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爱无言,真情无声
大爱无言,真情无声
忻州师院政史系学生
这是去年发生在原平支教点的事,曾经感动了不少人。我听了以后也备受感动。今天我想请大家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故事,一起体会支教,一起感受支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支教给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一个“苦”字。对王智慧来说,支教又有着另外一层涵义,那就是真情与感动。请大家随我的节奏一起走进他的那段不为人知、真情感人的故事,一起了解支教,一起揭开支教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带着期待的目光,再现那一幕幕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场面,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经历,分享他们的成功和喜悦,体验他们的每一个幸福瞬间。
王智慧,政史系0702班学生。作为一名学生,他平时就特别注重锻炼自身的教师技能。在校期间,他还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曾任我系社会实践部部长等,丰富的社会阅历为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实习教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09年下半年,王智慧被分到了原平市崞阳镇璜珥村。支教期间,他向世人传递着一个响亮的声音——什么是奉献,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价值。他用信念和意志支撑着他的人生理想;用真爱无言诠释着人民教师的真实内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但凡和他有过交往的人都对他评价甚高,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小王”或“王老师”。他勤劳能干、热情洋溢、乐于奉献、积极进取,他对生活要求很低,艰苦朴素,从不贪图享乐;他对工作总是那么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对学生很友善,耐心细致,学生们都愿意跟在一起,都想和他玩。王智慧不仅有着较高的素质,而且还有着硬朗的作风。他任凭那股不怕吃苦、勇于拼搏冲劲儿,取得了了骄人的成绩。在崞阳联校组织的期末考试中,他所带的三四年级英语成绩双双夺魁,位列各小学之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要知道在上半学年的时候,这些学生的成绩在全联校的排名还是倒数的。
王智慧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佼佼者,他用用从容和淡然改变着自己,用真情和微笑感化着他人,用勤劳和汗水创造着生活,用意志和信念抒写着人生。半年来,他无时无刻无不坚守着工作岗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诺言,用大爱无私诠释着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用真情和关爱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灵;用性格感染着学生和家长。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不论是教学还是实践,无不伴随着一份真情和感动。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使他几乎放下了一切,投身于教学中来;不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不论是周六日还是节假日,他都不分昼夜、不辞辛劳地奔走于教学一线。曾经在那漫长的时间里,他一直怀着一颗无私的爱心,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与儿童为伴,同时间赛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着生活;用人格和毅力捍卫着当代大学生的荣誉和尊严;用歌声和笑声陪伴着孩子们的快乐成长;用大爱无私撑起了璜珥校园的一片蓝天。
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情愫令我们难以割舍!总有一段经历值得我们用心呵护一辈子!王智慧在谈起支教感受时说:“支教是值得我用心呵护一辈子的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支教,让我获得了大量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也增长了不少知识;支教磨练了我的意志,也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王智慧与该校的另一位支教老师住在一间办公室内,房间大概20多平方米,靠着一个电饭锅自己烧水,自己做饭;房屋门窗是铝合金材质,门窗和窗框之间留着很宽的缝隙,冬天走风漏气,加之窗口朝北门朝南的设计走向,夜间冷风可以直灌屋内。每天,他们都要在屋子里做饭,所以室内经常充斥着潮湿的水蒸气。虽然屋子里也通着暖气,但夜间总是温度上不来。他们早晨起来,屋子的门窗经常结着厚厚的冰,冻的连门都开不了。屋内的设施也特别简单,除了两张木床和几张桌子外,什么都没有了。木床用了好多年了,十分陈旧。木床薄而且破乱,有的床板上还开着漏洞,床卯结构也特别松散,睡上去摇的吱吱直响,极不结实。虽然校长办公室也有电脑,但却不能联网。所以手机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生活设施虽然有些简陋,但他们没有抱怨,也没有消极,他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用青春和热情为璜珥教育默默地奉献着,乐此不疲地工作着。王智慧常说:“谁言支教苦,却得乐逍遥。”他积极上进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着他的学生和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幸福并快乐地过着生活的每一天。
爱生如子,是王智慧始终改变不了的生活习惯,或许是他的天性吧。他说:“我还在学业期,没有成家的经历,所以看见别人的孩子很喜欢,对待孩子们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亲。”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多么有爱心的支教生。他对每个学生都特别关照,像慈母一样呵护着他们,温暖着他们。他把学生的事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每天给学生补完课,都要把他们亲自送回家。他的真情付出感动了璜珥的每一位村民,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对他满怀敬意。他对学生的爱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给学生辅导作业; 1
替家长照看孩子;送孩子回家;给学生修理作业本;给学生穿衣戴帽;给学生烧水倒水;安顿学生按时吃药......这些幕后故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但却一样饱含着他对孩子们的一片真情和爱心。
王智慧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他在支教期间,提出了一整套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思想。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他总结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将课堂和实践相结合,把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进行实践教学,进行辅导教学。除了课堂,王智慧还要忙于课外。每天他都要帮助落后的同学追赶课程。他把学生请到自己的屋子里,给他们辅导作业,给他们讲解疑难。每天补课,他除了照顾自己饮食起居外,还要照看孩子们。王智慧真的是很辛劳,每天上完课,他就亲自主厨。饭熟了,他也不急着先吃,总是让孩子们先吃,然后才自己吃。每次都有同事和学生家长提醒他要注意身体,不要太过操劳,他总是微笑着对大家说:“没事的,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在他的辛勤耕耘下,孩子们的学习面貌不断更新,学习氛围也焕然一新,校园风气为之一新。王智慧对人对己都要求特别严格,从不容忍自己犯错,更不娇惯学生犯错。对工作更是耐心细致,热情负责。有家长这样形容他:“课上严父,课下慈母。”的确,他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有同情心的支教老师。
璜珥村信息闭塞,孩子们增长知识的视界也特别有限。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了解更多的社会常识,接受更多的课外知识,王智慧在手机上搜集了大量的课外知识,通过整合和制作,为同学们裁剪了一幅又一幅的知识清单,几乎贴满了整个后墙。他在完善学习园地的同时,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盛宴,不仅丰富着孩子们的课外知识,也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王智慧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影响着他的学生。他经常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改造自己。日常生活中,他经常教导学生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后来他又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坦诚做人、礼貌待人。多数日子里,王智慧会精心设计一些活动,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一些重要节日里,他还会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如在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里,他要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历史,铭记国耻;组织学生举行唱国歌、升国旗仪式;组织学生学习伟人的先进事迹,然后再让他们写读后感。
王智慧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唱歌,学习音乐常识,培养他们的音乐情趣。学生们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渐渐地喜欢上了唱歌,也渐渐地爱上了歌声。为了增强大家的体质,他还带领学生一同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教大家做广播体操,练习中长跑、跳绳等。体育锻炼,促进了孩子们的成长,也增进了他和孩子们的友谊。每天的坚持使孩子们渐渐地养成了习惯,学习激情也更加高涨。他们的体育锻炼整整持续了三个月,直到他离开时,有的学生仍然坚持着体育锻炼。每个周末,王智慧都会放弃休息时间,陪大家一起到户外游玩。即便是寒冷的下雪天,也难挡他们一起直奔户外的激情。有时候,他们走远了,就去了邻村。他和孩子们去参观和访问邻村的学校,了解当地的教学情况,向邻村的老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教学成果。每次野游活动后,王智慧都会安排他的学生写游记,让他们记录当天的活动过程,并且写出心得和体会。这样,他既让学生放松了心情,又锻炼了学生的笔杆,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璜珥村村民外出务工的比较多,留守儿童也就多些,王智慧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挨家挨户家访、补课,无一例外。几乎每天下午,他都会走访每个学生家庭,向家长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情况,督促和辅导孩子们按时完成作业。即使是下雪天,他都会冒着严寒登门给学生辅导作业。有时候孩子们生病不能到校,他也亲自上门给学生补课。王智慧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他经常对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说:“支教需要放得下面子,放得下架子,耐得住性子,不光做家访要这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要这样做。”家访拉近了他和村民的距离,他们在一起谈笑风生,不分你我、和为一家。岁月无情人有情,永远隔不断的他和孩子们的感情。半年多的时间里,王智慧和他的学生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他们都无所不有,无不体会,无不感受。孩子们希望他能留下来,可他却因学业未满而未能如愿。
每逢过节,家长就让孩子给支教老师带好吃的,平时,从集市买回来的新鲜水果和蔬菜,村民首先想到的也是他们的王老师。就在他临走时,仍然还有没吃完的米面和蔬菜。离开时,孩子们更是与老师难舍难分,就在支教大学生完成任务返校时,他们总是送出一程又一程,甚至是哭得一塌糊涂,场面感人至深。支教结束了,王智慧也离开了璜珥村。他在年前整理衣物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信件。那是学生们写给他的留言和感谢信,一直深藏在他的衣兜里,直到他回了家他才发现。这些信写的很朴实,读了使人很感动。其中有一封是这样写的:“王老师您的走,我们非常的不愿意。老师,您在这几届支教中是最好的,不是
我在专门夸您。王老师,您已经在我们心中扎下了根......老师,我希望您是星期五走,我希望您能给我们一个吻。”还有一封是信封上的留言,是这样写的:“王老师,我想对您说,您留下来吧,我们需要您。”这些信虽然是极简单又普通,但都寄托着孩子们对这位支教老师的感激之情和良好祝愿。除了孩子们的留言和书信外,王智慧还收到了家长和同事的一些留言和祝福。一位姓肖的女老师在给他的一条短信里写到:“你的走,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们的那群孩子会永远记住你的。我会用你的榜样去教导我们的孩子们的。我就不送你了,肖老师是女人,会哭的,愿你一路顺风,学业有成。”这些祝福都很感人,让他更加怀念璜珥,更加想念那里的人。
作为一名实习教师,王智慧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他用自己的青春谱写着一曲曲优美的支教赞歌;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给璜珥的教育事业送去了温暖;用大爱和真情给正需接受教育的孩子们送去了希望。这半年,他把他的全部精力都给了璜珥,是他拯救了璜珥,是他促成了璜珥教育的不断前进。
2010年3月12 日,学生家长给王智慧以及他的母校忻州师院去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到:“感谢忻州师院,感谢政史系,感谢王智慧老师,谢谢贵校对璜珥村宝贵支持,是你们的支教学生改变了我们璜珥村教育面貌。感谢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感谢王智慧老师为璜珥村的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2010年3月19 日,三年级学生家长代表又专程为忻州师院政史系和王智慧同学赠送了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着:“王智慧老师:情系学子,师德高尚。——三年级全体学生家长赠。忻州师院政史系的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璜珥村的学生家长代表,感谢他们的远道而来,对忻州师院的宝贵支持。学生家长代表对忻州师院政史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王智慧在璜珥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学生家长代表高度赞扬了忻州师院政史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支教学生素质,希望今后能够派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大学生到璜珥学校支教。中午,忻州师院政史系的领导同志和璜珥村学生家长代表共进午餐。宴上,大家共同探讨了农村基层教育和地方师范院校的改革和发展等问题,政史系的领导和家长学生家长代表都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整个座谈持续了两个小时之久。学生家长代表临走时还表示:“如果王智慧老师愿意并且有机会的话,我们愿意出高薪聘请王老师来我村任教,甚至是担当校长的职务。”
一句话说的好,“支教光荣,青春无悔”。我现在算是真正体会到了。王智慧的支教很成功,我真的为他感到高兴。支教改变着他的人生,改变着农村的教学面貌,改变着村民的乡土气息,改变着村民对教育的认识。支教在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王智慧的支教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一时难以言尽。我想随着他支教生涯的结束,一切都发生着改变。但唯一不变的依旧是那份乡情,是他和村民真情相处、坦诚相待的那份感情。支教让我们每个大学生成为一个爱心使者,穿梭于校园内外。哪里有播种哪里就会生根发芽,在璜珥这片土地上孕育着希望,成长着未来。我想在不久的将来,璜珥村的这群孩子们一定会有出息的。他们也一定会记住他们的王老师,用更加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
王智慧的先进事迹只是当代大学生山区支教教的缩影,在忻州师院像王智慧这样的优秀支教生还很多很多。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对农村的意义的确非同一般,对地方教育事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给了他们一个宝贵的实习锻炼机会,通过艰苦条件的磨砺,培养了他们的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品格;也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他们从中所受到的砥砺使他们一生受益无穷。对地方师范院校来说,不仅培养了大量有用的实干的人民教师,而且也壮大了学院的声誉。对农村来说,支教在巩固基础教育的同时,也改变了农村落后的思想,促进了农村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在农村支教,一在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孩子的成长方向。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我们下一代大学生继续发扬和壮大。相信将来有一天,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进一步开展能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希望,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希望以后支教的同学能向王智慧同学学习,把我院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继续为忻州师院书写新的篇章。
忻州师院政史系学生
2010年3月24日
第二篇:至情无言,大爱无声
至情无言,大爱无声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万里山川,滔滔江水,深厚的历史底蕴,精深的文化内涵,这所有的一切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的不朽结晶。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虽说有56个民族,却蕴含着浓浓的亲情,这种感情,是团结、互助、平等汇聚而成的真挚情谊;是维护稳定、共谋发展的坚定信念;是当面临困境时的一线光明。
此时此刻,让我们共同回忆,回忆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无限感动的团结故事,回忆那些曾经乃至现在依旧可歌可泣的民族团结的楷模。踏着时光,我们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一个身穿白衣的使者,骑着马渐渐消失在落日的余辉中。他就是王万青---草原曼巴,他以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全心全意为牧民解除病痛,温暖了草原民族的心。”越是没人愿意去的地方,越需要人,越能实现我报效祖国的志愿!”面对众人的不解,王万青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医者仁心,不同民族有着共同的爱,共同的善良,普通人之间的爱和给予,能让友爱更长久。”的确,是共同的爱、共同的善良、共同的事业,让上海大学生王万青与藏族姑娘凯嫪走到了一起。在当地医疗设备不足、乡卫生院基础设施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以精湛的医
术,救死扶伤数十载.43年来,藏族人民和妻子真挚的爱与包容,给了王万青强有力的支撑,成为他留下来的动力和源泉,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了当地群众,他把自己的亲情、爱情和工作热情全部融入到养育他的草原。
他如一株坚韧的胡杨扎根在戈壁荒滩,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爱献给了这里的人民;他如一朵洁白的雪莲花,用自己的青春使民族团结之花绽放的更艳丽。
踏着时光,我们走进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几十个人簇拥着一位维吾尔族老妈妈,老妈妈的脸上布满岁月的痕迹,可她的眼里闪耀幸福的光芒,她的嘴角牵动着幸福的微笑。她就是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阿尼帕〃阿力马洪。阿尼帕老人的一生有19个孩子,除了自己亲生的9个子女外,她还收养了汉、回、维、哈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尽管日子非常艰苦,但老人却总是说“19个孩子,都是亲生的”,而孩子们总是说:“不要把我们分成亲生的和收养的,我们都是父母疼爱的孩子”,当问到老人,孩子都是什么民族时,老人用质朴的语言说:“在我这里不分民族,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是啊,他们都是我的孩子,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是母爱,更是一种超脱自然的爱,它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爱不分疆域,更不论民族。
在你我的身边,到处都有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它们也许不是惊天动地,但却温暖人心,犹如那涓涓细流,却能汇成爱的海洋!天山因群峰的环抱而壮丽;天池因溪水的汇集而广博;祖国因民族的团结而强盛!这一段段感人的民族团结故事,唱出了一首首沁人心肺的团
结之歌;一个个光辉的团结大使,指引着我们走向团结之路;一份份爱与奉献,告诉我们,民族团结之花,因爱与奉献更美丽!让我们在祖国的热土上,为民族团结出一份力,共建民族团结的大家园,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增光添彩吧!
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时代发展的前提,而发展是和平的重要条件。祖国统一和民族统团结,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也是我们的重要国策,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和艰难的历史过程。所有的地方都是国家的一部分,所有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都要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我国各族人民的职责和义务。
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往往与人心的聚散密切相关。人心聚合,则国家生气勃发;人心离散,则国家一盘散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至情无言,大爱无声!让我们把对祖国所有的衷情付诸行动。民族团结,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身边做起!
第三篇:展现人间真情 凸显大爱无声
展现人间真情
凸显大爱无声
-----米兰阳光幼儿园爱心募捐侧记 12月25日,在圣诞节这个童话般的日子里,米兰阳光幼儿园的老师们却惊悉集团的舞蹈家——张玮老师身患严重肾衰竭,需要做血液透析治疗的消息。那样一个如花般美丽的女子,那样一位坚强的母亲,她那曼妙的舞姿曾经为集团书写了一曲又一曲的传奇。当这个消息从园长王晓菁老师那哽咽的话语中说出时,老师们沉默了,良久传来一声声低泣。一边是高额的透析治疗费,一边是年迈的父母与尚在上小学的女儿,她的家庭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集团的倡议也正是老师们的心声,这样一个好人,需要我们帮助她从窘境中脱离,身为同在集团大家庭的姐妹,我们义不容辞!
病魔无情,人有情,米兰阳光的姐妹们开始了爱心筹款活动。王晓菁、张涓、杜淑琴三位管理老师每人拿出1000元奉献爱心,在园长的爱心感召下,老师们纷纷慷慨解囊,一百、二百------一张张百元大钞上浸满了老师们对张玮老师的爱心祝福。有些刚工作的老师并不熟悉张玮老师,但是也拿出了一份爱心,马辰老师甚至拿出了自己当天带的所有钱。夏冰老师在探望过张玮老师过后,回园又二次捐款,她同时呼吁老师们帮助张玮老师寻找相匹配的肾源。在这些可爱的老师们的帮助下,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就筹得善款5510元,这些善款很快就会通过集团领导转交到张玮老师手中,一解她的燃眉之急。同为集团的姐妹,我们亲如一家,甘苦与共。同时我们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帮助下,张玮老师一定会摆脱病魔,重现她灿烂的笑容!
第四篇:大爱无言 润物无声(感恩亲情演讲稿)
大爱无言 润物无声
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在我开始今天的演讲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相信大家都还记得我们在心理学课上看的那部电影《小孩不笨》,我想知道,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大家心里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那么让我从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感触开始我今天的演讲吧。我演讲的题目是《大爱无言 润物无声》。
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一对小兄弟吧,他们的父母是新加坡的中产阶级,每天都忙着工作挣钱,却很少,甚至从没想过和孩子沟通,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就足够了,却不知道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父母给的衣食无忧,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和理解,肯定和赏识,他们每天对孩子只有谴责,认为孩子没有优点可言,而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无论好坏他们都不满意。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自己也曾经有过和小兄弟俩一样的感受。
在我的记忆里,从我记事开始,我的爸爸妈妈从来没有表扬过我,幼儿园的我手工做得比别的小朋友好,他们觉得手工做得好什么用都没有;小学、初中,我的学习成绩比别的同学优秀,他们觉得这就是我必须做到的,我就应该比别的同学强;高中,我在班级、学校当学生干部,他们觉得我不努力学习,总是把时间耽误在这种活动上是不务正业…所以我的童年和成长就是在别人爸妈的赞扬和自己爸妈的无视中度过的,小时候的我甚至一度认为自己不是爸妈亲生的小孩,是邻居阿姨家的。
高考结束后,我毅然选择了到离家千里的哈尔滨来完成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离开家的前一晚,我和爸爸妈妈彻底地谈了一次。那天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收拾了一下午的东西,爸妈都没有来帮忙,偶尔一句嘱咐也是“别忘带...”收拾好一切,我重重地把自己摔进沙发里,“爸妈,咱们谈谈吧!”
不知为什么,那天我把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疑问和委屈一股脑的都说了出来:你们从来不夸我,从来都只看到我的缺点,从来都没有在下雨下雪的恶劣天气接送我上下学…我边说边哭,好像要把这些年积聚在心里的怨气都发泄出来,沉默的屋子里只有我上气不接下气的哭声。爸爸在沉默了好久之后用一句话打断了我的眼泪:“因为你是我们女儿,我们希望你更好。”接下来的时段里,爸爸妈妈一
人一句的解释着,亦或是诉说着他们的父母心:不夸你是怕你骄傲,怕你满足现状后再也不思进取;总是指出你的缺点,是想让你找准自己的位置,塌下心来做得更好;下雨下雪不去接你并不是不关心你,而是希望你学会打理自己的生活,希望你可以在失去我们之前学会坚强和自立,才不会在失去我们之后茫然失措…
“可是,我也需要鼓励!”听到这么多的解释,我依旧觉得委屈。妈妈看着我哭花的脸说:哪一个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可是方式都不一样。我和你爸都不是那种喜欢把话说出来的人。可是你自己想想,在你每次需要鼓励的时候,我们真的没给你鼓励么?
慢慢平静下来的我,开始回忆:幼儿园参加演出,妈妈跑遍各个商场给我买漂亮衣服;手工比赛做得好,爸爸把我的小作品在办公室展览了一个月。小学时候的我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只要我想学,爸爸马上给我报名;每次考试,临出家门妈妈都会说“考完试早点回来”而不是别人妈妈口中的“考个好成绩回来”。初中高中,班级学校的好多活动准备都是在家完成,爸妈虽然没有帮忙,却总在我没主意的关键的时刻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第一次高考落榜后,爸妈只说了一句“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做你的决定”…
这时的我才忽然意识到,原来爸妈一直在用他们的行动关爱我、理解我,原来我的委屈和抱怨是那么幼稚和无知,原来妈妈给我们的那种轻轻的温暖真的是“母爱无言”,原来爸爸给我们的那种贴心的关怀真的是“父爱无声”…
到哈尔滨来上大学之后,可能是以前习惯了为自己打理生活,我很少给家里打电话,而父母的电话却多了起来。爸妈依旧只是问问我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原来的我,也许不知道电话那头的父母给我的感觉究竟怎么定义,可现在的我知道,那种感觉叫做“大爱无言,润物无声”。
看完《小孩不笨》,我给爸妈发了一条信息: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这么多年为我做的一切,谢谢你们这么多年给我那么多我如今才深深理解的爱。
好啦,这就是我今天的演讲,希望大家在听完我的演讲之后给那份无言无声的爱一点点他们期待了很久回应。
第五篇:大爱无言
大爱无言
-----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华诞
我,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而富裕年代的大学生,不需要为衣食住行而烦恼,不需要为国家独立而斗争,那么,我时常在想,我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最大意义是什么?我既没有生活在战争年代,也未生活在艰苦创业年代,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我想,这也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吧,当人类脱离野蛮状态进入文明以后,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舒适,精神心灵却越来越累,我们几乎每个人都面临着精神寄托的问题,因为,我们都开始深刻体会到把人生幸福看成是一种肉体享受是一种错误的人生哲学,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和身体的享受,并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幸福,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即使他们用暂时的物质享受来麻痹自己,也终究逃不过精神上内心深处灵魂寄托的问题,而《牛虻》很好的为我们揭晓了答案,牛虻用他艰辛的一生告诉我们人为什么而活着。
《牛虻》一书作者伏尼契受当时身边革命者的献身精神的激励写成,它生动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的塑造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主人公牛虻出生在意大利一个英国富商家庭,他曾天真的以为这个世界多么美好,但实则自己是母亲与神父主教蒙泰尼里的私生子,牛虻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精神上很受挫伤,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真相,牛虻崇敬蒙泰尼里神父的渊博学识,把他当做良师益友,已一片赤诚之心回报他对自己的关怀,但当他接触青年意大利党人,认清自己忏悔神父的间谍行径,认清教会和反动当局狼狈为奸镇压革命的残酷现实后,他大彻大悟,从而走上与他们进行义无反顾不屈不挠的斗争道路,而在这条道路上,不管经历多少艰难险阻,都未阻挡他前进的脚步。蒙泰尼里神父曾是他的榜样和偶像,是他立志长大后要成为的人,然而他未曾想到自己竟是他和母亲的私生子,这种毁灭性的打击让他的信仰彻底崩溃,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亚瑟时代的结束,牛虻时代的到来。信仰破灭后,他伪装自杀的现场,只身流亡到到南美洲,在那里,流浪生活锻炼了他,回到意大利后,他已经是一个坚强冷酷老练的革命党人了。外表桀骜不驯的他内心却有一颗比谁都刚强炽热的革命之心。十三年后,父子再次相遇,但父子之情已经在各自信仰的极端冲突中痉挛与压抑,他们谁都不肯放弃自己的信仰,最终,牛虻被蒙泰尼里亲判死刑,蒙泰尼里自己也痛苦的发疯致死,牛虻最后在遗书里的那段话,至今仍是经典:我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重新动用审讯手段和处决手段,我知道如果你们这些留下来的人团结起来,就会给他们猛烈的反击,你们将会实现为之奋斗的宏伟大业,至于我,对待死亡将会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院子,就像是一个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经完成了我的这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已经彻底完成这份工作的证明,他们杀了我,因为他们害怕我,我心何求?这些字,个个铿锵有力,深刻体现牛虻视死如归完成革命任务后欣慰轻松的心情。
世界上的爱有两种,大爱和小爱。对周围亲友的爱是小爱,这是一个正常社会人生理所需的;还有一种爱超越自我,跨越种族和国界的爱世上一切人,这种爱,外柔内刚,最具渗透力和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却不图回报,从不嫌贫爱富。对比这两种爱,我们大多数人局限于第一种小爱中,而《牛虻》一书更加使我们看到自己的渺小:为死亡所掩饰的肉体和灵魂何其痛苦,我们有什么理由为身边那一点点轻如尘埃的小事而埋怨、哀叹!没有什么事能使我们放弃对信仰的追求与生之希望,没有什么沟壑是不能逾越的,即使是在自己挚爱的生父面前,牛虻最终也选择了信仰,残酷的封锁父爱。面对困难很难突破已经在世人眼中信奉成真理和希望的不公平制度或体系,因为这些毒害人心的东西已经渐渐麻木世人的心,然而,在这些芸芸中,总有些内心深处还隐藏着爱和人性光辉的人,一旦他们为黑暗而残酷的现实所击醒,他们会站起来,毫不犹豫的为所认定的方向而努力拼搏,直到付出生命。固然,第一个走出这一步人很艰难,可是再困难也得朝前走,即使没有志同道合的人甚至有人嘲讽与阻挠,但这也要坚定地走下去,要坚信没有什么能让你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坚信困难挫折是磨刀石,他会让我们变得更加锋利和刚强,越挫越勇,在激流中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
犹记得保尔临死前说过的那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奉献给这份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句话同样和牛虻的遗言一样,曾经鼓舞了多少青年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只有经历无数的磨练才会有精彩完美的人生。
牛虻,作为一名富家子弟,却自愿放弃舒适的贵族生活,放弃对生父的爱,愿意为革命事业而奉献自己的一生乃至生命,这是需要一种怎样的勇气啊,面对悲惨的人生,这种力量是来自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渴求,对民族的至爱,对国家的忠诚,这些力量唤醒了他并一直支撑着他,使他愿意为之付出,他的生命是永恒的,因为,他死后,还有无数被他精神所感动鼓舞的一批后继之士,每一次翻开历史,看到中华民族血迹斑斑硝烟弥漫的故乡,听到流亡中撕人心肺的哭喊,我的心都会哭泣,我都会想到牛虻。在祖国最关键最危急的时候,总会有像他这样的人站出来,坚毅挺拔,置生死于度外,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我知道,因为中国人都流淌着五千年的炎黄血脉,都有一种爱国魂。后来,这些人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这些共产党人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在帝国主义疯狂侵略的时候,在封建势力横行的年代,放弃了无数的小爱。在共产主义信仰面前,在民族独立国家解放面前,在他们眼中人的爱生之念思苦之情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些可歌可敬的共产党人,演绎了一幕幕动人的爱国主义故事,他们前赴后继,生生不息,而爱国主义信仰贯穿于中华民族斗争史的始终。
忆往事,心潮澎湃;看今朝,我要拼搏进取。无数次凝望鲜艳的党旗,那鲜红的颜色是无数烈士用鲜血染红的,共产党这个神圣的名字在我的内心深处燃起一把星星之火,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我知道,纵使我生命渺小,力量有限,我也会为祖国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世界和谐尽我所力贡献我的力量。
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在这个世界上已生活二十三载的我,在书本中在无数真实的故事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我知道,接下来,我再不需要那些华丽的语言,而是合上书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一个共产党员大学生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