个崖墓没有一具完整的棺材。
据当地群众介绍,以前整个洞内堆满了数千具葬人的棺材,清朝曾被大火烧毁部分棺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洞内约有1500具堆放整齐的葬人棺材,“大跃进”期间,附近村民在洞中熬硝失火引燃棺材,延烧13个昼夜,烧毁棺材1000具左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洞内尚有葬人棺材500具左右,有大胆青年进洞撬开棺材“寻宝”,以此将棺材抄得乱七八糟,满地一片狼藉,同时,还发现大部分尸体保存完整;更有甚者将棺材偷出去,或加工成木板,或用油漆粉刷修饰一番后充当好棺材高价出售。
有关民俗考古专家初步考察认为:黔南拥有众多崖洞葬遗址,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崖洞葬是黔南从事粗放农业耕作兼营狩猎和采集的少数民族的葬俗。对进一步了解该民族葬地选择、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和传承关系、族属以及所反映的宗教观念等方面情况均有十分重要意义。
目前,荔波县将瑶族崖洞葬俗及葬洞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之列。但是,惠水、龙里、都匀等众多原来规模宏大、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的崖洞葬如今人为破坏严重,十分可惜。专家说这应该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及时抢救和保护。
神秘的崖洞葬文化
黔南崖洞葬的葬法严格按氏族和家族区分,一般是一个家族同葬一个崖洞,也有同一氏族中几个家族同葬一洞,但在洞内各家族棺木摆放的位置均有规定,不得混淆。因此崖洞葬中每个洞至少几具、十几具棺木,许多崖洞多达几十具乃至数百、上千具。
黔南崖洞葬的葬具全为木质,但棺木形制大多为木板拼合式,而整木挖凿成的棺材十分少见。其中有木板拼合式高架棺,整个棺身外加木制棺架固定,棺架分圆形和方形两种,大多数棺架立柱顶部加工成牛角形或菱形等。有栓棺式,棺身由大块板拼合,棺盖、棺底和两棺侧均用木栓固定,另有一种形制只是用两条木栓插入两棺侧板尾部所凿的方孔中将整个棺身固定;有弧背形汉式木板拼合棺;有整木挖凿的圆形棺,即棺盖、棺身为同一段整木剖开,棺身刳空,以仅容一具尸体为限,棺盖和棺身两端用竹篾、藤条捆扎固定。
自古以来,黔南苗瑶族同胞大多居住大山深处区,在远古社会生产力低下时期,人类多以天然洞穴为居住之所,至今有部分苗族仍居住山洞。生时既以崖洞为家,死后依然归葬崖洞,在云贵高原岩溶地貌发育良好的石灰岩山区崖洞与溶洞较为普遍,这为实行崖洞葬的民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考古学资料表明,黔南是我国崖洞葬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荔波县瑶麓乡的瑶族至今尚保留崖洞葬俗,惠水部分苗族和荔波县的一些瑶族由崖洞葬改行土葬是近数十年之事。黔南崖洞葬大多为苗瑶族葬俗。目前所见的崖洞葬年代大多为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
考古专家认为:崖洞葬是黔南从事粗放农业耕作兼营狩猎和采集的少数民族的葬俗。对进一步了解该民族葬地选择、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和传承关系、族属以及所反映的宗教观念等方面情况均有很高学术价值。
第四篇:新年记趣作文(通用)
新年记趣作文(通用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年记趣作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年记趣作文1啪啪啪,啪啪啪……,响亮的鞭炮声把我从梦中吵醒。啊,我盼望已久的新年到了。
大年三十,我们要做好多事情呢:要扫尘,就是打扫房子,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的到来;还要掌对联,也就是贴对联,表示喜庆;最后还要烧纸,纪念我们已经过世的亲人;最重要的当然是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坐在一起,多幸福呀!
要说新年里的趣事,就是我和爸爸贴对联时,爸爸先把双面胶贴在对联的反面,然后让我爬上椅子把对联贴在门上,我一听高兴极了,双腿一蹬跳到椅子边上,结果失去平衡,从椅子上摔了下来,摔了个狗啃泥;还有一件更倒霉的事,那就是大年初四回到南通家里,我站在阳台上放鞭炮。那天一到家,我就拿出刚从乡下带回来的爆竹,兴奋一刮,着了,用力向外一扔,没想到爆竹到我家凉衣架上,然后掉下去,正好掉到楼下一家正在晾晒的被子上,结果被子被炸了几个洞洞。最后赔了人家一百元,那可是我的压岁钱,还被老妈教训了一顿。唉,我新年里怎这样倒霉呢?
从这两件事情上,我吸取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看一看想一想的经验教训。就好比写作文一样,先要想想好才能写,不能拉起笔来就写。这次犯了下次就不会再犯了!
新年记趣作文2每一个家庭都发生过很多有趣的故事,我们家也不例外,而且我们家的故事还和别人不同呢!
去年过春节的时候,正月初一,我们全家一起到人民公园去玩,那里热闹非凡,我玩得不想回家了。因为初二要去千佛山,爸爸说早点回家休息。我正玩在兴头上,本来很高兴的,可爸爸偏让我回家。我非常恼火,就和爸爸赌气,要挟他:“不玩就不玩!明天我不去千佛山了!”爸爸忍不下去,大吼一声:“好的!你明天就别想去千佛山了!在家里乖乖做作业、背英语!”本来我是想吓唬一下爸爸,那不想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我失声痛哭起来,心里委屈得不得了。大过年的,想痛痛快快玩玩儿都不成!哼!我越想越生气。
那天晚上,我躲在被子里哭了很久。姐姐看见我一直蒙在被子里哭,很心疼我,就帮我去求爸爸。过了一会儿她来告诉我:“别哭了,爸爸答应了,明天带你去千佛山。”
初二那天,爸爸果然带我们去了千佛山,那里下着大雪,白皑皑的,真是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们来到千佛山大门口,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雪地里,踩得雪咯吱咯吱地响,好玩儿极了。我们还没爬上山就无路可走了,不过我们非常开心,干脆借来滑雪板,在山坡上滑雪。我们还打了雪仗、堆了雪人、放了鞭炮,兴奋得不可开交。在我们痛痛快快玩儿的时候,爸爸给我们照了好多像,最后,我们还在千佛山的雪地里照了全家福,留为纪念。
看到这张全家福,我就想到了去年春节发生的事,还真为自己任性,哭鼻子感到不好意思呢!不过千佛山的雪景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新年记趣作文3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段的'时间里,发生的趣事真不少,要说最有趣的还是:妈妈,伯伯,阿姨带我去趵突泉看灯展。
我们一家人开车来到趵突泉的南门,妈妈刚停好车,我和弟弟就迫不及待的穿过马路,飞奔到趵突泉的南门。呀!这里人山人海,有卖各种灯饰,小孩玩的,吃的东东应有尽有。真是热闹极了,妈妈给我和弟弟一人买了一个牛角头饰,戴在头上,上面的灯一闪一闪的,神奇极了。
我们顺着人流往前走,看到小老鼠在偷油吃,使我想起了:“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原来,这不光是我们小朋友的童谣,还可以制作引人捧腹大笑的灯展。那里面的小老鼠被工人伯伯安装了电动装置,还会动呢!那个油瓶被小老鼠碰到了,油都流了出来,非常逼真!
最引人注目的花灯要数“十二生肖旱船”了。一艘大船上坐着十二生肖,小老鼠坐在最前面当船长。小猪是十二生肖最后一个,所以它坐在船尾压阵,当大家的保护神。其他都坐在船中央,一起用力划船。由于他们齐心协力,船划的又稳又好。
还有很多很多,八仙过海,孔雀开屏,仙鹤起舞,皮影戏等等,好多好多……真是我大开眼界
这就是我的春节趣事,小朋友们,相信你们也有很多趣事吧!写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吧!
新年记趣作文4过年有很多趣事,大年三十的夜晚最有趣。因为那个时候是我们小孩子最快乐的时候。
当我和小伙伴玩得正在兴头上的时候,“咚,咚,咚……”新年的钟声敲响了。爸爸赶紧把烟花都拿了出来,我和小伙伴都围着那一大袋烟花,都想看看里面有什么稀奇古怪的烟花。我拿出一个“喷泉花王”,点燃了引火索,五颜六色的小火星跳了出来,顿时,地面都变得五颜六色的了,烟花越喷越高,这代表着在新的一年里我们都会步步高升。我偷偷地点燃了“冲天炮”,“嗖”,“冲天炮”在天空中轰的一声爆炸了,这可吓到了小伙伴,看到他们害怕的样子,我便哈哈大笑起来。我和小伙伴同时点了“冲天炮”,又吓到了正在聊天的大人们。
爸爸点燃了“满天星”。一颗烟花像导弹一般飞上天空,“啪”,烟花分裂成一小颗一小颗的小火星,好像一个绚丽多彩的大圆盘。“嗖—嗖—嗖”,“啪—啪—啪”天空中连续不断地出现大圆盘……
我点燃了“太空飞碟”,它好像一个急躁的跳蚤,“嗖”,飞去前面的池塘了。
过年真是我最快乐的日子,既可以放烟花,又可以吃年糕,还可以穿新衣服。
新年记趣作文5要说这个新年,我过的。别有一番风味,其趣事也就源源不断的向我走来。
新年,我是在奶奶家吃的年夜饭,表弟也在。我们两个一向很合的来,好不容易能在一起,当然要玩到很晚。过年少不了的是爆竹烟花。虽然我不爱这种游戏,但是为了陪表弟过好年只好陪他玩一玩了。我们每个人两挂鞭炮、十个手花还有什么礼花、电光棒……估计够我们玩上一天的了。我们故意找了一片草比较茂盛的小草地,我们让两挂鞭炮安稳的“躺在”草地上十字交叉,借我们的“十字架”为小草祈祷祈祷它们能在辉煌中度过仅剩几分钟的生命。我掏出火柴点燃了鞭炮,果然刚刚发芽不旧的嫩绿的草顿时在“炮雨火风”中被引燃、干黄。我们随着那短促而非凡的美丽与鞭炮的巨响与四溅中欢呼着、雀跃着……接着,我们在土地上挖了一个坑,用几根棍子支起了一个架子然后将礼花炮放到了上面,看着它摇摇欲坠的样子,我们迟疑了一下:“算了,不在那棍子上点了。换个地方吧。”说罢花自己掉了下来,我们庆幸还好没在那上面放。
我和表弟回到屋子里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开始了,全家人围坐在沙发上,品尝着央视给我们带来的丰盛的“年夜饭”。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幽默的小品相声,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能和家里人一起过年,是多么幸福的事呀!
“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就在这时,周围的鞭炮声也随之响起来,照亮了外面漆黑的夜空。鞭炮声,笑声响成了一片简直就是一段有声有色的“交响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五篇:少数民族体育如何进入体育课堂
少数民族体育如何进入体育课堂
摘 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比如苗族的高脚、板鞋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具有趣味性、民族性、艺术性。本文从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特点及流传方式、目前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在学校的现状、少数民族体育进入学校的实施策略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待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能够走进体育课堂,丰富我们的课堂,传承优秀的体育文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体育;课堂;实施策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许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运动,比如苗族的高脚、板鞋等。而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没有设置此类少数民族体育。少数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健身功能和教育功能,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因此少数民族体育进入体育课堂,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特点及流传方式
(一)地域性鲜明
少数民族体育与生产劳动和生活习惯紧密相关。比如,苗族的高脚运动。“高脚”起源于苗族,流行于湘、鄂、渝、黔地区,所用器材是两根竹子制成的高脚马,马上捆绑着踏蹬。运动员要双脚踩在踏蹬上,手握着竹马,并且用顺拐的方式比赛行走的速度。这项运动是在苗族人民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趣味性、民族性、协作性和对抗性的特点。“板鞋”是一项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传说是古代广西人民在抗击倭寇时为了练兵,使士兵步伐整齐,设计出了一种“板鞋”运动,即三名士兵同穿一双木头板鞋,齐步走或跑。这项运动增强了士兵们的协作性,同时使士兵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二)民族性浓厚
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具有浓厚的民族性。这些运动是这些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本民族特有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运动项目。比如:侗族的“官人抬”、“抢花炮”、摔跤等活动;哈尼族的打陀螺等活动;广西地区的“板鞋”竞速运动由古老的练兵活动传承至今。
(三)传承性独特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沿袭下来,并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有一些变异。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进行的竞技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后来,在一些大型节目、婚丧嫁娶等活动中,经常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少数民族体育独特的传承性还体现在有一些竞技项目是在军事活动中不断传承下来。
二、目前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在学校的现状
少数民族体育运动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运动所具有的艺术性、健身性值得我们将这些传统运动项目传承下去。而现实的情况是在当前传统的体育课堂中,依然是这些活动:队列练习、打篮球、赛跑等。学生的上课兴趣不浓。笔者认为,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体育课上的项目也应该与时俱进,吸收传统民间体育运动中的优秀竞技项目,如“高脚”、“板鞋”、打陀螺、射弩等,将这些民间体育运动作为其他传统体育教学项目的有益补充,极大地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使学生乐学、爱学,在快乐中增强体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将少数民族体育引入体育课堂,是很有必要的。
三、少数民族体育进入学校的实施策略
(一)如何初步进入学校?
要将少数民族运动初步的引进校园,那么应该先从简单的做起。首先可以引进相关项目,成立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选取一些特色明显又容易上手的民族运动或者一些运动的初级动作,教授给相关的兴趣小组做为课外扩展活动。在增加学生们课余生活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其次可以组织相关的趣味竞赛,选取一些趣味性强且难度合适的少数民族运动进行组织趣味比赛,另外还可以选取一些观赏性较强的少数民族活动运用于学校运动会的开场表演或者文艺演出中。甚至结合学校所处地区和生源情况等一些方面的民族特点来成立和举办校园文化节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逐步的融入进校园。
(二)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在学校的长期发展
要想长期将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在学校间发展下去,那么就应该进一步的规范化、正式化。比如组建少数民族运动的竞赛组,组织学生们参加少数民族运动的大型活动等。结合少数民族运动的特点将其分类,进行归纳,再结合本学校情况对开展的少数民族运动进行定位,确定哪些项目为重点竞技发展对象,引进专业的老师或教练,开展特色课程,培养专门的特长运动员,以及组建专门的竞赛组,积极的组织训练,参加地区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大型比赛和一些杯赛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积极争取荣誉,形成鲜明的特色和招牌运动强项。另外相应的具体举办赛事的组委会或者少数民族运动的协会也应该不断的完善少数民族运动的规则,增加其规范性、竞技性以及公平公正性。推动少数民族运动比赛的产业化、规模扩大化,增加其在公众的影响力以及普及性。从而促进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运动与比赛体制,以及相应周边的商业化,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必然能将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长期稳定的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体育运动走入体育课堂是很值得提倡的,尤其是在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更是应该大力施行,当然这既需要体育工作者在一线实施教学,更需要制度上的保障,比如学校领导、教育局领导的支持或者相关政策的出台。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应该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期望我们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能够尽早进入体育课堂。
作者简介:
罗刚(1982.04~),男,贵州省剑河县人,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体育。职称: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