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x区农民增收问题情况调查问卷
XX区农民增收问题情况调查问卷
农民朋友们:
您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我区农民增收问题,现成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调研课题专项调研组,进一步了解我区农民的收入状况,包括收入水平、收入来源、收入结构等,并据以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科学的依据。所设题目没有正误之分,请您根据您的实际情况作答。此调查我们会严格保密,请您放心作答。感谢您的支持!
基本信息:
你居住于XX区街(乡镇、园区)村第组;性别;年龄岁;家里人数人;劳动力人数人;有土地亩。
调查信息:
1.你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
□依靠农业生产□依靠基本工资□依靠手工业制作□外出务工□其他
2.你家有无外出打工人员及人数:
□没有□1人□2人□3人及以上
3.参加农业生产的你以前及现在的生产方式:
以前:□只用人手,不用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
□用人手,也用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
□人与机械相结合□只用机械
现在:□只用人手,不用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
□用人手,也用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
□人与机械相结合□只用机械
4.你家住房情况如何?
□仍住祖辈留下的老房屋□自己新建的平房(楼房)□城里购买的房子□其他
5.你家去年的纯收入是:□1500元以下 □1500-3000元□3000-4500元□4500-6000元□6000-7500元□7500-9000元□9000-11000元□11000-13000元□13000-16000元 □16000-20000元□20000-30000元□30000元以上:元
6.你家庭中最高的受教育程度是:□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
□大学本科□研究生或以上学历
7.你家去年的教育支出是多少元?元,约占您总收入的%
8.你对街(乡镇)、园区政府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工作是否感到满意?
□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不满意
□很不满意□不知道
9.你希望未来几年,自己的生活在哪些方面得到改善:□吃□穿□用□住□行□其他:
10.你是否了解政府的富民政策:□了解□不了解
11.你对今年粮价的看法:□基本合适□偏低□偏高
12.你打算如何安排粮食种植面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
□想扩种,但无农田□肯定扩种粮食□增加经济作物生产其他
13.你的家庭种植过何种经济作物:
□没有种过□种过:
14.你家是否有稳定的存款或者有较长时间的贷款、债务欠款?
□有比较满意的存款 □都没有 □有一定数额的贷款、债务
15.除盖房子和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外,你家里平均每人每月的基本生活费支出大约为 :
□100元以下□100—200元□200—300元
□300—400元□400—500元□500—600元
□600—700元□700元以上
16.今年你家人均纯收入与上年相比是否增加?
□收入下降□收入上升□没有变化
17.目前影响你家庭增加收入的主要原因是?
□资金□劳动力□农产品销售难□自身文化水
平低或没有专业技能□外出打工等增加收入的机会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专业技术水平不高
□农业生产投入高、产出低负担过重
其他
18.你家每年经济支出最大的项目是 ?
□老人赡养费□生活费用□生产费用□医疗费用□造房修房□教育费用
19.你家土地使用情况如何?
□没有闲置土地□有少量闲置土地
□有大量闲置土地□不了解
20.你打算以何种方法增加自己的收入?
□没想过□外出打工□搞养殖□种大棚蔬菜其他
21.乡村干部处在农村最基层,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你对村干部的看法:
□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
22.土地承包政策是农村的基本政策之一,您对土地承包政策是否满意?
□满意□一般□不满意
23.除种田外你增加收入的途径有:
□跑运输□承包民房建造□其他
24.您认为当前政府为切实提高农民务农收入为农民做的事:
□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专业技能培训□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市场调控,控制农产品价格
□调控中间商流通机制,使农民获得最大收益
□其他(如:加强市场信息监测、提高农业补贴、积极开展农业保险)
25.你希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措施:
□发展大棚蔬菜,壮大规模农业
□招商引资办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扶持私营企业)□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农产品结构调整不仅要科技,还要资金支持
26.你认为政府在关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方面应该如何? □政府开设农业培训班
□政府对本地农业实行农业化经营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政府加大信贷力度 □政府发展本地乡镇企业政府继续惠农政策
□政府重视教育
其他
就本村实际情况,请谈谈你对增加农民收入有何看法和相关建议:
第二篇:农民增收问题情况调查问卷
王集镇农民增收问题情况调查问卷
亲爱的农民朋友们:
您好,我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一名学生,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活动,同时也为了进一步了解我镇农民的收入状况,包括收入水平、收入来源、收入结构等,并据以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科学的依据。所设题目没有正误之分,请您根据您的实际情况作答。此调查只用于学生调研,我们会严格保密,请您放心作答。感谢您的支持!
基本信息:
您居住于________市_______镇______ 村 ______ 组;性别 ____ ;年龄_____ 岁;家里人数____ 人;劳动力人数______ 人;有土地 _____ 亩。调查信息:
1.你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
□依靠农业生产 □依靠基本工资 □依靠手工业制作 □外出务工 □其他 2.你家有无外出打工人员及人数:
□没有 □1人 □2人 □3人及以上
3.参加农业生产的你以前及现在的生产方式: 以前:□只用人手,不用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 □用人手,也用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 □人与机械相结合 □只用机械
现在:□只用人手,不用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 □用人手,也用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 □人与机械相结合 □只用机械 4你家住房情况如何?
□仍住祖辈留下的老房屋
□自己新建的平房(楼房)
□城里购买的房子
□其他 5.你家去年的纯收入是:
□1500元以下
□1500-3000元
□3000-4500元 □4500-6000元 □6000-7500元
□7500-9000元
□9000-11000元
□11000-13000元 □13000-16000元 □16000-20000元
□20000-30000元
□30000元以上 6.你家庭中最高的受教育程度是: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或中专 □大专
□大学本科 □研究生或以上学历
7.你家去年的教育支出是多少_____ 元,约占您总收入的_____ % 8.你对街(乡镇)、园区政府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工作是否感到满意? □很满意 □比较满意 □无所谓 □不满意 □很不满意 □不知道 9.你希望未来几年,自己的生活在哪些方面得到改善:
□吃
□穿
□用
□住
□行
□其他: 10.你是否了解政府的富民政策: □了解 □不了解
11.你对今年粮价的看法:
□基本合适
□偏低
□偏高
12.你打算如何安排粮食种植面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
□想扩种,但无农田 □肯定扩种粮食
□增加经济作物生产 其他 13.你的家庭种植过何种经济作物: □没有种过 □种过:
14.你家是否有稳定的存款或者有较长时间的贷款、债务欠款?
□有比较满意的存款
□都没有
□有一定数额的贷款、债务
15.除盖房子和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外,你家里平均每人每月的基本生活费支出大约为 :
□100元以下
□100—200元
□200—300元
□300—400元
□400—500元
□500—600元
□600—700元
□700元以上 16.今年你家人均纯收入与上年相比是否增加? □收入下降 □收入上升 □没有变化 17.目前影响你家庭增加收入的主要原因是?
□资金 □劳动力 □农产品销售难
□自身文化水平低或没有专业技能
□外出打工等增加收入的机会少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专业技术水平不高 □农业生产投入高、产出低负担过重 其他 18.你家每年经济支出最大的项目是 ? □老人赡养费 □生活费用 □生产费用 □医疗费用
□造房修房 □教育费用 19.你家土地使用情况如何?
□没有闲置土地 □有少量闲置土地 □有大量闲置土地 □不了解 20.你打算以何种方法增加自己的收入?
□没想过
□外出打工
□搞养殖
□种大棚蔬菜 □其他 20.土地承包政策是农村的基本政策之一,您对土地承包政策是否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21.除种田外你增加收入的途径有:
□跑运输
□承包民房建造
□其他 22.您认为当前政府为切实提高农民务农收入为农民做的事: □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专业技能培训
□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加强市场调控,控制农产品价格
□调控中间商流通机制,使农民获得最大收益
□其他(如:加强市场信息监测、提高农业补贴、积极开展农业保险)23.你希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措施: □发展大棚蔬菜,壮大规模农业
□招商引资办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扶持私营企业)□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农产品结构调整不仅要科技,还要资金支持
问卷人署名:
调研时间
年 月 日
第三篇: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问题
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问题的探讨
——以云县爱华镇为例
杨凤玲
(云县爱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云南临沧 675800)
摘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还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政策补助期满,退耕农户的生活何以为继,退耕还林成果能否巩固,如何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才能真正做到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目前存在的问题又将如何解决……。本文通过对爱华镇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期间遇到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几点促进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增长的方法。
关键词:爱华镇;退耕还林;农民增收 引言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而采取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富民工程。它是中国历史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工序最复杂、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是解决重点地区水土流失,调整国土利用结构、增加森林植被、治理风沙危害的根本性措施。然而,要达到退耕还林所追求的上述长期生态效益,还必须解决好退耕还林区农民长期的生产、生活问题,否则最终又将以农民毁林复垦而告终。
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初期来看,退耕农户的收入是有所增加。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目前增收的相当一部分都得益于国家的补偿政策,然而国家的补偿毕竟有限,不可能对退耕户进行长期补偿。我国退耕还林政策中明确规定:生态林补偿8年,经济林补偿5年。因此补助期满,农民的收入势必下降,到时农民靠经营副业或外出打工所得的相当一部分收入都将用来购买粮食,若农户经济收入没有新的增收点,大部分退耕户又势必陷入贫困。仅就当前而言,由于2000年以来国家粮食连续四年减产,粮价逐年升高,中央在出台2004年一号文件鼓励粮食生产的同时,也不得不
首先,农民只追求眼前利益,只顾应付完成项目领取补助,没有从长远生计考虑去选林造林,农户们自认为政府总要解决,因此从思想上就没有把退耕还林当作今后的生计产业认真对待。其次,退耕农户缺乏林地管护常识,重造轻管现象普遍,将管护简单理解为不放牧、不复垦即可,没有采取必要的抚育措施,杂草丛生,草比树高,造林结束、补植结束也就一切结束,树木成活与否、长势好坏似乎和他们没有关系,致使年年造林,年年补林仍不见林的地块总是存在。检查结果总是退耕面积复核率100%,而造林合格率大部分都在80%以下,给政策兑现增加了阻力,直接威胁着退耕还林成果。
2.爱华镇退耕农户收入状况 2.1 农户主要收入来源
首先,国家补偿的退耕还林政策资金是大部分退耕户的主要生活来源。全镇1407户退耕农户,在家庭总收入中退耕还林国家补助资金占70%的134户,占50%的412户,占30%的750户,只有少部分退耕面积较少的农户可以不指望补助资金生活。其次种植业和畜牧业可增加退耕农户相当一部分收入。另外剩余劳动力经营副业也可增加少部分收入。2.2 制约退耕还林农户增收的主要因素
第一、耕地少,退耕后平均每人经营耕地还不到1亩,农业投入不足,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投入产出水平低。
第二、退耕后由于饲料可种面积减少,降低了部分农户的养殖业收入。第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部分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在仅有的耕地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值钱。
第四、退耕农户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水平偏低,使得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小,转移困难。
第五、社会负担和隐性负担重,用于婚丧嫁娶、子女入学、看病就医、建房等支出增加,造成退耕户生产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退耕户增收。3. 增加退耕农户收入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3.1 结合实际,完善退耕还林政策
林业是受益周期长但见效慢的产业,经济林最少也得2-3年,生态林则长达10年以上才见效,因此充分利用好幼林期空闲土地发展林下经济既可以加强幼树抚育,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现行的退耕还林政策只
求和当地实际,发展增收潜力大的种植业、养殖业,把退耕还林与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设施农业等相关产业充分结合,有效地利用林间闲地,即解决退耕还林后农民干什么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农民长远的生产生活依托问题。例如通过林草间作发展牛羊养殖,退耕地离住地较近有条件的村组农户还可以利用林间空地用竹、木搭建鸡棚舍散养山地良种鸡,都可成为比较稳定的增收渠道。3.4 积极推广农村沼气能源建设
发展能源建设既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畜牧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改水、改浴配套实施,沼气烧水做饭、照明可节省电费,沼液、沼渣喂猪、养鱼、种植无公害蔬菜可增收节支,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户增收创造了新的有效途径。3.5 加强劳务开发促增收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得耕地减少,富裕劳动力增加,一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因此搞好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退耕户文化素质,把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是增加退耕农户收入的一个新亮点。3.6 加强退耕还林管护工作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由于管护不力,导致造林保存率过低,每年退耕户都要拿出补助资金的一部分进行补植,无行中增加了造林成本,减少了退耕户实际收入。因此,退耕还林既要抓好种植,更要抓好管护,管护问题是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关系到退耕还林的成败,必须改变过去重造轻管、只造不管的现象,要想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实施多形式管护,建立起完善的管护制度,加大管护力度,从而提高工程成效,减少退耕农户支出。
3.7 抓好退耕农户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文化素质、先进技术是退耕还林区农户增收的重要支撑,高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可以使退耕户更快更好地接受新事物,获取更多新信息;先进技术可以帮助退耕户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大利益。因此,要彻底帮助退耕户脱贫增收关键还是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大力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致富素质。4. 结论
第四篇:本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
本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 摘要
怎样才能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一个令上至国家最高领导人,下至一般干部、农民群众都关心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单纯靠政府的行政命令式的措施可能在短期内产生一定的作用,但要长期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要在充分尊重农民市场主体的权利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90年代以后,农业出现了买方市场,农产品卖难问题严重,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有些地方甚至是负增长,欠发达地区农民更是如此。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增收问题,就难以全面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同时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决,也必将影响到边远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
1、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广大农村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加之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较晚,甚至还未严格执行,致使一些地方农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牲畜饲养严重超载,导致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产生。众多的剩余劳动力,耕地、草场等生产要素希缺,缺乏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条件下去发展生产,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增产不增收,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2、农村社会资本严重贫乏。现代化农业对资金的需求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相对矛盾。农村资金的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不仅国家投入减少,农民自身的投入也不足,加之诚信缺失等问题的困扰,农村基层信用社放贷投入也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3、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矛盾。1984年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普遍实行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由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每个农户承包地十分有限,同时,农户承包的土地也由于种种原因人为地分割得越来越零碎,不利于机械化操作。由分散的、各自为战的农户直接进入初级市场,难以回避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而且目前农民的合作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决定了农民在交易过程中的谈判地位很低,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使农户的利益在市场竞争中难以保证,增收缓慢。
4、人力资本短缺。农村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大批剩余劳动力闲置,但农村由于低素质劳动力过剩,高素质人才短缺,人力资源、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影响到农村村民今后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一方面面临着高素质人才外流的严峻局势,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特别是农牧区中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农牧民素质相对较低,面临着义务教育和就业培训双重压力。
5、基层政府职能未能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彻底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的错位、越位、缺位现象仍然严重存在,从微观控制向宏观管理的转变及从指令性指导向指导性帮助转变的为民服务新机制尚未实现,“官逼民富”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国家现行的“三农”政策,大部分延续计划经济体制和推行工业化战略时期的政策精神,对政府的职能往往关注经济服务的社会管理职能,而忽视了政治统治等职能。
6、农业科学技术在重视声中被弱化。“有钱养兵无钱打仗”说明网未破、人未散,而一些地方早已停拨了农业事业经费,农技部门的业务转向了自谋出路、自我发展,农业科技体系在一片重视声中被消弱了,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再继续下去,几代人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必将土崩瓦解,到那时再回过头来建立科技服务体系为时已晚。
7、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是一些地方长期以来难以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对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客观地加以认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不可搞强制命令式的行政措施,使农民得不偿失,加重贫困。
二、边远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措施
关于农民增收的措施有很多,总的说来,农产品产量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农业政策是农民增收的保证,市场是农民实现增收的渠道。实践证明,宏观经济形势好时,农民的收入增长就快,宏观经济形势差时,农民收入增长就慢。宏观经济形势的交替变化是导致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增幅成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因素。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能够提高农民收入。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则会减少收入。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来,政府主要是通过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的收入。然而,我国目前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涨价的空间相对较小,显然通过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已不大可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产品市场日益受到消费需求的约束,农业产业的弱质性显现了出来,农民要实现增收离不开政府对农业的保护性政策,农民要在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中实现自身利益必须联合起来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一要实施“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伟大战略。要完善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让农民自由地进出农村、农业;要完善建立农民就业及行业准入制度,不要让行业准入制度成为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的一项制约因素,要废除农民进城的一切限制性收费政策,如:随意收回进城农民承包土地、暂住证费、就业管理费、城市增容费,农民子女教育扩班费、治安费等等,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吸引农民进城镇、城市,张开城市的双臂拥抱农民,一视同仁,而不是人为地搞搞一些歧视政策,如本地农民工占多少比例等。
二要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力度,完善建立税费制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对农业投入等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税费改革不是不收税那么简单,要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力度,关键是控制农村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或者是变相三乱,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宽松适宜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引入公共财政模式。乡镇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基层政权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凝聚力,要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总体要求,加快乡镇财政体制的改革步伐,科学合理地确定乡镇财政体制,从传统的生产性财政模式转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模式。上级财政部门及有关单位应集中部分财力,拿出一定的资金,对困难乡镇进行转移支付,确保困难乡镇政府能依法行政的基本财力需要,通过税费改革的实施,明确农村基层干部的具体职责,使他们从那些干不了、干不好、也不需干的事情解放出来,为他们创造一种好的环境,减少其与群众的矛盾纠纷,真正减轻基层干部的负担,为群众服务。
三是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推广应用,目前,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科
学技术在农民增收过程中至关重要,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农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农业科技投入到具体的农业生产之中绝非一蹴而就的易事,急不得也拖不得。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扶持,农业科技队伍需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是实施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的组织保证,基层农技干部是确保农技推广职能实施的关键,也是依靠科学技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有关部门需真正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力保其最基本的工作经费,确保农技部门必要的试验基地等基础设施完整,为其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发挥其应有的新技术吸纳推广作用,使之真正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质量,切实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效益低下的状况,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向科技要效益,让科技助增收。
四是要实施有关的农业保护政策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确保边远欠发达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尽快完善边远欠发达地区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业社会保护率,完善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制度、农业风险补偿制度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要正确处理农民合理负担的征收与减轻农民负担的问题。增加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投入,并不等于全部减免合理的农业收费,关键是该减的一定要减下来,该收的也要收上来,同时国家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对边远贫困地区,农牧区的农牧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大病保险等问题予以考虑,特别是对于农村的“三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应给予其荣誉及优先照顾,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使其病有所治、老有所养、老有所靠,减轻其心理精神负担和压力,只有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群众的后顾之忧,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农村购买力才能日趋旺盛,才能充分开发农村广大市场,真正扩大内需,活跃农村市场,从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如此必将调动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扩大内需,繁荣经济,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减少社会矛盾。
五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改变投资方式,对农村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在选准项目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如以国家投资为主,也可以是股份制或承包给有能力投资的个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最终目的是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农民也可由乡村统一组织,在自愿的前提下,适当以投劳为主,采取以工代赈,以工代资的办法,充分发动群众,发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实干精神,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动员引导和组织农民增加劳动积累,折算成股份或资金。在农闲季节,因地制宜地大搞以农田水利为中心的农村“五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六是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选好人、用好人、保证基层干部队伍稳定,是确保边远贫困地区社会稳定的关键。影响边远贫困地区稳定的因素有许多,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贯彻落实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能否根据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一大批德能堪负重任的干部队伍。群众往往将基层干部当作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言人。随着经济发展,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不稳定因素就在于基层干部能否真正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对于边远欠发达地区来讲,干部的品德修养更为重要,如果用非其人,将大搞不正之风的人当作人才加以选拔培养重用,就会形成一种错误的用人导向,就会产生诸多的社会问题,历史证明
这往往是产生矛盾纠纷的关键所在。为此,边远贫困地区的干部品质如何往往比其能力更为重要,只要干部品质好,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欢迎、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与拥护,一届接着一届地苦干下去,边远贫困地区就会有一定的改变,经济社会就会持续稳定发展,凝聚力就会进一步增强,群众跟党走的信心就会更加坚定;如果干部品质出现问题,则腐朽堕落思想加上一定的能力就更具有欺骗性、危害性,同时能力越大则可能危害性也越大,一届不理一届的事,甚至互相否定,互相诋毁,不正之风盛行、欺上瞒下,轻则会扰乱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重则会在干部群众中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激化矛盾,搬弄是非,制造不和谐气氛,就将严重影响边疆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
七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包含着改革和发展的双重内容,对西部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展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须加快推进和发展。创新农村市场主体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体系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加速农业资产营市场化的进程、尽快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营造完善的法制环境等措施。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持续大力推进和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为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解决“三农”问题。
八是加强组织建设,有效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农村公益事业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前提条件。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但随着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基层政权错位、越位、缺位现象严重。一方面基层组织需要尽快转变工作职能,规范操作规程,依法进行行政,市场能解决的问题决不插手,将基层干部从一些干不好、干不了,也不须干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制定规划、政策服务、解决纠纷上,投入为加大农村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中去,投入到农村公益事业之中,做到凡是市场能办到的决不代劳,凡是市场失灵的也绝不退缩;另一方面目前农村缺乏农业经营组织,缺乏象西方国家代表着农业生产者利益的经营组织,那种从价格到地点以及谈判都能够出面协调的为农民拿主意的、代表其利益的经营组织或专业协会,去为农民进行全方位服务,解决农民单家独户解决不了,而农业生产又急需的问题,这就需尽快完善农业经济组织,在农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富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九是转变现有的扶贫开发模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开发。主要是在确保农村低保制度的前提下,尽量将扶贫资金投入到解决边远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上去,通过扶植、引导、鼓励农业产业化或生产大户的发展,起到典型示范带动的作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关部门应该扑下身子,多对贫困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把精力放到为贫困地区因地制宜服务方面上来,而不是异想天开地搞一些不切实际的项目(且不论争取项目是否有腐败现象),搞一些好高骛远的形式主义,劳民伤财。把开发与救济区分开来,救济就是救济,使社会应该无偿作的工作,开发则是经济行为,应该引入经济管理措施,而不是采取陈旧的计划经济管理的模式。
总之,边远欠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非一日形成,也非一日能够得到彻底的解决,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但是,只要选好人,用好人,风气正、民心顺,措施得力,党和政府就会同的群众心连心,就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加以时日,再大的困难也会逐步得到克服,边远欠发达地区才会向全面小康社会更进一步。三农中国 http://
第五篇:关于渭南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
关于渭南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
一、我市农民收入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渭南市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为跳跃式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0元增加到262元,由低于全省到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年均递增13.9%,但年际间差异很大,有三年增幅超过全省,增幅最高的达36.8%,最低的为-4.4%。这一阶段主要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作物产量增长很快,但受自然灾害影响大,故年际间差异很大。
第二阶段(1985-1999)为快速稳步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83元增加到1510元,年均递增12.4%,增幅最高的为19.9%。这15年中有12年农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有10年的年增幅在10%以上,8年的年增幅超过全省,7年的年增幅超过全国。主要得益于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建成了一批国家和省级农牧业商品基地(特别是苹果基地),实行科技集团承包,建成东雷抽黄、港口抽黄等大型水利工程,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生产力在这一阶段得到较快发展。
第三阶段(2000-2003)为徘徊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65元增加到1589元,年均递增仅1.3%。增幅最高的为6.0%,最低的为—3.0%。自2001年起,农民收入由高于全省变为低于全省,而且差距逐步拉大。主要原因是,主要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价格下滑,加之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基数较大,农民增产不增收。
第四阶段(2004-2006)为新一轮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742元增加到2043元,年均递增8.7%,且增幅都在8%以上,虽然仍低于全省,但已摆脱徘徊增长局面。主要受益于国家实行城乡统筹的政策,取消了农业税,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产品价格回升等。2006年底,全市农业人口392.06万人,占总人口的72.4%。乡村劳动力资源279.58万人,从业人员247.44万人,其中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185.69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043元,较1978年增长16倍,较1995年增长106.1%。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1047.1元,较1995年增长47.6%;工资性收入818.78元,较1995年增长300.8%,占十多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58.4%;转移性收入131.18元,较1995年增长133.6%;财产性收入45.94元,较1995年增长114.7%;o
二、农民增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体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民收入得到较大提高,但是与全省、全国相比,我市农民收入尚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差距在不断拉大。198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56元,相当于全国的81.5%,全省的109.7%;1995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91元,相当于全国的62.8%,全省的102.9%;2006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43元,相当于全国的57.0%,全省的90.4%。与全国相比,2006年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低556元,农业收入低454元,牧业收入低200元左右,二三产业收入低275元,以上四项约占差额的95%。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一产生产效率不高,结构性问题突出。我市虽为农业大市,但农业为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较低,其原因一是生产效率不高。2005年我市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人均创造产值522元,仅相当于全省的67.9%,全国的39.7%,山东的28.6%。2006年我市农民从第一产业即农业得到的收入较2000年增加了113元,剔除减免农业税等惠农政策因素,6年仅增加了22元。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粮食比重高,蔬菜、畜牧比重低。目前我市粮食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9.1%,牧业和蔬菜产值仅分别占19.0%和9.7%。我市畜牧业产值列全省第六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列全省倒数第三,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由于农业效益较低,主导产业不强,我市仍然没有走出传统农业格局。
二是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2006年乡镇企业营业收人过亿元的村,全市仅有4个,而西安、宝鸡均在50个以上。全市农民家庭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20.2%下降到2006年的9.3%。我市城镇化率虽由1995年的15.3%提高到2006年的27.8%,但比全国43.9%的总体水平低16.1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目前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两家,省级龙头企业只有11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仅1家。粮、果、畜、菜主导产业缺乏大型的加工、储运、营销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短,仍处于初级产品的生产环节。农村各类专业协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不强,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断层,与龙头企业的联结松散,生产风险大,利益得不到保护,还没有真正走上产业化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三是投入不足,发展后劲乏力。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推广与普及程度不高,农业生产资金投人严重不足。我市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大部分年久失修,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农民人均旱涝保收面积0.58亩,在关中四市中排名末位。农业抗灾能力弱,2005、2006两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为全省最大,其中2005年损失占全省42.5%。农业科技推广普及率较低,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占有份额很小,有机食品还是空白。生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据在白水县调查,生产高档出口苹果的亩投资需在2000元以上,但目前全市平均每亩投资仅仅550元,相差甚远。农业信贷资金主要靠农村信用社,难以满足农村生产发展需求,农民“贷款难”问题反映强烈,相当一部分农户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大“瓶颈”。
四是思想认识上、工作落实上还有不少差距。近年来,我市确立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新思路,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这完全符合我市发展的需要,但一些地方的领导同志,没有正确认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工作指导上忽视农业和农村工作。特别是农业税减免后,抓农村经济的力度有所减弱,有的地方甚至对农民增收漠然置之,有的地方工作停留在表面上,抓得不实不细,措施不力。
三、加快我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和建议
要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力争通过十年努力,使全省城镇居民收人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把增加农民收人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全市实施“农民增收创业工程”,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发展经济和创业增收上来,把力量聚集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
(一)以“一村一品”为主要抓手,优化农业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要积极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推进”为主要内容的“一村一品"32程。把“一村一品”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认真抓好市级28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全市有1000个以上的村农民收入有大幅度的增长。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农村劳务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步伐,实现农民就近转移,多层次就业,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充分利用国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加快我市农村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小企业结合起来,与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结合起来,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专业市场建设和社会化服务建设结合起来,促使资金、人才和项目合理向城镇转移。按照“先培训、后转移”的原则,提高农民外出就业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劳务经济。鼓励各种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城镇居民、产业工人,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
(三)实施科教兴农,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业效益和劳动生产率。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点抓好果畜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知名品牌和名优特产品。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先进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营销技术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围绕“粮果菜畜”等主导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引进一批全国知名的大型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现有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的集约化、规模化。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扶持专业农户,培育流通经纪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产品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市场流通主体,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扩大农产品出口份额和国内市场占有率。
(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后劲。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利用国家加大对“三农”投资的政策,加快改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装备水平。加大各级财政的投资力度,重点保证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龙头企业的扶持。积极协调有关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支农贷款额度,提高对果、畜、菜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户、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大力扶持现代农业发展。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保险补贴等政策,降低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特色种养业等企业、农户的成本和风险。尽快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持、企业和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渠道,解决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的“瓶颈”,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