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政发(经济体制改革)

时间:2019-05-13 04:1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石政发(经济体制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石政发(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篇:石政发(经济体制改革)

石政发〔2011〕121号

石屏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石屏县2011年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属有关部门:

《石屏县2011年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已经县人民政府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努力推动石屏实现新发展。

二○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石屏县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改革工作要紧紧围绕我省“两强一堡”战略目标,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强化统筹协调,积极稳妥地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八届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紧紧围绕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目标,牢牢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我县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推动石屏新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体制保障。

二、重点任务

(一)继续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1.围绕我县“十二五”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重点领域的改革;加大对贯彻落实云政发[2009]167号文件精神的督查力度,确保文件提出的政策和项目得到认真落实;及时跟踪掌握各重点领域改革的进展情况,认真总结各项改革创新的新做法、新经验;加大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宣传力度,认真总结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做法、新经验。(县综改办负责)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2.继续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引导和鼓励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逐步建立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有条件的乡镇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县国土局、县农科局负责)

3.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林业投融资政策改革,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

(县林业局负责)

4.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基础、政府奖补资金为引导、广泛争取各方支持的长期稳定的村级公益性事业建设投入机制。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大力培育林农专业合作社。(县财政局、县农科局、县供销社、县林业局、县编办负责)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5.继续做好扫尾完善和跟踪问效,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确保社会稳定。做好股份公司二次改制,妥善解决改制企业遗留问题。促进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实施兼并重组,使资源、资产、市场、技术等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势行业集中。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合作者,推进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对公益性和竞争性国有企业进行分类管理,逐步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全面分类监管。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县财政局、县工信局负责)

(四)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6.着力推进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深化能源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电力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和培育电力市场,基本实现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深入推进盐业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完善监管体制。(县财政局、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发改局负责)

(五)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

7.继续营造更优的发展环境。推进公平准入,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健康规范的市场环境、多元诚信的融资环境、宽松规范的创业环境和务实开明的政策环境,保护中小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资源开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建设、商贸流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县工信局、县工商局负责)

8.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走出去”。支持一批非公企业面向东南亚南亚深入开展合作。充分利用越南、老挝、缅甸北部等地区以及南亚相邻地区的发展需求,发挥我县非公及中小企业对东南亚南亚的比较优势,鼓励和支持产能过剩的非公及中小企业到东南亚南亚投资,实现产业转移,拓展市场空间。(县工信局负责)

9.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探索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规模和比重。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发行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不断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人民银行负责)

(六)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

10.继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及转移支付制度。完善支持农村建设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力向基层倾斜力度,增强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推进预算公开透明,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加强对财政支出效果的管理和预算支出的约束。完善地方税收政策,完善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县财政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负责)

11.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发展。充分发挥投资公司投融资平台作用,积极推进开发性金融合作,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打造区域性融资平台,培育更多的投融资主体。力争在搭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专业的投融资体系上取得突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三农”金融服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在提高农信社资产质量、改善财务状况、降低风险的基础上,推进区域性农村商业银行的建立。稳步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创新信贷产品。稳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加快地方保险机构建设。(县人民银行、县

财政局、县发改局负责)

(七)积极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

12.积极构建资源能源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稳步推进能源、矿产、土地、水资源、林木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逐步实行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农业用水收费机制,提高水费收取率。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扩大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积极推进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等定价机制。进一步完善丰枯峰谷电价政策,切实落实差别电价政策。逐步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县发改局、县水务局、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县国土局、县农技局、县林业局负责)

13.建立完善环境权益补偿机制。推进排污收费制度改革,探索二氧化硫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制度的建立。建立和完善废旧电池等危废垃圾集中处理价格机制。完善基准地价的制定。(县发改局、县环保局、县国土局负责)

(八)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4.继续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和事前审查机制。深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加强政务公开载体建设,连一步扩大行政绩效管理覆盖范围。加大行政行为监督力度,确保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16项制度落实取得新突破。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原则,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县编办、县政府法制办、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监察局负责)

(九)深化社会领域改革

15.完善就业制度。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创业促进就业的管理机制,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实施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扶持政策。(县人社局负责)

16.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机制;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县人社局、县民政局负责)

17.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决定和调整机制,健全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不同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健全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继续深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规范有效的收入分配调控机制,切实缩小行业之间和企业内部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县人社局、县财政局负责)

18.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适应各类学校的办学体制。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探索建立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和多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机制。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负责)

19.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继续扩大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和服务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制度,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科学长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落实民办医院鼓励与扶持政策,放宽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尽快

在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资产监管、治理机制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县发改局、县卫计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负责)

20.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改革,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激发发展活力。积极探索文化产品进出口新机制。全面完成各级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动形成政府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县文体和广电局负责)

(十)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21.加快建立适应桥头堡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稳妥地开展境外投资,进一步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财税、金融、保险政策,健全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引导外资投向符合“转方式、调结构”的领域和产业,构建完善的外来投资促进政策体系和服务平台,优化投资环境。(县工信局、县招商局负责)

各乡镇、县级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意见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强化工作责任;相关部门要加强工作协调,及时沟通配合,增强推进改革的合力,确保“十二五”开局之年各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各乡镇、各部门于11月底将工作推进情况报县发改局。由县发改局汇总上报州发改委。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各项改革进展和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各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努力推动石屏实现新发展。

主题词:经济管理改革意见通知

抄送: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省州驻屏有关单位。(共印41份)

石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年8月30日印发

第二篇:经济体制改革专题

会议重点研讨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与战略、创新型国家与科技发展战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国际产业结构演进比较、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国际竞争力研究、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经过两天的深入研讨,与会专家达成了许多共识,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程恩富代表提出应该从产权、分配、调节和开放这四个层面或关键词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和内涵,而且必须加强党中央对改革的统筹领导。也有代表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在于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完善创新驱动理论与机制问题上,与会专家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也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当前,一是要完善创新驱动内涵的研究;二是要建设和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三是要切实完善企业创新机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创新资源的流动,建立基于企业联盟的技术标准形成机制,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各种技术与标准联盟,促进企业、产业的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在创新驱动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上,与会专家认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是资源高效配置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资源能源约束日趋严峻和国民财富增长日趋迫切的情况下,切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唯一途径。

在创新驱动与经济转型发展问题上,与会专家提出坚持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党对历史经验做出的科学总结、是主动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抉择、也是科学把握经济周期性规律的必然要求。

第三篇:经济体制改革

当代

中国政府

结业报告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行政管理

班级:

姓名:

张晓雪

学号: 20113330134

“经济体制改革”之我见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看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没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何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必须建成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新形势下如何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其实,这“两个毫不动摇”是十六大提出的。十七大报告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是对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我国今后优化所有制结构的重要方针。这里提出的“两个平等”,即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这是所有制理论的最大亮点,是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飞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而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十八届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新型工农关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和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在市场体系方面,着力清楚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宏观调控上,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小组,负责改则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建设法治政府和职能政府;在对外开放上,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进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在劳动就业上,健全促进就业创业机制体制;在收入分配上,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这些强有力的政策无疑为经济的深化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构建了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桥梁。

在改革中加强完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才是上层建筑!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原理,看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其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因此,必须着眼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双管齐下,才能更深的加强深化经济的发展。否则,失灵的政治体制必然会成为深化经济改革路上的阻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各路专家不断猜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底牌”。三中全会历年就是着重的经济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一个主题即是“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经济这个话题成为全中国上下的瞩目。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与前几次三中全会的主题有什么区别呢?宋世明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有七次三中全会,七次中五次谈改革,两次谈农村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啥呢?其实谈改革几乎谈的全部是经济体制改革,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存在,相互动而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特别鲜明,它是全面深化改革。记得,之前中国的官方辞令一直都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不过,这一次却变成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在改革中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过去35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居于改革的核心。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新潮中,二者的界限进一步明晰、关系进一步融洽。“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简政放权的基本思路,清晰有力。上海自贸区一份不足10页的“负面清单”,更让人看到“非必要不干预”的思路。政府慎作为,市场才有活力;政府有担当,市场就有信心。“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密切结合,让经济的发展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健康。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他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市场的宏观调控,将二者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的两种手段的长处。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中仍存在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的问题,也存在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权威性有待提高的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更好的结合起来。

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时,不仅要坚持既有的经验,更要根据新的情况不断探索,推陈创新。领会十八大深化经济改革的系列措施,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要强化政府在提升市场机制的功能、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的责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具体讲,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1.以要素市场为重点完善市场体系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严重压低土地使用价格,必然会出现低效率利用土地现象以及土地的闲置和浪费。气派的政府办公楼、宏伟的公共工程、超前的城市广场,背后都有通过行政划拨无偿获得土地使用权作为制度支撑;各地的招商引资热潮,更有人为压低土地使用权价格,对投资活动进行变相补贴的政策背景。只有扭转地价偏低的局面,才能激发社会各界节约用地的积极性,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应当改革公共用途建设用地无偿划拨的制度,将其纳入市场化交易轨道。公共建设所需土地应由建设单位以市场价获得,所需资金由财政负担,土地出让金收入则列入政府一般预算;应制订工业用地使用权转让最低价格标准,逐步提高收费标准,使其和土地的稀缺程度相匹配;应不断完善商业用地转让的“招、拍、挂”制度,杜绝内幕交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要注重发挥产业政策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要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以提高规划制定的科学性。产业政策实施,要从选择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转变为侧重功能的、普适性政策,借助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应把投资审批重点转到环境、安全、能耗、技术、社会责任等公益性指标上,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要进一步完善税制,发挥税收在纠正价格信号、引导合理消费、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加快内外资税制并轨步伐,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资金流动性日益加大。依靠控制信贷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今后的货币政策操作,需要更多利用利率、汇率杠杆来引导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需要加强银行、证券乃至保险等监管部门的相互配合,以防范规避性金融创新活动侵蚀货币政策效力;需要切实加强对跨国资本流动的监管,防范国际资本流动的负面冲击;需要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增强货币管理当局的公信力,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二)推动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

1.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明显加大,固然有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带动发展阶段的影响,但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也是重要原因。应大幅提高资源税率,改从量计征方式为从价计征,以改变资源价格明显偏低的局面,使价格能够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防止国有资源收益流失。要积极探索、完善采矿权收费制度,遏制“采肥弃瘦”、“采厚弃薄”现象,提高资源开采率,减少资源浪费。要加快淘汰落后技术、推广先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能源转化和利用效率;还要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应把环境治理、创造优美生活环境列为政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各级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制定地方发展规划。

2.建设创新型国家拓展发展空间

要在巩固既有义务教育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初级职业技能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每位新增加的劳动力都接受过初步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大力发展在职培训,为在职员工提高劳动技能创造便利条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律和政策保障;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性国家。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发展成果共享

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既有市场化程度加深的影响,也有市场化改革滞后、收入分配秩序混乱的影响。石油、银行、烟草、铁路等行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取丰厚垄断利润,发放高工资,是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应根据技术条件、监管水平、民营资本实力以及国家主导产业、战略产业的演变情况,逐步放开市场准入,借助市场力量抑制部分行业工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对于必须维持垄断经营的产业和企业,则要切实加强对国有资本运营的监督和管理。要完善垄断性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运营的透明度,在更大程度上引入对垄断企业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收入秩序混乱,大量灰色收入流向城镇居民高收入群体,也是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

灰色收入的大规模存在,反映了我国财政性资金管理不善,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反映了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着严重的钱权交易和行政寻租的现状;反映了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土地收益、资源收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大量流失的现状。需要根据各类灰色收入的性质和产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逐步理顺分配秩序。要建立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逐步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应当加大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如强化所得税征管管理,堵塞税收流失;完善消费税政策,加大对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的调节力度;建立完善物业税,控制豪华住宅建设;完善社会捐赠管理办法,鼓励高收入群体捐赠收入回报社会;创造条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等。对于低收入群体,则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其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强化政府在确保低收入群体子女入学、看病和养老等方面的承诺,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即期消费水平。

转型升级的经济改革,牺牲的是一时的发展速度,超越的是“GDP至上”的落后观念。十八大以来,在转型发展的主旋律下,中国经济增速主动调控到合理区间。从淘汰落后产能,到增加高新技术投入,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让世界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更多信心。虽有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但深化改革正激扬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中国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

在今天的中国推进改革,需要“气吞万里如虎”的勇气,也需要“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谨严,更需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毅力。只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探求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新境界,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四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05〕13号)

【发布单位】辽宁省

【发布文号】辽政发〔2005〕13号 【发布日期】2005-05-09 【生效日期】2005-05-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辽宁省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辽政发〔2005〕13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2005年是改革攻坚的关键一年,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把改革放到突出位置上,用更大的力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确定2005年为全省“改革年”。随着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局良好,既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也对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消除体制和机制障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不失时机地推进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辽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省委九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健全市场体系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为重点,着力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动力支持和体制保障。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把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对全省地方煤炭等大型重点骨干国有企业实行国有绝对控股;其他地方国有大型企业根据发展需要,灵活地实行国有相对控股、参股等改革形式。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嫁接改造,吸引境内外战略投资伙伴和有实力有信誉的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整体上市,盘活国有存量资产。研究推进省市监管企业与中央、外省国有大型优势企业之间的购并、重组,重点推进鞍钢、本钢联合及东北特钢等企业的整体上市工作。

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要采取多种形式,按照改制范围放开、改制形式放开、出让对象放开的原则,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关闭破产、整体出售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采取“调整政策降一块、各级政府补一块、分期支付缓一块、资本运营筹措一块、参与改制重组各方凑一块、资产变现出一块”的办法,多渠道筹措改革成本。努力实现“四个到位”:即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位、产权制度改革到位。规范中小企业管理层收购试点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加快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大力推进主辅分离,重点抓好本钢集团、华锦集团、葫芦岛锌厂等国有大型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组织做好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年内省监管的企业基本完成中小学、公安机构分离移交工作。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企业,依法实施关闭破产。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全国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计划,重点做好阜新海州矿、南票矿务局、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等企业的政策性破产工作。

加快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健全相关法规和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责权明确、管理规范、上下协调、精简高效的省、市两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省管企业要建立科学的任期经营业绩与考核制度,积极探索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机制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引入竞争机制,采取面向社会招聘、内部竞争上岗、人才市场选聘等形式在国内外公开选聘国有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抓紧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抓紧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真正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政策、市场、服务环境。研究制定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的实施办法,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加快非公有制企业信用评价、担保和融资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允许非公有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参与垄断行业、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切实保护私有财产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

加强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监督和管理,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体制、机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相互参股、职工持股、吸引外资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元和开放的产权结构,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改善经营管理。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做强做大,向集约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积极探索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发展的措施。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

二、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企业素质和竞争力?

全面提高金融企业素质和竞争力,鼓励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大金融业的对内对外开放力度。稳步推进和规范非银行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环境,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加快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加快城市商业银行改革、改组、改造。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着力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机制,转变经营机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吸引民间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结构多样化。要努力盘活存量,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盈利能力。支持以沈阳市商业银行为主体组建东北振兴银行工作,争取尽快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力争年内完成剩余62家城市信用社分类处置工作。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组建省联社,使其成为具有独立企业法人地位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实行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农村合作银行、县乡信用社统一法人和两级法人试点工作;采取发行专项票据和发放专项借款的方式,置换不良资产,解决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问题。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鼓励社会性商业性保险机构在农村广泛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的农业保险机制。

推进资本市场稳步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尽快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积极为企业搭建境内外上市推介平台,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进行直接融资。提高全省上市公司的质量,推进以市场为主导的上市公司重组。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重点做好沈阳、大连地区金融业对外开放工作,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金融机构来辽设立分支机构。

继续深化保险业改革。完善省内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支持保险公司开展服务“三农”业务创新。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开展企业年金业务。继续完善保险机构网络布局。规范保险市场秩序,防范保险风险。

健全金融监管机制,加强金融监管。积极配合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对驻辽金融机构的监管,全面加强对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监督。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信息共享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建立有效的应对风险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推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防范上市公司运营风险。加大对全省范围内证券市场违规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做好高风险证券机构风险处置工作,全面化解历史遗留企业债券个人债务兑付风险。进一步落实省内商业银行的独立审贷工作。?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目标,深化地方财政分配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事权、财权,进一步理顺省、市、县三级财政关系,调动各级生财、聚财、理财的积极性。继续执行省政府确定的对40个县省级税收增量返还政策,对困难县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要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并在单一账户体系、收支脱钩、非税管理等环节取得新的突破。要本着保重点、促发展的原则,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公教人员工资和离退休费发放。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政府财力资源整合力度,确保老工业基地振兴重点项目资金需要。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推进税收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同时,按照国家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精神,全面推行提高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改革。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不含房屋、建筑物)在现行规定折旧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折旧年限,工业企业受让或投资的无形资产在现行规定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摊销年限。对于部分企业确实难以归还的历史欠税,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给予豁免。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及配套改革措施。?

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资效益?

抓紧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按照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的要求,进一步减少、改进和规范投资审批程序。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度。制定《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和《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管理办法》。明确实行政府核准制的范围和核准程序。对于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非重大、非限制类建设项目实行备案制。

实行外商投资项目、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制度。制定《辽宁省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辽宁省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暂行管理办法》。积极推进社会资本(包括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以各种方式参与公益事业和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及其他领域的投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

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加快制定《辽宁省政府投资管理办法》。改进和完善政府投资的决策规范和程序,抓紧制定和落实投资决策责任制。加强和改进投资信息、统计工作,建立定期、规范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政府投资的主要方向、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及省内各行业、各地区的投资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五、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国家7部委的意见,积极做好我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大力开拓城乡市场,建设全省流通领域信息系统及市场监测与调控体系,发展现代流通业。实现市场开发、交易方式和流通组织的机制创新。加强流通领域法制建设,研究制定支持我省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利用引导性资金,重点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建设。培育大型跨地区的流通企业集团,推进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和农村连锁店建设。

大力推进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全面整合我省现有的产权交易资源,以沈阳为中心,建立以规范转让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产权为一体的,覆盖东北、内蒙古及环渤海地区的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要全部进入市场挂牌交易。同时,要搞好产权交易市场的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规范交易行为。积极探索将人才、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逐步纳入综合产权交易中心统一交易的办法。应用市场化的办法和先进技术手段,建立联通全省的产权交易信息平台。综合产权交易中心要相对独立,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市场化管理。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市场主体多元化。建立直接补贴机制,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从2005年起,全省每年用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达到现有风险基金总量的50%。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消化历史包袱,转换经营机制,发挥主渠道作用,提高市场竞争力。完善地方分级储备制度,建立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调控灵活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制度,保证粮食供给安全。?

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建设和开放,加快发展和完善资本、土地、技术、产权、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稳步发展全省商品期货市场。健全市场机制,完善市场结构。?

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打击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知识产权等行业和领域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并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辽宁。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强全社会道德建设,增强信用意识,加强制度创新,建立诚信政府、诚信企业和诚信个人。推进部分市和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试点。

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要求,提高应对国际贸易纠纷的能力,通过建立健全行业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权益。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加快实施外贸经营者登记备案制。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大对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力度。积极组织具备条件的企业集团向大的跨国公司转变,建立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经营机制,推进企业跨国经营。?

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认真落实土地延包30年不变的政策,把土地落实到每个农户和具体地块,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到户,使农民真正享有长期承包、使用、收益和流转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积极培育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免征农业税。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员定岗分流工作,积极稳妥安置分流人员,确保改革的成功和社会稳定。减少财政支出,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深化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节约资源、集约用地、规模经营、征用有偿、占补平衡、持续发展的土地经营制度。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征地程序,健全公示制度。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听证制度和土地征用争议司法仲裁制度。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合理流转,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经批准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等方式,参与新建工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村交通、电力、水利、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和文化事业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落实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措施,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服务活动,兴办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销协会,明确法人地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公益性与经营性相分离,有利于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将一般性技术推广和经营性服务分离出去,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培育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加快形成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扩大跨行政区域建站试点。抓紧制定加强全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推进林业体制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落实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经营体制;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落实到户、联户或其他经营实体。鼓励非公有制经营者以购买、参股、租赁、合作开发等形式参与国有森林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参与国有林业企业改革、改组、改制和林业经济布局调整。在总结新宾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范围。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出台《辽宁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积极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的水价形成机制。将水价改革与供水单位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推进企业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合理补偿供水单位的成本费用,强化水价对用水单位的成本约束,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推进农垦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国有农场的股份制、公司化改造。实行政企分开、强化主业、剥离辅业,深化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吸引国内外企业和民营企业参资入股,造就一批经营规模大、竞争能力强的农工贸产业化集团。尽快出台《辽宁省关于深化国有农场改革的若干意见》。

七、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体育事业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要制定全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增加投入,形成科技投入产出良性循环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加快已转制科研院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启动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推进产、学、研联合,积极探索科技发展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科研投入主体多元化,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自主创新的主要力量,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的机制和氛围,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科研成果到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用市场化的办法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大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院所负责人和技术专家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带头人的作用。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整合全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构建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速培养各类人才。全力保障9年义务教育制度的贯彻和实施,全心全意办好“民心工程”。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完善和巩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对困难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收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由政府和学校共同建立面向困难学生的补助机制和工作体系。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加大各级各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重点,优化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完善省、市、县、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高校和中职毕业生就业。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向多领域、全方位、高层次发展。吸引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及优质教育资源进入我省,大力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鼓励组建优质资源联合的教育集团。严格规范各类学校招生和收费制度,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和监督。

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卫生监管,控制医疗服务价格和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纠正医疗行业不正之风,树立卫生工作为社会服务的窗口形象。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力争达到覆盖城区人口80%的目标。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市可以扩大试点范围。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好20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00个偏远乡镇卫生院。继续抓好农村改水、改厕工作。?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企事业单位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发展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以社会效益为主,坚持政府主导,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经营性文化产业由市场主导,创新体制,转换机制。整合全省文化资源,推进文化资产由国有单一经营向多元化产权制度发展,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商品化、市场化水平。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提升辽宁文化产业竞争力。抓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要通过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项目管理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深化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完善管理机制,深入开展频率制、频道制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培育发展影视剧和节目制作经营公司。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民营资本投资广播电视产业。组织实施辽宁电视剧制作中心的改革。?

体育事业,要进一步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构建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对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和企业化管理。对非奥运会的运动项目管理部门,实行向协会化过渡。?

八、积极推进社会公用事业领域改革,优化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生活质量?

以统筹城镇公用事业发展,确保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省基本建立起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企业化、服务规范化的公用事业体系。?

打破垄断,放开城镇市政公用事业产权市场,鼓励社会资金和国外资本投资城镇市政公用事业,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运用股份制改造等手段,对现有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企业的国有存量资产进行转让和优化重组,提高公用事业存量资产的运行效率。

放开城镇市政公用事业经营市场。对城镇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行业实行特许经营制度。政府将一定期限和范围的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权,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授予具有相应资格和经营优势的各类企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市政公用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组建企业集团,开展区域性、城镇一体化的经营服务。

全面放开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监理、材料设备供应市场和房屋建设中的供水、供气和供热等工程建设市场,放开城镇市政设施维护、城市绿化养护和环境卫生等非经营性设施日常养护作业市场,变垄断经营为社会化经营。

城镇市政公用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政府部门和市政公用企业由行政隶属关系转为合同契约关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公用、市政设计、施工、园林绿化等企业的资质监管。?

九、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

按照《关于辽宁省事业单位机构分类改革的意见》的精神,推进全省事业单位机构分类改革,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运转协调,服务高效,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按事业单位的功能属性,对行政委托类、社会公益类、中介服务类、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分别提出改革的目标和举措。对现有机构进行优化重组,整合省直培训机构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今年重点做好中介服务类、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

按照政事职责分开的原则,推进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起适应各类事业单位特点、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才脱颖而出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逐步形成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由择业、政策法规完备、政府依法管理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全力推进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实现用人机制的转换。初步建立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打破人员身份界限,实现按需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岗变薪变。逐步健全与岗位管理相适应的分配办法。逐步完善与人员聘用制相配套的各项政策体系。规范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开招聘、解聘制度和人事代理制度,实现人事管理的社会化。?

十、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今年全省14个市企业平均缴费比例降到21%,全部实现市级统筹。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城市低保标准,城市低保要坚持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就学资助、住房援助和应急救助等各项配套制度,确保低保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继续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全省就业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各部门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责任制及监督检查机制,促进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努力实现“确保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的目标。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依法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年内全省各市全部组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

十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认真履行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服务意识,简化公共服务程序,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构建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体制。

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针对政府机构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各部门的职责,理顺政府部门职能,解决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问题。逐步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处置突发事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核心的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增加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与监控,完善预警机制和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核减行政审批项目,加强软环境建设。对现阶段保留的审批项目进一步清理。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方式,推广并联审批,强化部门间的协调。健全审批公示制度,提高审批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建立社会听证制度、咨询论证制度和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审批信息反馈机制。要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加快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使政务公开工作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和自觉行动。

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和谐辽宁建设,加快立法进程,为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进一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强行政层级监督,完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支持审计部门依法行使审计权。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都要自觉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切实转变作风,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五年五月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弱化收入分配的利益矛盾

作者: 勤是 发表日期: 2006-04-30 09:3

5文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弱化收入分配的利益矛盾

一、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弱化收入分配的利益矛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七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空前高涨,这些成果也充分说明我们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所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康庄大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得到了有效贯彻,我国收入分配的体制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距离改革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任务远未完成,非公有经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体制性障碍;市场体系特别是要素市场发育很不完备,维护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与秩序尚未真正建立;政府“错位、越位、缺位”的现象仍很普遍,以经济调节为主体的宏观间接调控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部分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悬殊,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未能形成;如果不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关系,来自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的各种扭曲行为就不能得到有效矫正,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矛盾与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经济也难以高效有序地运转;如果不深化改革,经济结构就难以得到有效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也无法实现根本性转变,科学发展观就不能真正落实,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会陷于空谈,我们担心的经济停滞、社会分化和政治动荡等不良后果就有可能出现a; 如果不深化改革,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超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承受能力,目前公众对收入分配状况的不满程度相当高,一些不满情绪已开始转为对政府以及改革的不认同。各种基于严重不满情绪的社会矛盾、冲突已开始显现。各种群体性事件、各种经济犯罪、刑事犯罪问题时有发生,这些情况的发生,收入差距过大和分配矛盾突出是重要诱因之一。基于当前的形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弱化收入分配的利益矛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凸显出来。一方面要把除经济体制改革以外的政治体制改革等相关配套改革向前推进;另一方面要把已经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及“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出现和暴露出来的问题、矛盾再改革,用积极态度去加以解决和完善。

我们深深懂得在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一个好的制度往往并不是表现为其中没有或很少有矛盾或冲突,而是表现为它能够容纳矛盾与冲突,在矛盾和冲突面前不至于显得束手无策或过于脆弱,尤其我们在进行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今天,作为一个执政党更能够表现出很强的解决冲突与纠纷的能力。和谐社会决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诚然,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所以,我们要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弱化收入分配的利益矛盾。

二、要理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弱化利益矛盾工作的困难性和紧迫性。

要深化改革,说到底就是要进一步实现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和利益调整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它所追求的结果其实是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地扩大与稳定。

其一,从改革内容看,我们面临的都是一些触及面宽、涉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的改革,都是这些年由于多种原因想改而未改,改了未改好或未改到位的关键课题。其二,从改革目的性看,人们对改革成果分享的要求明显增强,已从主要是利益调整转向利益增进的转变,从利益倾斜转向利益兼顾,广大人民群众特别要求都能分享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其三,从改革的动力看,在改革初期,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心思变和良好预期形成的广大人民群众强烈的改革热情,由于改革不断深化造成的利益冲击增强和改革效益分享不均衡而趋于淡化。其三,长期作为改革领导者、管理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政府部门,随着改革的深化,本身成了改革的主要对象。改革要改到自己的头上了,甚至是大力度地剥夺自身拥有的权力和利益,对于某些政府部门来说,毕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其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b。所有这些,都使新一阶段的改革变得异常艰难和复杂。要深化改革,必须充分认识这种困难性和紧迫性。就必须冲破各层次的阻力。

邓小平曾经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经济发展上也实施了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模式,如吸引外资、开放证券市场、鼓励经济成分多元化以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惟有这些改革开放的措施才能带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向前发展。尽管如此,矛盾也依然存在,在中国,富人有时显得非常特殊。不平等体现在城乡差别上,也体现在那些消费水平已经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的富人与千百万依然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之间。据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城镇居民与农民之间的收入差别已经从1995年的2.5倍增至2005年的4.7倍。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转移支付和补贴等因素,实际收入的差距则约达6倍,是大批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原因。如何弱化收入矛盾?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种现实情况我们有关部门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和考虑。

三、企业改革在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利益矛盾问题分析

1、企业改革其目的、对象错位带来的利益矛盾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这是因为我们立党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决定。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与西方一切向钱看的市场经济有本质的区别!现在我们感到有的企业改革的目的不清、不明,没有利为民所谋。有的国有企业多年来搞强制(如化工企业、金融企业等)下待岗,买断工龄,改革的对象都是职工和老百姓;政策向经理、总经理或带长的行政管理人员倾斜。在企业中,具体干实事的,有丰富经验的同志提前靠边,对社会、企业、个人都很不利。某些技术岗位“青黄不接”,企业不得不返聘和外聘。为了保护既得利益,减民不减官,结果是效益上不去,反而造成企业内部矛盾加剧,“金字塔”型人员结构比例进一步失调。所产生的恶性互动对企业的效率和效益都造成了伤害。为了完成减员指标,一些基层有“抓阄”的;有让基层自由组合的。某企业既没有中级工证书,又没有技术和高中文凭的工段长,在市场经济时代却领导技师和高级工,并让考过了高级工和有中级工证书的职工下待岗。优胜劣汰与绩效考核完全脱钩,这时,企业党委、工会脱产组织形同虚设,职工有冤屈而告状无门。职工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改革,一些企业改出了一个官本位利益共同体?为什么改革总是牺牲职工的利益而加大为官本位的利益?为什么“摸着石头过河”的学费要广大职工来承担?!在下待岗的吆喝下,昔日的主人翁敢怒而不敢言。为了保住饭碗,不少人在生存手段上发生错位。有投其所好,献媚取宠,寻找保护伞的;有请客送礼,拉帮结派壮大势力的;有“笑脸引你上船,狠心推你下水”的;有购买假文凭,为自己脸上贴金的;有放下专业特长,去谋取一官半职的;有行贿买官,急于收回成本的,等等,同流合污的选择更是推波助澜。当竞争出现“黑哨”,竞争必然会引发斗争,甚至集体上访抗争,要公正、反腐败。当“金字塔”底部被砍削得凹凸不平,企业、社会稳定能不受影响吗?当职工的权益不断受到伤害,对不是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改革能理解并热情支持吗?

2、企业改革其利益分配严重失衡

企业分配制度是激励企业健康发展的经济杠杆。有的金融资产损失和金融腐败及秩序混乱、效率低下,症结在于资源配置权力失去监督和制约。年复一年地深化改革,日复一日地谈发展,某沿海国有金融机构(银行)的员工工资、福利越来越低,压力越来越大;领导管理人士的待遇越来越高,对员工越来越趾高气扬。腐败和混乱的受益者继续受益,而无辜的劳动者却为腐败和混乱买单。领导在员工那里,威信威望是指望不上了,但“国家饭碗”在“领导者”手里攥着,虽然这是唯一的“管理资源”,但很有效――他剥夺你的权利可以气壮如牛,他就仗着你没地方说理,没人给你说话。再如,某国有化工企业从原来小金库暗箱操作,演变为有红头文件的向职务、权力倾斜。从原来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演变为级别大锅饭、职务权利的大锅饭和职务、权力平均主义。在高薪养廉和与西方企业家收入接轨的鼓噪声中,却要企业职工与农民工比待遇。企业领导干部的年终奖是基层职工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收入十分悬殊。大家认为:“是掏广大职工口袋的钱给少数人快速致富;是大官大捞,小官小捞,工人阶级和离退休职工只有发牢骚。有职务、低素质、低学历又没职称的干部是干好干坏一个样;亏损和盈利一个样”。这就极大挫伤了有能力、有职称而无官职的基层技术、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造成企业凝聚力下降,管理松懈,安全事故不断;有技术专长的人才不辞而别,甚至带走图纸和机密资料。有的国有企业搞改革,当官的利益是贵族化,与时俱进,而职工的收入是民工化,每况愈下。文件规定无法可依!与国家颁布的<<劳动法>>、<<合同法>>相悖,这里暂且不批这种落后的官本位和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人才观。在近几年,在评优秀、评先进等激励手段都发生错位。每年下指标评选,由于业绩考核不规范,往往评不出干劲而是评出矛盾。职工私下说,评先是做秀。即使评应该由所在部门员工来参与进行,实际上是少数部门领导凭个人意志点谱,”“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职工看不到效益提高,看到的是人才流失,国有资产的流失,企业内部矛盾的加剧!经济杠杆的支点假如不是绩效,而是官职、权力和关系,企业的经济效益能提高吗?发展方向能不偏离吗?老百姓对那些靠诚实劳动致富的人是认同和无可厚非的,最可恶的是对那些个靠腐败致富的人而又对职工利益而不顾的贪官深恶痛绝。

3、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某些领域分配秩序混乱,某些成员收入来源不规范。

一是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分配关系尚未有效理顺。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低、产权转让不尽规范、国有资产流失、监管调控职能弱化等现象,说明国有企业内部有效的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激励机制也就难以真正实现。二是对国有单位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国家监管调控不力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些企业工资提取不规范,挂盈不挂亏。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在计划外、基数外提取工资现象较普遍,有的企业干部翻倍的工资和多倍的绩效工资个人所得税都是让职工来平摊。部分企业通过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变相提高收入,电信、烟草、金融、保险、民航、铁路等行业,职工平均货币收入及福利等,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三是政府行政职能改革与行为调整进展缓慢,各种权力因素对资源配置及市场分配仍在进行不应有的干预。人为分割市场、维护或制造垄断以及寻租设租的现象还相当严重。转型时期的市场秩序混乱直接引发分配的不公,而某些部门和个人利益的膨胀又直接推动和助长分配秩序的混乱,借助贪污腐败、走私贩私、制假售假等非法手段而实现暴富;其四是国企改制过程中管理、监督脱节或缺失造成国企自买自卖、低估贱卖、转移藏匿、暗箱操作、逃废债务等做法时有发生,国资委一位官员透露,“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有关人士认为,改革的负面效应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既是对国家和公众利益的剥夺与侵害,也是社会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现。

4、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存在体制缺陷和政策漏洞。

一是对居民收入的真实状况缺乏全面掌握,尚未形成对社会收入状况的基本监控体系和能力。各部门和地方对居民收入缺乏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宏观调控中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税收制度对收入差距的调控存在制度缺陷。一方面,偏低的个税起征点对工薪阶层等中低收入者造成事实上的逆向调节,而利息税的开征也降低和影响了居民正常的财产收入;另一方面,高收入者既可以利用收入申报和征管中的漏洞大肆偷税漏税,也可以通过财产的代际转移等手段逃脱税收监管。遗产税等财产调节税的缺位既造成税源的大量流失,也使得当前的贫富财产差距逐步失控。

5、国企改革其主要领导有的没有起到模范表率作用

通过股份改制的股份公司上市后和未上市者,实行的是董事长负责制。董事长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派,代管国有资产,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的董事长,而是高级“白领”。企业“一把手”负责制现在已有弊大于利的趋势!容易造成副手和下属都看“一把手”的脸色、眼色表示意见,不敢对“一把手”行使的权力实行监督,谁都不敢提反对意见。党内民主不正常,正气必然减少,顺我者昌,逆我者靠边站、下岗,逆淘汰现象就会蔓延!由于市场经济活动中名、利、情的诱惑太多,权力监督失控,人的各种欲望就会恶性膨胀,这已经成为了一条自然规律。当今吏治腐败已严重影响了国企的竞争力!人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说:“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职工收入不高,责任绝对是领导的问题而不是职工不努力。现在一些国有企业为什么没有竞争力?不少人认为是没有首先改革我们的干部体制,造成各种改革出现错位,本末倒置;急功近利,抓小放大,企业效益难以提高。见利忘义、取财无道,必然是肥了少数人,穷了多数人。既富了方丈穷了庙。地方国企已低估贱卖了60%--83%,职工怨声载道,正是因为公有制演变为了官有制。教训沉痛,有必要引以为戒!最初的所谓“放权让利”,就偏离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它将企业的一切大权都让给厂长或经理一个人,不对其资金运作进行任何监督。结果是方便了国有企业的少数经理人员大肆进行在职消费,任意挥霍企业资金,甚至侵吞公有财产,不但造成了先于收入两极分化的消费两极分化,为社会上的财产两极分化提供了土壤,而且使国有企业的财务运作陷入混乱,经营状况越来越坏。许多暴富者由此而掘到所谓的“第一桶金”,而大批的国有企业则因此而衰败。

6、分配制度在新旧规则中摩擦与冲突

当中国一开始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时候,收入分配上的种种疑惑一直挥之不去。不同的利益群体对公平与效率有着不同的理解,但相同的是,都有着强烈的抱怨。

以公平为主,还是以效率为主?这既关系收入分配总的指导思想,也是一个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经济学家常修泽认为,这一争论如果不解释清楚,很可能成为思想障碍,进而发展为体制性障碍。从中国当前实践来说,在微观层次,尽管也存在少数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内收入差距偏大的问题,但多数企业内部收入差距并不很大,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上突出的是“效率低下”;但是,在宏观(也就是社会)层次,则存在着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这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都有明显的表现。尽管近年来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十六大提出的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但是对于如何分配,专家都感到目前这是一个难题。这其中涉及到城乡二元制经济的因素、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垄断性行业占有优良资源的因素等,甚至还包括市场经济规则不完善从而产生的非法收入、灰色收入,还包括腐败、贪污等不正当活动带来的收入等诸多原因。这就面临着如何在制度上建立调节机制,将过高的收入调节到合理的水平,但目前还没做到,在个人所得税制度、财产制度等方面调节机制的功能还存在一些缺陷,执行也不到位。

7、企业大幅度裁员造成部分人员进入收入低谷

企业大幅度裁员,原因无非是经营中遇到巨大困难,属无奈之举。国外大企业,在不得不采取大裁员措施的同时,面对劳工组织和全社会的压力,往往是战战兢兢而戚戚然。到我们这里却成了“领导气魄”和“巨大成绩”,领导不对此感到遗憾,更谈不上反思;媒体想不到劳动者权益和裁员背后的原因,随即给予赞许、捧场,这种现象极不正常。

更不正常的是裁员的理论根据和颠倒黑白的作为。裁员的根据就是改革的根据,就是把经营失败和历史包袱的形成归咎于基层员工。谁都知道,这个天大的责任从根本说来和基层劳动者无关。大家看到,腐败大案的背后,时时有金融部门的黑手翻云覆雨,形成的银行巨额资金损失,都只能是管理层所为或更高层失职、失察所致。然而,如某银行员工却为此付出惨重代价,还落个“素质低”的名声,辛辛苦苦最终得到个“淘汰活该”的结论。以往的裁员,也并不是让真正素质低的下岗,尚有权力和影响的官员的家庭成员,因素质低被迫下岗、买断的几乎没有。特别是那些四、五十岁的老员工,多是由于跟不上腐败、庸俗的新形势而没混到“强者”份上,他们这些打下基础又付出生命最宝贵时光的“原始股东”,现在正面临最不受欢迎和老来无着的尴尬境地。另外,就买断工龄而言是减员增效的一个比较简单可行的办法。但实际情况相当复杂。“买断”的价格是多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人得到的工资不是足额的。从理论上讲,工资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也就是维持工人本人和其子女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价值,应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费用。在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下,本应属于工资的一部分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费用都由国家扣下了,再由国家对他们进行终身保障。现在要工人和企业脱离关系,就得把过去由国家集中起来的、用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的那部分钱退还给工人。买断工龄,“买断”的价格就是在工人在职期间,理论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差额的总和。今天的财政没有能力拿出这笔钱来补偿工人。通常的办法是划出一块国有资产变现作为补偿资金。但多数国有企业拿不出可以变现的资产。再加上在“买断”过程中,买卖双方不具平等地位,价格多少?,工人没有发言权。所以在买断工龄中,工人能拿到的只能是他应得的一小部分。其未来这些“买断”的工人生活收入只能进入历史的低谷。

8、社保体制还没有完善,部分国企职工得到不公正待遇

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政府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还有待完善,社会安全网的作用和功能离社会需要还有很大的距离,农村落后地区的扶贫开发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的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平等进一步加剧,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剥离了几千万员工。对国有企业员工的这种“剥离”,不仅意味着原国有企业的员工因同时失去工作和收入而“下岗”,也不仅意味着他们按西方国家的定义陷入失业境地,更主要的是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任何社会保障,落入了被国家和社会完全抛弃的地位——他们往往被迫以几万元甚至仅仅几千元补偿金,从此政府就摆脱了向他们提供养老金的义务,这使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将来有可能得不到任何养老金。从当时的情况看来,这样大规模剥离原国有企业员工似乎是迫不得已。因为当时国有企业的大面积亏损极为严重,这些被剥离的员工大多数已经实际上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有些人据此认为,这是国有企业没有效率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实际上,这样一种说法也是在抹煞政策因素对原国有企业职工的困境所起的作用。诚然,20多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这是国有企业陷入今日的困境的主要原因。但是,错误的经济政策一直在加重国有企业的负担,从而加剧了国有企业今日的困境,它对国有企业今日的困境也要承担重要责任的。而且,大量职工在倒闭的企业里社会保险福利也就得不到保障。另外,由于我们至今为止一直没有形成有效的国有财产保值增值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国有企业办“混合所有制企业”和“产权交易”的浪潮,实际上就变成了少数特权人物转移资金以侵吞国有资本的手段。在这以后掀起了两场运动:“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等于不准国有企业继续经营,“改制”则更是明目张胆地实行私有化,而且基本上是以向少数特权人物白送国有财产的方式实行权贵私有化,让少数人放手掠夺全国人民的财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按劳分配”变成“按权分配”就是10年来这两个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将许多国有企业送上了绝路,而且在一极喂养出了一个有惊人财富的暴富阶层,在另一极断送了大部分国有企业职工的生路,使他们坠入了贫困的深渊。以“扶持民营企业”为借口要求给少数现在或未来的富豪以优惠政策,而从不要求给下岗的国有企业职工以什么优惠政策。

四、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探索弱化分配利益矛盾的途径

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全国上下对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业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收入分配问题上要讲究效益。也要注重公平,要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更要拿出切实可行收入分配对策、措施和新型的分配原则,以弱化利益矛盾。

1、促进公平分配、理顺分配关系、落实新的分配政策,我们要迅速制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原则和机制,成为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竞相迸发活力的激励手段,致力于平衡、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各级政府与各企事业深化改革,弱化利益矛盾一个重要措施。各级政府行政控制的实质是调整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个社会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时,各种利益的摩擦越显著,社会越容易出现混乱,以致掣肘社会变革。因此,改革中应注意运用行政控制有效地协调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并将其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首先,国家要运用行政手段和纪律手段,协调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用政策手段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在推行股分制改造国有企业的过程中,国家一方面要确保企业所享有的权利的到位,又要注重纠正企业的短期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明和暗的流失。其二,要协调好区域发展关系与城乡发展关系。其三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企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合理的工资分配指导意见,不能是矩形那样的绝对平均,更不能象倒三角形那样差距太大,应该在工资分配上按正态分布形比较合适,即高工资和低收入是占相当少数,中等收入占大比例大部分,每个社会成员在企业事业单位都可以找到自己发展空间如技工系列和专业技术系列工资,而不能采用一种行政职务系列;其四要防止和纠正分配不公问题,特别是权力腐败问题。权力腐败体现为政治权力的分配不公,结果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公,必须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控制尽快加以消除。也就是说要从源头上铲除利益矛盾的土壤。山西乡宁县针对100多个煤老板的年收入比全县23万人总和还高的现象,倡导了100多个煤老板实行“一矿一业一事”活动,有效调节与缓解了利益矛盾,就是一个很现实的例证。

2.千方百计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调控和管理。

其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垄断企业的工资收入管理和总量调控,的利益关系抓紧清理和规范企业违反规定、自立名目发放的各种不合理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垄断经营企业凭垄断地位和特殊条件获得的超额收益不得用于内部分配。加强对各地进行的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试点的规范和监督。其二是继续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改革前劳动人事部门制定比较合理的部分,我们要继承,对与现行体制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有矛盾,甚至不合理的部分我们要修正,在修改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好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也就是说要理顺地区间、部门间、各类人员间工资关系d。尤其要对国有部门的收入分配依法加强监管,防止社会共有的垄断利润转化为小集团的利益和个别人员的薪酬福利,积极探索超额垄断所得向全民所有者的转移机制。这是我们达到弱化利益矛盾之一。

3认真制定农业政策,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

为了缩小城乡差别。弱化利益矛盾,其一是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加强能够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并直接增加现金收入的项目建设,确保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新增财政支出要继续主要用于农村。结合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其二是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快推进全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规范涉农收费管理,这一点在国务院要求下已开始实施。要加强对农村水电、建房、农机服务等涉农价格和收费的清理和整顿。建立和规范农村中小型公益设施建设“一事一议”的工作机制。其三是继续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组织协调和信息指导,简化农民外出务工的审核手续,取消各种乱收费。2006年伊始,深圳市政府出台有利南下务工人员多项优惠政策,就是很好例证,如市区级人才市场在规定时间内四次免费入场,强力打击“黑中介”等措施受到普遍称赞。其四,继续清理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检查和处罚力度。其五是切实做好农村土地征用及补偿工作。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严禁低价征用农民土地和截留、挪用土地补偿费用。建立公开透明的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实实在在维护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d。

4.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清除非法收入及其来源。

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深化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强化对预算外收入及制度外收入的监督管理,完善预算外收支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严格、透明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各种非法收入及各种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取缔非法收入。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制度约束,杜绝将部门收入转化为个人收入的行为。严禁政府公务人员利用职权和工作之便谋取非法收入和公款挥霍,坚决制裁各类腐败行为f。特别要加强国有企业特殊岗位和管理人员灰色收入的剖析力度,追根逐源,采取常换岗,常监督等办法阻止非正常收入比例扩大。国有企业改制后可以学习美国沃尔玛公司的做法,成立企业防损部,其工作人员可以渗透到重要岗位关键行为中去,从而避免本企业利益受到损失及有关人员非正常收入得逞。

5、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跟踪和监督。

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发挥好行政和财务监督作用加大对居民收入的税收调节力度。全面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跟踪和监督。加快建立个人收入纳税信息档案制度。扩大纳税人自行申报收入的试点。严厉打击涉及个人所得税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杜决企业“领导”多倍工资收入还让全体职工来平摊税赋的恶劣行为。要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这是深化改革,弱化利益矛盾的途径之一。

6、改革工会的管理体制,使之其真正成为争取企业职工利益的代表机构

要 改革工会的管理体制,这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会管理没有得到加强,相反,由于种种原因,工会的管理体制及职能被弱化,一般成为企业虚设机构,或是成为企业和单位老总的传话茼、橡皮图章,根本不是职工表达利益要求地方,按保罗。萨缪尔森提出的“工会通过取得对某一企业或产业的合法垄断,就拥有了市场权力g。”要建立独立的工会的管理体制,具有制定企业单位职工收入分配的建议表决权力,使之其真正成为争取企业职工利益的代表机构。另一方面,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这是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但企业职工利益的保护,更多的是要靠职工通过集体协商、民主管理等途径来实现。促进劳动者保护,工会是一个必要条件。有劳资关系一定会有矛盾甚至冲突,所以按照国际经验,必须建立多方协调解决的机制。要拓宽各阶层协调渠道,构建各阶层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的具体制度。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我国工会影响力和认同度仍有待提高。工会勇于介入涉及职工利益的问题,才能彰显其地位和作用。要通过三方协商机制,使劳资矛盾得到缓解,使业主、经营管理者与职工群众的民主意识进一步提高,使民主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了,员工关注企业的发展,企业关注职工的生活,这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劳动关系才能更和谐,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制定正确的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弱化利益矛盾的必由之路

政治制度化水平标志着一个政权统控能力的高低与强弱。所以,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要加强以下制度建设:(1)形成多元顺畅的利益表达渠道。要有意识扶持和扩大代表各阶层利益的社会团体的影响,如组织农民协会、企事业单位的职代会,城市社区委员会等,使他们在聚集和反映本阶层利益要求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大众传播媒介建设。这一点,在信息迅速发展和利益多变的当代社会里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社会利益的显示器,而且“可以授人以地位”,“可以扩大改革影响的范围”,“可以强化社会规范”。(2)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择优汰劣机制。要选好人,用好人,象江苏华西村那样的村党委书记说过:“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去实践的。他还联合邻村一起奔致富路,本村人住上别墅房而自己还是住在20多年前的老房子。广大村民拥护有加,在华西村应该说是弱化利益矛盾的典范。是共产党员的旗帜,是一位好干部。(3)要注意不断吸收新生的社会力量进入政治参与过程,并协

调不同集团的利益要求。(4)要强化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性。政府决策须有一套公开的科学决策程序,要正确把握政策的目的辐射面、利益覆盖面以及社会变迁的互动效应;收入分配等利益决策必须是民主决策,重大决策也必须经过广泛讨论h,而不是由少数“领导”独断行事,坚决杜决“一张嘴”,“一枝笔”来定分配。

8、建立和完善新的利益监督机制,保证利益合理公正

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对国有企业的大部分已经进行股份制改造,也正在实行“三会”制度,即监事会、董事会和股东会,但是都是由企业及政府委任,实际上是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存在,没有很好代表各方的利益。虽然,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没有发达国家那样的高度成熟的市场氛围,如成熟的经理人市场、成熟的外部董事市场、成熟的商品市场等,既然从事市场经济就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则办理,在利益决策上,一要学习美国通过市场监控防止董事会和经理层合谋侵害各股东利益;二要学习德国靠直接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用银行和职工董事对经理层损害国家、职工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监督。三要学习日本松下、三菱等公司给忠诚度好的老职工为终身员工待遇,并给予参加企业发展、薪酬等议事和见证权利。为了防止总经理或“一把手”独断专行,保证公司正确发展方向和有效经营,让出资人和职工利益最大化,起用外部独立董事进行有效利益监督和利益表决,也是弱化利益矛盾的选项。

下载石政发(经济体制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石政发(经济体制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农民对家庭......

    经济体制改革 (8)

    经济体制改革 一、2011年—2020年镇雄县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重点领域改革,解决深层次矛盾和化解潜在风险。 发挥改革创新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9 经济体制改革

    编号16第 19 课经济体制改革姓名班级【课程标准】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2011年经济体制改革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1年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发〔2011〕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关......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哈政发〔2009〕13号)(共5篇)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发〔2009〕13号 【发布日期】2009-07-14 【生效日期】2009-07-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

    石家庄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石政发〔2005〕28号)

    【发布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 【发布文号】石政发〔2005〕28号 【发布日期】2005-07-28 【生效日期】2005-07-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石家庄市......

    经济体制改革上半年工作总结

    经济体制改革上半年工作总结今年以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紧贴县委全会提出的战略指导思想,切实把“放管服”改革工作摆在中心位置,扎实推进商事制度......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想法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想法 “十二五”时期就全球经济而言是又一经济拐点,对于中国来说经济社会的重大转折。在全球经济危机继续加深,发达国家由虚拟经济即金融业为支撑的经济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