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区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
对我区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
中共汉台区委党校 代永琦
为了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向深入,为汉台区率先发展献计献策,我校调研组于三月中下旬深入我区“三镇两办四村”(铺镇镇、宗营镇、龙江镇、北关办事处、东关办事处、杨庵村、大宅村、张山村)及百余户、党员干部中间,采用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紧扣农民增收这一主题进行了调研,涉及问题二十个。通过调查分析,对近几年我区农民收入情况及制约我区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促进我区农民增收的途径和办法有了清晰的认识。
一、近几年我区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1、收入水平逐年提高。这次围绕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选择的对象,既有农户居多数、距城市中心较远的乡镇,如铺镇镇、宗营镇、龙江镇,又有城乡居民参半、居于城乡结合部的办事处,如北关办事处、东关办事处;既有离集镇较远的村,如张山村、大宅村,又有离集镇较近的村,如下宅
农户拥有土地普遍比较少,种粮成本越来越大,种粮收益越来越少。养殖和多种经营市场风险大,种粮补贴有限,打工成为多数农户获得收入的主要途径,约占家庭收总额的60% —80%。家庭成员中中青年劳动力多、在外打工比较稳定的农户,收入情况就好,人均收入水平就高。反之,家庭成员中老人小孩居多、中青年劳力较少、打工又不稳定的农户,收入情况就差,人均收入水平就低。越是劳力多、体力技能好、吃苦精神强、打工门路多、就业较稳定的农户,收入就越好。反之,收入就越差。
3、减负与补贴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方面。2005年以来,取消农业税,停止各种乱收费,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面推行农机具补助和农村合作医疗,不断提高种粮补贴和粮食收购价格,逐步提高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现在,农民除种田要交几十元的水费、参加合作医疗要交20元的参合费、供孩子上技校、高中、大学要花费、住院要交门槛费外,几乎没有其它任何费用负担。过去强加在农民身上的不合理费用已不复存在,“小病扛,大病挨,临死才往医院抬”的现象基本消失。以一个5口之家(四个大人、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的普通农户为例,2008年,仅
日落而归、宁愿背井离乡给人打工、不愿自主创业谋求大的发展的循规蹈矩的劳动生活。从调查的情况看,95%以上的农民工靠打工谋生,具有开拓精神、大胆创业的约在1%左右。求稳怕变、不愿冒险、小富即安,是大多数农民的精神状态。创业精神的欠缺,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提升。
3、种粮收益连年下降。2005年以来,农资价格、种收费用上涨的幅度大大高于粮食价格上涨的幅度。2008年与2005年比较,小麦、稻谷每斤价格由0.6—0.8元上涨到0.7—1元。涨价幅度约在20%—30%之间,而碳铵、进口复合肥料每袋则分别由20元左右、100元左右上涨到40元左右、200元以上;稻谷种子由10多元每公斤,上涨到近30元每公斤;耕田价格由每亩30—40元上涨到70元—80元;收割每亩由40元—50元,上涨到80元—100元;农忙雇工费用由20元—30元每人每天,上涨到60元—80元每人每天。农资价格、种收费用四年来几乎翻了一番。农民人均拥有土地本来就少,粮食产量变化不大,国家对种粮的补贴十分有限,种田费用的节节攀升,不但减少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
4、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所调查的四个村,村上企业
地打工,还是外地打工,多靠自己联系寻找,依靠亲戚、朋友、熟人、老乡找打工作的居多。如果这个村的能工巧匠多,在外亲戚、朋友、老乡、熟人多,就容易找到工作,收入也比较稳定、有保障。反之,则难以找到工作,且打工的稳定性、保障性差,打工成本就高,打工的收入就会减少。因此,政府劳动部门和基层组织引导帮助农民工就业的作用还有待很好发挥。
三、增加我区农民收入的途径和办法。
1、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重视党员干部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发展,忽视农民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使我区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慢,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也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因此,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不但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和办法,也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一要建立农民教育组织机构,制定农民教育工作规划,把农民教育工作纳入基层组织年度考核之中,明确目标,夯实责任,严格奖罚;二要重视农民教育阵地建设,以农村中小学资源整合为契机,合理
时有发生。加之区域经济不发达,农民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农民土地、房屋抵押贷款困难,严重影响了农民自主创业。因此,加强执法部门、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强化其服务职能;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努力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和收入水平;加强对农民创业的扶持引导,搞好对创业者的政策服务、技术帮助、项目推介、产品宣传,特别是加快农户土地、房屋确权,简化创业贷款手续,建立农民创业风险基金,是促进农民创业,实现农村经济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的根本办法。
3、加强农资监管,为农民种田提供优质服务。近年来,随着农资监管、农资打假的力度不断增强,农资市场秩序不断好转,假冒伪劣农资在不断减少。但农资品种多而杂,质量参差不齐,农资价格混乱,农资经销商胡乱宣传、虚假宣传、缺乏诚信、追逐利润的现象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农民对优良农资品种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农民种植收入。加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发育不良、发展缓慢,政府农技部门对“三农”的服务不够主动,农民靠经验选种、靠经验管理,种植收益下降,种田积极性不高,成为我区农村的普遍现象。因此,进一步强化对农资的监督管理,不断优化农资市场秩序,力。
5、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区农民家庭收入主要靠打工获得,而70%的农民工在当地流动,到外地流动的农民工不足20%。可见,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民工就近就业创造更多的岗位,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保障。因此,一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努力使二三产业扩数量、上规模、提水平。二要重视发展城乡中介组织、服务组织,扩展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水平。三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步伐,增加农产品产值链。四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各种措施,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稳定就业。
6、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和转移就业的组织引导。一要制定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整体规划,在重点解决其整体文化程度偏低问题的前提下,增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长远性。二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变化及活动状况的监测,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的方式方法。三要实行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资格准入制度,奖优汰劣,扶优罚劣,尽快改变当下农民工技能培训中的名不符实、1
第二篇:镇镇长对镇农民增收问题调研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情绪,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
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查找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采取相关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那么,现在农民的收入状况如何?存在着哪些制约因素?该采取何种措施解决?下面我就从下仓镇的农民收入情况入手,通过分析现状,提出几点农民增收的建议。
一、当前我镇农民的收入情况
3、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担过重。据分析,农民的收入主要支付于农业生产、学费、医疗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日渐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部分。另外由于学费的增长,农民对于教育的支出日渐感到吃力。再次是医疗费用的支出,农民一旦生病治疗,医药费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力缺乏,常常很快贫困。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几个因素:
1.劳动者素质不高。建国50多年来,我国农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农民形象的传统认识。但是从当前的形势要求看,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科学素质、生产经营管理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2.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又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增收困难。二是品种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名优稀特品种少,大路品种多,不利于农户经济效益的提高。3.农户生产经营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极少数。二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防治等技术。三是管理粗放,尤其是缺少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以及经济核算。4.农户信息不灵。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户成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而言,农户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5.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户家庭经营于非农产业的收入也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但从近几年势态看,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发生了困难,转移速度减慢。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6.入世后我国农业正承受考验。一方面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价格,而且农产品的上涨属成本推动型,另一方面我国的单位农产品价格已经是连续几年下降,我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受到世界市场的低价农产品的压力。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针对以上原因,要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当前应主要抓好如下几点: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四种意识。一是树立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消费结构转型、农民增收趋缓的背景下进行的,必须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以此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二是树立市场主导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面对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要以当前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要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三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注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又要增加抗御市场风险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四是树立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变粗放经营为精细管理。实践证明:农民家庭经营,管好管坏大不一样,在同等条件下,实施精细管理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农户家庭经营同企业经营一样,必须搞好收支账目记载,搞好成本核算,分析某一项农产品的投入产出比,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和对策。营销是产品成效的最终实现的环节。搞好营销,对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业并举,拓宽增收渠道。针对目前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的状况,从“强
二、活三”抓起,激发农村经济活力,靠多业并举增收。“强二”,即增强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内抓改制规范,抓科学管理,对外抓市场开拓,尽快把企业改制中的体制优势转换为效益优势。例如,2004年我镇新建成建华页岩砖制品有限公司,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100多人。同时,要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调整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积极发展果蔬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走一、二产业紧密衔接连带发展的路子。例如,近几年来,我镇先后建成了盛资食品有限公司、兴盛粮油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有效的拉动了我镇农业的发展。“活三”即搞活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重点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把农民的闲余时间转移到家庭工副业方面。通过推进两个转移,在农村培植出更多的农民老板和打工者,以此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今后,我镇将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拉动我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4、加强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全力搞好农村351培训工程,农技推广部门必须跟踪提供技术指导,手把手地教农民干。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传媒手段,为农民解疑释惑,最快捷地推广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对农民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地抓好市场意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培养农民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农民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要把说理教育和典型引路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5、转变职能,改进和强化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有效指导。一是转变指导方式,尽可能地变传统的会议指导、文件指导为政策引导、示范引导、服务引导和市场分析预测引导,积极探索农民乐于接受、简捷实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指导方式。二是转变指导目标。在搞好对常规农业指导的同时,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抓“关键的少数”,把工作指导重点集中转移到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具有支撑主导作用的工作上来,着重搞好高效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业科技普及、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好自己不会干和办不到的事情。从今年开始,我镇将成立农业办公室,抽掉机关和农口的精干人员,全力搞好镇政府的服务职能。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使9亿农民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这是我们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县构建中等旅游城市做出最大的贡献。镇镇长对镇农民增收问题调研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三篇:对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增收又是核心的核心。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情绪,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
一、基本情况
###镇是##县的大镇之一,地处##县最东面,距新县城40公里。历史底蕴深厚,唐王征东传说和蟹桥传说就源于我镇,古三岔关更是兵家必争之地,清末举人李龙石名震关东。我镇交通便利,地理位臵优越,沟海铁路横贯东西,盘海公路和建设中的兴于快速干道延长线为全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全镇辖11个行政村,6308户,2109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51人,总面积71.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565亩,其中水田39615亩,旱田10950亩,人均耕地面积2.5亩。2011年末,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4100元,高于全县11400元的平均水平。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生产调结构、上水平、增后劲。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最佳途径,目前我镇农业产业主要以水稻、棚菜、肉鸡和水产四大块为主,尤以棚菜和肉鸡产业发达。
一是以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棚菜产业是我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目前全镇11个村中有###村、七台子村、岗毗岭村、五台子村、夏家村、蔡家村和夹信子村等七个棚菜专业村,棚菜总面积2.85万亩,建有高标准蔬菜大棚5180栋,从业户数4200多户,从业人员近万人,预计到今年年末全镇棚菜产业总产值可实现3亿元,棚菜产业人均纯收入可实现6900元,在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贡献率达到40.38%,棚菜产业已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主力军。在大力发展棚菜生产的同时,我们还着力做好“打品牌”、“建市场”,着力推进无公害蔬菜进程和棚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以兴牧集团为龙头,积极开展肉鸡孵化、养殖、加工一条龙产业经营,通过龙头企业拉动周边农户,建立以养殖大户为主体的协会组织,加强对养殖业产、供、销的协调服务,全面提高市场风险抵抗力。目前全镇已形成种蛋鸡养殖、孵化、肉鸡养殖、肉鸡加工储藏完整的产业结构链。我镇还拥有得信饲料、新达饲料、羽翔种鸡、三鑫孵化等相关企业10余家。预计到年末全镇肉鸡饲养总量将实现1550万只,出栏1300万只,产值41000万元,肉鸡产业人均增收1500元。
二是围绕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棚菜和肉鸡产业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也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繁荣了镇域经济。产业前向发展带动了蔬菜育苗、农药供应、大棚骨架焊接、桩梁建造、大棚设备、物质供应等相关产业发展;后向发展
带动蔬菜销售、运输、加工和肉鸡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全系列产业链。仅从事大棚设施加工的工商业网点就达50多家,年创产值2500多万元。棚菜和肉鸡产业的发展也提升了###镇的知名度,“古兴”、“辽河湾”、“兴川”、“硒霸”等特色农业品牌已成为我镇响亮的名片,推动###镇走出盘锦,走出辽宁。也正是因为于此,使得众多投资商纷纷看好这里,投资兴业。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季节性短工等全镇就近实现劳动力转移3000多人,工资性收入可达到3600多万元。
三是加快项目建设,奠定农民增收的基础。通过争取兴于快速干道延长线项目,使我镇距市区车程缩短至半小时,提升了###的区位优势;建设中的盘锦生物质能化工产业园区已初见规模,目前已完成园区一纵一横道路建设,对部分区域进行回填平整,宝来生物能源、盘锦畅兴石化、辽宁东锦化工等三家企业已经入驻。二是通过“一事一议”项目,投资500多万元对全镇的村村通道路进行新建与维修;投资560万元对1.2公里的镇政府路进行拓宽改造,改造后的道路宽12米,修建暗排,安装路灯60盏;投资280万元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投资355万元垃圾气化站1座,添臵环卫设施30多套;投资120多万元对村路和棚菜园区进行了绿化治理,这些项目的实施,吸纳了当地劳动力,既增加了就业又改善了新农村面貌。
四是强化职能,做好农民增收服务保障工作。镇党委、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把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镇长负总责,明确了领导分工负责机制和包村、包项目任务,镇村干部也落实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任务。加强驻村指导员的管理,使其更好地发挥促进农民增收的抓促作用。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截止到目前全镇共开展各类农业培训讲座20多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积极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关怀活动,帮助和指导农户促进增收。
三、农民收入的增减因素
一是由于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呈上涨趋势,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资价格涨幅平均高出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生产经营成本,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二是我镇的棚菜和肉鸡产业虽然规模很大,但都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附加值不高,致使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三是棚菜产业受自然天气影响较大,今年夏天,因受到台风“达维”的影响,大辽河水位上涨,致使我镇沿河###、岗毗岭等6个套堤进水,近2000栋蔬菜大棚被淹,农民损失惨重;肉鸡养殖受疫病和价格因素影响较大,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致富进程。四是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家庭经营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收入也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有近一半的家庭,打工收入占其家庭收入的50%以上。但近些年来,城市就业压力增大,对技术工种的要求高,以及乡镇企业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发生了困难,转移速度减慢。虽然乡镇农业技术和普惠制技能培训有所增加,但培训 的专业性、广度、深度不足,培训后的农民进厂后需二次培训,致使农民对技能培训的热情不高。最终,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打算
农民增收是农村发展的前提,农业增效是农民增收的保证,通过细致的调查,我们深入分析对促进农民增收有以下打算和想法:
1、变粗放为精细,转变经营方式。农民家庭经营,管好管坏大不一样,在同等条件下,实施精细管理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农户家庭经营同企业经营一样,必须搞好成本核算,分析某一项农产品的投入产出比,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和对策。目前,我镇棚菜小区中还存在一部分老式棚、低矮棚,每年也和别的大棚一起扣、一起栽、一起收,可是一年下来,人工、肥料等成本一分不比人家少,收入不及新式棚的一半,大伙戏称为“窖混子”,因此必须对这部分大棚进行改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领域也是硬道理,先进的农业机械化必然带来高产出,目前我镇棚菜机械化中的微滴灌、测土施肥、秸杆发酵技术、沼气技术等应用率不是很高,上述技术推广普及后,可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生产成本,使一大批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上去,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2、多业并举,拓宽增收渠道。针对目前农民收入结构以一产为主的状况,我们要大力将他们引向二、三产业,来激发农村经
济活力,多业并举增收。最近几年,我们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建立了生物质能产业园区,像宝来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新建以来,就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100多人。##县华鑫工艺品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用工灵活,在农忙时节,企业工人只有20人左右,而在农闲时节企业工人有100多人,灵活的用人方式,不仅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促进了农民的增收。通过不断的摸索,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调整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走一、二产业紧密衔接连带发展的路子。例如,夏初季节,陆地蔬菜陆续上市,大棚中的黄瓜难卖,我镇建成了松柏酱菜厂,将菜农的黄瓜收购后腌成酱菜,有效的拉动了我镇农业的发展。
搞活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重点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把农民的闲余时间转移到家庭工副业方面。我们鼓励更多的农民从事农产品收购、运输、经销工作,在农村培植出更多的农民经纪人和打工者,以此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今后,我镇将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拉动我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3、加强就业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全力搞好农村普惠制就业培训工程,农技推广部门必须跟踪提供技术指导,手把手地教农民干。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传媒手段,为农民解疑释惑,最快捷地推广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对农民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有
针对性地抓好市场意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培养农民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农民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
4、转变职能,改进和强化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有效指导。一是转变指导方式,尽可能地变传统的会议指导、文件指导为政策引导、示范引导、服务引导和市场分析预测引导,积极探索农民乐于接受、简捷实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指导方式。二是转变指导目标。在搞好对常规农业指导的同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把工作指导重点集中转移到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具有支撑主导作用的工作上来,着重搞好高效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业科技普及、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好自己不会干和办不到的事情。三是建议国家增加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的条件,从夯实农业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交通、水利、通讯设施建设步伐。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是党在农村的执政之本。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民收入的平衡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为###镇的全面发展而奋进。
第四篇: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问题
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问题的探讨
——以云县爱华镇为例
杨凤玲
(云县爱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云南临沧 675800)
摘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还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政策补助期满,退耕农户的生活何以为继,退耕还林成果能否巩固,如何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才能真正做到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目前存在的问题又将如何解决……。本文通过对爱华镇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期间遇到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几点促进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增长的方法。
关键词:爱华镇;退耕还林;农民增收 引言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而采取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富民工程。它是中国历史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工序最复杂、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是解决重点地区水土流失,调整国土利用结构、增加森林植被、治理风沙危害的根本性措施。然而,要达到退耕还林所追求的上述长期生态效益,还必须解决好退耕还林区农民长期的生产、生活问题,否则最终又将以农民毁林复垦而告终。
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初期来看,退耕农户的收入是有所增加。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目前增收的相当一部分都得益于国家的补偿政策,然而国家的补偿毕竟有限,不可能对退耕户进行长期补偿。我国退耕还林政策中明确规定:生态林补偿8年,经济林补偿5年。因此补助期满,农民的收入势必下降,到时农民靠经营副业或外出打工所得的相当一部分收入都将用来购买粮食,若农户经济收入没有新的增收点,大部分退耕户又势必陷入贫困。仅就当前而言,由于2000年以来国家粮食连续四年减产,粮价逐年升高,中央在出台2004年一号文件鼓励粮食生产的同时,也不得不
首先,农民只追求眼前利益,只顾应付完成项目领取补助,没有从长远生计考虑去选林造林,农户们自认为政府总要解决,因此从思想上就没有把退耕还林当作今后的生计产业认真对待。其次,退耕农户缺乏林地管护常识,重造轻管现象普遍,将管护简单理解为不放牧、不复垦即可,没有采取必要的抚育措施,杂草丛生,草比树高,造林结束、补植结束也就一切结束,树木成活与否、长势好坏似乎和他们没有关系,致使年年造林,年年补林仍不见林的地块总是存在。检查结果总是退耕面积复核率100%,而造林合格率大部分都在80%以下,给政策兑现增加了阻力,直接威胁着退耕还林成果。
2.爱华镇退耕农户收入状况 2.1 农户主要收入来源
首先,国家补偿的退耕还林政策资金是大部分退耕户的主要生活来源。全镇1407户退耕农户,在家庭总收入中退耕还林国家补助资金占70%的134户,占50%的412户,占30%的750户,只有少部分退耕面积较少的农户可以不指望补助资金生活。其次种植业和畜牧业可增加退耕农户相当一部分收入。另外剩余劳动力经营副业也可增加少部分收入。2.2 制约退耕还林农户增收的主要因素
第一、耕地少,退耕后平均每人经营耕地还不到1亩,农业投入不足,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投入产出水平低。
第二、退耕后由于饲料可种面积减少,降低了部分农户的养殖业收入。第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部分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在仅有的耕地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值钱。
第四、退耕农户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水平偏低,使得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小,转移困难。
第五、社会负担和隐性负担重,用于婚丧嫁娶、子女入学、看病就医、建房等支出增加,造成退耕户生产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退耕户增收。3. 增加退耕农户收入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3.1 结合实际,完善退耕还林政策
林业是受益周期长但见效慢的产业,经济林最少也得2-3年,生态林则长达10年以上才见效,因此充分利用好幼林期空闲土地发展林下经济既可以加强幼树抚育,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现行的退耕还林政策只
求和当地实际,发展增收潜力大的种植业、养殖业,把退耕还林与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设施农业等相关产业充分结合,有效地利用林间闲地,即解决退耕还林后农民干什么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农民长远的生产生活依托问题。例如通过林草间作发展牛羊养殖,退耕地离住地较近有条件的村组农户还可以利用林间空地用竹、木搭建鸡棚舍散养山地良种鸡,都可成为比较稳定的增收渠道。3.4 积极推广农村沼气能源建设
发展能源建设既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畜牧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改水、改浴配套实施,沼气烧水做饭、照明可节省电费,沼液、沼渣喂猪、养鱼、种植无公害蔬菜可增收节支,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户增收创造了新的有效途径。3.5 加强劳务开发促增收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得耕地减少,富裕劳动力增加,一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因此搞好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退耕户文化素质,把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是增加退耕农户收入的一个新亮点。3.6 加强退耕还林管护工作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由于管护不力,导致造林保存率过低,每年退耕户都要拿出补助资金的一部分进行补植,无行中增加了造林成本,减少了退耕户实际收入。因此,退耕还林既要抓好种植,更要抓好管护,管护问题是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关系到退耕还林的成败,必须改变过去重造轻管、只造不管的现象,要想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实施多形式管护,建立起完善的管护制度,加大管护力度,从而提高工程成效,减少退耕农户支出。
3.7 抓好退耕农户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文化素质、先进技术是退耕还林区农户增收的重要支撑,高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可以使退耕户更快更好地接受新事物,获取更多新信息;先进技术可以帮助退耕户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大利益。因此,要彻底帮助退耕户脱贫增收关键还是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大力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致富素质。4. 结论
第五篇: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
关于牧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海浪村党支部副书记才让
海浪村是个人口大村,畜牧业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该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归根到底也是如何促进牧民增收的问题。我在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锻炼期间,把从理论上解决促进牧民增收问题作为此次到村锻炼的主要任务之一,多次深入各村民小组和部分牧户家中,采取向群众了解情况和同群众
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了专题的调研,调研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牧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
对牧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是增强牧民增收工作的针对性,增强牧民收入稳定性的前提。从此次调研情况看,目前牧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牧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具体表现出牧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
(二)牧民的生活支出不断增加。近年来,牧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急剧的市场化导致牧民生活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这与低水平的收入和收入增长缓慢极不相当。因此,牧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三)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近年来,上级党委、政府都力图通过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牧业
增效,牧民增收,但由于牧民自身对接市场能力弱、信息少,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畜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增收空间尚未彻底释放,生产收入还很低,甚至没有什么收入。
(四)牧区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从牧民自身意愿看,一方面由于牧民对就业收益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牧民尽管有就业冲动,但就业适应性较差。从企业用工看,企业认为本地牧民不好治理,对超劳动时间、超强度的工作不易接受。因此,我们的牧民难以充分业变,就业困难很大。
(五)牧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据统计,牧区文盲半文盲的牧民占绝大多数,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牧民,绝大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因此,在牧区中,“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牧民人数最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
二、制约牧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牧民增收如此困难?究其原因,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产业因素。受群众生产习惯、市场意识以及特色产业制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畜产品,如祁连藏系羊,总量还很小,且种群还不够纯等现象依然存在。畜牧业没有做大做强,没有规模优势,还没有成为牧区经济的主导和牧民增收的主体。
(二)人的因素。突出表现为文盲半文盲的牧民较多,劳动者素质不高。多数牧民市场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能力差,缺乏进市场、闯市场的劲头,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富也安;部分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未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牧区工作的要求,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
(三)政策因素。突出表现为由政策推动牧民增产增收的效果不够明显。近年来,中心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牧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但除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外,我们的牧民切切实实得到的实惠较少,牧区和牧民状况变化不大,效果不够明显。
(四)科技因素。科技因素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牧民身上,我们的绝大部分牧民不懂也不会用新技术,一些新的技术也不愿接受,年复一年地沿袭着传统的经营治理模式不变;另一方面体现在科技服务体系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技术人员不足,服务机制不活,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较小。
(五)牧户信息不灵。改革把牧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牧户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地把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而
言,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三、增加牧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在现阶段,牧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大多数牧民的情绪,关系到牧区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牧民增收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在解决这个事关全局的问题上,《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促进农牧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指出,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牧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牧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牧民增收为核心,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运用综合措施,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不断增加牧民收入,促进牧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富裕的新牧区。这是我们广大牧民群众之所盼和之所求,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思路。通过此次调研,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促进牧民增收工作。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非凡是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非凡是促进牧民增收问题,并且要把这种重视体现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果
断把主要精力从处理一般事务性工作当中解脱出来,真正投入到促进牧民增收工作当中去,多谋促进牧民增收的门路和渠道,切实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力为民所使、智为民所谋。
(二)要不折不扣地全面贯彻落实好党中心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三农”政策,做到在逐级贯彻落实过程中政策精神实质不折损、不走样,非凡是国家安排的支农专项资金,要切实做到用途不变、金额不少,把政策带给牧民的实惠真正落到牧民手中。
(三)帮助牧民转变思想观念,使其树立起三种意识。一是树立市场主导意识。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必须面对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要以当前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要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二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调整畜牧业结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注重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又要增加抗御市场风险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
(四)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做到新增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牧区,财政支农预算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分别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并且要把绝大部分的投入主要用于培训牧民,用于能够增加牧民收入的项目,用于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水
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用于发展农牧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用于扶持经济薄弱的村民小组和贫困户。
(五)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牧民增收。城乡统筹是考虑和解决所有“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城乡统筹实质上是统筹城乡生产要素。首先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牧区人少地多,草原环境日益恶化,要想致富,必须鼓励牧民“走出去”。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网络,广泛开展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转业技能培训,搞好牧民工外出的信息服务,多渠道组织劳务输出。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整治恶意拖欠、克扣民工工资问题。其次是统筹城乡信贷。目前农牧区全部贷款所占比例很低,与农村对GDP的贡献率不相当,信贷资金不足成为牧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要制定切实有效的货币信贷政策,建立健全融资体系,逐步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贷款的比重,切实解决好牧民发展资金极缺的实际困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