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级经济师考试知识点:收入分配制度与公平效率原理(共五篇)

时间:2019-05-13 04:5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高级经济师考试知识点:收入分配制度与公平效率原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高级经济师考试知识点:收入分配制度与公平效率原理》。

第一篇:2014年高级经济师考试知识点:收入分配制度与公平效率原理

2014年高级经济师考试知识点:收入分配制度与公平效率原理 导语:高级经济师考试备考开始了,网校特整理了高级经济师考试备考的复习资料,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的全面备考2014年高级经济师考试!

四、收入分配制度与现代公平效率原理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与收入分配的调节

1.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与政府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的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个人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微观分配领域进行的,在这一领域,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和生产要素的产权所有者,无论以何种分配方式获得收入,这些收入通常都表现为利息、利润、地租或租金以及工资或薪金。

个人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还要进行再分配。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必要性就在于,在微观分配领域,主要建立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基础上的分配方式,很难实现社会所追求的社会公平目标,甚至可能引起两极分化,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为此,在个人收入初次分配完成以后,还要进行再分配。所谓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亦即对个人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所获得的收入进行再调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或政府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应集中在宏观领域中进行而不应发生在微观领域。因为在微观分配领域,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政府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应主要在宏观领域中进行,即在宏观领域发挥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

2.个人收入的调节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形成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或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以及集体组织或社会团体。其中国家或政府是最重要的调节主体。

政府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包括对个人收入的某种扣除和给予个人某种形式的收入两个方面。首先,国家通常以税收的形式强制地把个人收入的一部分集中起来,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然后再将集中起来的收入以某种形式转移支付给个人,形成个人的社会保障收入或福利性收入。

社会团体或集体组织对个人收入的再分配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人将自己收入的一部分以某种形式捐赠或缴纳给社会团体或集体组织;另一方面,社会团体或集体组织再将其所获得的收入以某种形式分配给个人,形成个人的福利性收入。

经过再分配或调节以后的个人收入就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各种商品和劳务,形成消费,余下的部分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储蓄,它既包括居民存金融机构中的储蓄存款,也包括居民的手持现金。此外,个人所持有的各种债券和股票也属于储蓄的范畴。如果居民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其个人可支配收入中还有一部分被用于投资。

(二)收入分配方式与居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1.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一种收入分配方式。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而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差别的存在以及劳动的谋生性质,则是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以企业为主体实施按劳分配的情况下,劳动者个人收入的高低,就不仅取决于劳动者劳动贡献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他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上述实现特点,决定了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平等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而只能在一个公有制企业范围内实现。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

2.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指按照资本、土地、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分配。无论资本的产权是界定给个人、企业,还是界定给国家,他们都有权参与收入的分配。产权所有者凭借其资本分配的收入通常表现为利息和利润。利息是一定时期内转让资本使用权的收入;利润则是将资本用于投资活动所得到的报酬。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和有效途径。

3.其他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两种基本的收入分配方式外,还存在着按个人资产(包括货币形式和实物形式的非资本资产)进行分配、按需要分配、福利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这些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都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

4.居民收入来源和收入形式的多样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决定了劳动者和非劳动者收入来源和收入形式的多样性。在居民的收入中,既有按劳分配的劳动收入,也有非按劳分配的劳动收入,如个体劳动者的直接劳动收入等。同时还有资本收入、租金收入、非资本资产的收入、劳动力价值收入、社会保障收入和福利收入以及风险收入、投机收入等。居民收入来源和收入形式的多样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必要前提,但也是导致个人收入出现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

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效率和公平是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效率的高低关系着一国的经济增长,社会公平与否关系着社会的稳定。

经济学中所说的效率,也称经济效率,是指对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宏观层次看,是指资源配置的效率,即经济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分配,社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一种状态;从微观层次看,是指经济活动的效率,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使

用效率,可以用投入生产的劳动或生产要素与取得的经济成果的价值比率来衡量。较高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活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较低的效率表示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或未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

公平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会公平,就是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进而参与收入分配的机会是相同的;二是收入分配的规则公平,就是国家制定的各种收入分配法律法规或企业制定的分配制度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公平的;三是收入分配的结果是公平的,就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要素相当的收入。

2、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指标和方法

经济学中通常用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来衡量和表示收入的相对平等或相对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的基础是洛伦茨曲线。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上图),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

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

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基尼系数

<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基尼系数是一个用来描述收入整体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

国际上通常认为,当它处于0.3-0.4时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

从现实来看,世界各国对基尼系数的运用并不完全一致。很多国家都是把它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判断收入差距。

在不少国家,基尼系数都有不同的标准和界线。总的来说,基尼系数只可参考,不能绝对化。

2、收入平等与机会平等

所谓收入平等,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是指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不存在任何差距或不存在过大差距。收入分配绝对平等和绝对不平等的情况在任何社会中都是不存在的。

机会平等,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拥有平等获得收入的机会。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社会成员的收入或者来源于劳动者的劳动贡献,或者来自于对生产要素的占有,因此,平等获得收入的机会也就具体表现为劳动者受教育或人力资本形成上的平等,对资本、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占有上的平等和利用上的平等。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基本理论分析

效率和公平是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

效率的高低 关系着一国的 经济增长,社会公平与否则 关系着 社会的稳定。

一般认为,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存在着替代的选择:

或者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获得较高程度的社会公平;

或者以牺牲公平为代价,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率。这就是所谓的公平与效率替换。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国过于注重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力度过大,选择平等程度较高的社会福利制度,由于扼杀了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他就可能不得不以牺牲效率进而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

相反,一个社会如果片面注重效率,放任市场机制对经济进行自发调节而不惜牺牲社会公平,其结果必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反过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效率。

由于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因此,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两大社会目标的关系,是每个国家都面临的现实问题。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总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所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下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保护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防止两极分化,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因此,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一双重目标。

效率与公平之间不仅存在着替代关系,也存在着一致的一面。坚持效率优先,促进经济发展,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也就有可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社会公平,而社会公平的实现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分配环节和不同的分配机制下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般来说,在微观领域应更强调效率,而在宏观领域应更多地注重公平;在个人收入的初次分配过程中,应更强调效率,而在再分配过程中应更兼顾公平;在市场机制起作用的地方应强调效率,而在政府分配机制方面,则应更关注公平。

要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得以贯彻执行,还必须提供相应的机制和制度保证。这就要求:

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和健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制度基础。

4、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为其社会成员防范生存风险、维持基本生活能力而提供的一种制度安排。

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储蓄功能和再分配功能。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防止社会保障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和障碍。

第二,社会保障与生产关系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应当有利于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竞争机制引入,促进国家、企业、个体的共同繁荣发展,为所有社会成员直接解决后顾之忧。

第三,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合理分担,社会保障社会化的原则。

第四,坚持标准有别、循序渐进的原则,承认不同地区、部门、行业因经济条件不同形成的保障程度的差异,不搞“一刀切”和“平均主义”。

第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二篇:公平与效率关系分析和分配制度的完善

公平与效率关系分析和分配制度的完善

摘要 公平与效率是矛盾关系,而这对矛盾又是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我们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发展变化,从“公平优先”――“公平效率二者兼顾”――“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日益深化并不断完善,从“平均分配”――“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和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推动我国经济改革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 公平;效率;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 F1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9)10-0190-03

基金项目 2007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配制度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批准号07sJB790024)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袁春晖,盐城工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江苏盐城224051)

一、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关系

1,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内涵。何谓公平?理论界有这样几种观点:第一,收入差距大小适宜的公平观。这种观点把收入差距大小作为判断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标准,在当前西方理论界比较流行。这是以结果的均等作为判断公平与否的标准,而没有考虑收入的渠道和手段。第二,按劳分配的公平观。这种公平观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所形成的不同收入的“天然特权”。要求废除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这种原则摒弃了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认同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和努力可以得到更多回报,体现了激励原则。第三,机会均等的公平观。这种公平观强调的是在市场竞争中给每一个人提供均等的机会。第四,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分配尺度、分配过程、分配规则的公平,而不是单纯的结果公平。对个人来说,即使参与分配的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而实际分配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均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不是永恒的。公平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的人,对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有关经济活动的规则、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它是调节社会关系和财富分配关系的一种规范,它不仅是一种主观观念,而且是具有客观的内容,它受制于一个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客观性。何谓效率?效率概念的基本含义,指的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投入或成本就是利用一定的技术生产一定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又包括人力资源;既包括无形资源,又包括有形资源。产出或收益指的是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投入一定的资源生产出来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或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物品或服务,既包括有形的物品,又包括无形的服务。

2,公平与效率的对立统一。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二者既有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一面,又有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一面。它们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效率是公砸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只有效率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产生了剩余物品之后,才出现公平问题。在效率低下、还没有产生剩余物品时,空谈公平就失去了意义。而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来看,只有物质财富更加丰富时,公平才会增长,越是在不发达的阶段,收入分配就越不公平。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全社会也才能达到最大的公平。也就是说,效率使公平建立在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效率的极大提高,是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其二,公平促进效率。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对经济效率有重大影响,分配公平合理能够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能够促使社会稳定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相反,严重的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还是收入差距过大乃至产生两极分化,都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发生社会动荡,影响效率。它们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二者之间也存在此长彼消的一面。一方面,公平对效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效率开始提高了,旧的公平观仍居于主导地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公平,要以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而为了促进效率,又要以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

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二者在统一过程中何者“优先”、何者“兼顾”必须视具体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

二、分配制度的发展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收入分配问题,实际上是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合理的分配制度,既能促进社会效率又能实现社会公平。为了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经济学家和学者们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试图找到一种既能保证效率,又能防止和消除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途径。综上所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矛盾关系,它们同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一样,不仅是动态的,而且还有一定的运转规律。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决不是追求稳定的平衡,而是动态的平衡。即通过对“不平衡”的诱导而达到“相对平衡”,从而引发“新的不平衡”,然后再进行诱导和发展。随着我国在实践中不断尝试解决这种矛盾,我国的分配制度得到完善和发展。

在我国,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我们党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侧重各有不同。

1,“公平优先”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实现,国家采用没收、赎买、公私合营等手段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下,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在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处理上采取了“公平优先”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职工不再为资本家干活,人人处于平等地位,平均分配收入,职工没有压抑,没有失业的忧虑和危险,个个心满意足,心情愉快,生产积极性高,生产效率提高。既公平又高效,多好!但很快这种积极性就下降了。平均主义是假公平,它只讲结果的公平,不管生产过程中规则的不公平。干好干坏,干与不干都一样,分配享受相同的物质财富,这对劳动者是不公平的。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是仅用结果的公平――假公平,对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出力情况,劳动实际效果的差别的不公平对待。因此,必然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经济只能在低效率下缓慢运行。可见,这种平均主义的公平不是真正的公平,它在使经济失去效率的同时也失去了公平,结果使效率与公平“鸡飞蛋打”一场空。这时改变这种状况的思想必然产生,设计新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

2,“公平效率二者兼顾”的按劳分配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摈弃传统观念,开始全面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经济体制上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与这种经济体制相适应,在公平与效率关

系上实际上采取了“二者兼顾”的原则。针对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所造成的弊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要“克服平均主义”,并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从根本上打破农村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接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深刻剖析了平均主义的思想根源及其危害,指出平均主义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严重障碍”,第一次提出了要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这时,劳动好的,生产多的,多得奖金,收入增加。分配制度的调整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效率提高了,综合国力有了较大增长,人民生活有了较为普遍的改善。但由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强调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而人们对此理解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因而带来了改革实践中的摇摆和反复。人们把多劳多得拿奖金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过去5元、10元能刺激满足,几个月后5元、10元感到是应该得的当作工资,20~30元才能刺激满足,再后来50~80元,甚至更高,才能满足。奖金涉及荣誉,涉及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多拿奖金,名利双收。人与人相比,单位与单位相比,都要多拿。如果比别人,比其他生产单位少,就产生不满。形成奖金互相攀比、攀升现象。奖金不再能激发人们生产积极性,反而影响生产积极性。在当时这种经济制度下,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经济基础不完备,计划体制造成的行业间收入差距,企业收入不公平就显现出来。就出现有些企业收入多,有些企业亏损。结果一方面助长了一部分人的收入过快增长,另一方面按劳分配领域平均主义有增无减。这就导致一部分人“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最终并没有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比较详细和完善的分配政策,特别指出,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分配原则上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从而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逐渐明朗化。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具体实现机制,使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表述得更为明确、实现途径更加具体。“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随着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变化,尤其是政策导向上强调“效率优先”,允许各种要素参与分配,市场机制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刺激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力快速发展,人均GDP有较大增长,已基本实现小康社会,“效率优先”得到保证。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国民财富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同利益群体逐渐形成,有的在改革中受益较大,有的受益较少,有的利益甚至受损。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部门和行业之间、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收入差距越来越悬殊,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目前已经达到0.4-0.5,已经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贫富悬殊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如果贫富悬殊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出现两极分化,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变质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失败。为了使改革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当前和今后应更加注重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的社会公平。同时,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现实性。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居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向全面实现小康过渡,已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能力,逐步解决多年来累积形成的贫富差距。

4,“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中强调社会公平,不仅仅能表现出结果的公平,而且能体现出竞争机会的公平,分配的过程以及尺度和规则的公平。相信随着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密切关注和领导下,以两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为突破点,继续改革完善我国分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将破解当前收入分配不平等难题,为推动科学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注入不竭的动力。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寻求效率与公平的最优平衡

为了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最优平衡点。求得社会和谐,需要在收入分配政策上进行调整,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我国目前的分配结构呈现“金字塔”结构,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需要构建一种“椭圆”形状的稳定的收入分配结构。就要采取适当的提“低”、扩“中”的政策。

首先,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这是解决当前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关键,也是“十一五”规划重点提出的政策。对于城镇低收入者可以采取适时适度提高最低生活费、最低工资等“救命钱”,发布工资增长指导线等措施来解决。目前,全国各省、市、区已普遍建立最低工资制度,23个省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还有33.9万个企业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其次,对于中等收入群体,这部分人在中国以公务员为代表,应当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使他们的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在收入中进一步得到体现,从而提高收入水平。通过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范围。

调节还是限制高收入群体收入,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敏感话题。政府不能以行政手段对高收入加以限制,而只能通过税收手段来调节和保证收入的合法性,甚至可以选择遗产税和赠予所得税、奢侈品消费税等手段来缩小收入差距。

我们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加大宏观管理力度:

1,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可以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流入,加大对西部及东北等相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支出,增加教育投资,引导多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遏制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和农民倾斜,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改革住房、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政策,让进城农民工享有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确实保护好农民的土地使用权,防止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通过动态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产和财富增量部分,向农村倾斜,为农村人口获得均等的收入,创造机会提供必要条件。

3,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加快推进电力、石油、铁路、民航、电信等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强化垄断收益分配管理,调整垄断行业的利润分配制度,建立垄断超额利润上缴制度,将其收归国家财政。

4,加大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跟踪和监督。健全和完善居民收入统计调查制度,建立居民收入分配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城乡贫困监测体系。

第三篇:2015年高级经济师经济学考点归纳: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包过题库专题

1、下列房地产中,不适用假设开发法估价的是()。

A.可改扩建的旧房

B.已为最高最佳利用的现房

C.房地产开发用地

D.已停工的商品房建设工程

标准答案: B

解析:考察价格开发法的适用范围。假设开发法适用于评估具有开发或再开发潜力的房地产价值,如可供开发建设的土地、在建工程、可装饰装修该或可改变用途的旧的房地产。

2、业主委员会会议作出的决定,应由()签字确认。

A.全体委员

B.半数以上的参会委员

C.业主委员会主任

D.参会委员

标准答案: D

解析:考察业主委员会会议的内容。业主委员会议应制作书面记录并存档,业主委员会会议做出的决定,应有参会委员的签字确认。

3、房地产开发企业委托甲房地产经纪机构代理销售其开发的商品房,并允许甲房地产经纪机构吸收其他房地产经纪机构参与其代理的商品房销售。这种情况下代理佣金的结算方式是()。

A.房地产开发企业直接与各房地产经纪机构结算

B.房地产开发企业只与甲房地产经纪机构结算

C.由参与代理的房地产经纪机构出具委托书,甲房地产经纪机构代表其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结算

D.代理成交额较大的房地产经纪机构直接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结算,其余与甲房地产经纪机构结算

标准答案: B

解析:考察商品房销售代理的基本形式。该房地产公司的授权行为属于独家代理权,此时开发企业均要向代理商支付佣金。

4、房地产开发企业委托甲房地产经纪机构代理销售其开发的商品房,并允许甲房地产经纪机构吸收其他房地产经纪机构参与其代理的商品房销售。这种情况下代理佣金的结算方式是()。

A.房地产开发企业直接与各房地产经纪机构结算

B.房地产开发企业只与甲房地产经纪机构结算

C.由参与代理的房地产经纪机构出具委托书,甲房地产经纪机构代表其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结算

D.代理成交额较大的房地产经纪机构直接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结算,其余与甲房地产经纪机构结算

标准答案: B

解析:考察商品房销售代理的基本形式。该房地产公司的授权行为属于独家代理权,此时开发企业均要向代理商支付佣金。

5、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取得成本包括()。

A.建安工程费

B.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C.土地房屋征收补偿费用

D.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

E.土地使用权取得税费

标准答案: B, C, E

解析:考察土地取得成本的内容。土地取得成本包括: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土地房屋征收补偿费用,土地使用权取得税费。

6、房地产估价的市场法中,可比实例在自身状况下的价格乘以()等于可比实例在估价对象状况下的价格。

A.房地产交易情况修正系数

B.房地产市场状况调整系数

C.房地产状况调整系数

D.房地产价格变动率

标准答案: C

解析:考察房地产状况调整的含义。房地产状况调整是把可比实例在自身条件下的价格,调整为在估价对象状况下的价格。采用百分率法进行房地产状况调整的一般公式为:可比实例在自身状况下的价格*房地产状况调整系数=可比实例在估价对象状况下的价格。

7、下列房地产需求调查问卷的问题中,属于背景性问题的有()。

A.受访者的年龄

B.受访者是否打算买房

C.受访者买房的主要原因

D.受访者的收入水平

E.受访者的房型偏好

标准答案: A, D

解析:考察调研问卷的设计。房地产调研问卷的受访者项目是有关被调查者的一些背景资料,如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等。

8、关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说法,错误的有()。

A.实施房屋征收应先补偿,后搬迁

B.凡在房屋征收评估前进行新建、扩建、改建的房屋,均可增加补偿费用

C.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中断供水、供电和限制道路通行等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

D.建设单位可作为房屋征收的实施单位实施搬迁

E.被征收人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不搬迁的,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强制执行

标准答案: B, C, E

解析:考察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内容。实施房屋征收应先补偿、后搬迁,A正确。房屋征收范围确定后,不得在房屋征收范围内实施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和改变房屋用途等不当增加补偿费用的行为,B描述错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或者违反规定中断供水、供热、供电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C说法错误;房屋征收部门可以委托房屋征收实施单位,承担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具体工作,D说法正确;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不搬迁的,由做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E说法错误。答案为BCE。

9、下列房地产需求调查问卷的问题中,属于背景性问题的有()。

A.受访者的年龄

B.受访者是否打算买房

C.受访者买房的主要原因

D.受访者的收入水平

E.受访者的房型偏好

标准答案: A, D

解析:考察调研问卷的设计。房地产调研问卷的受访者项目是有关被调查者的一些背景资料,如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等。

10、业主委员会会议作出的决定,应由()签字确认。

A.全体委员

B.半数以上的参会委员

C.业主委员会主任

D.参会委员

标准答案: D

解析:考察业主委员会会议的内容。业主委员会议应制作书面记录并存档,业主委员会会议做出的决定,应有参会委员的签字确认。

11、房地产保险的目的是()。

A.防止房地产发生意外灾害

B.提高房地产盈利能力

C.降低房地产运营费用

D.补偿因灾害造成的房地产损失

标准答案: D

解析:考察房地产保险的作用。房地产保险通过对房地产领域因为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提供经济补偿或资金给付。

12、下列房地产市场指标中,属于反映房地产市场供给状况指标的有()

A.新竣工量

B.房屋成交量

C.空置量

D.商品房吸纳量

E.房屋施工面积

标准答案: A, C, E

解析:考察房地产市场供给指标。在市场调研中涉及到的房地产市场供给指标主要有新竣工量、灭失量、存量、空置量、空置率、可供租售量、房屋施工面积、房屋新开工面积、平均建设周期、竣工房屋价值等。

13、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其开发的高层住宅小区不同销售单元进行定价时,首先应确定()。

A.楼幢均价

B.楼层差价

C.朝向差价

D.楼层均价

标准答案: A

解析:考察房地产项目定价的基本依据。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如果存在多个楼栋,首先应确定楼栋平均价格。

14、下列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工作中,一般应先开展的是()。

A.选择工程施工单位

B.选择材料、设备供应商

C.选择工程勘察设计单位

D.选择工程监理单位

标准答案: C

解析:考察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程序。房地产开放项目管理的程序第一步是工程建设准备,在该阶段,需要完成施工现场勘察与施工图设计,因此本题推断为答案C。

15、因风吹、日晒等自然因素造成的建筑物价值损失,属于建筑物的()。

A.物质折旧

B.功能折旧

C.外部性折旧

D.经济折旧

标准答案: A

解析:考察物质折旧的概念。物质折旧也成为有形折旧,是指建筑物在实体上的老化、磨损、损坏所造成的建筑物价值的损失。

16、房地产开发项目工程施工投标的主体是()。

A.房地产开发企业

B.招标代理机构

C.工程监理单位

D.施工企业

标准答案: D

解析:考察施工投标的主体。施工承包商是工程施工的具体实施者,是工程承包合同的执行者。承包商通过投标接受业主的委托,签订工程承包合同。由此可见,施工投标的主体是施工企业。

17、房地产广告预算中,比重最大的费用一般是()。

A.广告调查费用

B.广告制作费用

C.广告媒体费用

D.广告策划费用

标准答案: C

解析:考察房地产广告的预算。广告媒体费用是广告费用的主要部分,也是影响广告决定做否的关键因素,约占广告费用总额的80%。

18、房地产交易中导致房地产成交价格偏离正常价格的原因有()。

A.交易双方过去互不相识

B.交易双方对交易对象不够了解

C.交易双方斤斤计较

D.交易双方对市场行情不够熟悉

E.交易双方有利害关系

标准答案: B, D, E

解析:考察市场法的概述。在具体一宗房地产交易中,交易双方可能有利害关系,可能对交易对象不够了解或对市场行情不够熟悉等,导致成交价格偏离正常价格。

19、某商品房开发项目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容积率为3,楼面地价为1000元/平方米,预计总建造成本为16800万元(不含土地成本),销售税费为销售收入的11%,可销售面积为总建筑面积的95%。若采用成本定价法确定销售单价,成本利润率为25%,则商品房销售均价为()元/平方米。

A.5337

B.5440

C.5550

D.5618

标准答案: A

解析:考察成本导向定价法的计算。该房地产开发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每平方米的建造成本为16800/6=2800元/平方米,则该商品房的单位成本=建造成本+地价=2800+1000=3800元/平方米。商品房单位价格=[商品房单位成本*(1+)成本加成率]/(1-销售税费率)=3800*1.25/0.89=5337元/平方米。

20、某商品房开发项目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容积率为3,楼面地价为1000元/平方米,预计总建造成本为16800万元(不含土地成本),销售税费为销售收入的11%,可销售面积为总建筑面积的95%。若采用成本定价法确定销售单价,成本利润率为25%,则商品房销售均价为()元/平方米。

A.5337

B.5440

C.5550

D.5618

标准答案: A

解析:考察成本导向定价法的计算。该房地产开发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每平方米的建造成本为16800/6=2800元/平方米,则该商品房的单位成本=建造成本+地价=2800+1000=3800元/平方米。商品房单位价格=[商品房单位成本*(1+)成本加成率]/(1-销售税费率)=3800*1.25/0.89=5337元/平方米。

21、房地产经纪机构对其代理销售的新建商品房进行销售策划前,应完成的工作有()。

A.与委托人签订销售代理合同

B.进行销售现场准备

C.从委托人处取得有关销售资料

D.与委托人进行项目结算

E.申请商品房预售(销售)许可证

标准答案: A, C

解析:考察商品房销售代理工作流程。房地产经纪机构对其代理销售的新建商品房进行销售策划前,应先与委托人协商委托代理事项,签署委托代理合同。之后从委托人处获得有关资料。包括:反映项目特征的资料;反映开发项目合法性的资料;委托书;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当预售商品房时)。环球网校参考答案为AC,请注意,预售许可证的申请是由建设单位完成。

22、房地产交易中导致房地产成交价格偏离正常价格的原因有()。

A.交易双方过去互不相识

B.交易双方对交易对象不够了解

C.交易双方斤斤计较

D.交易双方对市场行情不够熟悉

E.交易双方有利害关系

标准答案: B, D, E

解析:考察市场法的概述。在具体一宗房地产交易中,交易双方可能有利害关系,可能对交易对象不够了解或对市场行情不够熟悉等,导致成交价格偏离正常价格。

23、关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说法,错误的有()。

A.实施房屋征收应先补偿,后搬迁

B.凡在房屋征收评估前进行新建、扩建、改建的房屋,均可增加补偿费用

C.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中断供水、供电和限制道路通行等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

D.建设单位可作为房屋征收的实施单位实施搬迁

E.被征收人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不搬迁的,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强制执行

标准答案: B, C, E

解析:考察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内容。实施房屋征收应先补偿、后搬迁,A正确。房屋征收范围确定后,不得在房屋征收范围内实施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和改变房屋用途等不当增加补偿费用的行为,B描述错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或者违反规定中断供水、供热、供电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C说法错误;房屋征收部门可以委托房屋征收实施单位,承担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具体工作,D说法正确;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不搬迁的,由做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E说法错误。答案为BCE。

24、房地产开发项目工程设计,一般分为()阶段。

A.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B.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

C.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D.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标准答案: A

解析:考察房地产开发项目工程设计的流程。房地产开发项目工程设计一般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

25、关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说法,错误的有()。

A.实施房屋征收应先补偿,后搬迁

B.凡在房屋征收评估前进行新建、扩建、改建的房屋,均可增加补偿费用

C.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中断供水、供电和限制道路通行等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

D.建设单位可作为房屋征收的实施单位实施搬迁

E.被征收人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不搬迁的,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强制执行

标准答案: B, C, E

解析:考察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内容。实施房屋征收应先补偿、后搬迁,A正确。房屋征收范围确定后,不得在房屋征收范围内实施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和改变房屋用途等不当增加补偿费用的行为,B描述错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或者违反规定中断供水、供热、供电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C说法错误;房屋征收部门可以委托房屋征收实施单位,承担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具体工作,D说法正确;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不搬迁的,由做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E说法错误。答案为BCE。

26、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验收应具备的条件有()。

A.窗明、地净、水通、灯亮及采暖通风设备运转正常

B.有工程质量监督站签署的质量合格文件

C.有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保修书

D.有完整的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

E.工程质量监督站责令整改的问题全部整改完毕

标准答案: A, C, D, E

解析:考察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验收应具备的条件。开发项目竣工验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①完成开发项目全部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达到使用要求。交工工程达到窗明、地净、水通、灯亮及采暖通风设备正常运转,建筑物周围2m以内的场地清理完毕。②有完整的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③有工程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进场试验报告。④有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机构、施工、监理等单位分别签署的质量合格文件。⑤有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保修书。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站等有关部门责令整改的问题全部整改完毕。

27、出售型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不确定因素有()。

A.建安工程费

B.空置率

C.租金水平

D.开发周期

E.房地产开发贷款利率

标准答案: A, B, C, D

解析:考察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不确定因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不确定因素包括:土地取得成本,建筑安装工程费等费用,租售价格,开发周期,融资成本,空置率,经营成本,投资收益率。

28、关于业主委员会职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业主委员会负责召集业主大会会议

B.业主委员会负责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

C.业主委员会负责制定管理规约

D.业主委员会负责监督和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

标准答案: C

解析:考察业主委员会的职责。业主委员会的职责包括:(1)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和决议;(2)召集业主大会会议,报告物业管理的实施情况;(3)代表业主与业主大会选聘的物业服务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4)及时了解业主、物业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监督和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5)监督管理规约的实施;(6)督促业主交纳物业服务费;(7)组织和监督专项维修资金的筹集和使用;(8)调解业主之间因物业使用、维护和管理产生的纠纷;(9)业主大会赋予的其他职责。

29、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实现预期投资收益率作为其开发的商品房的定价目标,在确定预期投资收益率时,应综合考虑()。

A.安全风险率

B.房价上涨率

C.安全收益率

D.通货膨胀率

E.风险报酬率

标准答案: C, D, E

解析:考察房地产定价的咪表目标。预期投资收益率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要达到的最低收益率,是一个预期指标,一般应包括安全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和风险报酬率。30、房地产估价的市场法中,可比实例在自身状况下的价格乘以()等于可比实例在估价对象状况下的价格。

A.房地产交易情况修正系数

B.房地产市场状况调整系数

C.房地产状况调整系数

D.房地产价格变动率

标准答案: C

解析:考察房地产状况调整的含义。房地产状况调整是把可比实例在自身条件下的价格,调整为在估价对象状况下的价格。采用百分率法进行房地产状况调整的一般公式为:可比实例在自身状况下的价格*房地产状况调整系数=可比实例在估价对象状况下的价格。

31、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实现预期投资收益率作为其开发的商品房的定价目标,在确定预期投资收益率时,应综合考虑()。

A.安全风险率

B.房价上涨率

C.安全收益率

D.通货膨胀率

E.风险报酬率

标准答案: C, D, E

解析:考察房地产定价的咪表目标。预期投资收益率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要达到的最低收益率,是一个预期指标,一般应包括安全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和风险报酬率。

32、下列房地产活动中,属于房地产金融活动的是()。

A.土地收购储备

B.不动产征收

C.保障性住房建设

D.住房抵押贷款

标准答案: B

解析:考察房地产金融的概念。商品房开发、保障性住房建设、土地储备和一级土地开发,以及购买住房或其他房地产等,都需要大量资金,对金融有很强的的依赖性,房地产金融是指与房地产有关的货币资金的筹集、融通等各种信用活动的总称。

33、房地产广告预算中,比重最大的费用一般是()。

A.广告调查费用

B.广告制作费用

C.广告媒体费用

D.广告策划费用

标准答案: C

解析:考察房地产广告的预算。广告媒体费用是广告费用的主要部分,也是影响广告决定做否的关键因素,约占广告费用总额的80%。

34、房地产估价报告是房地产估价机构出具的关于房地产价值的()。

A.专业意见

B.公证书

C.证明文件

D.担保函

标准答案: A

解析:考察房地产估价报告的概念。房地产估价报告是房地产估价机构出具的关于房地产价值的专业意见。

35、影响住宅市场细分的消费者的行为因素有()

A.生活方式

B.使用时机

C.购买阶段

D.购买动机

E.追求利益

标准答案: B, C, E

解析:考察房地产市场细分的依据。房地产市场细分的行为因素包括:使用时机、追求利益、购买阶段。

36、房地产经纪机构对其代理销售的新建商品房进行销售策划前,应完成的工作有()。

A.与委托人签订销售代理合同

B.进行销售现场准备

C.从委托人处取得有关销售资料

D.与委托人进行项目结算

E.申请商品房预售(销售)许可证

标准答案: A, C

解析:考察商品房销售代理工作流程。房地产经纪机构对其代理销售的新建商品房进行销售策划前,应先与委托人协商委托代理事项,签署委托代理合同。之后从委托人处获得有关资料。包括:反映项目特征的资料;反映开发项目合法性的资料;委托书;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当预售商品房时)。环球网校参考答案为AC,请注意,预售许可证的申请是由建设单位完成。

37、房地产估价的市场法中,可比实例在自身状况下的价格乘以()等于可比实例在估价对象状况下的价格。

A.房地产交易情况修正系数

B.房地产市场状况调整系数

C.房地产状况调整系数

D.房地产价格变动率

标准答案: C

解析:考察房地产状况调整的含义。房地产状况调整是把可比实例在自身条件下的价格,调整为在估价对象状况下的价格。采用百分率法进行房地产状况调整的一般公式为:可比实例在自身状况下的价格*房地产状况调整系数=可比实例在估价对象状况下的价格。

第四篇:2018高级经济师考试大纲

2018高级经济师考试大纲

本大纲作为指导性大纲,参考了经济师考试大纲,仅是对部分经济相关知识的简要概括。申报人员要全面掌握经济相关知识,结合国家及我省重要经济政策,有针对性地学习经济理论和业务知识,做好考试准备工作。

高级经济师考试主要测试申报人员对经济基础理论和经济政策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当前经济热点问题的研判和解决能力。不提供、不指定任何教材和参考书目。

第一部分 当前经济热点

重点学习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经济论述、方针、政策。

1、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重要论述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目标等。

2、中央及我省经济政策

省委“五句话”总体思路、“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两条主线、深化关键性领域改革等,如国企国资改革、产权保护改革、财税金融改革、养老保险改革等。

第二部分 经济学基础

掌握消费、储蓄、投资、总需求和总供给等宏观经济基本理论,理解消费、储蓄、投资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

8、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掌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9、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理解价格总水平、就业和失业、就业弹性系数。

10、国际贸易理论。

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辨别影响国际贸易规模和特征的因素,辨别政府对进出口的调控和干预方式。

第三部分 财政

11、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理解公共物品、财政职能、现代财政制度,掌握公共选择理论和政府失灵的原因,理解政府经济活动范围、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理解我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方向与主要任务。

12、财政支出。

理解我国财政收支趋势,理解财政支出数据、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掌握财政支出的类型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掌握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辨别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13、财政收入。

理解财政收入、税收、财政集中度和宏观税负,掌握财政收入的形式及特征和税负转嫁的原理,理解我国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偾务管理制度的内容,辨别一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影

19、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理解中央银行体制下的金融服务、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掌握中央银行业务经营的特点、主要业务和中央银行独立性,分析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搭配使用的效果,理解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20、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理解金融市场、存款制度的作用,掌握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特点,分析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金融市场各子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

21、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理解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监管,掌握金融监管的理论和金融监管体制和金融监管国际协调机制的主要内容。

22、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理解汇率制度、国际储备,辨别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掌握汇率决定与变动、国际储备及其管理、国际货币体系、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主要特点。

第五部分 统计

23、统计与统计数据。

理解统计学、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变量和数据,辨别数据和变量的类型,掌握统计学、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的基本原理,辨别统计数据的来源和各种统计调查。

4、描述统计。

理解数据特征测度,掌握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离散趋势

30、会计报表。

理解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内容和编制方法,辨别将不同会计项目按照会计报表编制要求进行填列的方法。

31、会计报表分析。

理解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掌握会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辨别会计报表分析中反映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

32、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理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内容及其核算特点,掌握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主要特点,辨别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程序,掌握预算结余资金的处理和核算方法、行政事业单位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第七部分 法律

33、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

理解法律调整机制的基本原理,掌握我国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方式,辨别调整经济的主要法律的种类。

34、物权法律制度。

理解物权法的基本内容,掌握用益物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和适用规则。

35、合同法律制度。

理解合同、要约、承诺,掌握合同的订立、履行和终止、担保和保全、转让和变更的适用条件。

36、公司法律制度。

第五篇:高级经济师《经济理论与实务》考试大纲

高级经济师《经济理论与实务》考试大纲

预祝大家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大家也可随时关注高级经济师,我们将第一时间公布相关考试信息。第一部分:经济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其客观必然性,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掌握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掌握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类别及作用;了解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三)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掌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和指导思想。

(四)掌握资源配置两种方式的区别。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产权制度

(一)掌握产权和现代产权制度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了解产权和所有制的区别和联系。(二)了解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

(三)了解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要推进的一系列改革内容。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

(一)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和特征;掌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法人财产权和有限责任制度的内涵。

(二)了解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总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三)掌握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掌握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和目标。(四)了解垄断行业的含义;掌握垄断行业的分类;掌握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四、收入分配制度与公平效率原理

(一)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二)熟悉社会公平的内容,收入不平等的含义和原因;熟悉基尼系数的公式;掌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掌握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及贯彻的方法。

(三)了解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矛盾;掌握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五、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

(一)掌握政府作用的合理界定;掌握界定市场机制和政府经济作用的一般原理;掌握宏观调控目标、功能、手段和方式。

(二)掌握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应坚持的原则和主要措施。

六、对外开放

(一)掌握对外开放与经济国际化的关系:掌握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熟悉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二)掌握对外贸易的基本作用;掌握影响对外贸易的因素;熟悉政府对国际贸易进行干预的方式和措施。

(三)了解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四)掌握“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第二部分 财政

一、财政职能及财政管理体制

(一)熟悉市场与政府的分工;掌握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二)掌握财政的各项职能的基本含义、范围和发挥职能的手段。(三)掌握分税制的基本含义;掌握现行分税体制下支出划分范围;掌握收入划分的主要内容;掌握与分税制配套的主要相关措施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四)掌握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

二、税收

(一)掌握税收负担的概念;熟悉宏观税负指标和微观税负指标;掌握影响税收负担的主要因素;熟悉税与费的区别;掌握费改税的基本思路,掌握税收负担转嫁的含义、方式和条件。

(二)掌握税制结构优化的含义和衡量标准;掌握税收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及相关内容。

(三)掌握国际税收与一般税收的联系与区别;掌握税收管辖权的含义及其种类;熟悉国际重复征税的形成原因。熟悉税收管辖权交叉重叠的类型;掌握减轻或免除国际重复征税的主要方法。

(四)掌握健全税收管理体制的主要措施。

三、国债

(一)掌握国债的主要功能。

(二)掌握我国国债发行的主要方法;掌握国债偿还的主要方法及其优缺点;熟悉国家偿债资金的来源及限制条件。

(三)掌握国债负担的含义和表现形式;熟悉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掌握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

四、财政政策

(一)掌握财政政策的概念;熟悉财政政策与相关范畴的联系与区别。(二)掌握财政政策的五大基本目标和内容。(三)掌握五大改革工具的功能和作用原理。(四)掌握财政政策的分类方法和各类政策的特点。(五)掌握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的含义;了解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背景;熟悉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掌握积极财政政策与一般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区别。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一、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了解货币与货币制度的演进过程;熟悉货币的职能。(二)掌握货币制度及其构成;掌握货币制度的类型和特点。

二、信用和信用工具

(一)了解信用的基本功能;熟悉现代信用形式。

(二)掌握影响利率的决定因素;掌握利率对宏观调控的影响和作用。

三、商业银行

(一)熟悉商业银行与其他企业、其他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异同;掌握商业银行机构设置的两大模式及其优劣比较。

(二)掌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熟悉商业很行的主要管理内容。

四、中央银行

(一)掌握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二)掌握金融监管的不同主体模式,熟悉金融监管的对象;了解金融监管的基本内容。

(三)掌握我国金融监管的最高目标和四个具体目标;掌握我国金融监管的重点;监管方式和手段的“三个转变”;掌握金融监管应树立的四个理念。

五、国际金融体系

(一)掌握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熟悉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问题。

(二)掌握国际货币体系的定义和主要内容;掌握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运行机制。(三)熟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和主要业务;熟悉世界银行的宗旨和任务。

六、货币均衡

(一)熟悉货币均衡的含义;了解货币的内在均衡机制,熟悉物价自然上涨率的经济含义,掌握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的关系。

(二)掌握按起因划分的四种通货膨胀类型,掌握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掌握决定通货膨胀的社会承受能力的三个方面的因素。

(三)熟悉通货紧缩的含义,掌握通货紧缩计量意义,掌握通货紧缩的经济实质和表现形式,熟悉导致通货紧缩的一般原因。

七、货币政策

(一)熟悉货币政策的定义,掌握货币政策的四个最终目标及含义;熟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掌握政策目标选择的基本原理。

(二)了解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基本含义,掌握选择中间目标的四个方面的要求,熟悉各国使用较多的中间目标及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在选择中间目标方向的主张。

(三)熟悉存贷款准备政策的含义及缺陷,掌握我国存款准备制度的主要内容;熟悉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掌握再贴现政策的效果比较,熟悉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及效果比较,掌握我国中央银行本币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框架和做法。

第五部分 会计

一、财务会计及财务会计报告

(一)熟悉财务会计的内涵,财务会计的职能;掌握财务会计要素与循环;熟悉各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联系。

(二)掌握财务会计报表的分类;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结构与作用;掌握三大报表的编制方法。

(三)了解中期财务报告的概念;掌握中期财务报告应当包括的内容。

二、管理会计

(一)掌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二)掌握管理会计的目标和作用。

(三)熟悉企业短期决策的含义及主要类型;熟悉长期决策的种类,掌握长期决策的方法。

三、会计分析

(一)了解会计分析的目的;掌握会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掌握企业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指标,各个比率的基本意义、计算方法及评价方式。

第六部分 经济法

一、合同法律制度

(一)掌握合同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掌握合同的订立程序;掌握合同的主要条款;了解格式条款的特别规定;了解缔约过失责任。(三)掌握合同效力的含义;熟悉合同的生效要件和时间;掌握合同的四种效力状态;掌握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的法律后果。

(四)掌握合同履行的概念和意义;熟悉合同履行的原则;掌握合同履行的规则;熟悉双方合同履行的抗辩权;熟悉合同保全制度的内容。

(五)熟悉合同担保的概念和种类;掌握五种合同担保形式的条件和法律意义。(六)熟悉合同变更的概念和条件;熟悉合同转让的概念、种类和条件。

(七)掌握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的概念;掌握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效力;掌握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原因及条件。(八)掌握违约责任的概念,承担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掌握各种违约责任形式的特征和条件;掌握违约责任免除的含义和条件。

(九)熟悉解决合同争议的方式;应用有关概念和理论对合同纠纷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方案。

二、公司法律制度

(一)掌握公司的概念与法律特征;熟悉公司的种类;了解公司法的概念和特征。

(二)熟悉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方式、条件和程序;熟悉并掌握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的种类、性质、组成、职责和行使职权的方式;熟悉并掌握董事、监事和经理的任职资格和义务、责任;掌握国有独资公司的有关规定。

(三)熟悉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方式和程序;掌握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机构的种类、性质、组成、职责等。

(四)熟悉股份的发行与转让的条件和程序;了解股票及股票上市的法律规定。(五)了解公司债券的概念和种类;熟悉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程序。

(六)掌握公司合并、分立的概念;掌握公司合并、分立的程序以及对债券权人的保护。

(七)了解公司破产的法律规定;掌握公司解散的概念;熟悉公司解散的情形;掌握公司清算的程序。(八)掌握不同主体违反《公司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证券法律制度

(一)了解证券的概念和种类;理解证券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二)掌握证券发行的概念;熟悉发行股票、债券的条件;了解证券发行审核制度。(三)掌握股票、债券上市条件和程序;熟悉股票、债券暂停或者终止上市的条件和程序。

(四)掌握证券监管制度的意义;掌握政府集中统一监督管理制度的内容;了解证券业自律制度的内容。

四、工业产权法律制度(一)掌握工业产权的概念、特征;掌握工业产权法的概念;了解工业产权国际保护的三项原则。(二)掌握专利、《专利法》的概念;掌握专利权的主体、客体基本内容;熟悉并掌握授予专利权的条件;掌握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熟悉专利权的期限和终止;掌握对专利侵权和专利犯罪处理的法律规定。

(三)掌握商标和《商标法》的概念;了解商标的分类;熟悉并掌握商标禁用标志;熟悉商标注册的方法和核准商标注册的程序;熟悉并掌握驰名商标的概念和认定标准;熟悉注册商标的续展、转让和使用许可;掌握解决注册商标争议的法律规定;熟悉并掌握商标管理和注册商标专利权的保护制度。

五、劳动法律制度

(一)熟悉并掌握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主要内容;掌握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

(二)熟悉劳动合同的概念和订立原则;掌握劳动合同的内容和期限;熟悉并掌握劳动合同解除的四种具体情况。

(三)熟悉并掌握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了解职业培训制度。

(四)熟悉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主要内容;熟悉对女职工、未成人的特殊保护制度。

(五)熟悉并掌握劳动争议的概念、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方式和原则;熟悉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和机构;了解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主要内容。

最后,提醒大家,一定要有信心,考试前注意身体,注意休息,苍天不负有心人,胜利终将属于你!如果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帮你解答。

下载2014年高级经济师考试知识点:收入分配制度与公平效率原理(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高级经济师考试知识点:收入分配制度与公平效率原理(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