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入分配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

时间:2019-05-14 05:5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收入分配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收入分配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

第一篇:从收入分配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

从收入分配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

【摘要】公平与效率问题一直贯穿经济社会始终,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同样也在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本文在阐述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基础上,从我国的收入分配出发,分析了我国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公平效率收入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平与效率是贯穿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始终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公平与效率问题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强调其中一个必然要牺牲另一个;有人则认为公平与效率之间是可以相互兼容,公平的市场环境是可以促进效率的实现。

一、正确对待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

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西方资本主义学者中是百家争鸣。库兹涅茨曲线,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分配必然会呈现先扩大后下降的趋势。约翰穆勒等人则认为“公平优先”;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等极力推崇“效率优先”;萨缪尔森、凯恩斯等人则认为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我们国家在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问题上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和调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是偏向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强调的是公平。改革开放以后,?h在十四大之后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十六大又提出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而十七大则是改变了之前强调的,适时地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关注公平”。

二、中国目前存在的情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的市场不均衡不完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无法实现等价交换,这时候就需要再分配的调节。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便形成了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根据2007-2015中国统计年鉴显示的政府、企业、个人三部门数据可以看出,政府部门所占比例在此期间先增后减,与之相对应的企业部门所得是先减后增,两者之和基本占据了我国四成的初次分配。而对于劳动者报酬来说,在国民初次分配中只占到六成,近些年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再看三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情况,同样根据数据,经过再分配后,我国居民可收入也只占到六成,且近些年持续下降。再分配主要发生在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之间,其中政府部门经过再分配后,所占比重上升,企业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与政府部门两者较为接近。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在收入分配中最大的公平问题可以说是存在居民收入即劳动者报酬中的。我国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国民收入比重较低,且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

三、相关建议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有着天然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不但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平,而且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

第一,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把“蛋糕”做大,实际上就是要求经济不断发展。同样,这里所说的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实际上就是要求收入分配上更加公平,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在分蛋糕的时候,重要的并不是蛋糕的绝对大小,而是相对大小。

第二,首先政府要重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提供保障;同时降低生产税比重,加大对低收入者的扶持力度。其次限制市场上的垄断行为,合理分配企业利润。最后,发展和完善各类金融市场,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其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

第三,重视就业问题并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最严重的市场失灵之一就是市场经济中存在着结构性失业,这同时也是无效率的最大根源。只有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得运用自己的才能来实现其价值,经济才能有效率得向前推进。同时,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给予人民一张安全的保护网,保障低收入者生活水平,改善中等收入者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新华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经济日报,2017-07-28(01)

[2]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不平等的代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3]冯根福.中国特色基本经济制度:攻克人类“公平与效率”难题的中国贡献[J].当代经济科学,2017,39(06):1-6+122.

第二篇:《收入分配与公平》教案

3.7.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导学案

一.课前新知导学

1.了解效率和收入公平的含义。

2.理解并识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及其重要举措。

3.理解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4.理解当前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三、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探究活动一:讲解新课前,先做个小采访“你幸福吗?”——(学生的幸福感一般和学业密切相关,幸福感的降低来自于学业和休息娱乐的冲突,以及对前途的迷茫;)

你父母的幸福感又来自于哪里呢?我们的普通民众最关心的又是什么呢?“你幸福吗?”其实是央视的一个采访话题,在这次采访中出现了“我姓曾”这神一样的回复,成为公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也引发了大众关于“幸福”的全民讨论热潮。于是,有人开始反思,为何一些人会给出自嘲式的回答?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公众的幸福感?

提示结论材料:2012年11月2日,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与《小康》杂志联合发布“2011-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报告。报告显示,“收入”、“健康”、“婚姻”和“家庭关系”在今年“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排行榜中位居前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公众幸福感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收入”与“健康”中,去年排在首位的是健康,今年则是收入,并且“收入”比“健康”高出了6.3个百分点。如果别人收入增长而你不增长,你会觉得幸福吗?

探究结论: 所以,提高幸福感的首要前提是要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工资水平成为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我们国家的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问题。

第一篇:有话请直说

(二)预习检测(课堂提问部分),学生阅读课本P60回答: 1.你是怎么看待生活中的“公平”的?

——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比如教育公平、法律地位公平、买卖双方交易公平,等等。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是收入分配公平,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你是如何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

(多媒体展示改革开放前“大锅饭”平均主义和改革后收入差距过分悬殊,都不是真正的公平。)

讲解:(1)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相对平等不是绝对平等。它允许差别存在,否认差别的绝对平等会陷入平均主义,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3)平均主义抹杀一切劳动差别和分配差别,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压抑劳动者的创造性。所以,公平与平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既不能消除差距搞平均主义也不能差距过于悬殊、两级分化)

3.你认为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补充。)多媒体展示图片:

讲解: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体现在:

(一)收入差距悬殊。其中,城乡、行业、地区、群体的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比如,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 ;地区之间,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例,西部的贵州与东部的浙江之比为1:3.3;行业之间,据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金银财保,两电一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这一系列数字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国家之一,变成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城乡、区域、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说到收入差距,不得不提一个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分析指标,那就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

除此之外,收入分配差距还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讲解:

(二)分配严重失衡 多媒体展示漫画:“他跑得太慢了”、“某老总百万年薪”、“个人和企业利益分配”,理解“两个偏低”、“两个不同步”。

当前,分配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在:

1、“两个偏低”:即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即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已是普遍现象,这种差距有逐渐拉大之势。来自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的近几年中,从未增加过工资的全国普通工人超过26%,低廉的工资又带来了“用工荒和招工难”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说到这里,必须先给大家讲清楚这几个概念,一个是: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简单理解就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出来的财富。第二对概念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收入;二是以工资等分配给生产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

2、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也不合理。而这从大环境看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有关,长期重投资轻消费,社会财富增加的大部分被政府拿去搞建设了。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更是超过GDP增幅。相关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7%,这跟中国高达两位数的经济增速形成鲜明对比。致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的状况一直难以扭转。

再分配: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几个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和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主要表现为税收政策、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主要手段。

综上所述,国家和企业分得多,居民分得少,是我国现有分配格局的最大特点。

4.你觉得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可能会给家庭(个人)、国家和社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影响?

(1)不利于提高家庭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

(2)不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3)不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

第二篇 有话好好说

探究活动二:让我们一起寻找导致人们收入分配上差距过大的病因?并据此找出解决病因的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

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

截至2012年8月9日,北京、山东、上海等18个省市先后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病因:

具体措施:

知识拓展:学习十八大: 我党富民思想的新发展 „„

看点1: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首次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看点2: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看点3: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伤痛的现实,却流淌着希望的温暖。”

探究活动三:着力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这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但这是否会阻碍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呢?

探究结论:

探究活动四:我国政府应怎样分好社会财富蛋糕,才能彰显其良知?

探究结论:

知识拓展: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十七大以前的提法是初次分配讲效率,再分配讲公平,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我国收入分配方面的重大变化。强调初次分配要讲公平,是因为目前的收入差距不合理主要是初次分配领域 的问题。

5.经济学家詹姆斯在《公平是最大的动力》一书中写到:公平是对人格的尊重,可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这句话说明()A.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的 B.公平与效率是互补的 C.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D.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6.甲乙两人分一块蛋糕,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两人为如何公平分配争执不下。有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让一个人切,另一个人先挑选,这样分蛋糕的公平问就解决了。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B.要坚持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

C.分配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的平等 D.促进公平正义必须依靠合理的机制和政策

第三篇 有话还想说„„

探究活动五:让我们一起走进华西 你还想对大家说什么呢?

探究结论:

【社会热点链接】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在我国怎样才能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课堂反馈】

1.对照本框的学习目标,对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梳理出本框的知识结构;

2.思考:学习完本课后,你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三篇:浅析初次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如何实现

浅析初次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如何实现

公平与效率是内生于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两者之间的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公平与效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能够兼顾,不可偏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初次分配是指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通过对概念的分析,我们知道初次分配在很大程度是针对效率而言的,即收益的多少,高效率,高回报,也就是说公平在初次分配中是式微的。

在改革开放到十八大的三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坚持的一直是效率优先的指导原则。可是随之带来的矛盾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特别是贫富差距的问题,越来越成为执政党所困扰的问题。甚至一度让有些人怀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性。“当然,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个作法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可行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渐渐的成为人们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的法则是优胜劣汰,其中有资本、懂管理、精技术的那部分人可能先富起来了。但是广大的老百姓却仍然被锁在祖祖辈辈经营的广袤土地上,“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仍然很突出。”中国八亿多农民,当然还有其它收入低的阶层的人,他们在生产要素的占有上就不公平,也就是说他们在致富的起点上就客观的存在不公平。当然,也就很难谈得上再次分配的公平。为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个问题,重新调整处理效率和公平的思路:即初次分配就要注重公平,而不仅仅是注重效率。

如何解决初次分配公平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从理论上来说,主要有两条路径:其一,公平分配生产要素。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公平分配,从而达到对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收益的公平分配;因为生产要素的占有是关键,通过生产要素产生生产效率和效益,没有生产要素的占有,就很难取得生产效益的占有,正像马克思所说的,没有生产资料的占有,“无产者的劳动不会给自己创造出财产”;其二,在生产要素分配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生产要素的生产收益。通过政策的倾斜或经济杠杆,使这部分人群掌握的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提高,创造更高的效益和更多的收益,以达到初次收入分配公平。

事实上,党的报告在具体措施方面已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而关于初次分配注重公平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三、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四、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

此外,在实现初次分配公平的同时,必须也要注意处理与效率的关系。公平和效率在某种程度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过分注重公平,可能会导致人们的积极性受挫;过分注重效率,也会使人们之间贫富差距扩大。但是过去近三十年的发展是以牺牲公平为代价的,才有今天要初次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率政策出台。那么,是否今后一段时间要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实现公平,当然那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学的发展。但是可以更明确地是,注重分配公平已经是不可绕过去的民生主题。特别是初次分配就注重公平更具当下性和现实性。

第四篇:从《资本论》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从《资本论》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来说,“国民财富和人民贫困是一回事。”从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效率即国民财富,与公平即人民不贫困,是直接对立的。其原因就在于,这里的效率只是少数人的效率,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效率甚至是负的。只有当效率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效率时,这个效率才与公平是一致的。而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把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以更加注重公平的方式来提升真正属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效率,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公平与效率从字面上看都是褒义词,但是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以来,这两个词却成了死对头。直到今天,仍有人强调必须牺牲公平以维护效率。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学术界曾经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进行过非常热烈的探讨,此后有关这一话题的文章仍然不断涌现。总的来看,这些文献虽然讨论得很热闹,并且不少学者也试图运用辩证法来阐述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但是,这些文献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唯物主义的精神,未能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与现实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大多数文献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从而未能把握住公平与效率辩证关系的实质,对于实际工作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一、望文生义地解释公平和效率的概念

例如,许成安和王家新、米祖旭等分别引用《辞海》中对公平和效率这两个词的解释。相比之下,杨帆不仅强调效率主要指经济微观层面,还将其扩大到产业层面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但杨帆对公平的解释只是分别引用《千年宣言》中的世界银行奋斗目标、邹恒甫和阿马蒂亚·森关于社会公正的观点。这些观点与叶春涛等学者将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是一致的。但是,正如杨帆已经意识到对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倾斜会影响过程公平那样,对公平的这种划分的结果只能是强调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而为结果不公平辩护。

这是因为,今天的起点正是昨天的结果,而明天的结果则是后天的起点,因此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结果公平就没有起点公平。而作为过程的公平,只有在起点公平时才有意义。美国学者阿瑟·奥肯的名言:“缘于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不平等,比机会均等时的经济不均等更加令人难以忍受”,被不少学者如孙彦宝等引用作为诠释公平的经典,但是,机会均等不等于把握机会的条件和能力均等。张维迎曾假定每个人都有均等的机会选择做资本家还是做工人,但是,马克思早就指出,“不是任何一个货币额或价值额都可以转化为资本。”因此,不考虑机会把握能力的机会均等实际上是放任了不公平。奥肯本人也承认,“我们无法在保留市场效率这块蛋糕的同时, 又平等地分享它。”这表明,他只不过要我们在经济不平等与经济不均等中进行选择,而无意解决不公平的问题。

与邹恒甫把按贡献进行分配作为社会公正的内容一样,李大洪引用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公平要求员工所付出的各项要素的报酬率相均衡。王伟婉等学者也主张确立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公平原则。但是,机器的贡献并不是它的所有者的贡献,要论贡献,也得算在机器的制造者身上,而不是购买机器的企业主身

上。因此,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实际上只是按要素所有权分配,而分配的比例则主要是由物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说了算,从而这种分配方式根本谈不上公平。

二、形而上学地讨论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为了分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许多学者都试图运用辩证法。但是由于对公平和效率的概念认识不清,因此学者们未能抓住公平与效率辩证关系的本质。一是如王顺达等学者认为,公平和效率是不同领域的概念,本身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和矛盾;二是如李闽榕等学者认为,公平与效率是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但却寄希望于割裂开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能够将两者统一起来。三是如戴诚安等一些学者认为,公平与效率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强调蛋糕的做大而忽视弱势群体在蛋糕做大过程中的牺牲。四是如谭希培和何子英等学者把公平和效率作为福利函数的两个自变量,认为它们是相互替代的。五是如宋圭武和王渊等学者抽象地在四维空间中定义公平点和效率点之间的“距离”。六是如杨漾等人以西方学者的论断为依据,在承认公平与效率是冲突的同时,一味强调效率优先,直到社会不能承受的程度为止。七是如刘国光等学者从当前中国的社会矛盾的现实出发,提出要更加注重公平,但在理论分析上仍显不足。八是如陈庆云等讨论了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其实现机制的问题。但是,为社会大众所关注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是涉及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问题,不是由政府调节就能解决的。九是如赵锦辉和王晓华等学者试图运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的一些观点来分析公平与效率问题,但是他们仅仅把等价交换和一般利润率规律视为公平,把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视为不公平,把资产阶级所造成的生产力视为效率。

总的来看,上述这些论述对辩证法的运用只是形式上的。一方面,不公平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令一些人羡慕的效率,尽管这个效率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当然,有人会说资本主义社会最公平,或者说现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很注重公平了。但这种论断是没有事实依据的。美国学者米兰·查弗洛夫斯基指出,二战后1948~1988年的美国经济状况表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力剥削率不断增长,远远超过马克思当年所假定的水平,从1948年的170%,增长到1989年的244%。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使这个社会是由政府来主导的,政府的主导作用也必然受制于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例如,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原本一直就受着法律法规的保护,但是还是有人要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美国宪法中都没有的条款塞入中国宪法。由于当前中国的经济基础相对于新中国建国初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修改中国宪法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尽管并没有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字句原封不动地写进中国宪法。

三、公平与效率的唯物辩证关系

公平与效率之争之所以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是因为它涉及到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问题。现在有不少学者附和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说什么马克思的学说过时了。但是,只要中国社会存在多种经济成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不可能过时,甚至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的论断也仍然是成立的。

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已经提到了公平与效率之争的本质问题,只不过他的表述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来说,“国民财富和人民贫困是一回事。”所谓国民财富

就是资本,而资本的形成离不开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和他们的贫困化。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

马克思还告诉我们,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威克菲尔德先生已经证明,“不剥夺劳动者,不相应地把他们的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协作、分工以及机器的大规模使用等等,都是不可能的。为了所谓国民财富的利益,他要寻找那些制造人民贫困的人为的手段。”

如果把这里的国民财富看作效率,把人民贫困看作不公平。那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效率与不公平“本来就是一回事”,这才是公平与效率的唯物辩证关系。不把握这个本质,关于公平与效率辩证关系的讨论就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结果。

显然,资本主义社会追求效率的手段就是人为地制造不公平。孟德维尔曾指出:“在财产有充分保障的地方,没有货币还比较容易生活,没有穷人就不行,不然谁去劳动呢?„„应当使工人免于挨饿,但不应当使他们拥有任何可供储蓄的东西。„„对一切富裕民族有利的是:绝大部分穷人永远不要无事可做,但要经常花光他们所收入的一切„„靠每天劳动为生的人,只有贫困才能激励他们去工作,缓和这种贫困是明智的,想加以治疗则未免愚蠢。能使工人勤勉的唯一手段是适度的工资。工资过低会使工人依各自的气质或者变得垂头丧气,或者变得悲观绝望,工资过高则会使他们变得傲慢不逊,好逸恶劳。„„在不允许奴隶存在的自由民族中,最可靠的财富就是众多的勤劳贫民。没有他们,就不能有任何享乐,任何一个国家的产品都不可能被用来谋利„„要使社会幸福,使人民满足于可怜的处境,就必须使大多数人既无知又贫困。”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鼓励工人分期付款,借贷消费的一个原因。

显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效率与公平是直接而尖锐地对立着的。造成这种对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以国民财富和GDP的标志的总体效率只是少数人的效率,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效率甚至是负的。从而GDP指标尽管还是官方的政绩指标,但大多数老百姓已经不在乎它了。它已经失去早些年能够激动人心的光环了。

四、对我们的启示

出于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辩护的目的,西方经济学家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这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歪曲成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而国内的一些学者不仅附合这一说法,而且还进一步地加以发挥,说什么公平与效率不能不对立,为此他们将多劳多得也视为不公平但有效率。

但是,多劳多得本身就是公平而有效率的。这是因为,这一原则的实质是有劳有得,反对不劳而获。从而这一原则的效率是所有劳动者的效率,因而是绝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效率,它当然是公平的,尽管效率的程度不完全一致。换句话说,如果效率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效率,那么这个效率与公平就是一致的。此外,关于效率的计算,实际上也存在一些误区。目前关于企业的效率的计算是以利润为指标的。但是,即使是这样,目前也没有任何能够经得起统计学理论评价的实证研究来证明私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更何况,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证,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不仅包含税前利润(含利息),即剩余价值m,还包含工人的工资和福利v。如果将这两者加起来,国有企业更不会输给私有企业。因此,私有化改革本身是既无效率又不公平。

对当前的中国来说,一方面以GDP为标志的国民财富即效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找不到工作和干活拿不到工资的弱势群体的数量也在增长。私有企业员工的工资长期得不到增长,而私有经济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贫富差距悬殊导致内需严重不足。政府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只不过将内需不足的矛盾以更大的规模延迟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的社会经济矛盾日益严重。这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发全社会关注公平与效率之争进而反思改革的根本原因。

显然,要想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把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以公平优先的方式来提升真正属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效率,为此必须构建更加和谐的经济制度,尤其是公有企业制度,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只有这样,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才不会被最终葬送掉,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有可能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阶段发展,社会主义的中国才不会遭受国际垄断资本在中国的代理人的和平演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才会迎来真正的效率和公平。

第五篇:《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学案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学案

一、知识回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据此回答例1——例4

[例1]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

A.经营风险收入

B.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c.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D.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例2]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

A.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B.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D.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例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

B.所有制结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例4]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人通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一定的收入,这种收入属于()

A.

按劳分配

B.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

二、自主学习

、公平

(1)含义:

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

,要求保证人们的

生活需要。(注意:收入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2)意义:是社会主义

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 关系,实现

发展、社会。

(3)实行社会公平的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

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

②保证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

a意义: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b措施:当前要着力提高

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

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

机制和

机制。

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

措施: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

收入,调节

收入,取缔

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

2、效率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

与 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

(2)矛盾性: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

4、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

,又要。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既要反对

,又要防止

既要落实

,又要提倡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

三、教师精讲.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

(1)

效率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大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

因此,要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那就要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2、兼顾社会公平

(1)公平的含义

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我们这里学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根据社会的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按照他们都能够接受的规则处理相互的利益关系,在承认物质差别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相对平等,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不考虑客观差异;是不讲效率的“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它妨碍了效率,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

(2)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

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活稳定。二者是对立的。

其次,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基本含义和要求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喝活力。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首先,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再次,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有利于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在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下载从收入分配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收入分配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高中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的内容。该框在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教......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练习题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新课程理念 立足学生学情实际,采取探究合作式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案 朱其福 一、 目标和解析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公平以及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2.理解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3.懂得效率的含义; 4.理解公......

    说课稿(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教案 课题名称: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 教材版本:人 教 版 教师姓名: 刘 丽 珠学校:樟树中学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刘丽珠,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

    从医疗改革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再探讨 ——基于医疗改革政策的解读 摘要: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自建国以来一直在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1978至1992年,改革主要是政府逐步减少投入和医疗机构独立......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说课稿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说课稿 社会公平》说课稿 第一小组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 第二框《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案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 1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主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