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信社操作风险的形成与对策
农信社操作风险的形成与对策
周乐叶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这一特定的金融机构在管理体制和业务操作上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性,实行县级统一法人管理体制、有着特定的客户服务群体、人员素质仍然较低、内控制度的建立、执行、监督相对滞后等。为此,笔者根据对新邵农村信用社的调查,分析其操作风险的易发环节及风险成因,提出防范对策。
一、操作风险的形成原因
1、员工认识不到位,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法制观念不强。近年来,尽管各级管理部门很重视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但由于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侵蚀,一些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扭曲变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使少数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酿成了目前金融业中的许多大案要案,成为影响金融业稳定的最重要因素。而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从业人员不能及时接受较为丰富高雅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思想道德教育,加之制度和管理在基层网点也有些缺陷和盲点,因而农村信用社更易于引发因道德而产生的操作风险。
2、制度不健全,造成业务操作流程和监督制约机制脱节。农村信用社尚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内控体系,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并存有一定滞后性;很多基层单位存在着重经营、轻风险现象,不能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业务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致使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照章办事,无规可循;部分员工在业务操作中也存在着相互推诿现象,造成业务操作流程脱节,监督制约机制运行脱钩,形成操作风险。
3.内部稽核监督不力,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一是县联社稽核监督部门人员少、功能弱化,检查的重点只放在基层信用社对县联社有关规定和重点工作的落实上,而对业务的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责任追究不严、查处不力;二是县联社干预基层信用社日常经营,造成了大额贷款发放逆程序操作、贷款责任模糊不清等问题;三是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情况应向社员代表大会公布,并接受全体社员的监督。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社不敢接受社员监督和社员不愿监督、无法监督的现象同时存在4、执行主体素质偏低的潜在风险。,但由于历史原因,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文化层次结构参差不齐,对操作流程和操作风险防范理解不清,从而不能形成有效执行力,影响了防范操作风险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种类
(一)贷款操作风险。一是大额贷款发放时逆程序操作。大额贷款客户申请贷款时,往往先向县联社主任申请,由县联社主任与信用社主任打招呼,再由信用社主任指派信贷人员作贷前调查。这种自上而下式的“点贷”违背了正常的贷款操作程序,造成贷前调查虚化、贷款责任模糊。二是到期贷款多次转贷或延期。对于到期贷款,信用社多次转贷、延期,掩盖资产质量真实性,影响信贷资金的流动性。三是担保手续不规范。在办理担保贷款时一人多保、合伙人或家庭成员之间交叉互保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放贷责任不清、追究不力。信用社主任或信贷人员在调走时,防止接任者“新官不理旧账”,发生重大风险时,仅对责任人员进行罚款或停职收贷,对一些年龄大、因严重渎职造成大额信贷资金损失的,要严格追究责任,防止提前退休。五是贷后管理。特别是大额贷款发放后没有进行
有效的跟踪检查,完善贷款档案管理、保管,信贷人员一旦进行岗位轮换,接任人员不能够及时掌握借款户的基本情况、贷款的真实用途。
(二)柜台业务风险。一是计算机管理漏。计算机的操作人员相互顶岗,出现“一手清”现象。二是重要空白凭证管理不到位。出现重要空白凭证领用不及时登记、定期核对,造成重要空白凭证业务事后监督流于形式。三是大额资金汇划无授权或授权不合理。对于县联社与基层信用社内部的资金往来,要科学合理的分级授权,杜绝凭县联社一个电话,信用社会计就办理划款事宜。四是银企对账不及时、不全面。信用社不按期与开户企业对账,或者对账操作不规范,在银企对账单上只有客户印鉴而没有信用社对账人员的签字,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进行责任认定。
(三)其他业务风险。一是抵债资产管理不严。抵债资产估价过高,出现信用社人员与贷款户联手套取信用社资金的现象;抵债资产管理不善,丢失、损毁、贬值现象;抵债资产处置不公开、不透明,收回自用、违规处置给信用社职工或关系户,降低抵债资产的变现率。二是呆账贷款的核销。对一些收回困难的小额贷款,开据假证明材料,骗取税务部门的审批,简单地以呆账准备金进行核销,并且放弃后期追索权。
三、防范操作风险对策
因此,防范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关健是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通过采取加强操作风险教育、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控执行的检查和实施严格的奖惩机制等主要措施,达到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目的。
1、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社治理结构的完善,建立科学的内部授权授信、内审、财务管理、劳动用工等配套制度。建立健全适应农村信用社特点的信贷管理、财务管理、非信贷资产管理等法律法规制度。二是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业务培训,实行严格的上岗培训和考核制度。
2、培训内控文化,增强防范意识。要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积极开展法制教育,使员工确立依法按章办事和合规经营理念,不断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业务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内控素质,通过实行严格的上岗培训和考核制度,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自我约束、相互监督能力,使员工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内控制度自觉执行到位;加强对员工行为有效监督,建立和落实对员工行为排查制度,明确具体操作程序和规定,对行为失范的员工要及时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3、健全内控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必须要对现有制度执行中的一些疏漏,以及不适应、不合理情况,及时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而制度的补充、修订和完善主要来源于信用社在日常业务操作实践中的信息反馈,因此信用社要建立执行信息的反馈渠道,对在日常操作中发现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以便于联社认真研究,及时解决,及时完善。通过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使防范操作风险的内控制度逐步完善,业务操作流程更加规范。联社要制定和完善内部责任体系,健全岗位责任制,将内部岗位职责进行细分,明确每个员工的岗位责任,形成完善的岗位责任体系。同时,要按照从严治社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违规行为和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体系,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4、加强关健岗位监察,提高监督工作效率。加强对关健岗位的控制是操作风险的防范重点。要进行业务流程整合,强化事中监督岗位的人员配备,增加风险控制岗位,将操作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加强业务过程监控;要严格执行重要业务、关健岗位人员轮换、强制休假和离岗稽核制度,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管,由于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掌握着人、财、物等大权,由其引发的操作风险特别是内外勾结的情形,其危害性要远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第二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与对策[范文模版]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与对策
内容摘要: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管理不善、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人为失误、系统故障及外部事件等原因。此外,制度上的疏漏、道德风险、越权交易、内部人作案、外部不法分子欺诈等也经常引发操作风险。研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做好防范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风险防范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操作风险,理论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除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都可以成为操作风险。第二种是只有在金融机构营运部门有关的风险才是操作风险。第三种是介于两者之间即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不正确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通俗地讲,就是银行因办理业务或内部管理出了差错,需要对客户做出补偿或赔偿;以及由于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外部人员欺诈得手;电子系统硬件软件发生故障,网络遭到黑客侵袭;通信、电力中断;地震、恐怖袭击等原因导致损失的银行风险,被统称为操作风险。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较,其特征是:覆盖范围广,成险概率高,人为因素大。通过分析近年国内外发生的银行大要案,十案九违章,当事人违规操作是导致案件发生的关键。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
从现实情况来看,国内外银行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案件都是与操作风险有关。虽然国内银行在防范操作风险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受认识上的误区,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银行在操作风险的控制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直接制约着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治理结构缺陷及内部控制不力导致对经营管理层监督不足
目前,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单一,国家作为所有者,并未明确由哪一个部门来具体行使国有银行的所有者代表职能,即使国有银行在形式上建立起完整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只要单一的国有产权继续存在,本应行使所有者监督职能的董事会仍然没有动力对经营管理层进行监督,这种所有者监督的缺位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根本缺陷,导致对国有银行内部管理人员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管理层滥用职权的行为难以得到控制和及时制止。另外,由于某些基层银行监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不懂银行业务,而金融创
1新、金融工具的日益复杂和金融专业化使得“外部人”对银行管理层监督难度越来越大,从而容易导致银行管理层权力失控。
(二)经营管理层激励不足及激励失当产生道德风险
银行经营管理者作为经济理性人,其追求的目标是个人报酬的最大化和盈利资本的升值。管理能力是一种稀缺资本,银行如果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应赋予此种资本相当于它为银行带来的边际收益的报酬。也就是说,在委托一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必须给予代理人适当和充分的激励,才能避免具有信息优势的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确保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趋同。
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普遍存在对经营管理层激励不足和激励失当的问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薪酬体系类似于公务员,相对于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从业人员其待遇偏低,银行没有向员工提供足够的激励去防范风险。很难想象,一个打理成千上万亿元资产的人,每月领取数千元的报酬,仅此一项就可以导致他的行为方式产生严重扭曲。再加上,适应市场经济的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对银行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培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缺失,不少银行经营管理者经不起权、钱的诱惑,趁银行管理不严格、法律制度不健全之机,以权谋私,以贷谋私,大肆侵吞国家财产。
(三)操作风险管理手段亟待加强。
1.是内部稽核形式化问题严重,问责制没有威慑力。2.是电子化手段缺乏,内控人员素质有待提高。3.是操作风险的数据积累不足。由于产权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原因,银行不但没有压力披露操作风险事件,相反却有主动隐藏风险事件的动机。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领域主要体现在柜台交易处理与操作方面,如现金收付、账务处理、单证管控等领域,这类风险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随着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进入新的、不熟悉的业务领域,越来越多地从收费咨询业务中获取收入,新的操作风险也伴随而来。特别是在商业银行与保险、证券、信托之间合作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因为代理销售而引发的操作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代理销售业务的风险主要是错误销售、销售误导、销售欺诈。
(2)错误销售是银行客户经理或柜面人员将高风险的产品销售给低风险承受力的人(风险厌恶者)导致客户因难以承受损失而控告银行的风险。
(3)销售误导是银行客户经理或柜面人员夸大产品的收益或功能或某种承诺或人为缩小产品的风险向客户推荐产品,导致客户因承受损失而控告银行的风险。
(4)销售欺诈是使用欺骗性语言来宣传某种产品或投资工具诱导客户购买而导致客户
控告银行的风险。
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操作风险防范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防范操作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定尽可能详尽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使内控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并提高制度执行力。首先,要根据情况变化和形势发展,不断增加管理制度对风险点的覆盖密度。对那些与现实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要及时修改、废止,并总结重大风险事件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其次,商业银行应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组织架构,不断完善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咨询和报告机制,并建立与银行内部法律部门、其他分专业风险管理部门的合作机制,协助银行高层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另外,风险管理部门还应针对不同岗位分别制定罗列式的、简明的操作风险管理手册,涵盖相应岗位全部现行的业务流程,风险点等,使员工能根据手册速查,了解某项业务的具体办理方法、依据,以及发生某种操作风险后,应该如何处理和向上汇报。第三,不断增强风险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覆盖全业务、全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仅包括对已有的各种业务流程的再造和设置操作风险控制点,更有助于总行对其星罗棋布的分支机构进行垂直的、扁平化的管理。第四,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防范道德风险:(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当然,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增多,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行为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营造以“诚信审慎”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文化
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是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发生,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银行没有一套具有执行力的,严密的政策和程序。二是银行员工因缺乏诚信与审慎的道德标准而不愿或没有严格执行制度。据统计,近年国内外公布的银行案件中,后者占90%以上。为此,商业银行营造的风险控制文化应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要素于一体的企业文化。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是商业银行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引导全行员工树
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真正意识到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事情,风险管理人人有责,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上存在的风险点,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二是商业银行要确立鼓励主动发现和报告风险的基调,通过机制完善,建立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间有效的分工和合作机制,以及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缩短操作风险的汇报路径,以便银行高层能及时获取风险信息,采取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规避风险或者使案件的发生概率降低到最低程度。三是商业银行要提高内控文化的科技含量。各银行在基层一线普遍推行的单人临柜、综合柜员制,都需要电子化科学技术来加强操作风险的控制。通过计算机程序编制、设定权限指令,控制超越授权的违规操作,避免因为个人的疏忽而导致的业务失误,有效防范风险;通过计算机系统强化对业务操作运行的实时监控管理,构建全面覆盖内控关键环节的风险预警和监控系统;借助计算机系统收集、加工、反馈风险信息数据,为决策提供充分信息支持;同时,加强信息技术运用自身风险防范管理。
(三)切实加大对责任人员的查处力度并引入奖罚并举机制
一是通过补充、修改完善有关问责制度,加大对各级领导人员管理责任的追究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由于失职造成风险损失的各级领导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让那些信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付出沉重代价;二是适应强化内控、规范管理的需要,对有关规章制度做进一步补充与细化,明确责任追究的重点和要求;三是加大对责任认定人员的行为约束和责任追究,确保责任认定工作得到落实;四是通过对处理程序的调整、完善,明确处理程序中应贯彻的原则、责任认定部门、责任认定的监察部门、责任认定程序与处理程序的对接等。通过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的协调配合,强化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坚决遏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要引进激励机制,对全年安全无事故的员工要进行奖励,对因工作失误或造成损失的操作风险的员工要进行处罚,甚至重罚,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操作风险控制在最低点。
(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商业银行员工综合素质
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一方面商业银行要以人为本,建立一个综合的教育网络,并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使全体员工熟悉自身岗位工作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业务的整体流程和关键风险点,同时加强员工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等在内的综合性教育,培养员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做损害国家和银行利益的事。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要根据每位员工的品德和业务能力,结合不同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分配适合的岗位;同时把好“进门关”,对重要部门、要害岗位的员工,要进行严格挑选,并适时进行岗位轮换,防范操作风险。同时要加强对员工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法律意识、制度观念和道德水平,降低因人为因素或员工对政策、制度、法律不了解而引发的操作风险。在日常管理中积极倡导建立有力的风险控制文化,将本行的内部控制战略和政策准确无误地传导到各个层次的每一位管理者和员工,使操作风险控制成为每一位员工日常工作中的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学锋,《武汉金融》,2009年第2期
2、刘明彦,《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3、黄德根,《公司治理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4、朱忠明 张淑艳,《金融风险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厉吉斌,《构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上海金融,2006(5),37-39
第三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势及对策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势及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势及对策2010-06-29 18:55:58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势及对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势及对策(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管理不善、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人为失误、系统故障及外部事件等原因。此外,制度上的疏漏、道德风险、越权交易、内部人作案、外部不法分子欺诈等也经常引发操作风险。研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做好防范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内控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近年来,商业银行对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在操作流程等方面的规定是硬性的、可操作的和具体的,但缺乏必要的培训和风险意识教育,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导致法制观念不强,给正常业务经营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基层商业银行人员少、“兼岗”人员多,加之本身重业务经营,轻内部管理,结果使内控制度本来就缺乏的基层商业银行,“兼岗”人员顾此失彼,不能很好地执行内控制度,缺乏应有的控制力、监督力、约束力,从内部遏止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商业银行对员工的思想教育相对薄弱。基层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重业务发展,忽视对员工遵章守法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教育的现象,特别是对员工八小时以外的行为基本没有监控。
(四)经营业务单一,收入少,机构只能减人增效,职工不能更好地安心
工作。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对员工压力不断加大,加之个别机构绩效激励机制不尽完善,影响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的积极性、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成为导致案件发生的一个原因。
(五)监督检查制度不到位。抓落实,监督检查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商业银行对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缺乏一套科学的、严密的、操作性强的日常检查和评价标准,检查不深不细,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对存在明显漏洞的业务操作也只是轻描淡写地“告知”一下,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从而使监督检查流于形式,落实中存在的偏差和问题不易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给弄虚作假、蓄意犯罪者提供了机会。
(六)责任追究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在发生案件的地区和部门,一些商业银行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轻描淡写,处罚时不痛不痒;在处理一般的案件时心慈手软,从轻发落;处理大案要案时,不严查深挖,缩小处理范围,对自己不利的就拖、顶、压,从而大大削弱了制度的有效性和严肃性,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章操作的歪风。
二、防范和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操作风险防范体系。一是商业银行基层网点要建立各职能部门、各岗位之间互动的监督体制,前后台相互制约的互动体系,充分发挥事后监督岗位的作用,支行长及主管行长要定期、不定期进行换位检查。二是形成对规章制度有检查、有落实、有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强调员工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三是坚持制度和流程的严肃性。把风险防范全方位、多层次地渗透到单位的各个岗位和环节,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能动性,以防范因操作不到位而引发的案件和差错。
(二)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建立全方位操作风险监督体系。一是商业银行要把内审部门作为一个具有独立 的、可操作的部门,充分发挥内审部门的作用,同时对内审部门也要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和交叉审计,实施合规性、责任性和风险性并举的审计原则,对有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持续跟踪检查,努力将审计关口前移。二是审计部门要摆脱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建立由一级分行行长直接控制的部门,全面扭转现行实际的局面。三是对重要岗位和敏感部位的员工实行八小时以外行为的监管,最终形成银行内部自律约束、再监督和外部监督多维立体的操作风险监督体系。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并引入奖罚并举机制。要加强对员工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法律意识、制度观念和道德水平,降低因人为因素或员工对政策、制度、法律不了解而引发的操作风险。在日常管理中积极倡导建立有力的风险控制文化,将本行的内部控制战略和政策准确无误地传导到各个层次的每一位管理者和员
工,使操作风险控制成为每一位员工日常工作中的首要目标。同时,要引进激励机制,对全年安全无事故的员工要进行奖励,对因工作失误或造成损失的操作风险的员工要进行处,甚至重罚,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操作风险控制在最低点。
(四)建立经营与内部控制“两条腿走路”的有效体制。首先,要加强内控体制建设,从内部管理入手,将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内控制度真正引入到商业银行业务运作的全过程。其次,建立具有高度独立性、权威性、管理严谨,工作规范的内控体制,以制度规范业务,约束人员。最后,将内控的“事后查处”改变为“事前防范”,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苗头,立即采取措施化解风险。同时,通过加大查处力度增强员工自觉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控制金融风险。
(五)严格责
第四篇:农信社风险综述
农村信用社涉农业务经营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机制研究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世界经济动荡不安,金融风暴频频刮起。1982年,拉美发生债务危机;1992-1993年,欧洲发生货币体系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出现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2006年春季美国次贷危机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2008年9月开始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这些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造成了严重损害,并致使各国政府不得不为金融体系的救治支付巨额的财政成本。因此,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重要课题。
在长期的封闭条件下,我国的金融体系从未发生过特别的危机。然而,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的爆发,特别是2013年6月爆发的国内金融机构流动性危机,人们开始从多个角度对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问题进行反思。
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逐步形成了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框架的确定,农村金融自身运营也有所改善。然而,农村金融在具体组织与操作层面仍然存在十分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农村金融风险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健康运行的大障碍(吴晓灵,2006)。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因此研究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对于保障农信社的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转显得尤为重要。对农信社经营风险特征、表现以及成因的研究
对农信社经营风险的特征的认识,学者们认为作为农村地区主要的金融机构,农信社具有客观性、隐蔽性、扩散性、关联性等四点特征(温涛,2005)。和一般商业金融机构相比,农信社的主要特点在于资金规模较小、贷款方向性较强、经营区域有限(曾宪明,2003),因此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表现出明显的自身独特性特征。
农信社经营风险表现在多个方面,如信贷资产质量较低、内控约束较松等等(蒋兴波、杨奕,2003),而且在流动性上也有备付金不足、资金周转过长等特征(蒋怀兵,2005)。综合来看,农信社的经营风险表现在资本金不足、监管力度较弱等等(朱德忠,2005),另外,农信社存贷款规模较小,但人均费用很高,而且股金偏低(许崇正,2002),农信社的市场化风险和利率风险较大(方有瑜,2002)。
第五篇:客户经理的操作风险分析及对策
客户经理的操作风险分析及对策
风险就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风险就越大。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风险可能随时存在,特别对于我们经办岗位的客户经理来说,三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中的操作风险是我们需重点关注的但也是我们一直忽视的。
对我行大部分客户经理来说,防范操作风险可能是个新概念,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可以忽视和回避这个风险的存在。事实上,我行已经建立和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框架、制度和措施。不过,相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管理而言,对于我们大部分客户经理来说操作风险管理还不懂得怎样去识别、管理和防范。这是很危险的,因为目前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仅次于信用风险。
由于操作风险是内生风险,主要产生在我行客户经理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因为我们的风险意识不强,常有主观违规、逆程序、操作失误等现象出现。一方面是业务水平不高、态度不认真在业务过程中的失误造成的:如在走CP流程中利率、期限、金额输入错误,放款帐号录入错误,未设定自动扣款导致贷款到期未扣逾期,关联担保合同错误等,都会形成操作风险。另一方面是合法合规性意识薄弱造成的:具体表现在如合同签订时未当面,签订空白合同,填制合同随心所欲错误太多导致合同无效,使我行信贷资金有损失的风险。还有一方面是对企业的诚信有盲目性,不和客户核对抵押物权证的真假,不去核对、了解企业提供情况的真假,该客户经理经办的事情交由企业包办,导致我行被骗贷,形成风险。
以上所述的是我们在经办业务过程中有可能会操作的或已经这样操作了的,因此,实际上我们经办的业务中已经存在了操作风险。对于这些已经存在的操作风险,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进行一次操作风险的针对性的自查,对发现的要及时进行弥补,把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地化解,以免我行信贷资金造成损失。
在以后的经办业务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提高对操作风险的重视。一方面要加强业务学习和业务操作水平,以认真的态度来操作业务流程,以避免在系统操作过程中造成失误。另一方面我行要加大对客户经理经办业务合法合规性的培训力度,从合同签订和合同填写等基础操作开始,给予系统地培训,养成按流程操作的好习惯。对企业的诚信要有清醒的认识,不管是老企业老相识,还是有多在来头的新客户,在经办业务时按规章办事,该核对的认真核对、该了解企业情况的就详细了解,该客户经理经办的事情一定要认真负责地做到做好。这是从客户经理自身需求方面。对于我行管理方面,则是要从实
际出发制定相应健全制度管理,狠抓制度落实,才能够使操作风险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才能使因操作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一是做到制度到位,及时对有关制度进行立、改、废,形成操作指南和岗位流程;二是责任到人,处理到人。要及时跟踪检查执行,增加检查的频率和有效性,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强化日常检查的频率,加强员工行为排查,等等。
总之,我行客户经理的操作风险管理要求不是一时之需,而是伴随我行业务健康发展的长期任务,就是要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全面加强风险管理。
之
2013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