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会把人物的语言写具体
学会把人物的语言写具体
写人记事时,常要描写人物的语言。因为,语言是心灵的“门户”,语言描写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这就 需要我们掌握把人物语言写好、写具体的方法。怎样把人物的语言写好、写具体呢?
如:我哭着,哭着,听到有人走了进来,回头一看,原来是继父,便把 头扭向一边。他在我身边坐下,用手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丽敏,你的心情我理解,这都不怪你。以后我哪儿做得不对,你尽管提出来,别闷在心里。不过,我相信我会做一个比你想象的要好得多的爸爸。”
听了这些话,我张嘴想说点儿什么,可是,话到嘴边又缩了回去。
(1)描写语言,要真实、准确,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特点。由于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经历、职业、文化程度、思想觉悟 等不同,所以语言的风格、特点也一定是不相同的,这就如同每个人的 长相一样。语言描写,目的就是要揭示人物性格,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 象。所以,描写语言,就一定要真实、准确,符合这个人物的身份和特 点。这是把人物语言写具体的重要前提。例段中的小作者,就很好地做 到了这一点。她所描写的继父的语言,合情入理,与当时的情景很贴切; 真诚坦直,朴实无华,非常符合劳动人民的身份;善解人意,饱含爱抚之情,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为人的特点。同学们在描写人物语言时,最爱犯的毛病就是“众口同腔”,或不 看写作对象,想当然,用描写小弟弟的语言来描写老爷爷,用描写老奶 奶的语言来描写小姑娘,用描写知识分子的语言来描写劳动人民,等等。其实,这并不是你描写的人物在说话,而是让他们说你设计的话。这是错误的。
(2)描写语言,不但要写清人物都说了什么,还要写出人物是怎么 说的。
在描写人物语言时,既注意写清人物都说了什么,又重视具体写出 人物是怎么说的——说话时的声音、语调、神态、动作等。这对刻画人物,更好地表现人物特点,是极为有用的。如:例段中,“他在我身边 坐下,用手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这是小作者在描写继父说话时 的动作、神态。这些语句,与说的内容互相映衬,真切而生动地表达出 继父对“我”的关怀、爱怜。
第二篇:【作文指导初步】学会把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写具体
【作文指导初步】学会把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写具体
写人记事时,常要描写人物的语言。因为,语言是心灵的“门户”,语言描写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把人物语言写好、写具体的方法。
怎样把人物的语言写好、写具体呢?下面的这段话,会给我们许多提示:
我哭着,哭着,听到有人走了进来,回头一看,原来是继父,便把头扭向一边。他在我身边坐下,用手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丽敏,你的心情我理解,这都不怪你。以后我哪儿做得不对,你尽管提出来,别闷在心里。不过,我相信我会做一个比你想象的要好得多的爸爸。”
听了这些话,我张嘴想说点儿什么,可是,话到嘴边又缩了回去。(1)描写语言,要真实、准确,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特点。
由于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经历、职业、文化程度、思想觉悟等不同,所以语言的风格、特点也一定是不相同的,这就如同每个人的长相一样。语言描写,目的就是要揭示人物性格,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所以,描写语言,就一定要真实、准确,符合这个人物的身份和特点。这是把人物语言写具体的重要前提。例段中的小作者,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她所描写的继父的语言,合情入理,与当时的情景很贴切;真诚坦直,朴实无华,非常符合劳动人民的身份;善解人意,饱含爱抚之情,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为人的特点。同学们在描写人物语言时,最爱犯的毛病就是“众口同腔”,或不看写作对象,想当然,用描写小弟弟的语言来描写老爷爷,用描写老奶奶的语言来描写小姑娘,用描写知识分子的语言来描写劳动人民,等等。其实,这并不是你描写的人物在说话,而是让他们说你设计的话。这是错误的。(2)描写语言,不但要写清人物都说了什么,还要写出人物是怎么说的。
在描写人物语言时,既注意写清人物都说了什么,又重视具体写出人物是怎么说的——说话时的声音、语调、神态、动作等。这对刻画人物,更好地表现人物特点,是极为有用的。如:例段中,“他在我身边坐下,用手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这是小作者在描写继父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这些语句,与说的内容互相映衬,真切而生动地表达出继父对“我”的关怀、爱怜。【思考练习】
(1)怎样把人物的语言写具体?为什么说“众人同腔”或让文中人物说你(作者)设计的话都是错误的?
(2)回忆一下老师表扬自己的情景,饭桌上家人对话的情景。然后,任选一个内容写一段话,要求把人物的语言写具体。
学会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
学会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行动,包括动作、行为两个方面。动作,指人物一举一动的活动,如:抓、拉、扯、跑、踏、看、听、闻、说等;行为,指人物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为一个过程,如赛跑的过程、钓鱼的过程、做游戏的过程等。行动,是人物性格、情感、品质、思想的具体表现。看一个人,不光要听他是怎么说的,还要看他是怎么做的。因此,行动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又一重要手段。怎样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呢?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看看你能否悟出一些方法。
小磊,那可是班上有名的“小迷糊”。一次,他拎着书包走进学校,看见写字课代表正在教室门口检查同学们的写字用具,不禁叫道:“糟了!”他用手掌拍打着自己的头,转身就往家跑。“小磊,怎么又回来了?”妈妈问。他也顾不上回答,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屋子里乱糟糟的,连被子还没叠呢。“毛笔,毛笔!”他找了柜子又翻抽屉,总算在床底下找到了毛笔和墨,可涮笔瓶呢?他猛然想起上次大字课回来,他用瓶子捞鱼,放在窗台上了。他提起瓶子,一股臭味扑鼻而来。原来瓶子里的鱼死了,已经泡了好几天了。小磊赶忙把臭水连鱼一块倒掉,抄起桌上的笔墨,夹着瓶子奔出家门。屋子里柜子张着嘴,椅子翘着腿,抽屉伸着舌头,都在责骂小磊不把它们放好。小磊冒着满头大汗,一路上也不住地责备自己。等他气喘吁吁地跑进校门时,校园里早已鸦雀无声了。(1)描写人物行动要准确。
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符合生活实际。这是把行动写具体的首要条件。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很简单的事例:男生吃西瓜的行动,和女学生一定是不同的;三伏天,半天又没喝到一口水,此时吃起西瓜的行动与平日也一定是不同的。这就提醒同学们,在描写人物行动时,务求做到“准确”二字——抓住人物行动的特点写,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实事求是,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如:例段中“拎着书包走进学校”,“用手掌拍打着自己的头,转身就往家跑”,“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抄起桌上的笔墨,夹着瓶子奔出家门”等,这些行为、动作描写准确贴切,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既淘气又毛手毛脚,生活和学习缺少条理的同学的形象。(2)描写人物的行动要细致。
①人物的行为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若干连续的动作组合而成的。要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首先要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分解”、展开——先怎样,又怎样,最后怎样。想好以后,再按照这些动作的先后次序,逐一地、有条理地、连贯地写出来。当然,描写要有目的,事先要想好为什么写这个动作和那个动作,而不能一股脑儿全写出来。
如:例段中,作者把小磊回家取写字用具的经过分成“发现没带用具、回家去取→找柜子、翻抽屉→返回学校”这三层,每一层又都将行为作了细致的分解;然后一层一层地、有顺序地进行描写。这样,整个经过既顺畅,又具体。
②在描写每一个动作时,不但要写清人物做了什么,还要写出人物是在什么情境、背景下做的,是怎么做的——写出人物动作表现时的神态、语言、心理等。“做什么”、“在什么背景下做”和“怎么做”,这些都是人物动作描写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写清楚,人物的动作描写自然也就具体了。
如:例段中,“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气喘吁吁地跑进校门”这两个短句,“奔回”、“跑”是写做什么,“三步并作两步”、“气喘吁吁”则是写怎么做,在什么情况下做。这样,把动作写具体了,人物急促、慌乱的形象也就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了。【思考练习】
(1)为什么要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怎样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描写时要注意什么?
(2)观察妈妈是怎样炒菜的,或自己亲自试一试。然后写一段话,要求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
学会把人物的心理写具体
心理,又叫心理活动,指的就是人物想些什么,是怎么想的。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进行描写。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状态,是直接刻画人物、把人物写真写活的又一重要方法。描写人物的心理,又分描写自己的心理和描写他人的心理这两种形式。(1)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具体。
作文时,无论是主要记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是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往往都需要描写自己的心理,用来展示自己心理活动的经过,或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因为自己最了解自己,心里想些什么、怎么想的,自己最清楚,所以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是比较容易的,可以直接采取“我想”的方式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只是要注意:描写时,既要写出自己“想什么”,还应写清“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这样,就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清楚、具体了。另外,要写出深层的、真实的心理,避免口号化,表面化,遮遮掩掩。
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具体的: 正当我和爸爸谈论着马路上过往的一些名牌小轿车时,只见一位看自行车的老奶奶正艰难地弯下腰,去捡我刚才扔掉的冰棍纸和软包装盒。这一举动顿时使我惭愧不已,想立刻跑过去对老奶奶说些什么,可又实在觉得不好意思。唉,算了吧,下次不再随便扔了不就行了。我心里默默地想着。此时,我也无心再去观赏那些名牌小轿车了,只是往前走了几步,端详着这位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大约六十多岁的老奶奶。她身子比较单薄,背有点驼,但显得很精神。我在想,这么大年纪了,还在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会做着贡献,真了不起;再想想自己,只图个人方便,却给别人带来了麻烦,惭愧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这段话记叙的是小作者看到老奶奶艰难地弯下腰,去捡“我”扔掉的废弃物时,心里想的内容。作者不但写出了自己想什么(想认错可又不好意思→只此一次,不能再扔了→老奶奶真了不起→自己图方便,给他人带来麻烦),而且写清了怎么想的(心里默默地想),为什么这么想(见老奶奶捡自己扔掉的废弃物,惭愧不已),真实地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思想活动。(2)把他人的心理活动写具体。
因为我们不可能钻到人家的脑子里,所以要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就比较难了。怎样把他人的心理活动写具体呢?尽管他人头脑中是怎么想的,我们无从知晓,可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从他的表情神态、言谈话语、行为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讲,具体描写他人心理活动的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表情神态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特别是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自言自语”,让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动作,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动作,来揭示人物内心隐蔽着的微妙的感情。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描写人物幻景的方式,来具体展示他的心理活动。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具体的:
有一次,我正在做功课,亮亮看见我手里的钢笔,硬要拿。我说:“亮亮,钢笔不能玩,小姨给你看一张画吧。”他又摇头又甩胳膊,“不要,不要!”接着就哭起来。妈妈看见了,对大家摆一摆手,大家就若无其事地各做各的事。他哭了一会儿,用手捂着眼睛,断断续续地哼着,还不时地从手指缝里偷看,看大家是不是是注意他。他的目光从妈妈身上移到姐姐那儿,一会儿又移到我身上。我竭力不让自己笑出声来。他把大家扫视了一遍,也就不闹了,自己拉着小汽车玩去了。以后我再做功课,亮亮也不要钢笔玩了。
这段话,写亮亮先是撒娇,继而以哭为手段要大人答应他的要求,最后见哭不能生效,只好“自己拉着小汽车玩去了”。作者通过具体描写小孩的行动(摇、甩→哭)、神态(捂→偷看→移),逼真地写出小孩的心理特点,反映出亮亮真是个聪明淘气、活泼可爱的孩子。【思考练习】
(1)心理描写分哪两种形式?怎样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具体?又怎样把他人的心理活动写具体?
(2)以“我听到表扬之后”或“××生气了”为内容写一段话,要求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具体。
第三篇:怎样把人物外貌写具体
怎样把人物外貌写具体 从认知心理述谈人物外貌描写
蕲州三小
张小兰
本学期,我校语文“把习作写具体”课题研讨进入如火如荼的第二阶段,大家业余学习,集体备课,写好每一节作文指导课教案,上好每一节习作指导课。还举行习作研讨课比赛活动。我的参讲课是《怎样把人物外貌写具体》,现在就从学生认知心理方面谈谈如何把人物外貌写具体。
记叙文是小学生要掌握的重要文体,而记叙文的重头戏之一便是人物的外貌描写。现状是学生不会写人物外貌:外貌描写千人一面,不能抓住人物特点,写同学就是“弯弯的眉毛下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高高的鼻子下是一张好看的樱桃小嘴、、、、、、”,写老人就是“满脸的皱纹,一张慈祥的脸”,写小孩就是“胖乎乎的脸蛋像红苹果,一笑起来就露出 两个小酒窝”,还有的同学一提笔写外貌,就从额头、眉毛、眼睛到鼻子、嘴巴、耳朵,样样都写到。有一次,我看到学生写一个男同学樱桃小嘴,笑着问学生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樱桃小嘴吗?能不能拿红粉笔画给老师看?”然后点几个同学去画,都画得不像,看来他们写作文都是想当然,用词很不准确。于是,我告诉学生樱桃小嘴首先嘴唇的颜色一定红得像樱桃,其次上下嘴唇会像两片花瓣合成圆嘟嘟的小樱桃,这一般用于女性,描写注意性别的不同。
这一个词的讲解对学生如何写好人物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没有留心观察生活,细心捕捉人物外貌特点。即使知道人物外貌的不同,也不能用准确的词表达,或者用某一词而不理解该词。描写的内容单一,停留在五官上。有的同学面面俱到,没有突出特点。这说明学生学生除了留心生活不够,对人物外貌描写的知识非常欠缺,对外貌的诸多特点认识模糊。
学生外貌描写上的片面、空洞和脸谱化,不是学生的错,这共性问题正是值得语文老师研讨的。虽然小学阶段大家学过不少写人的记叙文,典型的外貌描写像闰土、鲁迅、居里夫人等学过不少,但那是作家根据表达的需要各有侧重地抓住人物外貌一两个特点进行传神的描写,学生学的是字-句-段-篇-章的整体内容,对人物外貌描写的系统知识了解还是很少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缺乏人物描写的知识,不知道什么是人物的外貌描写?它的描写对象有哪些?不知道人物描写的方法?当然就不会把人物外貌写得真实具体了。很有必要在知识的层面梳理讲解一下:什么是外貌描写?怎样把人物外貌写具体?
一 概念是旅行包
概念能让学生深层次的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脉落,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系统。如果说把人物外貌描写当作一次心灵之旅的话,那外貌描写的概念就像是一个旅行包,提供你旅行性用品,外貌描写的对象,内容、范畴、作用。
什么是外貌描写?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年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是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学生只有明白外貌描写的概念才能准确地进行人物外貌描写。这样学生就明白外貌描写的对象是很多的,并不是局促在脸部。可以写人物的发型,经常穿的衣服,习惯性动作、表情啦,概念掌握了,学生自然就明白外貌描写的范围还是挺广的。在平时生活中就留心得多些,在习作中就会过滤出人物外貌中最有特点的部分层现出来。二 认识是导航仪
认识是现实中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只有认识了事物才能得到准确地运用。你认识人物外貌的各种类型,就好像在大脑中装了台导航仪,观察一个人,你就能区别这个人的脸型,身材,肤色等等是哪个类型,用什么词形容。人的外貌各不相同,即使孪生兄弟也有差别。-我用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头发的金、银、花、白各种颜色;柔顺,枯黄、卷曲,蓬松等各种发质;男人女人等各种常见不同发型;圆脸、国字脸、菱形脸、鹅蛋脸、瓜子脸、刀子脸,东瓜脸等不同脸型;鹰钩鼻、酒糟鼻、塌鼻梁、朝天鼻等不同鼻型;杏眼、桃花眼、丹凤眼、斗鸡眼等眼的形状,还有不同眉形、唇形、体型,肤色,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人物外貌的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扩大,认识不断深入,理解更形象直观,以后观察人物,描写人物就会驾轻就熟,可写的内容就多了。另外,这不说明外貌描写是胡子眉毛一起抓,面面俱到。外貌描写是提示人物性格、服务于中心思想的,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点才是根本。
三
方法是心灵导图
学生认识了人物外貌的千差万别,这只是旅行车上的导航仪,让你认识和区别人物外貌各种类型。用书面语言组织出来,让别人读了 感到真实具体,这就要知道人物外貌描写的基本方法,就像在心里有一张心灵地图,心中有数。这些方法也可以说是技能,要通过不断训练才能掌握。人物外貌的描写首先要有一定顺序 :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这样让读者觉得轻松自然条理清晰;然后要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觉得生动形象如见其人,过目难忘;还要抓住人物特点,这个特点包括年龄、性格、职业、身份等等。这些可是长时间训练所得,非一蹴而就,一时之功。但要让学生心理上认识这些方法是把外貌描写具体的唯一途径,只有心理上全面地认识到问题平时才会有意识地加强训练,才会形成能力,习作能力得到锻炼。它有个时间过程,这好像是朵灵芝花,长在悬崖,只在勤学苦练本领才能摘到手。所以教育学生不要心浮气躁,暂时写不好,也别过于着急,对习作要有信心!
俗话说:画人难画鬼易,通过这次《怎样把人物外貌写具体》子课题的个人研修,我们班同学从心理上认识了外貌描写的内容、对象、方法、过程,认识了难度,反而不怕困难,他们不背包袱,不管是写人还是记事的文章,碰到 人物描写,自觉或不自觉加一点出彩的外貌描写,让人眼前一亮,从中我相信一点:作文是个长期的训练过程,我们只有在学生心灵上播下植物的种子,让他们认识生长的过程,看到事物的全貌,让他们有方向,有方法,有信心,到了一定时候就一定会有收获!
第四篇:写好人物语言
写好语言描写
教学目标:根据对话人的动作、神态,加上适当的修饰词来描写人物的对话。
重难点:1·运用四种对话形式来描写,并能灵活交叉使用。
2.展开想象,生动地描述一段对话。
一·写好人物对话的重要性
人物对话在人物描写中占有非常的地位。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
二·人物语言的几种书写形式(1)提示语在前
例:李老师笑着问:“同学们,你们星期天过得快乐吗?请告诉我!”
(2·)提示语在后
“同学们,你们星期天过得快乐吗?请告诉我!”李老师笑着问。
(3)提示语在中
“小明,你要认真想想!”王老师严肃地说,“你这样做,应该吗?”
“同学们,”李老师笑着问,“你们的星期天过得快乐吗?请告诉我!”
(4、)在清楚地知道双方的对话人是谁的前提下,省略提示语,连续地写双方对话。
小刚和小明的悄悄话,我听得很清楚。
“昨天你在哪儿?”
“我在动物园玩。你可别告诉别人!”
为使行文简洁,在不会使人发生异议的情况下,可以省去一些“××说”之类的交代。而且可以把引述的每一句话分成一个个自然段来写。即:一个人说的话,可以单独成为一个自然段。
以上四种形式可以在写作时自由选择,也可以在写作时综合使用。一句话,要用得自然、得体、恰当。三·、人物语言描写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什么人说什么话,人物语言一定要符合其年龄、性别、身份、职业、性格、文化修养、思想认识水平以及人生经历等特点。
(2)描写人物语言时,要能真实地写出人物说话时独有的语气、神态以及习惯性动作等。以此来表现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等。
(3)记录人物语言时,要做到准确、紧凑、连贯、简练、鲜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平时说话时,往往会或多或少地掺进一些语病或废话。因此,我们在记录时,要有选择,不能完全照搬。有时,而应该作适当的加工调整(有特殊需要时除外)。
(4)记录人物语言,要根据一定的需要,要灵活、合理地运用“直接引述”与“间接转述”这两种记录方式。
(5)人物的语言描写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及表现人物特点服务的,因此,与此无关的人物语言决不能塞进你的文章里。
对话集中时,对话要分开小节写,这样条理更清楚。提示语的位置也要根据对话情景的不同灵活多变:标点的使用也不同
1.一只小兔子走过来,温柔地问:“你怎么啦?”
2.“笑是很重要的。”老木匠对自己说,“谁要是不会笑,谁就没有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3.“嘻嘻。装得一点都不像!你瞧,应该像我这样”小兔子龇牙咧嘴地做了个痛苦的表情,蹦蹦跳跳地走开了。
我给学生一个这样的标点使用儿歌—— 提示语在前面,冒号引号紧相连;
提示语在中间,点个逗号在后边;
提示语放最后,结尾画个小圆圈。、指导观察练写对话
学会灵活使用提示语,并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提示语去表达,以下是学生的描写。
1、我气喘吁吁地说: “妈——快渴死我了!”
2、“妈——快渴死我了!”我一边用手擦着汗一边说。
3、“妈——”我有气无力地,“快渴死我了!”
4、“妈——快渴死我了!”我端起一大杯水咕咚、咕咚猛喝起来。
5、“妈——快渴死我了!”我把书包扔在沙发上,端起水杯痛痛快快地喝起来。
同样一句话,提示语使用不同,给别人不一样的感受,2.写对话有时要借助于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加强语气,增强对话的表现力。
有些同学写对话时,只写“我说”、“他说”、“小王说”、“小李说”,而对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不作任何描写。这样,就较难把对话写好。
实际生活中,人们每说一句话,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藏,总会伴随一些动作和神态,这额动作或神态往往同说话的内容是一致的。因此,在写对话时对此作一写适当的描写,不但增强了对话的表现力,而且更鲜明地刻画了人物。
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指出,这种动作和神态,一定要自然流露,应当和说话的内容、说话时的心情相吻合;描写做到的恰到好处,自然贴切,不能装腔作势,过分夸张,娇柔造作。不然,效果将适的其反。
3.写对话时,前往不要写“大话、空话、套话”。总之,人物对话要力图写的自然、真切、恰当、准确。
发现作者在提示语中注意描写了任务的什么,学生发现:
(1)写了人物的动作
“放开!放开”小红狐拼命挣扎。(2)写了人物的神态:
“报告警官,他抢我的包!”小红狐撒谎一点都不脸红。“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3)写了人物的语气: 一只小兔子走过来,温柔地问:“你怎么啦?”(4)写出人物声音特点:“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尖叫。(5)叙述故事的情节:“嘻嘻。装得一点都不像!你瞧,应该像我这样”小兔子龇牙咧嘴地做了个痛苦的表情,蹦蹦跳跳地走开了。
五·巩固练习(写好人物语言表达的内容)感谢爸爸对我的磨练 六
·习作
题目:
1、道听途说;
2、我和××的一场争论;
3、××来到 我的家 要求:任选一个题目写作,要使用对话的三种形式。注意文通句顺.例文欣赏
在路上遇到的一件事(2)
中午,我到副食商店去买酱油,刚走出家门就看见一辆自行车飞驶过来,我心一惊,身一侧,那辆车就从身边擦过去,真险呀!我放眼一看,骑车的是一个身穿花格子的青年,后货架子上还坐着一个大个子。我正想走,忽然一声喊:“站住!”原来,一位老爷爷在招呼那两位骑车的人。这时,只见那老爷爷走上前去,说:“你俩下车,先别走!”花格子头一歪,神气地说:“你凭什么不让我们走!”“凭什么,就凭你们违反交通规则!”老爷爷理直气壮地说。“走!别理他!”大个子一声招呼,花格子又要推车走。老爷爷一把捏着车闸,说:“谁敢走!”两个年轻人见走不了,只好换了口气说:“大爷,我们有急事,就这么一回,下不为例。”“照你这么说,只要有急事,交通规则就可以作废了!”老爷爷激动地说。“这„„”两个年轻人哑口无言了。大个子跳下车来,连连说:“我们错了。”他又转身告诉“花格子”:“你先走,我步行去!”临走时,两人还回头向老爷爷说了声:“谢谢!”这也许是老爷爷使他们懂得了交通规则的重要。
用对话的方式叙述一件事情时,要注意交待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开头结尾的相互照应。本文叙述一位老爷爷制止一位青年人骑车带人、违反交通规则的一件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先写老爷爷发现骑车带人,连忙制止;紧接着写以理说服,批评教育;最后写青年人接受教育,勇于认错。从中使我们懂得,人物的对话,可以推动事情情节的展开,更好地表现中心思想。
忘带作业的感觉真不好(3)
快上课了,我急匆匆地走进教室,刚坐到凳子上,急切的催促声传了过来。
“宋子鋆,快点儿交作业!”学习委员胡安琪在一旁催我。
我匆忙打开书包,快速翻找作业,“咦?怎么没有?”我心里暗暗着急,“是不是忘带了?早上我还拿出来看了看,怎么现在就‘失踪’啦?”
“是不是忘带了?”胡安琪着急地问道。
“唉,先按没带给我记上吧!”我沮丧地说。心想,一会儿何老师肯定会批评我,我就会成为同学们的笑料,真希望何老师能宽恕我一回。
快上课了,何老师走进教室。
“宋子佳、郑耀飞,你们怎么忘带作业了?”何老师偏偏哪壶不开提那壶,我脸上顿时火辣辣的,感觉同学们的目光同时唰唰地射了过来,耳边都是嘘嘘声和嘀咕声:“宋子鋆会忘带作业„„”,此时我真想找个地缝钻下去。
我不甘心作业自己会飞跑,就又开始在书包里挨个寻找“逃跑”的作业,急得满头大汗,还是一无所获。
“咋不找了?找到了没?嘻嘻,你也有今天!”我的同桌赵浩宇在一旁幸灾乐祸
我既尴尬又羞愧,想立即转移话题,这时李志豪也跟着起哄嘲笑:“就你这样,不带作业,可给我们带了个好头,模范,模范,我们都要向你学习喽。”
我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但无话可辩,只觉得全身的血液在沸腾,嘴紧紧地绷着,几乎咬破了自己的嘴唇,才抑制住愤怒的感情。
我后悔莫及,可怜的我,如果能按时交作业,就不会弄得满城风雨,也就不会被同学们嘲笑,忘带作业的感觉可真不好,我以后可得改了这个粗心的毛病。
四·巩固练习感谢爸爸对我的磨练(以下内容注意用神态和动作当提示语)人物性格:我,有些娇气,但经过磨练后,形成了坚强的毅力。爸爸: 对我要求严格,主动磨练我,但又很爱我。
第一自然段:一年级时,每天爸爸送我上学,我为此常炫耀自己。
第二自然段:上二年级的一天,爸爸决定不开车送我上学。(写出爸爸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我想到以前常用的方法“撒娇”,于是就像爸爸“撒娇”。(写出我的神态语言)
第四自然段:爸爸的语言:
第五自然段:我见爸爸不答应,便“撒泼”起来。(语言描写)
第六自然段:爸爸生气了,十分严厉地责骂我。(爸爸的语言描写)
第七自然段:我趁爸爸不注意,来个“先下手为墙”,钻进车内。(我的心理活动,动作描写)
第八自然段:爸爸发怒了,把我从车厢内来出来。(爸爸的动作,语言)
第九自然段:从此,我每天都步行上学。
第十自然段:在这年冬季的学校运动会中我取得了八百米长跑第一名。此时,我非常感谢爸爸对我的磨练。
第五篇:人物通讯语言
不同时代背景下新闻通讯人物语言的变化 王进喜 李素丽 徐虎
张海迪不用写地址,直接写“张海迪收”即可
李霞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尽管李霞早在1981年年底就完成了采访,但是她的图片新闻直到1982年5月才得以发表。“人物稿时效性不强,在当时,我们也没有抢发稿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想到中央会如此大力推张海迪这个典型,更无法预料1983年的学习张海迪热潮的到来,当时媒体对张海迪的报道,也还是相当有限的。”
不过,山东各级工委、团委和妇联却都在行动,他们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并争夺张海迪这个典型,并竭力向各自的报纸──《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推荐,要求给更多的版面。
当时在团中央宣传部工作的高伐林透露,到了1983年元旦,时任团中央书记的王兆国也正在寻找适合的典型,“当时对张海迪的残疾人身份也有过犹豫”,高伐林说,“由于遴选的是一个全国级别、年代级别,要跟雷锋双峰并峙的先进典型,‘残疾人’这个因素就未免太‘特殊’了。如果当时另有一个青年(不管是男是女)与张海迪事迹相似,而却是健全人的话,我们为全国青年所遴选的典范,就不是张海迪了!”
不过,比张海迪更合适的人选并没有出现,张海迪是当时确定的最佳人选,于是,团中央迅速决定了张海迪的进京事宜。高伐林说,“在她到京之前,整个宣传活动方案由团中央宣传部精心推敲,以求达到最广的覆盖面,造成最强的冲击波。”
1983年2月24日,张海迪抵京。她被安排在城西中央团校院里的万年青宾馆。当天,团中央一把手王兆国和他的同事、其他几位书记就去看望了张海迪。随后,安排了大夫为她进行详细的、全面的身体检查。
2月28日,张海迪和记者见面。高伐林回忆说,张海迪那天穿的是一件乳白高领毛衣,外套一件西服上装,刚开口流露出一丝拘谨惶惑,不过,拘谨很快就消散了,显得自信和从容,不忸怩作态,不一本正经,这赢得了常与官员打交道的记者们的好感。
在此之前,高伐林从媒体上读到的对于张海迪的报道并不多,只有宋熙文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的那篇人物特写,以及《工人日报》的一个专题。张海迪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两条:一是自强不息,一是热心助人。但是这样的印象也都是抽象而模糊的,在集中宣传之前,张海迪在全国的公众知名度不是很高,她在北京的行程起初并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
不过,在当天的记者见面会上,张海迪的谈吐、气质与一般追求美的大学毕业生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她并没有上过大学。“当时她的身体状况还不错,讲了一个多小时,又回答了约大半个小时的提问。”随后,她还分别用中文、英语、日语唱了三支歌:《生活多美好》《哆来咪》和《四季歌》。
“会场始而鸦雀无声,继则泪光闪烁,终于掌声如潮。”记者们被感动了。只有当记者是被激情驱使而不只是被指令调动,才有可能达到最佳宣传效果,看到记者们一个个悄悄掏出手绢,高伐林和他的同事们露出了笑容。全国范围内对张海迪的集中宣传,就此展开。
3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长篇通讯《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以及张海迪的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这篇文章因为挖掘出张海迪的迷茫与软弱、甚至动过自杀的念头,一时之间引起轰动,该文也成为通讯写作范文。
当时的新闻战打得火热,记者想尽办法争取采访张海迪的机会,几个出版社竞相加紧编纂关于张海迪的事迹文章汇集,抢着搜集整理出版她的书信、日记。宋熙文由于没有随张海迪进京采访,他琢磨着在山东打一场漂亮的外围战。
“我以前翻看过张海迪的日记,这是得到过张海迪允许的,她到了北京后,我再次赶往莘县,当时,我已经跟她爸妈比较熟了,征得他们同意后,我搬出一摞日记进行整理,编辑成《生活的旋律———张海迪日记实抄》于当年5月发表。”这一篇日记摘抄的发表,成为整个宣传战中非常重要的一笔。“
李霞的1983年,也是前所未有的忙碌。当时时兴橱窗图片展,全国的橱窗都竞相展出张海迪的新闻图片,没有照片,怎么办?大家都找到了图片社。“我们不断接到索取张海迪照片的电话和信函。由于需求量大,在我看来拍得不好的照片,也都拿出来了,全部都冲洗。我们当时为此没少加班,每天都有大量的图片往外寄发。”
宣传攻势的加重,每天上千封给张海迪的信件寄向了张海迪,并且这个数字不断增长。在当时给张海迪写信,地址可以不用写,直接写“张海迪收”,就会直接送抵团中央大楼。当时在各地的学习张海迪活动也陆续开展,其中以上海的活动让高伐林印象深刻,甚至可为之叫最绝。上海团市委组织了一个张海迪事迹演讲报告团,报告员都是从上海业余文艺骨干中百
里挑一选出的佼佼者,据说那位女青年是上海译制片厂的兼职配音演员,模仿张海迪的音色、语气不仅惟妙惟肖,甚至被听众评价为“更像张海迪”!
不过,在宣传热潮中,张海迪突然病倒了。3月11日下午,张海迪在人民大会堂激情澎湃地作完报告后,回到下榻的总参第一招待所,突然陷入昏迷,停止了呼吸,经紧急抢救,才把张海迪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团中央紧急研究决定,马上送张海迪到北京军区总医院治疗,才停止了一切活动和采访。
塑造典型人物已经越来越难
“北京之行,我只把它当成一种迫不得已的任务,我想得很简单,如果一定去的话,那我很快就回来。”后来谈起这段经历时,张海迪认为自己实际上更适合在屋子里读书、工作、学习、思考,“我喜欢跟我的朋友们在一起,我习惯了那个小县城。”
高伐林透露,他曾和张海迪在北京有过一次交谈,“张海迪听说到济南后,要安排住进南郊宾馆,她想表示坚决不住,她希望回到以前的生活。”不过,张海迪未能如愿,“回济南后,她还是住进了南郊宾馆。她的力量,没有拗过那些好心的人。”
“在宣传热潮中,对于一个先进人物的宣传,声势之大,篇幅之广,已经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首屈一指”。张海迪的事迹,青年们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在官方宣传机器的震天轰鸣中,陆续冒出了一些对张海迪的质疑以及批评。高伐林说,在3月10日,就有人投递匿名信,语气尖刻地指责她介绍的某些事迹失实──“后来我们在重新调查张海迪事迹时证实,以前宣传报道的个别细节,像她高考的分数,确实有出入。”高伐林说。
从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公布的1983年3月22日的《张海迪同志活动的安排意见》中,记者注意到,“当前要抓好的几件事”中,就包括“组织团中央调查组,深入到张海迪同志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区和单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
“在1983年3月下旬到4月底期间,各地报刊已经很难发出有分量的文章,有些人已经在说:这项活动的集中宣传已到了尾声。”高伐林说,正是考虑到张海迪的质疑和宣传式微,团中央派出8人的宣传调查小组奔赴山东,山东从省委宣传部和团省委抽调7人组成山东省委宣传调查小组,两个调查组成员搭配,分成几个小组,按照张海迪人生经历的几个阶段的地点,如济南、莘县、聊城,分成几个专题,如个人经历、自学成才、学医治病等,分头调查,除了查找原始档案记录,还要找到当事人和知情人。
“张海迪本人在北京住院,她的父母当时主要在北京,中间回到山东,我们也见过面,但是我们调查的情况在没有对团中央和山东省委汇报,进而对党中央汇报之前,对他们也是保密的。”对于此前一段宣传张海迪的过程当中,听到一些对她的负面反应和对宣传失实的批评,他们也受命要一一核实,经过二十多天的调查发现,张海迪的主要经历和基本事迹是属实的。
尽管调查结果证实了张海迪事迹的真实,但是对张海迪的报道,并没有出现恢复的趋势。高伐林分析认为:“全国民众和青年的兴奋点已经转移,这应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张海迪本人刻意保持低调,她也选择了公众视野之外的生活;团中央虽然没有忘记这个青年榜样,但是也没有合适的宣传契机。再说,对任何一个典型的宣传,都有开始、有结束。”实际上在当时,高伐林也注意到张海迪的事迹已经披露得差不多了要想挖掘出新的材料已经非常难,因为最典型、最动人、最翔实的事例已经公布得差不多了。
尽管如此,当高伐林趁休假回到武汉时,他看到的景象,还是让他吃惊。“当我在武汉大学、毛麻丝公司、武汉商场、省图书馆直接找团员、青年聊天时,他们的调子明显不同了,他们对张海迪的热情已经急剧冷却!”
“在宣传张海迪的过程当中,亲身感受到对她的宣传规格越来越高,但是这个典型离青年越来越远,使我这个参与宣传者陷入困惑和矛盾之中———张海迪本人也在困惑和矛盾之中,这一效果出乎所有抱有良好愿望的相关人士(包括张海迪)的意外。”高伐林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邓丽君流行曲、油印《今天》、星星画展、四月影会„„年轻的心灵在各个层面都开始了觉醒、躁动、挣扎,宣传机器包括媒体的公信力急剧衰减,塑造典型人物越来越难,是必然的。
也就是在这时,张海迪开始逐渐地远离公众视线。在后来接受媒体访问时,张海迪说,“我应该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特别是我选择了这个职业。作为作家,我是应该在幕后工作的,而不是在前台,因为我不是一个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