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信社贷款风险调研对策
在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过程中,农村信用社担负起了搞活农村金融的重任。可以说,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进程。而农村信用社要生存要发展,又离不开它的主要业务――信贷业务。由于农信社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如何防范贷款风险,就成了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
研究的问题。下面就新时期农信社贷款风险的成因及化解对策浅谈点个人看法,以求共同探讨。
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贷款风险和成因
(一)担保失(低)效,担保责任难以履行。担保人(单位)的担保能力弱小或资格有疑。表现在:一是村委与企业相互担保。二是乡镇、村委干部个人担保。三是驻地乡镇政府出面指令担保。四是村民与村民相互担保。
(二)乡村办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由于法制不健全和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一些乡镇办、村办企业进行兼并、合资、分立、转租等改革、改组、改造、转制之机,采取各种方式,逃债、废债、悬空信用社贷款、贷款资金用途挪用占用,导致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不降,逾期、呆滞、呆账等不良贷款比例上升。
(三)乡村干部更迭和财税任务影响贷款清收。村委干部更换,加上村经济的落后,一些新上任的村干部受“新官不理旧账”旧观念的影响,采取认账不还或者不闻不问的态度,拖欠贷款。为完成乡镇下达的财税指标,有些村干部片面追求所谓“政绩”,将本应还贷的资金转交财税任务,导致贷款不能清收。
(四)信用社内控制度欠完善,留下漏洞而形成的风险。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惯性,对发放农村集体贷款没有制定过系统的村集体经济贷款管理办法和内控制度,造成清收责任难以落实,使村集体贷款的管理与清收失控。
(五)自身素质的不高存在的风险。一些基层信用社在制度执行和操作上不到位,对“三查”不严,抵押、担保名不符实,“三防一保”流于形式等。
防范和化解的对策探讨
(一)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制度,加强跟踪监管。针对农村信用社所辖范围面广人杂,对贷款户信息资料不全的缺陷,组织力量对辖区内村集体经济状况、村民家庭收入和信用度等进行深入调查摸底建档。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循序渐进、便于操作的信贷收放的方案。同时,为有效地化解贷款风险,搞好跟踪监督是保证信贷资金及时合理运用的重要步骤。在方式上采取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的手段,逐步实现以现场稽核为主过渡到非现场稽核为主的转变。在内容上,应跟踪监管信贷资金的使用流向情况,主动掌握客户资金和生产经营状况,并且要深入到客户中去了解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合理地分析其还款能力,并逐步实现由经济手段为主到以法制手段为主的转变。
(二)实行信贷限额审批小组制度,避免审批权力过于集中,建立风险分散转移机制。在信用社内部成立贷款审批小组,审贷分离,将信贷责任落实到每个审批小组成员身上,施行贷款责任终身制,将审批权与风险权挂钩,强化成员和领导者的责任意识。对大额的信贷发放,可采取对上负责制,即同上一级领导机构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人的责任和奖惩办法,对大额信贷审批,审批小组采用一票否决制。至于规模大小等级的划分,则视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定。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贷款风险金制度,就是在大额贷款的农户或企业的账户上按贷款数额保留一定比例的存款作为风险资金,以便在贷款不能收回时作抵偿。
(三)摒弃守旧观念,积极开拓市场,培植新的贷款收入增长点。在继续支持小额农户贷款的同时,农信社应对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个私大户、专业大户等龙头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千万家,一头连着广阔的市场,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更是农信社贷款收入的“主阵地”。做好这一块工作,对农信社今后的发展,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内在的抗风险能力都有战略性的意义。
(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金融法规制度的学习,提高农信社员工的道德水平,通过岗位技能训练和业务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制定严格的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防范体系,及时掌握信贷风险状况。同时,加强和当地政府的沟通,争取支持,请求政府部门在财税政策执行过程中将村集体信贷债务作为一项支出统筹考虑,配套政策措施。争取乡镇政府帮助农信社协调村集体新旧领导班子关系,落实农村信用社的债权,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加大清收盘活力度,促进信用社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第二篇:农信社会计档案管理调研对策
农村信用社会计档案是农村信用社历年各项业务和财务活动的完整记录及核算依据,是农村信用社成长发展历史和农村经济部门资金活动的重要资料,在一定时期内起着会计检查和事后查考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农村信用社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着立档与保管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会计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因而建立科学的会计档案管理方法,夯实
会计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会计档案的日常归档管理,轻视会计档案的管理制度建设。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主要执行财政部财会字[1998]32号《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和中国人民银行银发[2002]374号《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并没有建立一套适合各单位自身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实施细则,没有统一管理会计档案的标准。许多农村信用社机构现存会计档案都已分类造册,但部分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之类档案仍无法编制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只有按分的档案流水号,而且没有统一规定的装订要求,外观上很不整齐。同时,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产生的大量以电子文档、程序文件、备份文件等新的会计档案信息载体,目前还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多数应归档的会计数据文件散落于不同的经办人手中,造成了会计档案归档资料不完整。
2、重视有形会计资料归档,轻视无形会计档案管理。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日新月异,会计电算化逐步融入农村信用社各个业务领域,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虽然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计算机生成的会计资料仍然按规定定期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书面资料,并纳入了会计档案管理之中,但是对会计软件及其生成的电子数据并未纳入或未全部纳入会计档案的管理范畴,由此造成此类会计档案的缺项,其后果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档案的正常使用及科学利用的效率,从而使会计电算化仅仅停留在代替手工记账、代替手工编制会计报表等简单而单一的功能阶段,未能发挥其更为强大的其他功能。以农村信用社储蓄业务为例,每个网点每年跟储蓄有关的业务凭证、账簿,少则上百本多则几千本,一旦需查询相关数据,其过程和耗费的精力可想而知,而如果将相关电子数据一并归档,当然其中包括其适用的程序、软件,查询起来定然会非常迅速、方便,但就目前现状来看,这方面的工作确实做得不够。同时,由于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尤其是多级法人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开发利用的会计软件五花八门,数据间的不兼容性使得各级机构对淘汰或更新了的应用程序和软件疏于管理,如不能及时将备份数据归档和保留形成会计文件数据的背景信息,势必导致旧系统中形成文件在新系统中不能读取,将造成大量数据资源的浪费,给今后的会计核算工作造成一定的损失。
3、重视本单位会计档案管理,轻视下属机构会计档案管理。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终了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大多数农村信用社机构会计档案是由会计部门兼管,部分会计机构管理人员对会计档案及时、按期归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至使下属机构会计档案不能及时催收、归档到位,即使下级机构上交会计档案,所移交的会计档案也未得到与本单位会计档案的“同等待遇”,往往维持原状“束之高阁”,这显然不利于单位对所有会计档案进行科学有效管理。
4、重视会计数据的交接,忽视会计档案的移交。会计档案的移交本应是会计人员工作调动和网点合并等业务交接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并未引起重视。一方面,部分网点会计人员办理业务交接时,往往只办业务数据的交接,而对会计档案要么未办交接,要么象征性的以会计档案保管登记簿代理移交清单签字了事;另一方面,部分单位会计人员对网点合并的会计档案移交手续不清、责任不明,造成所移交的会计档案管理混乱,不仅查找起来非常困难,甚至有些单位还有会计档案遗失而无从追责。
5、重视对会计档案的收集、存放管理,忽视对会计档案进行科学的鉴定、及时的销毁工作。会计档案管理既包括全面、完整的收集,科学的整理保管阶段,也包括后期的科学鉴定与及时销毁阶段。不同类型的会计档案有其不同的保管期限,必然需要对已经超过保管期限且无保管必要的会计档案进行定期鉴定与销毁。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农村信用社经济活动十分频繁,会计档案形成数量之多是其他门类的档案所不可比拟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农村信用社会计档案的鉴定与销毁工作未得到相关各方的充分重视,从而造成档案保管空间与档案管理人力等资源的浪费。
二、规范农村信用社会计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快制订科学规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确保会计档案管理有
第三篇:农信社信贷管理工作调研对策
随着农村信用社深化体制改革,管理模式由县、乡两级法人改变为县级联社一级法人,工作重点由指导、协调、服务转变为直接管理、授权经营。信贷工作是农村信用社各项工作的重点,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农村信用社存亡,如何加强对授权经营下的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管理的难点是什么?如何对策?本文以万源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授权经营的必然性
农村信用社明细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改革的重点,由县、乡两级法人改变为县级联社一级法人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实施,三会制度的建立,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各履其责,如何行使理事会领导下的经营管理,明确责任,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联社信贷业务实行理事会向县联社主任授权,联社主任向基层信用社授权,如何授权既要依据信用社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信用环境和经营状况,更要依据受权人的综合素质和所在机构的整体信贷管理水平,还要结合信贷种类的风险程度。授权额度的大小决定是否适应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发展,管理者资源和能力是否匹配,故合理授权是农村信用社经营和发展的前提。
二、授权经营信贷管理的难点
(一)基层信用社贷款营销积极性调动难
取消基层信用社法人资格后,职工的收入不再由所在地信用社效益与盈亏决定,而是由联社分配任务完成情况决定收入的高低,目标任务的分配主要依据贷款规模,即规模越大分配任务越多,反之规模越小分配任务小,如何调动职工积极性,发扬“跪着放贷,站着收贷”的传统,充分开展贷款营销是统一法人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故基层信用社贷款营销积极性调动难。
(二)授权额度的合理确定难
信贷授权主要依据信用社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信用环境和经营状况,即经济越发达、信用环境好、存贷规模大的信用社得到的授权越大;反之经济落后、信用环境差、存贷规模小的信用社得到的授权越小。万源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腹心地带,全市幅员面积4065平方公里,辖12镇41乡,373个村,2480个社,总人口578307人,其中农业人口471968人。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市,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海拔高差大,相对高差达2000米,大部分地方海拔600—1400米,占幅员面积的83%。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地经济差别大,边远乡的信用社规模小,得到的授权小,上报一笔超过授权范围的贷款要花费的时间和开支的费用的成本远远高于经济发达的信用社。这类地区由于可供抵押的范围小,发放贷款基本上是信用贷款,信用贷款是目前风险最高的贷款方式,信贷授权额度宜小不宜大,故授权经营下的合理授权的额度如何确定确定难。
(三)信贷管理部门履职难
取消两级法人实行统一法人实质是取消了管理上的中间环节,由县联社一步到位实行扁平化管理,联社职能部门履职由依靠中间环节改变为自己直接面对所有网点,万源联社所辖40个营业网点,两级法人时由12个法人社管理,对法人社主任的授权基本满足基层信用社贷款的需要,统一法人后原基层信用分社的授权小于原法人社的授权,随着中央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扶持力度加大,农村低保、农村医保、农村退耕还林等优惠政策的实施,贷款用途由原来的购买种子、化肥、农药转变为建房、修路、规模化养殖等新农村建设,贷款金额由以前的1000元-20000元发展成10000元-100000元,统一法人后审批贷款直接上报县联社,县级联社信贷管理部门按照机构改革,设置信贷调查人员一人,如每个机构每月上报10笔贷款,每月合计360笔,根据万源的地理情况,平均每天调查5 笔,实行联社信贷管理部门实地调查达不到,况且每月实际上报数据远远高于360笔,故信贷管理部门履职难。
(四)操作风险、道德风险防范难
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是造成信贷风险的主要方面,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村信用社在经历了人民银行、银监局、农业银行的代为管理,进人渠道不一,70年代和80年代基本是世袭制的内部职工子女依靠关系进入信用社,90年代进入的是未经培训的短期合同工,经过全日制的高等院校人才进入信用社的占比太少,而且均在联社管理部门,基层信用社职工大多是按部就班的操作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较差,缺乏综合性管理人员,用人只能是矮子之中挑长汉,统一法人后,每个网点的负责人都能得到一定额度的授权,这部分人员素质参差不一,操作风险在不同程度存在,更不能避免个别人有意识为了自身利益损害集体利益,或者经不起外界各种各样的诱惑走上犯罪的道路,带来的后果是信贷资金的无法收回,两级法人有法人社主任小范围的管理,统一法人后容易形成鞭长莫及的现象,故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难。
三、解决难点的对策
(一)严格执行信贷管理制度
省
联社成立以来,历时半年,根据“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制定了《信贷管理制度汇编》一书,该汇编是全省农村信用社必须遵循的信贷业务工作准则,内容涵盖了信贷业务的全过程,形成了以“横向制衡、纵向制约”的运作机制,强调科学决策、规范操作、风险防控、责任追究为核心,贷款发放必须在评级的基础上授信,在授信基础上贷款,只要信贷人员严格按
照信贷管理制度和县联社授权经营管理办法,按照流程银行的理念,实现反映和监督职能,达到相互制约、合格经营、防范风险的目的,故严格执行信贷管理制度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关键。
(二)因地制宜合理授权
统一法人体制下,权利不能过于集中,也不能过于分散,授予的职权只是上级职权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因坚持决策管理权集中,业务经营权下放,按照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要结合不同地域、不同岗位、不同人员实际,适度授权,既保证基层社正常的工作秩序,又要服从联社的管理,规范运作,保持政令畅通,既要制定完善授权办法,达到执行有标准、操作有程序,又要正确处理授权人与被授权人责、权、利的关系。
(三)建立合理的授权机制
一要建立统一核算分级授权,承包经营的经营机制,联社对信用社下三收(收储、收贷、收息)任务,定费用开支,结合工作质量计发责任目标工资和效益工资,实行工效挂钩,工资捆绑;二要建立市场营销机制,对优秀营销人员提高贷款限额和贷款发放权限,对管理能力差、营销能力差要严格贷款限额,降低贷款权限,并据此评定信贷人员等级;三要建立贷款质量坚持考评机制,考评工作要按照,根据工作内容,定量与定性指标,合理估算,客观公证,要区分优劣,奖惩兑现,逐人建立考评档案,对政策执行好,贷款营销好,资金无风险,经营无违规,经济效益好的给予优先支持,扩大授权,在经济上奖励;对违规违纪造成资金损失,取消授权资格,还要追究经济责任。
(四)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统一法人后,对基层信用社的监督管理主要靠联社职能部门,尤其是稽核监察部门、信贷管理部门、资产保全部门,联社领导要充分给职能部门授权,职能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办法,信贷部门对签批的贷款要进行贷后检查,驻片稽核人员要对新增贷款的用途、贷前调查的真实性逐笔落实,加大检查频率,发现违规违纪行为,坚决重处,决不姑息迁就,要充分发挥稽核大对职能作用,严格序时稽核、专项稽核,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监督管理,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监控网络,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确保无案件发生。
第四篇:农信社内控制度建设调研对策
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是指在业务经营管理活动中,为防范风险,保障安全而建立的一种内部制约和控制的制度。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经营行为,防范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面对新形势下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如何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有效控制风险,提高管理水平已成为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同经营发展摆到同等位置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 职工素质偏低,人员关系复杂。由于人事改革迟缓,且人员多,在旧体制下形成的职工文化水平偏低的现象,一时无法彻底解决。而且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农村信用社的业务也得以飞速发展,农村信用社员工增长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父子兵,家族社等。给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埋下了严重的隐患。一部分人员工作缺乏主动性,仍停留在上面吩咐什么就只做什么的水平,造成了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的严重不足,根本达不到应有的制约效果。
㈡ 对内控制度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农村信用社把内部控制简单地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装订、汇总,认为做了整章建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控机制,而忽视了内控制度作为一种机制,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相互监督的动态控制。二是有的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不到位,稽核部门形同虚设,不能有效的发挥监督作用。
㈢ 现行的内控制度不健全。农村信用社现行的内控制度大部分是与农行脱钩前制定的,有的已不适应信用社的业务发展需要。
二、加强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建设的建议
㈠强化内控观念,提高防范能力。人员内控观念的强弱,与其风险意识,法制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强化风险意识,提高法制观念是增强内控观念的有效途径。
一是提高风险认识,树立风险观念。金融业是一种高风险行业,风险因素贯穿于整个经营活动的各个岗位每个环节。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风险随处可见,形态纷繁复杂。如:操作风险、信贷风险、违规风险、结算风险、财务风险、欺诈风险等政策因素内控因素和人为因素,各类风险现在正逐步暴露,如在前台业务操作中,由于工作人员执行制度不严,农村信用社内部人员作案,使农村信用社内部大要案件时有发生,给农村信用社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严峻的内外部环境要求我们用铁的事实和血的教训去警醒,去启发广大员工,不断增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见性、警觉性和敏感性,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是强化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
其一,要不断丰富员工的法律知识,开展基本法律教育。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工作。以其在其观念上确立“法律是不可侵犯的”;行为上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以法律为准绳,不越“雷池”。
其二,要加强员工业务知识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培训,提高员工业务操作水平和严格执行规章的自觉性。
其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
只有把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规章制度学习培训结合起来,用正确的思想去引导,用铁的规章去约束,才能不断提高员工的法制观念,增强员工法制意识,实现思想和行动的统一。
(二)健全岗位职责,强化约束机制
在科学合理设置职能部门的工作岗位的基础上,“定岗定责”,按照不同的岗位,明确工作任务,赋予岗位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形成各岗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格局,在人人落实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构,采取考核上岗、竞争上岗的办法以形成比、学、赶的良好局面。
(三)建立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
1、对于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在对其性质、影响、后果进行全面界定的基础上,要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连带责任制,永久责任制。
2、完善现行的奖惩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一是要优化劳动用工,改革分配制度。改变以往的用人方式,实行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用人制度,在量才而用的同时,在工资晋级、提干、福利待遇上予以倾斜;二是要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举的方法,对于一些有重大贡献、突出贡献的人员要实行重奖,以形成效应。
(四)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操作行为
完善制度建设,一是要对农村信用社现有内控制度重新全面系统的进行整理、完善和修订,保证信用社业务经营从操作到执行、从人员到网点、从检查到考核等各方面的内控制度达到全面及时和审慎有效;二是要突出强化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制度。当前急需健全资产决策和资产风险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经营原则的贷款决策机制,按照贷款额度和风险的大小,完善贷款调查、审查、集体审批决策制度,特别要修订完善《集体决策
第五篇:农信社担保贷款调研对策
贷款担保是指按合同约定,由借款人或第三人提供一种保障债权人实现债权的法律措施,当债务到期未受清偿时,债权人依法行使担保权以清偿债权的法律行为。贷款担保的充足、可靠程度直接影响对贷款质量的判断。特别是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无法满足还款需求时,贷款担保往往从次要还款来源变成直接、现实的还款来源。近年来,随着信用社贷款风险防范意识的进
一步加强,贷款内控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担保贷款在贷款构成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信用社防范贷款的一种最主要手段。对于保障信用社债权的实现,信贷资产的安全,有效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和降低信贷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的信用社在办理保证、抵押、质押等形式的担保贷款有关手续时,贷款担保知识欠缺,存在违规担保,无效担保,使信用社贷款担保流于形式,存在潜在信贷风险,极易产生新的不良贷款损失。
一、存在的问题
(一)对保证人保证资格、实力、手续审查不严,从而使保证流于形式,造成贷款风险。一是忽视对保证人主体资格的审查,未按《担保法》有关规定,把不能作为保证人的如政府机关及部门、学校、医院等行政职能部门、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未经授权的企业分支机构充当保证人。由于保证人主体资格不合法,形成无效保证。二是忽视对保证人是否具有代为清偿能力,即保证人是否具有经济实力的审查,由于保证人没有经济保证能力,从而形成担而不保。三是借款人互相保证和连环保证,由于贷款风险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最后造成谁也不保,使担保流于形式。四是第三人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保证人,在办理贷款保证手续时未签具《董事会同意保证意见书》,或在签具过程中未按《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签名达到法定董事人数形成董事会决议,从而使保证无效。五是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信用社未约定保证期间,贷款到期后未能归还贷款,信用社在六个月内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即丧失了保证时效,使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贷款形成风险。
(二)机械设备类动产抵押贷款存在“两高一小”,从而使贷款存在潜在风险。所谓“两高一小”,即指抵押物评估价值高,贷款抵押率确定高,抵押物实际抵偿价值小。一是机械类动产作为贷款抵押物时,由于借款人不能提供购买时原始价值发票,作为动产抵押物价值依据,而信用社没有较专业或懂行的评估人员,一般由抵押人委托注册的评估部门进行评估。由于评估部门按照评估价值的金额大小收取评估费用,造成人为地对抵押物的高估,评估价值远远脱离市场价值。二是在确定贷款抵押率时,未按信贷管理工作的要求,根据抵押物的市场价值和变现的难易程度来确定贷款额度,而是根据资金需求确定抵押物价值和抵押率,有的企业为了增大抵押物价值,甚至把低值易耗品也一并作为抵押物,抵押率过高确定在评估价值的70%以上,且年复一年长期周转连续抵押,未随着折旧做到逐年压缩,造成抵押贷款潜在风险。三是未把借款者的私人房产同时抵押,使有限责任公司贷款企业,在其经营发生风险导致企业关停后,由于承担的只是有限责任,信用社通过法律程序处理机械类动产抵押物还贷,由于在操作中存在“两高”现象,造成对动产拍卖或处理中抵偿价值小,贷款损失大。
(三)不动产抵押贷款存在操作不当、调查失实、农村房产抵偿处理难,而使抵押贷款产生风险。一是对划拨土地使用权作贷款抵押物的,未按有关法律规定扣除40%的土地出让金后计算抵押物的价值,增加贷款风险。二是对房产抵押贷款其房产的共有人情况调查失实,出现办理贷款时无共有人,而在依法处理房产时共有人“复活”现象,使抵押贷款埋下风险隐患。三是仅凭借款人带来的第三人房产证书和私章,办理房产抵押贷款手续,在贷款依法诉讼时,由于抵押人否认抵押事宜,法院判决抵押无效而造成贷款损失。四是农村房产抵偿处理难,由于农村情况的特殊性和受“有钱不买疙瘩产”的思想影响,信用社依法抵偿的农村房产处理难度较大,造成贷款风险。
(四)以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时,存在质押人未签名,未办理核押手续,使质押贷款存在贷款风险。一是在办理第三人质押存单贷款手续时,仅凭借款人带来的第三人私章和存单办理,没有对质押人加以核实并当场签字,在贷款不能按期归还处理质押存单时,质押人否认存单质押事宜,使质押贷款合同丧失法律保障。二是对质押的存单,未向签发行社办理质物核押登记止付手续,结果被提前挂失支取,使质押存单成为废纸,造成质押贷款风
二、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信贷员的培训学习,提高信贷员的业务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增长业务水平,使每一个信贷员有能力发现工作中的失误,能控制和化解操作风险,防患于未然,把担保贷款的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中。
(二)健章建制,用行之有效的,操作性强的信贷制度管理人、约束人;规范担保贷款审批的操作程序,实行贷审分离制度,贷后检查制度,抵押物的专门保管制度;明确担保贷款在申请,调查、审查、审批、发放、管理、收回等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做到责任明确,控制风险。
(三)加强贷款保证人的资格审查,杜绝无效担保现象发生;对保证人的资信状况应视同贷款人一样审查,确保保证人有能力代为清偿到期不能归还的贷款;对存单质押贷款的一定要质押
人加以核实并当场签字,向签发行社办理质物核押登记止付手续,防范存单质押贷款风险。
(四)严格控制机械设备等动产设定抵押的担保贷款,防范动产价值的贬值风险;确需办理动产抵押的,要根据机械设备的原始购置价,考虑使用年限,权威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值,和市场变现能力等综合因素,按审慎原则确定抵押物的价值,确保抵押物的足值有效。